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88319A - 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88319A
CN107888319A CN201711070462.0A CN201711070462A CN107888319A CN 107888319 A CN107888319 A CN 107888319A CN 201711070462 A CN201711070462 A CN 201711070462A CN 107888319 A CN107888319 A CN 107888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eading gain
mrow
symbol sebolic
spreading
acquisi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704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88319B (zh
Inventor
李琪林
彭军
苗长胜
吴维德
马建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7046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883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88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8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88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8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4Orthogonal
    • H04J13/0044OVSF [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18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H04J13/20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having an 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 [OVS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信号源模块生成发送比特,并调制得到符号序列;B、计算平均扩频增益、最大扩频增益、最小扩频增益、扩频增益向量;C、重复每个符号序列,重复次数大于等于最大扩频增益;D、对步骤C得到的符号序列打孔,使得重复后的数据帧长等于码片帧长;E、将打孔后的重复符号序列与扩频码相乘并发送给信道;F、接收机处将步骤E得到的符号序列与扩频序列相乘进行解扩;G、在打孔的位置补零,使得每个符号对应的样点数等于最大扩频增益;H、对步骤G得到的符号序列进行解调得到信息。其可实现了分数倍的扩频增益和数据速率的连续变化。

Description

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应用于现场的采集终端承担电能计量装置的数据收集和数据上传功能,其中,CDMA是采集终端采用的一种常用上行通信方式。由于现有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因此,为提高频带的利用率,要求单位频段能够具有尽可能大的信息传输容量。目前,移动通信已经从频分多址FDMA到时分多址TDMA一直发展到了今天的码分多址CDMA,而这种码分多址技术的基础就是扩展频谱通信。传统的CDMA扩频通信系统是根据最糟情况下的信道状态来设计的,以保证能够达到预期的性能,然而,这导致信道容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工作条件改变时,为了既能保障性能又能使信道容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要对传输速率、扩频增益等作相应的改变。这样,可变速率扩频通信技术就成为了近年来无线通信的研究热点之一。
针对可变速率扩频通信技术,已有的可变速率方案包括:多码正交扩频方案和可变处理增益正交扩频方案。它们的基本思想如下:
(1)多码正交扩频方案:将较高速率的传输数据串并变换到多个分支,每个分支用一个恒处理增益的正交码扩频,通过改变并行分支的数目来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
(2)可变处理增益正交扩频方案: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相应地改变处理增益,较高速率对应一个较低处理增益的扩频码,这样多种传输速率就需要多种处理增益,即多种长度的码序列,其中典型的正交码序列是正交可变扩频增益码,即OVSF码。
分析上面两种方案,分别具有以下特点:多码正交扩频方案原理比较简单,但对接收机放大器的线性要求较高,同时系统的设备复杂度较大,且速率只能实现整数倍的变换;可变处理增益正交扩频方案对收发机线性要求较低,且硬件复杂度较小,但由于扩频增益只能整数倍的变换,也导致了数据速率不能连续变化。综上,上述两种方法均存在数据速率不能连续变化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信号源模块生成发送比特,并调制得到符号序列;
B、计算平均扩频增益、最大扩频增益、最小扩频增益、扩频增益向量;
C、重复每个符号序列,重复次数大于等于最大扩频增益;
D、对步骤C得到的符号序列打孔,使得重复后的数据帧长等于码片帧长;
E、将打孔后的重复符号序列与扩频码相乘并发送给信道;
F、接收机处将步骤E得到的符号序列与扩频序列相乘进行解扩;
G、在打孔的位置补零,使得每个符号对应的样点数等于最大扩频增益,这样可将解调前的信号格式与调制后的信号格式对应起来,方便进行解调;该操作实际上是步骤C的逆操作,通信发射机进行一系列操作,接收机应进行相应的逆操作以恢复出原始信息;
H、对步骤G得到的符号序列进行解调得到信息。
本方案利用运用逐符号非恒定扩频增益的思想,对信息进行逐符号处理,使得符号的平均扩频增益接近于理论扩频增益,随着符号数的增多,平均扩频增益收敛于理论扩频增益,从而实现了分数倍的扩频增益和数据速率的连续变化,保证了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稳定性和数据的高速可靠传输。采用本方法可以实现任意倍数的扩频增益,从而解决了传统CDMA扩频通信系统局限于整数倍扩频的问题,在信道带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信息速率的连续变化,使信道容量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利用,保证了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稳定性和数据的高速可靠传输。
重复后的数据帧长等于码片帧长,其目的在于根据扩频增益向量,对每次重复的最大扩频增益进行打孔,以实现非恒定扩频增益。传统的方法不存在打孔的步骤,只能实现恒定扩频增益;而本方案根据扩频增益向量打孔,其实就是将恒定的扩频增益改进为非恒定扩频增益。
作为优选,所述平均扩频增益的计算方法为:
B11、根据信息速率datarate和码片速率chiprate分别计算数据帧长datalen和码片帧长chiplen,
其中,time_len为一帧的时长;
B12、计算平均扩频增益ave_sf,
作为优选,所述最大扩频增益max_sf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为向上取整。
作为优选,所述最小扩频增益min_sf的计算方法为:
作为优选,所述扩频增益向量的计算方法为:
B21、初始化扩频增益累加向量SUM_SF,
SUM_SF(k)=[k×ave_sf],k=1、2、...、datalen-1,
SUM_SF(datalen)=chiplen,
其中,[]为四舍五入取整;
B22、计算扩频增益向量SF,
SF(1)=SUM_SF(1),
SF(k)=SUM_SF(k)-SUM_SF(k-1)k=2、3、...、datalen。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运用逐符号非恒定扩频增益的思想,对信息进行逐符号处理,使得符号的平均扩频增益接近于理论扩频增益,随着符号数的增多,平均扩频增益收敛于理论扩频增益,从而实现了分数倍的扩频增益和数据速率的连续变化,保证了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稳定性和数据的高速可靠传输。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扩频通信方法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方法的原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信号源模块生成发送比特,并调制得到符号序列;
B、计算平均扩频增益、最大扩频增益、最小扩频增益、扩频增益向量;
C、重复每个符号序列,重复次数大于等于最大扩频增益;该在步骤中,优选的重复次数等于最大扩频增益,若大于最大扩频增益,则需要打孔的地方过多;若小于最大扩频增益,则无法实现最大扩频增益;
D、对步骤C得到的符号序列打孔,使得重复后的数据帧长等于码片帧长;
E、将打孔后的重复符号序列与扩频码相乘并发送给信道;
F、接收机处将步骤E得到的符号序列与扩频序列相乘进行解扩;
G、在打孔的位置补零,使得每个符号对应的样点数等于最大扩频增益;
H、对步骤G得到的符号序列进行解调。
本方案中采用A、B、C、……、H对步骤进行标号,并不是对其步骤顺序进行限定,仅是为了便于方法的描述,其步骤的先后顺序体现在文字的信号处理中,譬如,本方案的步骤A、B并没有先后的限制,而从文字信号处理描述中可以体现A、C、D、E、F、G等步骤之间有先后顺序的限制。本方案中的打孔应理解为通信领域内去冗余比特的意思。
相比于现有的恒定扩频增益,本方法通过对扩频增益向量、最大扩频增益的计算,使扩频增益可变,在信道带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信息速率的连续变化,使信道容量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利用,保证了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稳定性和数据的高速可靠传输。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方法的原理,现例举一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信息速率datarate和码片速率chiprate分别计算数据帧长datalen和码片帧长chiple,n
其中,time_len为一帧的时长;
B12、计算平均扩频增益ave_sf,
最大扩频增益max_sf为:
其中,为向上取整。
最小扩频增益min_sf为:
扩频增益向量的计算方法为:
B21、初始化扩频增益累加向量SUM_SF,
其中,[]为四舍五入取整;
B22、计算扩频增益向量SF,
SF(1)=SUM_SF(1)=3,
按实施例1中的A、C、D、E、F、G、H步骤依次进行,
信号源模块生成发送比特,并经过BPSK调制得到符号序列;
重复每个符号序列,重复次数为4次;
对重复后的符号序列打孔,使得重复后的数据帧长等于码片帧长;
将打孔后的重复符号序列与扩频码相乘并发送给AWGN信道;
接收机处将相乘后得到的符号序列与扩频序列相乘进行解扩;
在打孔的位置补零,使得每个符号对应的样点数等于最大扩频增益;
对补零后得到的符号序列进行BPSK解调。
本实施例可实现在9M的带宽下,实现了倍的扩频增益,完成了数据率从3Mbps到2.7Mbps的变换。可以预料,随着符号数的增多,可以实现任意倍数的扩频增益,从而实现信息速率的连续变换。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信号源模块生成发送比特,并调制得到符号序列;
B、计算平均扩频增益、最大扩频增益、最小扩频增益、扩频增益向量;
C、重复每个符号序列,重复次数大于等于最大扩频增益;
D、对步骤C得到的符号序列打孔,使得重复后的数据帧长等于码片帧长;
E、将打孔后的重复符号序列与扩频码相乘并发送给信道;
F、接收机处将步骤E得到的符号序列与扩频序列相乘进行解扩;
G、在打孔的位置补零,使得每个符号对应的样点数等于最大扩频增益;
H、对步骤G得到的符号序列进行解调得到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均扩频增益的计算方法为:
B11、根据信息速率datarate和码片速率chiprate分别计算数据帧长datalen和码片帧长chiplen,
<mrow> <mi>d</mi> <mi>a</mi> <mi>t</mi> <mi>a</mi> <mi>l</mi> <mi>e</mi> <mi>n</mi> <mo>=</mo> <mfrac> <mrow> <mi>d</mi> <mi>a</mi> <mi>t</mi> <mi>a</mi> <mi>r</mi> <mi>a</mi> <mi>t</mi> <mi>e</mi> </mrow> <mrow> <mi>t</mi> <mi>i</mi> <mi>m</mi> <mi>e</mi> <mo>_</mo> <mi>l</mi> <mi>e</mi> <mi>n</mi> </mrow> </mfrac> <mo>,</mo> </mrow>
<mrow> <mi>c</mi> <mi>h</mi> <mi>i</mi> <mi>p</mi> <mi>l</mi> <mi>e</mi> <mi>n</mi> <mo>=</mo> <mfrac> <mrow> <mi>c</mi> <mi>h</mi> <mi>i</mi> <mi>p</mi> <mi>r</mi> <mi>a</mi> <mi>t</mi> <mi>e</mi> </mrow> <mrow> <mi>t</mi> <mi>i</mi> <mi>m</mi> <mi>e</mi> <mo>_</mo> <mi>l</mi> <mi>e</mi> <mi>n</mi> </mrow> </mfrac> <mo>,</mo> </mrow>
其中,time_len为一帧的时长;
B12、计算平均扩频增益ave_sf,
<mrow> <mi>a</mi> <mi>v</mi> <mi>e</mi> <mo>_</mo> <mi>s</mi> <mi>f</mi> <mo>=</mo> <mfrac> <mrow> <mi>c</mi> <mi>h</mi> <mi>i</mi> <mi>p</mi> <mi>l</mi> <mi>e</mi> <mi>n</mi> </mrow> <mrow> <mi>d</mi> <mi>a</mi> <mi>t</mi> <mi>a</mi> <mi>l</mi> <mi>e</mi> <mi>n</mi> </mrow> </mfrac> <mo>.</mo> </mrow>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扩频增益max_sf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为向上取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扩频增益min_sf的计算方法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扩频增益向量的计算方法为:
B21、初始化扩频增益累加向量SUM_SF,
SUM_SF(k)=[k×ave_sf],k=1、2、...、datalen-1,
SUM_SF(datalen)=chiplen,
其中,[]为四舍五入取整;
B22、计算扩频增益向量SF,
SF(1)=SUM_SF(1),
SF(k)=SUM_SF(k)-SUM_SF(k-1)k=2、3、...、datalen。
CN201711070462.0A 2017-11-03 2017-11-03 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Active CN1078883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70462.0A CN107888319B (zh) 2017-11-03 2017-11-03 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70462.0A CN107888319B (zh) 2017-11-03 2017-11-03 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8319A true CN107888319A (zh) 2018-04-06
CN107888319B CN107888319B (zh) 2019-04-30

Family

ID=61778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70462.0A Active CN107888319B (zh) 2017-11-03 2017-11-03 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8831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22336A1 (en) * 2002-08-02 2004-02-05 Xiaoyong Yu Turbo decoder with parti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CN1508993A (zh) * 2002-12-17 2004-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cdma系统中用于多用户接收的信道编码方法
CN1825790A (zh) * 2005-11-30 2006-08-30 上海贝豪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td-scdma系统中码片序列与子载波间的匹配方法
CN101674159A (zh) * 2009-09-28 2010-03-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解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73114A (zh) * 2008-11-05 2011-12-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于交织频分多址系统的二维码扩频
CN102904691A (zh) * 2012-10-16 2013-01-30 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并行解速率匹配的方法及装置
CN103516466A (zh) * 2012-06-21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资源映射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22336A1 (en) * 2002-08-02 2004-02-05 Xiaoyong Yu Turbo decoder with parti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CN1508993A (zh) * 2002-12-17 2004-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cdma系统中用于多用户接收的信道编码方法
CN1825790A (zh) * 2005-11-30 2006-08-30 上海贝豪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td-scdma系统中码片序列与子载波间的匹配方法
CN102273114A (zh) * 2008-11-05 2011-12-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于交织频分多址系统的二维码扩频
CN101674159A (zh) * 2009-09-28 2010-03-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解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3516466A (zh) * 2012-06-21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资源映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904691A (zh) * 2012-10-16 2013-01-30 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并行解速率匹配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8319B (zh) 2019-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01923B (zh)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710281A (zh) 连续相位调制的直接序列扩频方法
CN112738001B (zh) 正交键控调制方法、解调方法、系统、发射机及接收机
CN1846357A (zh) 并行扩频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05210341A (zh) 多输入输出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及信号补偿方法
CN102215047A (zh) 一种高速数据传输的软扩频多路复用方法
CN106953709A (zh) 一种基于空间调制的多天线系统的下行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KR20230091166A (ko) 신호 구성 방법, 장치, 설비 및 저장 매체
CN103888146A (zh) 一种数据压缩的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CN103269236A (zh) 码元分组时移位置扩频调制和解调方法
CN105379345A (zh) 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设备
CN107888319B (zh) 适用于采集终端上行通信的可变速率通信方法
CN101499818B (zh)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噪比估计方法及其系统
US11985088B2 (en) Generating sequences for reference signals
CN110808752A (zh) 一种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9428679A (zh) ZigBee自适应多速率传输方法
CN107018114A (zh) 一种scma码本盲估计方法
CN103346857B (zh) 基于二进制数据预处理的新型bpsk信号传输方法
CN103379076A (zh) 一种进行上行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TWI514788B (zh) 傳送裝置、接收裝置及應用於正交分頻多工分碼多重存取系統中的方法
CN106161293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KR10261417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24046219A1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Kumar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and analysis of BER of CDMA for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
CN106789799A (zh) 一种适用于ieee802.15.4的非相干bpsk接收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