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42202A - 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42202A
CN107942202A CN201711463743.2A CN201711463743A CN107942202A CN 107942202 A CN107942202 A CN 107942202A CN 201711463743 A CN201711463743 A CN 201711463743A CN 107942202 A CN107942202 A CN 1079422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ute survey
mtd
wave signal
survey end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637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逯怀东
胥明凯
韩显芳
孙英涛
赵勇
王思源
王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Jina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Jina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Jina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71146374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4220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942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22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08Locating faults in cables, transmission lines, or networks
    • G01R31/081Locating faults in cables, transmission lines, or networks according to type of conductors
    • G01R31/085Locating faults in cables, transmission lines, or networks according to type of conductors in 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lines, e.g. overhea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08Locating faults in cables, transmission lines, or networks
    • G01R31/088Aspects of digital compu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08Locating faults in cables, transmission lines, or networks
    • G01R31/11Locating faults in cables, transmission lines, or networks using pulse reflection 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ocating Faul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先构建超定方程组;然后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根据四个时间量,采用超定方程组计算故障点位置。本发明通过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输电线路两测量端,以及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到达测量端N、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到达测量端M的时间,通过超定方程组求解消除波速影响的故障点位置,减小测量误差,提高了测距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输电线路行波测距的研究方面,有运用单端行波测距算法实现行波故障测距,也有运用双端行波测距算法实现,再辅以波速的选取,得出故障点位置。即通过检测故障行波到达两个测量端的初始行波波头分别到达线路两端测量端的时刻及经测量端反射和折射到达母线侧测量端的时刻,再选取波速来确定故障位置。由于发生故障后行波在输电线路上传播时有反射和折射现象,在故障初始行波到达测量端时会发生反射、折射。
常规的行波故障测距算法只使用了前两个反射波头到达母线侧时间信息,还受波速的影响,测距误差相对较大,在不同的故障位置和不同接地电阻不适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通过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输电线路两测量端,以及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到达测量端N、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到达测量端M的时间,通过构建的超定方程组求解消除波速影响的故障点位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包括:
步骤一:基于线路的长度、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两端的时间以及线路测量端反射行波信号到达对端的时间构建超定方程组;
步骤二: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
步骤三: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和步骤三所测得的时间量,采用超定方程组计算故障点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超定方程组为:
其中,L为现场线路长度;d为故障点到线路本端M的距离;v为故障行波的传播速度;t1为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线路本端M的时间;t2为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3为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线路对端N的时间,t4为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包括:
采集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行波信号;
采用模变换法对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行波信号进行解耦处理,得到线路测量端M的三个模量;
对线路测量端M的一模量进行小波变换,得到第一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1
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极性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行波波头进行识别,判断该第二行波波头是否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
若是,则记录该第二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2
反之,则记录与第一行波波头极性相反的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为t2
进一步的,所述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行波信号包括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故障点反射行波信号和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线路测量端M的三个模量包括线路测量端M的0模量、1模量波和2模量;采用线路测量端M的1模量或2模量作为小波变换的对象。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极性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行波波头进行识别,判断该第二行波波头是否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包括:
若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第二行波波头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第一行波波头的极性相反,则该第二行波波头为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
若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第二行波波头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第一行波波头的极性相同,则该第二行波波头为故障点反射行波。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包括:
采集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行波信号;
采用模变换法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行波信号进行解耦处理,得到线路测量端N的三个模量;
对线路测量端N的一模量进行小波变换,得到第一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3
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极性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行波波头进行识别,判断该第二行波波头是否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
若是,则记录该第二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4
反之,则记录与第一行波波头极性相反的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为t4
进一步的,所述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行波信号包括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故障点反射行波信号和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步骤二和步骤三测得的时间量,采用超定方程组计算故障点位置,包括:
根据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1、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2、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3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4和现场线路长度L,采用超定方程组计算故障点到线路测量端M的距离d;故障点到线路测量端M的距离XS=L-d。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输电线路两测量端,以及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到达测量端N、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到达测量端M的时间,通过构建的超定方程组求解消除波速影响的故障点位置;
(2)本发明对行波信号进行解耦处理,消除线路之间耦合影响,并采用0模量之外的两个相模量来测距,提高了测距精度;
(3)本发明无需对行波波速进行测量,减小测距误差,在不同的故障位置和不同接地电阻均适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行波在结点A的折射和反射图;
图2是单端行波故障测距中所用到的反射行波示意图;
图3是双端行波测距算法运用到的反射行波示意图;
图4是故障行波传播示意图;
图5是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流程图;
图6是仿真电力系统结构图;
图7a是线路测量端M的A相电压行波波形图;
图7b是线路测量端M的B相电压行波波形图;
图7c是线路测量端M的C相电压行波波形图;
图8a是线路测量端M的0模量波形;
图8b是线路测量端M的1模量波形
图8c是线路测量端M的2模量波形;
图9a是线路测量端M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示意图;
图9b是线路测量端N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行波的折射和反射的概念:
当某一条线路发生故障时,故障点两端的波阻抗不等,就会产生波的折射和反射,所以具有不同波阻抗的两条线路相连接,如图1所示,A为联结点。
前行电压波u1q沿线路L1传播到线路L1和L2的联结点A。由于L1和L2的线路参数不一致,就发生了行波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折射波为u2q继续沿线路L2向前传播,而反射波u1f则自结点返回线路L1向后传播。
线路的长度总是有限的,这就造成行波在线路两个节点间来回多次反射的情况。所以,行波的多次折反射也就有规律可循,如图2所示,下面仅画出单端故障测距中所需要的各反射性波的示意图,输电线路中F点发生故障,故障检测装置设在线路的母线M端;t1表示初始行波到达M端的故障行波波头到达时刻,t3是t1的反射波又经过故障点F点的反射,产生的反射波到达M端的波头到达时刻;t2是到达N端母线的故障行波经过N端母线的反射,产生的反射波到达M端的波头到达时刻。在单端测距算法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t2或者t3波头和t1波头到达时刻进行故障定位。
双端行波测距的基本原理:
以电压行波作为分析对象,如图3中表示了单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所用到的折、反射波。双端行波故障测距原理是利用线路内部故障产生的初始行波浪涌到达线路两端测量点的绝对时间之差来计算故障点到两端测量点之间的距离。
设在母线M和N侧都有测距装置,在线路内部发生故障时,利用到的反射波有ufm和ufn,故障初始行波浪涌ufm和ufn以相同的传播速度v分别到达两端M和N侧的时间为t1和t2,线路全长L,则有:
线路测量端M侧到故障点的距离l:
为了能够准确标定初始行波到达两端测量端的时刻,线路两端必须配备高精度和高稳定度的实时时钟,且两端保持精确同步,运用GPS定位系统可以实现。
目前,在对输电线路行波测距的研究方面,有运用单端行波测距算法实现行波故障测距,也有运用双端行波测距算法实现,再辅以波速的选取,得出故障点位置。即通过检测故障行波到达两个测量端的初始行波波头分别到达线路两端测量端的时刻及经测量端反射和折射到达母线侧测量端的时刻,再选取波速来确定故障位置。由于发生故障后行波在输电线路上传播时有反射和折射现象,在故障初始行波到达测量端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则故障行波在输电线路上的传播路径如图4所示。
常规算法只使用了前两个反射波头到达母线侧时间信息,本发明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在常规双端行波测距算法上多测一个时间量,除了需要测得由故障点产生的两个初始行波信号分别到达线路两测量端M、N的时间外,还需要测得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即需测四个时间量如图4的t1,t2,t3,t4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基于线路的长度、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两端的时间以及线路测量端反射行波信号到达对端的时间构建超定方程组,构建超定方程组。
如图4所示,设线路的长度为L,故障点F到线路测量端M的距离为d,到测量端N距离为XS=L-d,行波的传播速度为v。则故障发生后,线路两测量端M、N到达多个行波波头,根据极性判断出是故障反射波信号还是测量端反射行波信号的透射波信号。设t0为故障发生绝对时刻,t1是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刻,t2是故障点产生初始行波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刻,t3为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刻,t4是故障点产生初始行波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刻。
由图4可得方程组:
这是一个超定方程组Αx=B,矩阵Α和矩阵B为:
可采用Matlab求解超定方程组。
步骤102: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1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2
所述步骤102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步骤1021:采集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行波信号;该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行波信号包括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故障点反射行波信号和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
得到行波信号以后,考虑到由于输电线路之间存在线路之间的耦合,会影响到测距精度,必须对其原始信号进行解耦,消除这种耦合间的影响;紧接着对行波信号进行解耦。
步骤1022:采用模变换法对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行波信号进行解耦处理,得到线路测量端M的三个模量;线路测量端M的三个模量包括线路测量端M的0模量、1模量和2模量。由于0模量损耗大且随频率变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本发明采用线路测量端M的1模量或2模量作为小波变换的对象。
步骤1023:利用小波分析对线路测量端M的1模量或2模量进行小波变换,此时,第一行波波头为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初始行波信号,根据小波变换结果,得到第一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即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1
步骤1024:对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第二行波波头的极性进行识别,判断该第二行波波头是否为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
由于发生故障后行波在输电线路上传播遇到阻抗不连续的地方出现折射和反射,故障点反射行波就可能会在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到达线路测量端M前先到达,所以必须对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第二个行波进行识别。由于故障点反射波信号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极性与初始行波极性相同,而对端母线反射波透射过来的行波信号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初始行波极性相反。利用这一结论,就可以线路测量端M得到的第二个行波的性质进行识别,判断其是否为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如果是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则直接进行记录时间数据,反之,则对其小波变换结果中找出与初始行波信号极性相反的行波波头的时间数据,并记录下来。
即若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第二行波波头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第一行波波头的极性相反,则该第二行波波头为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
若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第二行波波头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第一行波波头的极性相同,则该第二行波波头为故障点反射行波。
步骤1025:若第二行波波头是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则记录该第二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2;反之,则记录与第一行波波头极性相反的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为t2
步骤103: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3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4
所述步骤103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步骤1031:采集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行波信号;该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行波信号包括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故障点反射行波信号和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
得到行波信号以后,考虑到由于输电线路之间存在线路之间的耦合,会影响到测距精度,必须对其行波信号进行解耦,消除这种耦合间的影响;紧接着对行波信号进行解耦。
步骤1032:采用模变换法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行波信号进行解耦处理,得到线路测量端M的三个模量;线路测量端N的三个模量包括线路测量端N的0模量、1模量和2模量。由于0模量损耗大且随频率变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本发明采用线路测量端N的1模量或2模量作为小波变换的对象。
步骤1033:利用小波分析对线路测量端N的1模量或2模量进行小波变换,此时,第一行波波头为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初始行波信号,根据小波变换结果,得到第一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即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3
步骤1034: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行波波头的极性进行识别,判断该第二行波波头是否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
由于发生故障后行波在输电线路上传播遇到阻抗不连续的地方出现折射和反射,故障点反射行波就可能会在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到达线路测量端N前先到达,所以必须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个行波进行识别。由于故障点反射波信号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极性与初始行波极性相同,而对端母线反射波透射过来的行波信号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初始行波极性相反。利用这一结论,就可以线路测量端N得到的第二个行波的性质进行识别,判断其是否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如果是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则直接进行记录时间数据,反之,则对其小波变换结果中找出与初始行波信号极性相反的行波波头的时间数据,并记录下来。
即若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行波波头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第一行波波头的极性相反,则该第二行波波头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
若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行波波头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第一行波波头的极性相同,则该第二行波波头为故障点反射行波。
步骤1035:若第二行波波头是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则记录该第二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4;反之,则记录与第一行波波头极性相反的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为t4
在得到四个时间量以后,在现场线路长度L已知条件下,就可以求出故障点位置。
步骤104:根据四个时间量t1、t2、t3、t4;采用超定方程组计算故障点位置。
在现场线路长度L已知条件下,不需要波速的选取,只需t1,t2,t3,t4四个时间参数,采用超定方程组可求得故障点F到M端距离为d,到另一端N端的距离为XS=L-d。
实施例一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了解本发明,下面列举一个具体的计算实例,如图6所示为运行的仿真电力系统结构,使用Matlab仿真软件中的PSB模块,以simulink为运算环境,并运用matlab程序对仿真数据进行小波分析。
仿真采用某线路双电源500kV的输电线路,使用50Hz三相分布线路模型,线路参数如下:
R1=0.0208Ω/km,R0=0.1148Ω/km;
L1=0.8984e-3Η/km,L0=2.2886e-3Η/km;
C1=0.0129e-6F/km,C0=0.00523e-6F/km;
线路全长L=150.00km,设线路故障为A相故障,故障点距M端的距离为d=120.00km,距N端的距离为XS=L-d,源电阻为R=1.05Ω,源电抗为X=0.1375Ω/km,接地电阻为10Ω,采样频率为1MHz。设故障发生时间为0.02s,则线路测量端M所得暂态电压行波波形如7a-7c图所示。测量端N与此类似。
采用模变换法对行波信号进行解耦,将相量转换为模量后,各模量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耦合关系,线路测量端M电压行波解耦后所得三个模量波形如图8a-8c所示。
使用小波分析对线路测量端M和对线路测量端N的1模量进行小波变换,求取行波波头到达时刻。如图9a所示,给出了线路测量端M的1模量小波变换和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检测的结果;图9b所示,给出了线路测量端N的1模量小波变换和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检测的结果。
由如图9a和图9b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结果可知,故障发生后线路测量端M和线路测量端N分别检测到多个行波波头。由行波在各个波阻抗不连续点发生折、反射系数可知,故障初始行波极性与到达母线测量端的对端母线反射波相反,与故障点反射波极性相同,由此判断出,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第一个行波波头为初始行波和与第一行波波头极性相反的第二个行波波头为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同理,到达路测量端N的第一个行波波头为初始行波,第二个行波波头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已知仿真开始时间为0s,结束时间为0.03s,故障开始时间为0.02s,采样频率为1MHz。
根据小波变换结果,测得t1=20410us,t2=20614us,t3=20098us,t4=20926us,则将所测得时间参数代入公式(3),解超定方程组得:故障点F到线路测量端M距离为d=120.3488km,到另一端线路测量端N的距离为XS=L-d=29.6512km,所得误差为0.3488km。与所要求的误差相比具有较高的测距精度。
如果采用传统的单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取波速v=297550km/s,得d=119.6499km,其误差为0.3501km。误差相对较大。所以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在不同的故障位置和不同接地电阻同样适用,其仿真结果如下表1和表2所示。
表1传统方法测距结果
表2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测距结果
根据所得结果对比表1和表2的仿真数据可知,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在行波实际波速未确定的情况下,根据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来设定行波波速进行故障测距会产生相对较大的误差,而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即提高了精确度,也保证了可靠性。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步骤一:基于线路的长度、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两端的时间以及线路测量端反射行波信号到达对端的时间构建超定方程组;
步骤二: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
步骤三: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和步骤三所测得的时间量,采用超定方程组计算故障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一中,超定方程组为:
<mrow>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2</mn> </msub> <mo>-</mo> <msub> <mi>t</mi> <mn>1</mn> </msub> </mrow> </mtd> <mtd> <mn>2</mn>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4</mn> </msub> <mo>-</mo> <msub> <mi>t</mi> <mn>3</mn> </msub> </mrow> </mtd> <mtd> <mrow> <mo>-</mo> <mn>2</mn>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3</mn> </msub> <mo>-</mo> <msub> <mi>t</mi> <mn>1</mn> </msub> </mrow> </mtd> <mtd> <mn>2</mn>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4</mn> </msub> <mo>-</mo> <msub> <mi>t</mi> <mn>2</mn> </msub> </mrow> </mtd> <mtd> <mrow> <mo>-</mo> <mn>2</mn>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4</mn> </msub> <mo>-</mo> <msub> <mi>t</mi> <mn>1</mn> </msub> </mrow> </mtd> <mtd> <mn>0</mn>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t</mi> <mn>2</mn> </msub> <mo>-</mo> <msub> <mi>t</mi> <mn>3</mn> </msub> </mrow> </mtd> <mtd> <mn>0</mn> </mtd> </mtr> </mtable> </mfenced>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i>v</mi> </mtd> </mtr> <mtr> <mtd> <mi>d</mi> </mtd> </mtr> </mtable> </mfenced> <mo>=</mo>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n>2</mn> <mi>L</mi> </mtd> </mtr> <mtr> <mtd> <mn>0</mn> </mtd> </mtr> <mtr> <mtd> <mi>L</mi> </mtd> </mtr> <mtr> <mtd> <mo>-</mo> <mi>L</mi> </mtd> </mtr> <mtr> <mtd> <mi>L</mi> </mtd> </mtr> <mtr> <mtd> <mi>L</mi> </mtd> </mtr> </mtable> </mfenced> </mrow>
其中,L为现场线路长度;d为故障点到线路本端M的距离;v为故障行波的传播速度;t1为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线路本端M的时间;t2为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3为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到达线路对端N的时间,t4为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包括:
采集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行波信号;
采用模变换法对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行波信号进行解耦处理,得到线路测量端M的三个模量;
对线路测量端M的一模量进行小波变换,得到第一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1
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极性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行波波头进行识别,判断该第二行波波头是否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
若是,则记录该第二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2
反之,则记录与第一行波波头极性相反的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为t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行波信号包括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故障点反射行波信号和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线路测量端M的三个模量包括线路测量端M的0模量、1模量波和2模量;采用线路测量端M的1模量或2模量作为小波变换的对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极性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行波波头进行识别,判断该第二行波波头是否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包括:
若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第二行波波头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第一行波波头的极性相反,则该第二行波波头为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
若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第二行波波头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极性与第一行波波头的极性相同,则该第二行波波头为故障点反射行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包括:
采集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行波信号;
采用模变换法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行波信号进行解耦处理,得到线路测量端N的三个模量;
对线路测量端N的一模量进行小波变换,得到第一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3
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极性对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第二行波波头进行识别,判断该第二行波波头是否为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
若是,则记录该第二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4
反之,则记录与第一行波波头极性相反的行波波头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为t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行波信号包括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故障点反射行波信号和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根据步骤二和步骤三测得的时间量,采用超定方程组计算故障点位置,包括:
根据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1、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N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M的时间t2、测量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3以及故障点产生的初始行波信号经线路测量端M反射行波信号到达线路测量端N的时间t4和现场线路长度L,采用超定方程组计算故障点到线路测量端M的距离d;故障点到线路测量端M的距离XS=L-d。
CN201711463743.2A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Pending CN1079422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63743.2A CN107942202A (zh)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63743.2A CN107942202A (zh)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42202A true CN107942202A (zh) 2018-04-20

Family

ID=61940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63743.2A Pending CN107942202A (zh)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42202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1594A (zh) * 2018-07-26 2018-12-14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行波定位方法
CN109188210A (zh) * 2018-10-23 2019-01-11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徐州供电分公司 一种基于VMD-Hilbert变换的城市电力电缆双端故障测距方法
CN111308275A (zh) * 2020-03-31 2020-06-19 南京辉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行波法故障测距精度方法
CN114184884A (zh) * 2021-11-23 2022-03-15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电网故障行波测距方程自动构造方法
CN114325212A (zh) * 2021-11-11 2022-04-1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营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故障行波灵活监测的精确故障定位算法
CN114755530A (zh) * 2022-04-20 2022-07-15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输电线路鲁棒故障定位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5130A (zh) * 2017-05-31 2017-11-03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线路两端电流行波与电压行波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5130A (zh) * 2017-05-31 2017-11-03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线路两端电流行波与电压行波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尹晓光等: "与波速无关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研究",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
逯怀东等: "混合线路故障行波定位及重合闸新方法", 《电工技术学报》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1594A (zh) * 2018-07-26 2018-12-14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行波定位方法
CN109001594B (zh) * 2018-07-26 2021-03-16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行波定位方法
CN109188210A (zh) * 2018-10-23 2019-01-11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徐州供电分公司 一种基于VMD-Hilbert变换的城市电力电缆双端故障测距方法
CN111308275A (zh) * 2020-03-31 2020-06-19 南京辉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行波法故障测距精度方法
CN114325212A (zh) * 2021-11-11 2022-04-1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营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故障行波灵活监测的精确故障定位算法
CN114184884A (zh) * 2021-11-23 2022-03-15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电网故障行波测距方程自动构造方法
CN114184884B (zh) * 2021-11-23 2024-05-2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电网故障行波测距方程自动构造方法
CN114755530A (zh) * 2022-04-20 2022-07-15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输电线路鲁棒故障定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2202A (zh) 一种基于超定方程组的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CN101299538B (zh) 一种电缆-架空混合线路故障行波测距方法
CN108120899B (zh) 一种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单端区段定位方法
CN106771861B (zh) 基于广域行波能量和时间差的复杂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CN105137293B (zh) 一种配电网混合线路中故障点的定位方法
CN104865495B (zh) 电力线路故障行波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03293449B (zh) 一种消除煤矿高压电网单端行波故障定位死区的方法
CN104133156B (zh) 一种基于故障距离区间的混联线路单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CN102967801B (zh) T接线路三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CN207114693U (zh) 一种监测输电线路故障的综合测距系统
CN103383428B (zh) 一种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CN108896874A (zh) 一种末端连接短线路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
CN102798804A (zh) 高压电力电缆故障在线定位装置
CN109709442A (zh) 基于母线注入信号的配电网行波测距方法和系统
CN108627740A (zh) 考虑行波波速变化和到达时间补偿的半波长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
CN111381130A (zh) 一种计及行波波速的t接线路故障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07632238B (zh) 一种基于wams系统的多端传输线路故障测距方法
CN106199333B (zh) 基于分布电容补偿的单端工频量改进分布参数自适应测距方法
Xinzhou et al. Optimizing solution of fault location
CN107817420A (zh) 非全程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非同步数据故障测距方法
CN102707202A (zh) 无需确定波速的供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CN103941152B (zh) 一种基于波形相似性的k-NN算法的缆线混合线路故障测距方法
CN112540260B (zh) 基于行波能量变化特性的高压输电网混联线路故障测距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245893A (zh) 一种基于自然频率的辐射状配网分层分布式ann故障定位方法
Naidu et al. Hybrid fault location method for two terminal mixed lines using one ended measur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2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