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2210A - 确定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接入节点、用户节点以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确定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接入节点、用户节点以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2210A
CN107852210A CN201580081738.8A CN201580081738A CN107852210A CN 107852210 A CN107852210 A CN 107852210A CN 201580081738 A CN201580081738 A CN 201580081738A CN 107852210 A CN107852210 A CN 107852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node
access node
user nod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17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2210B (zh
Inventor
蔡涛
卡里·莱佩
卡莉·海斯卡
泡利·塞平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2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2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7Selecting a data network PoA [Point of Attac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入节点(100),用于确定用于所述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200)之间通信的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所述接入节点包括:第一波段接收器(110),用于在第一频带(F1)上从所述用户节点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确定模块(130),用于基于所接收的第一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波束成形参数;以及第二波段发送器(122),用于利用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波束成形参数配置的发送波束,在第二频带(F2)上向所述用户节点发送至少一个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一频带包括比所述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

Description

确定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接入节点、用户节点以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确定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接入节点。本发明还涉及用于与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相互操作的用户节点。本发明还涉及用于确定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的通信的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包括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的系统。
本发明还涉及存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代码包括实施确定波束成形参数的方法的指令。
背景技术
在下一代无线网络的背景下,针对2020年左右的商业化时代,毫米波无线电和厘米波无线电被认为是用于在无线接入网络内建立接入节点(或接入点,或基站,或节点B或eNode B/eNB)和用户节点(或用户设备/UE,或移动终端,或移动设备)之间的接入链路。
从其天线设计的角度来看,毫米波无线电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频率更高,噪声功率更高并且通常需要更宽的毫米波无线信道带宽,毫米波无线电将需要更少的功率。另一方面,毫米波无线电受到较低信噪比的影响。然而,它可以通过具有更高天线方向性的更高天线增益来补偿。由于其波长较小,导致毫米波无线电的天线尺寸较小。毫米波无线电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可以容纳更多的天线元件,因此可以产生具有大量天线元件的较窄波束,这将产生更高的天线增益。可以通过相位控制系统形成波束,使得可以调节方向以及波束宽度。较窄的波束有利于提供更高的天线增益,因而使得多径衰落更小以及最小化交叉链路干扰。
大的可用带宽和高增益窄天线波束使得毫米波链路非常适合于在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提供非常高的数据吞吐量。然而,由于用户节点在不断地移动和转动,因此通过窄波束难以建立和维护接入节点与用户节点之间的这种链路。组合的毫米波链路和厘米波链路的使用有益于用户节点的定位以及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两者的最优天线波束方向的确定。
US 2014/098912A1公开了最初,移动台检测用于与基站通信的宽波束的最强波束方向。然后,移动站在标识宽波束切片的上行链路中向基站发送发射机切片/ID。然后移动台切换到窄波束模式,以扫描在所选定切片内的一组较窄的波束,并检测窄波束的最强波束方向。然后,移动台在标识窄波束切片的上行链路中向基站发送切片/ID。然后,移动台接收在成对的窄波束上发送的数据。
然而,上述方法需要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高信令工作,这增加了波束搜索的延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确定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接入节点、用户节点、系统以及方法,其中,所述接入节点、所述用户节点、所述系统和/或所述方法克服了一个或多个的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入节点,用于确定所述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的通信的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所述接入节点包括:
第一波段接收器,用于在第一频带上从所述用户节点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接收的第一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波束成形参数;以及
第二波段发送器,用于利用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波束成形参数配置的发送波束在第二频带上向所述用户节点发送至少一个第二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带包括比所述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
该第一方面的接入节点使用两种不同的频带,其中,第一频带包括比第二频带的频率低的频率。这是有利的,因为不同的频带可以涉及不同的传播特性和/或不同的功耗。因此,可以组合不同频带的优点。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是,第一频带包括比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其中,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不重叠,即,第一频带低于第二频带。然而,该方法还可以被实现为使得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也包括相同的频率,即,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部分地重叠同时第一频带仅部分地低于第二频带。在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可以是相同的:用户节点可以使用更宽的波束将第一信号发送到接入节点;接入节点在确定第一波束成形参数之后,可以使用较窄波束将第二波束发送到用户节点。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波束成形参数与用户节点的定位有关。因此,根据第一方面的接入节点可以用于执行定位用户节点的方法。在其他实施例中,波束成形参数与用户节点的位置不直接相关。例如,波束成形参数可以与发送或接收波束的宽度或其他参数相关。
通过使用两个频带上的定位,可以将实现用户节点精确定位所需的时间最小化。定位结果可用于优化定位算法和模型。可以由接入节点控制用户节点打开第二波段接收器的时刻,因此也可以优化消耗的能量。还有,利用第一频带的定位可以由用户节点在第一频带上发送低功率信标来完成。
应当注意,通常,本发明不限于特定的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本发明通常可以以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的组合的方式来使用,其中优选地,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例如,用于执行用户节点的粗略和精细定位),或者其中,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涉及发送器的不同功耗。
第一波束成形参数和第二波束成形参数都可以与接入节点的发送波束和/或用户节点的接收波束相关。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接入节点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频带处于厘米波长范围内,第二频带处于毫米波长范围内。
毫米波是波长在1mm和10mm之间的无线电波。毫米波的频率在30GHz至300GHz之间。相应地,厘米波是波长在1cm和10cm之间的无线电波,频率在3GHz到30GHz之间。在毫米波上工作,发送器和接收器更容易形成较窄的天线波束。另一方面,利用厘米波,更容易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建立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无线链路。毫米波链路可以被障碍物阻挡;因此,毫米波链路通常用于视距(line-of-sight,LoS)场景。因此,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方法有利地结合了不同频带的优点。
厘米波链路可以具有相对更宽的天线波束宽度,并且可以用于在用厘米波链路完成更准确的定位之前提供用户节点的粗略定位。厘米波链路还可以用于在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传输控制消息和信令。
可以利用C波段链路不间断地进行定位。由于C波段链路可以在NLoS下工作,并且阴影效应比在mmW波段中要轻得多,因此假定总是可以到达并定位用户节点。定位精度取决于定位算法中使用的定位模型。
第一频带优选地处于厘米波长范围内,并且第二频带优选地处于毫米波长范围内。特别地,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频带包括距离预定截止频率(cutofffrequency)从3GHz到300GHz的频率,其中,截止频率在10GHz和50GHz之间,优选在20GHz到35GHz之间。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利用mmW频带完成数据传输之前,接入节点可以在用户节点的定位中使用C波段(厘米波频带)链路和mmW波段(毫米波频带)链路的组合。利用C波段和mmW波段的定位可以以并行方式和顺序方式进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接入节点可以依赖于尽可能多地使用C波段链路进行定位,以缩短整体定位时间。
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避免用户节点需要在窄波束上规律性地接收用于跟踪的训练信号。由于用户节点天线在使用毫米波段时具有相当的方向性,因此每次都需要激活许多天线分支。所有这一切导致不必要的功耗,这些可以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来避免。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接入节点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二信号包括多个训练信号,并且接入节点包括用于在第一频带上向用户节点发送关于多个训练信号的信息的第一波段发送器。
训练信号可以包括预定的符号序列,训练信号也可以是预定的训练序列或导频序列。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由于用户节点首先在第一频带上接收关于训练信号的信息,因此可以将其随后在第二频带上接收的训练信号与关于训练信号的信息进行比较。因此,可以比较第二频带上的链路的质量,例如,对应于不同的接收和/或发送天线波束。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接入节点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关于多个训练信号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多个训练信号、多个训练信号的时刻、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用于多个发送天线波束的多个标识符或用于多个接收天线波束的多个标识符。
例如,用户节点可以接收关于使用哪些波束在第二频带上将发送哪些训练信号的信息。因此,用户节点可以确定发送和接收波束的哪种组合产生最佳的链路信号质量。关于多个训练信号的信息可以是识别多个训练信号的ID,但是该信息也可以包括训练信号本身。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接入节点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接入节点用于重复发送多个训练信号,直至接入节点接收到关于足够的通信质量的确认,或者直到达到最多的试验次数。
这种方式具有的优点是,自动执行最优波束成形参数的确定的优点直至达到足够的通信质量,或者如果达到最大数量的试验次数,则不能再期待进一步的迭代以提高链路质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将上述定位功能中的至少一些外包给接入节点外部的控制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接入节点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包括信标信号并且确定所述第一波束成形参数包括使用由多个接入节点接收到的信标信号。
信标信号可以是适合于由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进行检测的预先确定的信号。使用无线信标的主要目的是使用已知的信号源来对天线和接收器进行测试和校准。
有利地,这代表了接入节点获取用户节点位置的粗略估计的特别快速和有效的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节点,用于与一个或多个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节点一起操作,包括:
第一波段发送器,用于在第一频带上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第二波段接收器,用于在第二频带上接收至少一个第二信号;以及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接收的第二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第二波束成形参数,
其中第一频带包括比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
特别地,第二方面的用户节点可以用于与如第一方面或其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所述的接入节点进行通信。
根据第二方面的用户节点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用户节点用于建立一个接收天线波束并且以顺序方式更新所述一个接收天线波束的方向。
在该实施方式中,用户节点一次只操作一个接收天线波束。这具有可以使用更简单的硬件的优点。因此,用户节点必须以顺序的方式操作一个接收天线波束。例如,可以顺序地改变不同的波束方向或其他波束设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其包括至少一个如第一方面或其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所述的接入节点和至少一个如第二方面或其实施方式的一种所述的用户节点,其中,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用于使得在所述第一频带上的所述第一信号与在所述第二频带上的所述第二信号同时被发送。
通过同时使用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可以减少用于确定第一波束成形参数和/或第二波束成形参数的总的时间。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用于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通信的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波段接收器在第一频带上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基于所接收的第一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波束成形参数;以及
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波束成形参数,第二波段发送器在第二频带上发送至少一个第二信号,
其中,第一频带包括比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
第四方面的方法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根据第一方面的接入节点实施。可以将第二信号发送给用户节点。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用于用户节点和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之间通信的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波段发送器在第一频带上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第二波段接收器在第二频带上接收至少一个第二信号;以及
基于所接收的第二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第二波束成形参数,
其中,第一频带包括比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
第五方面的方法可以由第二方面的用户节点实施。可以将第一信号发送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
在第五方面的方法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使用基于所确定的第二波束成形参数配置的发送天线波束来发送和/或接收数据的步骤。
在第五方面的方法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发送天线波束和/或接收天线波束;和
在第一和/或第二频带上向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发送所选择的发送天线波束的标识符和/或所选择的接收天线波束的标识符。
在第五方面的方法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根据关于在第一频带上已经接收到的多个训练信号的信息确定的时间点,打开第二波段接收器的步骤。
在第五方面的方法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用户节点计算所述第二频带上是用户节点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之间的链路的可用性的步骤,其中优选地,该预测基于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处的可用性数据。
在接入节点处存储可用性数据具有立即可用且可以在无需先运行可用性确定方法的情况下使用的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存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第四或第五方面,或第四或第五方面的实施方式中的一种的方法的指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在下面简要介绍被提供用于描述实施例的附图。在下面的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不脱离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的修改是可能的。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入节点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户节点的示意图;
图3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的系统;
图4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确定波束成形参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确定波束成形参数的另一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的交互的顺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的交互的另一图;以及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入节点100的示意图。接入节点100包括第一波段接收器110、第二波段发送器122以及确定模块130。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确定模块130连接到第一波段接收器110和第二波段发送器122。在其他实施例中,接入节点100的组件之间可以存在其他连接。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户节点200的示意图。用户节点200包括第一波段发送器212、第二波段发送器220和确定模块230。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用户节点200的确定模块230连接到第一波段发送器212和第二波段接收器220。在其他实施例中,用户节点200的组件之间可以存在其他连接。
图3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接入节点100和用户节点200的系统300。接入节点100和用户节点200经由第一频带F1和第二频带F2进行通信。与图1和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图3的接入节点100还包括第一波段发送器112并且图3的用户节点200还包括第一波段接收器21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频带是cm波段(C波段),并且第二频带是mm波段(mmW波段)。因此,图3的系统可以使用C波段定位以及mmW波段定位,以便通知用户节点mmW波段波束成形的相关参数,并减少最佳波束配对所需的延迟。
图3的系统可以使用mmW波段定位结果来优化用于C波段定位的定位模型和算法。
对于第一频带上的周期性定位,用户节点发送定位信标的间隔可以根据第二频带获得的定位结果进行优化。
用户节点打开第二波段接收器的时刻可以由接入节点通过在第一频带链路上发送信令进行控制。
如果第二频带服务可用,第一频带的信令可以通过通知第二频带设备来帮助第二频带服务的发现。每个第二波段接入点可以与服务可用的区域相关联。
如果基于第一频带的定位检测到有两个或更多个能够向相同用户节点位置提供服务的第二频带接入节点,则那些第一频带接入节点(与第二频带接入节点相同位置)可以测量上行链路信标信号。网络可以基于这些第一频带测量值来选择最优服务的第二频带链路。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接入节点分配第一频带的上行链路无线资源,并且用户节点使用所分配的无线资源发出信标。在多个接入节点接收到信标之后,可以利用上述定位算法和定位模型来确定用户节点的位置。
然后,当在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存在有足够强的路径,例如,LOS路径或具有单一反射的接近LOS路径,可用时,可以在利用第二频带链路发送数据之前,利用第二频带链路对定位结果进一步微调。首先,接入节点可以命令用户节点打开第二波段接收器以检测来自接入节点的第二频带发送波束。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节点可以使用多个第二频带接收波束来测试来自接入节点的多个发送波束,或者在涉及多个接入节点时测试多个接入节点,然后通过第一频带链路向接入节点反馈最优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配对的测试结果。用于测试目的的那些用户节点接收波束的方向可以与来自接入节点的“开始测试第二频带链路”信令一起向用户节点发送。接入节点使用测试结果以开始向用户节点发送第二频带,并且还通过接入节点使用测试结果用以校准和优化定位算法和模型。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周期性地完成由第一频带链路进行的定位,使得当需要利用第二频带链路定位用户节点时,接入节点使用的用户节点总是存在最新定位结果。作为定位算法和模型的校准的一部分,可以利用第二频带定位的结果优化第一频带链路进行的定位的间隔。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利用在每个接入节点中存储的预先确定第二频带服务可用性区域数据来预测用户节点中的第二频带链路的可用性。所述第二频带服务可用性区域可以用,例如,多边形来表示,该多边形包围可由接入节点服务的接收器位置。可用区域可以利用适当的预测工具预先计算,或者其可以基于先前获得并存储的第二频带信号强度测量值。
在用户节点的位置处有两个或更多个第二频带接入节点可用的情况下,网络可以通过比较由配置第一频带接入节点实施的信标信号测量来进行节点选择。在另一实施例中,接入节点可以在接入节点准备在第二频带链路向用户节点发送信息分组之前,利用第一频带链路开始定位。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例如,由接入节点来实施。该方法还可以由彼此连接,例如,通过有线连接的多个接入节点来实施。
在第一步骤S110中,第一波段接收器在第一频带上从用户节点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信号。例如,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可以是从用户节点发射的信标信号,以帮助接入节点执行用户节点的粗略定位。
在第二步骤S120中,基于所接收的第一信号来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波束成形参数。例如,接入节点可以包括多个接收天线,并且接入节点可以用于比较多个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因此,接入节点可以估计,用户节点相对于接入节点的天线位于哪个方向。因此,步骤S120可以看作是粗略定位确定步骤。
在第三步骤S130中,第二波段发送器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波束成形参数在第二频带上向用户节点发送至少一个第二信号。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波束成形参数进行发送意味着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波束成形参数来设置传输中涉及的组件的至少一个参数。例如,可以基于第一波束成形参数来配置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特别地,该至少一个第一波束成形参数可以包括用于识别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的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编号。以这种方式,可以基于该至少一个第一波束成形参数来选择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法的流程图。第二方法可以由用户节点,例如,由图1或图3所示的用户节点100中的其中一个来实施。
在第一步骤S210中,第一波段发送器将第一频带(F1)上的至少一个第一信号发送至接入节点,例如,图2或图3所示的接入节点200中的其中一个。第一个信号可以是,例如,信标信号。
在第二步骤S220中,第二波段接收器在第二频带F2上接收至少一个第二信号。第二信号可以是,例如,训练信号。
在第三步骤S230中,基于所接收的第二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第二波束成形参数。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的交互的顺序图。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接入节点100包括用于在第一频带上发送和接收的第一波段收发器115和用于在第二频带上发送和接收的第二波段收发器125。用户节点200包括用于在第一频带上发送和接收的第一波段收发器215和用于在第二频带上发送和接收的第二波段收发器225。
图6所示的交互方法从步骤S210开始,其中,用户节点200发送第一信号,例如,信标信号,至接入节点100。接入节点100通过第一波段收发器115接收第一信号。例如,可以使用第一波段收发器115的多个接收天线(图6中未示出)来接收来自用户节点200的第一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接入节点可以获得多个接收到的第一信号。
在步骤S120中,接入节点100,例如,通过比较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第一波束成形参数。第一波束成形参数可以与用户节点的位置相关,即,接入节点100可以执行用户节点200的粗略定位。
在步骤S130中,接入节点100的第二波段收发器125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波束成形参数向用户节点200发送第二信号。例如,可以基于第一波束成形参数来选择和/或配置第二波段收发器125的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
通过用户节点200的第二波段收发器225接收第二信号。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用户节点200的第二波段收发器225包括多个接收天线,并且第二波段收发器225通过多个接收天线获得多个所接收的第二信号。
在步骤S230中,用户节点200确定第二波束成形参数。第二波束成形参数可以与相对于用户节点200的接入节点100的定向相关。
在步骤S240中,用户节点200的第二波段收发器225基于所确定的第二波束成形参数来发送关于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最佳配对的反馈信息。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的交互的另一图。
图7所示的交互方法从步骤S90开始,其中,接入节点向用户节点200请求信标信号,例如,通过使用第一波段收发器115发送请求信号。请求信号可以使用强信号强度,因为接入节点100通常具有比,例如,用户节点200,更高的发送功率。
在步骤S210中,用户节点200的第一波段收发器215向接入节点100发送所请求的信标信号。在步骤S120中,接入节点100确定第一波束成形参数。
在步骤S125中,接入节点100使用第一波段收发器115向用户节点200发送关于训练信号的信息。
在步骤S225中,用户节点打开接收分支并在第二频带上创建多个接收波束。
接入节点100可以在步骤S125之后的预确定时间之后执行步骤S130,在步骤S130中,接入节点100使用第二波段收发器125在多个发送波束上发送训练信号。基于第一波束成形参数来确定第二波段收发器使用哪些发送波束以及如何配置(例如,信号强度或波束宽度)这些发送波束。
用户节点200,例如,通过将在第二频带上接收的信号与不同的发送和接收波束的配对进行比较,来接收并评估所接收的训练信号。
在步骤S230中,用户节点选择最佳波束对,例如,一对接入节点的发送波束和用户节点的接收波束。
在步骤S240中,用户节点使用第一波段收发器215将,例如,包括最佳波束对的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ID的,反馈信息发送至接入节点。
在步骤S150中,接入节点使用其从用户节点接收的发送波束ID开始信息有效载荷传输。用户节点使用所确定的最佳接收波束来接收有效载荷传输。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在步骤S300中,确定要在mmW波段上发送的信息有效载荷。在步骤S310中,确定系统是否具有用户节点定位的最新位置。如果确定系统具有最新位置,则该方法进行步骤S380,其中,接入节点开始在mmW波段上的信息有效载荷传输。如果确定系统不具有最新位置,例如,由于上一次确定的位置比预定阈值更陈旧,则该方法进行到步骤S320,其中,接入节点在C波段上向用户节点请求信标。
在步骤S330中,用户节点在C波段上发送信标信号,并实施位置确定。随后,在步骤S340中,接入节点通知用户节点关于C波段的mmW波段训练符号及其时刻。
在步骤S350中,用户节点打开mmW波段接收分支并创建多个接收波束。
在步骤S360中,接入节点在多个波束上发送mmW波段训练符号。
在步骤S370中,用户节点选择最佳波束配对,并在C波段上向接入节点发送最佳波束配对的指示的信号。
在步骤S380中,接入节点基于新的所确定的位置开始在mmW波段上的信息有效载荷传输。在步骤S390(其也可以在步骤S380之前执行)中,接入节点更新用户节点位置和定位模型。这可能涉及更新传输参数。
前面的描述仅是本发明的实现方式,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变化或替换都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进行。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受到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现有的通信网络通常包括不同类型的多个节点。术语“节点”包括但不限于能够在无线或有线环境中运行的用户终端设备、基站、中继站或任何其他类型的设备。当如上所述被提及时,术语“节点”包括但不限于基站、节点B或eNode-B、接入节点、基站控制器、聚合点或通信环境中的任何其他类型的接口设备。

Claims (15)

1.接入节点(100),用于确定用于所述接入节点和用户节点(200)之间通信的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所述接入节点包括:
第一波段接收器(110),用于在第一频带(F1)上从所述用户节点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确定模块(130),用于基于所接收的第一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第一波束成形参数;以及
第二波段发送器(122),用于利用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波束成形参数配置的发送波束,在第二频带(F2)上向所述用户节点发送至少一个第二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带包括比所述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入节点(100),其中,所述第一频带(F1)处于厘米波长范围内,并且所述第二频带(F2)处于毫米波长范围内。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节点(10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信号包括多个训练信号,并且其中,所述接入节点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频带(F1)上向所述用户节点(200)发送(S125)关于所述多个训练信号的信息的第一波段发送器(1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入节点(100),其中,关于所述多个训练信号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所述多个训练信号、所述多个训练信号的时刻、发送天线波束图案,用于多个发送天线波束的多个标识符或用于多个接收天线波束的多个标识符。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节点(100),其中,所述接入节点被用于重复发送(S130)所述多个训练信号,直至所述接入节点接收到关于足够的通信质量的确认或直到已达到最多的试验次数。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节点(100),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信标信号,并且确定所述第一波束成形参数包括使用由多个接入节点接收到的信标信号。
7.用户节点(200),用于与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100)一起操作,包括:
第一波段发送器(212),用于在第一频带(F1)上发送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第二波段接收器(220),用于在第二频带(F2)上接收至少一个第二信号;以及
确定模块(230),用于基于所接收的第二信号确定至少一个第二波束成形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频带包括比所述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节点(200),其中,所述用户节点被用于建立一个接收天线波束并且以顺序方式更新所述一个接收天线波束的方向。
9.系统(300),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节点(100)和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7和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节点(200),其中,所述接入节点和所述用户节点用于同时在所述第一频带(F1)上发送所述第一信号以及在所述第二频带(F2)上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10.确定用于接入节点(100)和用户节点(200)之间通信的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波段接收器(110)在第一频带(F1)上接收(S110)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基于所接收的第一信号确定(S120)至少一个第一波束成形参数;和
基于所确定的第一波束成形参数,第二波段发送器(122)在第二频带(F2)上发送(S130)至少一个第二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带包括比所述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
11.确定用于用户节点(200)和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100)之间通信的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波段发送器(212)在第一频带(F1)上发送(S210)至少一个第一信号;
第二波段接收器(220)在第二频带(F2)上接收(S220)至少一个第二信号;以及
基于所接收的第二信号确定(S230)至少一个第二波束成形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频带包括比所述第二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基于所确定的第二波束成形参数配置的发送天线波束来发送和/或接收(S240)数据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S225)发送天线波束和/或接收天线波束;以及
在第一和/或第二频带(F1)上向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100)发送(S240)所选择的发送天线波束的标识符和/或所选择的接收天线波束的标识符。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当在所述第一频带(F1)上接收到关于多个训练信号的信息时,打开(S225)第二波段接收器(220)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节点(200)计算所述第二频带上所述用户节点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100)之间的链路的可用性的步骤,其中优选地,该预测基于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接入节点处的可用性数据。
CN201580081738.8A 2015-08-14 2015-08-14 确定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接入节点、用户节点以及方法 Active CN107852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5/068761 WO2017028875A1 (en) 2015-08-14 2015-08-14 Access node, user nod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t least one beamforming paramet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2210A true CN107852210A (zh) 2018-03-27
CN107852210B CN107852210B (zh) 2020-08-07

Family

ID=53835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1738.8A Active CN107852210B (zh) 2015-08-14 2015-08-14 确定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接入节点、用户节点以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54277B2 (zh)
EP (1) EP3278467B1 (zh)
CN (1) CN107852210B (zh)
WO (1) WO20170288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8125A (zh) * 2020-08-31 2020-11-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兼容c波段的毫米波一体化通信系统波束对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92150B2 (en) * 2016-02-02 2019-11-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device, a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by for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CN109922529B (zh) * 2016-08-11 202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系统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645750B2 (en) 2016-08-15 2020-05-0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dvance scheduling for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ing uplink beacons
EP3586451B1 (en) * 2017-03-20 2021-02-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reference signal beams based on accuracy of user equipment localization
GB2567287B (en) * 2017-08-07 2020-12-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Network control
CN114553282B (zh) * 2022-03-04 2024-06-0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prs预测的双频段毫米波通信系统波束选择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68986A1 (en) * 2006-05-15 2007-11-22 Tadashi Morit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10076955A1 (en) * 2006-10-09 2011-03-31 Sony Deutschland Gmbh Transmitt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CN102164374A (zh) * 2011-05-10 2011-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搜索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222296A (zh) * 2010-11-22 2013-07-24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利用部分信道状态信息的多层波束成形
US20140073337A1 (en) * 2012-09-11 2014-03-1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millimeter-wave frequency band
US20140148107A1 (en) * 2012-11-28 2014-05-29 Alexander Maltsev Using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ith Beamforming Assistan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07427A1 (en) * 2003-08-11 2005-02-16 Alcatel Beam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RU2494506C1 (ru) * 2012-07-10 2013-09-2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адио Гигабит" Линзовая антенна с электронным сканированием луча
US9473229B2 (en) 2012-10-05 2016-10-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gh-throughput beamforming MIMO receiver for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and method
WO2015093821A1 (en) * 2013-12-16 2015-06-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hanced cell acquisi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897304A1 (en) * 2014-01-21 2015-07-22 Alcatel Lucent Methods of a first and a second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 for configuring micro wave radio frequency transmission between a first highly directional antenna and a second highly directional antenna, first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 and second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 thereof
US9887868B2 (en) * 2015-06-25 2018-02-06 Intel IP Corporation Techniques using a first band of communication to determine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for communication on a second ban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68986A1 (en) * 2006-05-15 2007-11-22 Tadashi Morit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10076955A1 (en) * 2006-10-09 2011-03-31 Sony Deutschland Gmbh Transmitt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CN103222296A (zh) * 2010-11-22 2013-07-24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利用部分信道状态信息的多层波束成形
CN102164374A (zh) * 2011-05-10 2011-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搜索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140073337A1 (en) * 2012-09-11 2014-03-1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millimeter-wave frequency band
US20140148107A1 (en) * 2012-11-28 2014-05-29 Alexander Maltsev Using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ith Beamforming Assistan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8125A (zh) * 2020-08-31 2020-11-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兼容c波段的毫米波一体化通信系统波束对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48370A1 (en) 2018-02-15
EP3278467B1 (en) 2020-01-01
US10554277B2 (en) 2020-02-04
WO2017028875A1 (en) 2017-02-23
EP3278467A1 (en) 2018-02-07
CN107852210B (zh) 2020-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2210A (zh) 确定至少一个波束成形参数的接入节点、用户节点以及方法
US959669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tilizing smart antennas in establishing a backhaul network
US986709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target cell for handov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U200525588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tilizing smart antennas in establishing a backhaul network
KR101970625B1 (ko) 밀리미터 연결 구축 방법 및 장치
US11646783B2 (en) Optimal beamforming in millimeter-wave cellular networks using a single composite random access preamble
US933876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saf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00259547A1 (en) Techniques for interference-aware beam pair selection
EP316765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 point selection
CN113596936B (zh) 一种卫星通信系统中波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i et al. A selection region based routing protocol for random mobile ad hoc networks with directional antennas
JP7345735B2 (ja) Wlan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バックアップルートを伴うマルチホップルーティングプロトコル
CN108259076B (zh) 空中基站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EP2887562A1 (en) Method to establish mm-wave links with adaptive antennas
GB2370722A (en) Controlling base stations to increase traffic capacity
CN115462005A (zh) 信道测量和干扰测量的获取和报告
US11528074B2 (en) Repeater system for LPWA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US20230344507A1 (en) Configuration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o facilitate angle-of-arrival measurements at a re-configurable repeater device
KR102551314B1 (ko) Lpwan용 리피터의 송수신 안테나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4354937A1 (en) Mm wave communication mesh network
KR20160114978A (ko) 고지향성 어레이 안테나의 빔 포밍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17099437A (zh) 用于cot共享的ed阈值配置的用户设备、基站和方法
TR2022022022A2 (tr) Mimo si̇stemler i̇çi̇n bi̇r si̇stem ve huzme yöneti̇m yöntemi̇
ES2726150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adquirir información de característica espacial de canal, y estación base
CN116669151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