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39716A -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39716A
CN108039716A CN201711425410.0A CN201711425410A CN108039716A CN 108039716 A CN108039716 A CN 108039716A CN 201711425410 A CN201711425410 A CN 201711425410A CN 108039716 A CN108039716 A CN 1080397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ccumulation
accumulation current
current converter
switch controller
power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254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宇云
李福生
张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Electric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lectric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lectric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lectric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14254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3971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039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397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开关,设置在大电网的交流母线与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之间的连接线上;多台储能变流器,所有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并联在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上,每台储能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连接一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进一步包括:第一类储能变流器的工作状态在电流源控制模式和电压源控制模式之间切换;第二类储能变流器始终工作在电流源控制模式下;切换控制器,通过硬节点连接线连接至开关;切换控制器还通过硬节点连接线分别连接每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本发明减小并联环流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开关分合闸动作速度,并且避免离/并网切换过程引起的瞬时电流冲击。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15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微网示范工程将快速增长,对并离网无缝切换功能的储能变流器的需求量也将增多。
目前,在储能变流器的并离网无缝切换技术领域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储能系统的功率等级要求不同,多数储能系统存在储能变流器的并联运行,而在离网运行模式下储能变流器都工作在电压源控制模式,当多台并联的储能变流器同时切换到离网运行时,相当于多个电压源形式并联在一起,容易引起储能变流器间出现严重的环流问题,从而造成模式切换失败;另一方面,由于常规微网切换开关动作时间长且没有实时的状态反馈,在并网转离网运行过程中,当储能变流器模式已经切换到电压源控制模式时,一旦切换开关没有完成分闸动作,储能变流器与大电网之间便形成电压源并联,出现瞬时电流冲击,严重时造成模式切换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的目的是减小并联环流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开关分合闸动作速度,确保离/并网无缝切换过程正常进行。
本发明的内容如下: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包括:
控制开关,设置在大电网的交流母线与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之间的连接线上,并通过分闸操作或者合闸操作控制所述连接线的通断;
多台储能变流器,所有所述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并联在所述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上,每台所述储能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连接一储能系统;
所述储能变流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的工作状态在电流源控制模式和电压源控制模式之间切换;
第二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二类储能变流器始终工作在所述电流源控制模式下;
切换控制器,通过硬节点连接线连接至所述控制开关,并用于产生并输出一第一切换指令,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开关进行分闸操作;
所述切换控制器还通过硬节点连接线分别连接每台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
当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控制开关反馈的用于表示进行分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所述切换控制器向至少一台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下发所述第一切换指令,以控制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切换到所述电压源控制模式进行工作。
所述切换控制器还通过以太网络连接一上层的能量管理器;
于所述能量管理器内预先设定一并离网切换计划,所述能量管理器根据所述并离网切换计划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并下发至所述切换控制器。
所述切换控制器中进一步包括:
第一采样单元,用于采样得到所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第一判断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采样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大电网电压判断所述大电网是否产生电网故障,并输出第一判断结果;
指令产生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大电网产生所述电网故障时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并输出。
所述切换控制器中进一步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被下发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的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的反馈信号,所述切换控制器根据所述反馈信号判断本次切换是否成功。
所述切换控制器还通过CAN总线分别连接每台所述储能变流器;
所述切换控制器中进一步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采样单元,用于根据采样得到的所述大电网电压判断所述电网故障是否恢复,并输出第二判断结果;
下发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和所述第一采样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电网故障已经恢复时下发所述大电网电压的相关信息至被切换至所述电压源工作模式的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以供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进行与所述大电网电压的同步控制;
第二采样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电网故障已经恢复时持续采样得到被切换至所述电压源工作模式的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的所述交流侧的微电网电压;
计算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采样单元和所述第二采样单元,用于将实时采样得到的所述大电网电压与所述微电网电压进行差值计算,以得到一电压差值;
第三判断单元,分别连接所述计算单元和所述指令产生单元,于所述第三判断单元内预设一差值阈值,所述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所述差值阈值,并输出第三判断结果;
所述指令产生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电压差值小于所述差值阈值时产生并输出一第二切换指令,所述第二切换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开关进行合闸操作;
当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控制开关反馈的用于表示进行合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所述切换控制器向被切换至所述电压源工作模式的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下发所述第二切换指令,以控制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切换回所述电流源控制模式进行工作。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开关,设置在大电网的交流母线与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之间的连接线上,并通过分闸操作或者合闸操作控制所述连接线的通断;
多台储能变流器,所有所述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并联在所述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上,每台所述储能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连接一储能系统;
所述储能变流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的工作状态在电流源控制模式和电压源控制模式之间切换;
第二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二类储能变流器始终工作在所述电流源控制模式下;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一并离网切换过程;
所述并离网切换过程具体包括:步骤S1,采用一切换控制器产生并下发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给所述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接收到所述第一切指命令后进行分闸操作;
步骤S2,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控制开关的用于表示分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所述切换控制器向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下发所述第一切换指令;
步骤S3,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接收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后将工作状态从电流源控制模式切换到电压源控制模式。
所述步骤S1中,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的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一能量管理器根据预设的一并离网切换计划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并下发至所述切换控制器。
所述步骤S1中,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的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11,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获取所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步骤S12,所述切换控制器根据所述大电网电压判断所述大电网是否产生电网故障,并在所述大电网产生所述电网故障时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
所述执行步骤S3之后,继续执行下述步骤:
步骤S31,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发送反馈信号;
步骤S32,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所述反馈信号,并根据所述反馈信号确认本次切换是否成功。
所述控制方法中还包括一离并网切换过程,所述离并网切换过程在所述并离网切换过程之后执行,并具体包括:
步骤B1,采用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并判断所述大电网的电网故障是否恢复,
若是,则转向步骤B2;
步骤B2,所述切换控制器将所述大电网电压的相关信息传送给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
步骤B3,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大电网电压进行跟踪控制,逐步实现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交流侧电压与所述大电网电压的同步控制;
步骤B4,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并根据所述电压值下发一第二切换指令至所述控制开关,以控制所述控制开关进行合闸操作
步骤B5,当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控制开关的反馈信息后下发所述第二切换指令至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将工作状态从电压源控制模式切换到电流源控制模式。
所述步骤B3中,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并根据所述电压值下发一第二切换指令的过程具体包括:
步骤B31,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
步骤B32,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步骤B33,所述切换控制器计算所述大电网电压与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之间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与一预设的差值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差值小于所述差值阈值时,所述切换控制器产生并下发所述第二切换指令。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通过减少储能变流器并联数量,从而减小并联环流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设置备独立的CPU的开关提高分合闸动作速度,并且可以实时监测开关、储能变流器等器件,从而避免离/并网无缝切换过程因为同步误差大引起的瞬时电流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方法中并离网切换过程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中离并网切换过程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方法中并离网切换过程中步骤S1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方法中并离网切换过程中步骤S3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方法中并离网切换过程中B3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包括:
控制开关5,设置在大电网的交流母线与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之间的连接线上,并通过分闸操作或者合闸操作控制连接线的通断;
多台储能变流器,所有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并联在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上,每台储能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连接一储能系统;
储能变流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的工作状态在电流源控制模式和电压源控制模式之间切换;
第二类储能变流器4,第二类储能变流器4始终工作在电流源控制模式下;
切换控制器2,通过硬节点连接线连接至控制开关5,并用于产生并输出一第一切换指令,第一切换指令用于控制控制开关5进行分闸操作;
切换控制器2还通过硬节点连接线分别连接每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
当切换控制器2接收到控制开关5反馈的用于表示进行分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切换控制器2向至少一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下发第一切换指令,以控制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切换到电压源控制模式进行工作。
切换控制器2还通过以太网络连接一上层的能量管理器1;
于能量管理器1内预先设定一并离网切换计划,能量管理器1根据并离网切换计划产生第一切换指令并下发至切换控制器2。
切换控制器2中进一步包括:
第一采样单元,用于采样得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第一判断单元,连接第一采样单元,用于根据大电网电压判断大电网是否产生电网故障,并输出第一判断结果;
指令产生单元,连接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一判断结果表示大电网产生电网故障时产生第一切换指令并输出。
切换控制器2中进一步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被下发第一切换指令的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的反馈信号,切换控制器2根据反馈信号判断本次切换是否成功。
切换控制器2还通过CAN总线分别连接每台储能变流器;
切换控制器2中进一步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连接第一采样单元,用于根据采样得到的大电网电压判断电网故障是否恢复,并输出第二判断结果;
下发单元,分别连接第二判断单元和第一采样单元,用于在第二判断结果表示电网故障已经恢复时下发大电网电压的相关信息至被切换至电压源工作模式的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以供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进行与大电网电压的同步控制;
第二采样单元,连接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二判断结果表示电网故障已经恢复时持续采样得到被切换至电压源工作模式的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的交流侧的微电网电压;
计算单元,分别连接第一采样单元和第二采样单元,用于将实时采样得到的大电网电压与微电网电压进行差值计算,以得到一电压差值;
第三判断单元,分别连接计算单元和指令产生单元,于第三判断单元内预设一差值阈值,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电压差值是否小于差值阈值,并输出第三判断结果;
指令产生单元用于在第三判断结果表示电压差值小于差值阈值时产生并输出一第二切换指令,第二切换指令用于控制控制开关5进行合闸操作;
当切换控制器2接收到控制开关5反馈的用于表示进行合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切换控制器2向被切换至电压源工作模式的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下发第二切换指令,以控制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切换回电流源控制模式进行工作。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开关5,设置在大电网的交流母线与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之间的连接线上,并通过分闸操作或者合闸操作控制连接线的通断;
多台储能变流器,所有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并联在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上,每台储能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连接一储能系统;
储能变流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的工作状态在电流源控制模式和电压源控制模式之间切换;
第二类储能变流器4,第二类储能变流器4始终工作在电流源控制模式下;
控制方法包括一并离网切换过程;
如图2所示,并离网切换过程具体包括:步骤S1,采用一切换控制器2产生并下发第一切换指令给控制开关5,控制开关5接收到第一切指命令后进行分闸操作;
步骤S2,切换控制器2接收到控制开关5的用于表示分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切换控制器2向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下发第一切换指令;
步骤S3,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接收第一切换指令后将工作状态从电流源控制模式切换到电压源控制模式。
步骤S1中,产生第一切换指令的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一能量管理器1根据预设的一并离网切换计划产生第一切换指令并下发至切换控制器2。
如图4所示,步骤S1中,产生第一切换指令的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11,切换控制器2持续获取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步骤S12,切换控制器2根据大电网电压判断大电网是否产生电网故障,并在大电网产生电网故障时产生第一切换指令。
如图5所示,执行步骤S3之后,继续执行下述步骤:
步骤S31,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发送反馈信号;
步骤S32,切换控制器2接收反馈信号,并根据反馈信号确认本次切换是否成功。
如图3所示,控制方法中还包括一离并网切换过程,离并网切换过程在并离网切换过程之后执行,并具体包括:
步骤B1,采用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并判断大电网的电网故障是否恢复,
若是,则转向步骤B2;
步骤B2,切换控制器2将大电网电压的相关信息传送给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
步骤B3,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根据接收到的大电网电压进行跟踪控制,逐步实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交流侧电压与大电网电压的同步控制;
步骤B4,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并根据电压值下发一第二切换指令至控制开关5,以控制控制开关5进行合闸操作
步骤B5,当切换控制器2接收到控制开关5的反馈信息后下发第二切换指令至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将工作状态从电压源控制模式切换到电流源控制模式。
如图6所示,步骤B3中,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并根据电压值下发一第二切换指令的过程具体包括:
步骤B31,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
步骤B32,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步骤B33,切换控制器2计算大电网电压与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输出侧的电压值之间的差值,并将差值与一预设的差值阈值进行比较,当差值小于差值阈值时,切换控制器2产生并下发第二切换指令。
本发明提供一实施例,实施例中共有3台50KW储能变流器并联。本例根据本地负荷功率大小,只选择了一台储能变流器充当主机,即由一台储能变流器在并/离网切换过程完成控制模式切换。
如图1所示,控制系统包括:
控制开关5,设置在大电网的交流母线与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之间的连接线上,并通过分闸操作或者合闸操作控制连接线的通断;
三台储能变流器,所有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并联在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上,每台储能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连接一储能系统;
储能变流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数量为一个,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的工作状态在电流源控制模式和电压源控制模式之间切换;
第二类储能变流器4数量为两个,第二类储能变流器4始终工作在电流源控制模式下;
切换控制器2,通过硬节点连接线连接至控制开关5,并用于产生并输出一第一切换指令,第一切换指令用于控制控制开关5进行分闸操作;
切换控制器2还通过硬节点连接线分别连接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
当切换控制器2接收到控制开关5反馈的用于表示进行分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切换控制器2向至少一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下发第一切换指令,以控制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切换到电压源控制模式进行工作。
切换控制器2还通过以太网络连接一上层的能量管理器1;
于能量管理器1内预先设定一并离网切换计划,能量管理器1根据并离网切换计划产生第一切换指令并下发至切换控制器2。
切换控制器2中进一步包括:第一采样单元,用于采样得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第一判断单元,连接第一采样单元,用于根据大电网电压判断大电网是否产生电网故障,并输出第一判断结果;指令产生单元,连接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一判断结果表示大电网产生电网故障时产生第一切换指令并输出。
切换控制器2中进一步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被下发第一切换指令的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的反馈信号,切换控制器2根据反馈信号判断本次切换是否成功。切换控制器2还通过CAN总线分别连接每台储能变流器;
切换控制器2中进一步包括:第二判断单元,连接第一采样单元,用于根据采样得到的大电网电压判断电网故障是否恢复,并输出第二判断结果;
下发单元,分别连接第二判断单元和第一采样单元,用于在第二判断结果表示电网故障已经恢复时下发大电网电压的相关信息至被切换至电压源工作模式的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以供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进行与大电网电压的同步控制;
第二采样单元,连接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二判断结果表示电网故障已经恢复时持续采样得到被切换至电压源工作模式的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的交流侧的微电网电压;
计算单元,分别连接第一采样单元和第二采样单元,用于将实时采样得到的大电网电压与微电网电压进行差值计算,以得到一电压差值;
第三判断单元,分别连接计算单元和指令产生单元,于第三判断单元内预设一差值阈值,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电压差值是否小于差值阈值,并输出第三判断结果;
指令产生单元用于在第三判断结果表示电压差值小于差值阈值时产生并输出一第二切换指令,第二切换指令用于控制控制开关5进行合闸操作;
当切换控制器2接收到控制开关5反馈的用于表示进行合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切换控制器2向被切换至电压源工作模式的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下发第二切换指令,以控制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切换回电流源控制模式进行工作。
控制方法,包括:
如图2所示,控制方法包括一并离网切换过程;
并离网切换过程具体包括:步骤S1,采用一切换控制器2产生并下发第一切换指令给控制开关5,控制开关5接收到第一切指命令后进行分闸操作;
步骤S2,切换控制器2接收到控制开关5的用于表示分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切换控制器2向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下发第一切换指令;
步骤S3,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接收第一切换指令后将工作状态从电流源控制模式切换到电压源控制模式。
步骤S1中,产生第一切换指令的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一能量管理器1根据预设的一并离网切换计划产生第一切换指令并下发至切换控制器2。
如图4所示,步骤S1中,产生第一切换指令的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11,切换控制器2持续获取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步骤S12,切换控制器2根据大电网电压判断大电网是否产生电网故障,并在大电网产生电网故障时产生第一切换指令。
如图5所示,执行步骤S3之后,继续执行下述步骤:
步骤S31,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发送反馈信号;
步骤S32,切换控制器2接收反馈信号,并根据反馈信号确认本次切换是否成功。
如图3所示,控制方法中还包括一离并网切换过程,离并网切换过程在并离网切换过程之后执行,并具体包括:
步骤B1,采用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并判断大电网的电网故障是否恢复,
若是,则转向步骤B2;
步骤B2,切换控制器2将大电网电压的相关信息传送给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
步骤B3,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根据接收到的大电网电压进行跟踪控制,逐步实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交流侧电压与大电网电压的同步控制;
步骤B4,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并根据电压值下发一第二切换指令至控制开关5,以控制控制开关5进行合闸操作
步骤B5,当切换控制器2接收到控制开关5的反馈信息后下发第二切换指令至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将工作状态从电压源控制模式切换到电流源控制模式。
如图6所示,步骤B3中,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并根据电压值下发一第二切换指令的过程具体包括:
步骤B31,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
步骤B32,切换控制器2持续采集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步骤B33,切换控制器2计算大电网电压与第一类储能变流器3输出侧的电压值之间的差值,并将差值与一预设的差值阈值进行比较,当差值小于差值阈值时,切换控制器2产生并下发第二切换指令。
其中控制开关5可以是纯电力电子开关,也可以是由机械开关和电力电子器件组合形成的混合型静态开关,其分合闸动作速度快,而且具备独立的CPU,可以实时检测开关动作完成情况,并通过硬节点的方式将状态反馈到切换控制器2。
切换控制器2由一个独立的CPU控制器组成,该控制器可以同时采集到储能变流器交流侧电压和大电网电压,切换控制器2可以直接将二者进行同步比较,避免因从储能变流器或其他装置间接获取时造成的时间延时,以便最快速、精准的完成同期判断,减小了离/并网无缝切换过程因为同步误差大引起的瞬时电流冲击。
同时,此实施例中只有一台储能变流器被设置为主机,实现控制模式在电流源与电压源之间的切换,避免了因并联环流问题造成模式切换失败,保障了并离网切换的正常进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开关,设置在大电网的交流母线与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之间的连接线上,并通过分闸操作或者合闸操作控制所述连接线的通断;
多台储能变流器,所有所述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并联在所述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上,每台所述储能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连接一储能系统;
所述储能变流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的工作状态在电流源控制模式和电压源控制模式之间切换;
第二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二类储能变流器始终工作在所述电流源控制模式下;
切换控制器,通过硬节点连接线连接至所述控制开关,并用于产生并输出一第一切换指令,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开关进行分闸操作;
所述切换控制器还通过硬节点连接线分别连接每台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
当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控制开关反馈的用于表示进行分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所述切换控制器向至少一台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下发所述第一切换指令,以控制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切换到所述电压源控制模式进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控制器还通过以太网络连接一上层的能量管理器;
于所述能量管理器内预先设定一并离网切换计划,所述能量管理器根据所述并离网切换计划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并下发至所述切换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控制器中进一步包括:
第一采样单元,用于采样得到所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第一判断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采样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大电网电压判断所述大电网是否产生电网故障,并输出第一判断结果;
指令产生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大电网产生所述电网故障时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并输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控制器中进一步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被下发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的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的反馈信号,所述切换控制器根据所述反馈信号判断本次切换是否成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控制器还通过CAN总线分别连接每台所述储能变流器;
所述切换控制器中进一步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采样单元,用于根据采样得到的所述大电网电压判断所述电网故障是否恢复,并输出第二判断结果;
下发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和所述第一采样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电网故障已经恢复时下发所述大电网电压的相关信息至被切换至所述电压源工作模式的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以供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进行与所述大电网电压的同步控制;
第二采样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电网故障已经恢复时持续采样得到被切换至所述电压源工作模式的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的所述交流侧的微电网电压;
计算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采样单元和所述第二采样单元,用于将实时采样得到的所述大电网电压与所述微电网电压进行差值计算,以得到一电压差值;
第三判断单元,分别连接所述计算单元和所述指令产生单元,于所述第三判断单元内预设一差值阈值,所述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所述差值阈值,并输出第三判断结果;
所述指令产生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电压差值小于所述差值阈值时产生并输出一第二切换指令,所述第二切换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开关进行合闸操作;
当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控制开关反馈的用于表示进行合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所述切换控制器向被切换至所述电压源工作模式的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下发所述第二切换指令,以控制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切换回所述电流源控制模式进行工作。
6.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开关,设置在大电网的交流母线与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之间的连接线上,并通过分闸操作或者合闸操作控制所述连接线的通断;
多台储能变流器,所有所述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并联在所述微电网的交流母线上,每台所述储能变流器的直流侧分别连接一储能系统;
所述储能变流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的工作状态在电流源控制模式和电压源控制模式之间切换;
第二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二类储能变流器始终工作在所述电流源控制模式下;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一并离网切换过程;
所述并离网切换过程具体包括:
步骤S1,采用一切换控制器产生并下发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给所述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接收到所述第一切指命令后进行分闸操作;
步骤S2,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控制开关的用于表示分闸操作成功的反馈信号后,所述切换控制器向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下发所述第一切换指令;
步骤S3,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接收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后将工作状态从电流源控制模式切换到电压源控制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的方法具体包括:
采用一能量管理器根据预设的一并离网切换计划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并下发至所述切换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智能微网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的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11,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获取所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步骤S12,所述切换控制器根据所述大电网电压判断所述大电网是否产生电网故障,并在所述大电网产生所述电网故障时产生所述第一切换指令。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步骤S3之后,继续执行下述步骤:
步骤S31,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发送反馈信号;
步骤S32,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所述反馈信号,并根据所述反馈信号确认本次切换是否成功。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中还包括一离并网切换过程,所述离并网切换过程在所述并离网切换过程之后执行,并具体包括:
步骤B1,采用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并判断所述大电网的电网故障是否恢复,
若是,则转向步骤B2;
步骤B2,所述切换控制器将所述大电网电压的相关信息传送给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
步骤B3,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大电网电压进行跟踪控制,逐步实现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交流侧电压与所述大电网电压的同步控制;
步骤B4,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并根据所述电压值下发一第二切换指令至所述控制开关,以控制所述控制开关进行合闸操作
步骤B5,当所述切换控制器接收到所述控制开关的反馈信息后下发所述第二切换指令至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将工作状态从电压源控制模式切换到电流源控制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3中,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并根据所述电压值下发一第二切换指令的过程具体包括:
步骤B31,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
步骤B32,所述切换控制器持续采集所述大电网的大电网电压;
步骤B33,所述切换控制器计算所述大电网电压与所述第一类储能变流器输出侧的电压值之间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与一预设的差值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差值小于所述差值阈值时,所述切换控制器产生并下发所述第二切换指令。
CN201711425410.0A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080397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25410.0A CN108039716A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25410.0A CN108039716A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39716A true CN108039716A (zh) 2018-05-15

Family

ID=62101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25410.0A Pending CN108039716A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39716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5140A (zh) * 2018-11-02 2019-01-18 谷明月 一种分时电价用工业储能系统及其充放电策略
CN111463832A (zh) * 2020-03-20 2020-07-28 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多台储能变流器离网同步切换功能的控制方法
CN112140892A (zh) * 2020-10-14 2020-12-29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多储能电源并网控制方法、系统
CN117914007A (zh) * 2024-03-20 2024-04-19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构网型储能系统运行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CN117914007B (zh) * 2024-03-20 2024-06-04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构网型储能系统运行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0489A (zh) * 2012-02-29 2012-07-1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调峰调频发电公司 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动态功率协调控制方法
CN104362665A (zh) * 2014-09-28 2015-02-18 北京索英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电网离网切换到并网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6058910A (zh) * 2016-01-13 2016-10-26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逆变器双模无缝智能切换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0489A (zh) * 2012-02-29 2012-07-1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调峰调频发电公司 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动态功率协调控制方法
CN104362665A (zh) * 2014-09-28 2015-02-18 北京索英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电网离网切换到并网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6058910A (zh) * 2016-01-13 2016-10-26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逆变器双模无缝智能切换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5140A (zh) * 2018-11-02 2019-01-18 谷明月 一种分时电价用工业储能系统及其充放电策略
CN111463832A (zh) * 2020-03-20 2020-07-28 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多台储能变流器离网同步切换功能的控制方法
CN111463832B (zh) * 2020-03-20 2023-05-16 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多台储能变流器离网同步切换功能的控制方法
CN112140892A (zh) * 2020-10-14 2020-12-29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多储能电源并网控制方法、系统
CN117914007A (zh) * 2024-03-20 2024-04-19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构网型储能系统运行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CN117914007B (zh) * 2024-03-20 2024-06-04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构网型储能系统运行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39716A (zh) 一种基于智能微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4538986B (zh) 一种并联逆变器的控制方法、主机、从机及系统
CN104578187A (zh) 一种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级协调控制装置
CN105845005B (zh) 智能微电网实验系统
CN102355048A (zh) 智能型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及其运行方法
CN103607042A (zh) 面向城郊长架空线路故障指示器的配电网故障处理方法
CN105278352B (zh) 油田注水自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06961115A (zh) 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等效电流电压源建模方法及模型
CN103124070A (zh) 一种微电网系统协调控制方法
CN104410165B (zh) 一种微网间互联的方法及系统
CN107037733A (zh) 风电场储能硬件在环测试调整系统及方法
CN107342595A (zh) 一种智能直流微电网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1789605A (zh) 一种用于微网的频率恢复方法
CN103855722A (zh) 一种微电网并网装置
CN108155665A (zh) 风力发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319465A (zh) 一种电网电压故障模拟装置
CN108134404A (zh) 风力发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714443A (zh) 一种多晶硅还原调功电源及其电气控制系统
CN201156680Y (zh) 自适应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CN103606965A (zh) 一种基于准实时同步信号的储能逆变器的联网控制方法
CN207261178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控制模拟装置
CN110137998A (zh) 用于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的纯电气量换相失败判据方法及系统
CN206389119U (zh) 一种用于多段母线的svg控制系统
CN109754680B (zh) 基于dSPACE的微电网半实物仿真系统及方法
CN202721498U (zh) 一种基于pcc平台的微电网协调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