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10135B -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10135B
CN108010135B CN201711260136.6A CN201711260136A CN108010135B CN 108010135 B CN108010135 B CN 108010135B CN 201711260136 A CN201711260136 A CN 201711260136A CN 108010135 B CN108010135 B CN 1080101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e
scanning
layer
hole
tre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601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10135A (zh
Inventor
陈亮
马建章
方建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126013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101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10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0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10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01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19/00Indexing scheme for 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2219/20Indexing scheme for editing of 3D models
    • G06T2219/2008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属于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需要合并的两个带有树洞的树干;步骤二、输出步骤一需要合并的两个带有树洞树干的扫描文件,并将扫描文件进行分类;步骤三、找出树洞内、外径的独立质心;步骤四、找出需要合并树洞的纵轴线;步骤五、找出需要合并树洞的横轴线;步骤六、将两个需要合并的树洞序号一致的两个单独层合并;步骤七、完成了需要合并的两个树洞三维模型的合并。本发明可以对无限多个树洞的立体形状进行合并处理,最后三维可视化输出,然后利用输出结果制作人工树洞,使得人工树洞参照该模型做出的设计改进更贴近天然树洞,满足特定动物特定生活史中的特定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洞合并方法,属于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树洞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因子,许多动物利用树洞栖息、躲避天敌、生育、觅食、维持体温或者规避不良气候。全世界有至少360多种脊椎动物严格依赖树洞生活,在这些动物里,小型的体重只有6g,大型的,如熊可以达到300kg。翼手目中有很大一部分物种使用树洞,鸟纲中更有260多种鸟严格依赖树洞。
一般而言,自然的树洞产生由外界因子造成,如生物因子中的真菌、昆虫和鸟类或非生物因子中的森林大火或强风;有研究表明,在加拿大,85%的树洞由啄木鸟开凿形成,啄木鸟一般选择在大树上开凿树洞,这就需要漫长的形成周期,通常,几十年的大树才有可能形成被动物利用的树洞,而在澳大利亚大陆,由于没有啄木鸟分布,树洞的自然发生甚至需要上百年。遗憾的是,在人类非正常干扰和商业需求的压力下,粗直径的立木正在大量失去,随着这些承载着天然树洞的大树消失,将会对依赖树洞生存的动物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针对这类栖息地丧失的问题,大致分为长期解决方案和短期解决方案,长期方案是人为加速树洞的形成,如用特制的枪把真菌射入健康的树木使其逐渐心腐,进而形成带有空心结构的站干(Snag);也有利用装有木屑的盒子外挂在树干上为食木虫创造生境,进而扩大食木虫种群以制造更多朽木生境;或者通过有计划的火烧和锯断树头来创造潜在的站杆进而等待真菌和食木虫侵入形成树洞,这类方案的优点是创造的树洞与天然树洞形态接近,缺点是周期过长;短期解决方案是把人工巢箱固定在高处以替代树洞,但传统的人工巢箱形态上与天然树洞差异较大,很大一部分原因表现在长方体的形状在受到太阳辐射时不如圆柱形的树干均匀进而导致箱内温度波动过大。其次,人工巢箱的外壁厚度相对树洞的厚壁而言过薄,热惰性差的缺点使得人工巢箱在昼夜更替中易于受箱外温度影响。这些因为几何形状或材料原因导致了人工巢箱的绝热性能不如天然树洞。未来人工树洞的优势体现在,可短期内为动物提供大量适宜的微栖息地,尤其是对于严格依赖树洞的濒危物种而言,这可能是陷入灭绝螺旋前最后的“止滑器”;
针对目前人工巢箱招引动物效率不高的现象,有研究者指出,需要把传统的人工巢箱设计改进的更像天然树洞,在这样要求下,对不同物种在不同季节对躲避天敌和规避不良气候等生态需求的研究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对树洞做精确测量与进一步的三维合并,最后,在满足统计学上对样本数量的前提下,找出特定物种在特定季节所使用的树洞在三维模型合并后的几何规律。
目前全世界研究树洞的文献中绝大多数使用的技术是使用卷尺或者钓鱼线拴着铅锤伸入树洞测量内径的长宽高等数据,由于多数被动物利用的树洞内被垫有巢材,使得测量工具无法触及底部。同时,部分树洞可能因为不是具有完全垂直的形状,这将为铅锤测量法带来很大的误差。综上所述,这些由测量误差带来的不良后果,会不可避免的为后期研究与设计带来偏差;此外,这些描述树洞的模型,其数据大多都是采用在对多个样本长宽高测量后的均值,无法准确描述树洞的壁厚、壁面粗糙度、内径偏心率与内部的几何形状等问题,只是做了简化模型,默认为树洞是顶部带有侧向进出口的圆柱体。而自然界中,树洞的形状差异会很大,简单的圆柱体未必能够很好地描述树洞形状。在进一步的人工树洞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树洞内的几何形状会影响到洞内的流场与不同温度层的分布状况,这也会对动物在不同季节保温、通风、除湿的需求产生影响。树洞内的空气运动在不考虑洞口外的风压情况下,内部空气会在动物代谢产热与树木呼吸作用的热动力驱动下运动。此时,洞内壁面的起伏强度在微观尺度上会影响到洞内气流的运动速度,近壁面的流速会影响到洞壁与气流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影响到壁面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把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到新的人工树洞的设计中去,将会比以简单的圆柱形为模型的设计指导更有代表性,尤其是在不同物种对微空间的利用上,应该更精确地用有针对性的模型来描述该物种在不同生命史中对躲避天敌、规避不良气候等生态需求。
因此,现有技术急需提出一种树洞合并的方法,以合并后的几何形状做为特定物种在特定季节的树洞模型,使得人工巢箱参照该模型做出更接近天然树洞的人工树洞,满足动物栖息条件。从而避免人工巢箱的诸项性能不如天然树洞,导致依赖树洞生存的动物无法选用人工巢箱,进而产生资金与资源浪费、生态恢复低效等不佳后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需要合并的两个带有树洞的树干;
将需要合并的两个树洞的树干,以洞口向上的方式水平放置在CT床,以床平面为基准平面,把每个树洞自上顶到下底,保持每层的间距均匀的基础上,扫描成n个独立扫描层,并命名。
步骤二、输出步骤一需要合并的两个带有树洞树干的扫描文件,并将扫描文件进行分类;
将利用CT床扫描的文件输出,扫描文件以DICOM格式输出后,并将文件分类,第一类是对树洞上顶以上树干和下底以下树干的扫描文件;第二类非洞口扫描图像;第三类是洞口扫描图像:
将分类后的DICOM格式扫描文件转化成JPG格式,并导入CAD软件进行矢量化处理,转化成DWG格式,使用AutoCAD的插件进行编程。
步骤三、找出树洞内、外径的独立质心;
根据步骤二中分类后的树洞,分别找出树洞内、外径的独立质心;
步骤四、找出需要合并树洞的纵轴线;
把所有扫描图层依照序号,以基准线平行的方式排列,保持每层的间距均匀的基础上,做成一个基准面,由于每一根基准线都对应有第二步提取出的质心,于是在垂直于基准面的一侧的空间内,会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曲线,使用“最小包围盒”的方法找出这条由质心形成的不连续曲线的包围盒,该包围盒具有轴对称的性质,而此轴即可代表由质心形成的不连续曲线,作为树洞的纵轴线。
步骤五、找出需要合并树洞的横轴线;
在带有树洞开口的若干洞口扫描层上,以基准线做参照物计算树洞开口的方向作为该树洞的横轴线;
方法如下,利用步骤三方法中找到P1和P2,分别连接质心C1与P1,C1与P2,形成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该层的横轴,假设是带有树洞开口的第一个扫描层,那么该层的横轴就是H1;
此时,该层横轴的反向延长线会与该层基准线有一个交角。如设定基准线与该层横轴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的某一方向为0度角的话,那么该层横轴的反向延长线会在0-180度的值域内会有一个对应值,该值便是该层的横轴与基准线的角度值。求得所有带有树洞开口层横轴与基准线的角度均值,该均值就是独立树洞的横轴方向。
步骤六、需要合并两个树洞单独层合并;
将需要合并的两个树洞分别命名为A树洞和B树洞;
将A、B各树洞的纵轴合并成一条直线,横轴方向一致,此时各取两个独立树洞的第一层,叠加在同一个平面,以俯视图视角来看,从轴心向0°角方向射出一条射线,该射线会遇到4个交点,这四个交点分别是与A树洞的内径交点NAi;与A树洞的外径交点NAe;以及B树洞的内径交点NBi;与B树洞的外径交点NBe;
接着求出NAi与NBi的中心NABi,同理求出的NAe与NBe中心NABe;NABi与NABe这两个点为需要合并的A、B树洞第一层合并后,新合并层内径和外径在0度方向上的点;
以上述方法,当从轴心射出的360条线都按照如上方式计算,形成360个NABi点与360个NABe点,把360个NABi点连接起来便是合并后第一层的内径,把360个NABe点连接起来便是合并后第一层的外径,此时确立了新合并层第一层的图形,以此类推计算出n个新合并图层的形状;
步骤七、完成了需要合并的两个树洞三维模型的合并;
合并后的纵轴与横轴作为三维坐标的参考系,由于两个树洞高度不同,按同一层数扫描时,扫描间距不同,所以再用纵轴线做骨架,把n个新图层叠加起来时需要用2个树洞扫描间距的均值,作为新的3D图像的图层间距,连接所有内径表面和外径表面,便完成了两个树洞三维模型的合并。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将利用CT床扫描的文件输出,扫描文件以DICOM格式输出后,并将文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树洞上顶以上树干和下底以下树干的扫描文件;
第二类非洞口扫描图像,此类图像是由两条不规则的封闭曲线互相嵌套而成;
第三类是洞口扫描图像,此类图像由两条不封闭曲线在洞口处相交而成。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对于非洞口扫描图像和对于洞口扫描图像的质心找出方法如下:
对于非洞口扫描图像,利用CAD的面域功能确定第一层内径的质心,用同样方法找外径的质心;
对于洞口扫描图像,用CATIA软件中的约束功能找到树洞开口部位两侧壁之间的最近距离,连接点P1和P2成直线S,用一条直线按平行于直线S的方向往洞口外以间距1mm运动,运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形成与洞口外壁两端相交的交点,当直线S运动到单侧脱离洞口外壁时,此时交点变成只有一个,此时找到前一个位移形成的2个交点,命名为P3和P4,连接这2个交点形成直线Se,Se便是用来闭合外径的虚拟部分;以直线S为对称轴,S与Se的间距为标尺,在直线S靠近质心的位置设置一条与S间距等同于标尺的直线,该直线与树洞内壁有两个交点,连接这两个交点P5和P6形成直线Si,Si便是用来闭合内径的虚拟部分;此时使用Si和Se便可把带有洞口的扫描文件从“U型”变为“O型”,随之按非洞口扫描图像的方式处理,找出洞口扫描图像内径质心Ci和洞口扫描图像外径质心Ce;连接洞口扫描图像内径质心Ci和洞口扫描图像外径质心Ce,并利用CAD软件的捕捉功能找到内径质心Ci与外径质心Ce的中点,该中点既是某独立层的质心。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将两段包含树洞的树干扫描并分别建立独立的3D模型,然后通过本发明方法将其合并成一个能代替两个独立树洞的“立体均值”模型,经过图形软件计算,得出这个“立体均值”树洞的各种参数;
1、本发明可以对无限多个树洞的立体形状进行合并处理,最后三维可视化输出,然后利用输出结果作为逆向工程的模型来制造人工树洞,使得人工树洞参照该模型做出的设计改进更贴近天然树洞,满足动物栖息条件;
2、利用本发明方法输出的树洞参数制作的人工树洞,其树洞内的几何形状会更接近天然树洞洞内的流场与不同温度层的分布状况,加之模拟天然树洞的材料所制成的人工树洞将会在在不同季节保温、通风、除湿的效果更贴近自然形成的树洞,满足动物的生态需求;
3、利用本发明方法制作树洞的周期短,为动物栖息提供了便利条件,能够根据现有需求,为野生动物提供有效的微生境,改善栖息环境,减小灭绝风险。
4、利用本发明方法制作的人工树洞相对于传统的六面体人工巢箱具有寿命长,仿真度高、结构牢固,生态效益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有树洞的树干扫描部分分区视图;
图2是扫描后的树洞内洞和外壁结构图;
图3是非洞口扫描图像示意图;
图4是洞口扫描图像示意图;
图5是洞口扫描图的质心分析图;
图6是洞口扫描图像的横轴分析图;
图7是A树洞与B树洞单独层合并方法示意图;
图8是树洞的纵轴线;
图9是具体实施方式中步骤六中树洞合并方法示意图;
图10是合并后的树洞效果示意图;
图中,a1-树洞上顶以上树干区,a2-树洞区,a3-树洞下底以下树干,a21-非洞口区,a22-洞口区。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方法对树洞定义为:树木主干内部由于树枝脱落、冻裂或初级开凿者(如啄木鸟、白蚁等)开凿形成的上顶与下底都封闭的中空结构,并在该中空结构的侧面带有连通树干外部的出入口;
对内径定义为:树洞断层扫描后两个具有相交结构的曲线的内部那段,或者两个具有嵌套结构不相交曲线的那段内部封闭曲线;
对外径定义为:树洞断层扫描后2个具有相交结构的曲线的外部那段,或者两个具有嵌套结构不相交曲线的那段外部封闭曲线;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步骤一、扫描带有树洞的树干;
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将带有树洞的树干,以洞口向上的方式水平放置在CT床,以床平面为基准平面,采用树洞开口作为前部的体位进行断层扫描,扫描时使用扫描机架外层的红外定位线作为基准线,以层厚为1mm,层间距为5mm,把每个树洞自上顶到下底扫描成n个独立扫描层并保持间距均匀,并命名,
本文以将需要合并的两个树洞为A树洞和B树洞,
A树洞,其上顶第一层为A0号层,第二层为A1号层,以此类推到下底最后一层为An号层;
B树洞,其上顶第一层为B0号层,第二层为B1号层,以此类推到下底最后一层为Bn号层;
设树洞A的内部高度是SA,扫描间距就是SA/n,树洞B的内部高度是SB,扫描间距就是SB/n;
上顶以上实心树干部分的独立扫描层编号自0号开始按照离开A0号层由近到远依次编号为A0-1、A0-2、A0-3等以此类推,在下底以下实心树干部分的独立扫描层编号自n号开始按照扫描间距依次编号为An+1、An+2、An+3等以此类推;
上顶以上实心树干部分的独立扫描层编号自0号开始按照离开B0号层由近到远依次编号为B0-1、B0-2、B0-3等以此类推,在下底以下实心树干部分的独立扫描层编号自n号开始按照扫描间距依次编号为Bn+1、Bn+2、Bn+3等以此类推;
步骤二、输出步骤一需要合并的两个带有树洞树干的扫描文件,并将扫描文件进行分类;
将利用CT床扫描的文件输出,扫描文件以DICOM格式输出后,并将文件分类,第一类是对树洞上顶以上树干和下底以下树干的扫描文件;第二类非洞口扫描图像;第三类是洞口扫描图像:
其中,第一类是对树洞上顶以上树干和下底以下树干的扫描文件;第二类非洞口扫描图像,此类图像是由两条不规则的封闭曲线互相嵌套而成;第三类是洞口扫描图像,此类图像由两条不封闭曲线在洞口处相交而成。
将分类后的DICOM格式扫描文件转化成JPG格式,并导入CAD软件进行矢量化处理,转化成DWG格式,使用AutoCAD的插件进行编程。
步骤三、找出树洞内、外径的独立质心;
根据步骤二中分类后的树洞,分别找出树洞内、外径的独立质心;
本发明中,对于非洞口扫描图像和洞口扫描图像作出解释如下:
参照说明书附图1,将带有树洞的树干分为三个局域,分别是树洞上顶以上树干区a1,树洞区a2,树洞下底以下树干a3;其中树洞区a2可分为两部分,分别为非洞口区a21和洞口区a22;
对于非洞口扫描图像(此类图像是由两条不规则的封闭曲线互相嵌套而成),利用CAD的面域功能确定第一层内径的质心,用同样方法找外径的质心;
对于洞口扫描图像(此类图像由两条不封闭曲线在洞口处相交而成),如说明书附图5所示,找到树洞开口部位两侧壁之间的最近距离,连接点P1和P2成直线S,用一条直线按平行于直线S的方向往洞口外以间距1mm运动,运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形成与洞口外壁两端相交的交点,当直线S运动到单侧脱离洞口外壁时,此时交点变成只有一个,此时找到前一个位移形成的2个交点P3和P4,连接这2个交点形成直线Se,Se便是用来闭合外径的虚拟部分;以直线S为对称轴,S与Se的间距为标尺,在直线S靠近质心的位置设置一条与S间距等同于标尺的直线,该直线与树洞内壁有两个交点,连接这两个交点P5和P6形成直线Si,Si便是用来闭合内径的虚拟部分;此时使用Si和Se便可把带有洞口的扫描文件从“U型”变为“O型”,随之按非洞口扫描图像的方式处理,找出洞口扫描图像内径质心Ci和洞口扫描图像外径质心Ce;连接洞口扫描图像内径质心Ci和洞口扫描图像外径质心Ce,并利用CAD软件的捕捉功能找到内径质心Ci与外径质心Ce的中点,该中点既是某独立层的质心,假设是第一层的话,其质心就是C1,依次类推;以上步骤附图参见图5;
步骤四、找A、B树洞的纵轴线;
把所有扫描图层依照序号,以床平面为基准平面,用扫描间距SA/n做成一个基准面,由于每一根基准线都对应有第二步提取出的质心,于是在基准面的一侧的空间内,会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曲线,使用“最小包围盒”的方法找出这条由质心形成的不连续曲线的包围盒,该包围盒具有轴对称的性质,而此轴即可代表由质心形成的不连续曲线,作为A树洞的纵轴线,命名为AV,如图8;利用同样的方法,找出B树洞的纵轴线,命名为BV;
理论上,当扫描的层间距无限小的时候,如上的不连续曲线会无限逼近代表纵轴线的那根直线AV、BV。
步骤五、找A、B树洞的横轴线;
在带有树洞开口的若干洞口扫描层上,以基准线做参照物计算树洞开口的方向作为该树洞的横轴线。
方法如下,利用步骤三方法中找到P1和P2(此时命名为AP1和AP2),分别连接质心C1与P1,C1与P2(此时命名为AC1与AP1,AC1与AP2),形成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该层的横轴,假设是带有树洞开口的第一个扫描层,那么该层的横轴就是H1(此时命名为AH1),如图6所示;
此时,该层横轴的反向延长线会与该层基准线有一个交角,如设定基准线与该层横轴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的某一方向为0度角的话,那么该层横轴的反向延长线会在0-180度的值域内会有一个对应值,该值便是该层的横轴与基准线的角度值,求得所有带有树洞开口层横轴与基准线的角度均值,该均值就是A树洞的横轴方向AH;
利用同样的方法,可求得B树洞的横轴方向BH。
步骤六、A树洞与B树洞单独层合并;
将A、B个树洞的纵轴AV和BV合并成一条直线,横轴AH和BH方向一致,此时各取A、B树洞的第一层,叠加在同一个平面,以俯视图视角来看,从轴心向0度方向射出一条射线,该射线至少会遇到4个交点。
如图9,如果遇到4个以上的交点时,即至少存在某一层内有向内突出的“半岛”,射线在经过该半岛时会形成多个交点或者切点。在这类情况下,将质心与所有交点(含切点)的距离总和除以交点(含切点)数目,商就是该射线的长度。以图为例,质心C与3个交点Q、R、S的距离总和是CQ+CR+CS,除以交点(含切点)数目3,就是(CQ+CR+CS)/3,于是,在该角度从质心到所遇到的边界的长度便是(CQ+CR+CS)/3。
这4个交点分别是与A树洞的内径交点NAi;与A树洞的外径交点NAe;以及B树洞的内径交点NBi;与B树洞的外径交点NBe。
接着求出NAi与NBi的中心NABi,同理也可以求出的NAe与NBe中心NABe;以上求出的NABi与NABe这2个点就是即将出现的A、B树洞第一层合并后,新合并层内径和外径在0度方向上的点。当从轴心射出的360条线都按照如上方式计算的话就会形成360个NABi点与360个NABe点,把360个NABi点连接起来便是合并后第一层的内径,把360个NABe点连接起来便是合并后第一层的外径,此时便确立了新合并层第一层的图形,以此类推就可算出n个新合并图层的形状;如图7所示。
步骤七、用间距均值做合并树洞间距
合并后的纵轴与横轴作为三维坐标的参考系,由于A,B两个树洞高度不同,按同一层数扫描时,扫描间距不同,所以在用纵轴线做骨架,把n个新图层叠加起来时需要用2个树洞扫描间距的均值,作为新的3D图像的图层间距。如,在本案例中A树洞扫描间距是SA/n,B树洞扫描间距则为SA/n,合并后的间距便应该设定为(SA/n+SB/n)/2。合并后,连接所有内径表面和外径表面,便完成了A、B两个树洞三维模型的合并。该方法理论上可用于无限多的树洞立体模型合并。本文仅限于使用2个模型以便于简化说明过程。
本实施方式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需要合并的两个带有树洞的树干;
将需要合并的两个树洞的树干,以洞口向上的方式水平放置在CT床,以床平面为基准平面,把每个树洞自上顶到下底,保持每层的间距均匀的基础上,扫描成n个独立扫描层,并命名;
步骤二、输出步骤一需要合并的两个带有树洞树干的扫描文件,并将扫描文件进行分类;
将利用CT床扫描的文件输出,扫描文件以DICOM格式输出后,并将文件分类,第一类是对树洞上顶以上树干和下底以下树干的扫描文件;第二类是非洞口扫描图像;第三类是洞口扫描图像:
将分类后的DICOM格式扫描文件转化成JPG格式,并导入CAD软件进行矢量化处理,转化成DWG格式,使用AutoCAD的插件进行编程;
步骤三、找出树洞内、外径的独立质心;
根据步骤二中分类后的树洞,分别找出树洞内、外径的独立质心;
对于非洞口扫描图像和对于洞口扫描图像的质心找出方法如下:
对于非洞口扫描图像层,利用CAD的面域功能确定第一层内径的质心,用同样方法找外径的质心;
对于洞口扫描图像层,用CATIA软件中的约束功能找到树洞开口部位两侧壁之间的最近距离,连接点P1和P2成直线S,用一条直线按平行于直线S的方向往洞口外以间距1mm运动,运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形成与洞口外壁两端相交的交点,当直线S运动到单侧或双侧同时脱离洞口外壁时,此时交点变成只有一个,此时找到前一个位移形成的2个交点,命名为P3和P4,连接这2个交点形成直线Se,Se便是用来闭合外径的虚拟部分;以直线S为对称轴,S与Se的间距为标尺,在直线S靠近质心的位置设置一条与S间距等同于标尺的直线,该直线与树洞内壁有两个交点,连接这两个交点P5和P6形成直线Si,Si便是用来闭合内径的虚拟部分;此时使用Si和Se便可把带有洞口的扫描文件从“U型”变为“O型”,随之按非洞口扫描图像的方式处理,找出洞口扫描图像内径质心Ci和洞口扫描图像外径质心Ce;连接洞口扫描图像内径质心Ci和洞口扫描图像外径质心Ce,并利用CAD软件的捕捉功能找到内径质心Ci与外径质心Ce的中点,该中点即是某独立层的质心C1;
步骤四、找出需要合并树洞的纵轴线;
把所有扫描图层依照序号,以基准线平行的方式排列,保持每层的间距均匀的基础上,做成一个基准面,由于每一根基准线都对应有第二步提取出的质心,于是在基准面的一侧的空间内,会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曲线,使用“最小包围盒”的方法找出这条由质心形成的不连续曲线的包围盒,该包围盒具有轴对称的性质,而此轴即可代表由质心形成的不连续曲线,作为树洞的纵轴线;
步骤五、找出需要合并树洞的横轴线;
在带有树洞开口的若干洞口扫描层上,以基准线做参照物计算树洞开口的方向作为该树洞的横轴线;
方法如下,利用步骤三方法中找到P1和P2,分别连接质心C1与P1,C1与P2,形成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该层的横轴,假设是带有树洞开口的第一个扫描层,那么该层的横轴就是H1;
此时,该层横轴的反向延长线会与该层基准线有一个交角,如设定基准线与该层横轴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的某一方向为0度角的话,那么该层横轴的反向延长线会在0-180度的值域内会有一个对应值,该值便是该层的横轴与基准线的角度值,求得所有带有树洞开口层横轴与基准线的角度均值,该均值就是独立树洞相对于基准线的横轴方向;
步骤六、对需要合并的两个树洞序号一致的两个单独层合并;
将需要合并的两个树洞分别命名为A树洞和B树洞;
将A、B各树洞的纵轴合并成一条直线,将两个树洞的基准面重合,并使两个横轴与基准面的角度保持一致,此时各取两个独立树洞的第一层,叠加在同一个平面,以俯视图视角来看,从轴心向0°角方向射出一条射线,该射线会遇到4个交点,这四个交点分别是与A树洞的内径交点NAi;与A树洞的外径交点NAe;以及B树洞的内径交点NBi;与B树洞的外径交点NBe;
接着求出NAi与NBi的中心NABi,同理求出的NAe与NBe中心NABe;NABi与NABe这两个点为需要合并的A、B树洞第一层合并后,新合并层内径和外径在0度方向上的点;
以上述方法,当从轴心射出的360条线都按照如上方式计算,形成360个NABi点与360个NABe点,把360个NABi点连接起来便是合并后第一层的内径,把360个NABe点连接起来便是合并后第一层的外径,此时确立了新合并层第一层的图形,以此类推计算出n个新合并图层的形状;
步骤七、完成了需要合并的两个树洞三维模型的合并;
合并后的纵轴与横轴作为三维坐标的参考系,由于两个树洞高度不同,按同一层数扫描时,扫描间距不同,所以在用纵轴线做骨架把n个新图层叠加起来时,需要用2个树洞扫描间距的均值,作为新的3D图像的图层间距,连接所有内径表面和外径表面,便完成了两个树洞三维模型的合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将利用CT床扫描的文件输出,扫描文件以DICOM格式输出后,并将文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树洞上顶以上树干和下底以下树干的扫描文件;
第二类非洞口扫描图像,此类图像是由两条不规则的封闭曲线互相嵌套而成;
第三类是洞口扫描图像,此类图像由两条不封闭曲线在洞口处相交而成。
CN201711260136.6A 2017-12-04 2017-12-04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0101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60136.6A CN108010135B (zh) 2017-12-04 2017-12-04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60136.6A CN108010135B (zh) 2017-12-04 2017-12-04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10135A CN108010135A (zh) 2018-05-08
CN108010135B true CN108010135B (zh) 2021-04-02

Family

ID=62056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6013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010135B (zh) 2017-12-04 2017-12-04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1013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8583A (zh) * 2008-07-16 2008-11-19 永凯软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视图的曲面体线框模型重建方法及其装置
CN101887596A (zh) * 2010-06-01 2010-11-17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树木点云数据基于分割和自动生长的三维模型重建方法
CN106596854A (zh) * 2016-12-09 2017-04-26 重庆市黑土地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一种树木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08648A4 (en) * 2012-10-19 2016-05-11 Tyratech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COMBATING ARTHROPOD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8583A (zh) * 2008-07-16 2008-11-19 永凯软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三视图的曲面体线框模型重建方法及其装置
CN101887596A (zh) * 2010-06-01 2010-11-17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树木点云数据基于分割和自动生长的三维模型重建方法
CN106596854A (zh) * 2016-12-09 2017-04-26 重庆市黑土地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一种树木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大兴安岭北部越冬飞鼠树洞巢材保温机理研究;满效强等;《野生动物学报》;20170210;第38卷(第1期);第11-1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10135A (zh) 2018-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iranda-Fuentes et al. Towards an optimized method of olive tree crown volume measurement
Hobart et al. Growth height determination of tree walls for precise monitoring in apple fruit production using UAV photogrammetry
Anifantis et al. Comparison of UAV photogrammetry and 3D modeling techniques with other currently used methods for estimation of the tree row volume of a super-high-density olive orchard
Stateras et al. Assessment of olive tree canopy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forecast model using high resolution UAV imagery
CN111583328B (zh) 基于几何模型的绿萝叶片外部表型参数的三维估测方法
Fernández-Sarría et al.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for calculating crown volumes of Platanus hispanica trees us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er and a comparison with classical dendrometric measurements
Moreno et al. On-ground vineyard reconstruction using a LiDAR-based automated system
Llorens et al. Georeferenced LiDAR 3D vine plantation map generation
CN103983230B (zh) 一种地面叶面积指数间接测量验证方法
CN106931883B (zh) 一种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树干材积获取方法
Llop et al. Testing the suitability of a terrestrial 2D LiDAR scanner for canopy characterization of greenhouse tomato crops
Wu et al. Estimating changes in leaf area, leaf area density, and vertical leaf area profile for mango, avocado, and macadamia tree crowns us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Fareed et al.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o extract plantation rows from a drone-based image point cloud digital surface model
Ma et al. Calculation method for phenotypic traits based on the 3D reconstruction of maize canopies
Kim et al.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lectrical lighting in plant factories with ray-tracing simulation and 3D plant modeling
Villagrán et al. Effects of surrounding objects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passively ventilated greenhouses
Hess et al. A high‐resolution approach for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forest canopy space us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data
López-Granados et al. Monitoring vineyard canopy management operations using UAV-acquired photogrammetric point clouds
Jamil et al.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 plant growth estimation in an intercropping field with UAV imagery
Ohashi et al. Monitoring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fruit vegetables in a greenhouse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scanner
del-Campo-Sanchez et al. Ge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vines from 3D point clouds obtained with laser scanner systems
Sola-Guirado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accuracy of a multi-beam LED scanner sensor for measuring olive canopies
CN106643578B (zh) 一种基于点云数据的树干横断面轮廓曲线的断面积计算方法
CN108010135B (zh) 一种树洞三维模型合并的方法
Xiong et al. Dual-manipulator optimal design for apple robotic harvest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