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81650A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81650A
CN108181650A CN201711371255.9A CN201711371255A CN108181650A CN 108181650 A CN108181650 A CN 108181650A CN 201711371255 A CN201711371255 A CN 201711371255A CN 108181650 A CN108181650 A CN 108181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efficient
wavelength
scatterplot
target face
wave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712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81650B (zh
Inventor
姜福豪
李培明
张翊孟
闫智慧
梁晓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137125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816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81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81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81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81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2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dels, synthetic seismogr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3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velocity profiles or travel ti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利用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频率和半波长系数计算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基于预设控制点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按照预设深度内插间隔进行表层速度扩展处理,得到第二预设数量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将最高的相关系数所对应的半波长系数作为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获取准确的获取半波长系数,进而可以提高地层模型,和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的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利用地震数据中面波进行近地表结构反演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利用面波进行近地表结构反演中通常需要建立地层模型,地层模型建立的好坏经常直接影响到反演运算效率和反演结果。因此,需要建立高质量的地层模型。
现有技术中,地层模型的建立的通常可以利用面波不同频率波长,以及不同频率波长与深度的之间的转换系数(即半波长系数)进行半波长法近地表结构反演,得到相应控制点的近地表结构;然后,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近地表结构进行建模,继而可以基于确定的地层模型确定近地表结构反演结果数据。但目前在利用面波进行近地表结构反演中,常常基于经验采用统一半波长系数,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可靠性差,影响后续建立的地层模型的精度,进而无法得到准确的得到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可以获取准确的获取半波长系数,进而可以提高地层模型,和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的精度。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频率和半波长系数计算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所述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
基于预设控制点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按照预设深度内插间隔进行表层速度扩展处理,得到第二预设数量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所述控制点的表层数据包括一一对应的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
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将最高的相关系数所对应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
一种数据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系数设置模块,用于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频率和半波长系数计算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所述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
表层速度扩展处理模块,用于基于预设控制点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按照预设深度内插间隔进行表层速度扩展处理,得到第二预设数量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所述控制点的表层数据包括一一对应的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半波长系数确定模块,用于将最高的相关系数所对应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计算设置的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目标面波频散点在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层速度与实际地层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来确定出最符合地层实际情况的半波长系数。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准确的确定出符合地层实际情况的半波长系数,进而可以提高后续地层模型,和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的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实际测量的微测井以及现有固定半波长系数的表层厚度与表层速度曲线的对比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实际测量的微测井以及本申请确定的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与表层速度曲线的对比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处理装置的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以几个具体的例子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现。
以下首先介绍本申请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实施例。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系统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S110: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可以包括面波所对应的频散点。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的,可以包括:
S210:利用所述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和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数量确定半波长系数最小值,半波长增量和半波长系数最大值;
在实际应用中,面波波长对深度转换系数介于(0,1),通常在[0.5,0.7],也称之为面波的半波长系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假设所述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为[0.5,0.7],相应的,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小值为0.5,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大值为0.7,假设目标面波频散点为3个(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数量较多,这里仅仅以目标面波频散点为3个作为示例。),相应的,所述半波长增增量可以为0.1。
S220:基于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小值,所述半波长增量和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大值确定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一半波长系数组。
结合上述3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示例,可以得到3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为(0.5,0.6,0.7)。
S230:从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选取一个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
结合上述3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示例,假设选取0.5为替换系数。
S240:以所述替换系数替换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与所述替换系数不同的半波长系数,得到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一数量的第二半波长系数组;
结合上述3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示例,以所述替换系数替换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中任一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半波长系数可以得到2个第二半波长系数组(0.5,0.5,0.7)和(0.5,0.6,0.5)。
S250:以所述替换系数替换所述第二半波长系数组中与所述替换系数不同的半波长系数,得到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二数量的第三半波长系数组。
结合上述3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示例,第二数量的第三半波长系数组可以为一个半波长系数组(0.5,0.5,0.5)。
S260:重复替换半波长系数的操作至得到的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半波长系数都为所述替换系数。
270:将当前获得的半波长系数组作为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
S280:选取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新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所述新的半波长系数为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未作为替换系数的半波长系数;
S290:重复上述替换处理的步骤至预设收敛条件。
其中,所述预设收敛条件包括选取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全部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且最后一个替换系数替换得到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全部半波长系数为所述最后替换系数。
S300:将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和达到所述预设收敛条件之前每次替换得到的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半波长系数作为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结合上述3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示例,可以选取0.6为替换系数,以上述的4个半波长系数组(0.5,0.6,0.7)、(0.5,0.5,0.7)和(0.5,0.6,0.5)以及(0.5,0.5,0.5)为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进而可以得到7个第二半波长系数组可以为(0.6,0.6,0.7)、(0.5,0.6,0.6)、(0.6,0.5,0.7)、(0.5,0.5,0.6)、(0.6,0.6,0.5)、(0.5,0.6,0.6)和(0.6,0.5,0.5);进一步的,以该7个第二半波长系数组为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可以得到一个第三半波长系数组(0.6,0.6,0.6)。
进一步的,可以选取0.7为替换系数,以上述12个半波长系数组作为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可以得到12个第二半波长系数组为(0.7,0.6,0.7)、(0.5,0.7,0.7)、(0.7,0.5,0.7)、(0.7,0.6,0.5)、(0.5,0.7,0.5)、(0.7,0.5,0.5)、(0.5,0.7,0.5)、(0.6,0.7,0.7)、(0.7,0.6,0.6)、(0.5,0.7,0.6)、(0.7,0.6,0.5)和(0.6,0.7,0.5)。进一步的,以该12个第二半波长系数组为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可以得到3个第三半波长系数组为(0.7,0.7,0.5)、(0.7,0.7,0.7)(0.7,0.7,0.6)。
有上述可见,上述3个目标面波频散点可以对应27个半波长系数组。上述设置半波长系数的过程中可以全面的覆盖多种不同的半波长系数,进而可以保证得到的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半波长系数中涵盖了符合地层实际情况的半波长系数。
S120: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频率和半波长系数计算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所述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频率和半波长系数计算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所述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可以包括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Hij=Cij*Vi/fi
其中,Hij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j个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Cij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j个半波长系数;Vi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fi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频率。
这里由于同一目标面波频散点对应j个(即多个)半波长系数,相应的,同一目标面波频散点会对应不同的表层厚度,相应的同一厚度会对应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在面波频散分析中获得的面波相速度为可以作为平均相速度,将平均相速度转换为平均纵波速度后,可以根据平均纵波速度和层速度之间的换算关系,计算获得得到层速度。
S130:基于预设控制点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按照预设深度内插间隔进行表层速度扩展处理,得到第二预设数量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所述控制点的表层数据包括一一对应的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
在实际的勘探采集过冲中,常常会选取一些控制点来采集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选取几个控制点作为预设控制点,所述预设控制点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可以直接在采集数据中获取,然后,基于预设控制点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按照预设深度内插间隔进行表层速度扩展处理,得到第二预设数量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所述控制点的表层数据包括一一对应的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
具体的,这里的预设深度内插间隔可以结合实际应用中计算得到的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进行设置,使得到第二预设数量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中的表层厚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向对应。
另外,这个预设控制点一般选取多个,而多个预设控制点的表层厚度和表层速度按照预设深度内插间隔进行表层速度扩展处理,得到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之间会存在差异,相应的,同一控制点在同一表层厚度会对应多个表层速度。
S140: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具体的,可以包括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其中,rhi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多组模板表层数据中表层速度与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xhi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k个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层速度;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第k个表层速度;n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层速度数量;yhk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的层速度;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n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数量;当表层速度相同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层速度数量与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数量相同。
S150:将最高的相关系数所对应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
在实际应用中,深度模型越接近于实际地层,其与实际地层相关性越好,反之,其与实际地层相关性越差。因此,当已知实际采集得到的控制点的转换得到的地层速度和厚度信息时,通过分析不同半波长系数对应的层速度、表层深度与实际地层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表层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确定符合实际地层情况的半波长系数。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最高的相关系数所对应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
如图3所示,图3是现有技术中实际测量的微测井以及现有固定半波长系数的表层厚度与表层速度曲线的对比图。图中310是现有固定半波长系数的表层厚度与表层速度曲线,320是实际测量的微测井的表层厚度与表层速度曲线。从图中可见,两者存在较大差异。
如图4所示,图4是现有技术中实际测量的微测井以及本申请确定的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与表层速度曲线的对比图。图中410是本申请确定的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与表层速度曲线,420是实际测量的微测井的表层厚度与表层速度曲线。从图4中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数量较大,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对目标面波频散点进行分段后依次进行计算,继而可以减少计算量,相应的,在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对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进行分段处理,第四预设数量的分段目标面波频散点;
相应的,所述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分段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进行半波长法近地表结构反演,得到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近地表结构;
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近地表结构进行建模,得到地层模型;
基于所述地层模型确定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
由以上本申请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例可见,本申请通过计算设置的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目标面波频散点在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层速度与实际地层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来确定出最符合地层实际情况的半波长系数。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准确的确定出符合地层实际情况的半波长系数,进而可以提高后续地层模型,和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的精度。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处理装置的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装置500可以包括:
系数设置模块510,可以用于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第一计算模块520,可以用于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频率和半波长系数计算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所述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
表层速度扩展处理模块530,可以用于基于预设控制点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按照预设深度内插间隔进行表层速度扩展处理,得到第二预设数量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所述控制点的表层数据包括一一对应的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
第二计算模块540,可以用于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半波长系数确定模块550,可以用于将最高的相关系数所对应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系数设置模块510可以包括:
第一系数设置单元,可以用于利用所述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和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数量确定半波长系数最小值,半波长增量和半波长系数最大值;
第一半波长系数组确定单元,可以用于基于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小值,所述半波长增量和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大值确定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一半波长系数组;
第一替换系数选取单元,可以用于从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选取一个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
第一待替换系数组确定单元,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作为待替换系数组;
第一替换单元,用于以所述替换系数替换所述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中任一与所述替换系数不同的半波长系数,得到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一数量的第二半波长系数组;
第二替换单元,可以用于以所述替换系数替换所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半波长系数组中与所述替换系数不同的半波长系数,得到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二数量的第三半波长系数组;
第一数据处理单元,可以用于重复替换半波长系数的操作至得到的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半波长系数都为所述替换系数;
第二待替换系数组确定单元,可以用于将当前获得的半波长系数组作为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
第二替换系数选取单元,可以用于选取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新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所述新的半波长系数为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未作为替换系数的半波长系数;
第二数据处理单元,可以用于重复上述替换处理的步骤至预设收敛条件;
半波长系数确定单元,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和达到所述预设收敛条件之前每次替换得到的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半波长系数作为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其中,所述预设收敛条件包括选取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全部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且最后一个替换系数替换得到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全部半波长系数为所述最后替换系数。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计算模块520中采用的计算公式可以包括下述计算公式:
Hij=Cij*Vi/fi
其中,所述H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j个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所述Cij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j个半波长系数;Vi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fi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频率。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计算模块540中采用的计算公式可以包括下述计算公式:
其中,rhi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多组模板表层数据中表层速度与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xhi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k个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层速度;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第k个表层速度;n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层速度数量;yhk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的层速度;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n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数量;当表层速度相同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层速度数量与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数量相同。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500还可以包括:
分段处理模块,可以用于在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之前,对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进行分段处理,第四预设数量的分段目标面波频散点;
相应的,所述第二计算模块540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分段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500还可以包括:
半波长法反演模块,可以用于基于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进行半波长法近地表结构反演,得到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近地表结构;
地层模型建立模块,可以用于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近地表结构进行建模,得到地层模型;
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确定模块,可以用于基于所述地层模型确定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
由以上本申请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或装置的实施例可见,本申请通过计算设置的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目标面波频散点在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层速度与实际地层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来确定出最符合地层实际情况的半波长系数。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准确的确定出符合地层实际情况的半波长系数,进而可以提高后续地层模型,和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的精度。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Claims (12)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频率和半波长系数计算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所述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
基于预设控制点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按照预设深度内插间隔进行表层速度扩展处理,得到第二预设数量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所述控制点的表层数据包括一一对应的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
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将最高的相关系数所对应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包括:
利用所述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和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数量确定半波长系数最小值,半波长增量和半波长系数最大值;
基于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小值,所述半波长增量和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大值确定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一半波长系数组;
从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选取一个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
将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作为待替换系数组;
以所述替换系数替换所述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中任一与所述替换系数不同的半波长系数,得到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一数量的第二半波长系数组;
以所述替换系数替换所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半波长系数组中与所述替换系数不同的半波长系数,得到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二数量的第三半波长系数组;
重复替换半波长系数的操作至得到的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半波长系数都为所述替换系数;
将当前获得的半波长系数组作为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
选取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新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所述新的半波长系数为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未作为替换系数的半波长系数;
重复上述替换处理的步骤至预设收敛条件;
将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和达到所述预设收敛条件之前每次替换得到的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半波长系数作为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其中,所述预设收敛条件包括选取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全部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且最后一个替换系数替换得到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全部半波长系数为所述最后替换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频率和半波长系数计算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所述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包括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Hij=Cij*Vi/fi
其中,Hij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j个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Cij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j个半波长系数;Vi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fi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其中,rhi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多组模板表层数据中表层速度与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xhi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k个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层速度;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第k个表层速度;n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层速度数量;yhk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的层速度;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n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数量;当表层速度相同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层速度数量与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数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进行分段处理,第四预设数量的分段目标面波频散点;
相应的,所述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分段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进行半波长法近地表结构反演,得到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近地表结构;
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近地表结构进行建模,得到地层模型;
基于所述地层模型确定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
7.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系数设置模块,用于基于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设置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频率和半波长系数计算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所述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
表层速度扩展处理模块,用于基于预设控制点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按照预设深度内插间隔进行表层速度扩展处理,得到第二预设数量的控制点的表层数据,所述控制点的表层数据包括一一对应的表层速度和表层厚度;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半波长系数确定模块,用于将最高的相关系数所对应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数设置模块包括:
第一系数设置单元,用于利用所述预设半波长系数范围和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的数量确定半波长系数最小值,半波长增量和半波长系数最大值;
第一半波长系数组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小值,所述半波长增量和所述半波长系数最大值确定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一半波长系数组;
第一替换系数选取单元,用于从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选取一个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
第一待替换系数组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作为待替换系数组;
第一替换单元,用于以所述替换系数替换所述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中任一与所述替换系数不同的半波长系数,得到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一数量的第二半波长系数组;
第二替换单元,用于以所述替换系数替换所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半波长系数组中与所述替换系数不同的半波长系数,得到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二数量的第三半波长系数组;
第一数据处理单元,用于重复替换半波长系数的操作至得到的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半波长系数都为所述替换系数;
第二待替换系数组确定单元,用于将当前获得的半波长系数组作为待替换半波长系数组;
第二替换系数选取单元,用于选取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新的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所述新的半波长系数为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未作为替换系数的半波长系数;
第二数据处理单元,用于重复上述替换处理的步骤至预设收敛条件;
半波长系数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和达到所述预设收敛条件之前每次替换得到的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半波长系数作为目标面波频散点第一预设数量的半波长系数;
其中,所述预设收敛条件包括选取所述第一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全部半波长系数作为替换系数,且最后一个替换系数替换得到半波长系数组中的全部半波长系数为所述最后替换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计算模块中采用的计算公式包括下述计算公式:
Hij=Cij*Vi/fi
其中,Hij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j个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表层厚度;Cij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j个半波长系数;Vi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fi表示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频率。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计算模块中采用的计算公式包括下述计算公式:
其中,rhi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多组模板表层数据中表层速度与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xhi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的第k个半波长系数所对应的层速度;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第k个表层速度;n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层速度数量;yhk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的层速度;k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n表示表层厚度为h时,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数量;当表层速度相同时,第i个目标面波频散点所对应的层速度数量与第k个控制点所对应的表层速度数量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分段处理模块,用于在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之前,对所述多个目标面波频散点进行分段处理,第四预设数量的分段目标面波频散点;
相应的,所述第二计算模块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计算同一表层厚度所对应的控制点的表层速度与分段目标面波频散点的层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半波长法反演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在相应表层厚度的半波长系数进行半波长法近地表结构反演,得到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近地表结构;
地层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目标面波频散点近地表结构进行建模,得到地层模型;
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地层模型确定近地表结构反演数据。
CN201711371255.9A 2017-12-19 2017-12-19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81816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71255.9A CN108181650B (zh) 2017-12-19 2017-12-19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71255.9A CN108181650B (zh) 2017-12-19 2017-12-19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81650A true CN108181650A (zh) 2018-06-19
CN108181650B CN108181650B (zh) 2020-01-07

Family

ID=62546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71255.9A Active CN108181650B (zh) 2017-12-19 2017-12-19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8165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2572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地震记录中的面波信息调查表层结构的方法
CN104360390A (zh) * 2014-11-13 2015-02-18 甘肃铁道综合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基于cmpcc二维面波的吸收散射综合分析法
US20160341839A1 (en) * 2015-05-20 2016-11-24 Conocophillips Company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using sparse data acquisition
CN106526674A (zh) * 2016-11-14 2017-03-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全波形反演能量加权梯度预处理方法
CN106873035A (zh) * 2017-02-22 2017-06-20 北京金双狐油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层位控制求取层速度并建立平均速度场的方法
US20170343690A1 (en) * 2016-05-26 2017-11-30 Cgg Services Sas Device and method for smart picking surface waves dispersion curv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2572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地震记录中的面波信息调查表层结构的方法
CN104360390A (zh) * 2014-11-13 2015-02-18 甘肃铁道综合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基于cmpcc二维面波的吸收散射综合分析法
US20160341839A1 (en) * 2015-05-20 2016-11-24 Conocophillips Company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using sparse data acquisition
US20170343690A1 (en) * 2016-05-26 2017-11-30 Cgg Services Sas Device and method for smart picking surface waves dispersion curves
CN106526674A (zh) * 2016-11-14 2017-03-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全波形反演能量加权梯度预处理方法
CN106873035A (zh) * 2017-02-22 2017-06-20 北京金双狐油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层位控制求取层速度并建立平均速度场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姜福豪 等: "瑞雷面波反演近地表结构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 ", 《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
李子伟 等: "空间假频对频率-波数域瑞利面波频散曲线反演的影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81650B (zh) 2020-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98390B (zh) 叠前地震反演方法及装置
CN112946783B (zh) 一种水合物饱和度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138698A (zh) 高阶调制线性混合信号频偏初相联合估计方法及装置
CN109978017A (zh) 难样本采样方法和系统
CN108181650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0110428A (zh) 一种基于克里金模型优选与神经网络的压气机特性预测方法
CN114553334B (zh) 相控阵天线指向误差测量方法、系统、终端及装置
CN110486008A (zh) 一种径向复合油藏的参数解释方法及系统
CN113392372B (zh) 气井全生命周期无阻流量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1209646A (zh) 一种致密低渗砂岩气藏多层合采井产气量劈分方法和装置
CN104898587A (zh) 基于并行弥漫式智能搜索算法的工业过程建模系统与方法
CN107990969A (zh) 一种基于非均匀稀疏采样的有效声速表构造方法
CN108267743A (zh) 基于拟合插值的快速迭代水下定位方法
CA3036796C (en) Automated mistie analysis and correction across two-dimensional ("2d") seismic surveys
CN112558154B (zh) 一种正交各向异性介质速度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10618452A (zh) 一种基于小波技术的自适应富钴结壳厚度提取方法
CN110824555A (zh) 地震能量均衡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02735B (zh) 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速度求取方法及装置
CN111060960B (zh) 一种基于合成炮记录的fwi建模方法
CN111999767B (zh) 起伏地表的偏移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7408572B (zh) 力致变色弹性薄膜的制备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1812708B (zh) 地震波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2596102B (zh) 油藏渗流特征参数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装置及介质
Banihabib et al. Streamlining multi-hole probe calibration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CN106094031B (zh) 速度数据的空间面积加权比例系数、速度值及计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