CN108211346A - 虚拟现实用站台及包括其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虚拟现实用站台及包括其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11346A
CN108211346A CN201710432876.7A CN201710432876A CN108211346A CN 108211346 A CN108211346 A CN 108211346A CN 201710432876 A CN201710432876 A CN 201710432876A CN 108211346 A CN108211346 A CN 1082113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pport portion
service
user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328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成旭
金元
金铉
林泰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Med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Med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Med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Medi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11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113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5Out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 A63B22/02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with movable endless bands, e.g. treadmi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40Interfaces with the user related to strength training; Details thereof
    • A63B21/4027Specific exercise interfa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4/00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s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of preceding groups; 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of exercises, sportive games, training or athletic performances
    • A63B24/0087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s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of groups A63B21/00 - A63B23/00, e.g. controlling lo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71/00Games or sports accessories not covered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9/00
    • A63B71/06Indicating or scoring devices for games or players, or for other sports activities
    • A63B71/0619Displays, user interfaces and indic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ort equipment, e.g. display mounted on treadmills
    • A63B71/0622Visual, audio or audio-visual systems for entertaining, instructing or motivating the us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e.g. game controllers with detachable joystick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9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video game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F13/20 or A63F13/25, e.g. housing, wiring, connections or cabine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20/00Measuring of physical parameters relating to sporting activity
    • A63B2220/80Special sensors, transducers or devices therefor
    • A63B2220/803Motion sens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1
    • G06F2203/012Walk-in-place systems for allowing a user to walk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 while constraining him to a given position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82/00Exercise devices
    • Y10S482/901Exercise devices having computer circuitry
    • Y10S482/902Employing specific graphic or video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虚拟现实用站台及包含其的系统。根据一实施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可包括:平台;第一支撑部,位于上述平台的上侧;第二支撑部,位于上述第一支撑部的内侧,与上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使用人员支撑部,位于上述第二支撑部的内侧;以及连接组件,用于连接上述第二支撑部以及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以实现相对上述第二支撑部的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的相对移动。

Description

虚拟现实用站台及包括其的系统
技术领域
以下的实施例涉及虚拟现实用站台及包括其的系统。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影像可通过重现由虚拟现实设备控制的根据虚拟环境的动态变化来使使用人员感受到虚拟现实的移动与实际现实的移动相同的感觉。
在现有的虚拟现实装置中,使使用人员坐在座椅上并根据画面上产生的情况来操作控制器,由此可向使用人员提供视觉及听觉的体验,但最近,在向使用人员提供虚拟现实的过程中,可通过结合使用人员的实际动作(motion)和虚拟现实的运动(locomotion)装置来提供可使使用人员进入虚拟现实影像的环境。
但是,目前为止的运动装置将使用人员限制在特定的位置,并向使用人员提供受限制的动作,因此存在无法实现根据实际使用人员的动作的多自由度的移动的问题。例如,运动装置无法进行与使用人员的跳跃(jump)、步行、旋转动作相对应的操作,从而无法使使用人员进入虚拟现实,并且存在在运动装置内使用人员会感到不便的问题。
并且,在与使用人员的移动相对应地实现多自由度的操作的方面,需要通过滚动及导电式结构要素的复杂的结构,因此存在运动装置内的使用人员失去平衡或者从用于体验虚拟现实的位置脱离的问题。
因此,需要如下的装置,即,即可使使用人员位于所限制的范围内,又与使用人员的移动相对应地实现多自由度的移动,并且使使用人员的运动与虚拟现实影像相连动。
与此相关地,在韩国公开公报第10-2015-0065303号中公开了针对利用手腕轨迹的全身动作生成装置及方法的发明。
发明内容
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即,即可使使用人员位于所限制的移动半径内,又可提高使用人员的动作自由度。
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即,与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地进行操作,从而降低体验虚拟现实的使用人员的不便。
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提高使用人员的动作自由度且将使用人员的动作适用于虚拟现实的虚拟现实用站台系统。
一实施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可包括:平台;第一支撑部,位于上述平台的上侧;第二支撑部,位于上述第一支撑部的内侧,与上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使用人员支撑部,位于上述第二支撑部的内侧;以及连接组件,用于连接上述第二支撑部及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以实现相对上述第二支撑部的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的相对移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接组件可包括:第一连接部,用于实现相对上述第二支撑部的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的水平方向的移动;以及第二连接部,与上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用于实现相对上述第二支撑部的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连接部可包括:水平方向部件,相对上述第二支撑部具有水平的长度方向;以及水平移动部件,以能够沿着上述水平方向部件进行滑动的方式与上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向上述水平移动部件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连接部可使相对上述水平方向部件的上述水平移动部件的位置回到初始位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连接部可包括:上下方向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以及上下移动部件,以能够沿着上述上下方向部件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的方式实现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连接部可与上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上述第二连接部可与上述第一连接部及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相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接组件以能够沿着上述第二支撑部的圆周方向进行移送的方式连接,以使上述使用人员配戴部相对上述第二支撑部进行旋转。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支撑部还可以包括:导轨,沿着上述第二支撑部的周围形成;以及引导部件,与上述连接组件相连接,能够沿着上述导轨进行滑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虚拟现实用站台还可以包括连杆组件,上述连杆组件用于连接上述第一支撑部以及上述第二支撑部,以实现相对上述第一支撑部的上述第二支撑部的上下移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杆组件可包括:第一连杆,与上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以及第二连杆,一侧与上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另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连杆相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杆组件还可以包括挡止部,上述挡止部将上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之间的角度限制在规定角度以下。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杆组件还可以包括弹性部件,上述弹性部件提供用于防止上述第二连杆相对上述第一连杆而展开的弹力。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支撑部相对上述平台能够实现沿着上下方向的位置调节。
在一实施方式中,述虚拟现实用站台还可以包括支撑架,上述支撑架相对上述平台具有垂直的长度方向,上述第一支撑部以能够沿着上述支撑架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的方式实现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平台可包括从圆周到中心为止沿着半径凹陷形成的上部面。
一实施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系统可包括:平台,用于使使用人员站立;第一支撑部,位于上述平台的上侧;第二支撑部,与上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以能够实现相对上述第一支撑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使用人员支撑部,用于支撑上述使用人员;连接组件,用于连接上述第二支撑部及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以能够根据上述使用人员的运动来实现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的移动;运动检测部,用于检测上述使用人员的动作;显示器,用于显示虚拟现实影像;以及控制部,用于连动上述运动检测部以及上述虚拟现实影像。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运动检测部可基于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的移动来检测上述使用人员的动作。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部可与上述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地改变由上述显示器显示的虚拟现实影像。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运动检测部可检测上述使用人员的旋转动作,上述控制部与上述使用人员的旋转动作相对应地以垂直于底面轴方向为基准旋转由上述显示器显示的虚拟现实影像。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虚拟现实用站台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器,用于根据上述使用人员的操作产生操作信号,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控制器的操作信号与由上述显示器显示的虚拟现实影像连动。
实施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即可使使用人员位于所限制的移动半径内,又可提高使用人员的动作自由度。
实施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可通过进行与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的操作来降低体验虚拟现实的使用人员的不便。
实施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系统可提高使用人员的动作自由度,并且将使用人员的动作适用于虚拟现实。
实施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及包括其的系统的效果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的内容,可通过如下的内容,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明确地理解未提及的其它效果。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中的如下的附图用于例示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并且与发明的详细内容一同,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功能,因此不能以这些附图中所述的事项来解释本发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站台的立体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站台的顶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站台的主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连杆组件的立体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连杆组件的侧视图。
图7为一实施例的旋转防止部的立体图。
图8为有关使用人员出入的情况的站台的操作图。
图9为有关使用人员的下蹲动作的站台的操作图。
图10为有关使用人员的跳跃动作的站台的操作图。
图11为有关使用人员的步行动作的站台的操作图。
图12为有关使用人员的旋转动作的站台的操作图。
图13为一实施例的站台的立体图。
图14为一实施例的站台系统的简图。
图15为一实施例的站台系统的框图。
附图文字的说明
1:站台系统 10:站台
100:平台 110:支撑架
120:第一支撑部 130:第二支撑部
140:使用人员支撑部 150:连接组件
160:连杆组件 20:运动检测部
30:显示器 4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例示性的附图来详细说明多个实施例。而需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在对各个附图的结构要素赋予附图标记方面,即使出现在不同附图,但对相同的结构要素尽肯能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对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若判断为对相关公知结构或技术的具体说明有可能使实施例变得模糊,则将省略对相关公知结构或技术的具体说明。
并且,在说明实施例的结构要素的过程中,可使用第一、第二、A、B、 (a)、(b)等的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结构要素和另一结构要素,通过这些术语并不限制该结构要素的本质、次序或顺序等。需要理解的是,在记载为任意结构要素与其它结构要素“连接”、“结合”或“接触”的情况下,虽然一结构要素可以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结合,但也可以是在各结构要素之间“连接”、“结合”或“接触”有另一结构要素的情况。
包含在任一实施例的结构要素和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在另一实施例中使用相同的名称来进行说明。在没有相反的记载的情况下,记载于任一实施例的说明也可以适用于另一实施例,并且在重复的范围内省略具体的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站台10的立体图,图2为一实施例的站台10的顶视图,图3为一实施例的站台10的主视图。
参照图1至图3,一实施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10即可将体验虚拟现实的使用人员限制在特定位置,又可向使用人员提供可实现自由的移动的的感觉。站台10可包括平台100、支撑架110、第一支撑部120、第二支撑部130、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连接组件150及连杆组件160。
平台100可供使用人员站立。平台100使使用人员位于其的上部,并且可提供使使用人员进行动作的空间。平台100可具有以中心为基准的对称的形状,以实现使用人员的自由的动作。例如,如图1所示地,平台100可呈圆形,但与此不同地,也可以呈正多边形(regular polygon)。平台100可包括:上部面101,用于支撑使用人员;台阶102,用于使使用人员位于上部面101;以及轮子,用于移动平台100的位置。
平台100的上部面101能够以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例如,在平台 100的上部面呈圆形的情况下,平台100的上部面101可以为沿着从圆周到中心位置的半径向内侧凹陷而变深的形状。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可向上部面的中心诱导使用人员的位置,并且可使使用人员在上部面101上进行滑动。
平台100可包括具有稳定的摩擦系数的材质,例如,可包括钢(steel) 等的材质。在此情况下,平台100可有效地帮助使用人员在平台100上以滑动的方式实现步行动作。但是,平台100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此,可包括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 (PPE)等的具有低摩擦系数的材料。
支撑架110相对平台100可具有垂直的长度方向。换句话说,支撑架 110可具有沿着平台100的上部方向延伸的长度方向。支撑架110可设置有多个,例如,如图1所示地,可设有配置于平台100的两侧的2个支撑架110。在此情况下,可相互隔开配置各个支撑架110,以在各个支撑架110之间设置平台100。
第一支撑部120可与支撑架110相连接,以使上述第一支撑部120位于平台100的上侧。第一支撑部120可沿着支撑架110的长度方向移动,并沿着上下方向调节相对平台100的位置。例如,第一支撑部120可与借助马达来进行操作的螺旋千斤顶(Screw jack)等的升降部件相连接,并根据降部件的操作而沿着支撑架110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可沿着上下方向调节相对平台100的第一支撑部120的位置,因此可与使用人员的体型无关地,使第一支撑部120位于使用人员的腰部附近。并且,在使第一支撑部120与接近平台100的方式进行下降的情况下,可使使用人员容易地出入于站台10。
第二支撑部130可位于第一支撑部120的内侧,例如,可位于第一支撑部120的周围方向的内侧。第二支撑部130可与第一支撑部120相连接,以使第二支撑部130位于平台100的上侧。第二支撑部130可相对第一支撑部 120而进行上下移动。例如,第二支撑部130可通过连杆组件160与第一支撑部12相连接,并根据连杆组件160的操作而相对第一支撑部120进行上下方向的移动,换句话说,可进行相对平台10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第二支撑部130可呈具有规定半径的环(ring)形。第二支撑部130可包括:导轨131,沿着第二支撑部130的周围形成;以及引导部件132,可沿着导轨131进行滑动。导轨131可沿着第二支撑部130的圆周方向实现闭环(closed loop)。引导部件132沿着导轨131进行滑动,因此可沿着第二支撑部130的圆周方向进行旋转。例如,导轨131以槽形态形成于第二支撑部130的内侧面,引导部件132可插入设置于槽。在此情况下,在导轨131 可设置用于限制引导部件132的移动半径的移动限制部件。
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支撑使用人员。例如,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配戴于使用人员的腰部、大腿等的身体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根据使用人员的身体尺寸来调节长度,例如,可根据使用人员的腰部周围来调节长度。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使用人员支撑部140与使用人员的体型无关地紧贴在使用人员的身体,从而防止从使用人员的身体掉落的现象,因此可向使用人员提供安全感。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的两侧以相互装拆的方式形成,从而可实现使用人员的容易的配戴。在使用人员支撑部140支撑使用人员的腰部的情况下,在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连接有可从下侧支撑使用人员的臀部(hip)的鞍形态的部件。因此,在使用人员进行下蹲动作的情况下,可防止使用人员的身体因自重而从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脱离的现象。
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与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地进行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相对移动。例如,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根据使用人员的旋转动作、步行动作及跳跃/下蹲动作而相对第二支撑部130分别进行旋转运动、水平运动、上下运动。换句话说,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能够以多自由度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移动,因此即可限制使用人员的运动半径,又可与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
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与第二支撑部130相连接,以使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140位于第二支撑部130的内侧,例如,位于第二支撑部130的周围方向的内侧。例如,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通过连接组件150与第二支撑部130 相连接。
连接组件150可连接第二支撑部130及使用人员支撑部140,以实现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的相对移动。连杆组件160可连接第一支撑部120及第二支撑部130。
图4为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150的立体图。
参照图4,连接组件150可包括第一连接部151及与第一连接部151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52。
第一连接部151可实现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的水平方向的移动。例如,第一连接部151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实现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水平方向的移动,换句话说,可实现相对平台100的上部面而沿着水平的方向进行移动。第一连接部151可包括水平方向部件151a及水平移动部件151b。
水平方向部件151a相对第二支撑部130可具有水平的长度方向。例如,水平方向部件151a可以为具有圆形截面的圆棒(round bar)。水平移动部件151b可与水平方向部件151a相连接,以使上述水平移动部件151b可沿着水平方向部件151a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水平移动部件151b能够以围绕水平方向部件151a的外部面的方式形成,并且可相对水平方向部件151a进行旋转。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水平移动部件151b可相对水平方向部件151a进行平行运动及旋转,因此可进行二自由度(two degree of freedom)的运动。
若未施加压力,则使水平移动部件151b相对水平方向部件151a而维持规定的位置。例如,在水平移动部件151b及水平方向部件之间设置弹性体,弹性体与水平移动部件151b的移动相对应地存储势能(potential energy),因此在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可使水平移动部件151b回到初始位置。换句话说,弹性体向水平移动部件151b提供复原力,因此可使水平移动部件151b 相对水平方向部件151a回到初始状态。因此,可将平台100上的使用人员的位置维持在规定范围内。
第二连接部152可实现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例如,第二连接部152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进行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换句话说,可相对平台100的上部面而进行沿着垂直的方向的移动。第二连接部152可包括上下方向部件152a及上下移动部件152b。
上下方向部件152a具有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而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部件152b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部件152a的长度方向可进行滑动的方式连接。上下移动部件152b及上下方向部件152a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而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例如,上下方向部件152a与水平移动部件151b相连接,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连接部151相连接,上下移动部件152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连接。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根据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的上下移动,上下方向部件152a及上下移动部件152b分别相对第二支撑部130及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进行旋转,并相互进行滑动,因此可调节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的上下位置。
连接组件150以能够沿着第二支撑部130的圆周方向移动的方式连接,以使使用人员配戴部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进行旋转。例如,连接组件150与第二支撑部130的引导部132相连接,从而可根据导轨131沿着第二支撑部 130的圆周方向进行移动。具体地,连接组件150与引导部132相连接,并根据导轨131进行移动,因此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对第二支撑部130 进行旋转。例如,在第二支撑部130设置有多个引导部132,并且可使水平方向部件151a的两侧分别与引导部132相连接。因此,连接组件150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进行旋转。
结果,连接组件150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上下方向的移动、旋转移动。换句话说,连接组件150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对第二支撑部130以三自由度(three degree of freedom)进行移动。虽然在附图中示出了第一连接部151与第二支撑部130 相连接、第二连接部152与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连接的内容,但上述内容仅作为一例示,也可实现第一连接部151与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连接、第二连接部152与第二支撑部130相连接的结构。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通过第一连接部151及第二连接部152分别与第二支撑部130及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连接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5为连杆组件160的立体图,图6为连杆组件160的侧视图,图7为旋转防止部的立体图。
参照图5至图7,连杆组件160可连接第一支撑部120及第二支撑部130,以实现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第二支撑部130的上下移动。连杆组件160可包括第一连杆161、第二连杆162、旋转防止部164、挡止部163及弹性部件 165。
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以能够相互旋转的方式相连接,并分别与第一支撑部120及第二支撑部130相连接。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一支撑部120及第二支撑部130相连接。在此情况下,第二连杆162可与第一连杆161相连接,以使上述第二连杆162位于第一连杆161的下侧。因此,因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而向第二支撑部130施加朝向下部方向的负荷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若增大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 162之间的角度,则可使第二支撑部130向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下部方向进行移动。相反地,若减少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之间的角度,则可使第二支撑部130向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上部方向进行移动。
与第一连杆161相比,第二连杆162可具有相对长的长度。例如,如图 1所示,在第一支撑部120位于第二支撑部130的外侧的情况下,与第一连杆161相比,第二连杆162可具有相对长的长度方向。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的连接部位位于第一支撑部120的外侧,因此可防止第二支撑部130及连接组件150相互干渉。
第二连杆162可沿着第一连杆161的长度方向只能移动规定间隔。例如,第二连杆162可包括大于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的旋转轴的截面的长孔,长孔可沿着第一连杆161的长度方向形成条形状。在此情况下,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的旋转轴插入于第二连杆162的长孔,旋转轴可在长孔的空间内移动规定间隔左右。
在使第二连杆162沿着第一连杆161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情况下,例如,在使相对第一连杆161的第二连杆162的旋转轴沿着第一连杆161的长孔进行移动的情况下,旋转防止部164可防止第二连杆162相对第一连杆161 进行旋转的现象。换句话说,在使第二支撑部130沿着第一支撑部120的半径方向进行移动的情况下,旋转防止部164可防止第二支撑部130沿着第一支撑部120的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现象。旋转防止部164可包括旋转防止部件1641、弹簧1642,卡止部件1643。
如图7所示地,旋转防止部件1641可从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 的旋转轴沿着第二连杆162的长度方向延伸。旋转防止部件1641可固定于第二连杆162的内侧。在旋转防止部件1641及旋转轴之间可设置弹簧1642。若第二连杆162接收第一连杆161方向的外力并使旋转轴沿着第二连杆162 的长孔进行移动,则弹簧1642存储弹性能量,若去除外力,则可施加弹力,以使第二连杆162向第一连杆161的相反方向进行移动。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使用人员向第一支撑部120的半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支撑部130 向第一支撑部120方向移动规定间隔,从而缓解使用人员受到的冲击。
在使第二连杆162沿着第一连杆161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即,在向第二连杆162的长孔的一侧推出旋转轴的情况下,卡止部件1643可防止旋转轴的旋转。例如,在旋转轴及第二连杆162可分别设置相互对应的形状的卡止部件1643,各个卡止部件1643选择性地咬合,因此可防止旋转轴的旋转。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防止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的旋转,由此在使第二支撑部130沿着第一支撑部120方向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可防止与使用人员的意图无关的第二支撑部130向下部方向移动的现象。
挡止部163可通过使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相互干渉来限制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的最大角度。挡止部163可设置于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中的至少一个。例如,挡止部163可分别延伸形成于第一连杆 161及第二连杆162,以使上述挡止部163位于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 的连接部位。以下,如图5及图6所示地,例示性地说明如下的情况,即,挡止部163设置于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的端部,并实现相互干涉。
如图5所示地,在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之间的角度小于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的挡止部163无法实现相互干涉。因此,第二连杆162可相对第一连杆161进行自由旋转。相反地,如图6所示地,在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之间的角度为最大角度的情况下,挡止部163相互咬合,因此可防止第二连杆162相对第一连杆161 进行旋转的现象。结果,挡止部163使第二连杆162相对第一连杆161以大于最大角度的方式进行展开,因此可限制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第二支撑部 130的下降范围。因此,第二支撑部130可支撑使用人员的负荷,由此可有效地辅助使用人员的下蹲动作。
弹性部件165可提供防止第二连杆162相对第一连杆161展开的弹力。换句话说,弹性部件165向减少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之间的角度的方向提供弹力,并且可使第二支撑部130向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上部方向进行移动。例如,弹性部件165可连接第二连杆162及第一支撑部120,并向第二连杆162提供朝向第一支撑部120方向的弹力。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相对第一支撑部120而使第二支撑部130向下部方向移动的状态下,若减少向第二支撑部130施加的外力,则可使第二连杆162因弹性部件165的弹力而向第二支撑部130方向进行旋转,即,向与第一连杆161形成的角度变窄的方向进行旋转。因此,第二支撑部130可通过向上部方向的移动来回到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初始位置。
图8为使用人员出入时的站台10的操作图。
参照图8,第一支撑部120沿着平台100方向移动,由此可使使用人员容易地出入站台10。例如,第一支撑部120可沿着支撑架110的长度方向向平台100方向下降。在此情况下,与第一支撑部120相连接的第二支撑部130 及使用人员支撑部140也可以同时向平台100方向下降。因此,使用人员可将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舒适地配戴在身体上。
若将使用人员支撑部140配戴在使用人员的身体,则可使第一支撑部 120沿着支撑架110向相对平台100的上部方向进行滑动,由此使上述第一支撑部120位于使用人员的腰部部位。第一支撑部120可通过电动马达等的装置而沿着支撑架110进行滑动。在此情况下,相对支撑架110的第一支撑部120的位置可根据使用人员的身体尺寸进行调节,并且可固定所调节的第一支撑部120的位置。
图9为有关使用人员的下蹲动作的站台10的操作图。
参照图9,第二支撑部130可与使用人员的下蹲动作(sit down motion) 相对应地向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下部方向进行移动。若使用人员进行下蹲动作,则可通过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向第二支撑部130传递使用人员的负荷。在此情况下,若使第二连杆162及第一连杆161之间的角度增大,则可使第二支撑部130向Z轴的相反方向进行移动,换句话说,相对第一支撑部120 而向下部方向进行移动。若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之间的角度达到最大角度,则可通过挡止部163使第一连杆161及第二连杆162相互干渉,从而终止旋转,并停止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第二支撑部130的下降。
若使用人员进行站立动作(stand up motion),则可去除施加在第二支撑部130的使用人员的负荷。在此情况下,根据弹性部件165所提供的弹力,可使第二连杆162及第二连杆162之间的角度变窄至初始状态。在此情况下,第二支撑部130向Z轴方向进行移动,即,向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上部方向进行移动。结果,第二支撑部130可根据连接组件150沿着相对第一支撑部120的上下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与使用人员的下蹲动作相对应。
图10为有关使用人员的跳跃动作的站台10的操作图。
参照图10,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与使用人员的跳跃动作(jump motion) 相对应地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进行移动。例如,若使用人员进行跳跃动作,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根据第二连接部152朝向Z轴方向进行移动,换句话说,向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上侧方向进行移动。具体地,第二连接部152 的上下移动部件152b可沿着上下方向部件152a的长度方向向上侧方向进行滑动。在此情况下,可根据相对水平方向部件151a的水平移动部件151b的旋转,可一同产生使上下方向部件152a相对水平方向部件151a进行旋转的动作。因此,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向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上侧方向进行移动。
然后,在完成使用人员的跳跃动作后,若使用人员落在站台10,则向反方向进行第二连接部152的动作,并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向Z轴的相反方向进行移动,即,向相对第二支撑部的下侧方向进行移动。
结果,第二连接部152相对第一连接部151进行旋转,并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沿着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由此可与使用人员的跳跃动作相对应。
图11为有关使用人员的步行动作的站台10的操作图。
参照图11,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与使用人员的步行动作相对应地进行移动,例如,与前后移动(forward/backward moving)相对应地向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水平方向进行移动。例如,若使用人员进行前进动作,则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根据第一连接部151向X轴方向进行移动,换句话说,向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水平方向进行移动。具体地,水平移动部件151b 可沿着水平方向部件151a的长度方向向X轴方向进行滑动。因此,与连接组件150相连接的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向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水平方向进行移动。
相反地,在使用人员进行后行步行的情况下,水平移动部件151b可沿着水平方向部件151a的长度方向向反方向进行滑动,由此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对第二支撑部向X轴的相反方向进行移动。
以后,若使用人员停止步行动作,则可使水平移动部件151b根据弹性体的复原力回到相对水平方向部件151a的初始位置,例如,向水平方向部件151a的中央部复原,并使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的位置回到初始位置,例如,回到第二支撑部的中心位置。
结果,使用人员支撑部140根据第一连接部151的操作而向相对第二支撑部的水平方向移动,由此可与使用人员的前行/后行步行动作相对应地进行移动。
图12为有关使用人员的旋转动作的站台10的操作图。
参照图12,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与使用人员的左/右旋转动作(rotationmotion)相对应地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进行旋转。例如,若使用人员进行旋转动作,则使用人员支撑部140以Z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即,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进行旋转。在此情况下,连接组件150与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地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进行旋转。例如,第一连接部151可与第二支撑部130 的引导部件132相连接,并沿着导轨131向第二支撑部130的圆周方向进行旋转。在此情况下,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借助设置于导轨131的移动限制部件来箱子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旋转半径。
结果,使用人员支撑部140通过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连接组件150的旋转来进行旋转操作,由此可与使用人员的旋转动作相对应地进行移动。
终上所述,如图9至图12所示地,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进行相对的水平、上下、旋转移动,第二支撑部130可相对第一支撑部120进行上下移动。因此,站台10可与位于平台100上的使用人员的多自由度的移动相对应地进行操作。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站台10与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地进行操作,由此不仅可以箱子使用人员的运动半径,又可提高使用人员的运动自由度。
图13为一实施例的站台的立体图。
参照图13,一实施例的虚拟现实用站台1’可包括平台100、支撑架110、第一支撑部120、第二支撑部130、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连接组件150 及连杆组件160。
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支撑使用人员的身体,例如,可支撑使用人员的腰部。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包括:支撑部件1401’,与连接组件150 相连接;以及配戴部件1402’,与支撑部件相连接,由使用人员配戴。
支撑部件1401’能够以围绕配戴部件1402’的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形态形成。支撑部件1401’可与连接组件150相连接,并相对第二支撑部130 进行相对的移动。例如,支撑部件1401’的两侧能够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与连接组件150相连接。
配戴部件1402’可支撑使用人员的身体。配戴部件1402’可与支撑部件相连接,并与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地相对第二支撑部进行相对的移动。例如,配戴部件1402’可与支撑部件1401’的内侧相连接。在此情况下,由支撑部件1401’围绕配戴部件1402’的一侧,因此可根据配戴配戴部件 1402’的使用人员的动作,例如,使用人员的前后动作,使支撑部件1401’支撑配戴部件1402’的移动。因此,在向支撑部件1401’方向使配戴配戴部件1402’的使用人员的身体倾斜的情况下,支撑部件1401’可支撑配戴部件1402’,以使使用人员保持平衡。
并且,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对第二支撑部130可位于规定范围内。具体地,使用人员支撑部140’可通过支撑部件1401’与连接组件150相连接,连接组件150的第一连接部151可使使用人员支撑部140’根据使用人员的移动沿着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水平方向进行移动。在此情况下,第一连接部151可借助弹性体存储弹性势能,并提供使相对第二支撑部130的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的位置还原到初始状态的复原力。结果,可使由使用人员支撑部140’支撑的使用人员位于规定范围内,例如,位于第二支撑部的中央附近。
以下,对实施例的站台系统1进行说明。在说明站台系统1的过程中,省略与上述内容重复的内容。
图14为实施例的站台系统1的简图,图15为实施例的站台系统1的框图。
参照图14及图15,实施例的站台系统1可包括平台100、第一支撑部 120、第二支撑部130、使用人员支撑部140、连接组件150、运动检测部20、控制器50、显示器30及控制部40。
运动检测部20可检测使用人员的动作。例如,运动检测部20可以为运动识别摄像机、光学手势识别传感器、惯性运动传感器、加速度计、磁力仪、红外线或光学跟踪传感器、设置于平台100的容量传感器、位置跟踪传感器、磁性追踪传感器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即,运动检测部20可以为检测位于平台100上的使用人员地动作的任意装置。
运动检测部20可基于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的移动来检测使用人员的动作。例如,在使用人员支撑部140相对第二支撑部130进行水平、上下、旋转移动的情况下,运动检测部20可识别成使用人员进行前/后步行、跳跃、旋转动作。并且,运动检测部20可通过检测第二支撑部130的移动来检测使用人员的下蹲动作。例如,在第二支撑部130相对第一支撑部120进行相对的上下运动的情况下,运动检测部20可检测成使用人员进行下蹲或站立动作。
控制器50可根据使用人员的操作产生操作信号。控制器50可以为如下的有线或无线(wireless)装置,即,如游戏手柄或操纵杆、键盘或鼠标、触觉反馈控制器(TacticalHaptics controller)、Sixense STEM控制器、电子枪 (gun)等的产生用于指示显示在虚拟现实的虚拟形象的特定动作的操作信号。
显示器30可将虚拟现实影像显示在画面。显示器30可向使用人员提供虚拟现实的视觉性图像。换句话说,显示器30可与产生虚拟现实信号的装置相连接,并向使用人员显示虚拟现实的视图(View)。虽然,图11例示了显示器30为电视屏幕的情况,但这仅为了便于了解说明而使用,并不用于限制显示器30的种类。例如,显示器30可包括虚拟现实眼睛(glass)、投影机(projector)、屏幕(screen)、头戴式显示器(head mount display)、虚拟环境等。
控制部40可与向显示器30输出运动检测部20或控制器的操作信号的虚拟现实影像相连动。控制部40可与运动检测部20或控制器相连接,并使使用人员的移动或操作信号与虚拟现实影像相连动。控制部40可与用于生成虚拟现实影像的软件相连动,并且将运动检测部20 或控制器提供的信息适用于虚拟现实影像。
控制部40与使用人员的物理移动相对应地指示虚拟现实的替身 (avatar)的移动和动作,并可与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地变更通过显示器 30向使用人员提供的虚拟现实影像。例如,控制部40可与运动检测部20 识别的使用人员的旋转动作相对应地使显示在显示器30的虚拟现实影像以垂直于底面轴方向为基准进行旋转。
结果,站台系统1即可使使用人员位于所限制的半径内,又可与使用人员的实际动作相对应地进行操作,因此可提高使用人员的动作的自由度,并且使使用人员专注于虚拟现实。并且,可与使用人员的多种动作相对应地进行操作,例如,与站立或下蹲动作、跳跃动作、行走、跳、扫射(strafing)、旋转等的动作相对应地进行操作,并通过识别这些动作来变化虚拟现实影像中的移动。
如上所述地,虽然通过限定的附图对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则可根据上述的记载事项多种修改及变形。例如,即使以与所说明的方法不同的顺序执行所说明的技术和/或者以与所说明的方法不同的形态结合或组合所说明的结构、装置等的结构要素和 /或者由其它结构要素或等同物代替或替换也可达成合适的结果。
因此,其它实例、其它实施例及权利保护范围和等同物也属于后述的权利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站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台;
第一支撑部,位于上述平台的上侧;
第二支撑部,位于上述第一支撑部的内侧,与上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
使用人员支撑部,位于上述第二支撑部的内侧;以及
连接组件,用于连接上述第二支撑部以及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以使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部做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能够使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部做水平方向的移动;以及
第二连接部,与上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能够使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部做上下方向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接部包括:
水平方向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部具有水平的长度方向;以及
水平移动部件,以能够沿着上述水平方向部件进行滑动的方式与上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在未向上述水平移动部件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连接部使上述水平移动部件对上述水平方向部件的位置回到初始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连接部包括:
上下方向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以及
上下移动部件,以能够沿着上述上下方向部件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的方式实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
上述第二连接部与上述第一连接部及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组件以能够沿着上述第二支撑部的圆周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连接,以使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撑部进行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支撑部还包括:
导轨,沿着上述第二支撑部的周围形成;以及
引导部件,与上述连接组件相连接,能够沿着上述导轨进行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杆组件,用于连接上述第一支撑部以及上述第二支撑部,以使上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撑部上下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与上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以及
第二连杆,一侧与上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接,另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连杆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杆组件还包括挡止部,上述挡止部将上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之间的角度限制在规定角度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杆组件还包括弹性部件,上述弹性部件提供用于防止上述第二连杆相对于上述第一连杆扩展的弹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支撑部能够相对于上述平台沿着上下方向调节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上述支撑架具有相对于上述平台垂直的长度方向,上述第一支撑部以能够沿着上述支撑架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的方式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其特征在于,上述平台包括从圆周到中心为止沿着半径凹陷而成的上部面。
16.一种虚拟现实用站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台,用于使使用人员站立;
第一支撑部,位于上述平台的上侧;
第二支撑部,与上述第一支撑部相连接,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撑部实现上下方向的移动;
使用人员支撑部,用于支撑上述使用人员;
连接组件,用于连接上述第二支撑部及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以能够使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根据上述使用人员的运动来移动;
运动检测部,用于检测上述使用人员的动作;
显示器,用于显示虚拟现实影像;以及
控制部,用于使上述运动检测部及上述虚拟现实影像连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虚拟现实用站台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运动检测部基于上述使用人员支撑部的移动来检测上述使用人员的动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虚拟现实用站台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使由上述显示器显示的虚拟现实影像以与上述使用人员的动作相对应的方式发生改变。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虚拟现实用站台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运动检测部检测上述使用人员的旋转动作,上述控制部以与上述使用人员的旋转动作相对应的方式以垂直于底面的轴方向为基准来使由上述显示器显示的虚拟现实影像旋转。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虚拟现实用站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根据上述使用人员的操作来产生操作信号,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控制器的操作信号与由上述显示器显示的虚拟现实影像连动。
CN201710432876.7A 2016-12-09 2017-06-09 虚拟现实用站台及包括其的系统 Pending CN1082113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67415 2016-12-09
KR1020160167415A KR101741184B1 (ko) 2016-12-09 2016-12-09 가상 현실용 트래드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11346A true CN108211346A (zh) 2018-06-29

Family

ID=59053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32876.7A Pending CN108211346A (zh) 2016-12-09 2017-06-09 虚拟现实用站台及包括其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741184B1 (zh)
CN (1) CN10821134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9112A (zh) * 2018-07-05 2018-09-07 池州市若水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vr游戏体验保护装置
CN109621432A (zh) * 2019-01-22 2019-04-16 南京全控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联动翻转装置以及具有其的多自由度平台
WO2020228702A1 (zh) * 2019-05-14 2020-11-19 南京钟山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虚拟现实交互操作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60717B1 (ko) * 2017-06-29 2019-12-30 주식회사 오락씰 가상현실 시스템
CN109556628A (zh) * 2017-09-26 2019-04-02 闫展逸 运动检测设备
KR101943643B1 (ko) * 2017-09-29 2019-01-30 전자부품연구원 가상현실 걷기체험장치
KR101847380B1 (ko) * 2017-11-01 2018-04-10 (주)리앤팍스 가상현실 휘트니스 시스템
KR20190072346A (ko) 2017-12-15 2019-06-25 (주)일렉콤 족적영상 패턴 분석 기반 가상현실 제공 시스템
CN110277710A (zh) * 2018-03-16 2019-09-24 闫展逸 导电装置和包括这种导电装置的运动检测设备
KR102135977B1 (ko) * 2018-06-20 2020-07-21 전자부품연구원 가상현실 복합 체험장치
KR102353841B1 (ko) * 2019-06-24 2022-01-25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동적 자세 균형 측정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동적 자세 변화 측정 방법
CN115228046A (zh) * 2022-07-19 2022-10-25 湖南集智创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体感交互展馆的交互训练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81857A (en) * 1993-09-18 1995-03-22 Ind Limited W "Enclosure apparatus"
EP0948377A1 (en) * 1996-08-27 1999-10-13 David E. E. Carmein Omni-directional treadmill
KR20010005392A (ko) * 1999-06-30 2001-01-15 이영수 가상 공간 운동 지원 장치
WO2002059853A2 (de) * 2001-01-23 2002-08-01 Wiedenhoeft Peter Realitätssimulationssystem, schuch und gerät für dieses system und verwendung dieses systems
US20150190713A1 (en) * 2013-10-24 2015-07-09 Virtuix Holdings Inc. Method of generating an input in an omnidirectional locomotion system
CN104801039A (zh) * 2015-04-30 2015-07-29 浙江工商大学 一种虚拟现实的游戏装置及场景实现方法
CN105339056A (zh) * 2013-04-10 2016-02-17 通恰伊·查克马克 用于容纳人员和用于部分地限制人员的运动自由度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81857A (en) * 1993-09-18 1995-03-22 Ind Limited W "Enclosure apparatus"
EP0948377A1 (en) * 1996-08-27 1999-10-13 David E. E. Carmein Omni-directional treadmill
KR20010005392A (ko) * 1999-06-30 2001-01-15 이영수 가상 공간 운동 지원 장치
WO2002059853A2 (de) * 2001-01-23 2002-08-01 Wiedenhoeft Peter Realitätssimulationssystem, schuch und gerät für dieses system und verwendung dieses systems
CN105339056A (zh) * 2013-04-10 2016-02-17 通恰伊·查克马克 用于容纳人员和用于部分地限制人员的运动自由度的装置
US20150190713A1 (en) * 2013-10-24 2015-07-09 Virtuix Holdings Inc. Method of generating an input in an omnidirectional locomotion system
CN104801039A (zh) * 2015-04-30 2015-07-29 浙江工商大学 一种虚拟现实的游戏装置及场景实现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9112A (zh) * 2018-07-05 2018-09-07 池州市若水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vr游戏体验保护装置
CN109621432A (zh) * 2019-01-22 2019-04-16 南京全控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联动翻转装置以及具有其的多自由度平台
CN109621432B (zh) * 2019-01-22 2023-08-11 南京全控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联动翻转装置以及具有其的多自由度平台
WO2020228702A1 (zh) * 2019-05-14 2020-11-19 南京钟山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虚拟现实交互操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741184B1 (ko) 2017-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11346A (zh) 虚拟现实用站台及包括其的系统
US11052288B1 (e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US10856796B1 (e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US10413230B1 (e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US10390736B1 (e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that includes a force measurement assembly, at least one visual display device, and one or more data processing devices
US10646153B1 (e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US10010286B1 (e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US10231662B1 (e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US9770203B1 (e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and a method of testing a subject
US10216262B1 (en) Force management system that includes a force measurement assembly, a visual display device, and one or more data processing devices
US9526443B1 (en) Force and/or motion measurement system and a method of testing a subject
US9081436B1 (en) Force and/or motion measurement system and a method of testing a subject using the same
US11540744B1 (e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JP2019061707A (ja) ヒューマンコンピュータインタラクション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運用
CN103705255B (zh) 移动型放射线摄像设备和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EP3316735B1 (en) Motion control seat input device
EP2435140B1 (en) Balance perturbation system and trainer
CN109388142B (zh) 一种基于惯性传感器进行虚拟现实行走控制的方法及系统
AU2015336097B2 (en) Posture improvement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US20140300532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a near-eye display
US20170135612A1 (en) Feedback Wearable
Le Seac’h et al. Multimodal reference frame for the planning of vertical arms movements
CN109876369A (zh) 一种vr人机交互全能运动与万向跑步机
CN110381910A (zh) 步行支援系统、步行支援方法及步行支援程序
KR101939301B1 (ko) 반중력 무한이동 가상체험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