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19461A - 自行车滚子链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滚子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19461A
CN108019461A CN201711070750.6A CN201711070750A CN108019461A CN 108019461 A CN108019461 A CN 108019461A CN 201711070750 A CN201711070750 A CN 201711070750A CN 108019461 A CN108019461 A CN 1080194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inner plate
carrier bar
plate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707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19461B (zh
Inventor
B·M·费雷拉·达席尔瓦·雷贝罗
P·M·纽尼斯·多斯·桑托斯
D·D·索尔斯·达席尔瓦
M·兰博
亨里克·布雷特
J·科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RAM Deutschland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RAM Deutschland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201700963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17009632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SRAM Deutschland GmbH filed Critical SRAM Deutschland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8019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9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194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94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02Driving-chains
    • F16G13/06Driving-chains with links connected by parallel driving-pins with or without rollers so called open li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2009/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chai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ars, Cam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滚子链。其中非对称的自行车滚子链用链板有利地用于链宽度缩小的链以便用于高档数的链条驱动装置。所需要的、具有相对于因连接两端而成链条环所形成的链股的内侧变化的链板外轮廓的链条侧面的取向定位可以因为链板外轮廓两侧面易于区分而容易实现。在链条环内侧上的链板按照已知方式设计用于在后侧齿轮的和前侧链条环的齿上的啮合,而该链板在链条环的外侧上被设计用于与在后变速机构的导链轮的配合。

Description

自行车滚子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于纵轴线非对称构成的自行车滚子链。
背景技术
作为带链条换挡机构的自行车驱动链的现有技术的滚子链由可相对转动设置的许多链节组成,借此形成完整链条环用于传递驱动力。一个链节尤其由一对内链板或外链板组成。每个链板具备两个具有圆形外轮廓的端部,具有大多收腰状外轮廓的连接部连接两者。端部设有与外轮廓同心的多个孔。
交替设置的内链板和外链板链节在链铰接点借助链销轴可转动地相互连接。所述孔相对于圆形链板端部的外轮廓同心设置。链销轴被压入外链板内的孔中,而在内链板内的孔与链销轴之间分别设有间隙以保证可转动性。
人们希望将在垂直于链板内表面的方向上的链板间距设计得尽量大。在紧密并排的内链板上,挡接斜边用于提供导入漏斗以便链轮齿进入链板空隙。
在由前链轮、滚子链、组合式后齿轮和对应的拨链器组成的自行车链条换挡系统的改进方案中,组合式齿轮上的齿轮总在逐步增多。随之而来的是齿轮、链板、链销轴和链滚子的尺寸变化,尤其是在平行于链销轴纵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变化。为此使链匹配于以越来越小的轴向间距设于后轮毂上的后链轮(齿轮)。此时,超出链板外表面的链销轴部显然也是有碍的,因为它们可能不希望地且捣乱地处于相邻齿轮的组成部分的接触当中。
在发展过程中减小链条组成部分的尺寸导致了链条组成部分的载荷增大的问题。也出现针对链板制造的要求有所改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载荷增大问题,本发明除了非对称链板的优点外还利用了承载横截面的保持。即,因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减小而出现的载荷增大通过其它方向上的尺寸增大得以补偿。非对称涉及关于纵轴线或由各自一个链节上的两个链销轴的两个几何轴线形成的纵向平面的非对称。除载荷减小方面外,在这种非对称链板中还出现其它效果,例如当啮合于前链轮或后链轮时的链条引导的改善。
在自行车滚子链中已经充分利用所谓的非对称性。在本发明的滚子链中还有与链板外轮廓相关的其它特征并且希望有其它效果,例如与链条在切换至相邻链轮过程中经过链轮齿时的良好行为相符地在链轮上更好地引导链条。
总之,在自行车的链条中实际上希望如此设计链条,即,它能以任何可想到的方位取向被置于链轮上。这导致点对称性。但本发明的构想不是这样。
关于纵向和横向并非轴对称的链条设计是早就已知的。
因此,如果当在从上方看向安装于自行车的链条紧边(Zugtrum)的观看方向不变时一方面在朝向观看者的位置上在左前方且另一方面在背对观看者的位置上在右前方设有非对称设置的异型件(Formelement),例如伴随纵向两排交替的内链板和外链板的交叉连接的链段绕其纵轴线转动180度就没有带来改变。
另一种情况就是链股绕垂直于经过链销轴的几何轴线的平面的轴线转动180度,它也牵涉到纵向两排的交替的内链板和外链板的交换。因此,如果当在从上方看向安装在自行车上的链条紧边的观看方向不变时不仅在左前方也在右后方设有非对称设置的异型件,则没有出现变化。
由这两种转动联合导致的条件须被满足,链条应能以任意方位取向被安装于自行车链轮而不会出现改变。于是例如不一样的是,在从上方看向安装于自行车的链条紧边时左侧可见的用于与后链轮(齿轮)配合的链板就其几何形状设计而言应针对最佳换挡过程被调整,而右侧可见的用于与前链轮配合的链板匹配于脚踏曲柄以实现最佳的换挡过程。如果左、右链板之间的几何形状差异只是微小且只是难以发现,则可能出现链条错误安装在自行车上,因而与这些排的链板的不同设计相关的优点被颠倒了。
自行车上的滚子链与链轮上的齿配合。该链轮是脚踏曲柄上的前链轮和自行车后轮上的后链轮。通常,滚子链通过将两端联成一个链条环来形成,链条环具备链条环内侧和链条环外侧且基本沿中央平面延伸。因为链节垂直于中央平面的可运动性很有限,故在最初的链条两端联接时确定什么成为链条环内侧和什么成为链条环外侧。只有链条环内侧与所述链轮齿配合。在后链条变速机构上的上导链轮只与链条环外侧配合。
为了在齿咬入链轮时和在从一个链轮换位至相邻链轮时保持状况,在本发明的链条的大多数实施例中从常见的链接过指向链条环内侧的链板外轮廓。
在根据本发明的链条的非对称设计中避免其中一些上述缺点。链条使用者在将链条安装在自行车上时通过链板上的清晰可见的差异清楚知道一个位置上的一个链条侧须对应于链条环内侧,一个位置上的链条的相反侧须对应于链条环外侧。借此可实现呈非对称链条形式的本发明的链条的良好操作。
就是说,可让使用者结合本发明的链条的外形图像清楚看到并区分其不同的两侧。只需注意,拟定作为链条环内侧的链条侧也设置在链条环内侧。因此,这也让使用者容易遵守,因为明显设计不同的链板外轮廓使得让链节接合未设置用于啮合的链轮齿变得困难或完全不可能。
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链条的应用中,尽量排除错误安装且非对称的链条适合实际应用。
非对称链板的初衷与传统自行车滚子链的适当承载设计一致且源于此。
传统链条的内链板和外链板由金属板作为原材料冲压形成。它们分别具备一对端部和连接这对端部的连接部。这些端部在原材料平面方向上大于在连接部中。这导致在这种尺寸设定时的均衡承载状况。
链板主要载荷因在链板纵向上的链条张力而出现。在外链板中附加还有环形力,其因被压入孔中的链销轴而出现。此外在内链板中,围绕链股纵向的扭曲力还是有意义的,它尤其出现在链条在换挡过程中在链轮之间换位且链条张紧力未被减小时,即当骑车人在换挡过程中继续很费力地蹬踏板时。
因此,关于出现在链板中的应力是有利的链板设计已得到证明,在此,链板外轮廓距经过链销轴几何形状轴线的中央平面的距离与围绕端部孔的环的径向尺寸一样大。基于该构造原理,在本发明的链条设计中,连接部尺寸即在链条环内侧位置上的中央平面与链板外轮廓之间距离得以保持,即未减小。这有以下优点,针对链板与链轮齿之间啮合所存在的几何形状状况得以保持。这不仅涉及在换挡过程中即当链条从一个链轮换位至相邻链轮时的啮合情况,也涉及无换挡过程的正常驱动状况下的啮合情况。
本发明的链条的在链条环外侧的链板轮廓如此选择,在经过链销轴几何形状轴线的纵向平面与该轮廓之间的距离明显大于传统链条。当该距离被增大了链板内的孔的半径一半时,就已出现显著作用。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轮廓线被选择为链板两个端部的外圆的切线。与之不同的轮廓线是可能的,比如呈在两个端部的外圆上的圆弧形式。
具有相对于纵向平面或纵轴线是非对称的外轮廓形状的内链板本身是已知的,例如由专利文献GB1595091、US4596539、FR812827、EP0236184、DE2829424公开。在这样的解决方案中力求为在换挡过程中在一个齿旁经过提供地方。为此,在位于链条环内侧的链板轮廓上的链板外轮廓相对于传统链条更靠近链板纵轴线的方向。由此,链条载荷显著增大,因为现在在链板中出现由链条拉力造成的大弯曲力矩,其在链条环内侧的链板轮廓上以附加拉应力形式出现。这加到本来就已在链板中要经受住的拉应力上。在所述文献中,未提到这种情况和所需的附加拉应力补偿。
此外,所述文献中的链条在换挡过程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因为在链条环内侧上的有所改变的链板轮廓决定性地参与链条换位至相邻链轮的过程。在那里,链条接触到链轮上的换挡路径中的构件。
在US7712298中示出了一种链闭锁件,其最终在安装状态中变为链条环的组成部分。于是它占据外链板链节的位置且与之一样具备链板。
在所示闭锁件情况下,与外链板链节的区别在于,链销轴并未在其末端被压入链板中。取而代之,基本在链板纵向上对准的长孔设置用于形状配合地容纳闭锁件销轴的两端。在闭锁件安装时,使销轴端上的一个狭窄部位沿着一个长孔运动,直到该狭窄部位可分离地锁定在长孔末端上。
闭锁件的链板外轮廓按照长孔形状,在这里,设置用于链条环内侧的闭锁件侧具有外轮廓,该外轮廓对应于传统链板外轮廓。借此避免闭锁件在与链轮齿配合时表现得与外链板链节不同。
本发明构想的第一方面在于保持或增大连接部中的链板横截面积。这至少涉及内链板,在此取决于在内链板对的连接部之间的尽量大的净宽,以获得与链轮齿啮合有利的情况,并且或许还有外链板。相对于普通链条的最显著变化在于,最初收腰的链板连接部朝向链板延伸平面方向被扩大。
为此,在链板材料厚度减小时可获得其承载能力。材料厚度的减小可以被用于使链条匹配于具有越来越多后链轮的组合式后链轮组的状况。
如果保持常见的材料厚度,则链条承载能力可被提高,这例如在自行车电动驱动时是值得期待的,因为由骑车人脚踏运动和电动驱动导致的载荷相加。
如果内链板材料厚度被总体减小,则在平行于链销轴轴线的方向上获得可用在其它地方的空间。该空间可被用于在变得更窄的链条时保持链条滚子轴向长度,其适用于在后轮的组合式齿轮组上总在增多的后链轮(齿轮)。
GB1595091公开了由较薄材料构成的内链板,但其并未说明应针对因材料较薄而减小的强度做些什么事。该文献中的内链板也不具有待须用到待成形材料的凸缘。相反,衬套被加入内链板孔中,链滚子安装在衬套上。
在内链板的指向对置内链板的一侧上的凸缘通过成形最初由扁平带材冲压出的坯件形成。不言而喻的是,对于与深冲过程相似的成形过程也须设有相应的材料,由所述材料,管状凸缘随后在一定程度上从扁平坯件中“长出”。
对于该成形过程,坯件材料厚度越大且内链板坯件端部外径越大,前体条件越好。
在内链板中,在连接部和所述端部的材料厚度以及由带材冲压出的坯件的材料厚度是可以选择的。坯件材料厚度无法为了获得在平行于链销轴的方向上狭窄的链条被任意减小。链板所需承载能力和上述凸缘制造条件限制了所用带材材料厚度的减小。
作为替代方式,内链板内侧在连接部可以具有凹空部,其作用就像在该区域内的材料厚度减小。由此,在平行于链销轴的方向上的连接部之间距离和进而该链板空隙增大。如果除了凹空部外还设有内链板突出部,则内链板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内链板连接部之间的距离。
有可能的是,随即无法再实现齿尖按规定插入径向超出链滚子的内链板两端之间。
在这样的内链板中有利地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内链板内侧上的凸缘可以因大的材料厚度而有利地制成。
作为避免该问题的可能方式而考虑在内链板突出部的区域中设置在内链板外轮廓上的斜边,或者可以完全省掉内链板突出部。随后还将对此介绍。
已知的是,通常在径向超出链滚子的内链板(内链板突出部)的各种不同作用之间存在交换比或者说矛盾。
当一连串先后进入链板空隙的齿尖总是又将链节对准方向以致其与链轮中央平面对齐时,在伴随滚子链与链轮配合的驱动情况下存在链条的适当功能。这尤其在链条斜行情况下即在链条倾斜移动到链轮时并非是毫无问题的。
在从较小链轮换挡至较大链轮的情况下,链条应在链节在平行于链销轴的方向上移向较大链轮之后因前拨链器或后变速机构的导链机构作用而使较大链轮上的第一齿尖进入链板空隙。
而在从较大链轮换挡至较小链轮的情况下,链条应在链节在平行于链销轴的方向上移向较小链轮之后因导链机构作用而最终以一链板对的两个链板在朝向较小链轮的一侧完全经过链轮齿。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个中间步骤,在此中间步骤,首先只发生所述链条在平行于链销轴的方向上相对于链轮移动,但总是还发生至少一个齿进入链板空隙。
在啮合链轮齿开始时判断齿尖是否有效进入所期望的地方。
如果链条在驱动情况下且在换挡至较大链轮时虽然斜行但又被置入链轮平面,或者在换挡至较小链轮情况下链板对的两个链板在一侧经过齿尖,则存在适当功能。
如果啮合过程进展不是这样,则在换挡时出现并非故意的功能故障,或者链条甚至完全滑脱链轮,这有可能只在中间步骤之后遇到。当齿尖进入链板空隙中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辙调节”,其带来精确的或有误的结果。
关于链板空隙,在内链板链节与外链板链节之间有区别。
内链板节中有限定所述空隙的内链板和链滚子,链轮齿可进入并咬入该空隙。在此,可能已经在啮合过程开始时出现齿与内链板接触。链板内侧上的斜边增大了可供齿使用且简化啮合的空间。
当设有内链板突出部时,链板空隙在链板节中由链滚子、外链板内侧以及超出链滚子的内链板部分限定。该作用在驱动情况下随着链条越来越偏斜而加强,即后链轮(齿轮)相对于前链轮平面在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上越发明显错移。
但内链板突出部不是必需的。并未在所有可能的滚子链实施方式中设有内链板。
在换挡时,内链板的外周面可能干扰地接触到位于齿空隙内的齿侧面,这将链板置入不希望的位置。
当例如从较大的后齿轮切换至较小的后齿轮时,内链板突出部不利地外露。于是在换挡过程开始时,链条在平行于链销轴的方向上相对于链轮齿移位,并且齿轮齿尖尽管如此还是必须插入外链板之间的空隙中。
接着,当设有纵向突出部时,在从较大后链轮切换至相邻后链轮的情况下,链板端上的内链板轮廓接触到齿侧面。因此,干净利落的换挡过程受到干扰。这种影响很大是因为参与其中的齿侧面是齿载荷侧面,其也参与驱动力传递,因此无法根据喜好做结构改变。
在前拨链器和后变速机构上设有的导链机构抵制脱链。前拨链器和相应地前导链机构在下述的滚子链驱动中被省掉,其在前不久被成功应用在自行车中。该步骤可以利用链轮来实现,其具有良好占据外链板节上的链板空隙的加粗的齿。为此,也在外链板链节上获得在链轮上最佳引导链条,其在传统的链条驱动中只出现在链轮齿与内链板节之间。
差的链条引导可以被视为脱链前兆。为此,在驱动情况下的良好的链条引导有助于不会出现脱链。此外,在前拨链器或后变速机构上的导链机构有助于脱离与链轮啮合的链条又滑回至啮合。
内链板突出部的作用视内链板突出部在内链板端部外轮廓的哪个位置上而不同。
在链条纵轴线附近具备内链板突出部纵向突出部)的内链板在相关的链滚子接近齿侧面时纵向突出部界定了,链条可以在平行于链销轴几何轴线的方向上运动多远。这种接近在链节转动向链轮齿隙的过程中已经相对费时地进行。
可以在内链板外轮廓的区域中可以设有内链板突出部,其大致平行于纵轴线且因而位于链条横截面中(横向突出部)。具有这样的横向突出部的这些部段只在链节转动结束时接近且因而随后接近齿隙内的齿轮廓。因此,横向突出部至少对在链节转动运动结束的转动时的链条引导和对与链轮啮合的链节的固定有影响。横向突出部对用于换挡的链条换位过程的影响较小。
纵向突出部还仍影响到最大可能的链条斜行,此时链条恰好还干净利落地与链轮齿啮合。
链条斜行因为前、后链轮未对齐而出现在具有多个后链轮(齿轮)的自行车滚子链驱动装置上,它们在驱动情况下参与链条传递力。链条斜行越大,后链轮离前链轮平面越远。最小前链轮与最大后链轮组合以及最大前链轮与最小后链轮组合的情况是最紧要的,因此也大多未被推荐给自行车驱动装置部件的制造商。自行车使用者适当地在实际使用中不利用这些组合。
如果没有纵向突出部,则没有出现对从较大的后链轮或前链轮至较小的后链轮(齿轮)或前链轮的换挡过程的干扰影响。因此可以评估内链板突出部有助于在链轮上引导链。另一方面,当良好的链条换位对换挡是重要的时,内链板突出部根据具体应用场合不同而或多或少是麻烦的。
根据本发明的非对称链板基本构想与滚子链上的其它特征组合以用于就要求而言不同的许多特定应用场合。
一个特定应用场合存在于比赛用自行车,在这里,像过去一样推测通过一下子换挡至相邻的前链轮而可能实现大的跳挡。
完全省掉的纵向突出部即在内链板纵轴线附近的内链板相对于链滚子的突出部是可行的,因为用于使链条在各不同链轮之间换位的机构已具备分开的导链机构。为此,斜行性能改善,因为进入链板空隙的齿未碰撞纵向突出部。
近年研发出的尤其用于山地自行车的所述驱动系统仅利用脚踏曲柄上的一个前链轮就够了。
在此情况下没有设置前拨链器的导链机构,因为完全放弃了拨链器。为了通过前链轮齿引导链,这些齿在周向上交替地以粗齿和细齿形式构成。于是,内链板突出部被附加用于引导链条。
在内链板上设有在内链板突出部上的斜面或斜边以便链轮齿和链条良好啮合。它们明显超出,这已知作为成45度角度的斜边用于破断在实心件或金属板件如链板上的锋利边缘。它们形成在链条上的供齿尖出入的漏斗形“通道”。
“通道”不仅在伴随链条从较小链轮换位至较大链轮以及链条从较大链轮换位至较小链轮的换挡过程中起效,也在驱动情况下起效。在驱动情况下重要的是链条斜行须被抑制。
内链板突出部被分为纵向突出部和横向出部,如前所述。
根据本发明的链条的改进方案,该纵向突出部和横向突出部按照彼此不同的设计结构被利用。这一方面牵涉到纵向突出部和横向突出部不同地影响磨损,另一方面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放弃掉纵向突出部及其引导功能,或者纵向突出部被减小。
窄材料条位于在纵轴线附近的相对于链滚子突出的内链板上,即在纵向突出部上,直到在内链板的冲压和成形中的最后工序,在多个工序中由带材制成的内链板悬挂在窄材料条上。在最后工序中,窄条带接着被切断且内链板是一个单独件。不可能在该位置上使内链板突出部具有斜边,斜边如上所述在某些情况下是需要的。因此,该内链板突出部的所述部分看上去是麻烦。
通过有创意的方式如此解决该问题,当可以放弃纵向突出部的引导功能时,内链板不具有纵向突出部,但具有横向突出部。在以下链条中就是这种情况,该链条被用在具有充分的其它引导件的驱动系中,例如在前拨链器上以及后变速机构上有导链机构。
在链轮齿与斜边表面接触时,所述材料可以部分被“抹平”,这可能导致毛刺形成且最终导致链铰接点的卡死。
该作用并未出现在有横向突出部的情况下。在那里,引导功能是所期望的且也可以被利用。与此相应,在横向突出部上可选择另一倒角。因此,该纵向突出部上的斜边和该横向突出部上的斜边可以具有不同的倒角,即在该斜边与由内链板内侧构成的平面之间的角度。纵向突出部上的倒角优选被测定为大于横向突出部上的倒角。链板尤其在纵向突出部具有约38度倒角并在横向突出部具有约51度倒角。
为此,在横向突出部上的超出链滚子的内链板内侧可供链轮齿和内链板之间的引导所用,除了大的径向高度。
非对称链板外轮廓容许很薄地构成链板。尽管材料薄,仍保持链板强度,因为横截面虽然在轴向(厚度)上缩小但因链板横截面的非对称形状而在横向上增大,因而总体上大致不变。力求在约0.65毫米至0.75毫米范围内的很小的链板材料厚度。尤其该内链板最好具有0.70毫米的材料厚度。内链板材料厚度可以在连接部内因凹空部而还被进一步减小。在此,因在连接部内的非对称内链板形状导致的横截面增大极其有助于链板强度。通过该凹空部来提供用于齿轮的啮合齿的地方,一对链板的链板空隙被增大。在链板连接部内的材料厚度于是在0.55毫米至0.65毫米的范围内。在凹空部区域内的材料厚度尤其最好是0.60毫米。显然,外链板也可以在连接部内具有这样的凹空部。
在具有明确限定的内侧的链条环中,就像在本发明的非对称链条中那样,齿总是只从内侧运动到这对链板之间空隙中,进入链板空隙。
这开创以下可能,链条非对称性促成链条环外侧甚至不再适于允许链轮齿从该侧插入。链板连接部在链条环外侧相对弯曲至出现呈楔形缩窄的链板空隙的程度。该空隙虽然还是可以容纳链轮齿齿尖,但所述齿只能从链条环内侧到达该空隙,确切说是在其从链条环内侧伸入链板空隙且经过了链板的纵向平面之后。
链板连接部须具备相应成形的构件,其突入链板空隙且朝向链板外轮廓呈楔形缩窄。在传统链条中确实早已知道与齿相互作用的相似构件,但该构件迄今总是只在在链板纵轴线之前的齿尖距链板外轮廓的距离上有效。现在,在齿尖经过链板纵轴线且运动至纵轴线侧空间之后存在与齿尖的相互作用。
链条环内侧与链条环外侧的显著区别开创了用于在前链轮齿和后链轮齿上引导链的新可能性。
对于仅具备在脚踏曲柄上的唯一前链轮且相应地因为没有带有相应的导链机构的前拨链器而也不具有前导链机构的自行车滚子链驱动的设计,在链条驱动装置中引入可替代构件。因此,前链轮齿被改变以便能力求获得针对滚子链与后链轮齿啮合最佳状况。如果过去是在平行于链轮转动轴线的方向上有粗细统一的齿,则转变至在周向上粗细交替的齿,以获得与交替的较大和较小链板对之间空隙的一致。
在这里的能明显区分链条环内侧和外侧的链条构想下允许外链板与其它作为导链件的链轮部分配合以获得最佳链条引导。为此在外链板上设有在链条环上进一步向内的构件,其与具备平行于链轮转动方向的较大尺寸的链轮部分配合。
为此,总体出现以下情况,径向更靠内地设于链轮上的链引导部与较宽的外链板配合,径向更靠外地设于链轮上的链引导部与较窄的内链板配合。
不存在矛盾的条件,因为就其在链轮上的径向位置而言不同的导链部可选择地与为其设置的配对件相互作用。较宽的外链板部在啮合链轮过程中在其已经过径向靠外设置的内链板用导链部之后一直伸至径向更靠内的链轮,但没有出现与之的相互作用。
作为径向更靠内地设于链轮上的外链板用链引导部的简单实施方式,可以设置能简单制造的与链轮转动轴线同心的环形凸起。
窄链条尤其对于具有更多数量的11个、12个或13个以上的齿轮的组合式齿轮组是有意义的。因为轴向结构空间小,故齿轮须按照小的相互间距就位。交替设于链条一侧上的一连串内链板和外链板必须设计得狭窄,从而它进入齿轮之间的空隙而不会碰撞下一个较小的或下一个较大的齿轮。此外,最大两个齿轮尤其可以在轴向上具有设计成具有不同粗细的齿,这有利地影响链条引导。齿加粗部有利地在齿轮的朝向相邻的较大齿轮的一侧形成。在朝向相邻的较小齿轮的齿轮侧,所述齿未被加粗,否则在链条啮合于齿轮时会出现在链条与相邻的较大齿轮上的齿之间的接触和进而扰人的噪音生成。在此,粗齿上的加厚部被测定为如此大,即粗齿进入外链板节的链板空隙,但未进入内链板节的较小链板空隙。齿轮最好具有偶数个齿,其中粗齿和细齿沿周长交替。根据本发明的链条与安置在自行车后轮上的组合式齿轮组以及与脚踏曲柄座上的带有一个、两个或三个链盘的前链盘部件啮合。在只具有一个链盘的实施方式中,在前链盘上的链引导也可以通过使用交替的粗齿和细齿来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链条尤其具有细窄结构。一方面,非对称链板容许在保持强度的同时有很小的链板厚度。在链板连接部内的材料横截面的补偿导致了近似保持不变的链板抗拉强度。此外,可以在环区域内在链板厚度减小的同时保持链板强度,即便端部直径被增大。因而,在该端部也可以补偿薄链板的材料横截面。即,在孔直径保持不变且端部直径增大的情况下,环间距也增大,这进一步提高链板抗拉强度。
另一方面,还可以采用具有增大的链滚子直径的很窄的链滚子,其也有助于减小链条的总宽度。增大的链滚子直径有助于减小链滚子与齿的负荷侧面之间的表面压力。增大的链滚子直径导致了在链滚子与齿的负载侧面之间的增大的接触面,因而补偿了减小的链滚子宽度。此外,增大的链滚子直径与增大的内链板端部直径一起允许内链板的超出链滚子的横向突出部保持不变。
所提到的用于减小链条总宽度的措施(在连接部中和/或链板端部处的材料横截面-抗拉强度的补偿,链滚子与齿之间的接触面-表面压力的补偿)可以被单独采用或组合采用。当这些措施组合时,获得了很窄的、稳定的且耐磨的链条。
与在组合式齿轮组上布置越来越多的齿轮的布置数量增加相关地包含链滚子直径增大与链销轴轴向长度减小的结合的造型设计概念是合理的。齿轮之间轴向间距变小。为此,当链条从一个齿轮换位至相邻的齿轮时,链条弯曲角度减小,且随着减小的弯曲角度,沿周向增大齿隙的必要性也降低。因此,在链条纵向上相邻的两个链滚子之间的空间内还留有足以用于齿的空间。
从功能要求出发,需要内链板的相对于链滚子的纵向突出部和横向突出部。链滚子直径增大导致了内链板端部的直径的增大。由此得到外链板端部直径也增大。外链板和内链板的端部直径的增大在凸缘直径尺寸保持的情况下导致环区域的径向尺寸增大。这是用于在采取了链板材料厚度减小的同时保持环区域的强度的受欢迎的措施。
另一方面值得期待的是,尽管存在环形部的径向尺寸增大也未增大链板总长度。链板总长度的维持尤其在链条从较大的齿轮换位到较小的齿轮时是有利的,因为否则链节在齿侧经过由此被延迟和变得困难,这是因为突出的外链板碰撞齿空隙内的齿侧面。
可以保持链板总长度,因为沿纵向平面的横截面对于现有应力并不重要。因此,在那里可能出现由材料厚度减小引起的横截面缩小,但没有抗断裂安全性方面的损失。结果,在纵向平面方向上的链板外周面之间距离小于在横向平面方向上的或者在纵向平面与横向平面之间的45度方向上的链板外周面之间的第一距离。
最后,所保持的链板总长度也在制造中起到了作用,即在由带材冲切出链板是起到了作用。如果保持该总长度,则得到有利的方面,每个链板用掉同样的带材长度。
此外,带材从一个冲压操作至下一个冲压操作的进给保持一样大,这是一个优点。
出现链条环是因为用合适的机构如通过一对I形链条连接件将一条链条的两端相互连接。该链条环具有内侧和外侧。因为就围绕链板轴线的扭曲而言的以及就相比于垂直于链销轴的平面的弯曲而言的链条刚性,无法从内侧切换至外侧或反之。因此,利用链条环的出现来明确确定链条环的内侧和外侧。在本发明的滚子链中有帮助的是,作为链条环的内侧或外侧所拟定的链条侧面也可以通过其非对称造型被良好区分开。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明显区分链节引导侧或者说链条环外侧上的链板与链节咬合侧或者说链条环内侧上的链板。
链引导侧针对在后变速机构的导链机构的上导链轮的引导齿上的引导被优化。
链条咬合侧被设计用于在自行车的前链轮和后链轮上(前链条环或后齿轮)咬入及用于后链轮之间的换挡过程。因此,位于链条环内侧上的链咬合侧只具有挡接斜边和转向斜边用于与前链轮齿和后链轮齿配合。这样的挡接斜边是早就已知的。
在优化咬合侧和引导侧时,在本发明的滚子链中必然出现与早先对称设计的链条的不同之处。
出于强度考虑本来就已经是非对称设计的链条也还可以与作为咬合侧和引导侧的设计相关地被优化。在此情况下,具有凹形外周面的连接部因对所需要的啮合性能的要求而愿意作为咬合侧。
在链引导侧完全不需要用于与后链轮齿和前链轮齿配合的转向斜边和挡接斜边。在此规定调整该链板以便与后变速机构的上导链轮配合就够了,在此要保证导链轮须能使链条在平行于齿轮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移位和引导以实现换挡。在链板引导侧上设置多个引导斜边或引导凸起。在US4,741,725中已经示出了引导凸起,其作为成形部分存在于外链板的外周面上。不仅在一对外链板之间、也在一对内链板之间存在链板空隙,其具有与后变速机构的导链轮上的引导齿相似大小的宽度。
在US4,741,725中,与齿轮齿对置的链板部分在外周面具有多个缺口,以便当链条从一个齿轮换位至相邻齿轮时允许齿轮齿在平行于齿轮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经过。此时发生的链板相对于齿轮齿的相对运动相对于在齿插入齿间隙时的主要径向相对运动具有基于外链板节的差异。
链条引导侧上的引导斜边原则上起到与链板咬合侧上的挡接斜边一样的作用。它们形成用于链条导轮引导齿的“导入漏斗”,该引导齿在径向上比齿轮的齿短。
不同于具有咬合斜边和转向斜边的咬合侧时的情况,在链板引导侧可以有改变,只要它们不干扰引导功能。可以实现链板外轮廓的改变以提高或保持强度。此外,可以实现链板空隙的缩窄,就像在US4,741,725中已经利用在一对外链板之间的链板空隙缩窄说明的那样。
还是存在与对引导斜边的要求相关的其它区别,另一方面相比于咬合斜边和转向斜边,由此有不同的设计可能性。
当在链条中存在大的拉力的情况下齿轮的齿尖进入链滚子与内链板之间或内链板与外链板之间的空隙中时,在传统的自行车滚子链中可能出现断链。当链节进入处于大驱动力的链条紧边时存在大的拉力。于是发生外链板与链销轴分离。在内链板与外链板之间的接触部位上的斜边扩大了存在的间隙且因而有助于齿尖进入间隙的可能性。相应出现以下限制,在链板外周面上的斜边应该延伸多远以便尽量不促成有害的断开。
因为内链板在内链板链节相对于外链板节弯曲时相对于外链板绕链销轴或多或少扭转,故间隙长度可能根据弯曲角度增大或缩小超过一段不可忽视的长度。
内链板外侧上的转向斜边也用于允许链板在齿轮齿侧旁良好经过。这种情况例如在链条从较大的齿轮换位至较小的齿轮时出现。
引导斜边具有比在垂直于外轮廓的方向上的链板外轮廓更小的延伸尺寸。因为在此方向上导链轮上的引导齿进入链板空隙,故存在与导链轮上的引导齿的长度的一致。链轮上的一个齿的径向长度增大。
不同于齿轮齿,导链轮上的引导齿不会造成断链。为此,引导齿没有足够尖。此外,因链张紧(通过后变速机构的链条引导)而出现的在导链轮上起效的链条拉力不足够大。与此相应,在与以引导齿配合的引导斜边的情况下没有与断链相关的与外周面上的斜边、在链滚子与内链板之间以及内链板与外链板之间的接触部位上的链板的布置相关的限制。
可以也与简单制造相关地相应自由设计在引导斜边和纵向突出部上的斜边之间的过渡。
在导链轮上的引导齿与链的内链板之间的接触基本上在连接部中以及在横向突出部上发生。作为内链板相对于围绕链滚子的链滚子突出部的组成部分的纵向突出部并未有助于在导链轮上引导链条,这是因为导链轮上的引导齿只被设计得短。因此也有以下可能,可以省掉在链条引导侧上的纵向突出部上的斜边。此外存在以下可能,选择较大的纵向突出部径向延伸尺寸,以获得高的内链板强度。
在传统的对称链条中,在无换挡的正常驱动情况下没有出现在外链板内侧上的挡接斜边与小齿轮齿之间的接触,即,在这样的链条中,外链板内侧也不会接触到导链轮上的引导齿。
但是,通过在本发明的链条中将功能分配到引导侧和咬合侧,外链板引导侧现在可以如此设计,在外链板引导侧与导链轮之间发生接触。这可以通过改变外链板的外形以及通过弯曲做到,如US4,741,725所示。
已经因为由原理决定的将转向功能分配给咬合侧而不需要外链板引导侧上的转向斜边。
原则上也可行的是,在链条引导侧设置附加的、但从功能考虑本来就不需要的挡接斜边和转向斜边。但这不是太有意义,因为伴随这样的斜边而出现了与链板承载能力相关的横截面的缩小和进而链条强度降低。
与在齿轮齿上插入和在导链轮引导齿上引导相关的链条功能分配因为可以清楚区分链条的咬合侧和引导侧而很有意义地实用在具有非对称链板的链条上,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也可以在具有对称链板的链条上实现。但因而需要基于其它特征的链条两侧的可区分性。
在各不同斜边之间的过渡是可自由设计的,也可以针对简单加工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至图7示出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链条,在此也像在根据本发明的非对称自行车滚子链中那样利用了特征,借此表明用于根据本发明的链板非对称性基本构想的应用的周边环境。图8至1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链条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以立体图示出已知的链条;
图2以看向链板延伸平面的视角示出根据图1的已知的链条;
图3以从链板内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1和图2的链条的内链板;
图4以从链板外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1和图2的链条的内链板;
图5从链板外表面看向用于容纳链销轴的孔地示出根据图1和图2的链条的内链板;
图6以从链板内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1和图2的链条的外链板;
图7以从链板外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1和图2的链条的外链板;
图8以立体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链条;
图9以看向链板延伸平面的视角示出根据图8的本发明的链条;
图10以从链板内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8和图9的链条的内链板;
图11以从链板外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8和图9的链条的内链板;
图12从链板外表面看向用于容纳链销轴的孔地示出根据图8和图9的链条的内链板;
图13以从链板内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8和图9的链条的外链板;
图14以从链板外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8和图9的链条的外链板;
图15从一端部侧看向纵轴线地示出根据图1和图2的已知的链的内链板,其具有在端部外轮廓上的斜边的特殊设计;
图16示意性示出已知的链条环,其通过用两个I形闭锁件连接两端而由一条链条形成;
图17以立体图示出根据图8和图9的本发明的非对称链条,其咬合在后侧一组后链轮(齿轮)上;
图18以看向链板延伸平面的视角示出图17;
图19以从链板内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了相对于根据图8和图9的链条实施方式有所改变的实施方式的内链板;
图20以从链板外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19的内链板;
图21从链板内表面看向用于容纳链销轴的孔地示出根据图19的内链板;
图22以从链板内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了相对于根据图8和图9的链条实施方式有所改变的实施方式的链条的外链板;
图23以从链板外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22的外链板;和
图24示出了用于后变速机构上的链条引导机构的导链轮。
附图标记列表
1 外链板节
2 内链板节
3 外链板
4 内链板
5 端部
6 连接部
7 孔
8 内表面
9 外表面
11 链滚子
12 链销轴
13 凸缘
14 孔轴线
15 转向斜边
16 挡接斜边
17 第一外轮廓
18 第二外轮廓
19 圆形外轮廓
20 纵轴线/纵向平面
21 横轴线/横平面
23 链铰接点
24 链板空隙
25 纵向突出部
26 横向突出部
27 环间距
28 贴合间距
29 孔半径
30 边缘距离
31 链销轴端
32 端部半径
33 凹空部
34 斜边
35 倒角
36 斜边深度
37 斜边内边沿
38 斜边外边沿
40 组合式齿轮组件
41 齿轮
42 齿
43 斜边
44 变速特征
45 环形凸起
46 链闭锁件
47 链条环
48 内侧
49 外侧
50 咬合侧
51 引导侧
52 导链轮
53 引导斜边
54 引导齿
55 阶梯
56 凹面
57 台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与传统链条对照地说明非对称链条发明。
图1和图8示出了一条自行车滚子链如何由交替布置的内链板节1和外链板节2构成。链节1,2尤其由一对内链板4或外链板3组成。链板3,4分别具备两个具有圆形外轮廓19的端部5,该圆形外轮廓将连接部6与大多呈收腰形的外轮廓17,18相连。在端部5中设有与圆形外轮廓19同心的多个孔7。
交替布置的内链板节2和外链板节1在链条铰接点23处借助链销轴12可转动地相互连接。链销轴12被压入外链板3内的孔7中,而在内链板4中的孔7与链销轴12之间分别设有间隙以便得到链节1,2之间的可转动性。
内链板4在其内表面8分别具有凸缘13,在这里,在一对相互成镜像布置的凸缘13上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一个链滚子11。在此,表述“内表面”表示内链板4的表面,该表面与另一内链板4对置且与之一起形成链板空隙24。一对外链板3的内表面8也形成一个链板空隙24。链板3,4的外表面9远离链板空隙24,如可在图2和图9中清楚看到的那样。
能在图3至图7中清楚看到在现有技术的链条的链板的细节。可以看到,内链板4和外链板3都就其外轮廓17,18,19而言关于如图5所示的平面20,21对称构成,该平面在图5中看起来是经过两个孔轴线14的纵轴线20和看起来是相对于两个端部5居中的横轴线21。
在链改进方案中,早已选择的链板设计已得到证明,在此考虑所出现张力的观点。如图5所示,在传统链条的内链板4处的第一边缘距离28与环间距27一样大,该环间距表示围绕内链板4的端部5中的孔7的环的径向尺寸。为此,不仅在连接部中,也总共在孔周围的两个组成部分中针对所出现的拉力载荷提供较大的横截面。在图5中看到如何确定第一边缘距离28,即作为内链板4的外轮廓17或18距纵向平面20的距离。在孔7边缘与相关端部5的凸形外轮廓19之间确定环间距27。在外链板3中,也与在示出内链板4的图5的示例性视图中一样地确定第一边缘距离28和环间距27。在图12中示出了在以内链板为例的本发明滚子链中的情况。所述情况也适用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外链板,如图13和图14所详细示出的那样。
在非对称滚子链的其它实施方式中,非对称状况也可只被用于内链板或只被用于外链板,对此没有超出本发明构想。一个完整的链条环如图16所示借助两个呈L形的闭合件或以其它方式由一个链条件构成。在此,连接部内的链条的外轮廓必然不可变地来到链条环内侧。根据本发明,它应该是具备凹形走向的第一外轮廓17。第一边缘距离28对应于环间距27且因而由传统的链条接管。为此,由传统的对称链条接管在本发明的链条与前链轮齿和后链轮齿以及后变速机构上的下链条接触轮齿之间的接触状况。
第二外轮廓18与链板上的第一外轮廓17对置。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轮廓18是直线,其沿切向在两个端部5的两个圆形外轮廓19处经过。在纵轴线20和第二外轮廓18之间确定出第二边缘距离30。它与孔半径29与环间距27之和一样大,因而显著大于第一边缘距离28。
第二外轮廓18的走向也可以是凹形的或凸形的。针对图13和图14中的外链板3所示出的第二外轮廓18走向是凹形的。
在图8、图9、图10和图13中示出了在链板的内表面8上的挡接斜边16。这样的挡接斜边16由现有技术公开了,对应于图1、图2、图3和图6的视图。它们用于使在此啮合过程中链轮齿进入链板空隙24变得简单,即便链条斜行运动至链轮上。
在图8、图9和图14中示出了在外链板3的外表面9上的转向斜边15。与图1、图2和图7中的视图对应地,这样的转向斜边15由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它们用于将接触到链轮齿的外链板3在齿上滑开。利用该转向斜边15来避免链条可能不希望地骑在齿上,这可能导致链条在链轮上错误咬合和链条下滑。
内链板4可以在径向上相对于链滚子突出。相应地出现内链板突出部,其可以被分为纵向突出部25和横向突出部26,如图1和图2所示。纵向突出部一方面有助于在链轮齿上引导链条,另一方面,它可能在换挡过程中例如在链条从较大链轮换位至较小链轮时看上去是麻烦。当链条和齿已完全啮合时,横向突出部26尤其起到将链条保持在链轮齿上的作用。借此可能帮助链节在垂直于链轮平面的方向上仅略微运动,因此其横向运动性受到限制。
在根据本发明的链条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利用了横向突出部26,但放弃了纵向突出部25。
在图8中示出了横向突出部26。在对此合适的图9中,在链板空隙24的角部中并未指出纵向突出部25。相反,链滚子11相对于内链板4略微突出。
在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横向突出部26具有约为49度的倒角35。倒角的测量与图15相关地来详述。存在各种不同的可能,即在内链板4上联合设置横向突出部26,但没有设置纵向突出部25。
在图9中可清楚看到链板空隙24通过在内链板4和外链板3的连接部6内的附加凹空部33被扩大。就是在链条很窄情况下,就像在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很窄的链滚子11的链条中那样,内链板节2的链板空隙24很窄。在内链板4的连接部6中的内表面8上的凹空部33还是提供足够地方供齿轮齿啮合。沿第一和第二外轮廓17,18的附加的挡接斜边16还使止挡齿轮齿变得简单。从凹空部33过渡至挡接斜边(16)尤其最好沿切向延伸,即没有边沿。为此,促成齿轮齿很柔和且低噪音地滑入和滑出链板空隙(24)。
凹空部33不仅可以设置在内链板4的内表面8上,也可以设置在外链板3上。凹空部33最好通过材料成形如压制或通过材料去除如铣削来制造。链板外表面9在此最好保持平坦,以便其在换挡时不碰撞齿轮。非对称形状和随之而来的本发明链板的增大横截面决定性地有助于链板在尽管凹空部区域内的材料强度降低的情况下也足够稳定并且可承受待传递的力。
图10以从链板内表面看的立体图示出根据图8和图9的链条的内链板。在此可以清楚看到凹空部33即连接部6相对于两个端部5的下陷。在横截面中看,各有一个挡接斜边16与凹空部33相接。第一外轮廓17上的挡接斜边16是尤其有意义的,因为其位于完整链条环的内侧上且与后链轮齿和前链轮齿啮合。在凹空部33区域内的材料厚度等于约0.6毫米。内链板的其余材料厚度此外等于约0.7毫米。即,凹空部33约0.1毫米深。
图11以从链板外表面看过去的立体图示出了根据图8和图9的链条的内链板。该外表面最好设计成是平面的。
图15示出了在一端部5上的圆形外轮廓19上的斜边34的状况。斜边34与内表面8一起形成内斜边边沿37并且与圆形外轮廓19一起形成外斜边边沿38。斜边深度36是在平行于孔轴线14的方向上在内斜边边沿37与外斜边边沿38之间测量的。倒角35是在沿孔轴线(14)的径向的一个平面内在内表面8平面与斜边34表面之间测量的。
对于某些条件而言被证明有利的是,在内链板突出部25,26的区域内的倒角(35)小。于是,内斜边边沿37在径向上比链滚子11的外边沿更靠内。借此做到了,链轮的进入链板空隙24中的齿遇到尽量宽的“导入漏斗”,导入漏斗由在一对链板的两个内链板4上的斜边表面形成。于是,齿尖可以顺利地在斜边34上径向向内滑开。
还示出了当倒角35大时,所述齿尖在进入链板空隙24时快速到达与平行于孔轴线14的方向相关的其最终位置。
51度倒角已被证明是有利的。在横向突出部上的51度倒角与纵向突出部上的38度倒角之间适当地存在流畅过渡。
在图16中能看到如何借助两个L形闭锁件将一条链条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环用于驱动力传递,该链条环具备内侧和外侧。
图17以立体图且图18以俯视图示出了咬合在后侧一组链轮上的根据图8和图9的本发明的非对称链条。这些示意图只示出了驱动系的一部分,其通常包括一个完整的链条环,该链条环经过一个具有两个导链轮的变速机构并且插入前链盘部件。前链盘部件通常包括一个、两个或三个链盘。在有大量的后侧齿轮情况下,一个或两个前链盘就够了。
窄链条尤其对于具有更多的11个、12个或13个以上的齿轮41的组合式齿轮组40是有意义的。
因为轴向上的结构空间小,故齿轮41必须按照很小的相互间距来定位。所示的齿轮组件40包括恰好12个齿轮41,它们按照预定的相对距离定位。为了抵制链条斜行的后果,这些较小的齿轮且尤其是最小的六个齿轮按照比较大的齿轮且尤其是最大的六个齿轮略微更大的相互间距布置。在最小的齿轮41上附加设置环形凸起45,其在轴向上向外压迫该链条并因此减小链条斜行的后果。所示的链条咬入组合式齿轮组40的第三最大齿轮41的齿42。链条尺寸必须设计得窄,以便链条进入齿轮41之间的空隙,而不会碰到下一个较小的或下一个较大的齿轮。在链板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的转向斜边和挡接斜边在从一个齿轮换挡至下一个齿轮时与齿轮41的齿42的斜边43配合。齿轮41具有变速特征44,其允许换挡。此外,尤其是最大的两个齿轮41可以在轴向上具有设计成不同粗细的多个齿42,这些齿积极影响链条引导。齿42的加粗部优选形成在齿轮的背面上且在此看不到。
在此,粗齿上的加粗部被如此设定尺寸,粗齿进入外链板节1的链板空隙24中,但未进入内链板节2的较小的链板空隙24中。在具有偶数个齿的齿轮情况下,粗齿和细齿可以沿周长轮替。所示的链条与所示的组合式小链轮结构40和具有两个链盘的在此未示出的前链盘部件啮合。在只有一个链盘的实施方式中,在前链盘上的链条引导也可以通过使用及交替的粗齿和细齿被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链条具有很窄的结构。一方面,非对称链板3,4允许很小的链板厚度,在链板连接部内的材料横截面的补偿导致近似不变的链板抗拉强度。另外,当端部5的直径也被增大时,链板3,4的抗拉强度可被额外提高。因此在端部5上也可以补偿薄链板的材料切除。即,在孔7直径保持不变且端部5直径增大的情况下,环间距27也增大,这相比于图12的情况进一步提高链板抗拉强度。
另一方面,可以附加采用很窄的具有增大的链滚子直径的链滚子11,其也有助于减小链条的总宽度。增大的链滚子直径有助于链滚子与齿载荷侧面之间的表面压力的减小。增大的链滚子直径导致在链滚子与齿载荷侧面之间的增大的接触面,因而补偿减小的链滚子宽度。此外,增大的链滚子直径与内链板4的增大的端部5直径一起允许内链板4的保持不变的超出链滚子11的横向突出部26,为此也参见图8。用于减小链条总宽度的措施(在连接部中和/或在链板端部的材料横截面的即抗拉强度的补偿,链滚子与齿之间的接触面即表面压力的补偿)可以被单独采用或组合采用。当这些措施组合时,获得很窄的、稳定的且耐磨的链条。
在图19和图20的立体图中和在图21的垂直看向外表面9(或者说平行于孔轴线14的视向)的视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内链板4的第二实施方式。从根据图8至图15的实施方式中接过主要特征。
第二实施方式与根据图8至图15的实施方式相比更坚定地实现了以下原理,在链条引导侧51只设置引导斜边53,但没有设置挡接斜边16,也没有设置转向斜边15。
内链板4具有通过连接部6相连的两个圆形端部5。第二外轮廓18具有笔直的走向且沿切向过渡至在两个圆形端部5上的外轮廓。基本上与圆形端部5的圆形外轮廓19同心地设有多个孔7。每个孔轴线14也是在内链板4的内表面8上的空心圆柱形凸缘13的轴线。
在图20中可以看到内链板4的平坦外表面9。沿径向直接在凸缘13外的、在外表面9与内表面8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材料厚度。
在本发明的链条的根据图8至图18以及图19至图23的两个实施方式中的内链板4的材料厚度等于0.73毫米,不同于在根据图1至图7的链中的0.77毫米。
连接部6中的外表面9与内表面8之间的距离相比于材料厚度被减小,因为设有位于与凸缘相同的内链板4一侧的凹空部33。在凸缘13周围的内表面8与连接部6处的内表面8之间,因为有凹空部33而形成一个阶梯55。阶梯55相对于孔轴线14是同心的。
内链板4上的第二外轮廓18对应于组合成链条环的链条的引导侧51。相应地,在第二外轮廓18上,引导斜边53位于连接部6上的内表面8与两端部5上的圆形外轮廓19之间以便与后变速机构的导链轮配合。
在第二外轮廓18的笔直走向之后,引导斜边53也具有笔直的走向并且在其两端过渡至圆形外轮廓19上的斜边34。
在引导斜边53与连接部6上的内表面8之间,不仅可以有锋利的棱边,或者可以有倒圆过渡。
内链板4上的第一外轮廓17对应于组合成链条环的链条的咬合侧50。相应地,在第一外轮廓17上,一挡接斜边16位于连接部6上的内表面8与两个端部5上的圆形外轮廓19之间以与齿轮齿啮合。与第一外轮廓17的弧形走向对应地,挡接斜边16也具有弧形走向。挡接斜边16在其两端首先过渡至一过渡面,接着过渡至圆形外轮廓19上的斜边34。过渡面的形成满足了以下愿望,设计出尽量柔和的过渡并且要避免在内链板4与在链条安装状态中可转动安装在凸缘13上的链滚子11之间的明显间隙。在此部位上的间隙有可能允许齿轮齿的尖头进入,存在断链危险。
在挡接斜边16与连接部6上的内表面8之间,不仅可以有锋利的棱边,或者有倒圆过渡。
可以在图21中很好地看到,圆形外轮廓19在两端部5并未正好相对于孔轴线14同心布置。在内链板4的纵轴线20方向上的孔轴线14之间的径向距离进入内链板的总长度。
总长度相对于内链板的实施方式保持不变,而在垂直于纵轴线20的方向上的圆形外轮廓19距孔轴线14的径向距离连同内链板4的圆形外轮廓19一起被增大,因此径向向外位移。外链板3和内链板4的圆形外轮廓19的径向向外的同向位移是在实现在平行于链销轴12的轴线的方向上被测量的链条宽度且同时减小内链板4的材料厚度和在平行于链销轴12的方向上被测量的链滚子11宽度时的措施。
在本发明的链的根据图8至图18和图19至图23的两个实施方式中的链滚子11的直径等于7.9毫米,不同于在根据图1至图7的链条中的7.7毫米。
在本发明的链条的根据图8至图18和图19至图23的两个实施方式中的链滚子11的宽度等于1.85毫米,不同于在根据图1至图7的链条中的1.7毫米。
斜边34沿其走向在圆形外轮廓19上具有可变的倒角35。为此,与横向突出部26相比,要考虑对纵向突出部25的不同要求,如与图15相关所详细示出的那样。
在横向突出部26上,内表面(8)的相对于(未示出的)链滚子突出的无斜边的部分在径向上比在纵向突出部25上宽。为此,该横向突出部在齿轮齿进入链板空隙中时对齿轮齿起到很好的定中作用。
根据图19至图21的改动方案就内链板4的引导侧51的设计而言是可行的。
带斜边34的纵向突出部25或至少斜边34自己不必在纵轴线20方向上远距离延伸,而是它们可以设计得比较短,因为在那里本来就不会再发生与导链轮上的引导齿的接触。相应地,因此在引导侧在纵向突出部上的斜边34延伸距离延长至纵轴线20并且或许还超过纵轴线20。这可如此设计,在图21中设于纵轴线20两侧的不具有斜边34的纵向突出部25移到引导侧51。
本发明的外链板3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图22和图23的立体图中被示出。从根据图13和图14的实施方式中接过主要特征。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实施方式中接过由连接部6相连的两个圆形端部5的布置结构。
第二外轮廓18具有笔直走向且沿切向过渡至在两个圆形端部5上的圆形外轮廓19。
基本与圆形端部5的圆形外轮廓9同心地设有多个具有对应的孔轴线14的孔7,其边缘相对于外链板3的外侧9具有环绕的凹面56用于接纳链销轴12的扩张端并在内表面8侧具有环绕台肩57。为此,尽管有凹面56,但在孔与链销轴12之间获得大的接触面积,这对在链销轴12和外链板3之间获得大的保持力有利。
在图23中可以看到外链板3的基本上平坦的外表面9。图22示出了外链板3的内表面8,其除了在孔7边缘上的台肩外也是平坦的。
在径向上直接在台肩外的、在外表面9与内表面8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材料厚度。
在根据图8至图18以及图19至图23的本发明链的两个实施方式中,外链板3的材料厚度为0.75毫米,不同于在根据图1至图7的链条中的0.80毫米。
在连接部6中的外表面9和内表面8之间的距离相比于材料厚度因为设有凹空部33而被减小,凹空部位于与凸缘相同的内链板4一侧。在凸缘13周围的内表面8和连接部6上的内表面8,因为有凹空部33而形成阶梯55。阶梯55与孔轴线14同心。
外链板3上的第二外轮廓18对应于组合成链条环的链条的引导侧51。相应地,在第二外轮廓18上,引导斜边53位于连接部6上的内表面8与两个端部5上的圆形外轮廓19之间以与后变速机构的导链轮配合。
跟在第二外轮廓18的笔直走向之后,引导斜边53也具有笔直走向且在其两端过渡至圆形外轮廓19上的斜边34。
在引导斜边53和连接部6上的内表面8之间不仅可以有锐利棱边,或者可以有倒圆过渡。
外链板3上的第一外轮廓17对应于组合成一个链条环的链条的咬合深度50。相应地,在第一外轮廓17上,一挡接斜边16位于连接部6上的内表面8与在两个端部5上的圆形外轮廓19之间以与齿轮齿或链条环齿配合。与第一外轮廓17的弧形走向对应地,挡接斜边16也具有弧形走向。挡接斜边16首先在其两端过渡至过渡面,随后过渡至圆形外轮廓19上的斜边34。过渡面的形成满足了以下愿望,设计出尽量柔和的过渡且也避免在外链板3与相邻的内链板4之间出现明显间隙。在此部位上的间隙有可能允许齿轮齿的尖进入,存在断链危险。
在挡接斜边16和连接部6上的内表面8之间,不仅可以有锋利棱边,或者可以有倒圆过渡。
在圆形外轮廓19的外表面9上的外链板3的咬合侧50的前行侧与外链板3的外表面9之间,按照已知方式设有转向斜边15。在外链板3的引导侧51完全放弃转向斜边。
相比于如图19至图23所示的链板3,4的第二实施方式,可以在引导侧51实现进一步的改变。不仅该端部5上的圆形外轮廓19,或者该连接部6上的第二外轮廓18可以进一步远离纵轴线20。可以这样做以便还改善链条引导侧51与后变速机构的导链轮之间的接触。

Claims (21)

1.一种自行车滚子链用链板(3,4),具有:
-所述链板(3,4)的内表面(8)和所述链板(3,4)的外表面(9),该外表面也是安装链条的外表面,
-两个端部(5),这两个端部各自具有圆形外轮廓(19)和基本与所述圆形外轮廓(19)同心布置的圆柱形的孔(7),所述孔分别具有几何的孔轴线(14),
-经过位于这两个端部(5)中的所述孔(7)的所述孔轴线(14)的纵向平面(20),
-相对于位于这两个端部(5)中的所述孔(7)的所述孔轴线(14)形成对称平面的横向平面(21),
-连接这两个端部(5)的连接部(6),在相对于所述纵轴线(20)的一侧具有呈凹形的第一外轮廓(17)并在相对于所述纵轴线(20)的与第一外轮廓相对的一侧具有第二外轮廓(18),
-其中,在所述连接部(6)的所述第一外轮廓(17)与所述纵向平面(20)之间的第一边缘距离(28)与在平行于所述横轴线(21)的方向上测量的在所述孔(7)的边缘与所述端部(5)的所述圆形外轮廓(19)之间的环形间距(27)一样大,
其特征是,在所述连接部(6)的所述第二外轮廓(18)与所述纵轴线(20)之间的第二边缘距离(30)至少比所述第一边缘距离(28)大了所述孔(7)的孔半径(29)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用链板(3,4),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外轮廓(18)与这两个端部(5)的圆形外轮廓(19)相接并且具有笔直走向,其中所述第二边缘距离(30)与所述端部(5)的端部半径(32)一样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用链板(3,4),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外轮廓(18)与这两个端部(5)的圆形外轮廓(19)相接并且具有凹形或凸形的走向。
4.一种自行车滚子链,该自行车滚子链具有外链板、链销轴(12)和链滚子(11)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链板,其中所述链销轴(12)以可转动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内链板的所述孔(7)中且以抗转动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外链板的孔中,其中所述内链板在其内表面具有呈圆柱环状的多个凸缘(13),所述凸缘的内腔分别相对于各自一个孔(7)同心并且具有与所述孔(7)一样的直径,并且这些链滚子(11)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各自一对对置的凸缘(13)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销轴端部(31)不相对于所述外链板(3)的所述外表面(9)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所述内链板(4)的所述端部(5)的所述圆形外轮廓(19)的在平行于所述横轴线(21)的方向上测量的距离大于所述链滚子(11)的半径,由此形成所述内链板(4)的相对于所述链滚子(11)的横向突出部(26)。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所述内链板(4)的所述端部(5)的圆形外轮廓(19)的在平行于所述纵轴线(20)的方向上测量的距离大于所述链滚子(11)的半径,由此形成所述内链板(4)的相对于所述链滚子(11)的所述纵向突出部(25)。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在所述横向突出部(26)和/或所述纵向突出部(25)上设有斜边(3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在所述内表面(8)、内链板(4)和所述斜边(34)之间的倒角(35)是大小不同的。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在所述纵向突出部(25)上的倒角(35)为38度,在所述横向突出部(26)上的倒角为51度。
11.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所述端部(5)的圆形外轮廓(19)的圆形的中点相对于所述孔轴线(14)朝向所述纵轴线(20)移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所述内链板(4)的材料厚度大于0.7毫米且小于0.8毫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所述内链板(4)在所述连接部(6)内在所述内表面(8)具有凹空部(33),由此在所述连接部(6)中所述内表面(8)距所述外表面(9)的距离尤其是被减小至0.6毫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因将链条件的两端相连而出现的链条环具有环内侧和环外侧,其中在所述内链板(4)上在指向所述环外侧的一侧设有多个异型件,这些异型件适于引导并校准链轮的从所述环内侧被压入所述链板空隙(24)中的齿的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因将链条件的两端相连而出现的链条环具有环内侧和环外侧,其中所述链条具有内链板(4),该内链板包括连接部(6)的指向所述环内侧的凸形或笔直的第二外轮廓(18)。
16.一种自行车滚子链,该滚子链具有外链板、链销轴(12)和链滚子(11)以及内链板(4),其中所述链销轴(12)以可转动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内链板的所述孔(7)中且以抗转动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外链板(3)的所述孔(7)中,其中所述内链板(4)在其内表面(8)具有圆柱环状的凸缘(13),所述凸缘的内腔分别相对于各自一个所述孔(7)是同心的并且具有与所述孔(7)一样的直径,且所述链滚子(11)以可转动方式安装在各自一对对置的凸缘(13)上,并且在两个相邻的链销轴(12)之间的距离对应于12.7毫米的链条节距,其特征是,所述链滚子(11)的外径大于7.8毫米且小于8.5毫米,所述链滚子(11)的外径最好大于7.8毫米且小于8.1毫米,所述链滚子(11)的外径最优选为7.9毫米。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链滚子(11)的外径与链条节距之比最好小于0.64(8.1/12.7),链滚子(11)的外径与链条节距之比最优选为0.62(7.9/12.7)。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在所述内链板(4)和所述外链板(3)的外周面之间的、在纵向平面(20)方向上的距离小于在所述内链板(4)和所述外链板(3)的外周面之间的、在横向平面(21)方向上的距离。
19.一种自行车滚子链,该滚子链具有关于其纵轴线(20)是非对称的外链板(3)和内链板(4)、链销轴(12)和链滚子(11),其中所述链销轴(12)以可转动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内链板(4)的所述孔(7)中且以抗转动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外链板(3)的孔(7)中,其中所述内链板(4)和所述外链板(3)在外周面上在相对于经过所述孔(7)的中心的纵轴线(20)的两侧中的一侧具有咬合侧(50)并在相对于所述纵轴线(20)的两侧中的另一侧具有引导侧(51),其特征是,所述内链板(4)和外链板(3)的咬合侧(50)具有用于与在后链轮齿和前链轮齿上的齿配合的多个挡接斜边(16)和转向斜边(15),且所述内链板(4)和外链板(3)的引导侧(51)具有引导斜边(53),从而所述滚子链在接触后变速机构的导链轮(52)时被所述导链轮(52)引导。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所述内链板(4)和所述外链板(3)的外周面在所述链条的所述引导侧(51)具有笔直的或向外隆起的走向。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自行车滚子链,其特征是,所述链条的所述引导侧(51)安置在链条环(47)的内侧(48)上。
CN201711070750.6A 2016-11-03 2017-11-03 自行车滚子链 Active CN1080194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6013112.8 2016-11-03
DE102016013112 2016-11-03
DE102017009632.5A DE102017009632A1 (de) 2016-11-03 2017-10-16 Rollenketten für Fahrräder
DE102017009632.5 2017-10-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19461A true CN108019461A (zh) 2018-05-11
CN108019461B CN108019461B (zh) 2022-05-31

Family

ID=60201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70750.6A Active CN108019461B (zh) 2016-11-03 2017-11-03 自行车滚子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318335B1 (zh)
CN (1) CN108019461B (zh)
TW (1) TWI75025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6796A (zh) * 2019-02-05 2020-08-11 Sram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自行车的驱动装置
US11767078B2 (en) 2019-02-05 2023-09-26 Sram Deutschland Gmbh Drive arrangement for a bicyc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07361A1 (de) 2018-05-11 2019-11-14 Sram Deutschland Gmbh Asymmetrische Fahrradketten-Innenlasche, Fahrradketten-Außenlasche und Fahrradkette mit wenigstens einer derartigen Lasche
EP3636535B1 (en) * 2018-10-09 2023-08-02 Miranda & Irmão Lda. Drive chain system
DE102020211481A1 (de) * 2019-10-08 2021-04-08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kette mit partiell reduzierter aussenkontur der innenlasch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3477C (de) * 1896-12-30 1897-08-18 Frederick William Barker Treibkette fur fahrrader
US4265134A (en) * 1977-07-06 1981-05-05 Compagnie Des Transmissions Mecaniques Sedis Transmission chain
US5741196A (en) * 1996-03-18 1998-04-21 Campagnolo S.R.L. Transmission chain particularly for a bicycle
CN1667294A (zh) * 2004-03-10 2005-09-14 Sram德国有限公司 自行车驱动链条
CN101012863A (zh) * 2006-02-04 2007-08-08 Sram德国有限公司 闭锁链节
JP5975139B1 (ja) * 2015-04-21 2016-08-23 アールケ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異形プレートチェー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34280B2 (en) * 2011-06-15 2014-05-27 Shimano Inc. Inner link plate for bicycle chain
DE202013011442U1 (de) * 2013-12-20 2014-01-23 Sram Deutschland Gmbh Kettenra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3477C (de) * 1896-12-30 1897-08-18 Frederick William Barker Treibkette fur fahrrader
US4265134A (en) * 1977-07-06 1981-05-05 Compagnie Des Transmissions Mecaniques Sedis Transmission chain
US5741196A (en) * 1996-03-18 1998-04-21 Campagnolo S.R.L. Transmission chain particularly for a bicycle
CN1667294A (zh) * 2004-03-10 2005-09-14 Sram德国有限公司 自行车驱动链条
CN101012863A (zh) * 2006-02-04 2007-08-08 Sram德国有限公司 闭锁链节
JP5975139B1 (ja) * 2015-04-21 2016-08-23 アールケ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異形プレートチェーン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6796A (zh) * 2019-02-05 2020-08-11 Sram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自行车的驱动装置
TWI747152B (zh) * 2019-02-05 2021-11-21 美商速聯有限責任公司 用於自行車的驅動配置
CN111516796B (zh) * 2019-02-05 2022-01-07 Sram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自行车的驱动装置
US11767078B2 (en) 2019-02-05 2023-09-26 Sram Deutschland Gmbh Drive arrangement for a bicy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18335B1 (de) 2023-11-29
EP3318335A1 (de) 2018-05-09
EP3318335A8 (de) 2018-07-18
TW201825349A (zh) 2018-07-16
CN108019461B (zh) 2022-05-31
TWI750251B (zh)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19461A (zh) 自行车滚子链
US10982734B2 (en) Chain link for bicycles
US10190659B2 (en) Bicycle chain
TWI691431B (zh) 用於腳踏車前曲柄配置的獨立鏈輪
DE102015205736B4 (de) Fahrrad-Hinterrad-Ritzelanordnung
EP2535616B2 (en) Inner link plate for bicycle chain
CN104229057B (zh) 链盘以及包括该链盘的自行车曲柄机构
TWI710720B (zh) 滾輪鏈條內板
EP3187408B1 (de) Antriebsanordnung eines fahrrades mit einer mehrfach-kettenradanordnung
EP2039602B1 (de) Mehrfachkettenradeinheit für Fahrräder
TW202321106A (zh) 用於後輪轂部的多鏈輪配置
CN108238209B (zh) 链轮、多齿轮组件和自行车传动装置
CN109955997B (zh) 单链轮
KR100388134B1 (ko) 기어휠을 샤프트에 연결하기 위한 기어휠 클러치의 선택자 슬리브의 클러치 톱니
US11946528B2 (en) Bicycle chain
EP2414702B1 (en) Chain
US20230213086A1 (en) Bicycle chain
WO2021083451A1 (de) Schaltmuffenträ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