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96121A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96121A
CN107896121A CN201610872234.4A CN201610872234A CN107896121A CN 107896121 A CN107896121 A CN 107896121A CN 201610872234 A CN201610872234 A CN 201610872234A CN 107896121 A CN107896121 A CN 1078961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formation
wave beam
wave
opposit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722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丽
唐珣
苗金华
权威
张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722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96121A/zh
Priority to PCT/CN2017/102798 priority patent/WO201805930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896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961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方法,适用于包括多个波束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至少一个HARQ实体,每个HARQ实体包括多个HARQ进程,所述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设备确定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N大于1;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进行信息传输,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两个波束共用一个HARQ进程;如果所述N个波束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传输信息,且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信息需要重传,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进行重传。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移动宽带(MBB)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正迅速而深入地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有数据表明,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7%,同时网络流量的分布极度不平衡,热点区域的容量需求呈现出爆炸式增长。鉴于此,未来的5G网络会在诸如100G的高频进行组网,以对热点区域提供更好的网络支持。
对于当前的LTE-A网络来说,大规模多入多出技术(Massive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是公认的关键技术。Massive MIMO技术采用有源天线阵列技术,结合创新的导频信号设计和用户信道高精度估计算法,能够形成极精确的用户级超窄波束,将能量定向投放到用户位置,可以显著改善网络的覆盖能力,降低无线网络能耗,特别是在中高频段组网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因此未来的5G网络也需要使用该Massive MIMO技术。
Massive MIMO技术还支持创新的3D-MIMO技术,从而在水平面和垂直面均可实现波束赋形。多个用户级波束在空间上三维赋型,可避免这些波束相互之间的干扰,大大提升系统级容量。
在支持3D-MIMO技术的应用中,需要使用波束赋形(Beamforming)技术进行多天线处理。Beamforming技术通过使用多个天线形成更窄的通信波束,提供波束增益,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高频场景下所增加的路径损耗,保证小区半径相对于低频没有明显减少,所以在高频场景beamforming技术是一种必选技术。换一句话说,高频的无线通信场景可以认为是基于波束通信的场景。
对于基于波束通信的场景来说,同样涉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管理,即同样要考虑信息的传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方法,以实现基于HARQ进程的信息传输。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包括多个波束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至少一个HARQ实体,每个HARQ实体包括多个HARQ进程。
该方法中,第一通信设备需要确定其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N大于1。
之后该第一通信设备和该第二通信设备可以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进行信息传输,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两个波束共用一个HARQ进程。
如果所述N个波束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传输信息,且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信息需要重传,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进行重传。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属于适用于包括多个波束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至少一个HARQ实体,每个HARQ实体包括多个HARQ进程。该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及收发单元。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与对端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N大于1;指示收发单元与所述对端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进行信息传输,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两个波束共用一个HARQ进程;以及在确定通过所述收发单元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传输的信息需要重传后,指示所述收发单元使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重传所述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则根据处理单元的指示进行信息传输。比如,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传输所述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通过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重传所述信息。
为方便描述,可以将该通信设备称为第一通信设备,将该对端通信设备称为第二通信设备。由上述装置实施例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实现方案的处理具体可以由该第一通信设备中的处理单元执行,相应的收发步骤则可以由该处理单元指示收发单元执行。
上述方法和装置实现方案中,由于两个通信设备使用多个波束进行信息传输,因此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更高,这对于信息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比如5G的超高可靠性与超低时延业务(URLLC,ultra reliable&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等业务来说非常重要。另外,通过一个HARQ进程管理至少两个波束,因此可以节约进程。因为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波束,而HARQ进程数量有限,通常不能保证每个波束对应一个HARQ进程,所以非常有必要节约进程。另外,从不同波束发送的信息共用一个HARQ进程,既可以实现波束资源的无缝整合,从而信息接收端设备进行信息合并更加快捷,又可以进一步降低消息发送端设备和信息接收端设备的调度成本。
可选地,上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N个波束有多种具体实现方案。
比如,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根据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第二通信设备配置所述N个波束,所述信息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与波束相关的能力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业务类型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所在的无线环境的信息,及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射频切换能力信息;以及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根据波束扫描或波束训练确定所述N个波束,以及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还可以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
可选地,上述第二通信设备与波束相关的能力信息包括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的个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的带宽总和;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中每个波束的宽度。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业务类型信息包括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
所述业务的类型,所述业务对可靠性的要求信息,所述业务对时域的要求信息,所述业务要求使用的波束为低频波束、高频宽波束或高频窄波束的信息。
可选地,该第一通信设备发送N个波束的信息,具体可以通过DCI信息进行发送。
可选地,该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进行信息传输之前,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
可选地,可以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每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的进程号(HARQProcess ID)。
HARQ Process ID=[floor(当前的波束编号/共用HARQ的波束数)]modulo配置的HARQ进程数。
可选地,在确定进程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还可以将进程通知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该通知可以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将每个波束的HARQ进程的信息分别通过一个物理控制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将所述N个波束的HARQ进程的信息通过一个物理控制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
可选地,所述共用的HARQ进程的信息包括:所述共用的HARQ进程的进程号及冗余版本号,所述冗余版本号与共用所述HARQ进程的波束绑定,或者通过共用所述HARQ进程的波束的序号取模得到。
可选地,上述第一通信设备可以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向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第一信息。相应地,该第一通信设备重传信息,可以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在发送所述信息失败的波束上重传所述第一信息;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在所述N个波束上分别重传所述第一信息。
对于上述在发送所述信息失败的波束上重传该第一信息来说,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在未发送成功的波束中包括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波束时,可以在所述一个HARQ进程对应的所有波束中重传所述第一信息。
可选地,所述重传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按照固定的时序n+j进行重传,其中,n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上一次传输所述第一信息的时间,或者为收到HARQ反馈的时间,j值根据波束的切换时间、业务特性、TDD上下行子帧配比中的至少一个确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可以在收到指示重传的相关信息后,再使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进行重传。
该指示重传的相关信息可以是:第二通信设备反馈的否定应答(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和/或肯定应答(ACK,Acknowledgement),还可以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信息重传调度信令。
也即,第二通信设备可以只反馈NACK,或者只反馈ACK。这样可以节约第二通信设备的信令资源。
该所述NACK可以为多个,所述每个NACK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失败的多个波束一一对应;或者
所述NACK可以为1个,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失败;或者
所述NACK可以包括1个NACK,所述一个NACK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在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失败。
该ACK可以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在X个波束上成功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其中,X小于N。
上述主要针对第一通信设备作为信息发送放,该第一通信设备还可以是信息接收方。比如,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二信息。相应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针对所述第二信息传输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进行反馈。
可选地,该反馈具体可以是反馈NACK和/或ACK,还可以是反馈信息重传调度信令。
对于反馈NACK来说,所述NACK可以为多个,每个NACK与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失败的多个波束一一对应;或者
所述NACK可以为1个,用于表示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失败;或者
所述NACK可以包括一个NACK,所述一个NACK用于表示在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失败。
对于反馈ACK来说,所述ACK可以为至少1个,每个ACK与接收所述第二信息成功的至少1个波束一一对应;或者,
所述ACK可以为1个,用于表示在所述N个波束上均成功接收所述第二信息;或者,
所述ACK中可以包括一个ACK,所述一个ACK用于表示在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上均成功接收所述第二信息。
可选地,上述反馈NACK和/或ACK包括:按照固定时序n+k反馈NACK和/或ACK;其中,n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上一次接收所述第二信息的时间,k值根据波束的切换时间、业务特性、TDD上下行子帧配比、波形、多址方式、帧结构、循环前缀、子载波间隔、发送时间间隔及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确定。
可选地,所述N个波束中的每个波束分别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或者所述N个波束中对应同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或者所述N个波束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
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在发送信息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过程中,在每个传输次数变量均大于设定值时,或者在任意一个传输次数变量大于设定值时,进行报错。
可选地,上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上行资源请求,所述上行资源请求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申请使用的波束的信息。
相应地,所述网络设备可以进一步根据所述上行资源请求确定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中的一个为终端设备,另一个为网络设备。
相应地,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在为所述终端设备进行数据调度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
所述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改变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在一段时间P后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其中,所述P大于等于0。
上述物理特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所述类型的持续时间、TDD上下行子帧配比、波形、多址方式、帧结构、循环前缀、子载波间隔、发送时间间隔及编码方式。
可选地,上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不同物理特性信息与索引的对应关系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物理特性信息所对应的索引,
其中,所述对应关系预先设置,或者由所述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进行配置;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对应所述终端设备所在小区支持的物理特性的类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波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行资源请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行资源请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用户设备(UE),也可以是手持终端,可以是家用电器、医疗设备、工业器件、农业器件、或航空设备等上的通信节点,也可以是用于D2D通讯的通信节点等类似设备,其中,D2D通信可以是点到点通信,点到多点的组通信,公用安全通信等。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宏基站、微基站、控制器、中继节点、移动管理实体(mobile management entity,MME)、或用于D2D通讯的通信节点等,也可以是其他类似的网络设备。为方便描述,本发明各实施例以基站为例。
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该无线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终端设备。
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以UE为例,网络设备以基站为例。
在当前的LTE系统中,小区覆盖是全天线覆盖。而本发明实施例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小区可以包括多个由多天线技术中的波束赋形技术形成的波束。该波束的波束宽度一般比较窄,比如一般小于120度。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波束的无线通信系统来说,比如5G系统,为了提升高频的小区覆盖,通常用多个波束在不同时域上多次发送,以覆盖不同的服务区域。比如,组网中有6个波束,这6个波束可以分为多个组,每个组的波束在一个单位时间,比如在一个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符号上进行信息发送,不同组的波束在不同时间进行信息发送。当然也可以不分组,一个或多个波束在一个单位时间上发送信息。图1体现了为UE提供多个波束的一种场景,其中,该UE可以使用波束5、6和7以及14、15和16进行信息传输。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基于波束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HARQ管理的实现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基于波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有多个波束,且配置至少一个HARQ实体,每个HARQ实体通常包括多个HARQ进程,比如8个HARQ进程。以某个时间段内多个波束传输同一个信息为例,不同HARQ进程可以分别管理不同波束的信息传输,即,每个波束的信息传输由独立的HARQ进程管理;一个HARQ进程也可以同时管理多个波束的信息传输。其中,波束所传输的信息可以是数据包,也可以是信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以某个时间段内多个波束传输同一个信息为例,实际上也可以是某个时间段内多个波束传输不同信息。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也不排除基于波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只一个波束,且配置一个HARQ实体的情况。每个HARQ实体通常包括多个HARQ进程,由这些HARQ进程对这一个波束进行信息传输的管理。
使用一个HARQ进程管理多个波束,不但可以节约进程数,并且,由于从不同波束发送的信息共用一个HARQ进程,既可以实现波束资源的无缝整合,从而信息接收端设备进行信息合并更加快捷,又可以进一步降低消息发送端设备和信息接收端设备的调度成本。
其次,还需要设定并维护信息的传输次数变量。对于信息发送端设备来说,根据收到NACK/ACK或用于指示重传的信息重传调度信令确定需要进行信息重传后,还可以根据传输次数变量确定是否报错。
具体可以是一个波束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CURRENT_TX_NB),则该波束每重传一次信息,针对该波束的CURRENT_TX_NB加一。还可以是几个波束共用一个CURRENT_TX_NB,比如可以是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几个波束共用一个CURRENT_TX_NB,则这几个波束中任意一个波束重传一次信息,该CURRENT_TX_NB加一。如果设置了波束组,则可以是一个波束组对应一个CURRENT_TX_NB,也可以是波束组中的每个波束分别对应一个CURRENT_TX_NB。
相应地,该信息发送端设备则可以在任意一个CURRENT_TX_NB超过最大传输次数时报错,也可以是在所有的CURRENT_TX_NB均超过最大传输次数时报错。其中,报错可以是信息发送端设备告知RLC层该HARQ进程对应的本次信息发送/接收失败。该信息发送端设备可以是UE,也可以是基站。
再次,对于信息传输来说,还需要设置新传数据指示(NDI,new dataindication)。针对一个信息的第一次传输,可以设置某一个波束用于新传,其他波束均用于重传;也可以设置所有波束的第一次传输均为新传,后续所有波束的传输均为重传。
另外,信息发送端设备可以针对每个波束设置一个HARQ缓存,也可以针对所有波束设置一个HARQ缓存。
基于上述设置,下面结合附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基站,相应地,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是UE;第一通信设备也可以是UE,相应地,第二通信设备则可以是基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还可以是D2D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具体地,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第一通信设备确定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多个波束。为方便描述,将步骤201中确定的波束设定为N个,N大于1。
如前所述,系统中有多个波束,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时使用多个波束,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会更高,这对于信息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比如5G的URLLC等业务来说非常重要。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主要以N大于1的情况进行描述。实际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波束数也可以是1个。对于这种情况,除了不存在多个波束共用一个HARQ进程之外,其他处理与图2所示的处理步骤类似。类似地,也可以有多个波束,但每个波束都对应独立的HARQ进程,处理步骤也是类似。
步骤202、该第一通信设备与该第二通信设备通过步骤201所设定的多个波束及这些波束所对应的HARQ进程进行信息传输。其中,这些波束中至少有两个波束是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个波束与HARQ实体及HARQ进程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比如:
1)该多个波束中的每个波束都有独立的HARQ实体,且每个波束由独
立的HARQ进程管理;
2)所有这些波束共用一个HARQ实体,或该多个波束中的部分波束共
用一个HARQ实体,且每个波束由独立的HARQ进程管理;
3)这些波束中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那几个波束共用一个HARQ实体,
且这几个波束由同一个HARQ进程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以第3种方式为例进行描述。其他两种的处理方法类似,因此不再赘述。
该第一通信设备与该第二通信设备使用的波束中至少有两个波束共用一个HARQ进程,即通过一个HARQ进程管理至少两个波束,因此可以节约进程。因为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波束,而HARQ进程数量有限,通常不能保证每个波束对应一个HARQ进程,所以非常有必要节约进程。另外,从不同波束发送的信息共用一个HARQ进程,既可以实现波束资源的无缝整合,从而信息接收端设备进行信息合并更加快捷,又可以进一步降低消息发送端设备和信息接收端设备的调度成本。
步骤203、在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中的信息发送端设备确定需要重传信息时,使用这多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进行重传。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是该第一通信设备作为信息发送端设备,相应地,步骤201中确定的多个波束用于该第一通信设备向该第二通信设备发送信息。也可以是该第二通信设备作为信息发送端设备,相应地,步骤201中确定的多个波束则用于该第二通信设备向该第一通信设备发送信息。
下面对上述各步骤的具体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对于上述步骤201来说,在两个通信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时可以使用多个波束。确定两个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要使用的波束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该第一通信设备根据该第二通信设备的信息进行波束配置。并且在配置波束后,将该波束的信息发送给该第二通信设备。
这种情况可以适用于第一通信设备是基站,第二通信设备是UE的情况。
具体地,该第二通信设备的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个:该第二通信设备与波束相关的能力信息,该第二通信设备的业务类型信息,该第二通信设备所在的无线环境的信息,及该第二通信设备的射频切换能力信息。
其中,该第二通信设备与波束相关的能力信息包括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该第二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的个数;该第二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的带宽总和;及该第二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中每个波束的宽度。
该第二通信设备的业务类型信息则包括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该业务的类型,该业务对可靠性的要求信息,该业务对时域的要求信息,该业务要求使用的波束为低频波束、高频宽波束或高频窄波束的信息。
另外,对于方法1来说,如果该第二通信设备通过波束扫描或波束训练等方法已确定了几个波束,则可以通过上行资源请求等方式将这些波束的信息发送给该第一通信设备。相应地,该第一通信设备可以基于该上行资源请求中的波束信息来确定这N个波束。该上行资源请求可以携带波束的指示信息或标号。具体如图3和图4所示。
方法2、该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波束扫描或波束训练确定这些波束。并且在配置波束后,将该波束的信息发送给该第二通信设备。
这种情况可以适用于第一通信设备是UE,第二通信设备是基站的情况。
该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波束扫描或波束训练确定这些波束。波束扫描具体可以是通过对波束进行遍历识别波束,并与识别出的可用波束进行同步。波束训练具体可以是根据对波束的测量结果进行波束选择,该波束选择可以包括波束配置的优化,波束的删除/增加/替换等。
方法3、该第一通信设备从该第二通信设备接收这些波束的信息。这种情况中,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基站,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是UE,反之亦然。
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如果第一通信设备是基站,则需要第二通信设备,即UE先确定这些波束,比如参照上述方法2。如果第一通信设备是UE,则需要第二通信设备,即基站先确定这些波束,比如参照上述方法1。
对于上述三种方法中发送N个波束的信息,可以是通过信令发送该N个波束的指示信息。比如,波束指示(beam indicator)。
该beam indicator可以是波束的绝对序号,比如是波束的序号,或者波束的信号的序号。不管波束对于UE是否可见,波束的绝对序号都可以是波束的序号。如果波束对于UE不可见,则该绝对序号可以是波束的信号的序号。
该beam indicator也可以是相对的序号,比如,波束在一个小区内的序号,或者波束在该UE所使用的N个波束中的序号。
对于基站发送波束信息给UE的情况来说,该波束信息可以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信息进行发送,或者通过RRC信令进行配置,或者通过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信令进行指示。基站可以是在波束的初始配置过程中发送该波束信息,也可以是在波束的配置的更新过程中发送该波束信息。以通过DCI信息进行发送为例,可以在DCI中新增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来指示波束信息;可以复用DCI中原有的指示,如果原有的指示bit位不够表示两种信息,则可以扩展该bit位;还可以新增一个第二指示信息,并结合已有的指示信息,比如结合原有的载波指示,如,第二指示信息为0时,则原有的载波指示仍然作为载波指示,第二指示信息为1时,则原有的载波指示用来指示波束信息。
如前所述,对于波束还可以设置波束组。如果分配的N个波束中包括波束组,则上述N个波束的信息还可以包括该波束组的信息,比如波束组指示。对于波束组指示来说,也可以沿用DCI中比如为0或3bit的波束指示bit位,还可以对该波束指示bit位做进一步扩展,如扩展为8bit。当然,对于前述多个波束的指示信息,同样可以扩展波束指示bit位,如扩展为8bit。
在上述步骤202进行信息传输之前,该第一通信设备还可以确定这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比如,该第一通信设备为发送端设备,比如为基站或者UE时,可以确定本设备用于管理该N个波束信息发送的HARQ进程。该第一通信设备为信息接收端设备,比如为基站时,可以为信息发送端设备确定用于管理该N个波束信息发送的HARQ进程。
该第一通信设备确定该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可以包括确定这些HARQ进程的进程号。可选的,还可以进一步确定进程数。
其中,该进程号也可以通过预设、信令配置等方式确定。
还可以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每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的进程号。
HARQ Process ID=[floor(当前的波束编号/共用HARQ的波束数)]modulo配置的HARQ进程数。
如前所述,也可能每个波束都只对应独立的HARQ进程,则上述公式中共用HARQ的波束数为1。
如前所述,多个波束可以共用一个HARQ进程。对于该共用的HARQ进程,还需要设置冗余版本号,以对应不同的波束。该冗余版本号可以与共用所述HARQ进程的波束绑定,即可以通过预设、信令配置等方式确定波束和冗余版本号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共用所述HARQ进程的波束的序号取模得到。
在确定HARQ进程后,如果该第一通信设备需要将该HARQ进程的信息通知该第二通信设备,则可以通过物理控制信令进行发送。
具体来说,该第一通信设备可以:将每个波束的HARQ进程通过独立的物理控制信令发送给该第二通信设备;或者将该N个波束的HARQ进程的信息通过一个公共的物理控制信令发送给该第二通信设备;或者将多个波束共用的一个HARQ进程通过一个公共的物理控制信令发送给该第二通信设备。上述物理控制信令可以是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nhanced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GPDCCH generate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用于5G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消息进行发送。比如,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消息、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MAC CE,MACcontrol element)消息等。对于上述将每个波束的HARQ进程通过独立的物理控制信令发送给该第二通信设备的方案来说,由于不同波束的负荷不同,因此可以由负荷较轻的波束为负荷较重的波束传输物理控制信令。
另外,上述分别针对发送波束的信息及HARQ进程的信息进行了描述,该描述并非限定这两个信息必须分别发送。比如,在确定了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后,还可以将该波束的及对应的HARQ进程的对应关系进行发送,该对应关系可以包括波束的信息与HARQ进程的信息,该波束的信息及HARQ进程的信息如前所述。与前述信息发送类似,该对应关系也可以通过诸如PDCCH、EPDCCH、GPDCCH等的物理控制信令,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消息进行发送,比如,通过RRC消息、MAC CE消息等。
上述步骤202进行信息传输,具体可以是该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相应地,上述步骤203可以是使用这多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重传该第一信息。该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在发送所述信息失败的波束上进行重传,也可以是在这N个波束上分别进行重传,也可以在基站指定的波束上进行重传。
对于重传该第一信息来说,该重传可以是按照固定的时序n+j进行重传。其中,n为该第一通信设备上一次传输该第一信息的时间,或者为收到HARQ反馈的时间,j值根据波束的切换时间、业务特性、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上下行子帧配比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其中,根据业务特性进行配置可以是,对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比如V2V、D2D、URLLC等业务,j取较小值,比如取6。j值还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设定,比如,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中设置为8。对于第一通信设备为基站的情况来说,可以通过RRC或MAC为UE配置j值。
该第一通信设备通过步骤203进行重传,可以是基于从该第二通信设备收到的信息重传调度信令,也可以是基于从该第二通信设备收到的NACK/ACK。
该第二通信设备通常会针对该信息传输向该第一通信设备进行反馈。
对于反馈ACK来说,该第二通信设备可以针对所有波束统一反馈ACK。因此,如果该第二通信设备反馈一个ACK,则表示在这N个波束上都成功收到了该第一信息,当然,也可以是在有1个或多个波束上成功接收到该第一信息后,反馈ACK。相应地,该第一通信设备则确认本次信息传输完成。如果该第一通信设备在设置的定时器超时后没有收到该ACK,则确定需要重传。
该第二通信设备也可以针对每个波束分别反馈ACK。因此,如果该第二通信设备反馈了一个或多个ACK,则表示在这些ACK对应的波束上成功收到了该第一信息。相应地,该第一通信设备在收到这些ACK后,可以确认本次信息传输成功,也可以在确定设置的定时器超时后,且针对一个或多个波束没有收到ACK时,确认需要重传该第一信息。具体重传方法如前所述,不再赘述。
该第二通信设备还可以针对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只反馈一个ACK。因此,如果该第二通信设备针对该多个波束反馈了一个ACK,则表示在该多个波束上均成功收到了该第一信息,也可以表示在该多个波束中至少一个波束上成功收到了该第一信息。如果该第一通信设备在设置的定时器超时后没有收到该ACK,则可以确定需要重传。当然,如果有其他波束成功传输了该第一信息,则该第一通信设备也可以不用重传该第一信息。
对于第二通信设备反馈NACK来说,类似地,该第二通信设备可以针对所有波束统一反馈NACK,可以是只要有一个波束上传输的信息未能正确接收,该第二通信设备即反馈一个NACK,也可以是所有波束上传输的信息都未能正确接收时,该第二通信设备反馈一个NACK。相应地,如果该第一通信设备收到该NACK,则确认需要重传该第一信息。
该第二通信设备也可以针对每个波束分别反馈NACK。相应地,该第一通信设备可以在收到任意一个NACK即确认需要重传,也可以在针对每个波束都收到NACK后才确定需要重传。
也可以针对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只反馈一个NACK,该第二通信设备可以在这些波束中某个或某几个波束上的第一信息未被成功接收时,反馈NACK,也可以在所有这些波束上的第一信息均未被成功接收时,反馈NACK。相应地,该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该NACK,则可以确认需要重传。当然,如果有其他波束在定时器超时后也没有反馈NACK,则也可以不用重传该第一信息。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该第二通信设备可以只反馈ACK,也可以只反馈NACK。这样可以节约资源。当然,该第二通信设备也可以同时反馈ACK和NACK,这样第一通信设备则可以不再设置定时器。
对于该第二通信设备反馈ACK/NACK来说,可以是按照固定时序n+k进行反馈;其中,n为该第二通信设备上一次接收该第一信息的时间,k值根据波束的切换时间、业务特性、TDD上下行子帧配比、波形、多址方式、帧结构、循环前缀、子载波间隔、发送时间间隔及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确定。
对于上述实现方式来说,网络设备还可以通知终端设备该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该物理特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该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该类型的持续时间、TDD上下行子帧配比、波形、多址方式、帧结构、循环前缀、子载波间隔、发送时间间隔及编码方式。相应地,该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数据收发、测量等处理。
上述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物理特性信息,可以是网络设备在为终端设备进行数据调度时,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也可以是网络设备在系统中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改变时,向该终端设备发送在一段时间P后该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其中,P大于等于0。且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和/或物理控制信令发送该物理特性信息。
另外,上述这些物理特性信息可以有多种,每种可以用一个index指示。因此,上述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物理特性信息,具体可以是向终端设备发送物理特性信息对应的索引。
对于多个物理特性信息来说,还可以设置这些物理特性信息与index的对应关系,如下表1所示。该对应关系可以预设,也可以由基站中诸如RRC消息(广播消息或专用信令)、MAC CE消息之类的高层信令进行配置。基站则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物理特性信息对应的index。并且,基站向UE发送物理特性信息,可以是发送本小区支持的物理特性类型的物理特性信息所对应的index。
表1
上述实施例针对通信设备的方法实现进行了详细描述。下面结合上述方法实施例,对通信设备的装置实现进行详细描述。假设该通信设备为上述第一通信设备,则与该通信设备进行信息传输的第二通信设备可以称为对端通信设备。如图5所述,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单元501和收发单元502。该通信设备需要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案,因此需要该处理单元501和收发单元502执行相应的处理。
具体来说,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可以由收发单元执行,确定波束、确定重传、确定HARQ进程等处理可以由处理单元执行。
比如,该处理单元可以用于确定与对端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N大于1;指示该收发单元与所述对端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进行信息传输,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两个波束共用一个HARQ进程;以及在确定通过所述收发单元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传输的信息需要重传后,指示所述收发单元使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重传所述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则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传输所述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通过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重传所述信息。
与方法实施例类似,该处理单元需要确定N个波束。还可以进一步确定这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这些具体确定方案可以参照前述方法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且确定过程中所涉及的对端通信设备与波束相关的能力信息、对端通信设备的业务类型信息在前述方法实施例中也已有详细描述。上述装置实施例中提到的共用的HARQ进程的信息在前述方法实施例也中已有详细说明,同样不再赘述。
该收发单元具体如何进行信息重传,接收NACK和/或ACK,或者接收信息重传调度信令,也可以参考方法实施例的重传方法。
与方法实施例类似,所述N个波束用于从所述对端通信设备接收信息时,该处理单元还可以指示该收发单元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从所述对端通信设备接收第二信息。相应地,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针对所述第二信息传输,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进行反馈。具体有哪些反馈方法,同样可以参考方法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如前所述,所述N个波束中的每个波束可以分别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或者所述N个波束中对应同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或者所述N个波束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相应地,所述处理单元可以进一步用于,在发送信息给所述对端通信设备的过程中,在每个传输次数变量均大于设定值时,或者在任意一个传输次数变量大于设定值时,进行报错。
所述通信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
如果所述收发单元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了上行资源请求,所述上行资源请求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申请使用的波束的信息,则该处理单元可以根据所述收发单元接收到的所述上行资源请求,确定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
该网络设备可以在为该终端设备进行数据调度时,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还可以在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改变时,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在一段时间P后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所述P大于等于0。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可以包括的信息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该发送物理特性信息的具体实现方案同样可以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
与方法实施例类似,该通信设备可以通过DCI信息发送N个波束的信息,具体可以是,也可以通过物理控制信令发送HARQ进程的信息,具体实现不再赘述。
对于上述通信设备来说,其中的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该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与该处理器相连。
上述装置实施例所带来的效果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方式中的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以包括前述本发明实施例基于MIP技术的通信方法各个实施方式的内容。这里所称得的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虽然通过参照本申请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

Claims (30)

1.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包括多个波束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至少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实体,每个HARQ实体包括多个HARQ进程,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设备确定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N大于1;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进行信息传输,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两个波束共用一个HARQ进程;
如果所述N个波束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传输信息,且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信息需要重传,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进行重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所述N个波束,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第二通信设备配置所述N个波束,所述信息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与波束相关的能力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业务类型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所在的无线环境的信息,及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射频切换能力信息;以及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波束扫描或波束训练确定所述N个波束,以及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与波束相关的能力信息包括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的个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的带宽总和;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中每个波束的宽度;
和/或,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业务类型信息包括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
所述业务的类型,所述业务对可靠性的要求信息,所述业务对时域的要求信息,所述业务要求使用的波束为低频波束、高频宽波束或高频窄波束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信息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进行信息传输之前,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包括: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每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的进程号HARQ Process ID,
HARQ Process ID=[floor(当前的波束编号/共用HARQ的波束数)]模配置的HARQ进程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进行信息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进行重传,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在发送所述信息失败的波束上重传所述第一信息;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在所述N个波束上分别重传所述第一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进行重传之前,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反馈的NACK,
其中,所述NACK为多个,所述每个NACK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失败的多个波束一一对应;或者
所述NACK为1个,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失败;或者
所述NACK包括1个NACK,所述一个NACK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在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失败;
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反馈的ACK,其中,所述ACK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在X个波束上成功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其中,X小于N;
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信息重传调度信令。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N个波束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进行信息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二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针对所述第二信息传输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进行反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反馈NACK,
其中,所述NACK为多个,每个NACK与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失败的多个波束一一对应;或者
所述NACK为1个,用于表示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失败;或者
所述NACK包括一个NACK,所述一个NACK用于表示在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失败;
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反馈ACK,
其中,所述ACK为至少1个,每个ACK与接收所述第二信息成功的至少1个波束一一对应;或者,
所述ACK为1个,用于表示在所述N个波束上均成功接收所述第二信息;或者,
所述ACK中包括一个ACK,所述一个ACK用于表示在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上均成功接收所述第二信息;
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信息重传调度信令。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波束中的每个波束分别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或者所述N个波束中对应同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或者所述N个波束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在发送信息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过程中,在每个传输次数变量均大于设定值时,或者在任意一个传输次数变量大于设定值时,进行报错。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上行资源请求,所述上行资源请求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申请使用的波束的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上行资源请求确定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中的一个为终端设备,另一个为网络设备,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在为所述终端设备进行数据调度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所述类型的持续时间、时分复用TDD上下行子帧配比、波形、多址方式、帧结构、循环前缀、子载波间隔、发送时间间隔及编码方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中的一个为终端设备,另一个为网络设备,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在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改变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在一段时间P后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其中,所述P大于等于0,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所述类型的持续时间、TDD上下行子帧配比、波形、多址方式、帧结构、循环前缀、子载波间隔、发送时间间隔及编码方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不同物理特性信息与索引的对应关系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物理特性信息所对应的索引,
其中,所述对应关系预先设置,或者由所述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进行配置;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对应所述终端设备所在小区支持的物理特性的类型。
16.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属于包括多个波束的无线通信系统,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至少一个HARQ实体,每个HARQ实体包括多个HARQ进程,所述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与对端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N大于1;指示收发单元与所述对端通信设备通过所述N个波束及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进行信息传输,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两个波束共用一个HARQ进程;以及在确定通过所述收发单元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传输的信息需要重传后,指示所述收发单元使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重传所述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传输所述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通过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重传所述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所述N个波束包括:
用于根据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对端通信设备配置所述N个波束,所述信息包括: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与波束相关的能力信息,所述对端通信设备的业务类型信息,所述对端通信设备所在的无线环境的信息,及所述对端通信设备的射频切换能力信息;以及用于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发送给所述对端通信设备;或者
用于根据波束扫描或波束训练确定所述N个波束;以及用于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发送给所述对端通信设备;或者
用于通过所述收发单元从所述对端通信设备接收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与波束相关的能力信息包括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
所述对端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的个数;
所述对端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的带宽总和;
所述对端通信设备能够支持的、同时用于信息传输的所有波束中每个波束的宽度;
和/或,
所述对端通信设备的业务类型信息包括以下之一或任意组合:
所述业务的类型,所述业务对可靠性的要求信息,所述业务对时域的要求信息,所述业务要求使用的波束为低频波束、高频宽波束或高频窄波束的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发送给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包括:
用于将所述N个波束的信息承载在DCI信息中,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发送给所述对端通信设备。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确定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所述N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包括:用于根据以下公式确定每个波束对应的HARQ进程的进程号,
HARQ Process ID=[floor(当前的波束编号/共用HARQ的波束数)]modulo配置的HARQ进程数。
22.根据权利要求16至21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传输第一信息;以及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在发送所述信息失败的波束上重传所述第一信息,或在所述N个波束上分别重传所述第一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16至22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进一步用于,
接收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反馈的NACK,
其中,所述NACK为多个,所述每个NACK与所述对端通信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失败的多个波束一一对应;或者
所述NACK为1个,用于表示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失败;或者
所述NACK包括1个NACK,所述一个NACK用于表示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在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失败;
和/或,接收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反馈的ACK,其中,所述ACK用于表示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在X个波束上成功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其中,X小于N;
或者,所述收发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发送的信息重传调度信令;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收发单元收到的所述NACK和/或ACK,或者信息重传调度信令,确定所述信息需要重传。
24.根据权利要求16至23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个波束用于从所述对端通信设备接收信息时,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传输所述信息,包括: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指示使用所述N个波束及对应的HARQ进程从所述对端通信设备接收第二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针对所述第二信息传输,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进行反馈。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针对所述第二信息传输,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进行反馈,包括:
用于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反馈NACK,
其中,所述NACK为多个,每个NACK与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失败的多个波束一一对应;或者
所述NACK为1个,用于表示在所述N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失败;或者
所述NACK包括一个NACK,所述一个NACK用于表示在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中的至少一个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失败;
和/或,用于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反馈ACK,
其中,所述ACK为至少1个,每个ACK与接收所述第二信息成功的至少1个波束一一对应;或者,
所述ACK为1个,用于表示在所述N个波束上均成功接收所述第二信息;或者,
所述ACK中包括一个ACK,所述一个ACK用于表示在共用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上均成功接收所述第二信息;
或者,用于向所述对端通信设备发送信息重传调度信令。
26.根据权利要求16至25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个波束中的每个波束分别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或者所述N个波束中对应同一个HARQ进程的多个波束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或者所述N个波束对应一个传输次数变量;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发送信息给所述对端通信设备的过程中,在每个传输次数变量均大于设定值时,或者在任意一个传输次数变量大于设定值时,进行报错。
27.根据权利要求16至26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
所述收发单元进一步用于,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上行资源请求,所述上行资源请求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申请使用的波束的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与对端通信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包括:
用于根据所述收发单元接收到的所述上行资源请求,确定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信息传输所需使用的N个波束。
28.根据权利要求16至27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为所述终端设备进行数据调度时,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
其中,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所述类型的持续时间、TDD上下行子帧配比、波形、多址方式、帧结构、循环前缀、子载波间隔、发送时间间隔及编码方式。
29.根据权利要求16至28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所述对端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改变时,通过所述收发单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在一段时间P后所述系统中无线资源的物理特性信息,
其中,所述P大于等于0,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无线资源物理特性的类型、所述类型的持续时间、TDD上下行子帧配比、波形、多址方式、帧结构、循环前缀、子载波间隔、发送时间间隔及编码方式。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不同物理特性信息与索引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物理特性信息所对应的索引,
其中,所述对应关系预先设置,或者由所述网络设备的高层信令进行配置;所述物理特性信息对应所述终端设备所在小区支持的物理特性的类型。
CN201610872234.4A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Pending CN1078961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72234.4A CN107896121A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PCT/CN2017/102798 WO2018059306A1 (zh) 2016-09-29 2017-09-21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72234.4A CN107896121A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96121A true CN107896121A (zh) 2018-04-10

Family

ID=61763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72234.4A Pending CN107896121A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96121A (zh)
WO (1) WO2018059306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4695A (zh) * 2019-01-08 2019-05-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611917A (zh) * 2018-06-21 2019-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10875804A (zh) * 2018-09-04 2020-03-10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以及装置
WO2020057431A1 (zh) * 2018-09-21 2020-03-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971384A (zh) * 2019-11-15 2020-04-07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终端辅助的信息传输方法
WO2020088354A1 (zh) * 2018-11-02 2020-05-07 索尼公司 用户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31673A (zh) * 2019-01-10 2020-07-17 夏普株式会社 用户设备中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CN114208055A (zh) * 2019-08-08 2022-03-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波束的信道接入程序
RU2780817C1 (ru) * 2019-01-08 2022-10-04 Бейдзин Сяоми Мобайл Софтвэр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нисходящего канала, способ прием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носитель информации
WO2023065251A1 (zh) * 2021-10-21 2023-04-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分配方法及装置
US11973561B2 (en) 2019-04-26 2024-04-30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Antenna panel appl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82756B2 (en) * 2018-09-24 2023-02-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US11070254B2 (en) 2018-09-28 2021-07-2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ecoding data in new radio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with multiple transmission points
KR20220091596A (ko) * 2019-11-07 2022-06-30 지티이 코포레이션 송신 반복 모드 표시자들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EP4101225A4 (en) * 2020-02-07 2023-03-15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A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7416A (zh) * 2005-08-15 2007-02-2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多载波高速下行分组接入中混合自动重传方法
WO2008125923A1 (en) * 2006-08-21 2008-10-2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dicating retransmission processes in multi-beam systems
US20100159930A1 (en) * 2008-12-23 2010-06-24 Bo Hagerman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vertical tilt antenna beam sweeping
CN103199965A (zh) * 2012-01-09 2013-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harq进程号的方法和设备
US20140293770A1 (en) * 2011-11-08 2014-10-0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for performing and controlling retransmission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20160080117A1 (en) * 2013-05-21 2016-03-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sharing resources using individual harq processes
CN105474569A (zh) * 2013-08-23 2016-04-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公共harq处理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04549A1 (en) * 2014-11-26 2019-04-04 Idac Holdings, Inc. Initial access in high frequency wireless systems
CN105812108B (zh) * 2014-12-30 2020-03-20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控制信令发送方法、基站、终端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7416A (zh) * 2005-08-15 2007-02-2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多载波高速下行分组接入中混合自动重传方法
WO2008125923A1 (en) * 2006-08-21 2008-10-2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dicating retransmission processes in multi-beam systems
US20100159930A1 (en) * 2008-12-23 2010-06-24 Bo Hagerman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vertical tilt antenna beam sweeping
US20140293770A1 (en) * 2011-11-08 2014-10-0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for performing and controlling retransmission and apparatus thereof
CN103199965A (zh) * 2012-01-09 2013-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harq进程号的方法和设备
US20160080117A1 (en) * 2013-05-21 2016-03-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sharing resources using individual harq processes
CN105474569A (zh) * 2013-08-23 2016-04-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公共harq处理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HILIPS: "Details of HS-SCCH signalling for Rel-7 MIMO",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6BIS TDOC R1-062485》 *
PHILIPS: "Fallback mode for Rel-7 FDD MIMO scheme",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6 TDOC R1-061952》 *
RENESAS MOBILE EUROPE LTD.: "High Level Views on the Four Branch MIMO Transmission for HSDPA", 《3GPP TSG-RAN WG1 MEETING #66BIS R1-113162》 *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1917A (zh) * 2018-06-21 2019-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US11871377B2 (en) 2018-06-21 2024-01-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a monitoring occasion for a beam
US11172465B2 (en) 2018-06-21 2021-11-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a monitoring occasion for a beam
CN110875804A (zh) * 2018-09-04 2020-03-10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以及装置
US11968047B2 (en) 2018-09-04 2024-04-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CN110875804B (zh) * 2018-09-04 2021-04-09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以及装置
KR20210044301A (ko) * 2018-09-21 2021-04-22 비보 모바일 커뮤니케이션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단말기 및 네트워크 장치
WO2020057431A1 (zh) * 2018-09-21 2020-03-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0943807A (zh) * 2018-09-21 2020-03-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KR102646769B1 (ko) * 2018-09-21 2024-03-13 비보 모바일 커뮤니케이션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단말기 및 네트워크 장치
WO2020088354A1 (zh) * 2018-11-02 2020-05-07 索尼公司 用户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89817A (zh) * 2018-11-02 2021-05-11 索尼公司 用户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0142911A1 (zh) * 2019-01-08 2020-07-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3923792A (zh) * 2019-01-08 2022-01-1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9804695A (zh) * 2019-01-08 2019-05-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EP3910837A4 (en) * 2019-01-08 2022-08-17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DOWNLINK DATA SENDING METHOD, RECEIVING METHOD, DEVICE AND INFORMATION MEDIA
RU2780817C1 (ru) * 2019-01-08 2022-10-04 Бейдзин Сяоми Мобайл Софтвэр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нисходящего канала, способ прием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носитель информации
CN111431673A (zh) * 2019-01-10 2020-07-17 夏普株式会社 用户设备中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RU2786429C1 (ru) * 2019-04-26 2022-12-21 Бейджин Сяоми Мобайл Софтвеа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менения антенных панелей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US11973561B2 (en) 2019-04-26 2024-04-30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Antenna panel appl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14208055A (zh) * 2019-08-08 2022-03-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波束的信道接入程序
CN114208055B (zh) * 2019-08-08 2024-04-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110971384A (zh) * 2019-11-15 2020-04-07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终端辅助的信息传输方法
WO2023065251A1 (zh) * 2021-10-21 2023-04-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分配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59306A1 (zh) 2018-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96121A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316732B (zh) 使用双波束以支持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多连接的用户设备
US1011720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termi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92503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412773B2 (en) Method for trans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292144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985442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122932B (zh)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1042012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s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JP2018170781A (ja) 端末間通信を支援する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同期信号および同期チャネル送信方法、並びにこのための装置
US20170041971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source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63843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synchroniz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618497B1 (ko) 무선 차량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37685A1 (ko) 단말간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을 할당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1981854A (zh) 在具有NxPDCCH结构的LTE-A TDD中的PUCCH上的ACK/NACK传输
KR20160110959A (ko) 단말 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4618077A (zh) 传输控制信息以支持上行链路多天线传输的有效方法和装置
JP2013544469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下りリンク信号に対する肯定応答/否定応答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10305650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iscovery mess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9845178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WO2014021573A1 (ko) 기지국 협력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측정 기반 상향링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8809532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15231097A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22010328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delink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3024674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