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2654A - 使用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迁移无线信道 - Google Patents
使用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迁移无线信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52654A CN107852654A CN201680044371.7A CN201680044371A CN107852654A CN 107852654 A CN107852654 A CN 107852654A CN 201680044371 A CN201680044371 A CN 201680044371A CN 107852654 A CN107852654 A CN 1078526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cess controller
- medium access
- wireless channel
- wireless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Diethyl ether Chemical compound CCOCC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2695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strain 13 / Type A) Small, acid-soluble spore protein C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655262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strain 13 / Type A) Small, acid-soluble spore protein C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429 Mirabilis expans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294411 Mirabilis expan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655256 Paraclostridium bifermentans Small, acid-soluble spore protein alph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655264 Paraclostridium bifermentans Small, acid-soluble spore protein bet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536 miso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6—Re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resource in the serving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simultaneous multiple data streams, e.g.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P], carrier aggregation [CA] 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所要求保护的主题包括用于迁移无线信道的技术。一示例方法包括经由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发起第一连接。该示例方法还包括经由该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执行使用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对附加无线信道的扫描。该示例方法还包括经由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检测附加无线信道中的可用无线信道。该方法还包括经由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将第一连接从第一无线信道迁移到该可用无线信道。该方法还包括将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以提供该可用无线信道上增加的吞吐量或信号质量。
Description
背景
无线设备可使用无线信道进行通信,并由此共享无线频谱的一个或多个频带。例如,接入点可使用特定频带的不同无线信道,以便防止由使用同一信道引起的干扰。
概述
以下提供了本创新的简单概述,以提供对本文本所述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该概述不是权利要求主题的广泛概览。既不是要指出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性元素,也不是要详细描述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唯一的目的是以简化形式呈现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某些概念,作为稍后呈现的比较详细的描述的前奏。
另一实现提供一种用于迁移无线信道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单个集成电路芯片,该集成电路芯片包括第一介质控制器和第二介质控制器。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被配置成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发起第一连接。第二介质控制器可被配置成执行对附加无线信道的扫描。第二介质控制器可被配置成检测附加无线信道中的可用无线信道。第二介质控制器可被配置成向第一介质控制器发送对应于该可用无线信道的指示符,第一介质控制器被配置成向客户端设备发送该指示,并将该第一连接从第一无线信道迁移到该可用无线信道。第二介质控制器还可被配置成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以提供可用无线信道上增加的吞吐量或提升的无线信号接收。
另一实现提供用于在诸无线信道之间迁移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经由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发起第一连接。该方法还可包括经由该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执行使用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对附加无线信道的扫描。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经由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检测附加无线信道中的可用无线信道。该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经由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将第一连接从第一无线信道迁移到可用无线信道。该方法还可包括将第二接入介质控制器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以提供可用无线信道上增加的吞吐量或信号质量。
另一实现提供用于存储计算机可读指令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存储设备,这些计算机可读指令在被一个或多个处理设备执行时指令无线信道的迁移。计算机可读指令可包括用于接收能量简档的代码。计算机可读指令还可包括用于检测优先权设备的能量简档的代码。计算机可读指令可包括用于向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发送指示的代码。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在接收到该指示之际切换到不同的无线信道。集成电路芯片可进一步包括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该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用于并发扫描附加无线信道,并且当不在扫描附加无线信道时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
下面的描述和附图详细地阐述了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某些说明性方面。然而,这些方面只是表示可以使用本发明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一些方式,并且所要求保护的主题旨在包括所有这些方面和等效内容。当结合附图考虑下面的本创新的详细描述时,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其他优点和新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简述
图1是被配置用于实现本文中描述的技术的各方面的示例操作环境的框图;
图2示出用于在诸无线信道之间迁移的示例方法的过程流程图;
图3是用于在诸无线信道之间迁移的示例系统的框图;以及
图4是示出可用于在诸无线信道之间迁移的示例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框图。
详细描述
无线通信尤其在通常用于本地无线网络的拥挤的ISM(测量、科学和医疗)频带中遭受来自各种干扰源的噪声。这样的干扰可使用户体验降级。在人机接口设备中,在等待时间和响应性通常被预期在单位数毫秒的范围内发生的情况下,干扰会增加不确定性并使人机接口体验降级。例如,在具有低等待时间的游戏控制台和基于PC的游戏配置中,所连接的诸如控制器之类的人机接口设备可由于干扰对等待时间的影响而变得无法使用。
一种解决方案是在具有很少干扰源(如果有任何干扰源的话)的频带中操作这些人机接口无线连接。例如,无线频谱中的一些频带被频繁地使用,并且由此通常是可用的。在认识到用于雷达和其他军事使用的一些频带分配跨较广泛的人群很少被占用情况下,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和国际监管机构已发起了公平使用或“动态频率分配”的概念。进入这些信道的过程被称为“动态频率选择”(DFS)。所牵涉到的频带通常被称为DFS信道。
在一些示例中,在信道可用性检查(CAC)循环进入期间,通信可被丢失。该CAC过程是用于使用DFS(其可花费从60秒到若干分钟的任何时间)来确定每一信道是否可用并且被使用的调查过程。在该CAC时段期间,接入点不可用于对客户端设备请求作出响应。一旦接入点确定DFS信道没有雷达,该接入点就可随后占据该信道。在DFS操作被发起之后,经许可的DFS客户端设备可随后在DFS信道的该频带中与接入点(AP)一起操作。然而,存在不可允许客户端服务方面的长期破坏的某些类的无线设备。例如,人机接口设备被预期关于等待时间在单位数毫秒的范围中操作。
此外,一些无线移动和消费电子设备可具有连接到单个传输(Tx)和多个接收(Rx)链的多个天线。如在本文中被使用并且还被称为无线电链的链指代收发机、相关联的天线和用于处理信号的任何其他硬件和/或软件。单个Tx链可节省电力,并且在一些示例中可基于信道度量来使用偏好的天线。使用多个Rx链可导致少量增加的电力以及硬件设计成本,但可提供空间Rx分集的好处。例如,空间Rx分集可采用多个天线和/或Rx链来增加无线链路的质量和/或改善无线链路的可靠性。
本公开描述了用于在各无线信道之间进行迁移的技术。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迁移指代在维持无线数据传输的同时从一个无线信道到另一无线信道的移动。具体地,双频带集成电路可被用于在各无线信道之间迁移。在一些示例中,双频带集成电路还可被用于在面临诸如衰落之类的多径效应的情况下维持连接,这可显著使无线连接降级。双频带集成电路的第一介质介入控制器(MAC)可被配置成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发起第一连接。第二MAC或第二MAC的部分可被配置成执行对附加无线信道的扫描,检测附加无线信道中的可用无线信道,并向第一MAC发送可用无线信道。不像典型的无线通信,雷达签名扫描可涉及能量评估。能量评估包括检测具有确定性的定时周期性的一系列信道内能量突发。第一MAC还可被配置成随后将第一连接从第一无线信道迁移到可用无线信道。在一些示例,第一MAC还可被配置成监视经迁移的无线信道,检测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以及基于检测到的冲突使用将经迁移的无线信道迁移到第三无线信道。例如,如果DFS信道由具有较高优先权的设备(诸如雷达)使用,则第一MAC可恢复为使用来自无线局域网协议信号频带的信道。
当不执行DFS扫描时,第二MAC可与第一MAC一起操作或与其组合来实现Rx分集。例如,第一和第二MAC可被用于使用组合技术来实现Rx分集。组合Rx分集架构可采用被调谐以解码同一数据流,由此提供单入单出(SISO)(即,1x1)系统的数据吞吐量能力的多个MAC。例如,在组合时,所有天线可在所有时间维持所建立的连接。信号可随后被组组合被呈现给接收机。使用最大无线电组合,信号可被加权并被相干地相加。最大无线电组合系统向衰退提供最大阻力,但是由于所有接收路径保持被激励,无论如何最大无线电组合也消耗更多电力。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衰退指代影响某个传播介质上的信号的衰减的偏差。在一些示例中,第二MAC也可被用于经由这样的技术(诸如快速分集选择)来在面临诸如衰退之类的抵消效应的情况下支持或继续支持无线电链路余量。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快速分集选择指代在每一接收链上检测、解码和评估单个传送信号,并组合从每一接收链组合的加权信号,以在存在噪声的情况下实现最佳信号估计。此外,虽然Rx分集能力在第二MAC执行如上所述的DFS扫描的时间期间可被失去,但该扫描的总影响可通过高效地执行该DFS扫描来减轻。例如,在DFS扫描间隔期间,通常不存在活动数据内容。如果分集元件不可用于进行该扫描,则活动连接可通过从在用于活动分组的解码过程期间评估的可用信道中的每一信道中选取最佳信道信号特性来选择。由于雷达签名可来自任何方向,因此(诸)剩下的信道可被用于进行DFS扫描。
这些技术由此使得能够维持两个无线设备之间的不间断数据传输,同时满足DFS信道上的规章检测要求。例如,如以下关于图1更详细讨论的,这些技术允许无线设备避免由DFS CAC进入的当前解释引起的禁止的“无效区”。此外,本文中的这些技术通过以下方式来允许更高效的无线信道迁移:扫描附加的无线信道,以及经由单个集成电路来检测可用信道,以及利用潜在冗余的Rx链和/或Rx MAC。此外,这些技术改善了CAC扫描期间雷达签名的可检测性,同时对数据吞吐量具有最小的影响,因为当不执行DFS扫描时第二MAC可与第一MAC组合。最后,这些技术可与同一子网络中的其他客户端独立地被实现。这些技术不对任何远程节点使用控制信令以执行DFS扫描。这些技术在本文中被更详细地描述。
作为正文前的图文,一些附图是在一个或多个结构组件(不同地称为功能、模块、特征、元件等等)的上下文中来描述概念的。附图中示出的各组件可用任何方式(诸如软件、硬件、固件或其组合)来实现。在一些情况中,附图中示出的各组件可反映对应组件在实际实现中的使用。在其他情况中,附图中所示的任何单个组件可由多个实际组件来实现。附图中的任何两个或更多个分开组件的描绘可以反映单个实际组件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以下讨论的图7提供关于可被用来实现附图中所示的功能的一个系统的细节。
其他附图以流程图形式描述了概念。以此形式,某些操作被描述为构成按某一顺序被执行的有区别的框。这些实现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此处描述的某些框可被分组在一起并在单个操作中执行,某些框可被分成多个组件框,并且某些框可以按与此处所示出的不同的次序来执行(包括以并行方式执行这些框)。流程图中所示的框可以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手动处理等来实现。如此处所使用的,硬件可包括计算机系统、诸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之类的分立逻辑组件等。
关于术语,短语“配置成”涵盖可以构造任何种类的功能来执行所标识的操作的任何方式。功能可以被配置成使用例如软件、硬件、固件等来执行操作。术语“逻辑”涵盖用于执行任务的任何功能。例如,流程图中所示的每一操作对应于用于执行该操作的逻辑。操作可使用软件、硬件、固件等来执行。术语“组件”、“系统”等可指代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和执行中的软件、固件或其组合。组件可以是在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对象、可执行码、程序、函数、子例程、计算机,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术语“处理器”可指代硬件组件,诸如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单元。
此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可以使用产生控制计算设备以实现所公开的主题内容的软件、固件、硬件或其任意组合的标准编程和工程技术而被实现为方法、装置或制品。如此处所使用的术语“制品”旨在涵盖可以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存储设备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磁条、光盘、紧致盘(CD)、数字多功能盘(DVD)、智能卡、闪存设备等。此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不包括通信介质,诸如用于无线信号的传输介质。相反,计算机可读介质(即,非存储介质)可包括通信介质,诸如用于无线信号的传输介质。
图1是被配置用于实现本文中描述的技术的各方面的示例操作环境的框图。图1的示例系统一般由参考标记100引用。
示例系统100包括具有迁移电路104以及相关联的无线连接范围106的计算设备102。计算设备102通过无线连接110无线地耦合到客户端设备108。系统100进一步包括具有相关联的无线连接范围114的雷达设备112。无线连接范围106和无线连接范围114重叠以形成无线干扰区域116。迁移电路104还进一步包括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MAC)118和第二MAC120。
在示例系统100中,计算设备102可以是能够无线地耦合到另一客户端设备108的任何计算设备。客户端设备108可以是输入设备或输出设备。例如,客户端设备108可以是人机接口设备,诸如远程控制器、鼠标、键盘以及其他设备。
如图1所示,计算设备102包括迁移电路104。例如,迁移电路104可以是双频带双并发(DBDC)802.11类单片集成电路(IC)。迁移电路104可包括一2x2无线电,该2x2无线电被配置成用作两个分开的1x1无线电和介质接入控制器。本文中所使用的1x1无线电指代流传输一个介质流并具有一个天线的无线电。1x1无线电可传送和接收一个通信链或者一个通信流。例如,1x1无线电可包括已组合了从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信号路径接收到的信号以偏移多径抵消效应的单个流无线电。该无线电可通过在单个天线上进行传送或者通过在多个天线上并发地传送单个流来操作。这样的1x1可被有利地操作,而无需实现MIMO或2x2信号处理。本文中所使用的2x2无线电指代能够流传输两个介质流并具有两个天线的无线电。在某个示例中,2x2无线电也可拆分一个流。正常情况下,归因于信噪比(SNR)问题,传统通信的操作限制会用单个无线电IC来抑制各独立的通信信道。例如,在双频带双信道(DBDC)无线电信道之间的操作信道通常被限制于不同的频带以防止信号和噪声污染。然而,由于CAC扫描是纯接收过程,因此如果计算设备中的DFS能量简档检测模块(未示出)被类似地启用,则无线电的频率合成器可选择相似的信道而没有惩罚。DFS能量简档检测模块可检测各无线设备的能量简档。本文中使用的能量简档指代包含用于标识不同类型的无线服务的多个简档的文件。以下关于图3和4以更大的长度描述能量简档检测模块。
在一些示例中,两个MAC信道都可作为1x1无线电被用于进行快速分集检测。例如,快速分集指代基于如在逐分组的基础上检测到的接收信噪比来选择输入信号。在一些示例中,各结果可以在每一分组处被组合以实现最佳信噪比性能。本文中使用的慢速分集指代选择一个天线而非另一天线作为1x1,并保持选择该天线达某个预定时间段(诸如100-200毫秒)。在动态衰退环境中,由于衰退特征快速变化,慢速分集不是非常有效。例如,衰退特征可每10毫秒改变一次。在本技术中,可不使用2x2中的元件,由此可不发生传统MIMO意义上的信号处理。在衰退期间维持通信的能力可被维持,同时替换信道上的DFS检测能力仍可被实现。在尝试进入DFS频带时,通常在无线活动静止时,客户端设备由第一单1x1无线电(在本文中也被称为第一MAC118)服务。第一MAC 118可基于最佳连通性来选择信道。第二MAC120可同时被设为监视与CAC间隔扫描的预期DFS信道相对应的特定频率。一旦该扫描被履行,第二MAC 120就可恢复正常操作。例如,第二MAC 120可与第一MAC 118组合用作1x1无线电、NxN多输入多输出(MIMO)连接或最大比值组合(MRC)分集连接,以实现最佳吞吐量和/或无线信号质量。如本文中所使用的,MIMO指代用于使用多个传送和接收天线使无线电链路的能力倍增以便开发多径传播的方法。最大比值组合指代用于降低由无线通信中的多径传播引起的信号波动的空间分集策略。例如,来自一个信道的输入信号可被缩放并与来自另一个(另一些)信道的经加权的输入直接组合。最大比值组合可在正交空间中进行,以使得该复合输入信号提供已针对传入信号调整的最佳估计。在任一情况下,一旦第二MAC 120已完成了CAC间隔扫描,则第一MAC 118可连同其客户端108一起进入DFS信道以获得降低的噪声操作体验。例如,CAC间隔可以是诸如可通过无线规章设置的预定时间量。在一些示例中,第二MAC 120可与第一MAC 120组合以实现DFS信道上增加的吞吐量和/或信号质量。
仍参考图1,如果CAC过程针对诸如雷达之类的能量简档的存在性调查预期DFS信道,则第一MAC 118可占据该DFS信道,并且开始针对计算设备102的服务中监视过程。在服务中监视期间,第一MAC 118可在该DFS信道上以预定时间周期传送信标,并切换到接收机模式以监听来自客户端设备108的连接请求,以便检测雷达104或该DFS信道上的任何其他合适的干扰。由此,当计算设备102处于接收机模式时,计算设备102仍能够监视雷达。如果主机设备102在服务中监视期间检测到雷达,则计算设备102可经由无线连接110与(诸)客户端设备108通信以腾出该DFS信道并移动到非DFS信道。例如,主机设备102上的第一MAC118可与客户端设备108进行通信以临时移动到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第二MAC120可随后查找替换的可用DFS信道并开始CAC过程,以使得一旦该CAC过程再次被完成,第一MAC118就可占据该替换的可用DFS信道。
由此,本发明的技术用两个或更多个天线来管理一个空间流。这些技术在非MIMO配置中利用两个分开的接收链的前端,同时获得有利的保护,以免抵消或多径效应。在单个无线电IC内维持诸独立的通信信道提供经由一个2x2无线电来用作两个分开的1x1无线电的灵活性。此外,在单个硅芯片上制造一个2x2无线电可比制造两个分开的1x1无线电更高效。
图1的示图不旨在指示示例系统100要包括图1中所示的全部组件。相反,示例系统100可包括更少的组件或图1中未示出的额外的组件(例如,附加的客户端、外部的设备、MAC等等)。例如,虽然为了说明使用了雷达设备112,但雷达设备112可以是具有可被检测到的能量简档的任何无线设备。此外,这些技术可被缩放为包括MIMO和MISO系统,但其代价是增加的等待时间和无线链路损耗的风险。
图2示出了用于在各无线信道之间迁移的示例方法的过程流程图。示例方法一般通过参考标记200来引用,并且可使用如以下所描述的计算机302来实现。示例方法200可由示例系统100来执行。
在框202,第一介质介入控制器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发起第一连接。例如,第一无线信道可以是可使用无线局域网协议来传送数据的任何合适的频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使用遵守无线局域网协议的任何合适的配置或握手来发起经由无线信道与客户端设备的第一连接。
在框204,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执行使用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对附加无线信道的扫描。例如,附加无线信道可以是可用于供使用的DFS信道。在一些示例中,附加无线信道可以是可用于供使用的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例如,一个或多个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可以可用于在特定时间在特定区域中使用。
在框206,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检测附加无线信道中的可用无线信道。例如,可用无线信道可以是DFS信道。在一些示例中,在经由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迁移到该可用无线信道之前,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可执行对该可用无线信道的信道可用性检查(CAC)达预定时间量。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可检测该可用无线信道并执行信道可用性检查,同时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将与客户端设备的连接维持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在一些示例中,当不在执行信道可用性检查时,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可作为1x1无线电单独地操作,或者在执行对DFS信道的检测和调查后与NxN多输入多输出(MIMO)或最大比值组合(MRC)分集连接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他介质接入控制器一起操作。例如,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可结合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一起操作以提供具有更大吞吐量的组合连接或具有更少等待时间的多个连接。
在框208,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将第一连接从第一无线信道迁移到可用无线信道。例如,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向一个或多个客户端设备发送使用该可用无线信道的指示并随后切换为使用该可用无线信道。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可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来使用该可用无线信道向该一个或多个客户端设备提供增强的吞吐量。
在框210,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来提供可用无线信道上增加的吞吐量或信号质量。例如,使用组合,第一和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可被调谐以对同一数据流进行解码,由此提供单入单出(SISO)(即,1x1)系统的数据吞吐量能力。在一些示例中,最大比值组合可被用于加权并添加由不同天线相干地接收到的信号。在一些示例中,在不执行DFS扫描时,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可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一起用作1x1单输入单输出(SISO)、NxN多输入多输出(MIMO)或最大比值组合(MRC)分集连接。
在框212,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监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例如,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执行针对能量简档的服务中监视。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介质控制器可如框204中那样扫描附加无线信道以检测具有较低信噪比(SNR)的信道。
在框214,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检测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例如,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检测雷达能量简档。在一些示例中,该冲突使用可以是具有对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优先接入的设备。例如,雷达设备以及其他商业和/或军事设备可具有对DFS信道的优先权。
在框216,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迁移到第三无线信道。例如,第三无线信道可以是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将该无线信道临时迁移到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直到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检测并调查替换DFS信道。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随后再次针对能量简档监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介质控制器还可再次如框204中那样扫描附加无线信道以检测具有较低信噪比(SNR)的信道。
该过程流程图不旨在指示方法200的各框要以任何特定次序来被执行,或者在每一种情况下都要包括所有框。此外,取决于具体实现的细节,任何数量的未被示出的附加框可被包括在方法200中。
图3是用于在各无线信道之间迁移的示例系统的框图。示例操作环境300包括计算机302。计算机302包括处理单元304、系统存储器306以及系统总线308。例如,计算机302可以是游戏控制台。
系统总线308将包括但不仅限于系统存储器306的系统组件耦合到处理单元304。处理单元304可以是各种可用处理器中的任何一种。也可以使用双微处理器及其他多处理器体系结构作为处理单元304。
系统总线308可以是若干类型的总线结构中的任意类型,包括存储器总线或存储器控制器、外围设备总线或外部总线、和使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各种各样的可用总线架构的本地总线。系统存储器306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易失性存储器310和非易失性存储器312。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312中,包含例如在启动期间在计算机302内的元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基本例程。作为说明,而不是限制,非易失性存储器312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PROM)、电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EEPROM)或闪存。
易失性存储器310包括充当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作为说明而不是限制,RAM可以有许多形式,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SDRAM(DDR SDRAM)、增强的SDRAM(ESDRAM)、同步链路TMDRAM(SLDRAM)、直接型RAM(RDRAM),直接型动态RAM(DRDRAM)以及动态RAM(RDRAM)。
计算机302也包括其他计算机可读介质,诸如可移动/不可移动、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图3示出例如盘存储314。盘存储714包括但不仅限于,诸如磁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磁带驱动器、Jaz驱动器、Zip驱动器、LS-210驱动器、闪存卡或记忆棒之类的设备。
另外,盘存储器314还可包括存储介质,分开地或与其他存储介质相结合,包括,但不仅限于,诸如紧致盘ROM设备(CD-ROM)之类的光盘驱动器、CD可记录驱动器(CD-R驱动器)、CD可重写驱动器(CD-RW驱动器)或数字多功能盘ROM驱动器(DVD-ROM)。为便于盘存储设备314连接到系统总线308,通常使用诸如接口316之类的可移动或不可移动接口。
可以理解,图3描述了在合适的操作环境300中在用户和所描述的基本计算机资源之间的中介的软件。这样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318。可以存储在盘存储器314上的操作系统318用于控制和分配计算机302的资源。
系统应用320利用由操作系统318通过存储在系统存储器306中或者存储在磁盘存储314上的程序模块322和程序数据324对资源的管理。可以理解,所要求保护的主题可以利用各种操作系统或操作系统的组合来实现。
用户通过输入设备326将命令或信息输入到计算机302中。输入设备326包括但不限于定点设备(诸如鼠标、跟踪球、指示笔等)、键盘、话筒、操纵杆、圆盘式卫星天线、扫描仪、TV调谐卡、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网络摄像头等等。输入设备326通过系统总线308经由接口端口328连至处理单元304。接口端口328包括,例如,串行端口、并行端口、游戏端口以及通用串行总线(USB)。
输出设备330与输入设备326使用一些相同类型的端口。如此,例如,可以使用USB端口来向计算机302提供输入,以及从计算机302向输出设备330输出信息。
提供了输出适配器332,以示出有诸如监视器、扬声器以及打印机之类的一些输出设备330,还有可经由适配器访问的其他输出设备330。输出适配器332包括,作为说明而不是限制,在输出设备330和系统总线308之间提供连接装置的视频卡和声卡。能够注意,其他设备和设备的系统提供诸如远程计算机334之类的输入和输出两种能力。
计算机302可以是使用到诸如远程计算机334之类的一个或多个远程计算机的逻辑连接在联网环境中主存各种软件应用的服务器。远程计算机334可以是配置有web浏览器、PC应用、移动电话应用等等的客户端系统。远程计算机334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网络PC、工作站、基于微处理器的电器、移动电话、对等设备或其他公共网络节点等等,并通常包括上文参考计算机302所描述的许多或全部元件。
远程计算机334可通过网络接口336在逻辑上连接到计算机302,然后经由通信连接338(其可以是无线的)连接。网络接口336涵盖诸如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这样的无线通信网络。LAN技术包括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铜线分布式数据接口(CDDI)、以太网、令牌环网等等。WAN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点对点链路、电路交换网,如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以及其变体,分组交换网络以及数字用户线(DSL)。
通信连接338指代被用来将网络接口336连接到总线308的硬件/软件。尽管为清楚起见通信连接338被示为在计算机302内部,但是,它也可以位于计算机302外部。连接到网络接口336的硬件/软件可包括,只作示例性目的,内部和外部技术,如,移动电话交换,调制解调器,包括常规电话分级调制解调器、电缆调制解调器和DSL调制解调器、ISDN适配器以及以太网网卡。
计算机302可进一步包括无线迁移集成电路340。例如,无线迁移集成电路340可以是双频带双并发(DBDC)802.11类单片集成电路(IC)。迁移电路104可包括以上参考图1讨论的被配置为作为两个分开的1x1无线电和介质接入控制器操作的2x2无线电。
用于服务器的示例性处理单元304可以是计算群集。附加地,盘存储314可存储用于检测优先权设备的各种类型的数据324。例如,盘存储314可以是例如存储诸如能量简档之类的数据324的企业数据存储系统。
计算机302包括被配置成执行各无线信道之间的迁移的一个或多个模块322,包括能量简档模块342和迁移模块344。能量简档模块342可接收多个能量简档。能量简档模块342也可检测优先权设备的能量简档,并向一个或多个介质接入控制器(MAC)发送指示。例如,该指示可被MAC用来从诸如动态频率选择(DFS)信道之类的限制接入信道迁移到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在一些示例中,迁移模块344可将该指示发送给MAC以开始该迁移过程。
应理解,图3的框图并不旨在指示计算系统300要包括图3中所示的全部组件。相反,计算系统300可包括更少的组件或图3中未示出的附加的组件(例如,附加的模块、附加的存储器设备、附加的网络接口、附加的MAC等等)。此外,能量简档模块340的功能中的任一功能可部分或完全在硬件中和/或在处理器中实现。例如,该功能可用专用集成电路来实现、用在处理器中实现的逻辑来实现、或用任何其他设备来实现。例如、但非限制,可使用的硬件逻辑组件的解说性类型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程序专用的集成电路(ASIC)、程序专用的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等等。
图4是示出可用于在各无线信道之间迁移的示例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框图。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可由处理器402通过计算机总线404来访问。此外,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可包括引导处理器402执行当前方法的代码。
此处讨论的各种软件组件可被存储在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上,如图4中所指示的。例如,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可包括能量简档检测模块406和迁移模块408。在一些实现中,能量简档检测模块406包括接收多个能量简档的代码。例如,能量简档可包括雷达简档。在一些示例中,能量简档可包括军事设备能量简档。能量简档检测模块406还可包括检测优先权设备的能量简档并向介质接入控制器发送指示的代码。例如,能量简档可以是雷达或军事设备的能量简档。迁移模块408可使得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在接收到该指示之际切换到不同的无线信道。例如,迁移模块408可使得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切换到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以是双信道、双并发集成电路上的两个介质接入控制器之一。集成电路芯片还可包括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该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并发扫描附加无线信道,并且在不在扫描附加无线信道时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
要理解,取决于具体应用,图4中未示出的任意数量的附加的软件组件可以被包括在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0内。尽管用结构特征和/或方法专用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可以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主题不必限于上述具体结构特征或方法。相反,上文所描述的具体结构特征和方法是作为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公开的。
示例1
该示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信道迁移的示例系统。该示例系统还包括单集成电路芯片,该单集成电路芯片包括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和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发起第一连接。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可执行对附加无线信道的扫描。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还可检测附加无线信道中的可用无线信道。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还可进一步向第一介质控制器发送对应于可用无线信道的指示符,第一介质控制器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指示并将第一连接从第一无线信道迁移到该可用无线信道。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还可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来提供可用无线信道上增加的吞吐量。作为替换或附加,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监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作为替换或附加,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检测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作为替换或附加,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基于检测到的冲突使用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迁移到第三无线信道。作为替换或附加,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可以是雷达。作为替换或附加,该示例系统可包括用于检测优先权设备的能量简档并向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发送指示的能量简档模块,其中第一和第三无线信道是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并且第二无线信道是动态频率选择频带的信道。作为替换或附加,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可被配置成支持无线电链路余量来对抗抵消效应。
示例2
该示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信道之间迁移的示例方法。该示例方法包括经由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发起第一连接。该示例方法包括经由该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执行使用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对附加无线信道的扫描。该示例方法还包括经由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检测附加无线信道中的可用无线信道。该示例方法还包括经由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将第一连接从第一无线信道迁移到该可用无线信道。该示例方法还进一步包括将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以提供该可用无线信道上增加的吞吐量或信号质量。作为替换或附加,该示例方法可包括经由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监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作为替换或附加,该示例方法可包括经由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检测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作为替换或附加,该示例方法可包括经由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迁移到第三无线信道。作为替换或附加,经由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检测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可包括检测雷达能量简档。作为替换或附加,该示例方法可包括在经由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迁移到该可用无线信道之前,经由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执行对该可用无线信道的信道可用性检查达预定时间量。作为替换或附加,该示例方法可包括在不执行该扫描时,经由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作为1x1单输入单输出(SISO)、NxN多输入多输出(MIMO)或最大比值组合(MRC)分集连接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一起操作。作为替换或附加,第一无线信道是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并且附加无线信道是动态频率选择(DFS)信道。
示例3
该示例提供了用于存储计算机可读指令的一个或多个示例计算机可读存储器存储设备,所述指令在被一个或多个处理设备执行时指令无线信道的迁移。计算机可读指令可包括接收能量简档的代码。计算机可读指令还可包括检测优先权设备的能量简档的代码。计算机可读指令还可包括向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发送指示的代码。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可在接收到该指示之际切换到不同的无线信道。集成电路芯片还可包括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该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并发扫描附加无线信道,并且在不在扫描附加无线信道时与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作为替换或附加,能量简档可以是雷达简档。作为替换或附加,能量简档是军事设备能量简档。作为替换或附加,该不同的无线信道是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作为替换或附加,该集成电路芯片可以是双信道双并发集成电路芯片。
以上已经描述的内容包括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各方面的示例。当然,出于描绘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目的而描述组件或方法的每一个可以想到的组合是不可能的,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许多其他组合和排列都是可能的。因此,所要求保护的主题旨在包含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更改、修改和变化。
特别地,对于由上述组件、设备、电路、系统等执行的各种功能,除非另外指明,否则用于描述这些组件的术语(包括对“装置”的引用)旨在对应于执行所描述的执行此处在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示例性方面中所示的功能的组件的指定功能(例如,功能上等效)的任何组件,即使这些组件在结构上不等效于所公开的结构。关于这一点,还应认识到,本创新包括具有用于执行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各种方法的动作和事件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有多种实现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方式,例如,使应用和服务能使用在此描述的技术的适当的API、工具包、驱动程序代码、操作系统、控件、独立或可下载的软件对象等等。所要求保护的主题还构想从API(或其他软件对象)的观点来看,以及从根据本文中所述技术操作的软件或硬件对象的用途。如此,本文中所描述的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各种实现可以具有完全以硬件、部分以硬件而部分以软件、以及以软件来实现的各种方面。
上述系统已经参考若干组件之间的交互被描述。可以理解,这些系统和组件可包括组件或指定的子组件、某些指定的组件或子组件、以及附加的组件,并且根据上述内容的各种置换和组合。子组件还可作为通信地耦合到其他组件的组件来实现,而不是被包括在父组件内(分层的)。
另外,应该注意,一个或多个组件也可以组合到提供聚合功能的单一组件中,或者也可以分成多个单独的子组件,并且,可以提供诸如管理层之类的任何一个或更多中间层,以可通信地耦合到这样的子组件,以便提供集成的功能。本文中所述的任何组件也可与本文中未专门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一般已知的一个或多个其他组件进行交互。
另外,尽管可能已经相对于若干实现中的一个实现公开了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某一特征,但是如可对任何给定的或特定的应用所希望且有利的那样,这样的特征可与其它实现的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相组合。而且,就术语“包括”、“含有”、“具有”、“包含”、其变型以及其他类似单词在详细描述或权利要求书中的使用而言,这样的术语旨在以类似于术语“包括”作为开放的过渡词的方式为包含性的而不排除任何附加或其他元素。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无线信道迁移的系统,所述系统被设置在单集成电路芯片上,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用于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发起第一连接;以及
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该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用于:
执行对附加无线信道的扫描;
检测所述附加无线信道中的可用无线信道;
向所述第一介质控制器发送对应于所述可用无线信道的指示符,所述第一介质控制器向客户端设备发送指示并将所述第一连接从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迁移到所述可用无线信道;以及
与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以提供所述可用无线信道上增加的吞吐量或改善的无线信号接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用于监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用于检测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用于基于检测到的冲突使用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迁移到第三无线信道。
5.一种用于在无线信道之间迁移的方法,包括:
经由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在第一无线信道上发起第一连接;
经由所述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执行使用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对附加无线信道的扫描;
经由所述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检测所述附加无线信道中的可用无线信道;
经由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将所述第一连接从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迁移到所述可用无线信道;以及
将所述第二接入介质控制器与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组合以提供所述可用无线信道上增加的吞吐量或信号质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经由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监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经由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检测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经由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将所迁移的无线信道迁移到第三无线信道。
9.如权利要求7-8的任一组合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来检测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包括检测雷达能量简档。
10.如权利要求5-8的任一组合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经由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迁移到所述可用无线信道之前,经由所述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执行对所述可用无线信道的信道可用性检查达预定时间量。
11.如权利要求3-4的任一组合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迁移的无线信道的冲突使用包括雷达。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能量简档模块,所述能量简档模块用于检测优先权设备的能量简档并向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发送指示,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无线信道包括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并且所述第二无线信道包括动态频率选择频带的信道。
13.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组合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被配置成支持无线电链路余量来对抗抵消效应。
14.如权利要求5-10的任一组合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不执行所述扫描时,经由所述第二介质接入控制器与所述第一介质接入控制器一起作为1x1单输入单输出(SISO)、NxN多输入多输出(MIMO)或最大比值组合(MRC)分集连接来操作。
15.如权利要求5-8的任一组合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信道包括无线局域网协议信道,且所述附加无线信道包括动态频率选择(DFS)信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4/809,619 US10257758B2 (en) | 2015-07-27 | 2015-07-27 | Migrating wireless channels using dual media access controllers |
US14/809,619 | 2015-07-27 | ||
PCT/US2016/039703 WO2017019225A1 (en) | 2015-07-27 | 2016-06-28 | Migrating wireless channels using dual media access controller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52654A true CN107852654A (zh) | 2018-03-27 |
CN107852654B CN107852654B (zh) | 2021-01-05 |
Family
ID=56555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44371.7A Active CN107852654B (zh) | 2015-07-27 | 2016-06-28 | 使用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迁移无线信道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257758B2 (zh) |
EP (1) | EP3329719B1 (zh) |
CN (1) | CN107852654B (zh) |
WO (1) | WO20170192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57758B2 (en) * | 2015-07-27 | 2019-04-09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Migrating wireless channels using dual media access controllers |
US9806971B2 (en) * | 2015-11-19 | 2017-10-31 | EVA Automation, Inc. | Restricted-signal confirmation for high-throughput links |
US10051558B2 (en) * | 2016-05-06 | 2018-08-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Fi scan operation on a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master dual band simultaneous device |
WO2018231848A1 (en) * | 2017-06-13 | 2018-12-20 | Shure Acquisition Holdings, Inc. | Concurrent usage and scanning of wireless channels |
JP7232732B2 (ja) * | 2019-07-09 | 2023-03-03 |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1405793B2 (en) | 2019-09-30 | 2022-08-02 | Shure Acquisition Holdings, Inc. | Concurrent usage and scanning of wireless channels for direct DFS to DFS channel switching |
US11405791B2 (en) * | 2020-06-25 | 2022-08-02 |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a channel switch mechanism between DFS channels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90429A (zh) * | 2006-01-11 | 2009-03-18 |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 用于在无线网络中控制信道切换的装置和方法 |
CN101470192A (zh) * | 2007-12-21 | 2009-07-01 | 雷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收发器的可配置雷达检测与回避系统 |
CN101902768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N102571169A (zh) * | 2010-12-02 | 2012-07-11 | 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lan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987048A (zh) * | 2013-02-06 | 2014-08-13 | 通用电气公司 | 用于干扰避免的动态频率选择的系统和方法 |
CN105264919A (zh) * | 2013-05-30 | 2016-01-20 | 赛莱诺通信(以色列)有限公司 | 具有辅助接收链的wlan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149193B2 (en) | 1999-12-15 | 2006-12-12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Dynamic, dual-mode wir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with a split layer 2 protocol |
US7496368B2 (en) * | 2001-04-03 | 2009-02-2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frequency selection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DE60107207T2 (de) | 2001-05-08 | 2005-12-01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Drahtloses lokales Netz mit dynamischer Frequenzwahl |
US6697013B2 (en) | 2001-12-06 | 2004-02-24 |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 Radar detection and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US6788658B1 (en) | 2002-01-11 | 2004-09-07 | Airflow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having split MAC layer |
US8937928B2 (en) | 2002-08-23 | 2015-01-20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Frequency hopping in 5GHz WLAN via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
US7289056B2 (en) | 2005-03-24 | 2007-10-30 | Intel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radar system |
US7672388B2 (en) * | 2006-03-23 | 2010-03-02 | Motorola, Inc. | Method of providing signal diversity in an OFDM system |
US7944886B2 (en) | 2007-08-21 | 2011-05-1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Infrastructure-based enabling indication for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
US8179862B2 (en) | 2007-10-02 | 2012-05-15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for preventing co-channel operation with radar systems |
US8432826B2 (en) | 2009-10-27 | 2013-04-30 |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 Channel scanning and channel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JP5686929B2 (ja) | 2011-08-11 | 2015-03-18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無線lan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動的周波数選択方法及び装置 |
US8879996B2 (en) | 2011-12-30 | 2014-11-04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to enable Wi-Fi direct usage in radar bands |
WO2014048801A1 (en) | 2012-09-27 | 2014-04-03 | Telefonica, S.A.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eating two independent wireless networks with an access point |
US8891703B2 (en) * | 2013-03-14 | 2014-11-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tenna management using per-packet channel information |
US9955505B2 (en) | 2013-12-06 | 2018-04-24 | Apple Inc. |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on restricted channels |
US10257758B2 (en) * | 2015-07-27 | 2019-04-09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Migrating wireless channels using dual media access controllers |
-
2015
- 2015-07-27 US US14/809,619 patent/US10257758B2/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28 WO PCT/US2016/039703 patent/WO201701922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28 CN CN201680044371.7A patent/CN107852654B/zh active Active
- 2016-06-28 EP EP16745248.1A patent/EP3329719B1/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19 US US16/279,374 patent/US1072882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90429A (zh) * | 2006-01-11 | 2009-03-18 |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 用于在无线网络中控制信道切换的装置和方法 |
CN101470192A (zh) * | 2007-12-21 | 2009-07-01 | 雷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收发器的可配置雷达检测与回避系统 |
CN101902768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N102571169A (zh) * | 2010-12-02 | 2012-07-11 | 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lan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987048A (zh) * | 2013-02-06 | 2014-08-13 | 通用电气公司 | 用于干扰避免的动态频率选择的系统和方法 |
CN105264919A (zh) * | 2013-05-30 | 2016-01-20 | 赛莱诺通信(以色列)有限公司 | 具有辅助接收链的wlan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29719A1 (en) | 2018-06-06 |
US10728821B2 (en) | 2020-07-28 |
US20170034755A1 (en) | 2017-02-02 |
EP3329719B1 (en) | 2019-05-08 |
US20190182738A1 (en) | 2019-06-13 |
US10257758B2 (en) | 2019-04-09 |
CN107852654B (zh) | 2021-01-05 |
WO2017019225A1 (en) | 2017-0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52654A (zh) | 使用双介质接入控制器来迁移无线信道 | |
JP6769431B2 (ja) | 装置 | |
US7809013B2 (en) | Channel scanning | |
HUE032133T2 (en) |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antennas | |
US20160353301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
CN107926058A (zh) | 利用设备监控的信道可用性检查 | |
CN106416346A (zh) | 设备和方法 | |
KR102307960B1 (ko) |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자기 상관 및 메모리 할당 | |
CN110401938A (zh) | 无线高保真Wi-Fi连接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 |
US8675510B2 (en) | Scheduler and scheduling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MIMO based wireless LAN system | |
Doppler et al. | Future indoor network with a sixth sense: Requirements, challenges and enabling technologies | |
EP4050816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election method | |
US9066351B2 (en) | Tailor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strategies to user profiles | |
CN110620991A (zh) | 通信系统、头戴式显示器及其切换传输模式的方法 | |
US11290947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service availabil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1317426B2 (en) | Radio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 |
KR102060344B1 (ko) |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를 위한 에너지 효율적인 스태거드 짧은 전송 프로토콜 | |
KR102038078B1 (ko) | 데이터 전송 및 데이터 수신 검출 방법, 기지국 및 사용자 단말 | |
WO2024174246A1 (en) | Device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joint communication and sensing | |
US11831388B2 (en) | Beam switching | |
WO2024197911A1 (en) |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for target sensing | |
JP6888663B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 |
CN116192308A (zh) | 数据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16684296A (zh) | 数据采集方法及设备 | |
CN107888254B (zh)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通信节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