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15376B -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15376B
CN107915376B CN201711268521.5A CN201711268521A CN107915376B CN 107915376 B CN107915376 B CN 107915376B CN 201711268521 A CN201711268521 A CN 201711268521A CN 107915376 B CN107915376 B CN 1079153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ment unit
aeration
micro
sewag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685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15376A (zh
Inventor
唐宁远
李显涛
熊静
周腾耀
周杉
阮键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Da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Da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Da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Da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685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153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15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5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15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53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9Apparatus with independent power supply, e.g. solar cells, windpower, fuel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8Multistage treatments, e.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cess ste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28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es
    • C02F3/2806Anaerobic processes using solid supports for microorganis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28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es
    • C02F3/286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es including two or more ste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污水首先在预处理单元经过厌氧预处理,将污水中的大颗粒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进行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不完全的硝化反应为后续步骤提供满足比例要求的氨氮和亚硝氮,最后通过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将污水中的氨氮及其不完全氧化物还原成N2,进行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后排出满足排放标准的水。本发明通过将毛细渗滤系统和人工湿地进行优化组合,不仅提高处理效率,还减少占地面积。

Description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及设备,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农村生活环境污染治理不容忽视。然而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管网设施不齐全,对污水集中处理比较困难。且经济上较为落后,对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投资、运营费用成为首要的考虑的要素。
毛细渗滤系统、人工湿地作为两种常用的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常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往往单一人工湿地或毛细渗滤系统难以满足生活污水处理排放要求。可针对场地、气候条件、水质参数及达标要求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生物生态处理系统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出复合型生物生态处理系统,使其出水满足排放要求。目前常采用的组合工艺为厌氧/好氧生物技术与人工湿地组成的生物生态工艺。
如申请号CN201010147075.4,名称为“一种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属于环保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生活污水进入曝气沉砂池兼调节池中,进行适当沉砂沉淀和调节后无机污染物被去除一部分,再通过提升水泵送入浓缩式二级厌氧反应池内,污水在通过浓缩滤层的过程中,水中悬浮物被过滤截留,浓缩式二级厌氧反应池中产生的CH4和H2S等污染气体通过气口排出,部分浓缩液可以定期通过打开阀门经浓缩底泥排污管排出系统,从浓缩式二级厌氧反应池出水口出来的上清液依次进入阶梯跌水型湿地、无介质湿地、经济收益型湿地、生物滤池、鱼池,水中的氮磷富营养化污染物被水生植物的根茎等过滤、截留、吸附、分解、吸收和沉淀,并通过定期收获,达到水净化的目的。
申请号CN201210164424.2,名称为“一种低能耗低碳排放经济节能型的城镇污水处理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低能耗低碳排放经济节能型的城镇污水处理方法,其步骤是:1、污水管网收集的待处理污水经过格栅过滤,通过泵提升进入新型高效折流式厌氧生化池(ABR)的脉冲布水罐;2、经步骤1处理的污水,流入循环流生物氧化池;3、经步骤2处理的出水,流入利用天然的沟渠、库塘水体改造的人工强化生物接触氧化塘;4、经步骤2或3处理的出水,流入人工湿地。污水经过上述步骤处理后,水中大部分的污染物能够有效去除,处理出水能够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这种低成本、低能耗、低碳排放、低运行费用的节能型污水处理净化工艺,特别适用于小城镇或农村的污水处理。
上述文件虽然都涉及到污水的处理,但还是存在结构较复杂、占地面积较大、成本较高等问题,仍然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当前农村生活环境污染治理欠缺、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管网设施不齐全、污水集中处理困难、设备投资运营维护费用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利用设备紧凑方便、安装建造简单、容易维护的复合型生物生态处理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污水首先在预处理单元经过厌氧预处理,将污水中的大颗粒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进行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不完全的硝化反应为后续步骤提供满足比例要求的氨氮和亚硝氮,最后通过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将污水中的氨氮及其不完全氧化物还原成N2,进行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后排出满足排放标准的水。
进一步地,污水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内采用连续微曝气处理的方式,使空气与污水充分混合,然后进入潜流湿地处理单元进行污染物的去除。
进一步地,连续微曝气的气水比为3-4。
进一步地,污水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内采用间歇微曝气处理的方式后进入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使污水在垂直流入的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氧混合,起到再次曝气的作用。
进一步地,间歇微曝气的气水比为7-9,间隔时间为50-70min。
进一步地,预处理单元内污水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0-12h。
进一步地,设计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水力负荷范围为0.5-4.5m3/(m2.d),保证污水有合适的停留时间。
进一步地,设计人工湿地处理单元水力负荷范围为0.1-1.5m3/(m2.d),保证污水有合理的反应时间。
进一步地,污水从预处理单元的底部进入预处理单元,以分散进水的冲击力,减少进水时的水体紊动,提供预处理单元的厌氧处理效率。
进一步地,预处理单元的污水以溢流方式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利用重力将预处理后的污水均匀分布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的下面部分。
进一步地,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进水缓冲槽与处理单元主体部分通过隔板一隔开,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的污水采用虹吸管利用虹吸原理无动力地排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进水缓冲槽,且虹吸管的入水口位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的底部,出水口不低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的卵石层的顶部,保证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的水量不低于其卵石层,使底部经过间歇微曝气的污水率先通过虹吸管排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且每次排水都抽取一定的高度,因此上部污水以递进关系逐级往下推移,达到不完全曝气的目的。
进一步地,潜流湿地处理单元的隔板一上设有透水孔以使污水从透水孔进入潜流湿地处理单元的处理单元主体部分。
进一步地,将潜流湿地处理单元设计成处理单元主体部分的高度低于进水缓冲槽的方式,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的隔板一为不透水板,且在隔板上设有垂直流进水管以使污水从进水缓冲槽流入处理单元主体部分,垂直流进水管位于虹吸管的出水口的上方以保证进水缓冲槽的水深使虹吸管能正常虹吸,同时垂直流进水管的高度高于处理单元主体部分以保证污水垂直流入处理单元主体部分。
进一步地,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上弯排水管的入水口距离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底部40-60mm,出水口高度为300-500mm之间,以保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内有400-500mm为厌/缺氧环境的淹没区,为微曝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磷还原提供发生条件。
进一步地,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和人工湿地处理单元植被根据实际水质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选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发明将毛细渗滤系统和人工湿地进行优化组合,不仅提高处理效率,还减少占地面积。预处理、毛细渗滤系统和人工湿地组合一体化设备解决了单一人工湿地占地面积较大,分散布置时构造物数量多,建造和运营成本增加的问题。
2. 本发明采用厌氧氨氧化反应原理对污水进行处理,曝气量小,能耗低,处理效果好,出水稳定,维护管理简单,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排放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A-A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2B-B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主视示意图;
图中:1.预处理单元,11.密封板,12.检查孔,13.固定填料,2.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1.微曝气装置,22.曝气管,23.鼓风机,24.供电设备,25.砂石层,26.卵石层,3.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1.碎石层,32.进水缓冲槽,33.出水过滤槽,34.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5.垂直流进水管,36.隔板一,37.隔板二,4.进水管,41.多孔布水管,42.布水弯管,420.穿孔管,43.虹吸管,44.上弯排水管,45.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通过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实现,设备包括用管道依次连通的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污水可生化性的预处理单元1、对污水进行微曝气处理的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其中预处理单元1与污水进水管4连通,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设有微曝气装置21,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与出水管45连通。
预处理单元1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之间通过布水弯管42相连通,布水弯管42的入水口位于预处理单元1、出水口位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预处理单元1的出水利用高差通过布水弯管42将污水均匀输送到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下部分;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与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之间通过虹吸管43相连通,虹吸管43的入水口位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底端处、出水口位于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
预处理单元1为厌氧处理单元,以提高生活污水的可生化性和去除生活污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在顶部盖有密封板11,阻止空气与污水接触,密封板11上开有检查孔12,便于日常维护检修。预处理单元1内安装有固定填料13,促进厌氧微生物的富集,同时供生活污水在预处理单元内进行沉降、不完全氧化、填料截留、过滤去除部分污染物及对部分污染物进行转化,生活污水在预处理单元1内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0-12h。
预处理单元1底端处安装有一圈与进水管4连接的多孔布水管41,多孔布水管41距离预处理单元底部0.08-0.12m,优选为0.1m,其中多孔布水管41管径为50mm,孔径为5-8mm,孔距为10-20mm,利用距离接近底部的一圈多孔布水管41将生活污水均匀分布于预处理单元1底部,减少污水进水时的扰动,改善提高厌氧环境。
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从上到下依次为植被、砂石层25、卵石层26,植被种植于砂石层25之上,根据实际水质情况和环境条件,选取合适的湿地植物。其中砂石层25厚度为300-400mm,填充直径1-5mm的碎石。卵石层26厚度为500-700mm,填充直径10-30mm的石头。设计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水力负荷为0.5-4.5m3/(m2.d),以保证污水有合适的反应停留时间。
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还设有微曝气装置21,微曝气装置21包括曝气管22、鼓风机23和供电设备24,电设备24与鼓风机23连接并为鼓风机23提供动力,鼓风机23与曝气管连22通并为曝气管22输送氧气,曝气管22布置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底端处、且均布置有多条,供电设备24为集太阳能电池板和电能储存一体设备于一体的太阳能供电设备。曝气量按气水比确定,气水比一般为3-4,且采用持续曝气的形式。利用太阳能供电设备24带动鼓风机23输送氧气至曝气管22,对经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微曝气处理,促进生活污水中氨氮不完全氧化,为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内产生的厌氧氨氧化提供合适比例的原料。
在预处理单元1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之间设置布水弯管42相连通,布水弯管42的高处位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砂石层25以上,出水口位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植被的根部以下,且出水口处为均匀铺设的穿孔管420,利用重力将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均匀分布于植被的根部以下一定距离的位置,使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中的污水能通过毛细作用被植物根系所吸收,部分污染物可在好氧条件下被微生物所降解。
穿孔管420管径为25mm,穿孔孔径为2-4mm,孔距为5-10mm,且在穿孔管420上包裹有透水土工布,防止细小填料堵塞布水孔。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包括在入水侧设置的进水缓冲槽32、在出水侧设置的出水过滤槽33和中间的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进水缓冲槽32与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之间用隔板一36隔开,出水过滤槽33和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之间用隔板二37隔开,虹吸管43的出水口位于进水缓冲槽32中,进水缓冲槽32和出水过滤槽33内均填充有卵石。出水过滤槽33对排出的水进一步过滤后排出。
进水缓冲槽和出水过滤槽内填充的卵石直径为10-30mm。
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与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之间设置管径为25mm的虹吸管43相连通,虹吸管43的入水口距离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3底部高50mm,且均匀布置有多条,上弯最高点与砂石层25表面高度齐平,出水口位于进水缓冲槽32内,出水口高度与卵石层26高度齐平,以控制水量不低于卵石层26,保证底部经过间歇微曝气的污水率先通过虹吸管43排入潜流湿地处理单元3,且每次排水都抽取一定的高度,因此上部污水以递进关系逐级往下推移,达到不完全曝气的目的。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包括植被和碎石层31,植被根据实际水质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选取,碎石层31由直径5-15mm的碎石组成,厚度为800~1100mm。经微曝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在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缺/厌氧环境中,污染物被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直接还原成N2,少部分的硝态氮则被反硝化微生物还原成N2或NO2,同时植物也能吸收少量的含氮、磷污染物。且设计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水力负荷的范围为0.1-1.5 m3/(m2.d),保证污水有合理的反应停留时间。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为潜流湿地处理单元,潜流湿地处理单元的隔板一36和隔板二37上均有滤水孔。污水通过滤水孔从进水缓冲槽32进入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抵消污水进入缺氧区时的水力冲击,以提供厌/缺氧反应时所需要较好的水利条件。
出水过滤槽33设有与出水管45连通的上弯排水管44将处理后的水无动力排放,其中上弯排水管入水口距离底部45-55mm,优选50mm,出水高度为300-500mm之间,保证潜流湿地处理单元3内有400-500mm的厌/缺氧环境淹没区,为污染物的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磷还原提供发生条件。
上弯排水管44的管径为25mm,出水管的管径为50mm。
可见,在此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中,污水首先在预处理单元1经过厌氧预处理,将污水中的大颗粒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进行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不完全的硝化反应为后续步骤提供满足比例要求的氨氮和亚硝氮,最后通过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将污水中的氨氮及其不完全氧化物还原成N2,进行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后排出满足排放标准的水。
经过厌氧预处理即对生活污水进行沉降、不完全氧化、填料截留、过滤处理等,提高生活污水的可生化性并去除部分有机物;进行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即利用鼓风机23通过铺设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内的曝气管22对预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微曝气;进行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即对微曝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厌氧氨氧化、反硝化、植物吸收、填料吸附、过滤、磷还原,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SS、COD、氮、磷后排出。
其中污水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内采用连续微曝气处理的方式,连续微曝气的气水比为3-4,使空气与污水充分混合,同时充分利用了基质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基质的截留作用,提高了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然后污水进入潜流湿地处理单元3进行污染物的去除。
采用连续曝气的方式使污水与空气混合均匀,且采用较低的气水比达到微曝气的效果。
预处理单元1内污水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0-12h,以将污水中的大颗粒有机物充分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设计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水力负荷范围为0.5-4.5m3/(m2.d),保证污水有合适的停留时间。
设计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水力负荷范围为0.1-1.5m3/(m2.d),保证污水有合理的反应时间。
污水从预处理单元1的底部进入预处理单元1,以分散进水的冲击力,减少进水时的水体紊动,提供预处理单元1的厌氧处理效率。
预处理单元1的污水以溢流方式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利用重力将预处理后的污水均匀分布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下面部分。使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中的污水能通过毛细作用被植物根系所吸收,部分污染物可在好氧条件下被微生物所降解。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的进水缓冲槽32与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通过隔板一36隔开,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污水采用虹吸管43利用虹吸原理无动力地排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的进水缓冲槽32,且虹吸管43的入水口位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底部,出水口不低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卵石层26的顶部,保证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水量不低于其卵石层26,使底部经过间歇微曝气的污水率先通过虹吸管43排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且每次排水都抽取一定的高度,因此上部污水以递进关系逐级往下推移,达到不完全曝气的目的。
潜流湿地处理单元的隔板一36上设有透水孔以使污水从透水孔进入潜流湿地处理单元的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的上弯排水管44的入水口距离潜流湿地处理单元底部40-60mm,出水口高度为300-500mm之间,以保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内有400-500mm为厌/缺氧环境的淹没区,为微曝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磷还原提供发生条件。
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和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植被根据实际水质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选取。
实施例二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微曝气装置21的供电设备24为风力供电设备,风力供电设备为发电与电能储存一体设备,采用间歇曝气的方式,气水比为7-9,间隔时间为50-70min,优选为1h。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为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的进水缓冲槽32高度高于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的高度,且隔板二37上设有滤水孔,隔板一36为隔水板,在隔板一36上设有垂直流进水管35,垂直流进水管35的高度位于虹吸管43出水口的上方。将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的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设置得低于进水缓冲槽32,使污水能够从垂直流进水管35以垂直流入的方式进入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进一步加大污水与空气的混合。设置垂直流进水管35的高度位于虹吸管43出水口的上方,保证进水缓冲槽32的污水高度,使虹吸管43能够正常虹吸。
污水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内采用间歇微曝气处理的方式后进入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使污水在垂直流入的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氧混合,起到再次曝气的作用。
间歇微曝气的气水比为7-9,间隔时间为50-70min。
采用较大的气水比进行间歇曝气,以使空气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后能够与污水更好地混合,且使污泥有足够的时间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将潜流湿地处理单元设计成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的高度低于进水缓冲槽34的方式,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的隔板一36为不透水板,且在隔板一36上设有垂直流进水管35以使污水从进水缓冲槽流入处理单元主体部分,垂直流进水管35位于虹吸管的出水口的上方以保证进水缓冲槽32的水深使虹吸管能正常虹吸,同时垂直流进水管35的高度高于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以保证污水垂直流入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或变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2)

1.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污水首先在预处理单元(1)经过厌氧预处理,将污水中的大颗粒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进行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不完全的硝化反应为后续步骤提供满足比例要求的氨氮和亚硝氮,最后通过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将污水中的氨氮及其不完全氧化物还原成N2,进行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后排出满足排放标准的水;其中预处理单元(1)为厌氧处理单元,在顶部盖有密封板(11),内部安装有固定填料(13);预处理单元(1)内污水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0-12h;
预处理单元(1)的污水以溢流方式进入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利用重力将预处理后的污水均匀分布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下面部分,在预处理单元1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之间设置布水弯管42相连通,布水弯管(42)的高处位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砂石层(25)以上,出水口位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植被的根部以下,且出水口处为均匀铺设的穿孔管(420);
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从上到下依次为植被、砂石层(25)、卵石层(26),植被种植于砂石层(25)之上,且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底端处布置有多条曝气管(22);设计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水力负荷范围为0.5-4.5m3/(m2.d),保证污水有合适的停留时间;污水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内采用连续微曝气处理的方式,使空气与污水充分混合,然后进入潜流湿地处理单元进行污染物的去除,连续微曝气的气水比为3-4;或者污水在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内采用间歇微曝气处理的方式后进入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使污水在垂直流入的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氧混合,起到再次曝气的作用;间歇微曝气的气水比为7-9,间隔时间为50-70min;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包括植被和碎石层,碎石层由直径5-15mm的碎石组成,厚度为800-1100mm,其上弯排水管(44)的入水口距离处理单元底部40-60mm,出水口高度为300-500mm之间,以保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内有400-500mm为厌/缺氧环境的淹没区,为微曝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磷还原提供发生条件;设计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水力负荷范围为0.1-1.5m3/(m2.d),保证污水有合理的反应时间;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的进水缓冲槽(32)与处理单元主体(34)部分通过隔板一(36)隔开,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污水采用虹吸管(43)利用虹吸原理无动力地排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的进水缓冲槽(32),且虹吸管(43)的入水口位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底部,出水口不低于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卵石层(26)的顶部,保证微曝气毛细渗滤处理单元(2)的水量不低于其卵石层(26),使底部经过间歇微曝气的污水率先通过虹吸管(43)排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3),且每次排水都抽取一定的高度,因此上部污水以递进关系逐级往下推移,达到不完全曝气的目的;
潜流湿地处理单元的隔板一(36)上设有透水孔以使污水从透水孔进入潜流湿地处理单元的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
或者将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设计成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的高度低于进水缓冲槽(32)的方式,垂直流湿地处理单元的隔板一(36)为不透水板,且在隔板一(36)上设有垂直流进水管(35)以使污水从进水缓冲槽(32)垂直流入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垂直流进水管(35)位于虹吸管的出水口的上方以保证进水缓冲槽(32)的水深使虹吸管能正常虹吸,同时垂直流进水管(35)的高度高于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以保证污水垂直流入处理单元主体部分(3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污水从预处理单元(1)的底部进入预处理单元(1),以分散进水的冲击力,减少进水时的水体紊动,提供预处理单元(1)的厌氧处理效率。
CN201711268521.5A 2017-12-05 2017-12-05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 Active CN1079153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68521.5A CN107915376B (zh) 2017-12-05 2017-12-05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68521.5A CN107915376B (zh) 2017-12-05 2017-12-05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5376A CN107915376A (zh) 2018-04-17
CN107915376B true CN107915376B (zh) 2021-07-02

Family

ID=61898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68521.5A Active CN107915376B (zh) 2017-12-05 2017-12-05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1537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0021A (zh) * 2011-06-01 2011-11-30 同济大学 一种无需外加碳源的生活污水深度脱氮工艺和装置
CN104030524B (zh) * 2014-06-03 2015-04-29 同济大学 一种季节性曝气生活污水深度脱氮工艺和装置
CN105254127B (zh) * 2015-11-02 2018-02-13 重庆大学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CN105236687B (zh) * 2015-11-02 2017-10-10 重庆大学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5376A (zh) 2018-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24550U (zh)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装置
CN104817239B (zh) 一种重污染河道原位水质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203768124U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107721101B (zh)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CN101468846B (zh) 分段进水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204474503U (zh) 一种农村污水滴滤生态渠处理系统
CN103951064A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111484206A (zh) 模拟自然环境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CN103159380A (zh) 一种零能耗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10656590U (zh) 一种地埋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
CN111115981A (zh) 一种资源再生型人工湿地系统
CN102745869B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的复合人工湿地系统
CN206089379U (zh) 一种分散式户用污水处理装置
CN112142258A (zh) 一种村镇生活污水的资源化与达标处理方法
CN204625450U (zh) 一种新型重污染河道原位水质净化系统
CN111253019A (zh) 一种mabr农村污水生态治理方法
CN111253001A (zh)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WO2020000214A1 (zh) 一种污水资源化处理装置
CN209872686U (zh) 生态污水处理系统
CN107915376B (zh)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
CN211999376U (zh) 一种mabr农村污水生态治理装置系统
CN201648121U (zh)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CN212356921U (zh) 一种分散型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12800032U (zh) 一种生态型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
CN211644786U (zh) 新农村生活污水生化湿地生态净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12007 9 / 301, workshop D-13 and 14, No. 1986, Taishan Road,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nan Da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412007 9 / 301, workshop D-13 and 14, No. 1986, Taishan Road,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UNAN DA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