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8640A - 用于进气调温的进气冷却回路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进气调温的进气冷却回路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8640A
CN108138640A CN201680058240.4A CN201680058240A CN108138640A CN 108138640 A CN108138640 A CN 108138640A CN 201680058240 A CN201680058240 A CN 201680058240A CN 108138640 A CN108138640 A CN 108138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valve
heat control
temperature
cooling agent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82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维尔德滕
B.霍夫曼
H.卢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lkswagen AG
Original Assignee
Volkswag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lkswagen AG filed Critical Volkswag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8138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86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5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systems with two or more loo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02Intercool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by varying pump spe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5)的调温的冷却剂回路(1),所述冷却剂回路具有构造为将冷却剂流分到车辆冷却器(13)和旁通冷却剂管路(11)的调温阀(15),所述旁通冷却剂管路(11)将冷却剂流的一部分份额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13),其中调温阀(15)对混合温度做出响应,所述混合温度基于已流过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和被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的混合。

Description

用于进气调温的进气冷却回路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冷却剂回路,且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燃烧燃料,通常将燃料以及可含有环境空气、压缩的环境空气和/或排气的进气输送到内燃机的燃烧室。希望实现进气的一定的密度,因为以密度更高的进气可实现更高的燃烧通过量。但由于环境温度和/或排气温度,所以进气可能具有相对低的密度,因为进气的密度随进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在常规的内燃机系统内使用进气冷却系统以冷却进气。在此,冷却水(或一般地冷却剂)通过循环泵在水冷的进气冷却器和前端内的车辆侧冷却器(例如,低温冷却器)之间循环。
在此,被表明成问题的是在低环境温度情况下,来自车辆冷却器的冷却水以很低的温度进入到进气冷却器内(例如,低温系统内的冷却器出口温度可能处于环境温度以上大约5℃)。因此,在进气冷却器内可能出现吸气的冷凝效应(来自返回的排气、发动机窜气或环境空气的湿气),且在最差的情况中可能出现烟垢或结冰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通过无级可调控的3/2换向阀调控水温。在直接进气系统中,使用旁通路线(进气冷却器的完全旁通)或进气冷却器的覆盖和/或用于降低换热面积的内部盖。
另外的通常出现的问题可能在于冷却回路内的另外的参与环节的冷却和在再生运行期间间接的进气冷却系统自身之间的冲突。在冷却回路内存在的另外的部件可例如是SCR(选择性催化还原)阀,所述SCR阀可能要求强冷却且因此要求对于冷却剂泵的高的控制。进气在此运行方式中则很少被冷却,且因此可能限制冷却剂泵的控制。
在现有技术中出现的另外的问题是进气冷却器的部件保护。在冷却剂流通中的每个改变,特别地在外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部件的热负荷且因此导致对于部件寿命的影响。
如上所述的无级混合阀此外成本很高且相应地很昂贵。此外,此无级混合阀需要发动机控制装置内的相匹配的复杂的控制硬件(所谓的H桥,替代地则为集成在控制阀自身内的控制装置),且此外需要位置反馈以及水温传感器,以便可将进气管温度调控与自身明显改变的水温动态地匹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改进的冷却剂回路和改进的方法。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冷却剂回路且通过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方法解决。从属权利要求详述了本发明的特别的实施形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冷却剂回路,所述冷却剂回路具有构造为将冷却剂流分到车辆冷却器和旁通冷却剂管路的调温阀,所述旁通冷却剂管路将冷却剂流的一部分引导旁通绕过(vorbeiführen)车辆冷却器,其中调温阀对混合温度做出响应,所述混合温度基于已流过车辆冷却器的冷却剂和被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的冷却剂的混合。
调温阀可此外作为混合室工作,以将被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的冷却剂与已流过车辆冷却器的冷却剂混合。冷却剂回路可具有进气冷却器,所述进气冷却器构造为在混合的冷却剂和进气之间进行换热。
调温阀可检测调温阀的混合室内的混合温度,且基于所述混合温度控制调温阀的入口和/或出口的通断/打开程度/关闭程度。混合温度可由被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的冷却剂(所述冷却剂可特别地通过调温阀的第一入口进入到混合室内)的温度和已流过车辆冷却器的冷却剂的温度(所述冷却剂可特别地通过调温阀的第二入口进入到混合室内)得到。
冷却剂回路被例如为水的冷却剂流过,所述冷却剂可冷却或加热进气。因此,调温可包括在一个时段内的冷却(进气温度的降低)和在另一个时段内的加热(进气温度的升高)。
内燃机可例如是汽油机或柴油机。进气可包括环境空气和/或压缩的环境空气和/或排气。
例如水冷式进气冷却器的进气冷却器可构造为带有相对大的(内和)外表面的管路系统或管路网络。例如为水的冷却剂可在管路网络或管路系统的内部内流动,且(待调温的)进气可在管路系统或管路网络的外表面上被引导,以用于与换热器换热。
车辆冷却器(一般地为冷却剂-冷却部分)的功能是将冷却循环的冷却剂冷却。本实施形式的车辆冷却器是前端内的车辆侧冷却器,所述车辆侧冷却器吸入环境空气且以所述环境空气冷却冷却剂回路的冷却剂。
在冷却剂通过旁通冷却剂管路流动时,所述冷却剂不通过冷却剂-冷却部分被冷却,而是(从冷却剂-冷却部分)不被冷却地向进气冷却器流回。调温阀可限定流过旁通冷却剂管路的冷却剂的量(例如,质量流量)(例如,相对于流过冷却剂-冷却部分的冷却剂的量)。冷却剂的温度越高,则可引导越多的冷却剂通过冷却剂-冷却部分,如可通过调温阀的调节来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回路的旁通冷却剂管路(也称为旁通部)在本申请中也称为“旁通部”。旁通部构造为将冷却剂引导旁通绕过用于换热的车辆冷却器。
旁通部可通过调温阀(特别地无级地)打开和关闭。因此,调温阀可将冷却剂流合适地分到旁通部和车辆冷却器(例如,车辆侧冷却器)。两个冷却剂管路,即旁通部和通向车辆冷却器的管路可通过调温阀在阀完全打开状态和阀完全关闭状态之间调控。
当冷却剂流动通过旁通部时,此冷却剂不由于车辆冷却器被冷却,而是不被冷却地向进气冷却器流回。调温阀可限定流过旁通部的冷却剂的量(例如,质量流量)(例如,相对于流过冷车辆冷却器的冷却剂的量)。在一个实施形式中,调温阀设置为使得冷却剂的温度越高则将越多的冷却剂引导通过车辆冷却器。
调温阀在冷却剂的流动方向(流向)上布置在旁通部后方且布置在车辆冷却器(例如车辆侧的冷却器)后方,且可作为混合室工作。因此,可减小作用在如下部件上的热冲击,所述部件例如为进气冷却器(在本申请中也称为进气冷却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式,冷却剂回路还具有:
进气冷却器,所述进气冷却器构造为在混合的冷却剂和进气之间进行换热;
用于沿流动方向输送冷却剂的泵;
在流动方向上处于进气冷却器后方的第一管路部分;
带有T形块入口和第一与第二T形块出口的T形块,其中所述T形块入口与第一管路部分联接,其中旁通冷却剂管路联接到第一T形块出口上,其中调温阀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其中旁通冷却剂管路与第一入口联接;和
第二管路部分,所述第二管路部分联接在调温阀的出口和进气冷却器之间,
其中调温阀构造为取决于冷却剂的温度地调节从调温阀的第二入口流向调温阀的出口的冷却剂的量。
泵的泵送方向和泵在冷却剂回路内的布置和安装可限定流动方向。T形块也可称为或构造为Y形连接件。T形块在此可仅标记为冷却剂回路的分支元件,进入其中的(在T形块入口情况中)冷却剂可在两个出口(第一T形块出口或第二T形块出口)处离开。T形块因此具有三个开口,所述三个开口为清晰起见称为T形块入口以及第一T形块出口和第二T形块出口。但开口可构造为结构上类似的或相同的开口。调温阀也可具有三个开口(用于冷却剂的进入和离开),所述三个开口为清晰起见称为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调温阀的三个开口也可构造为结构上类似的或相同的开口。因此,调温阀在流动方向上布置在旁通冷却剂管路的流动下游。
可测量冷却剂的温度、估计冷却剂的温度或通过仿真确定冷却剂的温度。在冷却剂回路中可布置另外的车辆部件,且因此通过冷却回路对其调温,特别地对其冷却地调温。例如,用于排气后续处理的喷射系统或SCR剂量阀可通过冷却回路被冷却。
根据一个实施形式提供了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冷却剂回路,所述冷却剂回路具有:用于流入的进气以及用来提供被调温的进气的冷却剂的换热的进气冷却器;用于沿流动方向输送冷却剂的泵;在流动方向上处于进气冷却器后方的第一管路部分;带有T形块入口和第一与第二T形块出口的T形块,其中T形块入口与第一管路部分联接;联接到第一T形块出口的旁通冷却剂管路;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的调温阀,其中旁通冷却剂管路与第一入口联接;和在调温阀的出口与进气冷却器之间联接的第二管路部分,其中调温阀构造为取决于冷却剂的温度地调节从调温阀的第二入口流向调温阀的第一入口的冷却剂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式,调温阀可包括或作为机械控制的调温阀,所述调温阀构造为基于材料热膨胀调节调温阀的第二入口和调温阀的出口之间的打开程度和/或调温阀的第一入口和调温阀的出口之间的打开程度。由于调温阀的机械构造,可省去成本高的电子控制,这简化了冷却回路且也可提高可靠性。例如,在温度升高时,处于调温阀内的材料(例如,蜡)可体积膨胀,这可导致阀的机械调节运动。即,其中调温阀可例如是机械式蜡膨胀调温器。因此,可有利地省去调温阀的电能供给。
调温阀可此外构造为取决于预先确定的打开开始温度以上的冷却剂的温度地来提高调温阀的第二入口和调温阀的出口之间的打开程度。在冷却剂的温度达到或超过所述打开开始温度时,可能要求冷却剂的冷却,以便又可合适地冷却进气。打开开始温度可例如处在40℃和45℃之间。在冷却剂的温度低于打开开始温度时,则可通过调温阀的调节降低或甚至禁止从调温阀的第二入口向调温阀的出口的冷却剂流过。在此情况中,冷却剂可基本上(或唯一地)通过旁通冷却剂管路流过调温阀,且从所述调温阀处离开流过进气冷却器,而不流过冷却剂-冷却部分(所述冷却剂-冷却部分可与调温阀的第二入口连接)。
在打开结束温度以上,调温阀的第二入口和调温阀的出口之间的打开程度可最大。打开结束温度可例如处在42℃和50℃之间。打开结束温度可根据应用选择,例如根据内燃机的尺寸、进气冷却器的尺寸和/或冷却剂-冷却部分的尺寸选择。因此,可防止冷却剂的过热,而同时可防止冷却剂的过冷。
调温阀可构造为在温度阈值以上禁止从调温阀的第一入口向调温阀的出口的冷却剂流通。温度阈值可例如是打开结束温度。在温度阈值以上,因此仅先前已流过冷却剂-冷却部分的冷却剂可返回流向进气冷却器。以此,可实现冷却剂的可靠的冷却。
调温阀也可构造为将通过调温阀的第一入口流入的冷却剂和通过调温阀的第二入口流入的冷却剂混合地通过调温阀的出口导出。因此,可保证冷却剂的连续均匀的冷却,且因此可保证通过进气冷却器对于进气的连续均匀的冷却。由此,可特别地降低在调温阀的下游部件内的温度波动,这可降低损坏且可延长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式,冷却剂回路可此外具有温度传感器和泵控制部,所述温度传感器布置且构造为检测被调温的进气的温度和/或冷却剂的温度,特别是进入进气冷却器前的温度,所述泵控制部构造为取决于被调温的进气的温度和/或冷却剂的温度地来控制泵的泵送功率。温度传感器是可选择的,因此不必在所有实施形式中设置。但存在温度传感器有利地实现了对于泵在输送功率方面的预控制,以此(在检测到或另外地已知冷却剂温度时)也可限定冷却功率。在此,温度传感器例如可检测被调温的进气的温度,即流动通过进气冷却器的进气的温度。泵的泵送功率可随被调温的进气的检测到的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可实现对于泵在其输送功率方面的预控制,使得特别地实现在与换热器换热之后进气的一定的额定出口温度。
温度传感器可测量进气的温度,或替代地直接布置在冷却循环内即布置在冷却剂内,以测量冷却剂在进入到进气冷却器内之前的温度。温度传感器是可选择的且可用于两个目的:
1.通过对于当前冷却功率的获知更好地预控制泵
2.可诊断性/可维护性:可将进气冷却的故障离析为冷却回路的故障和进气冷却器的故障
冷却剂回路可此外具有冷却剂-冷却部分(例如,车辆侧低温冷却器),所述冷却剂-冷却部分联接在第二T形块出口和调温阀的第二入口之间。冷却剂可流过冷却剂-冷却部分且在此处被冷却。
应理解的是结合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冷却剂回路单独地或以任何组合地描述、解释、使用或应用的特征也单独地或以任何组合地可使用、应用或提供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方法中,以及反之亦然。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将冷却剂流分到车辆冷却器和旁通部,所述旁通部将冷却剂流的一部分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其中划分程度基于混合温度,所述混合温度基于已流过车辆冷却器的冷却剂和被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的冷却剂的混合。
根据另外的一项扩展设计,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将流入的进气的热量与冷却剂通过进气冷却器的热量进行交换,以提供被调温的进气;
沿流动方向在冷却回路内输送冷却剂,所述冷却回路包括:进气冷却器,用于旁通绕过冷却剂-冷却部分的旁通冷却剂管路,和在流动方向上处于旁通冷却剂管路下游的调温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式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方法,其中方法包括:将流入的进气的热量和冷却剂通过进气冷却器的热量进行交换以提供被调温的进气;沿流动方向在冷却回路内输送冷却剂,所述冷却回路包括:进气冷却器,在流动方向上处于进气冷却器后方的第一管路部分,带有与第一管路部分联接的T形块入口和第一T形块出口与第二T形块出口的T形块,联接到第一T形块出口上的旁通冷却剂管路,带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的调温阀,和联接在调温阀的出口和进气冷却器之间的第二管路部分,其中旁通冷却剂管路与调温阀的第一入口联接;且通过调温阀取决于冷却剂的温度地调节从调温阀的第二入口流向调温阀的出口的冷却剂的量。
在此,可有效地防止冷却剂温度过大地降低,其中特别地可防止出现冷却剂的烟垢和结冰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现在参考附图解释。本发明不限制于所图示和所描述的实施形式。
图1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冷却剂回路,和
图2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调温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意性地图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冷却剂回路1包括用于流入的进气5和冷却剂7的换热以提供被调温的进气9的进气冷却器3。冷却剂回路1此外具有用于将冷却剂-冷却部分13旁通的旁通冷却剂回路(也称为旁通部)11。此外,冷却剂回路1具有在流动方向17上处在旁通冷却剂回路11流动下游的调温阀15。冷却剂-冷却部分13包括隶属高温循环(在图1中未示出)的冷却器13a(主冷却器)和隶属冷却剂回路1(低温回路)的冷却器13b。
冷却剂回路1构造为用于内燃机的进气5的调温,且为此具有调温阀15,所述调温阀构造为将冷却剂流分到车辆冷却器13和旁通冷却剂管路11,所述旁通冷却剂管路11将冷却剂流的部分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13,其中调温阀15对混合温度15做出反应,所述混合温度15基于已流过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和被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的混合。
冷却剂回路1此外具有带有泵机械器件21和马达23的泵19,所述泵19布置且构造为用于沿流动方向17输送冷却剂7。此外,冷却剂回路1具有在流动方向17上处于进气冷却器3后方的第一管路部分25。此外,冷却剂回路1具有带有T形块入口29和第一T形块出口31以及第二T形块出口33的T形块27,其中T形块入口29与第一管路部分25联接。
此外,调温阀15具有第一入口35、第二入口37和出口39,其中旁通冷却剂管路11与调温阀15的第一入口35联接。冷却剂回路1此外具有联接在调温阀15的出口39和进气冷却器3之间的第二管路部分41(在所述第二管路部分41内布置了泵19)。调温阀15构造为取决于冷却剂7的温度地调节从调温阀的第二入口37流向调温阀的出口39的冷却剂7的量。
在图1中图示的冷却剂回路1的实施形式此外具有(选择的)温度传感器43,所述温度传感器43布置且构造为检测被调温的进气9的温度。在另外的实施形式中,可补充地或替代地设置测量冷却剂进入到进气冷却器3内之前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此外,冷却剂回路1具有泵控制部45,所述泵控制部45构造为特别地通过控制信号47取决于被调温的进气9的温度地控制泵19的泵送功率。
此外,在图1中图示的冷却剂回路1包括冷却剂-冷却部分13,所述冷却剂-冷却部分13可例如通过车辆侧(特别是低温)冷却器构成。在此,冷却剂-冷却部分13可被环境空气49冷却,这通过使环境空气49在其中输送冷却剂7的管路网络的大的外表面上流动来实现。
冷却剂回路可通过一个或多个通风管路被通风。这些通风管路可作为单独的管路直接联接在AGB(补偿容器)上,或多个通风管路可将冷却剂回路和AGB联接。通风可例如选择地或组合地通过冷却剂-冷却部分13和调温阀15之间的管路16以及通过通风管路18进行。为此,在冷却剂-冷却部分13和调温阀15之间,管路16由AGB联接。冷却剂回路也可通过通风管路18进行通风。
冷却剂回路1可构造为实施如在图2中示意性地图示的方法。
在方法51的方法步骤53中,为了对内燃机的进气(例如进气5)进行调温,将冷却剂流分到车辆冷却器13和旁通部11,所述旁通部11将冷却剂流的部分引导旁通绕过所述车辆冷却器13,其中划分程度基于混合温度,所述混合温度基于已流过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和被引导旁通绕过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的混合。
此外,方法51可包括步骤55、57和59。在步骤55中,进行流入的进气和冷却剂通过进气冷却器的换热,以用于提供被调温的进气。在方法步骤57中,将冷却剂沿流动方向在冷却回路内输送,所述冷却回路包括进气冷却器、用于将冷却剂冷却部分旁通的旁通冷却剂管路和在流动方向上处于旁通冷却剂管路流动下游的调温阀。在另外的方法步骤59中,通过调温阀取决于冷却剂的温度调节从调温阀的第二入口流向调温阀的出口的冷却剂的量。
当在冷却剂7的流动方向上在旁通部11和车辆侧冷却器13后方使用调温阀15时,包括在调温阀内的蜡膨胀元件可进行混合温度的调控。以此,可取消通过控制装置的温度感测和调控,这可简化冷却剂回路。当在冷却剂7的流动方向上在旁通部11和车辆侧冷却器13后方使用调温阀15时,调温阀可将从旁通部11流出到调温阀15内的冷却剂和从车辆侧冷却器13流出到调温阀15内的冷却剂混合,且混合温度可通过调温器15调控。以此,通过调温阀15的混合和调控特征可实现更高的冷却剂流量。以此也实现被调温的(特别是被冷却的)进气的更高的额定温度。
调温阀15的打开开始和打开角度可与冷却剂的额定温度相匹配地被选择。当在冷却剂的流动方向上在旁通部和车辆侧冷却器前方使用调温阀时,均匀混合结果应通过旁通部和车辆侧冷却器后方的相应的T形块实现,且调温阀的打开开始和打开角度应相应地匹配。由于回路馈送,调控信息可能被延迟地引入到调温阀上。在带有低动态特性的系统中这可能足够了。
本发明的实施形式提供了一种冷却剂回路和相应的调温方法,所述冷却剂回路和调温方法可稳定且廉价地解决目前现有技术中在外部温度低时出现的问题。由于可实现更高的进气管温度的可能性,此外可实现降低CO2的效果。
附图标记列表
1 冷却剂回路
3 进气冷却器
5 进气
7 冷却剂
9 被调温的进气
11 旁通冷却剂管路(旁通部)
13 冷却剂-冷却部分(例如,车辆冷却器)
13a 高温循环的冷却器(主冷却器)
13b 低温回路的冷却器
15 调温阀
16 补偿容器(AGB)的管路
17 流动方向
18 通风管路
19 泵
21 泵机械器件
23 泵马达
25 第一管路部分
27 T形块(Y形元件)
29 T形块入口
31 第一T形块出口
33 第二T形块出口
35 调温阀的第一入口
37 调温阀的第二入口
39 调温阀的出口
41 第二管路部分
43 温度传感器
45 泵控制部
47 泵控制信号
49 环境空气
51 方法
53 方法步骤
55 方法步骤
57 方法步骤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5)的调温的冷却剂回路(1),所述冷却剂回路(1)具有构造为将冷却剂流分到车辆冷却器(13)和旁通冷却剂管路(11)的调温阀(15),所述旁通冷却剂管路(11)将所述冷却剂流的一部分份额引导旁通绕过所述车辆冷却器(13),其中所述调温阀(15)对混合温度做出响应,所述混合温度是基于已流过所述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和被引导旁通绕过所述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的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剂回路,所述冷却剂回路还具有:
进气冷却器(3),所述进气冷却器构造为交换所述混合的冷却剂与进气(5)之间的热量;
用于沿流动方向(17)输送冷却剂(7)的泵(19);
在所述流动方向(17)上处于所述进气冷却器(3)后方的第一管路部分(25);
带有T形块入口(29)和第一T形块出口(31)以及第二T形块出口(33)的T形块(29),其中所述T形块入口(29)与所述第一管路部分(25)联接,其中旁通冷却剂管路(11)联接到所述第一T形块出口(31)上,其中调温阀(15)具有第一入口(35)、第二入口(37)和出口(39),其中所述旁通冷却剂管路(11)与第一入口联接(35);和
第二管路部分(41),所述第二管路部分(41)联接在所述调温阀(15)的出口(39)和所述进气冷却器(3)之间,
其中所述调温阀(15)构造为取决于冷却剂(7)的温度地调节从所述调温阀(15)的第二入口(37)流向所述调温阀的出口(39)的冷却剂的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剂回路,其中所述调温阀(15)包括机械控制的调温阀,所述调温阀构造为基于材料热膨胀调节所述调温阀的第二入口(37)和所述调温阀的出口(39)之间的打开程度和/或所述调温阀的第一入口(35)和所述调温阀的出口(39)之间的打开程度。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剂回路,其中所述调温阀(15)构造为取决于预先确定的打开开始温度以上的冷却剂的温度来提高所述调温阀的第二入口(37)和所述调温阀的出口(39)之间的打开程度,其中所述打开开始温度特别地处在40℃和4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回路,其中在打开结束温度以上所述调温阀的第二入口(37)和所述调温阀的出口(39)之间的打开程度最大,所述打开结束温度特别地处在42℃和5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回路,其中所述调温阀(15)构造为在温度阈值以上禁止从所述调温阀的第一入口(37)向所述调温阀的出口(39)的冷却剂(7)的流通。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回路,其中所述调温阀(15)构造为将通过所述调温阀的第一入口(35)流入的冷却剂(7)和通过所述调温阀的第二入口(37)流入的冷却剂(7)混合地通过所述调温阀的出口(39)导出。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回路,其中所述调温阀(15)是机械式蜡膨胀调温阀。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回路,还具有:
温度传感器(43),所述温度传感器布置且构造为检测被调温的进气(9)的温度和/或冷却剂的温度,特别是进入进气冷却器前的温度;和
泵控制部(43),所述泵控制部构造为取决于所述被调温的进气(9)的温度和/或所述冷却剂的温度地控制泵(19)的泵送功率。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回路,还具有:冷却剂-冷却部分(13),所述冷却剂-冷却部分(13)联接在所述第二T形块出口(33)和所述调温阀(15)的第二入口(37)之间。
1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5)的调温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将冷却剂流分到车辆冷却器(13)和旁通部(11),所述旁通部(11)将所述冷却剂流的一部分份额引导旁通绕过所述车辆冷却器(13),其中划分程度基于混合温度,所述混合温度基于已流过所述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和被引导旁通绕过所述车辆冷却器(13)的冷却剂的混合。
CN201680058240.4A 2015-11-18 2016-11-17 用于进气调温的进气冷却回路和方法 Pending CN1081386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222735.9A DE102015222735A1 (de) 2015-11-18 2015-11-18 Ladegaskühlkreis und Verfahren zum Temperieren von Ladegas
DE102015222735.9 2015-11-18
PCT/EP2016/077993 WO2017085181A1 (de) 2015-11-18 2016-11-17 Ladegaskühlkreis und verfahren zum temperieren von ladega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8640A true CN108138640A (zh) 2018-06-08

Family

ID=57345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8240.4A Pending CN108138640A (zh) 2015-11-18 2016-11-17 用于进气调温的进气冷却回路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377740B1 (zh)
CN (1) CN108138640A (zh)
DE (1) DE102015222735A1 (zh)
WO (1) WO201708518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7553A (zh) * 2019-03-05 2021-08-06 宝马股份公司 在车辆中的冷却剂回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12750A1 (de) * 2017-07-25 2019-01-31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Verfahren zum Regeln der Ladeluftkühlung und eine Ladeluftkühleranordnung
DE102018106679B4 (de) * 2018-03-21 2022-06-0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Brennkraftmaschine und Kraftfahrzeug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10378B2 (de) * 1976-03-12 1978-01-12 Motoren-Werke Mannheim Ag Vorm. Benz Abt. Stat. Motorenbau, 6800 Mannheim Kuehlkreis fuer einen aufgeladenen wassergekuehlten verbrennungsmotor
GB2178157A (en) * 1985-06-18 1987-02-04 Paccar Inc Quick-reponse control system for low-flow engine coolant systems
JPS62142820A (ja) * 1985-12-18 1987-06-26 Yamada Seisakusho:Kk 多列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FR2708704A1 (fr) * 1993-08-03 1995-02-10 Behr Thomson Dehnstoffregler Soupape thermostatique.
DE19539604A1 (de) * 1995-10-25 1997-04-30 Pierburg Ag Kühlsystem für Brennkraftmaschinen
US20030221638A1 (en) * 2002-04-06 2003-12-04 Reiko Haase Cooling system,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engine having indirect charge air cooling
JP2005083239A (ja) * 2003-09-08 2005-03-31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CN102191987A (zh) * 2010-03-08 2011-09-21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冷却回路
CN103216307A (zh) * 2012-01-19 2013-07-2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发动机控制系统
CN104653272A (zh) * 2013-11-25 2015-05-27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21551A1 (de) * 2004-05-03 2006-02-09 Daimlerchrysler Ag Kühlsystem,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5029918B4 (de) * 2005-04-29 2010-05-06 Mtu Friedrichshafen Gmbh Kühlsystem für eine aufgeladene Brennkraftmaschine
DE102006053331A1 (de) * 2005-11-10 2007-05-16 Behr Gmbh & Co Kg Kreislaufsystem, Mischorgan
JP5962534B2 (ja) * 2013-02-15 2016-08-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クーラの温度制御装置
DE102015216420B4 (de) * 2014-08-29 2020-02-2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anordnung zur Ladeluftkühlung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10378B2 (de) * 1976-03-12 1978-01-12 Motoren-Werke Mannheim Ag Vorm. Benz Abt. Stat. Motorenbau, 6800 Mannheim Kuehlkreis fuer einen aufgeladenen wassergekuehlten verbrennungsmotor
GB2178157A (en) * 1985-06-18 1987-02-04 Paccar Inc Quick-reponse control system for low-flow engine coolant systems
JPS62142820A (ja) * 1985-12-18 1987-06-26 Yamada Seisakusho:Kk 多列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FR2708704A1 (fr) * 1993-08-03 1995-02-10 Behr Thomson Dehnstoffregler Soupape thermostatique.
DE19539604A1 (de) * 1995-10-25 1997-04-30 Pierburg Ag Kühlsystem für Brennkraftmaschinen
US20030221638A1 (en) * 2002-04-06 2003-12-04 Reiko Haase Cooling system,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engine having indirect charge air cooling
JP2005083239A (ja) * 2003-09-08 2005-03-31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CN102191987A (zh) * 2010-03-08 2011-09-21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冷却回路
CN103216307A (zh) * 2012-01-19 2013-07-2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发动机控制系统
CN104653272A (zh) * 2013-11-25 2015-05-27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锡坚,廖俊材: "《发动机进气控制与故障诊断》", 31 August 2015 *
郑训: "《工程机械通用总成》", 31 May 2001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7553A (zh) * 2019-03-05 2021-08-06 宝马股份公司 在车辆中的冷却剂回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77740B1 (de) 2023-03-22
EP3377740A1 (de) 2018-09-26
DE102015222735A1 (de) 2017-05-18
WO2017085181A1 (de) 2017-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36488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the operation of a cooling system
US7650753B2 (en) Arrangement for cooling exhaust gas and charge air
US7721683B2 (en) Integrated engine thermal management
US8534571B2 (en) Switchable radiator bypass valve set point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EP0916819B1 (en) Locomotive engine cooling system
US5765511A (en) Method and switching arrangement for operating heat accumulators, in particular for sensible heat
CN103375243B (zh) 用于发动机预热的装置和方法
CN205477882U (zh) 冷却循环装置
JP4064822B2 (ja) ディーゼル燃料の蒸気放出を低減するためのディーゼル燃料再循環システム及び装置
CN104420971A (zh) 变速器机油的温度控制布置以及用于控制变速器机油的温度的方法
US20100269800A1 (en)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cooling circuit
KR20230124530A (ko) 차량의 열관리 시스템
JP4136935B2 (ja) 再循環装置を備えた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用の燃料噴射システム
CN108138640A (zh) 用于进气调温的进气冷却回路和方法
US10866037B2 (en) Process valve manifold and heat exchanger system
JP5267654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16050545A (ja) 車両の冷却システム
JP2004084882A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油温制御装置
US20130306004A1 (en) Cooling system
US20220063394A1 (en) Cooling apparatus for hybrid vehicle
WO2017090548A1 (ja)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2001271644A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温度調節方法及びオイル温度調節装置
CN115324706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GB2581479A (en) Engine cooling circuit and method of cooling an engine
EP4071339B1 (en) A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an engine and control methods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