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0897B - 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0897B
CN108130897B CN201711463042.9A CN201711463042A CN108130897B CN 108130897 B CN108130897 B CN 108130897B CN 201711463042 A CN201711463042 A CN 201711463042A CN 108130897 B CN108130897 B CN 1081308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hole
barren
highway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630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0897A (zh
Inventor
龙军
张家成
彭小平
朱前锋
刘洪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Feng Feng Hi Tech Industry Investment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lice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lice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lice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630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308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30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0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0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0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00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in situ
    • E02D1/02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in situ before construction work
    • E02D1/04Sampling of s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旨在解决传统修路过程中对取土地破坏严重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定取土场,将1号荒坡表层的土皮刮下,将1号荒坡剩余土的一半填入1号坑内,在1号坑内填入河道淤泥,将土皮回填到1号坑上层;在原1号荒坡所在的地面挖出2号坑,并将挖出的土运送至公路修建处,选取2号荒坡,将2号荒坡的表层土皮刮下,将2号荒坡剩余土的一半填入2号坑内,另一半运送至公路修建处,在2号坑内填入河道淤泥,将土皮回填到2号坑上层。本发明的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通过对贫瘠地区的荒坡进行充分利用,取土后的地面不受破坏并且土质改善。

Description

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背景技术
市政工程一般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其中道路交通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公路普遍为线状型用地,公路战线较长经常跨行政界线,因此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用土量大。而施工用土量大,取土路程远会造成在征地用土过程中的土地浪费破坏环境,生产成本高,施工工期延长并且涉及的权属单位多,还会经常引起影响社会稳定的事,而目前农村还存在着很多高岗、荒坡、砂包的土地,由于其地势高没有人开垦而荒废,有些高岗、荒坡、砂包虽然被开垦种上农作物,但是由于其地势高地表冲刷情况突出使得水、肥、土严重流失而造成高岗、荒坡、砂包等土地为低产田。
针对上述问题,公布号为CN105839485A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包括线路勘察及设计、土方挖取及调度、渣土回填及绿化,不仅可以保护环境,改良土壤,甚至于产生新的可耕作土地,增加了农村土地农作物的产收。由于在渣土回填工序中,渣土中营养成分较少,回填后的土质变差,影响后期植物的生长。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具有取土回填后保证土质,降低土质破坏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线路勘察,沿公路沿线对周边土地进行勘察;S2:选定取土场,根据勘察情况,选取与公路垂直距离最近且贫瘠的地方作为取土场,取土场内有若干荒坡;S3:土方挖取,在荒坡旁边挖出1号坑,并将挖出的土运送至公路修建处;S4:在1号坑旁选取1号荒坡,将1号荒坡表层的土皮刮下并堆置于一旁,将1号荒坡剩余土的一半填入1号坑内,另一半运送至公路修建处;S5:在1号坑内填入河道淤泥;S6:将步骤S4中的土皮回填到1号坑上层;S7:在原1号荒坡所在的地面向下挖出2号坑,并将挖出的土运送至公路修建处;S8:选取位于2号坑旁的2号荒坡,将2号荒坡的表层土皮刮下并堆置于一旁,将2号荒坡剩余土的一半填入2号坑内,另一半运送至公路修建处;S9:在2号坑内填入河道淤泥;S10:将步骤S8中的土皮回填到2号坑上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对公路沿线的土地进行勘察,勘察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工程环境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层状况等,同时调查土地的利用情况,选取土地贫瘠且利用率低的地方作为取土场,并且取土场内包含有若干荒坡;之后在荒坡旁边挖出1号坑,将由1号坑内挖出的土通过运输车运送到公路修建处作为修路用土,将1号荒坡的表层通过挖掘机挖下并堆置在一旁,此时1号荒坡剩下的土中一半回填到1号坑内,另一半通过运输车运送到公路修建处,由于荒坡内部的土质较差,其中夹杂有大量的砂土和石子,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将其回填到1号坑内或用作修路用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之后在1号坑中填入河道淤泥,由于河道淤泥内含有大量且丰富的天然养分,其中包含各种水生动物的粪便以及水生植物腐烂的茎叶,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并且淤泥本身含水量较大,填到1号坑中,促进1号坑中植物的生长;之后将1号荒坡的土皮回填到1号坑的上层,由于1号荒坡的土皮中含有植物的根茎以及种子,这样在将1号荒坡的土皮回填到1号坑中后,土皮底部与淤泥接触,淤泥一方面可以向土皮内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另一方面,土皮中的植物可以吸取淤泥中的养分,这样在对1号坑回填完成后,不需要再对1号坑进行施肥种植,便可以长出植物,完成绿化,不仅工序简单,而且实现河道淤泥的废物利用,降低了绿化成本。
重复上述步骤,依次对1号坑、2号坑实现回填,同时将1号坑、1号荒坡土量的一半、2号坑以及2号荒坡土量的一半挖取并运送至公路修建处,完成就近取土,并且取土场的表层土质不会变差,同时通过河道淤泥施加养分,起到改善土质的作用,除此之外,经过上述操作,可以将取土场的荒坡移除,使得取土场地面更加平整,便于后续种植植物。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1号坑和2号坑之间的距离大于10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挖坑时,1号坑和2号坑之间的距离大于10米,一方面防止1号坑和2号坑之间互相影响,避免由于1号坑和2号坑距离过近导致的中间土地坍塌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的将河道淤泥利用起来,使得河道淤泥中的养分横向扩散范围更大,从而改善整个取土场的土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S5和步骤S9中根据就近原则选取河道,并将河道内淤泥运送至取土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挖取河道淤泥时,根据就近原则选取河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输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工时。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S4中1号荒坡回填入1号坑内的砂土呈圆台形堆放,且圆台的顶面低于1号坑的上边沿,中层的淤泥沿圆台侧壁填充,土皮铺设在上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1号荒坡的土回填到1号坑中时,由于1号荒坡中部的土质大多为砂土和石子的混合物,其颗粒体积较大且较硬,将其在1号坑内呈圆台状堆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1号坑内的地基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S6中上层土皮的高度大于1号坑总高度的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河道淤泥的流动性较强,支撑能力较差,保证1号坑中土皮的高度,可以增强1号坑表层的支撑能力,防止人踩到时发生凹陷的现象。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S4中采用挖掘机将1号荒坡表皮刮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1号荒坡的表皮刮下时,通过挖掘机可以实现,并且挖掘效率较高。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首先对公路沿线的土地进行勘察,勘察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工程环境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层状况等,同时调查土地的利用情况,选取土地贫瘠且利用率低的地方作为取土场,并且取土场内包含有若干荒坡;之后在荒坡旁边挖出1号坑,将由1号坑内挖出的土通过运输车运送到公路修建处作为修路用土,将1号荒坡的表层通过挖掘机挖下并堆置在一旁,此时1号荒坡剩下的土中一半回填到1号坑内,另一半通过运输车运送到公路修建处,由于荒坡内部的土质较差,其中夹杂有大量的砂土和石子,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将其回填到1号坑内或用作修路用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之后在1号坑中填入河道淤泥,由于河道淤泥内含有大量且丰富的天然养分,其中包含各种水生动物的粪便以及水生植物腐烂的茎叶,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并且淤泥本身含水量较大,填到1号坑中,促进1号坑中植物的生长;之后将1号荒坡的土皮回填到1号坑的上层,由于1号荒坡的土皮中含有植物的根茎以及种子,这样在将1号荒坡的土皮回填到1号坑中后,土皮底部与淤泥接触,淤泥一方面可以向土皮内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另一方面,土皮中的植物可以吸取淤泥中的养分,这样在对1号坑回填完成后,不需要再对1号坑进行施肥种植,便可以长出植物,完成绿化,不仅工序简单,而且实现河道淤泥的废物利用,降低了绿化成本;
其二,依次对1号坑、2号坑实现回填,同时将1号坑、1号荒坡土量的一半、2号坑以及2号荒坡土量的一半挖取并运送至公路修建处,完成就近取土,并且取土场的表层土质不会变差,同时通过河道淤泥施加养分,起到改善土质的作用,除此之外,经过上述操作,可以将取土场的荒坡移除,使得取土场地面更加平整,便于后续种植植物;
其三,1号坑和2号坑之间的距离大于10米,一方面防止1号坑和2号坑之间互相影响,避免由于1号坑和2号坑距离过近导致的中间土地坍塌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的将河道淤泥利用起来,使得河道淤泥中的养分横向扩散范围更大,从而改善整个取土场的土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线路勘察,沿公路沿线对周边土地进行勘察;S2:选定取土场,根据勘察情况,选取与公路垂直距离最近且贫瘠的地方作为取土场,取土场内有若干荒坡;S3:土方挖取,在荒坡旁边挖出1号坑,并将挖出的土运送至公路修建处;S4:在1号坑旁选取1号荒坡,将1号荒坡表层的土皮刮下并堆置于一旁,将1号荒坡剩余土的一半填入1号坑内,另一半运送至公路修建处;S5:在1号坑内填入河道淤泥;S6:将步骤S4中的土皮回填到1号坑上层;S7:在原1号荒坡所在的地面向下挖出2号坑,并将挖出的土运送至公路修建处;S8:选取位于2号坑旁的2号荒坡,将2号荒坡的表层土皮刮下并堆置于一旁,将2号荒坡剩余土的一半填入2号坑内,另一半运送至公路修建处;S9:在2号坑内填入河道淤泥;S10:将步骤S8中的土皮回填到2号坑上层。
首先对公路沿线的土地进行勘察,勘察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工程环境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层状况等,同时调查土地的利用情况,选取土地贫瘠且利用率低的地方作为取土场,并且取土场内包含有若干荒坡;之后在荒坡旁边挖出1号坑,将由1号坑内挖出的土通过运输车运送到公路修建处作为修路用土,将1号荒坡的表层通过挖掘机挖下并堆置在一旁,此时1号荒坡剩下的土中一半回填到1号坑内,另一半通过运输车运送到公路修建处,由于荒坡内部的土质较差,其中夹杂有大量的砂土和石子,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将其回填到1号坑内或用作修路用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之后在1号坑中填入河道淤泥,由于河道淤泥内含有大量且丰富的天然养分,其中包含各种水生动物的粪便以及水生植物腐烂的茎叶,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并且淤泥本身含水量较大,填到1号坑中,促进1号坑中植物的生长;之后将1号荒坡的土皮回填到1号坑的上层,由于1号荒坡的土皮中含有植物的根茎以及种子,这样在将1号荒坡的土皮回填到1号坑中后,土皮底部与淤泥接触,淤泥一方面可以向土皮内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另一方面,土皮中的植物可以吸取淤泥中的养分,这样在对1号坑回填完成后,不需要再对1号坑进行施肥种植,便可以长出植物,完成绿化,不仅工序简单,而且实现河道淤泥的废物利用,降低了绿化成本。
重复上述的步骤,依次对1号坑、2号坑实现回填,同时将1号坑、1号荒坡土量的一半、2号坑以及2号荒坡土量的一半挖取并运送至公路修建处,完成就近取土,并且取土场的表层土质不会变差,同时通过河道淤泥施加养分,起到改善土质的作用,除此之外,经过上述操作,可以将取土场的荒坡移除,使得取土场地面更加平整,便于后续种植植物。
1号坑和2号坑之间的距离大于10米。在挖坑时,1号坑和2号坑之间的距离大于10米,一方面防止1号坑和2号坑之间互相影响,避免由于1号坑和2号坑距离过近导致的中间土地坍塌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的将河道淤泥利用起来,使得河道淤泥中的养分横向扩散范围更大,从而改善整个取土场的土质。
步骤S5和步骤S9中根据就近原则选取河道,并将河道内淤泥运送至取土场。在挖取河道淤泥时,根据就近原则选取河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输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工时。
步骤S6中上层土皮的高度大于1号坑总高度的1/3。由于河道淤泥的流动性较强,支撑能力较差,保证1号坑中土皮的高度,可以增强1号坑表层的支撑能力,防止人踩到时发生凹陷的现象。
步骤S4中采用挖掘机将1号荒坡表皮刮下。在将1号荒坡的表皮刮下时,通过挖掘机可以实现,并且挖掘效率较高。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步骤S4中1号荒坡回填入1号坑内的砂土呈圆台形堆放,且圆台的顶面低于1号坑的上边沿,中层的淤泥沿圆台侧壁填充,土皮铺设在上层。在将1号荒坡的土回填到1号坑中时,由于1号荒坡中部的土质大多为砂土和石子的混合物,其颗粒体积较大且较硬,将其在1号坑内呈圆台状堆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1号坑内的地基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线路勘察,沿公路沿线对周边土地进行勘察;
S2:选定取土场,根据勘察情况,选取与公路垂直距离最近且贫瘠的地方作为取土场,取土场内有若干荒坡;
S3:土方挖取,在荒坡旁边挖出1号坑,并将挖出的土运送至公路修建处;
S4:在1号坑旁选取1号荒坡,将1号荒坡表层的土皮刮下并堆置于一旁,将1号荒坡剩余土的一半填入1号坑内,另一半运送至公路修建处;
S5:在1号坑内填入河道淤泥;
S6:将步骤S4中的土皮回填到1号坑上层;
S7:在原1号荒坡所在的地面向下挖出2号坑,并将挖出的土运送至公路修建处;
S8:选取位于2号坑旁的2号荒坡,将2号荒坡的表层土皮刮下并堆置于一旁,将2号荒坡剩余土的一半填入2号坑内,另一半运送至公路修建处;
S9:在2号坑内填入河道淤泥;
S10:将步骤S8中的土皮回填到2号坑上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其特征在于:1号坑和2号坑之间的距离大于10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和步骤S9中根据就近原则选取河道,并将河道内淤泥运送至取土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1号荒坡回填入1号坑内的砂土呈圆台形堆放,且圆台的顶面低于1号坑的上边沿,中层的淤泥沿圆台侧壁填充,土皮铺设在上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上层土皮的高度大于1号坑总高度的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采用挖掘机将1号荒坡表皮刮下。
CN201711463042.9A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Active CN1081308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63042.9A CN108130897B (zh)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63042.9A CN108130897B (zh)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0897A CN108130897A (zh) 2018-06-08
CN108130897B true CN108130897B (zh) 2019-08-13

Family

ID=62393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63042.9A Active CN108130897B (zh)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308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5805B (zh) * 2020-06-18 2021-09-21 深圳市蛇口招商港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土石方调配方法
CN112257916B (zh) * 2020-10-19 2021-06-15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基于搜索生成场地土方调度路径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2910B2 (ja) * 1997-12-23 2001-06-04 株式会社村上組 建設廃材であるコンクリート塊を利用した建造物の基礎床固め砂利あるいはアスファルト舗装の路盤材などの製造方法
CN103614997B (zh) * 2013-12-19 2014-12-24 张大安 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0897A (zh) 2018-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2689B (zh) 滨海盐碱地梯田式吹填土改良的绿化方法
CN105519274B (zh) 一种大规模沿海新围垦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的集成方法
CN106437719B (zh) 煤矿沉陷盆地的修复方法
CN102037806B (zh) 吹填土绿化方法
CN101509257A (zh) 种植香根草固土护坡的方法
CN110249813B (zh) 一种在采矿坑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
CN106988320A (zh) 石灰岩矿山废弃矿坑改造成水库、塘、池的复垦方法
CN202232242U (zh) 盐碱土壤排碱绿化装置
CN107938643A (zh) 一种基于废弃石料矿山的地形地貌治理方法
CN106385852A (zh) 一种盐碱化土壤淋洗方法
CN108064487A (zh) 一种混合改良土壤复垦沙漠的方法
CN108130897B (zh) 一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取土方法
CN107889573A (zh) 基于暗管排盐的泥质滨海重度盐碱地耐盐经济型植被快速构建方法
CN102972112A (zh) 矿山塌陷地复垦方法
CN106068754A (zh) 粉砂淤泥质滨海潮滩植被恢复的方法
CN203530993U (zh) 一种钢筋网片种植穴
CN103205975A (zh) 一种灌注型植生卷材护坡装置
CN103125296B (zh) 一种云南磷矿排土场植物保水坑穴及保水方法
CN109328525A (zh) 山地丘陵区水田改造方法
CN203233657U (zh) 一种滨海盐碱地梯田式吹填土的局部造型
CN211922648U (zh) 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
CN103609386B (zh) 一种泥质海岸带植槽或植穴造林方法
CN110495279A (zh) 一种绿化植被种植方法及土层结构
CN203646005U (zh) 一种局部集流增渗抑蒸发的盐碱地改良系统
Dong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 modes of mining area eco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31

Address after: 225002 Dongxi Avenue, Gaoyou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angzhou Feng Feng hi tech Industry Investment Development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500 No. 81, shenpujing South Road, Zhujing Town,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JINGTONG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