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07010B -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07010B
CN108207010B CN201611187516.7A CN201611187516A CN108207010B CN 108207010 B CN108207010 B CN 108207010B CN 201611187516 A CN201611187516 A CN 201611187516A CN 108207010 B CN108207010 B CN 1082070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auxiliary
anchor point
control
poin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875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07010A (zh
Inventor
杨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118751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0701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107714 priority patent/WO2018113410A1/zh
Priority to EP17884894.1A priority patent/EP3562193A4/en
Publication of CN108207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7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07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70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6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 H04W28/0861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between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1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s triggering a change of settings
    • H04L41/0816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s triggering a change of settings the condition being an adaptation, e.g. in response to network ev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2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s of a change of settings, e.g. optimising configuration for enhancing reliability
    • H04L41/0836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s of a change of settings, e.g. optimising configuration for enhancing reliability to enhance reliability, e.g. reduce down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主控锚点基站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任何一种蜂窝移动系统,无论其背后具体的无线接入技术(RAT,RadioAccess Technology)是什么,它通常都是由蜂窝网基本网元节点(如核心网CN、网关Gateway、集中控制器CU、基站BS、分布式节点DU),终端UE,和提供移动通信无线链路服务的最基本覆盖单元服务小区Cell或者服务波束Beam所组成。图1是某蜂窝移动系统中,由宏微基站(对应着宏微小区)构成的蜂窝网络示意图,Cell下行覆盖反映了:基站节点(比如:eNB,gNB,TRP等)可实现下行传输效果可控下的有效传输范围;Cell下行负荷反映了:基站节点当前下行空口无线资源被使用和占用的程度;Cell上行覆盖反映了:终端可实现上行传输效果可控下的有效传输范围,和下行覆盖可能不同;Cell上行负荷反映了:基站节点当前空口上行无线资源被使用和占用的程度,和下行负荷可能不同。随着日益增加的蜂窝移动用户数目和大量的各类数据业务的接入传输需求,运营商们常常通过低功率节点(LPN,Low Power Node)或称为微小区(Small Cell)来组网进行热点区域覆盖;LPN又称为微小区或者小小区,LPN的覆盖范围远远小于宏小区,通常被异频部署的宏小区伞状重叠覆盖着。
下面将以4G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蜂窝移动系统为例,它包括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以及核心网CN(比如移动管理实体(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服务网关(SGW,Serving Gateway)。E-UTRAN包括众多的演进基站(eNB,evolved Node B),它和CN之间通过S1接口连接,eNB之间可通过X2接口连接。单个eNB可以管理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通过空中接口Uu为终端UE提供上下行数据传输服务,LTE的系统架构和接口如图2所示。MME和eNB为终端UE提供各类通信业务,分配相关的无线资源,配置对应的数据无线承载(DRB,Data Radio Bearer)。主控锚点基站eNB为终端UE建立唯一一条无线资源控制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无线承载(SRB,Signaling Radio Bearer),对UE进行无线管理和配置等。为了在UE移动过程中,实现维持各条DRB相关联的业务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保持连续性,为了实现eNB间上下行无线资源的均衡化/合理化被使用,eNB通过特定的移动切换流程,来实现对终端UE在同质或者异质宏微服务小区间的移动性或无线资源聚合控制。
目前,LTE技术已经能够支持终端UE同时与宏小区和微小区建立无线链路,同时进行上下行数据的传输,称为LTE双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技术;LTE DC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处于LTE DC双连接数据传输模式下的UE,能够同时与主控锚点基站(MeNB,Master eNodeB)和分流辅基站(SeNB,Secondary eNodeB)进行上下行的双工通信;其中MeNB是UE无线链路(RL,Radio Link)管理控制方面的主控锚点eNB,建立有RRC,负责UE的移动性和配置管理等,具有同时连接上游核心网节点和下游UE的功能;SeNB在逻辑上必须通过X2接口挂靠在MeNB下,为UE提供用户业务数据包分流传输相关的功能,用于聚合SeNB侧无线资源,增强用户数据传输率,提升系统容量和上下行的业务负荷分布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UE与LTE核心网的移动管理实体MME之间的非接入层控制信令(NAS,Non AccessStratum)交互只能通过MeNB实现,UE与LTE接入网的接入层控制信令(AS,Access Stratum)交互也只能通过MeNB实现;UE与LTE核心网和接入网的用户业务数据包的传输交互既可以通过MeNB侧MCG RL实现,也可以同时通过SeNB侧的SCG RL实现;而SeNB与核心网MME或者UE进行RRC控制信令AS交互之时,必须通过主控锚点MeNB的中转处理来实现,而不能直接通过SCG RL实现。LTE DC技术支持三种基本的数据无线承载类型(DRB Type),如图4所示:其中图4左为:LTE DC无线主承载MCG Bearer(相当于单连接数据传输模式下的无线承载),通过聚合MeNB侧的服务小区组(MCG,Master Cell Group)来实现用户业务数据包的上下行传输;图4中为:LTE DC无线分割承载Split Bearer,通过聚合MeNB和SeNB两侧的MCG和SCG同时实现用户业务数据包的上下行传输;图4右为:LTE DC无线辅承载SCG Bearer,通过聚合SeNB侧的服务小区组(SCG,Secondary Cell Group)来实现用户业务数据包的上下行传输。
4G LTE蜂窝网络运营数年之后,随着各行各业不同种类的用户业务数据包传输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和拓展衍生,5G New RAN(包括基于LTE演进的eLTE系统和革命全新的NR(New Radio)系统)系统正在研究设计和标准制定中。和传统的3G UMTS与4G LTE移动蜂窝通信系统相比,5G蜂窝系统面向的应用场景差异性非常大。在未来5G移动网络中,不仅仅需要提供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要为各式各样的物联网海量设备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利用5G移动网络,虚拟现实、高清视频等有超高数据传输速率需求的业务,或者车联网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手术等有着低延时超可靠传输服务需求的业务,以及在小型物联网终端的密集度方面,与现有移动网络相比,在传输速率、单用户上下行速率、端到端的时延、以及每平方米能够接入的终端UE数量等方面都会有巨大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协同利用好4G LTE和5G New RAN(后续5G相关无线节点将用NR gNB简单说明表示)两张相对独立的蜂窝移动网资源,运营商未来将会在4G/5G/WLAN异构系统网络混合部署的场景环境下(即不同频点或不同区域部署着不同的LTE eNB,eLTE eNB和NRgNB,WLAN AP宏微基站),通过类似LTE DC紧耦合双连接的方式,把两个或者更多的同构/异构基站节点的无线资源聚合连接在一起使用,这样UE可以同时和两个或者更多的同构/异构基站节点建立维护无线连接(后续简称为: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共同承担着用户业务数据包的上下行传输。类比上述图3中的LTE DC技术工作原理,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原理可以如图5所示。相比图3,图5中核心网节点更换为5G的NGC(Next Generation Core),仍然分离为控制面实体NGC-C(类比MME)和用户面实体NGC-U(类比SGW),另外核心网网元和无线接入网元gNB/eNB之间的接口更换为NG,做多连接数据传输紧耦合的基站节点个数从2个拓展为多个(即大于2个),但其中仍然有一个主控锚点Master node(可以由eNB或者gNB担当),有多个辅节点Secondary nodes(可以由eNB或者gNB或者WLAN AP担当),基站节点间的接口更换为Xn(类比X2),空口Uu仍然分离为传输RRC控制信令的Uu-C(对应着SRB承载)和传输用户业务数据包的Uu-U(对应着DRB承载)。
过去和现在,无论4G时代的LTE DC技术还是5G时代的NR异构多连接数据传输技术,其工作原理的核心点为:只有1个主控锚点基站去聚合控制管理1个或者多个分流辅基站的分流节点,因此所有Secondary node分流节点上的无线链路配置和资源分配状况都需要经过主控锚点基站的控制和管理确认,比如需要检查确认某分流辅基站给出的无线链路配置和资源状况是否和主控锚点基站侧的策略相冲突;是否主辅基站聚合在一起的总配置冲突超出了UE的总硬软件能力范围;分流辅基站在移动管理(切换)方面,通常只有被动的响应能力,不具备独立自主的控制选择权。
除此之外,当前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存在下列多种运行约束限制:
1:在主控锚点基站侧的无线链路(MCG RL)发生移动改变(切换)的过程中,分流辅基站侧的所有无线链路(SCG RLs)都会受到被动的影响,不仅MCG Bearers上正在承载的上下行数据传输中断(待MCG RL成功切换后才能恢复数据传输),所有SCG RLs即使没发生移动改变(切换),所有SCG Bearers上承载的上下行数据传输也必须都被迫中断(待MCG RL成功切换后,SCG Bearers配置得到相应的重置才能恢复数据传输),这个切换过程中,UE和网络侧的上下行数据传输彻底中断,需要一段时间来重建恢复,很大程度降低了用户通讯体验。
2:当主控锚点基站侧的无线链路(MCG RL)发生移动切换失败的时候,分流辅基站侧所有的SCG RLs相关的资源和配置也要自动被迫释放掉,之后再待主控锚点基站尝试RRC连接重建和多连接传输模式的恢复,上述过程不仅需要消耗一定的空口和地面接口信令资源,还会带来更大的数据传输中断延时,更大程度降低了用户通讯体验。
3:当主控锚点基站侧的无线链路(MCG RL)发生本地链路失败(MCG RLF)的时候,分流辅基站侧的所有无线链路(SCG RLs)都会受到被动影响,不仅MCG Bearers上正在承载的上下行数据传输中断(待MCG RL成功恢复建立后才能恢复数据传输),所有SCG RLs即使没发生本地链路失败(SCG RLF),所有SCG Bearers上承载的上下行数据传输也必须都被迫中断(待MCG RL成功恢复建立,SCG Bearers配置得到相应的重置后才能恢复数据传输),此时UE和网络的数据传输彻底中断,需要一段时间来重建恢复,很大程度降低了用户体验。
按照上述现有的机制原理,上述所有分流辅基站侧的SCG RLs都要受到主控锚点基站侧MCG RL状况的约束和影响,具有很多缺点和局限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UE在异构网络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下,网络侧控制节点(也即主控锚点)如何增强地进行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包括:
主控锚点基站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包括:
主控锚点基站基于对各个分流辅基站内相关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结果和/或无线承载负荷情况,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包括:
通过Xn接口信令对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控锚点基站通过Xn接口信令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仅包括所述第一类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主控锚点基站通过Uu接口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对终端UE进行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其中,所述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包括第三类配置和第四类配置;其中,第三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逻辑,第四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用户面链路逻辑。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主控锚点基站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信令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主控锚点基站允许激活辅控锚点基站,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从UE多连接配置中释放掉;
或者,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或者,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从UE多连接配置中释放掉,包括: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以及链路相关资源被释放掉,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以及链路相关资源被释放掉。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包括: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释放掉,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包括: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包括:
目标分流辅基站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包括:
目标分流辅基站通过Xn接口信令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但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辅控锚点基站与主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辅控锚点基站允许被主控锚点基站激活,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应用于主控锚点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选择单元,用于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
配置单元,用于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
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单元,具体用于:基于对各个分流辅基站内相关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结果和/或无线承载负荷情况,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配置单元,具体用于:通过Xn接口信令对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配置单元,还用于:通过Xn接口信令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仅包括所述第一类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配置单元,还用于:通过Uu接口的RRC信令,对UE进行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其中,所述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包括第三类配置和第四类配置;其中,第三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逻辑,第四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用户面链路逻辑。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用于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主控锚点基站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信令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激活单元,用于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主控锚点基站允许激活辅控锚点基站,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应用于辅控锚点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通过Xn接口信令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用于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辅控锚点基站与主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辅控锚点基站允许被主控锚点基站激活,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链路管理的系统,包括:主控锚点基站、分流辅基站集合;其中,
所述主控锚点基站,用于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具体用于:基于对各个分流辅基站内相关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结果和/或无线承载负荷情况,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通过Xn接口信令对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UE;
所述主控锚点基站,具体用于:通过Uu接口的RRC信令,对终端UE进行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其中,所述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包括第三类配置和第四类配置;其中,第三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逻辑,第四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用户面链路逻辑。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主控锚点基站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配置增加一个辅控锚点基站,使得原来单主控锚点基站内的UE多连接配置和操作相关的控制管理负担被辅控锚点基站部分的分担掉,空间均衡掉主控锚点基站内部控制管理资源和空口信令资源的消耗。
附图说明
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各个实施例。
图1为异构蜂窝移动网示意图;
图2为LTE单连接数据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3为LTE双连接数据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4为LTE双连接数据传输模式下的三种DRB类型示意图;
图5为传统的单Master Node主控下的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增强的Master Node主控加Primary Secondary Node辅控下的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传输模式示意图一;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传输模式示意图二;
图7c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传输模式示意图三;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传输模式示意图一;
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传输模式示意图二;
图8c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传输模式示意图三;
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传输模式示意图一;
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传输模式示意图二;
图9c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传输模式示意图三;
图9d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传输模式示意图四;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如图10所示,所述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包括:
步骤1001:主控锚点基站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这里,第一类配置和辅控锚点基站作为一般分流辅基站角色的数据传输分流操作相关,第二类配置和辅控锚点基站作为特殊分流辅基站的数据传输辅控角色相关。通过配置增加一个辅控锚点基站,使得原来单主控锚点基站内的UE多连接配置和操作相关的控制管理负担被辅控锚点基站部分的分担掉,空间均衡掉主控锚点基站内部控制管理资源和空口信令资源的消耗。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包括:
主控锚点基站基于对各个分流辅基站内相关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结果和/或无线承载负荷情况,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包括:
通过Xn接口信令对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可见,第一类配置和辅控锚点基站作为一般分流辅基站角色的数据传输分流操作相关,第二类配置和辅控锚点基站作为特殊分流辅基站的数据传输辅控角色相关。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控锚点基站通过Xn接口信令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仅包括所述第一类配置。可见,第一类配置和一般分流辅基站的数据传输分流操作相关。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主控锚点基站通过Uu接口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对终端UE进行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其中,所述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包括第三类配置和第四类配置;其中,第三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逻辑,第四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用户面链路逻辑。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主控锚点基站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信令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主控锚点基站允许激活辅控锚点基站,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从UE多连接配置中释放掉;
或者,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或者,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从UE多连接配置中释放掉,包括: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以及链路相关资源被释放掉,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以及链路相关资源被释放掉。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包括: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释放掉,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包括: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配置增加一个辅控锚点基站,使得原来单主控锚点基站内的UE多连接配置和操作相关的控制管理负担被辅控锚点基站部分的分担掉,空间均衡掉主控锚点基站内部控制管理资源和空口信令资源的消耗。
当主控锚点基站出现失败(如本地RLF或者移动切换失败),辅控锚点基站可以快速替代升级为新的主控锚点基站,继续面向普通Secondary node集合内的UE多连接数据传输操作进行管控,从而维持SCG RL侧的数据传输不被中断和业务数据包丢失。旧的主控锚点基站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不需要被立刻释放删除掉,因为升级成为新的主控锚点基站的辅控锚点基站可以继续作为主控锚点基站,去维护旧的主控锚点基站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以继续为UE多连接数据传输操作服务。
增强的主控锚点基站和辅控锚点基站辅控的UE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可以使得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更加鲁棒,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节点失败被删除再重建而产生的地面接口和空中接口的信令开销,减轻用户通讯连接中断的体验,这对那些需要高可靠通讯连接的用户业务类型URLLC更有意义。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如图11所示,所述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包括:
步骤1101:辅控锚点基站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包括:
目标分流辅基站通过Xn接口信令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辅控锚点基站与主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辅控锚点基站允许被主控锚点基站激活,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增强的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的原理如图6所示。相比于图5,主要区别和发明点在:
图5中只有一个Master Node1作为多连接数据传输的主控锚点基站,而图6中可以从原来关联配置的Secondary node集合中,选择出一个特殊的分流辅基站Secondarynode,进行附加配置后充当为辅控锚点基站Primary Secondary node2的角色。该辅控锚点基站相对于Master Node1仍然为Secondary node的逻辑关联角色,因此Master Node1可以按照传统方式对Primary Secondary node2进行Secondary node相关的逻辑操作(比如添加/重配/删除等)。同时该辅控锚点基站Primary Secondary node2相对于其他普通的Secondary node可以部分程度去实施Master Node1的逻辑控制角色,因此PrimarySecondary node2可以按照增强的方式,对其他普通的Secondary node部分程度去实施Master Node1相关的逻辑控制操作(比如添加/重配/删除等)。
Master Node1通过本地RRM算法,基于RRM测量结果/无线负荷等因素,选择哪个Secondary node适合做Primary Secondary node2,再通过Xn接口信令对PrimarySecondary node2进行相关的增强配置,即Primary Secondary node2一方面需要和Secondary node逻辑角色一样,完成原来必要的分流辅基站分流节点的相关配置,同时还要承担附加的辅控锚点的增强角色,完成必要的辅控锚点基站的相关附加配置。
在完成Primary Secondary node2的配置过程中,Master Node1需要通过Uu空中接口RRC信令对UE进行Primary Secondary node2相关的增强配置,即UE需要和PrimarySecondary node2一方面建立普通Secondary node的逻辑关联,完成原来必要的分流辅基站分流无线链路的相关配置,同时还要和辅控锚点建立增强的逻辑关联,完成必要的辅控锚点基站无线链路的相关附加配置。
Primary Secondary node2类似Master Node1,它和核心网网元NGC有独立的控制面连接NG-C2和用户面连接NG-U2(Primary Secondary),但是在主控锚点基站控制面NG-C1正常工作状态下,NG-C2仅仅处于预配置且非激活的工作状态。即在NG-C1激活且正常工作的情况下,NG-C2不能用来传输核心网相关的NG接口信令;但NG-U2(Primary Secondary)可以和其他普通的NG-U(Secondary)一样处于激活的正常工作状态,用来传输来去核心网的上下行用户面业务数据包。
Primary Secondary node2类似Master Node1,它和UE有独立的Uu-C2空中接口的RRC连接和用户面Uu-U2(Primary Secondary)的无线链接,同时Uu-C2可以和Uu-C1一样处于激活的正常工作状态,同时用来传输Master Node1和Primary Secondary node2各自相关的RRC信令;Uu-U2(Primary Secondary)可以和其他普通的Uu-U(Secondary)一样处于激活的正常工作状态,同时传输来去空中接口Uu的上下行用户业务数据包。
当Master Node1确定且配置了特定目标Secondary node做为Primary Secondarynode2之后,需要通过Uu-C1空中接口RRC信令对UE进行和Primary Secondary node2相关的附加配置。UE一方面需要把Primary Secondary node2视为普通的Secondary node逻辑角色,完成必要的SCG RL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同时还要把Primary Secondary node2视为辅控锚点基站的逻辑角色,完成附加的Primary SCG RL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
Primary Secondary node2作为辅控锚点基站,也可以对普通的Secondary node和SCG RL施加类似Master Node1的相关控制操作,比如普通Secondary node和SCG RL的添加删减重配,UE服务小区集合的改变,无线链路资源重配等。当Primary Secondary node2成功完成某次控制操作后,需要通过Xn-C接口向Master Node1报告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和Master Node1实现相关配置信息的同步更新。
当Master Node1侧发生MCG RL本地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的时候,Master Node1可以根据RRM算法或者特定需要,让Primary Secondary node2升级成为主控锚点基站的角色,逻辑上成为新的Master Node1,需要激活NG-C2,并让其承担原来NG-C1的角色任务,且保持原来激活且正常工作的Uu-C2,并让其承担原来Uu-C1的角色任务。原来旧的MasterNode1节点可以从UE多连接配置中被释放删除掉,也可以继续被维护为普通的Secondarynode,或者被维护为新的Primary Secondary node2(因为旧的Primary Secondary node2已经被升级为了新的Master Node1)。
如果旧的Master Node1节点被从UE的多连接配置中释放删除掉,则旧的NG-C1/U1(Master)和旧的Uu-C1/U1(Master)也必须全部被删除释放掉,UE删除掉和旧的MasterNode1所有相关联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如果旧的Master Node1被维护为普通的Secondary node,则旧的NG-C1和旧的Uu-C1可以被删除释放掉,而旧的NG-U1(Master)被重配为普通的NG-U(Secondary),而旧的Uu-U1(Master)被重配为Uu-U(Secondary),UE重配且保持和旧的Master Node1所有用户面的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但是删除释放掉和旧的Master Node1所有控制面的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如果旧的Master Node1被维护为新的Primary Secondary node2,则旧的NG-C1被重配为NG-C2,而旧的NG-U1(Master)被重配为NG-U2(Primary Secondary),同时旧的Uu-U1(Master)被重配为Uu-U2(PrimarySecondary),而旧的Uu-C1被重配为Uu-C2,,UE重配且保持和旧的Master Node1所有用户面和控制面的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
实施例1
如图7系列中所示:在eLTE系统中(5G框架下的LTE继续演进),有三个eLTE eNB基站连接到同一个NGC核心网网元,UE1某时同时处于这三个基站的无线信号覆盖之下,具备做eLTE多连接数据传输的基本条件。宏基站eNB1的信号覆盖最大,适合做主控锚点基站Master eNB(MeNB1);微基站eNB2和eNB3覆盖相对较小,适合做分流辅基站Secondary eNB(SeNB2/3)。所有eLTE基站和UE1都具备本发明的“增强的Master主控+Primary Secondary辅控的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能力。
步骤101:主控锚点基站MeNB1通过传统的多连接数据传输建立流程(具体可参考TS 36.300中LTE双连接操作建立流程),为UE1建立单MeNB1主控下的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7a所示。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Secondary Node Addition建立流程(MeNB1和SeNB2/3的双向资源配置的协商确认),在Uu空口涉及到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1进行相关三连接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三连接操作建立完成后,UE1和作为主控锚点基站的MeNB1有唯一的Uu-C1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核心网NGC和MeNB1有唯一的NG-C1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1的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1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SeNB2和SeNB3有各自的Uu-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Uu-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SeNB2和SeNB3也有各自的NG-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比如SCG Bearers),为NG-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在此传统模式下,UE1和SeNB2和SeNB3都受到唯一的MeNB1主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步骤102:之后某时刻,主控锚点基站MeNB1通过UE1的RRM测量报告(MeasurementReport)和SeNB2的状态资源报告(eNB Status Report),以及本地的资源状态统计分析,决定为UE1建立MeNB1主控+SeNB2辅控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7b所示。于是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Primary Secondary Node Addition建立流程(该流程使得SeNB2升级成为Primary SeNB2,MeNB1需要做附加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在Uu空口涉及到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1进行相关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建立完成后,UE1除了和作为主控锚点基站的MeNB1有Uu-C1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之外,还和作为辅控锚点基站的Primary SeNB2有Uu-C2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都处于激活状态)。核心网NGC除了和MeNB1有NG-C1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之外,还和Primary SeNB2有NG-C2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但暂时处于去激活状态),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1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1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Primary SeNB2和SeNB3有各自的Uu-U2/3接口用户面连接,为Uu-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Primary SeNB2和SeNB3也有各自的NG-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比如SCG Bearers),为NG-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在此增强模式下,UE1和Primary SeNB2和SeNB3都受到MeNB1主控锚点基站的控制管理,此外UE1和SeNB3还受到Primary SeNB2的辅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步骤103:之后某时刻,主控锚点基站MeNB1通过UE1的主服务小区集合无线链路失败MCG RLF的上报,得知Uu-U1(MeNB1)用户面链路发生了链路失败(无法继续正常传输UE的专有信令和用户数据),决定为UE1迅速切换成Primary SeNB1辅控+MeNB2主控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7c所示。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Master Node Change建立流程(让Primary SeNB2迅速升级为MeNB2,成为新的主控锚点基站)和PrimarySecondary Node Addition建立流程(让MeNB1蜕变为Primary SeNB1,成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在Uu空口涉及到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1进行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建立完成后,UE1除了和作为新主控锚点基站的MeNB2有Uu-C2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之外,还和作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的Primary SeNB1有Uu-C1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Uu-C1接口上需要进行RRC重建,之后才能处于激活的正常工作状态)。核心网NGC除了和MeNB2有NG-C2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之外,还和Primary SeNB1有NG-C1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暂时处于去激活状态),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1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1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Primary SeNB1和SeNB3有各自的Uu-U1/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Uu-U2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Primary SeNB1和SeNB3也有各自的NG-U1/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NG-U2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比如SCG Bearers)。在此增强模式下,UE1和Primary SeNB1和SeNB3都受到MeNB2主控锚点基站的控制管理,此外UE1和SeNB3还受到Primary SeNB1的辅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实施例2
如图8系列中所示:在NR gNB系统中(5G框架下的新无线接入制式RAT),有三个NRgNB基站连接到同一个NGC核心网网元,UE2某时同时处于这三个基站的无线信号覆盖之下,具备做NR多连接数据传输的基本条件。宏基站gNB1的信号覆盖最大,适合做主控锚点基站Master gNB(MgNB1);微基站gNB2和gNB3覆盖相对较小,适合做分流辅基站Secondary gNB(SgNB2/3)。所有NR基站和UE2都具备本发明的“增强的Master主控+Primary Secondary辅控的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能力。
步骤201:主控锚点基站MgNB1通过NR的多连接数据传输建立流程(具体可参考TS38.300中NR多连接操作建立流程),为UE2建立单MgNB1主控下的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8a所示。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SgNB Addition建立流程(MgNB1和SgNB2/3的双向资源配置的协商确认),在Uu空口涉及到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2进行相关三连接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三连接操作建立完成后,UE2和作为主控锚点基站的MgNB1有唯一的Uu-C1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核心网NGC和MgNB1有唯一的NG-C1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2的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2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SgNB2和SgNB3有各自的Uu-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Uu-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SgNB2和SgNB3也有各自的NG-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比如SCG Bearers),为NG-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在此传统模式下,UE2和SgNB2和SgNB3都受到唯一的MgNB1主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步骤202:之后某时刻,主控锚点基站MgNB1通过UE2的RRM测量报告(MeasurementReport)和SgNB2的状态资源报告(gNB Status Report),以及本地的资源状态统计分析,决定为UE2建立MgNB1主控+SgNB2辅控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8b所示。于是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Primary Secondary Node Addition建立流程(该流程使得SgNB2升级成为Primary SgNB2,MgNB1需要做附加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在Uu空口涉及到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2进行相关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建立完成后,UE2除了和作为主控锚点基站的MgNB1有Uu-C1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之外,还和作为辅控锚点基站的Primary SgNB2有Uu-C2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都处于激活状态)。核心网NGC除了和MgNB1有NG-C1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之外,还和Primary SgNB2有NG-C2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但暂时处于去激活状态),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2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2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Primary SgNB2和SgNB3有各自的Uu-U2/3接口用户面连接,为Uu-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Primary SgNB2和SgNB3也有各自的NG-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比如SCG Bearers),为NG-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在此增强模式下,UE2和Primary SgNB2和SgNB3都受到MgNB1主控锚点基站的控制管理,此外UE2和SgNB3还受到Primary SgNB2的辅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步骤203:之后某时刻,主控锚点基站MgNB1基于UE2的RRM测量上报,预备为UE2做移动切换,比如目标基站为gNB4,在这个切换过程中,Uu-U1(MgNB1)用户面链路必须中断一段时间(无法继续正常传输UE的专有信令和用户数据),从而决定为UE2迅速切换成临时的仅有Primary SgNB2辅控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8c所示。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Master Node Suspend悬挂暂停流程(让Primary SgNB2在没有MgNB1主控的情况下,独立作为辅控锚点控制UE2的多连接操作)和Master Node Handover切换流程(让gNB4成为新的主控锚点基站Target MgNB4),在Uu空口涉及到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2进行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在UE2切换的过程中,UE2和作为辅控锚点基站的Primary SgNB2有Uu-C2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核心网NGC和PrimarySgNB2有NG-C2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处于激活状态),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2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2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Primary SgNB2和SgNB3有各自的Uu-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Uu-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Primary SgNB2和SgNB3也有各自的NG-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NG-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比如SCG Bearers)。在此增强模式下,MgNB1暂时处于切换状态,不能控制管理UE2和Primary SgNB2和SgNB3,直到成功切换到MgNB4成为新的主控锚点基站;UE2和SgNB3临时仅仅受到Primary SgNB2的辅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实施例3
如图9系列中所示:在NR gNB和eLTE eNB紧耦合系统中(5G框架下的新RAT和eLTE制式的紧耦合联合工作),有1个NR gNB基站和2个eLTE eNB基站连接到同一个NGC核心网网元,UE3某时同时处于这三个基站的无线信号覆盖之下,具备做NR-eLTE紧耦合多连接数据传输的基本条件。宏基站gNB1的信号覆盖最大,适合做主控锚点基站Master gNB(MgNB1);微基站eNB2和eNB3覆盖相对较小,适合做分流辅基站Secondary eNB(SeNB2/3)。所有NR基站和eLTE基站和UE3都具备本发明的“增强的Master主控+Primary Secondary辅控的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能力。
步骤301:主控锚点基站MgNB1通过NR的紧耦合多连接数据传输建立流程(具体可参考TS 38.300中NR紧耦合多连接操作建立流程),为UE3建立单MgNB1主控下的紧耦合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9a所示。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Secondary NodeAddition建立流程(MgNB1和SeNB2/3的双向资源配置的协商确认),在Uu空口涉及到RRC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3进行相关紧耦合三连接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紧耦合三连接操作建立完成后,UE3和作为主控锚点基站的MgNB1有唯一的Uu-C1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核心网NGC和MgNB1有唯一的NG-C1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3的紧耦合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3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SeNB2和SeNB3有各自的Uu-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Uu-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SeNB2和SeNB3也有各自的NG-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比如SCGBearers),为NG-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在此传统模式下,UE3和SeNB2和SeNB3都受到唯一的MgNB1主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步骤302:之后某时刻,主控锚点基站MgNB1通过UE3的RRM测量报告(MeasurementReport)和SeNB2的状态资源报告(eNB Status Report),以及本地的资源状态统计分析,决定为UE3建立MgNB1主控+SeNB2辅控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9b所示。于是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Primary Secondary Node Addition建立流程(该流程使得SeNB2升级成为Primary SeNB2,MgNB1需要做附加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在Uu空口涉及到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3进行相关的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建立完成后,UE3除了和作为主控锚点基站的MgNB1有Uu-C1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之外,还和作为辅控锚点基站的Primary SeNB2有Uu-C2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都处于激活状态)。核心网NGC除了和MgNB1有NG-C1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之外,还和Primary SeNB2有NG-C2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但暂时处于去激活状态),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3的增强紧耦合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3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Primary SeNB2和SeNB3有各自的Uu-U2/3接口用户面连接,为Uu-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Primary SeNB2和SeNB3也有各自的NG-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比如SCG Bearers),为NG-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在此增强模式下,UE3和Primary SeNB2和SeNB3都受到MgNB1主控锚点基站的控制管理,此外UE3和SeNB3还受到Primary SeNB2的辅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步骤303:之后某时刻,主控锚点基站MgNB1和UE3之间发生了MCG RLF,此时Uu-U1(MgNB1)用户面链路必须中断(无法继续正常传输UE的专有信令和用户数据);MgNB1基于之前UE3的RRM测量上报和Primary SeNB2的状态资源报告(eNB Status Report),预备为UE3做移动切换,目标基站为Primary SeNB2,从而决定为UE3迅速切换成临时的仅有PrimarySeNB2辅控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9c所示。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Master Node Suspend悬挂暂停流程(让Primary SeNB2在没有MgNB1主控的情况下,独立作为辅控锚点控制UE3的紧耦合多连接操作)和Master Node Handover切换流程(让PrimarySeNB2成为新的主控锚点基站Target MeNB2),在Uu空口涉及到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3进行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在UE3切换的过程中,UE3和作为辅控锚点基站的Primary SeNB2有Uu-C2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核心网NGC和PrimarySeNB2有NG-C2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处于激活状态),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3的增强紧耦合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3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Primary SeNB2和SeNB3有各自的Uu-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Uu-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Primary SeNB2和SeNB3也有各自的NG-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NG-U1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比如SCG Bearers)。在此增强模式下,MgNB1暂时处于切换状态,不能控制管理UE3和Primary SeNB2和SeNB3,直到成功切换到MeNB2成为新的主控锚点基站;UE3和SeNB3临时仅仅受到Primary SeNB2的辅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步骤304:之后某时刻,源主控锚点基站MgNB1成功完成对目标基站Primary SeNB2的切换,从而Primary SeNB2升级为新的主控锚点基站MeNB2,UE3迅速切换成仅有MeNB2主控的增强多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如图9d所示。在Xn地面接口涉及到XnAP协议下的MasterNode Resume主控恢复流程(让Primary SeNB2升级为新的主控锚点基站MeNB2,独立主控UE3的紧耦合多连接操作),在Uu空口涉及到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流程对UE3进行相关配置和资源预留协同。在UE3切换完成之后,UE3和作为主控锚点基站的MeNB2有Uu-C2接口上的RRC控制面连接;核心网NGC和MeNB2有NG-C2接口上的NGAP控制面连接(处于激活状态),上述控制面连接负责UE3的增强紧耦合多连接数据传输的控制管理。同时,UE3和作为分流辅基站的SeNB3有Uu-U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Uu-U2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NGC和MeNB2和SeNB3也有各自的NG-U2/3接口上的用户面连接,为NG-U2用户面连接进行用户业务数据包的分流传输(比如SCG Bearers)。在此增强模式下,MgNB1及其相关的接口连接资源被释放删除掉;UE3和SeNB3仅仅受到MeNB2的主控锚点的控制管理。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一,应用于主控锚点基站,如图12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选择单元1201,用于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
配置单元1202,用于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
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单元1201,具体用于:基于对各个分流辅基站内相关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结果和/或无线承载负荷情况,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
所述配置单元1202,具体用于:通过Xn接口信令对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所述配置单元1202,还用于:通过Xn接口信令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仅包括所述第一类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配置单元1202,还用于:通过Uu接口的RRC信令,对UE进行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其中,所述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包括第三类配置和第四类配置;其中,第三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逻辑,第四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用户面链路逻辑。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1203,用于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主控锚点基站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信令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激活单元1204,用于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主控锚点基站允许激活辅控锚点基站,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可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的任意实施例进行理解。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二,应用于辅控锚点基站,如图13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1301,用于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单元1301,具体用于:通过Xn接口信令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1301,用于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辅控锚点基站与主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辅控锚点基站允许被主控锚点基站激活,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可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的任意实施例进行理解。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主控锚点基站、分流辅基站集合;其中,
所述主控锚点基站,用于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具体用于:基于对各个分流辅基站内相关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结果和/或无线承载负荷情况,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通过Xn接口信令对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UE;
所述主控锚点基站,具体用于:通过Uu接口的RRC信令,对终端UE进行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其中,所述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包括第三类配置和第四类配置;其中,第三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逻辑,第四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用户面链路逻辑。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为了更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中出现的技术术语的中英文对照释义可参照如下表1所示。
Figure BDA0001186155500000331
Figure BDA0001186155500000341
表1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8)

1.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主控锚点基站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主控锚点基站允许激活辅控锚点基站,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锚点基站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包括:
主控锚点基站基于对各个分流辅基站内相关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结果和/或无线承载负荷情况,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包括:
通过Xn接口信令对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控锚点基站通过Xn接口信令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仅包括所述第一类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主控锚点基站通过Uu接口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对终端UE进行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其中,所述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包括第三类配置和第四类配置;其中,第三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逻辑,第四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用户面链路逻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主控锚点基站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信令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从UE多连接配置中释放掉;
或者,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或者,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从UE多连接配置中释放掉,包括: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以及链路相关资源被释放掉,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以及链路相关资源被释放掉。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包括: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释放掉,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一般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旧的主控锚点基站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包括: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旧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被配置为新的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
14.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目标分流辅基站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辅控锚点基站允许被主控锚点基站激活,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包括:
目标分流辅基站通过Xn接口信令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但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辅控锚点基站与主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20.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主控锚点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选择单元,用于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
配置单元,用于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
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激活单元,用于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主控锚点基站允许激活辅控锚点基站,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单元,具体用于:基于对各个分流辅基站内相关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结果和/或无线承载负荷情况,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单元,具体用于:通过Xn接口信令对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单元,还用于:通过Xn接口信令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仅包括所述第一类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单元,还用于:通过Uu接口的RRC信令,对UE进行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其中,所述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包括第三类配置和第四类配置;其中,第三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逻辑,第四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用户面链路逻辑。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用于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主控锚点基站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信令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29.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辅控锚点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辅控锚点基站允许被主控锚点基站激活,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通过Xn接口信令接收主控锚点基站进行的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配置且非激活状态,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在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非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用户面链路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包括:辅控锚点基站对一般分流辅基站进行如下控制操作的至少之一:
无线链路添加操作、无线链路删减操作、无线链路重配操作、UE服务小区集合的更新操作、数据无线承载DRB重配操作。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用于当辅控锚点基站成功完成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后,辅控锚点基站与主控锚点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同步控制操作的结果,以实现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配置工作资源状态的同步。
35.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主控锚点基站、分流辅基站集合和UE;其中,
所述主控锚点基站,用于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对所述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将配置后的目标分流辅基站作为辅控锚点基站;其中:所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及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所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一般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所述第一类控制操作包括所述第二类控制操作;
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的辅控锚点基站为特殊分流辅基站,所述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除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以外的分流辅基站为一般分流辅基站;
当主控锚点基站和UE之间发生无线链路连接失败或者移动切换失败时,主控锚点基站允许激活辅控锚点基站,其中,在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处于激活状态下,所述辅控锚点基站增加如下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核心网网元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担任新的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承载的任务。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锚点基站,具体用于:基于对各个分流辅基站内相关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结果和/或无线承载负荷情况,从分流辅基站集合中选择出目标分流辅基站;通过Xn接口信令对目标分流辅基站进行配置,其中,所述配置包括第一类配置和第二类配置;其中:第一类配置用于实现主控锚点基站支持对辅控锚点基站的第一类控制操作,第二类配置用于实现辅控锚点基站支持对分流辅基站的第二类控制操作。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锚点基站,具体用于:通过Uu接口的RRC信令,对终端UE进行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其中,所述与辅控锚点基站相关的配置包括第三类配置和第四类配置;其中,第三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控制面链路逻辑,第四类配置用于实现UE与辅控锚点基站之间的用户面链路逻辑。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无线链路管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具有控制面链路和用户面链路;其中: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以及主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主控锚点基站各自的RRC信令;
所述辅控锚点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以及各个分流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链路支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且正常工作,以同时联合传输辅控锚点基站和各个分流辅基站各自的用户面数据。
CN201611187516.7A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Active CN1082070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87516.7A CN108207010B (zh)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PCT/CN2017/107714 WO2018113410A1 (zh) 2016-12-20 2017-10-25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存储介质
EP17884894.1A EP3562193A4 (en) 2016-12-20 2017-10-25 RADIO LINK MANAGE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AND STORAGE MEDI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87516.7A CN108207010B (zh)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7010A CN108207010A (zh) 2018-06-26
CN108207010B true CN108207010B (zh) 2022-07-26

Family

ID=62603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87516.7A Active CN108207010B (zh)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562193A4 (zh)
CN (1) CN108207010B (zh)
WO (1) WO20181134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2796B (zh) * 2017-01-05 2022-08-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CN110662275B (zh) * 2018-06-29 2021-10-1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选网方法、基站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66672B (zh) * 2018-07-12 2021-02-2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网络系统
CN110831254B (zh) * 2018-08-08 2021-11-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连接失败恢复的方法和设备
CN110831071B (zh) * 2018-08-13 2023-03-3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10839267B (zh) * 2018-08-17 2022-01-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服务节点更新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0912640B (zh) 2018-09-17 2021-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令传输的接口兼容方法及装置
CN111586766B (zh) * 2019-02-15 2021-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637909B (zh) * 2019-09-24 2023-04-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锚点网络的智能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2867173B (zh) * 2019-11-12 2022-08-1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链路状态一致性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13747420B (zh) * 2020-05-29 2023-02-0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多连接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28563A1 (en) * 2013-08-29 2015-03-05 Vodafone Ip Licensing Limited Quality of service mapping in networks
CN104640165A (zh) * 2013-11-07 2015-05-2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WO2015184889A1 (zh) * 2014-09-02 2015-1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切换基站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WO2016047904A1 (en) * 2014-09-25 2016-03-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handling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or senb related bearer release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16165661A1 (en) * 2015-04-17 2016-10-20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connectivity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CN106162732A (zh) * 2015-04-01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数据的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6197779A1 (zh) * 2015-06-10 2016-12-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无线接入网络下提供业务与接受业务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09075A1 (en) * 2013-07-17 2015-01-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procedure for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101949B1 (en) * 2014-01-31 2019-06-19 Kyocera Corporation Master base station and secondary base station for dual connectivity with a user terminal that exchange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a serving gateway connected with the master base station
CN105992284A (zh) * 2015-01-29 2016-10-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162895A (zh) * 2015-04-22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连接通信的分布式协调方法和装置
CN106255181A (zh) * 2015-06-10 2016-1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无线接入技术中用户设备的接入方法和用户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28563A1 (en) * 2013-08-29 2015-03-05 Vodafone Ip Licensing Limited Quality of service mapping in networks
CN104640165A (zh) * 2013-11-07 2015-05-2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WO2015184889A1 (zh) * 2014-09-02 2015-1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切换基站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WO2016047904A1 (en) * 2014-09-25 2016-03-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handling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or senb related bearer release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6162732A (zh) * 2015-04-01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数据的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6165661A1 (en) * 2015-04-17 2016-10-20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connectivity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WO2016165127A1 (en) * 2015-04-17 2016-10-20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ultiple conectivity in millimeter wave system
WO2016197779A1 (zh) * 2015-06-10 2016-12-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无线接入网络下提供业务与接受业务的方法及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144436 "SCG Radio Link Failure and RRC Reestablishment";Ericsson;《3GPP tsg_ran\WG2_RL2》;20140926;全文 *
R2-168186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node for LTE-NR tight interworking";Huawei等;《3GPP tsg_ran\WG2_RL2》;20161104;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7010A (zh) 2018-06-26
EP3562193A4 (en) 2020-08-19
WO2018113410A1 (zh) 2018-06-28
EP3562193A1 (en) 2019-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07010B (zh)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CN108282796B (zh) 一种无线链路管理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EP3051876B1 (en) Small cell switching method, enb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06941733B (zh) 双连接中实现重配置的方法、主服务基站及辅服务基站
USRE47613E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mary point handovers
US8730918B2 (en) Handover method based on mobile relay and mobile wireless relay system
EP3035735B1 (en) Handover method, master base station and slave base station
US10314095B2 (en) Method for data forwarding in a small cell system
EP303288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multiple connections of a terminal
CN106162765B (zh)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686751B (zh)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JP7147883B2 (ja) gNB-CU-UPにおける完全性保護のハンドリング
EP293404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bearing in layered network.
US987723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tup or modification of data flows, primary node, secondary node, U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05165087A (zh) 长期演进无线电接入网络
WO2017166300A1 (zh) 一种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634190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18512770A (ja) 基地局のハンドオーバ中にデータを伝送するための方法、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並びに、記憶媒体
TW201401899A (zh) 一種進行切換的方法、系統和設備
KR20160043048A (ko) 연결 관리 방법 및 접속 네트워크 요소
WO2011020413A1 (zh) 一种应用于无线中继的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
CN105792292B (zh)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CN105813052A (zh) 用户面路径的更新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714330B (zh) 一种数据无线承载类型获取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