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08447A - 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08447A
CN108008447A CN201710990350.0A CN201710990350A CN108008447A CN 108008447 A CN108008447 A CN 108008447A CN 201710990350 A CN201710990350 A CN 201710990350A CN 108008447 A CN108008447 A CN 1080084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g gun
collection record
bombard
record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903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08447B (zh
Inventor
王海立
张立军
李文建
于宝华
钟国全
马立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99035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084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08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08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08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084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接收第一炮集记录、第二炮集记录;其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与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其中,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Description

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静校正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初至是指地震波波前到达某个观测点,在观测点上,检波器检测到质点振动的时刻。静校正是指在地震勘探过程中用来解决地震波在近地表介质旅行时间变化影响反射波叠加成像问题的技术。初至是静校正技术的数据基础,对静校正精度有很大影响。
地震资料融合处理是指对多次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特殊处理的技术,其目的是消除非地质因素引起的差异,使不同的地震资料信息互补,从而使地质构造成像更加清晰,特征更加明确。
目前,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为了解决复杂的地质难题,高密度勘探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炮点密度越来越高,受勘探投资和安全环保的限制,大部分地方采用可控震源激发方式逐步代替了常规的炸药激发方式。但是,在一些地形起伏剧烈的复杂地表,受可控震源车辆通行的限制,仍然需要采用炸药井炮激发,导致一个勘探项目中可能存在不同激发方式的情况。另外,相同工区不同年度勘探施工也存在这种情况:以往该工区采用的是炸药井炮激发,现在勘探施工采用了可控震源激发。受震源类型、组合方式、子波类型、仪器设备、不同年度地表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初至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果将不同激发方式的地震资料放在一起进行融合处理,采用地震波初至计算静校正量时,必须要进行初至时差校正,因为静校正只是解决近地表结构引起的差异,这种由于激发方式的不同引起的初至时差不消除,就会掺杂在近地表差异中带来误差,造成静校正闭合误差,影响静校正精度。
在实现本说明书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现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震源的炮集记录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往往采用人工估算的方法,即在得到不同震源炮集记录中的初至信息后,对其进行初至时间长短的比对,并根据该技术人员的施工经验,加上或减去一个估计的时差校正值从而完成对炮集记录的处理,这种人工估算的方法往往凭借着技术人员的施工经验进行,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且缺乏客观的算法,因此存在人为误差。因此,如何提出一种消除人为误差,提高对应不同震源的炮集记录时差校正精度从而提高静校正精度就成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通过计算时差校正值,校正所述对应不同震源的炮集记录中的初至信息,从而满足地震资料融合处理的需要,提高静校正闭合精度和效果。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炮集记录、第二炮集记录;其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与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其中,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炮集记录处理装置,包括:炮集记录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在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的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初至时差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时差校正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初至时差校正单元,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相同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接收第一炮集记录、第二炮集记录;其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与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其中,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本说明书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接收在趋于相同位置,以不同震源生成的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且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根据所述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所述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的初至时差,并根据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相同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为所述时差校正值提供了一套算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估算方法带来的主观误差,并提供了算法模型,提高了初至时差校正的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炮集记录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初至时差校正值计算的流程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校正第一炮集记录和/或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的流程图;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具体场景示例图;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相同位置炮点不同激发方式初至图,横轴为道号,纵轴为初至时间(ms);
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不同激发方式对应道的初至时差图,横轴为道号,纵轴为初至时差(ms);
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时差校正前后静校正效果示意图,左为时差校正前静校正效果图,右为时差校正后静校正效果图;
图8为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炮集记录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4,在一个具体场景实施方式中,在井震联合勘探项目中,在工区内存在滩涂和平稳山地两种地表类型,对于滩涂,可控震源车受到通行的限制,不适合用可控震源进行激发,对于平稳山地,考虑到环保和经费的因素不适合用炸药震源进行激发,因此在工区内就存在了不同的震源类型激发方式,在对可控震源生成的地震资料和炸药震源生成的地震资料进行融合处理的过程中,由于震源类型不同,导致两个地震资料之间存在非地质因素造成的初至时差,对这两个地震资料进行融合做静校正处理就必须排除非地质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在本场景实施方式中,在这种情况下在滩涂和平稳山地两种地表类型相交接处接选取一个位置,可控震源和爆炸震源在该位置使用同一套观测系统生成各自的炮集记录。
在本场景实施方式中,接收可控震源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并输出初至文本:TAi:TA1,TA2,TA3…TAi,接收炸药震源在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并输出初至文本:TBi:TB1,TB2,TB3…TBi,如图5所示。
在本场景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将可控震源和炸药震源在同一个检波点的初至时间相减,求得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在该点的初至时差,如:ΔTi=TAi-TBi,ΔTi表示可控震源生成的炮集记录和炸药震源生成的炮集记录在第i道的初至时差。具体地:ΔT1=TA1-TB1表示可控震源生成的炮集记录和炸药震源生成的炮集记录在第1道的初至时差。
在本场景实施方式中,计算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的平均值得到时差校正值,也可以选择一定范围内的检波点,计算该范围内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值的平均值得到初至时差校正值。
在本场景实施方式中,对比相同位置生成的炸药震源生成的炮集记录和可控震源生成的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出的初至时差校正值为20ms,且炸药震源的初至时间大于可控震源的初至时间,若想将在原滩涂上进行激发的炸药震源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校正与原平稳山地上进行激发的可控震源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整体一致,就将在原滩涂上进行激发的炸药震源的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每点减去20ms;若想将原平稳山地上进行激发的可控震源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校正到与原滩涂上进行激发的炸药震源的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整体一致,就将在原平稳山地上进行激发的可控震源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每点加上20ms。
在本场景实施方式中,经过时差校正后,进行静校正处理,其静校正效果图如图7所示,左为时差校正前静校正效果图,右为时差校正后静校正效果图
在一个具体场景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的滩涂和平稳山地两种地表类型相交接处选取的炮点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求取所述偏移距范围内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并对所述偏移距范围内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求平均,根据公式:
计算得到初至时差校正值。其中t表示初至时差;ΔTi为第一校正炮集记录和第二校正炮集记录在第i个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j,k表示第j个到第k个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在所述偏移距范围内。
在本场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使用同一套观测系统,各检波点之间的距离为10m,采用折射初至的偏移距范围为1000m-2000m,那么参与计算初至时差校正值的检波点的数量范围就选定为从100点到200点。
根据公式:
计算时差校正值。
在一个具体场景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的滩涂和平稳山地两种地表类型相交接处取3-5个炮点,利用上述方法求得3-5个初至时差校正值,对这3-5个初至时差校正值求平均得到平均时差校正值。
在一个具体场景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震源类型,不同时间激发,由于炸药用量不同或者可控震源脉冲激发频率不同,都会出现因为非地质因素导致的初至时差,使用相同方法对相同震源类型的炮集记录做初至时差校正。
在一个具体场景实施方式中,在之前使用炸药或可控震源进行激发,但之前的激发效果不理想或其他原因,要对该位置进行再一次激发,后一次激发可能使用的震源类型不同,也可能激发的脉冲频率或炸药的用量不同,都会出现因为非地质因素导致的初至时差,使用上述方法对相同位置的不同震源产生的炮集记录进行初至时差校正。
请参阅图1。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炮集记录处理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使得所述电子设备通过运行该炮集记录处理方法可以实现去除非地质因素带来的初至时差的效果。
所述炮集记录处理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接收第一炮集记录、第二炮集记录;其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与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炮集记录可以是由可控震源激发生成也可以是由炸药震源激发生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炮集记录可以是由可控震源激发生成也可以是由炸药震源激发生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对应震源不同,对应震源不同可以包括震源类型不同、同为炸药震源但炸药用量不同或者同为可控震源但脉冲频率不同。所述产生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的震源由所要校正的炮集记录的震源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可以是指把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的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并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通过不同的输入设备将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接收到计算机中,并对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进行存储和处理。
接收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通过键盘和显示器为一体的字符终端、打印机、扫描仪、鼠标等设备输入炮集记录完成接收;通过外部存储器,如磁盘、磁带、光盘输入炮集记录完成接收;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包括网卡、调制解调器等完成对炮集记录的接收。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由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可以包括: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共用一套观测系统,那么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的所有检波点都是在相同的地理位置;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中有地理位置相同或者地理位置趋于相同的检波点,接收这些地理位置相同或趋于相同的检波点的地震道数据。
步骤S12,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在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至时差可以是在第一炮集记录中某一检波点的初至时间与第二炮集记录中在该检波点或者是地理位置趋于该检波点的初至时间的差值;所述初至时间可以通过克浪、绿山、gmesis等专业软件获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可以为,在第一炮集记录的各个检波点和第二炮集记录的各个检波点中,有检波点的之间距离较短,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至少一对检波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至时差的计算方法可以为:将第一炮集记录中某一检波点的初至时间与第二炮集记录中在该检波点或者地理位置趋于该检波点的初至时间相减得到。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至时差可以根据公式ΔTi=TAi-TBi计算得出,其中,ΔTi为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中在第i个地理位置相同或者趋于相同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TAi为第一炮集记录在第i个地理位置相同或者趋于相同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TBi为第二炮集记录在第i个地理位置相同或者趋于相同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具体地:ΔT1=TA1-TB1表示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中第1道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
步骤S14: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其中,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至反演可以是,通过初至时间反演来建立地表模型的过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可以为,初至反演原理,在距离炮点一定范围内的检波器接收到的初至时间最能够反映地表特点,范围太大或太小都会带来误差,这个范围称之为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仅和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的近地表结构特点有关,与震源类型、勘探年度等因素无关。
在本实施方式中,计算时差校正值的方式可以是,选取在所述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内相同位置或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这些检波点的初至时差,将这些初至时差求和,并除以检波点的个数得到时差校正值。
具体地,在某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为500m,在该区域范围内共有50个检波点接收地震数据,分别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这50个检波点的初至时差,并将这些初至时差求和并除以50得到时差校正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时差校正值可以校正的炮集记录可以包括:在相同地理位置生成的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生成位置与第一炮集记录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具体地,在相同位置生成一个炸药震源激发的炮集记录,又生成一个可控震源激发的炮集记录,这两个炮集记录共用一套观测系统,计算时差校正值,该时差校正值可以校正炸药震源激发的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也可以校正可控震源激发的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还可以校正与该炸药震源激发的炮点位置相邻的炸药震源激发生成的炮集记录和可控震源激发生成的炮集记录。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通过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根据初至时差计算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校正值的技术手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技术人员估算初至时差校正值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初至时差校正值计算精度的技术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第三炮集记录和第四炮集记录;其中,所述第三炮集记录处于第一生成位置,所述第四炮集记录处于第二生成位置,所述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相邻,且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在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之间;所述第三炮集记录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或第二炮集记录任一个所对应的震源相同,所述第四炮集记录与剩下的另一个炮集记录所对应的震源相同,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三炮集记录和第四炮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生成位置可以是生成所述第三炮集记录的震源可以进行激发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生成位置可以是生成所述第四炮集记录的震源可以进行激发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与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相邻,且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在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之间可以是,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位于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相交接或在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之间且与之相邻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中间且与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相邻的位置生成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进一步消除了地质因素所造成的初至时差,达到了提高初至时差校正值计算精度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计算初至时差的步骤可以包括:获取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中第一检波点的初至时间;获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该第一检波点或与该第一检波点趋于相同位置的第二检波点的初至时间;将两个初至时间相减得到初至时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检波点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中距离炮点距离最近的检波点;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中任意一个检波点;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中与所述第二炮集记录共用的第一个检波点或者是共用的任意的一个检波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和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计算初至时差校正值的步骤中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根据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所在区域的近地表结构,得到所述相同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近地表结构可以是,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所在区域近地表速度、厚度等,可以由一系列的参数表征,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验获得。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至反演所需要偏移距范围可以通过对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的近地表结构层速度、厚度的大致认知,计算偏移距范围。例如,某炮点所处区域,高速带是低速带两倍的情况下偏移距范围需要选择低降速带厚度的4倍以上。对于不了解的地区,可以采用偏移距扫描的方式选取偏移距范围。
步骤S22:根据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对该范围内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求和。
步骤S24:将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内的所述初至时差之和除以所述范围内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个数,得到初至时差校正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内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求和并除以所述范围内区域相同位置的检波点个数,可以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其中t表示初至时差;ΔTi为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第i个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计算得到的初至时差;j,k表示从第i个到第k个位置趋于相同的检波点参与计算。
本实施方式通过选取第一炮集记录所在位置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内检波点的初至时差计算初至时差校正值,所述偏移距范围内检波点的初至时间最能反映近地表特点,因此解决了计算样本过大以及有些样本会对初至时差校正值的计算带来影响的问题,达到了快速高效计算初至时差校正值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实施方式中,接收多个相同地理位置生成的多对由不同震源生成的多对炮集记录,根据多对炮集记录计算得到多个时差校正值,计算多个时差校正值的平均值得到平均时差校正值。
具体地,在井震联合勘探项目中,在使用炸药震源和使用可控震源的不同地表类型相邻区域选取3-5个相同位置生成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按照以上方法得到3-5个初至时差校正值,并对这3-5个初至时差校正值求平均获得平均初至时差校正值。
本实施方式通过求取多个所述的相同位置,按照以上方法计算出多个初至时差校正值,并对计算出的多个初至时差校正值求平均,得到平均初至时差校正值,进一步提高初至时差校正值的精度。
请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的步骤中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对比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第二炮集记录在各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
步骤S32:如果第一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大于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则第一炮集记录和/或生成位置与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且震源相同的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减去所述初至时差校正值;反之,则第一炮集记录和/或生成位置与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且震源相同的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加上所述初至时差校正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较为接近可以包括:与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相邻;与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向交接;与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的距离相差不大较为接近。
步骤S34:去除数据异常的畸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异常的畸点可以包括:时差校正后时差为负的检波点;时差校正后初至时间明显过大或者过小的检波点。
请参阅图8。本说明书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炮集记录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以下模块:炮集记录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在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的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初至时差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时差校正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初至时差校正单元,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相同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阐明的装置或模块等,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有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申请本说明书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类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施本说明书,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于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接收第一炮集记录、第二炮集记录;其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与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其中,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缓存(Cache)、硬盘(HardDisk Drive,HDD)或者存储卡(Memory Card)。
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参见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
通过本说明书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说明书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须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AM/ROM、磁碟、光盘,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或者实施方式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没各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说明书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者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和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和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虽然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方式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方式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虽然通过说明书实施方式描绘了本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说明书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

Claims (11)

1.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炮集记录、第二炮集记录;其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与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
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
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其中,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三炮集记录和第四炮集记录;其中,所述第三炮集记录处于第一生成位置,所述第四炮集记录处于第二生成位置,所述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的生成位置相邻,且所述相同地理位置在第一生成位置和第二生成位置之间;所述第三炮集记录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或第二炮集记录任一个所对应的震源相同,所述第四炮集记录与剩下的另一个炮集记录所对应的震源相同;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三炮集记录和第四炮集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初至时差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中第一检波点的初至时间;
获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该第一检波点或与该第一检波点趋于相同位置的第二检波点的初至时间;
将两个初至时间相减得到初至时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初至时差的步骤根据公式:ΔTi=TAi-TBi计算得出;其中,ΔTi为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第i个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TAi和TBi分别表示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各自在第i个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所述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的平均值得到时差校正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时差校正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的近地表结构,得到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
根据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对该范围内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求和;
将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内的所述初至时差之和除以该范围内所述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个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时差校正值的步骤,根据公式:
<mrow> <mi>t</mi> <mo>=</mo> <mo>|</mo>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i</mi> <mo>=</mo> <mi>j</mi> </mrow> <mrow> <mi>n</mi> <mo>=</mo> <mi>k</mi> </mrow> </munderover> <mi>&amp;Delta;</mi> <mi>T</mi> <mi>i</mi> </mrow> <mo>|</mo> <mo>&amp;divide;</mo> <mrow> <mo>(</mo> <mi>k</mi> <mo>-</mo> <mi>j</mi> <mo>)</mo> </mrow> </mrow>
计算得出,其中t表示初至时差;ΔTi为第一校正炮集记录和第二校正炮集记录在第i个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j,k表示第j个到第k个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在所述偏移距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多个相同地理位置生成的多对由不同震源生成的多对炮集记录,根据多对炮集记录计算得到多个时差校正值,计算多个时差校正值的平均值得到平均时差校正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相同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的步骤包括:
对比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第二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
第一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大于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间时,则第一炮集记录和/或生成位置与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且震源相同的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减去所述初至时差校正值;反之,则第一炮集记录和/或生成位置与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且震源相同的炮集记录的初至时间加上所述初至时差校正值;
去除数据异常的畸点。
10.一种炮集记录处理装置,包括:
炮集记录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在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的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
初至时差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
时差校正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
初至时差校正单元,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相同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1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
接收第一炮集记录、第二炮集记录;其中,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所述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地理位置生成,且对应震源不同;所述第一炮集记录与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中包括有趋于相同位置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
根据第一炮集记录与第二炮集记录的中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计算第一炮集记录和第二炮集记录在趋于相同位置的检波点的初至时差;
根据所述初至时差和所述相同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初至反演所需要的偏移距范围计算时差校正值;其中,所述时差校正值用于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和/或所述第二炮集记录,以及生成位置与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生成位置较为接近的炮集记录。
CN201710990350.0A 2017-10-23 2017-10-23 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080084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90350.0A CN108008447B (zh) 2017-10-23 2017-10-23 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90350.0A CN108008447B (zh) 2017-10-23 2017-10-23 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08447A true CN108008447A (zh) 2018-05-08
CN108008447B CN108008447B (zh) 2019-09-10

Family

ID=62051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90350.0A Active CN108008447B (zh) 2017-10-23 2017-10-23 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0844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9436A (zh) * 2020-11-02 2021-02-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混合震源激发地震资料静校正量计算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43312A1 (en) * 2003-05-30 2004-12-02 Schonewille Michel Albert Method of correcting for time shifts in seismic data resulting from azimuthal variation
US6868038B2 (en) * 2000-05-18 2005-03-15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ismic method of performing the time picking step
CN101556338A (zh) * 2008-04-10 2009-10-14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控震源自适应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
CN104297799A (zh) * 2014-11-03 2015-01-21 薛为平 地下高速层顶界面位置确定方法和深度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8038B2 (en) * 2000-05-18 2005-03-15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ismic method of performing the time picking step
US20040243312A1 (en) * 2003-05-30 2004-12-02 Schonewille Michel Albert Method of correcting for time shifts in seismic data resulting from azimuthal variation
CN101556338A (zh) * 2008-04-10 2009-10-14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控震源自适应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
CN104297799A (zh) * 2014-11-03 2015-01-21 薛为平 地下高速层顶界面位置确定方法和深度确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伟强: "胜利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基础科学辑》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9436A (zh) * 2020-11-02 2021-02-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混合震源激发地震资料静校正量计算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08447B (zh)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olucci et al. Broadband ground motions from 3D physics‐bas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Satoh Empirical frequency-dependent radiation pattern of the 1998 Miyagiken-Nanbu earthquake in Japan
CN108008447A (zh) 一种炮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089229A (zh) 一种检波装置位置确定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Fornasari et al. A Machine‐Learning Approach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Ground‐Shaking Fields in Real Time
CN106033613A (zh) 目标跟踪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Broadband ground‐motion simulation with interfrequency correlations
CN112698382B (zh) 小尺度断控岩溶型储层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6707345B (zh) 一种角度弹性参数岩性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6199693A (zh) 地震数据速度谱自动拾取方法和装置
CN112083490B (zh) 地震数据噪声衰减方法及装置
CN107422375B (zh) 海底节点的共反射点道集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Thomas et al. Deep learning for denoising high-rat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data
US20110317934A1 (en) Providing an imaging operator for imaging a subterranean structure
Wang et al. Analytical formulation of lunar cratering asymmetries
Kao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and the genetic algorithm in deducing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CN114428341A (zh) 振幅保真地震成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Li et al. Seismic full-waveform inversion based on superresolution for high-precision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parameters
CN113093279B (zh) 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Guttalu et al. The adjoining cell mapping and its recursive unraveling, Part II: Application to selected problems
CN112711071B (zh) 地层倾角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11948714B (zh) 海底结点地震数据中上行波的降噪方法及降噪装置
CN113156511A (zh) 井炮和可控震源混合采集的地震资料的匹配方法及装置
CN112180448A (zh) 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83567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iminating seismic acquisition footprint through geological guidan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