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95092B -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95092B
CN107895092B CN201711286502.5A CN201711286502A CN107895092B CN 107895092 B CN107895092 B CN 107895092B CN 201711286502 A CN201711286502 A CN 201711286502A CN 107895092 B CN107895092 B CN 1078950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tion
well
dynamic
injection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865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95092A (zh
Inventor
张冬梅
陈小岛
程迪
汪海
杨宏湘
康志江
赵艳艳
金佳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71128650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950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95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95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95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950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读取生产动态数据和井轨迹数据后提取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采用层次聚类法粗粒度分类建立动态连通模型;S2:以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作为约束对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排序,将动态连通模型划分若干分支;S3:分别确定同一连通分支上的若干生产井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大小关系,在各类内部构建静态参数不等式约束矩阵;S4:不等式约束矩阵对波动复杂度特征进行修正得到注采劈分系数,通过注采劈分系数评价井间连通程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基于静动态特征相结合的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得到注采劈分系数,定量刻画井间连通程度。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本发明属于油藏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油藏是一个动力学平衡系统,在油田开发中,每一口井可能与周围若干井相连,注水井注入量的变化会引起周围生产井产液量的波动,波动幅度越大,连通程度越好,因此可通过数学方法来量化表征注采间连通程度。油藏井间连通性可以分为静态连通性和动态连通性,静态连通性指应用地质和物探方法得到的连通性结果,是由油藏地质特征和储层特点决定,由于缝洞型油藏储集层复杂的特点,传统地质和物探方法研究得到的地层连通属于静态范畴,无法有效认识缝洞体的连通性,而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是指油藏开发后井间储层流体的连通程度常用的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示踪剂测试、压力测试、干扰试井和脉冲试井、数值模拟以及基于系统分析思想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等多种连通性识别方法。通过对生产动态数据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其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特征,油藏生产数据的变化不是独立的,并不遵循随机游动,也不服从正态分布,这些性质恰恰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特征。因此目前单独通过静态连通性和动态连通性来确定的注采间连通结果并不精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读取各生产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和井轨迹数据后从中提取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采用层次聚类法粗粒度分类建立动态连通模型;
S2:以所述静态地质特征中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作为约束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排序,按所述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划分若干分支;
S3:对动态连通模型分类结果,分别确定同一连通分支上的若干生产井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大小关系,在各类内部构建静态参数不等式约束矩阵;
S4:通过所述不等式约束矩阵对所述动态生产特征中的波动复杂度特征进行修正得到注采劈分系数,通过所述注采劈分系数评价井间连通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静态地质特征包括储集体类型特征、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和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所述动态生产特征包括波动复杂度特征、最大波动特征和波动分级特征。
进一步地,判定所述储集体类型特征的步骤具体为:
S3.1:获取各生产井产水特征、储集体生产特征和水驱能量稳定段占;
S3.2:根据所述生产井产水特征、所述储集体生产特征和所述水驱能量稳定段占比判定出所述每一生产井的储集体类型特征为溶洞型、裂缝型、洞缝型和缝洞型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计算步骤具体为:
S4.1:读取注水井和各生产井的裂缝数据文件、坐标列表和生产井名列表并对所述裂缝数据文件进行预处理;
S4.2:根据所述预处理后的裂缝数据文件、坐标列表和生产井名列表建立BFS网络并得出注水井至各生产井的路径;
S4.3:计算出注水井至各生产井的路径长度、注水井至各裂缝的最短距离、各路径的共同距离,作为大尺度裂缝的井间窜流通道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的计算步骤具体为:
S5.1:读取并预处理生产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得到含水率数据序列;
S5.2:计算出所述含水率数据序列的平均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作为振幅阈值;
S5.3:计算所述含水率数据序列中任意两次极大值点的振幅;
S5.4:比较所述含水率数据序列中的每一所述振幅和所述振幅阈值的大小,确定缝洞孔的数量,即为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波动复杂度特征通过对预设时间内的生产时序数据采用多重分形谱计算方法中的盒计数法计算得到。
进一步地,所述生产时序数据包括含水量和产油量时序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最大波动特征为预设时间内生产井含水率的最大波动,即最大含水率与最小含水率的差值。
进一步地,所述波动分级特征的计算步骤为:
S9.1:读取预设时间内的生产动态数据,设定每项生产动态数据的阈值;
S9.2:计算各项生产动态数据的局部最大波动值;
S9.3:比较每项生产动态数据的最大波动值和对应的阈值确定波动分级特征。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系统,包括预处理模块、建模模块和计算模块,
预处理模块,用来读取和预处理各生产井注水后预设周期内的生产数据和井轨迹数据,得到各生产井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
建模模块,用来将各生产井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采用层次聚类法粗粒度分类建立为动态连通模型;
计算模块,用于以所述静态地质特征中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作为约束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排序,按所述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划分若干分支,在所述动态连通模型分类结果,分别确定同一连通分支上的若干生产井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大小关系,在各类内部构建静态参数不等式约束矩阵,通过所述不等式约束矩阵对所述动态生产特征中的波动复杂度特征进行修正得到注采劈分系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掌握连通静态分布和属性特征基础上,建立基于静动态特征相结合的复杂非线性注采模型,计算出具体的劈分比例,更准确的定量刻画井间连通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的整体流程图;
图2是图1中储集体类型特征的判断流程图;
图3是图1中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的计算流程图;
图4是图1中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计算流程图;
图5是图1中最大波动特征的计算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的注采劈分系数的计算流程图;
图7是TK634注采井组缝洞单元图;
图8是TK634注采井组示踪剂实验注水劈分图;
图9是TK634注采井组连通通道情况图;
图10是TK664注采井组缝洞单元图;
图11是TK664注采井组示踪剂实验注水劈分图;
图12是TK664注采井组连通通道情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考图1~图6,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读取各生产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和井轨迹数据后从中提取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采用层次聚类法粗粒度分类建立动态连通模型;
S2:以所述静态地质特征中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作为约束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排序,将所述动态连通模型划分若干分支;
S3:在所述动态连通模型分类结果中,分别确定同一连通分支上的若干生产井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大小关系,在各类内部构建静态参数不等式约束矩阵;
S4:通过所述不等式约束矩阵对所述动态生产特征中的波动复杂度特征进行修正得到注采劈分系数,通过所述注采劈分系数评价井间连通程度。
对所述生产动态数据后进行预处理:
S1.1:读取注水井和生产井的包括注水量、产油量、含水量、注水段起始时间的生产动态数据;
S1.2:筛选与注水段中初始注水量日期匹配的注水量、产油量和含水量:
S1.2.1:若遇到关停井、修井等导致少量数据缺失,采用去噪补齐缺失数据;
S1.1.2:对于大量数据缺失,采用EEMD时频分解,结合支持向量机对各子信号建模预测实现数据的插值处理;
S1.3:输出筛选处理后的数据并进行保存,作为后续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提取所需的数据。
所述静态地质特征包括储集体类型特征、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和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
所述储集体类型特征的判定步骤具体为:
S3.1:获取各生产井产水特征、储集体生产特征和水驱能量稳定段占比,所述储集体生产特征包括见水时间、见水后高含水天数、无水采油期天数、累计产量和日均产量;
S3.2:根据所述生产井产水特征、所述储集体生产特征和所述水驱能量稳定段占比判定出所述每一生产井的储集体类型特征为溶洞型、裂缝型、洞缝型和缝洞型中的一种,判定方法如下:
a.若见水时间在2000天以上且产水特征为缓慢上升型,累计产量及日均产量在预设阈值以上,判定为溶洞型,否则转b继续判定;
b.若见水时间在100天以内且产水特征为暴淹型或快速上升型,且见水后见高含水天数在80天以内,判定为裂缝型,否则转c继续判定;
c.若见水时间在1000天以内且产水特征为快速上升型,无水采油期天数所占见水时间比例大于80%,表明该区域储集体以缝为主,但存在部分洞,判断为洞缝型,否则转d继续判定;
d.若见水时间在1000天以上且产水特征为快速上升型或缓慢上升型,无水采油期天数所占见水时间比例大于90%,表明该区域储集体以洞为主,但存在部分缝,产能较稳定,偶有高含水,判断为缝洞型;
e.对于不符合上述判断条件的生产井,储集体类型特征不易分析,只作记录而不作类型判断。
所述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计算步骤具体为:
S4.1:读取注水井和各生产井的裂缝数据文件、坐标列表和生产井名列表,然后遍历所述裂缝数据文件,计算出数据范围、裂缝数据平均间隔和栅格大小;
S4.2:读入裂缝数据并映射到栅格,将生产井坐标映射为最近距离的裂缝所属栅格坐标后建立BFS网络并得出注水井至各生产井的路径,
所述BFS网络的建立方法为:以注水井栅格坐标为原点,用BFS方式遍历整个裂缝相通的部分,通过建立一个队列,判断队列头部周围的栅格坐标,是裂缝则加入队列尾部,并记录其前序坐标直到队列为空;
确定注水井至各生产井的路径的方法为:以生产井栅格坐标为原点,记录其前序坐标,判断是否为注水井栅格坐标,是则返回,否则以前序坐标为原点继续过程;
S4.3:将各所述路径分为xy方向与z方向,xy方向单独计算第一路径长度,z方向单独计算第二路径长度,所述第一路径长度与所述第二路径长度相加得到共同路径,计算出注水井至各生产井的路径长度、注水井至各裂缝的最短距离、各路径的共同距离,作为大尺度裂缝的井间窜流通道特征。
所述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的计算步骤具体为:
S5.1:读取并预处理生产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得到含水率数据序列;
S5.2:计算出所述含水率数据序列的平均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作为振幅阈值;
S5.3:计算所述含水率数据序列中任意两次极大值点的振幅;
S5.4:筛选出所述含水率数据序列中的振幅大于所述振幅阈值,记录振幅数量作为缝洞孔的数量,即为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
所述动态生产特征包括波动复杂度特征、最大波动特征和波动分级特征。
所述波动复杂度特征通过对预设时间内的生产时序数据采用多重分形谱计算方法中的盒计数法计算得到,具体的:
注水井注入量的变化会引起周围生产井产液量的波动,波动幅度越大,连通程度越好。采用奇异型标度指数、多重分形谱等参数度量生产数据波动变化复杂程度,挖掘波动特征与注水间的关联性。多重分析采用k维空间Rk(k=1,2,3,L,n)分割的多个等分盒子描述数据的随机空间分布,设盒子的线度为ε,第i个盒子的测度为μi(ε),集合S在中的测度为μ(S),则奇异性指数α记
Figure BDA0001498561830000081
或μi(ε):
多重分形谱f(α)就是具有相同α值子集的Hausdorff维数。
f(α)=dH{x∈suppμ,α(x)=α}
矩方法是计算多重分形谱的常用方法,通过幂指数加权处理,将一个多重分形分成不同奇异程度的区域。用分割函数可得f(α)的分布特性。
Figure BDA0001498561830000083
ετ(q)(-∞≤q≤+∞)
其中τ(q)是关于q的凸函数。
通过勒让德变换(Legendre transformation),由q和τ(q)得到α(q)和f(α)。
多重分形谱f(α)反映测度子集的性质,通过分割函数,奇异性指数α,多重分形谱f(α)计算出不同q对应的广义分形维数。在f(α):α图形中,Δα表示数据变化的均匀程度,Δα越大区间数据越不规则,计算注水后一段时间内生产井含水、产油图形积分值作为注水波动的波及程度参数。
选择预设周期内的包含生产井含水量、产油量时间序列的生产动态数据,采用多重分形谱计算方法中的盒计数法计算波动复杂度特征,其具体计算流程如下所示:
S6.1:读入经过预处理的含水量、产油量时序数据;
S6.2:读入权重因子q;
S6.3:读取时间尺度δ,求出概率测度Pi(δ);
S6.4:求出配分函数:
Figure BDA0001498561830000092
S6.5:判断时间尺度是否选取完毕,若选取完毕,则转到S6.6,否则转到S6.3;
S6.6:绘制ln[χq(δ)]:lnδ双对数曲线;
S6.7:最小二乘法回归拟合,选取无标度区间,求出τ(q);
S6.8:通过勒让德(Legendre)变换,求出f(α);
S6.9:q=q+1;
S6.10:判断q与qmax值的大小关系,若q<qmax,则转到S6.2,否则转到S6.11;
S6.11:绘制f(α):α曲线,得到多重分形谱的积分参数,作为注水后的波动复杂度特征。
所述最大波动特征为预设时间内生产井含水率的最大波动,即最大含水率与最小含水率的差值,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计算在注水后一段时间跨度内生产数据如含水率的最大波动,选择波峰与波谷之间差值的最大值作为局部最大波动。假设选取时间跨度为T,时间窗口大小为t(t<T),求解T-t+1个时间窗口内的含水率局部最大波动值,其中第i个窗口的局部最大波动记为δimax=max{δ1,δ2,...,δT-t+1}为注水后一段时间跨度内最大波动值。δi具体判断步骤如下:
选取注水后时间跨度为T的生产井的含水率数据;
如果待判断生产井在含水率波动期间出现了生产制度干扰(如更改油嘴大小,洗井,停井等操作),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筛去该井;
以时间窗口t为单位计算局部窗口内含水率波动的幅值,采用滑动时间窗口记录其中最大的含水率波动幅值,作为注水后的最大波动特征。
所述波动分级特征的计算步骤为:
S9.1:读取预设时间内的生产动态数据,设定每项生产动态数据的阈值,所述生产动态数据包括油压、套压、动液面、含水率、产液量和产油量;
S9.2:计算各项生产动态数据的局部最大波动值;
S9.3:比较每项生产动态数据的最大波动值和对应的阈值确定波动分级特征,比较方法如下:
油压、套压和动液面合为一项波动指标,有一个突破设定阈值,权值加1;
产液、产油各为一项波动指标,突破设定阈值权值加1;
含水率为一项波动指标,若突破设定下限阈值,则权值加1,若大于上限阈值,可认为受效明显,权值加2;
确定最终权值作为波动分级特征。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系统,包括预处理模块、建模模块和计算模块,
预处理模块,用来读取和预处理各生产井注水后预设周期内的生产数据和井轨迹数据,得到各生产井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
建模模块,用来将各生产井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采用层次聚类法粗粒度分类建立为动态连通模型;
计算模块,用于以所述静态地质特征中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作为约束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排序,按所述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划分若干分支,在所述动态连通模型上分别确定同一连通分支上的若干生产井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大小关系,在各类内部构建静态参数不等式约束矩阵,通过所述不等式约束矩阵对所述动态生产特征中的波动复杂度特征进行修正得到注采劈分系数。
参考图7~图12,以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为例说明上述方法的具体应用: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是以溶洞、缝洞为主的特殊油藏。孔、洞、缝按照不同的方式及规模将会组成多种储集类型,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特征。主要包括三叠系、石炭系的砂岩油藏,以及奥陶系的碳酸盐岩油藏。油田储量主要来自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奥陶系油藏探明储量占油田总探明储量的81.7%,目前油田主力产油层为奥陶系缝洞性碳酸盐岩地层。研究区域包含296口井,历史资料有超过15年的数据(从2001年到2015年)。算法运行环境:Windows7系统,4G运行内存,2.94GHz Pentium(R)Dual-Core CPU;运行工具:VS2010;编程语言:C/C++。实验测试对象选取的是塔河油田的S80单元。
试验测试对象选取的是TK634注采井组和TK664注采井组,基于生产数据资料,选组这两个注采井组注水之后60天内的生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构建动态连通模型,通过动态连通模型连通模型计算出注水劈分,定量确定井间连通程度。
示踪剂追踪验证是一种传统的判断井间连通关系的方法,通过在注水井中投放示踪剂,于生产井中取样、分析样品来确定井间连通程度,本发明的评价方法以实际采用示踪剂追踪实验作为参照,进行计算结果连通程度准确度的判断。
1.TK634注采井组
TK634井是在塔河油田6区牧场北6号构造上部署的一口开发井,TK634井位于TK7-607单元与S67单元,以及东北部位的T606单元区域的结合部位。该井2002年5月24日投产,投产时无水生产,无水采油期较长,至今已累计产液15.5626万吨,产油12.4326万吨。目前日产水液31.2吨,日产油2.3吨,含水92.5%。该井在钻井过程中没有泥浆漏失和放空现象,但其邻井TK648在钻井过程中有放空和泥浆漏失现象、TK642井在钻井过程中有泥浆漏失现象,说明其区域是缝洞发育的油藏。
使用本发明评价方法实验结果和示踪剂追踪实验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
井名 模型计算劈分(%) 示踪剂劈分(%) 井轨迹距离(米)
TK747 34 32.1 2600
TK715 21 22.8 3300
TK713 24.8 25.1 2900
表1
实验结果分析:(1)对于TK747井,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的注水劈分比例为34%(排第一),沟通路径为1300米,生产数据各项波动都很强;该井示踪剂产出曲线有明显的波动,示踪剂突破时间为8天,示踪剂劈分值为32.1%(排第一);根据排列顺序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基本相符;
(2)对于TK715井,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的注水劈分比例为21%(排第二),沟通路径为1650米,生产数据各项波动都比较强;该井示踪剂产出曲线有较为明显的波动,示踪剂突破时间为19天,示踪剂劈分值为22.8%(排第二);根据排列顺序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基本相符;
(3)对于TK713井,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的注水劈分比例为24.8%(排第三),沟通路径为1450米,示踪剂突破时间为30天,示踪剂劈分值为25.1%(排第三);根据排列顺序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TK634井组在示踪剂检测的2009年内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的注水劈分比例与示踪剂注水的劈分比例基本一致,表明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与示踪剂测试结果相符。
2.TK664注采井组
TK664井位于塔河油田牧场北7号构造TK630单元,生产层位O1-2y,TK664注水井周围有生产井六口:TK614、TK611、T606、TK626、TK630和TK620井,区域内属于缝洞较发育的地质储集体,其中TK614和TK630井仍处于无水采油,TK611、TK614和TK664井都在钻井过程中有放空或泥浆漏失现象。
使用本发明评价方法实验结果和示踪剂追踪实验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
井名 模型计算劈分(%) 示踪剂劈分(%) 井轨迹距离(米)
TK620 23.01 46.6 3400
TK626 20.07 24.56 2200
T606 20.61 6.37 2400
TK611 11.29 2.47 3000
表2
实验结果分析:(1)对于TK620井,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的注水劈分比例为23%(排第一),沟通路径为3400米,生产数据各项波动都较强;该井示踪剂产出曲线有明显的波动,示踪剂劈分值为46.6%(排第一);根据排列顺序动态连通模型计算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基本相符;
(2)TK611存在长期的关停井,导致示踪剂水量劈分值较小,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的注水劈分比例为2.47%;该井沟通路径较远为3000米,生产数据存在明显的波动点,动态连通模型计算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基本相符;
(3)T606同样存在长期的关停井,导致示踪剂水量劈分值较小,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的注水劈分比例为6.37%;该井沟通路径较远为2400米,生产数据有明显的注水激励,注水后产液量明显上升,动态连通模型计算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基本相符;
(4)TK626井沟通距离2200米,动态连通模型计算注水劈分比例结果为20%与示踪剂测试得到的劈分比例24.56%完全相符。
综上,TK664井组示踪剂判断连通的井有4口,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与示踪剂结果顺序是一致的,但劈分比例大小关系个别有些出入。匹配度为4/4=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读取各生产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和井轨迹数据后从中提取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所述静态地质特征包括储集体类型特征、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和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所述动态生产特征包括波动复杂度特征、最大波动特征和波动分级特征,采用层次聚类法粗粒度分类建立动态连通模型;
S2:以所述静态地质特征中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作为约束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排序,按所述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划分若干分支;
S3:在所述动态连通模型分类结果中,分别确定同一连通分支上的若干生产井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大小关系,在各类内部构建静态参数不等式约束矩阵;
S4:通过所述不等式约束矩阵对所述动态生产特征中的波动复杂度特征进行修正得到注采劈分系数,通过所述注采劈分系数评价井间连通程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判定所述储集体类型特征的步骤具体为:
S3.1:获取各生产井产水特征、储集体生产特征和水驱能量稳定段占比;
S3.2:根据所述生产井产水特征、所述储集体生产特征和所述水驱能量稳定段占比判定出所述每一生产井的储集体类型特征为溶洞型、裂缝型、洞缝型和缝洞型中的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计算步骤具体为:
S4.1:读取注水井和各生产井的地震裂缝数据文件、生产井坐标列表和生产井名列表并对所述裂缝数据文件进行预处理;
S4.2:根据所述预处理后的裂缝数据文件、坐标列表和生产井名列表建立BFS网络并得出注水井至各生产井的路径;
S4.3:计算出注水井至各生产井的路径长度、注水井至各裂缝的最短距离、各路径的共同距离,作为大尺度裂缝的井间窜流通道特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的计算步骤具体为:
S5.1:读取并预处理生产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得到含水率数据序列;
S5.2:计算出所述含水率数据序列的平均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作为振幅阈值;
S5.3:计算所述含水率数据序列中任意两次极大值点的振幅;
S5.4:比较所述含水率数据序列中的每一所述振幅和所述振幅阈值的大小,确定缝洞孔的数量,即为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动复杂度特征通过对预设时间内的生产时序数据采用多重分形谱计算方法中的盒计数法计算得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时序数据包括含水量和产油量时序数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波动特征为预设时间内生产井含水率的最大波动,即最大含水率与最小含水率的差值。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动分级特征的计算步骤为:
S9.1:读取预设时间内的生产动态数据,设定每项生产动态数据的阈值;
S9.2:计算各项生产动态数据的局部最大波动值;
S9.3:比较每项生产动态数据的最大波动值和对应的阈值确定波动分级特征。
9.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模块、建模模块和计算模块,
预处理模块,用来读取和预处理各生产井注水后预设周期内的生产数据和井轨迹数据,得到各生产井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所述静态地质特征包括储集体类型特征、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和中小尺度裂缝连通分级特征,所述动态生产特征包括波动复杂度特征、最大波动特征和波动分级特征;
建模模块,用来将各生产井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生产特征采用层次聚类法粗粒度分类建立为动态连通模型;
计算模块,用于以所述静态地质特征中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作为约束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排序,按所述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对所述动态连通模型划分若干分支,在所述动态连通模型上分别确定同一连通分支上的若干生产井的大尺度裂缝井间窜流通道特征的大小关系,在各类内部构建静态参数不等式约束矩阵,通过所述不等式约束矩阵对所述动态生产特征中的波动复杂度特征进行修正得到注采劈分系数。
CN201711286502.5A 2017-12-07 2017-12-07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Active CN1078950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86502.5A CN107895092B (zh) 2017-12-07 2017-12-07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86502.5A CN107895092B (zh) 2017-12-07 2017-12-07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95092A CN107895092A (zh) 2018-04-10
CN107895092B true CN107895092B (zh) 2020-02-14

Family

ID=61807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86502.5A Active CN107895092B (zh) 2017-12-07 2017-12-07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950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3495B (zh) * 2018-10-23 2023-09-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洞型油藏缝洞单元连通情况评价方法
CN109815600A (zh) * 2019-01-28 2019-05-2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解析缝洞型油藏示踪剂产出曲线特征的方法
CN110593829B (zh) * 2019-08-14 2021-06-0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模式的自动判断方法和装置
CN112177604A (zh) * 2020-07-31 2021-0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确定压裂井间干扰程度的量化评价方法
CN112922592B (zh) * 2021-03-03 2022-05-20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窜流通道、速度的预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6350A (zh) * 2015-02-09 2015-05-13 西南石油大学 缝洞型碳酸盐油藏三维物理模型建立方法
CN105019894A (zh) * 2015-07-29 2015-11-04 长江大学 一种多层油藏井间连通性模型建立方法及系统
CN105260550A (zh) * 2015-10-23 2016-01-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井间连通关系的评价方法
CN107120111A (zh) * 2017-03-24 2017-09-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多重分形的油藏井间连通程度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05404726B (zh) * 2015-11-02 2018-02-1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高斯分布的电容模型反演井间连通性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901381C (en) * 2014-08-22 2023-10-31 Morteza Sayarpour Flooding analysis tool and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6350A (zh) * 2015-02-09 2015-05-13 西南石油大学 缝洞型碳酸盐油藏三维物理模型建立方法
CN105019894A (zh) * 2015-07-29 2015-11-04 长江大学 一种多层油藏井间连通性模型建立方法及系统
CN105260550A (zh) * 2015-10-23 2016-01-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井间连通关系的评价方法
CN105404726B (zh) * 2015-11-02 2018-02-1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高斯分布的电容模型反演井间连通性方法及装置
CN107120111A (zh) * 2017-03-24 2017-09-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多重分形的油藏井间连通程度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sign Automation for Interwell Connectivity Estimation in Petroleum Cyber-Physical Systems;Xiaodao Chen等;《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S》;20170228;第36卷(第2期);1-10 *
乌南油田乌4区块大孔道识别及量化研究;赵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20150215(第2期);1、6-8、1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95092A (zh) 2018-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95092B (zh) 一种基于复杂非线性注采建模的井间连通定量评价方法
EP2904530B1 (e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determining placement of perforation intervals using facies, fluid boundaries, geobodies and dynamic fluid properties
CN107120111B (zh) 一种基于多重分形的油藏井间连通程度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2343587A (zh) 一种特低渗透油藏优势渗流通道识别表征方法
CN104514552A (zh) 一种煤层气储层识别与丰度预测的方法
CN116128084A (zh) 一种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控制储量的预测方法
CN110007344A (zh) 一种断溶体储层连通性的地震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2836442A (zh) 一种页岩油水平井网老井水力裂缝注液量的确定方法
CN111155980B (zh) 一种水流优势通道识别方法及装置
Sarkheil et al. The fracture network modeling in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image loges and core measurements
Feng et al. Interpretable Lost Circulation Analysis: Labeled,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Lost Circulation in Drilling Operations
CN115130268A (zh) 油藏注采方案设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A2889722C (e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evaluating and ranking geobodies using a euler characteristic
Tyree Predicting Frac Hit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in Marcellus Shale
Lamberghini et al. Performance Base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a Tight Gas Reservoir System-Case Study from Lajas and Punta Rosada Formations in the Neuquen Basin, Argentina
Popp The Effects of Infill Drilling on Midterm Well Productivity–A Montney Case Study
CN117633658B (zh) 岩石储层岩性识别方法及系统
Aslam et al. Capacitance Resistance Clustered Model for Mature Peripheral Waterflood Performance Prediction & Optimization
CN116304921A (zh) 一种储层成岩相测井智能解释方法
Virstyuk et al. Reducing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oil production
Kim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fields in order to select criteria for configurations of integrated models
Amer et al. Permeability Prediction and Facies Distribution for Yamama Reservoir in Faihaa Oil Field: Role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Cluster Analysis Approach
CN116104470A (zh) 地质导向地层识别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Li et al. A new Production prediction model of staged fracturing horizontal wells for tight gas reservoirs
CN114033352A (zh) 一种井周裂缝密度估算的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1

Address after: 100728 No. 22 North Mai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aoyangmen

Patentee after: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

Patentee after: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atentee after: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CITY)

Address before: 430074 No. 388 Lu Lu, Hongshan District, Hubei, Wuhan

Patentee befor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C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