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75911B - 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75911B CN107975911B CN201711115903.4A CN201711115903A CN107975911B CN 107975911 B CN107975911 B CN 107975911B CN 201711115903 A CN201711115903 A CN 201711115903A CN 107975911 B CN107975911 B CN 1079759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reversing
- heat exchanger
- conditioning system
- air cond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及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包括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时,检测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根据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可以在空调系统进行模式转换后,自动调配冷媒的量,以满足不同模式的需求,降低能效和功耗,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单级压缩空调器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压缩比增加,压缩机输气量及能效显著下降,制热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供热的要求。目前空气器多采用电热的形式增加空调制热量,或者通过提升压缩机的运转频率来获得更多的热量,但同时会带来压比过大的问题,不仅耗能增加而且存在系统稳定性的问题。
目前解决方案之一是使用双级压缩,可以实现单级压缩压比在合理区间内的前提下使得系统压比较高,能够满足寒冷区域的制热需求。但是不同的模式转换后,可能存在空调系统的实际需求冷媒量超过真实的填充量,从而导致能效降低,功耗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该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可以在空调系统进行模式转换后,自动调配冷媒的量,以满足不同模式的需求,降低能效和功耗,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换向件、第二压缩机、第二换向件、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件、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和第四连通管,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并联的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时,检测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根据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所述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可以在空调系统进行模式转换后,自动调配冷媒的量,以满足不同模式的需求,降低能效和功耗,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根据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所述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包括: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的第二差值;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大于第一阈值且高压压力Pc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则关闭所述第一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并延迟预定时间后关闭所述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四阀体;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小于第三阈值且Pc是否小于第四阈值;如果是,则开启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在一些示例中,如果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仍未小于第三阈值和/或Pc仍未小于第四阈值,则保持关闭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阈值为0.8,所述第二阈值为2.7,所述第三阈值为0.4,所述第四阈值为2.4,所述预定时间为5分钟。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换向件、第二压缩机、第二换向件、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件、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和第四连通管,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并联的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还包括:检测模块,用于在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时,检测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所述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可以在空调系统进行模式转换后,自动调配冷媒的量,以满足不同模式的需求,降低能效和功耗,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的第二差值,并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大于第一阈值且Pc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则关闭所述第一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并延迟预定时间后关闭所述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四阀体,并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小于第三阈值且Pc是否小于第四阈值,如果是,则开启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在一些示例中,如果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仍未小于第三阈值和/或Pc仍未小于第四阈值,则所述控制模块保持关闭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阈值为0.8,所述第二阈值为2.7,所述第三阈值为0.4,所述第四阈值为2.4,所述预定时间为5分钟。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处于双级压缩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双开制热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单开制热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双开制冷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单开制冷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空调系统100、
第一压缩机1、第一换向件2、第二压缩机3、第二换向件4、室内换热器6、室外换热器5、第一节流件7、第一连通管8a、第二连通管8b、第三连通管13c、第四连通管13d、储液器9、进口9a、出口9b、第二节流件11、
换向阀组10、第一单向阀10a、第二单向阀10b、第三单向阀10c、第四单向阀10d、进液端S1、出气端S2、室内连接端S3、室外连接端S4、
冷却器12、第一换热通道12a、第二换热通道12b、
第一控制阀13a、第二控制阀13b、第三控制阀8c、第四控制阀8d、第五控制阀13e、第一油液分离器14、第二油液分离器15、第一高压压力传感器16、第一高压开关17、第二高压压力传感器18、第二高压开关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包括第一压缩机1、第一换向件2、第二压缩机3、第二换向件4、室内换热器6、室外换热器5、第一节流件7、第一连通管8a、第二连通管8b、第三连通管13c和第四连通管13d。
第一压缩机1具有第一排气口1a和第一回气口1b,第一换向件2具有换向A口、换向B口、换向C口和换向D口,换向A口与换向B口、换向C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换向D口与换向B口、换向C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换向A口与第一排气口1a相连,换向D口与第一回气口1b相连。第二压缩机3具有第二排气口3a和第二回气口3b,第二换向件4具有换向E口、换向F口、换向G口和换向H口,换向E口与换向F口、换向G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换向H口与换向F口、换向G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换向E口与第二排气口3a相连,换向H口与第二回气口3b相连。室内换热器6的第一端与换向F口相连,室外换热器5的第一端与换向C口相连。第一节流件7串联连接在室内换热器6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5的第二端之间。第一连通管8a的两端分别与换向B口和换向G口相连,第一连通管8a上串联有第一控制阀13a,第二连通管8b的两端分别与换向B口和室内换热器6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通管8b上串联有第二控制阀13b,第三连通管13c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5的第一端和换向G口相连,第三连通管13c上串联有第三控制阀8c,第四连通管13d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5的第一端和第二回气口3b相连,第四连通管13d上串联有第四控制阀8d。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换向件2和第二换向件4的连通方向不同,且第一控制阀13a、第二控制阀13b、第三控制阀8c和第四控制阀8d的开闭状态不同,使得空调系统100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五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模式1:两级压缩制热模式
如图2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A口与换向B口连通,换向D口与换向C口连通。第二换向件4的换向E口与换向F口连通,换向H口与换向G口连通。第一控制阀13a处于打开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B口与第二换向件4的G口相连通。第二控制阀13b、第三控制阀8c阀和第四控制阀8d处于关闭状态。此模式下,冷媒在经第一压缩机1压缩后由第一排气口1a排出,经换向A口流入第一换向阀,由换向B口排出第一换向阀进入第一连通管8a。由于第一控制阀13a处于打开状态,冷媒在第一连通管8a中经换向G口流入第二换向件4,由换向H口流出第二换向件4并且由第二回气口3b进入第二压缩机3。第二压缩机3对冷媒进行二次压缩后,由第二排气口3a排出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5,最后由第一回气口1b回到第一压缩机1内。由此,实现了空调系统100中的冷媒经过两侧压缩后实现制热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当室外环境较为寒冷时,单级压缩时压缩机的压缩比较大,使得压缩机的输气量及能效显著降低,导致空调系统100的制热能力不足。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在室外环境较冷时进行双级压缩,保证了第一压缩机1与第二压缩机3的压缩比都在合理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保证了第一压缩机1与第二压缩机3的输气量与能效能等级。于此同时双级压缩还能够提高整个空调系统100的压缩比,保证了空调系统100的制冷能力。
模式2:单级压缩双开制热模式
如图3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A口与换向B口连通,换向C口与换向D口连通,第二换向件4的换向E口与换向F口连通,换向G口与换向H口连通。第二控制阀13b处于打开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B口、第二连通管8b与室内换热器6的第一端相连通。第四控制阀8d处打开状态,也就是说第二压缩机3的第二回气口3b、第四连通管13d和室外换热器5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控制阀13a与第三控制阀8c处于关闭装置。此模式下,一部分冷媒在经第一压缩机1压缩后由第一排气口1a排出,经换向A口流入第一换向件2,由换向B口排出第一换向件2后进入第二连通管8b,然后依次经过室内换热器6、室外换热器5由换向C口进入第一换向件2,经换向D口流出第一换向件2,最后由第一回气口1b回到第一压缩机1。另一部分冷媒在经第二压缩机3压缩后由第二排气口3a排出,经换向E口流入第二换向件4,由换向F口流出第二换向件4,然后依次经过室内换热器6、室外换热器5及第四连通管13d由第二回气口3b回到第二压缩机3。此模式下,第一压缩机1与第二压缩机3独立压缩互不干扰,提高了冷媒的流通速度,提高了空调系统100的制热速度,并且由于第一压缩机1与第二压缩机3独立压缩,因此本模式并不适用于室外温度较冷的情况,而适用于室外温度略高时的情况。
模式3:单级压缩单开制热模式
如图4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A口与换向B口连通,换向C口与换向D口连通,第二换向件4的换向E口与换向F口连通,换向G口与换向H口连通。第二控制阀13b处于打开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B口、第二连通管8b与室内换热器6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控制阀13a、第四控制阀8d和第三控制阀8c处于关闭装置。此模式下,冷媒在经第一压缩机1压缩后由第一排气口1a排出,经换向A口流入第一换向件2,由换向B口排出第一换向件2后进入第二连通管8b,然后依次经过室内换热器6、室外换热器5由换向C口进入第一换向件2,经换向D口流出第一换向件2,最后由第一回气口1b回到第一压缩机1。此时第二压缩机3并不工作。此模式下,仅有第一压缩机1工作,同样适用于室外温度略高的情况下,但是相比双开制热模式,此模式更为节能。
模式4:单级压缩双开制冷模式
如图5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A口与换向C口连通,换向B口与换向D口连通,第二换向件4的换向E口与换向G口连通,换向F口与换向H口连通。第二控制阀13b处于打开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B口、第二连通管8b与室内换热器6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三控制阀8c处打开状态,也就是说第二压缩机3的第二排气口3a、第三连通管13c和室外换热器5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控制阀13a与第四控制阀8d处于关闭装置。此模式下,一部分冷媒在经第一压缩机1压缩后由第一排气口1a排出,经换向A口流入第一换向件2,由换向C口排出第一换向件2后,依次经过室外换热器5、室内换热器6、第二连通管8b,经换向B口进入第一换向件2,经换向D口流出第一换向件2,最后由第一回气口1b回到第一压缩机1。另一部分冷媒在经第二压缩机3压缩后由第二排气口3a排出,经换向E口流入第二换向件4,由换向G口流出第二换向件4,然后依次经过第三连通管13c、室外换热器5及室内换热器6由换向F口进入第二换向件4,进换向H口排出第一换向件2,最后由第二回气口3b回到第二压缩机3。此模式下,第一压缩机1与第二压缩机3独立压缩互不干扰,提高了冷媒的流通速度,提高了空调系统100的制冷速度,并且由于第一压缩机1与第二压缩机3独立压缩,因此本模式并不适用于室外温度较高的情况,而适用于室外温度略高时的情况。
模式5: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
如图6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A口与换向C口连通,换向B口与换向D口连通,第二换向件4的换向E口与换向G口连通,换向F口与换向H口连通。第二控制阀13b处于打开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换向件2的换向B口、第二连通管8b与室内换热器6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一控制阀13a、第三控制阀8c及第四控制阀8d处于关闭装置。此模式下,冷媒在经第一压缩机1压缩后由第一排气口1a排出,经换向A口流入第一换向件2,由换向C口排出第一换向件2后,依次经过室外换热器5、室内换热器6、第二连通管8b,经换向B口进入第一换向件2,经换向D口流出第一换向件2,最后由第一回气口1b回到第一压缩机1。此模式下,仅有第一压缩机1工作,同样适用于室外温度略高的情况下,但是相比双开制冷模式,此模式更为节能。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具有双级压缩制热模式、单级压缩双开制热模式、单级压缩单开制热模式、单级压缩双开制冷模式及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在满足两级压缩机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一般温度下的单级压缩机的单开或者双开压缩机的并联工作模式,不但使得空调系统100在环境温度较低时能够较好的制热,还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的需要转换多种工作模式,即保证了空调系统100的工作稳定性,又保证了空调系统100的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储液器9和换向阀组10,储液器9具有进口9a和出口9b,储液器9构造成从进口9a流入的冷媒经气液分离后由出口9b排出气态冷媒。换向阀组10具有室内连接端S3、室外连接端S4、进液端S1、出气端S2,室内连接端S3与室内换热器6相连,室外连接端S4与室外换热器5相连,进液端S1与进口9a相连,出气端S2与出口9b相连,换向阀组10构造成从室内连接端S3和室外连接端S4流入的冷媒均单向流向进液端S1,出气端S2处的冷媒分别朝向室内连接端S3和室外连接端S4单向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储液器9能够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防止液态冷媒流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工作稳定性。换向阀组10保证了空调系统100无论在制冷还是制热时,冷媒都从储液器9的进口9a进入储液器9,由出口9b离开储液器9,由此进一步防止了液态流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
具体地,如图1所示,换向阀组10包括第一单向阀10a、第二单向阀10b、第三单向阀10c和第四单向阀10d;其中,第一单向阀10a的一端和第二单向阀10b的一端串联连接且相连处构成进液端S1,第一单向阀10a的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5相连,第二单向阀10b的另一端与室内换热器6相连,第一单向阀10a和第二单向阀10b构造成在朝向进液端S1的方向上单向连通;第三单向阀10c的一端和第四单向阀10d的一端串联连接且相连处构成出气端S2,第三单向阀10c的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5相连,第四单向阀10d的另一端与室内换热器6相连,第三单向阀10c构造成在从出气端S2到室外换热器5的方向上单向连通,第四单向阀10d构造成在从出气端S2到室内换热器6的方向上单向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调系统100制热时,冷媒流出室内换热器6后经第二单向阀10b流向进液端S1,由进口9a进入储液器9,经过储液器9的气液分离作用后从出口9b排向出气端S2,然后经第三单向阀10c流向室外换热器5。反之,当空调系统100制热时,冷媒流出室外换换热器后经第一单向阀10a流向进液端S1,由进口9a进入储液器9,经过储液器9的气液分离作用后从出口9b排向出气端S2,然后经第四单向阀10d流向室内换热器6。综上所述,换向阀组10保证了空调系统100无论在制冷还是制热时,冷媒都从进液端S1进入储液器9,由出气端S2离开储液器9,由此进一步防止了液态流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
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器9上并不连接有换向阀组10,而是储液器9的进液端S1和出气端S2均设有气液分离器,由此也可以防止液态流入压缩机导致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二节流件11,第二节流件11串联连接在出气端S2和储液器9的出口9b之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冷却器12及用于控制第二换热通道12b内冷媒流量的第五控制阀13e,冷却器12具有可相互换热的第一换热通道12a和第二换热通道12b,第一换热通道12a串联连接在出口9b和出气端S2之间,第二换热通道12b的两端分别与出口9b和第二回气口3b相连。
具体地,第五控制阀13e串联连接在出口9b和第二换热通道12b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五控制阀13e关闭时,冷媒从出气端S2离开储液器9后直接进入第一换热通道12a,冷媒在第一换热通道12a内实现过冷,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态冷媒的温度。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状态时,能够使室外换热器5更好地吸热,提高制热效率。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状态时,能够使室内换热器6更好地热,提高制冷效率。
当第五控制阀13e打开时,冷媒从出气端S2离开储液器9后分别进入第一换热通道12a和第二换热通道12b,此时第一换热通道12a中的冷媒能够吸收第二换热通道12b冷媒的热量。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特性可以能够用于冬季对室外换热器5进行除霜。具体而言,对室外换热器5进行除霜时,空调系统100需要处于制冷状态,冷媒在流出储液器9后出现分流,一部分冷媒进入第一换热通道12a、室内换热器6最终回到压缩机内,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换热通道12b直接返回压缩机内,由此,除霜过程中进入室内换热器6的冷媒较少,降低了冷媒在室内的制冷作用,使得在除霜时室内温度不至于过低,提高了用户使用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油液分离器14和第二油液分离器15,第一油液分离器14串联连接在第一排气口1a和换向A口之间,第二油液分离器15串联连接在第二排气口3a和换向E口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油液分离器14与第二油液分离器15能够将冷媒中含有的润滑油分离出来,由此提高了空调系统100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排气口1a和第一油液分离器14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一高压压力传感器16,第一排气口1a与换向A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一高压开关17。由此,可以防止第一压缩机1出现输出压力过大导致空调系统100运行故障。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高压压力传感器16的检测值达到阀值是,第一高压开关17将打开进行泄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排气口3a和第二油液分离器15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二高压压力传感器18,第二排气口3a与换向A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二高压开关19。由此,可以防止第二压缩机3出现输出压力过大导致空调系统100运行故障。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高压压力传感器18的检测值达到阀值是,第二高压开关19将打开进行泄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件2和第二换向件4均为四通阀。由此,简化了空调系统100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当然,第一换向件2和第二换向件4也可以为换向组件能其他换向元件。
下面参考图1描述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包括第一压缩机1、第一换向件2、第二压缩机3,第二换向件4、室内换热器6、室外换热器5、第一节流件7、第一连通管8a、第二连通管8b、第三连通管13c、第四连通管13d、储液器9、换向阀组10、第二节流件11、冷却器12、第五控制阀13e、第一油液分离器14、第二油液分离器15、第一高压压力传感器16、第一高压开关17、第二高压压力传感器18及第二高压开关19。
第一压缩机1具有第一排气口1a和第一回气口1b,第一换向件2具有换向A口、换向B口、换向C口和换向D口,换向A口与换向B口、换向C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换向D口与换向B口、换向C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换向A口与第一排气口1a相连,换向D口与第一回气口1b相连。第二压缩机3具有第二排气口3a和第二回气口3b,第二换向件4具有换向E口、换向F口、换向G口和换向H口,换向E口与换向F口、换向G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换向H口与换向F口、换向G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换向E口与第二排气口3a相连,换向H口与第二回气口3b相连。
室内换热器6的第一端与换向F口相连,室外换热器5的第一端与换向C口相连。第一节流件7串联连接在室内换热器6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5的第二端之间。第一连通管8a的两端分别与换向B口和换向G口相连,第一连通管8a上串联有第一控制阀13a,第二连通管8b的两端分别与换向B口和室内换热器6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通管8b上串联有第二控制阀13b,第三连通管13c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5的第一端和换向G口相连,第三连通管13c上串联有第三控制阀8c,第四连通管13d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5的第一端和第二回气口3b相连,第四连通管13d上串联有第四控制阀8d。
储液器9具有进口9a和出口9b,储液器9构造成从进口9a流入的冷媒经气液分离后由出口9b排出气态冷媒。换向阀组10具有室内连接端S3、室外连接端S4、进液端S1、出气端S2,室内连接端S3与室内换热器6相连,室外连接端S4与室外换热器5相连,进液端S1与进口9a相连,出气端S2与出口9b相连第二节流件11串联连接在出气端S2和储液器9的出口9b之间。
换向阀组10包括第一单向阀10a、第二单向阀10b、第三单向阀10c和第四单向阀10d;其中,第一单向阀10a的一端和第二单向阀10b的一端串联连接且相连处构成进液端S1,第一单向阀10a的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5相连,第二单向阀10b的另一端与室内换热器6相连,第一单向阀10a和第二单向阀10b构造成在朝向进液端S1的方向上单向连通;第三单向阀10c的一端和第四单向阀10d的一端串联连接且相连处构成出气端S2,第三单向阀10c的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5相连,第四单向阀10d的另一端与室内换热器6相连,第三单向阀10c构造成在从出气端S2到室外换热器5的方向上单向连通,第四单向阀10d构造成在从出气端S2到室内换热器6的方向上单向连通。
冷却器12具有可相互换热的第一换热通道12a和第二换热通道12b,第一换热通道12a串联连接在出口9b和出气端S2之间,第二换热通道12b的两端分别与出口9b和第二回气口3b相连。第五控制阀13e串联连接在出口9b和第二换热通道12b之间。
第一油液分离器14串联连接在第一排气口1a和换向A口之间,第二油液分离器15串联连接在第二排气口3a和换向E口之间。
第一排气口1a和第一油液分离器14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一高压压力传感器16,第一排气口1a与换向A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一高压开关17。第二排气口3a和第二油液分离器15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二高压压力传感器18,第二排气口3a与换向A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二高压开关19。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具有双级压缩制热模式、单级压缩双开制热模式、单级压缩单开制热模式、单级压缩双开制冷模式及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在满足两级压缩机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一般温度下的单级压缩机的单开或者双开压缩机的并联工作模式,不但使得空调系统100在环境温度较低时能够较好的制热,还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的需要转换多种工作模式,即保证了空调系统100的工作稳定性,又保证了空调系统100的换热效率。
如图7所示,室外换热器5包括并联的第一换热芯体(如上部分)和第二换热芯体(如下部分),如图8所示,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801: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时,检测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
S802:根据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Tc、环境温度Ta和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T1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
第一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一阀体SV1和第二阀体EXV1,第二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根据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Tc、环境温度Ta和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T1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包括: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的第二差值;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大于第一阈值且高压压力Pc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则关闭所述第一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并延迟预定时间后关闭所述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四阀体;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小于第三阈值且Pc是否小于第四阈值;如果是,则开启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进一步地,如果进一步判断第一差值除以第二差值的商仍未小于第三阈值和/或Pc仍未小于第四阈值,则保持关闭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其中,第一阈值为0.8,第二阈值为2.7,第三阈值为0.4,第四阈值为2.4,预定时间为5分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可以在空调系统进行模式转换后,自动调配冷媒的量,以满足不同模式的需求,降低能效和功耗,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换向件、第二压缩机、第二换向件、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件、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和第四连通管,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并联的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还包括:检测模块,用于在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时,检测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所述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的第二差值,并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大于第一阈值且高压压力Pc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则关闭所述第一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并延迟预定时间后关闭所述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四阀体,并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小于第三阈值且Pc是否小于第四阈值,如果是,则开启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仍未小于第三阈值和/或Pc仍未小于第四阈值,则所述控制模块保持关闭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阈值为0.8,所述第二阈值为2.7,所述第三阈值为0.4,所述第四阈值为2.4,所述预定时间为5分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可以在模式转换后,自动调配冷媒的量,以满足不同模式的需求,降低能效和功耗,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具体实现方式与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类似,具体请参见方法部分的描述,为了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换向件、第二压缩机、第二换向件、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件、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和第四连通管,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并联的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其中,第一压缩机具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一回气口,第一换向件具有换向A口、换向B口、换向C口和换向D口,换向A口与换向B口、换向C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换向D口与换向B口、换向C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换向A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换向D口与第一回气口相连,第二压缩机具有第二排气口和第二回气口,第二换向件具有换向E口、换向F口、换向G口和换向H口,换向E口与换向F口、换向G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换向H口与换向F口、换向G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换向E口与第二排气口相连,换向H口与第二回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换向F口相连,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换向C口相连,第一节流件串联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换向B口和换向G口相连,第一连通管上串联有第一控制阀,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换向B口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通管上串联有第二控制阀,第三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和换向G口相连,第三连通管上串联有第三控制阀,第四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和第二回气口相连,第四连通管上串联有第四控制阀,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时,第一换向件的换向A口与换向C口连通,换向B口与换向D口连通,第二换向件的换向E口与换向G口连通,换向F口与换向H口连通,第二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检测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
根据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所述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所述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包括:
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的第一差值;
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的第二差值;
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大于第一阈值且高压压力Pc是否大于第二阈值;
如果是,则关闭所述第一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并延迟预定时间后关闭所述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四阀体;
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小于第三阈值且高压压力Pc是否小于第四阈值;
如果是,则开启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仍未小于第三阈值和/或Pc仍未小于第四阈值,则保持关闭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为0.8,所述第二阈值为2.7,所述第三阈值为0.4,所述第四阈值为2.4,所述预定时间为5分钟。
6.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换向件、第二压缩机、第二换向件、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件、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和第四连通管,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并联的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其中,第一压缩机具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一回气口,第一换向件具有换向A口、换向B口、换向C口和换向D口,换向A口与换向B口、换向C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换向D口与换向B口、换向C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换向A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换向D口与第一回气口相连,第二压缩机具有第二排气口和第二回气口,第二换向件具有换向E口、换向F口、换向G口和换向H口,换向E口与换向F口、换向G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换向H口与换向F口、换向G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换向E口与第二排气口相连,换向H口与第二回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换向F口相连,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换向C口相连,第一节流件串联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换向B口和换向G口相连,第一连通管上串联有第一控制阀,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换向B口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通管上串联有第二控制阀,第三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和换向G口相连,第三连通管上串联有第三控制阀,第四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和第二回气口相连,第四连通管上串联有第四控制阀,还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空调系统处于单级压缩单开制冷模式时,第一换向件的换向A口与换向C口连通,换向B口与换向D口连通,第二换向件的换向E口与换向G口连通,换向F口与换向H口连通,第二控制阀处于打开状态,检测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选择性地导通或关断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中的一个,以调整所述空调系统中流动的冷媒的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两端对应地设有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温度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与所述环境温度的第二差值,并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大于第一阈值且高压压力Pc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是,则关闭所述第一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并延迟预定时间后关闭所述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四阀体,并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是否小于第三阈值且高压压力Pc是否小于第四阈值,如果是,则开启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如果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差值除以所述第二差值的商仍未小于第三阈值和/或Pc仍未小于第四阈值,则所述控制模块保持关闭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或者所述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为0.8,所述第二阈值为2.7,所述第三阈值为0.4,所述第四阈值为2.4,所述预定时间为5分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15903.4A CN107975911B (zh) | 2017-11-13 | 2017-11-13 | 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及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15903.4A CN107975911B (zh) | 2017-11-13 | 2017-11-13 | 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及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75911A CN107975911A (zh) | 2018-05-01 |
CN107975911B true CN107975911B (zh) | 2020-09-04 |
Family
ID=62013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115903.4A Active CN107975911B (zh) | 2017-11-13 | 2017-11-13 | 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及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97591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20040220A (ko) * | 2020-09-23 | 2022-03-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난방환기 멀티 공기조화기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42943A (ja) * | 2003-07-23 | 2005-02-17 | Hitachi Ltd |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
CN103597296A (zh) * | 2011-06-09 | 2014-02-19 | 株式会社电装 | 制冷循环 |
CN105546753A (zh) * | 2016-01-04 | 2016-05-0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WO2016151655A1 (ja) * | 2015-03-20 | 2016-09-29 |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性能判定方法 |
CN106016867A (zh) * | 2016-04-28 | 2016-10-1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冷媒充注方法、冷媒充注系统及空调器 |
CN106940071A (zh) * | 2017-03-24 | 2017-07-1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2017
- 2017-11-13 CN CN201711115903.4A patent/CN1079759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42943A (ja) * | 2003-07-23 | 2005-02-17 | Hitachi Ltd |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
CN103597296A (zh) * | 2011-06-09 | 2014-02-19 | 株式会社电装 | 制冷循环 |
WO2016151655A1 (ja) * | 2015-03-20 | 2016-09-29 |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性能判定方法 |
CN105546753A (zh) * | 2016-01-04 | 2016-05-0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CN106016867A (zh) * | 2016-04-28 | 2016-10-1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冷媒充注方法、冷媒充注系统及空调器 |
CN106940071A (zh) * | 2017-03-24 | 2017-07-1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75911A (zh) | 2018-05-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13958B2 (en) | Air conditioner having indoor and outdoor units | |
CN101223405B (zh) | 冷冻装置 | |
CA2567304A1 (en) | Air conditioner with refrigerant quantity judging mode | |
CN100504245C (zh) | 冷冻装置 | |
US8931298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430030A (zh) | 热泵型空调 | |
CN203642549U (zh) | 压缩机组系统及热泵系统 | |
CN108507207A (zh) | 一种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000192A (zh) | 电冰箱制冷系统 | |
CN103307709A (zh) | 一种制冷剂充注量可调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5987456A (zh) | 一种多联式空调室外机和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小负荷运行的控制方法 | |
CN110617219A (zh) |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 |
CN101943503B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104764115B (zh) | 多联机系统 | |
CN107975911B (zh) | 空调系统的冷媒调整方法及空调系统 | |
CN103335439B (zh) | 制冷系统 | |
CN107763875B (zh) | 空调系统 | |
CN205448382U (zh) | 制冷系统 | |
CN110207273B (zh) | 室外换热器、制冷系统、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207936367U (zh) | 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及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8088008B (zh) | 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及空气调节装置 | |
CN111435045A (zh) | 一种空调热泵系统 | |
CN209819923U (zh) | 制冷、制热、热水三联供系统 | |
CN211422911U (zh) |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 |
CN202648269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