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11830B -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11830B
CN107911830B CN201711118301.4A CN201711118301A CN107911830B CN 107911830 B CN107911830 B CN 107911830B CN 201711118301 A CN201711118301 A CN 201711118301A CN 107911830 B CN107911830 B CN 1079118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mobile node
communication rate
node
mc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183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11830A (zh
Inventor
刘航
娄雨
夏宁
赵亮
郭达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111830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118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11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1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11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1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首先利用OFDM技术对CSI的子信道进行划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信噪比的计算,并对网络节点间最大通信速率进行估计,对估计得到的通信速率的异常值进行剔除;然后对一个步长内估计得到的所有通信速率进行线性拟合,判断在一个步长内网络节点间通信速率的变化趋势;根据这个变化趋势,对网络节点进行移动控制,最终得到整个区域网络节点通信速率的最佳位置。本发明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对网络节点的移动进行有效控制,有效改善通信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用于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networks)、智能家居等系统中。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作为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现代化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之一。然而,在实际通信中,网络节点间的通信速率往往受到距离、环境、天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位置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速率差别巨大。针对这一难题,设计合理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找到网络节点之间通信的最佳位置来提升通信速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是利用接收到的wifi信号的信息,对网络节点进行有目的、有规则的移动,以使网络节点的通信速率达到期望值。以往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很多采用接收信号强度(RSSI)作为衡量指标,由于RSSI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链路质量的好坏,众多无线通信技术如RFID、FM、WiFi、ZigBee等均可在终端设备上获取RSSI信息。但是制约RSSI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根本因素是:RSSI是信号多径传播的叠加效果,并不能逐一的区分多条信号传播路径。
最近研究中提出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多径传播,因此可以将CSI作为信息更丰富的指标(包括多个子载波上的信号幅度和相位两个方面的信息)。与只反映多径叠加总幅度的RSSI相比,CSI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无线信号的多径传播,CSI将单值的RSSI扩张至频域,并且附加了相位信息,从频域上为无线信号的处理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细粒度的信道状态信息。从RSSI到CSI,带来的不仅仅是信道信息容量的扩充,通过利用恰当的信号处理技术,CSI对于不同的传播环境可呈现不同的子载波幅度和相位特征;而对于相同的环境,CSI的整体结构特征则保持相对稳定。
与传统的RSSI中简单的子载波幅值相加的处理方式不同,综合应用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的技术可以从CSI中提取更为精细且鲁棒性更好的信号特征,从而在时域和频域上感知更加细微或更大范围内的环境信息。表1总结了RSSI和CSI的基本特点。
表1 RSSI与CSI的特性比较
类别 RSSI CSI
网络层次 MAC层 物理层
时间分辨率 数据包尺度 多径信号簇尺度
频率分辨率 子载波尺度
稳定性
普适性 几乎所有WiFi设备 部分WiFi设备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发现,在复杂环境如室内或者建筑物群之间,无线信号环境复杂,难以利用不稳定的RSSI来进行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此时CSI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升级版本的指标,通过对CSI的精确测量能够更好地对网络节点进行移动控制。文献“Gowda,Mahanth,N.Roy,and R.R.Choudhury."Infrastructure Mobility:A What-if Analysis."ACM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Networks ACM,2014:19.”中介绍的iMob算法设计的移动步长很小,网络节点每接收一个数据包都要处理一次,不仅会增加数据处理的时间,而且也有可能会得到局部最优位置。而文献“Gowda,Mahanth,A.Dhekne,and R.R.Choudhury."The Case for Robotic Wireless Network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Wide Web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s Steering Committee,2016:1317-1327.”中介绍的天线阵列的方法受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多。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CSI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利用CSI的信息对网络节点进行移动控制,在外界因素改变时,快速有效的将网络节点移动到性能最佳位置的方法,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对网络节点的移动进行有效控制,有效改善通信性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CSI数据;
步骤2,利用采集的CSI数据,计算每个子信道H(i)=|H(i)|ejsin∠H(i)上的SNRi,其中,H(i)和∠H(i)分别为第i个子信道的幅值和相位;最终得到信道的有效信噪比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21
BERk表示在第k种调制方式下信噪比到误码率的映射函数;对于每种调制编码方式MCS计算信道的SNReff,选择SNReff大于设定阈值的MCS工作,在所有工作的MCS中选择SNReff最大的MCS,计算其对应的通信速率;
步骤3,计算移动节点的移动步长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31
其中f为网络工作频率,c为无线信号传播速度;
步骤4,在一个步长内估计得到的最大通信速率为Vmax,最小通信速率为Vmin,设置上限限通信速率Vup=(1-θ)Vmax和下限通信速率Vlow=(1+θ)Vmin,式中,θ为异常值剔除系数,θ的取值范围为0.2~0.3;在一个步长内,若估计到的通信速率大于Vup或者小于Vlow,即把该通信速率作为异常值进行剔除;
步骤5,在移动的一个步长内,对剔除异常值后的n个通信速率进行一元线性拟合,得到Vts=a+bts,式中,s=1,2,3...n,ts表示移动节点收到第s个数据包的时间,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32
表示时间ts时通信速率的大小,参数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33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34
为一个步长内接收数据包的时间平均值,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35
为一个步长内估计到的通信速率的平均值;
步骤6,设定移动节点的移动控制策略:假设移动节点同时与M个终端通信,位于平面上任一点d时接收到来自周围终端K的通信速率为VK(d),定义移动节点的通信性能指标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36
节点采用移动试探的方法,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周围终端的通信,每移动一个步长就对该步长内通信速率的趋势变化进行判断,确保移动节点始终沿着通信性能增加的方向移动;节点重复执行移动、检测的过程,直到通信性能不再增加为止。
所述的步骤6中,控制策略如下:
①设w为移动方向标志变量,初始设w=1,移动节点从初始位置x0处沿任意方向pw移动距离l,到达x1=x0+lpw
②对该移动步长内的通信性能的变化进行趋势判断,如果b>0,即当前移动方向通信性能增大的方向,将x1作为下一次探索的起点;否则,移动节点沿当前方向的反方向-pw移动到x2=x1-lpw,并将x2作为下一步移动的起点;
③移动节点从所处位置沿着当前搜索方向进行移动,当b<0时,说明节点通信性能在该方向上不再增大,将节点反向移动一个步长,得到的区域即为该方向上的最佳区域;
④令w值增加l,移动节点从③得到的位置处沿着pw(pw⊥pw-1)方向执行步骤②、③后方法结束,最终得到的区域即为移动节点移动后通信速率最佳的区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利用OFDM技术对CSI的子信道进行划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信噪比的计算,并对网络节点间最大通信速率进行估计,对估计得到的通信速率的异常值进行剔除;然后对一个步长内估计得到的所有通信速率进行线性拟合,判断在一个步长内网络节点间通信速率的变化趋势;根据这个变化趋势,对网络节点进行移动控制,最终得到整个区域网络节点通信速率的最佳位置。实验表明,本方法对网络节点的移动控制有很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验场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包括但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SI)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无线网卡固件和驱动程序采集CSI,计算CSI中每个子信道的信噪比(SNR)。选择合适的调制编码方式,估计该网络节点在当前位置能达到的最大通信速率。网络节点采用移动试探的方法,每移动一个步长l,就对该步长l内每个位置能达到的最大通信速率进行估计,以确保网络节点始终沿着通信速率增大的方向移动。网络节点重复执行移动、检测的过程,直到通信速率不再增大为止。
本发明方法的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CSI数据的采集。通过调研,华盛顿大学对Intel 5300无线网卡的驱动和linux内核做过相应的修改,利用修改后的程序进行信道状态信息的采集。
步骤2:网络节点最大通信速率估计。此步骤主要是利用步骤1采集的CSI数据,计算每个子信道上的SNR,最终得到信道的有效信噪比(SNReff),根据SNReff对网络节点的最大通信速率进行估计。
a)CSI子信道的划分
CSI是一个子载波尺度的物理层信息,刻画了一条通信链路的信道属性。CSI描述了一个信号如何从发射机经过空中传播到接收机,并揭示了信号所受到的多径和功率衰减等因素。在一个窄带平坦衰落的信道里,信道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频域可以建模如下:
R=HE+N (1)
其中,R和E分别是接收和发射端的信号矢量,H为信道状态信息矩阵,N为噪声矢量。根据(1)式,所有子载波的CSI可以描述为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51
这是来自物理层的细粒度值,可以更加精确地刻画信道状况。
单个子信道的CSI在数学层面可以定义为:
H(i)=|H(i)|ejsin∠H(i) (3)
其中,H(i)和∠H(i)分别为第i个子信道的幅值和相位。
b)SNReff的计算
SNReff不是各个子载波SNR的简单加和平均。SNReff作为802.11n网络中的链路通信速率估计的依据,可以很好地预测动态信道条件下通信链路的最佳通信速率。忽略编码问题,通过平均子载波误码率即可得到第k种调制方式对应的有效误码率,如式(4)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52
其中,SNRi是第i个子信道的信噪比,BERk表示在第k种调制方式下信噪比到误码率的映射函数。然后再由第k种调制方式下误码率到信噪比的逆映射BERk -1即可得到信道的有效信噪比SNReff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53
c)最大通信速率的估计
为了得到准确的链路通信速率,用SNReff作为调制和编码方式选择的依据,进而用最佳的调制和编码方式所对应的通信速率来作为链路通信速率的估计。通信速率估计流程如下:对于每种调制编码方式MCS,计算信道的SNReff。通过比较表2,可以判断每种MCS的SNReff是否大于对应的阈值,来决定每种MCS是否可以工作。在所有可以工作的MCS中,选择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MCS,得到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通信速率。
表2不同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不同阈值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61
步骤3:节点移动步长的计算。在步骤2对通信速率估计的基础上,计算移动节点的移动步长。设网络工作频率为f,移动步长为l,无线信号传播速度为c,即由公式(6)即确定节点的移动步长。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62
步骤4:异常值剔除。在步骤3得到的步长l的基础上,对步长l内通信速率的异常值进行检测并剔除。在一个步长内估计得到的最大通信速率为Vmax,最小通信速率为Vmin,设置上限和下限通信速率如下:
Vup=(1-θ)Vmax (7)
Vlow=(1+θ)Vmin (8)
式中,θ为异常值剔除系数,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θ的取值也有变化,一般变化范围为0.2-0.3,Vup和Vlow为异常值剔除时上限和下限通信速率的大小。在一个步长内,若估计到的通信速率大于Vup或者小于Vlow,即把该通信速率作为异常值进行剔除。
步骤5:通信速率变化趋势判断。在步骤4异常值处理的基础上,在步长l内,对处理后的通信速率进行一元线性拟合: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77
式中,ts表示移动节点收到第s个数据包的时间,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78
表示时间ts时通信速率的大小,n为一个步长内去除异常值得到的通信速率的个数,α、β为参数,根据样本的数据对α和β进行估计,α和β的估计值为a和b,a和b的估计方法如下: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71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72
其中,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73
为一个步长内接收数据包的时间平均值,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74
为一个步长内估计到的通信速率的平均值。通过上式,在移动的一个步长内,可以将通信速率关于时间ts的变化函数近似为一元线性方程: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75
在这个一元线性方程中,斜率b就是通信速率变化趋势的判断条件。若直线的斜率b>0,则在该步长内通信速率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若直线的斜率b<0,则在该步长内通信速率总体呈减小的趋势。
步骤6:移动控制策略。在步骤5对通信速率变化趋势判断的基础上,设定移动节点的移动控制策略:假设移动节点同时与M个终端通信,位于平面上任一点d时接收到来自周围终端K的通信速率为VK(d),定义移动节点的通信性能指标为η(d),则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76
节点采用移动试探的方法,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周围终端的通信,每移动一个步长就对该步长内通信速率的趋势变化进行判断,以确保移动节点始终沿着通信性能增加的方向移动。节点重复执行移动、检测的过程,直到通信性能不再增加为止。控制策略如下:
①设w为移动方向标志变量,初始设w=1,移动节点从初始位置x0处沿任意方向pw移动距离l,到达x1=x0+lpw
②对该移动步长内的通信性能的变化进行趋势判断,如果b>0,即当前移动方向通信性能增大的方向,将x1作为下一次探索的起点。否则,移动节点沿当前方向的反方向-pw移动到x2=x1-lpw,并将x2作为下一步移动的起点。
③移动节点从所处位置沿着当前搜索方向进行移动。当b<0时,说明节点通信性能在该方向上不再增大,将节点反向移动一个步长,得到的区域即为该方向上的最佳区域。
④令w=w+1,移动节点从③得到的位置处沿着pw(pw⊥pw-1)方向执行②、③后方法结束,最终得到的区域即为移动节点移动后通信速率最佳的区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于实施的硬件环境是:ThinkPad T500、2GB内存、256M显卡,Intel 5300无线网卡,TP-LINK TL-WR842N路由器,60mm全向轮智能小车,运行的软件环境是:Mat1ab R2015b和windows 8.1。采用Matlab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了本发明提出的新方法。实验中节点发送数据包的速率为50packets/s,网络工作频率为2.412GHz,信道带宽为20MHz。
本发明具体实施如下:
步骤1:CSI数据的采集。利用无线网卡固件和驱动程序采集信道状态信息。实验过程中设置发射天线数量2根,接收天线数量3根。
步骤2:网络节点最大通信速率估计。利用Intel5300网卡,我们可以得到信号的噪声数据,进而得到信噪比(SNR),根据每个子信道的SNR,得到信道的有效信噪比(SNReff)。
为了准确的估计链路通信速率,用SNReff作为调制和编码方式选择的依据,进而用最佳的调制和编码方式所对应的通信速率来作为链路通信速率的估计。最大通信速率估计流程如下:对于每种调制编码方式MCS,计算SNReff。通过判断每种MCS的SNReff是否大于对应的阈值r,来决定每种MCS是否可以工作。在所有可以工作的MCS中,选择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MCS,得到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通信速率。下表为根据实验得到的不同阈值对应的不同的通信速率。
表2不同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不同阈值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91
步骤3:移动节点步长的计算。首先,由于设置的网络工作频率为2.412GHz,数据包的发送速率为50packets/s,由式(6)可以得到无线信号的波长为12.4cm,因此设置移动节点的移动步长l为12.4cm。为了便于统一处理,移动节点的移动速度设置为12.4cm/s,因此,移动节点移动一个步长,就发送了50个数据包。
步骤4:异常值剔除。在步骤3得到的步长l=12.4cm的基础上,我们对该步长内的通信速率的异常值进行检测并剔除。实际检测剔除中,选取θ=0.2,由公式(14)(15)求得Vup,Vlow
Vup=0.8Vmax (14)
Vlow=1.2Vmin (15)
步骤5:通信速率变化趋势判断。在步骤4对通信速率异常值剔除的基础上,我们对剩余的通信速率作为观测值进行线性拟合,建立一元线性方程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092
若直线的斜率b>0,则在该步长内通信速率有变大趋势。若直线的斜率b<0,则在该步长内通信速率有变小趋势。
步骤6:移动控制策略。移动控制策略。在步骤5对通信速率变化趋势判断的基础上,设定移动节点的移动控制策略:假设移动节点同时与5个终端通信,位于平面上任一点d时接收到来自周围终端K的通信速率为VK(d),定义移动节点的通信性能指标为η(d),则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101
节点采用移动试探的方法,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周围终端的通信,每移动一个步长就对该步长内通信速率的趋势变化进行判断,以确保移动节点始终沿着通信性能增加的方向移动。节点重复执行移动、检测的过程,直到通信性能不再增加为止。控制策略如下:
①设w为移动方向标志变量,初始设w=1,移动节点从初始位置x0处沿任意方向pw移动距离l,到达x1=x0+lpw
②对该移动步长内的通信性能的变化进行趋势判断,如果b>0,即当前移动方向通信性能增大的方向,将x1作为下一次探索的起点。否则,移动节点沿当前方向的反方向-pw移动到x2=x1-lpw,并将x2作为下一步移动的起点。
③移动节点从所处位置沿着当前搜索方向进行移动。当b<0时,说明节点通信性能在该方向上不再增大,将节点反向移动一个步长,得到的区域即为该方向上的最佳区域。
④令w=w+1,移动节点从③得到的位置处沿着pw(pw⊥pw-1)方向执行②、③后方法结束,最终得到的区域即为移动节点移动后通信速率最佳的区域。
为进一步说明本方法在网络节点移动过程中对网络性能改善的有效性,在同一实验环境条件下,分别对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算法和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算法进行比较。其对比结果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本方法对网络节点之间通信速率的改善有一定的提高。
表3不同算法得到的数据传输速率及增益
Figure BDA0001466784000000102

Claims (2)

1.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采集CSI数据;
步骤2,利用采集的CSI数据,计算每个子信道H(i)=|H(i)|ejsin∠H(i)上的SNRi,其中,H(i)和∠H(i)分别为第i个子信道的幅值和相位;最终得到信道的有效信噪比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11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12
BERk表示在第k种调制方式下信噪比到误码率的映射函数;对于每种调制编码方式MCS计算信道的SNReff,选择SNReff大于设定阈值的MCS工作,在所有工作的MCS中选择SNReff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MCS,计算其对应的通信速率;
通信速率估计流程如下:对于每种调制编码方式MCS,计算信道的SNReff,通过比较表2,判断每种MCS的SNReff是否大于对应的阈值,决定每种MCS是否可以工作;在所有可以工作的MCS中,选择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MCS,得到最佳的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通信速率:
表2不同调制编码方式对应的不同阈值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13
步骤3,计算移动节点的移动步长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14
其中f为网络工作频率,c为无线信号传播速度;
步骤4,在一个步长内估计得到的最大通信速率为Vmax,最小通信速率为Vmin,设置上限限通信速率Vup=(1-θ)Vmax和下限通信速率Vlow=(1+θ)Vmin,式中,θ为异常值剔除系数,θ的取值范围为0.2~0.3;在一个步长内,若估计到的通信速率大于Vup或者小于Vlow,即把该通信速率作为异常值进行剔除;
步骤5,在移动的一个步长内,对剔除异常值后的n个通信速率进行一元线性拟合,得到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21
式中,s=1,2,3...n,ts表示移动节点收到第s个数据包的时间,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22
表示时间ts时通信速率的大小,参数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23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24
为一个步长内接收数据包的时间平均值,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25
为一个步长内估计到的通信速率的平均值;
步骤6,设定移动节点的移动控制策略:假设移动节点同时与M个终端通信,位于平面上任一点d时接收到来自周围终端K的通信速率为VK(d),定义移动节点的通信性能指标
Figure FDA0002715343460000026
节点采用移动试探的方法,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周围终端的通信,每移动一个步长就对该步长内通信速率的趋势变化进行判断,确保移动节点始终沿着通信性能增加的方向移动;节点重复执行移动、检测的过程,直到通信性能不再增加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6中,控制策略如下:
①设w为移动方向标志变量,初始设w=1,移动节点从初始位置x0处沿任意方向pw移动距离l,到达x1=x0+lpw
②对该移动步长内的通信性能的变化进行趋势判断,如果b>0,即当前移动方向通信性能增大的方向,将x1作为下一次探索的起点;否则,移动节点沿当前方向的反方向-pw移动到x2=x1-lpw,并将x2作为下一步移动的起点;
③移动节点从所处位置沿着当前搜索方向进行移动,当b<0时,说明节点通信性能在该方向上不再增大,将节点反向移动一个步长,得到的区域即为该方向上的最佳区域;
④令w值增加l,移动节点从③得到的位置处沿着pw方向执行步骤②、③后方法结束,其中pw垂直于pw-1方向,最终得到的区域即为移动节点移动后通信速率最佳的区域。
CN201711118301.4A 2017-11-14 2017-11-14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9118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18301.4A CN107911830B (zh) 2017-11-14 2017-11-14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18301.4A CN107911830B (zh) 2017-11-14 2017-11-14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1830A CN107911830A (zh) 2018-04-13
CN107911830B true CN107911830B (zh) 2021-01-05

Family

ID=61845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18301.4A Active CN107911830B (zh) 2017-11-14 2017-11-14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118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6232B (zh) * 2019-09-05 2020-06-23 北方工业大学 视频播放内容选择系统及方法
CN111521969B (zh) * 2020-04-17 2022-07-05 西北工业大学 基于Wi-Fi的被动式室内定位方法
CN113630791B (zh) * 2021-06-29 2023-08-1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WiFi-ZigBee网络中面向数据分发和汇聚的协同传输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7298A (zh) * 2012-06-27 2014-01-1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中继网络的切换测量方法、系统及中继节点
CN103731874A (zh) * 2013-12-31 2014-04-16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拥挤意愿的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队形约束方法
CN103997748A (zh) * 2014-06-06 2014-08-20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基于混合型传感器网络的差异覆盖方法
WO2014127054A1 (en) * 2013-02-12 2014-08-21 Altiostar Networks, Inc. Long term evolution radio access network
CN104684012A (zh) * 2008-01-31 2015-06-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设备、移动控制节点以及无线通信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4012A (zh) * 2008-01-31 2015-06-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设备、移动控制节点以及无线通信的方法
CN103517298A (zh) * 2012-06-27 2014-01-1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中继网络的切换测量方法、系统及中继节点
WO2014127054A1 (en) * 2013-02-12 2014-08-21 Altiostar Networks, Inc. Long term evolution radio access network
CN103731874A (zh) * 2013-12-31 2014-04-16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拥挤意愿的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队形约束方法
CN103997748A (zh) * 2014-06-06 2014-08-20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基于混合型传感器网络的差异覆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1830A (zh) 2018-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1830B (zh)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网络节点移动控制方法
KR100929089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지시자 정보를 이용하여이동 단말의 속도를 추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084264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20040264588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based on second order statistics of channel information
US848308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link quality, and link ada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15512208A5 (zh)
CN102377698B (zh) 信号与干扰噪声比的测量方法和装置
US8634351B2 (en) LTE baseband receiv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US8711769B2 (en) Interferer region identification using image processing
WO2016165508A1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上行资源分配方法及其装置
CN109889288B (zh) 一种基于集合平均值迭代检测的连续频谱感知方法
US907147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estimation
de Carvalho et al. Performance of cognitive spectrum sensing based on energy detector in fading channels
CN112134602A (zh) 一种大规模mimo系统中用户状态信息的更新方法
US7817748B2 (en) Pragmatic adaptive maximum ratio combining (MRC) and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MIMO-OFDM) receiver algorithm
Ahsant et al. A review of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in cognitive radios
CN107333309A (zh) 一种无线信道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968703B (zh) 传输处理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953676B (zh) 多带宽跳频设备的速率自适应方法及节点
Zhao et al. Non-stationary bandit strategy for rate adaptation with delayed feedback
KR10187821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소형 셀을 발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WO2016110119A1 (zh) 天线合并算法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KR101347885B1 (ko) 무선 인지 장치 및 무선 인지 방법
CN101902260B (zh) 协作天线选择方法及其装置与基站
KR102088550B1 (ko) 수중통신의 기준신호제어장치 및 그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