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46301B - 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46301B
CN107846301B CN201610839212.8A CN201610839212A CN107846301B CN 107846301 B CN107846301 B CN 107846301B CN 201610839212 A CN201610839212 A CN 201610839212A CN 107846301 B CN107846301 B CN 1078463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element
source
base station
address
us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392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46301A (zh
Inventor
缪刘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83921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463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46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6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46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6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L43/55Testing of service level quality, e.g. simulating service u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06Configuration setting for initial configuration or provisioning, e.g. plug-and-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对建立了通信连接的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前者配置有核心网网关作为自身的第一用户侧设备,后者配置有至少一个基站作为自身的第二用户侧设备;第一、二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两端用户侧设备的IP地址配置成的源—目的IP地址对,及各源—目的IP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核心网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可以分别接收并运行由端到端配置信息经有效性验证后生成的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使用本发明,只需要用户统一填写端到端配置信息即可,而不需在每个发射端和反射端单独填写参数,单独下发配置到设备,简化了人工操作,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部署效率,保证了配置的正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通信领域,服务质量检测(Supplier Quality Management,SQM)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重视,TWAMP(Two-Way Active Measurement Protocol,双向主动测量协议)检测作为常用的检测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IETF制定的TWAMP协议,定义了两组协议:一组用于建立性能测试会话,叫做TWAMP控制协议,用于协商和启动性能测量会话;另一组为测试协议,用于性能测试UDP(User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流量的传送和接收。其核心思路就是在测试的源端发送携带seq及timestamp的UDP测试包,通过分析接收端收到的报文的seq、timestamp来评估对应端到端路径上的丢包、时延等网络质量。
目前,TWAMP检测需要在组网环境中配置发射端和反射端,参数众多,而且发射端和反射端配置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在核心网到基站间配置大量的TWAMP检测实例,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核心网到基站之间需要人工配置检测实例导致的配置复杂,以及人力资源需求高、人工成本高、人工配置步骤繁琐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包括建立了通信连接的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核心边界网元配置有核心网网关作为核心边界网元的第一用户侧设备,基站接入网元配置有至少一个基站作为基站接入网元的第二用户侧设备;第一用户侧设备与第二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由两端用户侧设备的互联网协议地址配置成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还用于分别接收并运行由端到端配置信息经有效性验证后生成的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用户侧设备与第二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由两端用户侧设备的互联网协议地址配置成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
对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后生成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
将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分别下发到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中运行。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可以对建立了通信连接的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进行测试,核心边界网元配置有核心网网关作为其第一用户侧设备,基站接入网元配置有至少一个基站作为其第二用户侧设备;两端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两端用户侧设备的IP地址配置成的源—目的IP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IP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可以分别接收并运行由端到端配置信息经有效性验证后生成的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使用本发明实施例,只需要用户确认端到端配置信息即可,而不需要人工在每个发射端和反射端单独填写参数,单独下发配置到设备,简化了人工操作,极大地降低了人工需求、人工成本,提高了检测方法的部署效率,还保证了实例配置的正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端到端的业务测试系统的结构,包括建立了通信连接的核心边界网元11和基站接入网元12;核心边界网元11配置有核心网网关111作为核心边界网元11的第一用户侧设备,基站接入网元12配置有至少一个基站12k(k=1、2、3、4、······)作为基站接入网元12第二用户侧设备;第一用户侧设备111与第二用户侧设备12k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由两端用户侧设备的IP地址配置成的源—目的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互联网协议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IP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还用于分别接收并运行由端到端配置信息经有效性验证后生成的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
核心边界网元11和基站接入网元12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方式有多种,现有技术中实现核心边界网元11和基站接入网元12的连接的方式均可作为本实施例的通信方式。
参见图1可知作为核心边界网元11的用户侧设备的是核心网网关,该核心网网关的地址作为一个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一个地址;基站作为基站接入网元12的用户侧设备,其IP地址是一个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另一个地址。本实施例对于谁是源地址,谁是目的地址没有限定,为了便于叙述,本实施例假设核心网网关的地址为源IP地址,将基站的IP地址为目的IP地址。在另一实施例中,核心网网关的地址作目的IP地址,基站的IP地址作源IP地址也是可行的。本实施例中的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都是根据上述的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源—目的IP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IP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生成的,其中在核心边界网元上使用的是发射端实例,在基站接入网元上使用的是反射端实例。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公开的是一种测试系统,为了进行测试,测试的方式一般是由测试端向被测端发送测试数据包,所以对于端到端的配置信息中的通信参数,其中包含了测试包的相关信息,例如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还包括一些测试需要的其他信息,UDP端口号,优先级,例如DSCP(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point,字段优先级)优先级、802.1p优先级等等。
可以预见,本实施例系统中的基站数量可能不止一个,则源-目的IP地址对的数量不止一个。对于本实施例的源-目的IP地址对而言,每一个地址对都需要使用各自需要的通信控制参数,所以本实施例中,每一对地址对对应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都可能不一致。其中,对于每一对地址对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而言,其对应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用户进行测试,本实施例的可以利用网管系统进行上述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的选择,以及进行端到端配置信息的设置。假设图1中示出的系统架构已经架设完成,为了实现对上述的系统的测试,网管系统可以收集上述系统的各结构的信息,将该信息显示在网管系统的管理界面上,测试员只需要在网管系统中将核心网网关的地址设置为源地址,将与基站接入网元连接的基站的地址设置为目的地址,网管系统可以自动根据基站的数量生成对应的多对源-目的IP地址对,对于每一对源-目的IP地址对,测试人员只要设置对应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即可。对于每一对源-目的IP地址对和对应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可以以文件(如Excel表格等)的形式进行保存形成配置文件。
参见表1,是本实施例示出的配置文件形式
源-目的IP地址对 UDP端口号 优先级 发包间隔 测试包长
XXX-XXX XXX XXX XXX XXX
上述的XXX中的内容根据实际的设置情况进行填充,最终可以得到Excel格式的配置文件。到此为止,需要测试人员手动参与的部分结束,接下来网管系统需要生成实例时名只需要导入上述的配置文件,即可获取部分需要的信息,再根据其他必要信息就可以生成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并下发给核心边界网元11和基站接入网元12即可。当然,本实施例中网管系统得到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的过程只是为了示例说明,对配置文件、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的生成过程没有限制,实例可以由其他的服务器或处理单元实现。甚至由本实施例的端到端测试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实现也是可行的。
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核心边界网元11和基站接入网元12的通信连接可以由桥接网元实现。即本实施例的端到端测试系统还包括桥接网元13。其中,核心边界网元11到桥接网元13之间建立有第一通信连接,基站接入网元12到桥接网元13之间建立有第二通信连接。
在实际中,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二通信连接可以是不同类型的连接,也可以是相同类型的连接,例如,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二通信连接均是L2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业务连接;或者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二通信连接均是L3VPN业务连接。进一步的,考虑到现有技术中对于核心边界网元11和桥接网元13之间一般采用L3VPN(第三层虚拟专用网络)业务连接,基站接入网元12和桥接网元13之间一般采用L2VPN(第二层虚拟专用网络)业务连接。考虑到实际中核心边界网元11和基站接入网元12与桥接网元13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L2VPN和L3VPN结合的方式,为了降低本实施例的测试系统的成本,适应更多的TWAMP网络质量监测的需求,优选的,核心边界网元11和基站接入网元12与桥接网元13之间的连接分别是L3VPN业务连接和L2VPN业务连接。
可以预见,经过上述的设置后,源-目的IP地址对的个数可能不止一个,对于每一对源-目的IP地址,若其中的任一地址失效,进行实例测试,会浪费系统资源,降低测试效率,为了避免该情况出现。本实施例需要对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通过验证后,再生成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进行实例测试。
其中,对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包括:根据端到端配置信息中的源—目的IP地址对确定地址对中的两端IP地址存在,以及确定与地址对中的两端IP地址连接的接口存在。上述的检测可以由网管系统实现,也可以由本实施例的端到端测试系统自身实现。
具体的,参见图2,在核心边界网元11和基站接入网元12与桥接网元13已连接后,桥接业务在核心边界网元11具有入接口,核心网网关111作为业务源网元的用户侧设备与核心边界网元11的入接口连接。桥接业务在基站接入网元12具有k个出接口,基站121-12k作为业务宿网元的用户侧设备与基站接入网元的出接口1到出接口k分别连接。考虑到出接口和入接口的失效对于测试也有影响,所以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对每一对源—目的IP地址对对应的出接口和入接口的检测加入有效性验证中。
下面对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通过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源IP地址查询核心边界网元11用户侧的IP地址列表是否存在该源IP地址,若存在则再查询到与该源IP地址连接的入接口;通过该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目的IP地址查询基站接入网元12用户侧的IP地址列表是否存在该目的IP地址,若存在则查询到与该目的IP地址连接的出接口。若在用户侧IP地址列表中未能找到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源或者目的IP地址,或者未能查询到相应的入接口或者出接口,则将该源—目的IP地址对标记为无效,不对该源—目的IP地址对做进一步处理。
其中,为了避免浪费查询所需资源,可以先对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源IP地址侧或目的IP地址侧进行地址和接口的检测,只要其中之一未能查询到,就将源—目的IP地址对标记为无效,无需再进行另一侧的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当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束后,网管系统可以根据有效的源—目的IP地址对和对应的配置参数进行实例的生成。其中,对于作为发射端的核心边界网元11,网管将源、目的IP地址、核心边界网元11上的入接口作为关键参数配置到发射端实例中,将对应的通信控制参数(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也配置到发射端实例中。其中TWAMP发射端实例的数量与有效源-目的IP地址对的数量一致,假设为n条TWAMP发射端实例。对于作为反射端的基站接入网元12,网管将源、目的IP地址、基站接入网元12上的出接口作为关键参数配置到反射端实例中,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目的IP地址对应不同的出接口。将对应的通信控制参数(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也配置到反射端实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对源-目的IP地址对对应的两个实例中,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是相同的。其中TWAMP反射端实例的数量与发射端实例的数量一致,也为n条。这样就生成了n对发射端和反射端实例,网管将n条发射端批量实例下发到核心边界网元11,将n条反射端批量实例下发到基站接入网元12,核心边界网元11和基站接入网元12只需对实例进行接收。
其中,核心边界网元11还用于对实例进行检测,并上报检测结果。具体的,核心边界网元11启动n条实例的检测,向网管实时上报检测结果,若检测出异常,还可以产生SQM告警供用户查看使用。
采用本实施例的端到端测试系统,对于建立了通信连接的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其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可以根据端到端配置信息生成,而该端到端配置信息是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的两端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两端用户侧设备的IP地址配置成的源—目的IP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IP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所以,使用本实施例的测试系统,只需要用户确认端到端配置信息即可,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本实施例,不需要人工在每个发射端和反射端单独填写参数,单独下发配置到设备,简化了人工操作的步骤,极大地降低了人工需求、人工成本,提高了检测方法的部署效率。
进一步地,校验配置的源、目的IP地址,以及出接口和入接口的存在性可以保障配置的正确性,避免浪费测试资源。
实施例二:
参见图3,本实施例示出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方法,包括:
S301、生成第一用户侧设备与第二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由两端用户侧设备的IP地址配置成的源—目的IP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IP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
S302、对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后生成的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
S303、将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分别下发到核心边界网元或基站接入网元中运行。
其中,上述的方法中,实例是在核心边界网元或基站接入网元中运行,第一用户侧设备和第二用户侧设备是核心边界网元或基站接入网元的用户侧设备,假设第一用户侧设备是核心边界网元的用户侧设备,第二用户侧设备是基站接入网元的用户侧设备。
一般,作为核心边界网元的用户侧设备的是核心网网关,该核心网网关的地址作为一个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一个地址;基站作为基站接入网元的用户侧设备,其IP地址是一个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另一个地址。本实施例对于谁是源地址,谁是目的地址没有限定,但是基于现有技术中对于发射端和反射端的划分的考虑,将核心网网关的地址设置为源IP地址,将基站的IP地址设置为目的IP地址。本实施例中的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都是根据第一用户侧设备与第二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源-目的IP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IP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生成的,其中在核心边界网元上使用的是发射端实例,在基站接入网元上使用的是反射端实例。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进行测试,测试的方式一般是由测试端向被测端发送测试数据包,所以对于端到端的配置信息中的通信参数,其中包含了测试包的相关信息,例如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还包括一些测试需要的其他信息,UDP端口号,优先级,例如DSCP(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point,字段优先级)优先级、802.1p优先级等等。所以本实施例的通信控制参数包括: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中的至少一种。
可以预见,与基站接入网元连接的基站数量可能不止一个,则源-目的IP地址对的数量不止一个。对于本实施例的源-目的IP地址对而言,每一个地址对都需要使用各自需要的通信控制参数,所以本实施例中,每一对地址对对应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都可能不一致。其中,对于每一对地址对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而言,其对应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应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生成第一用户侧设备与第二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需要源地址、目的地址、通信控制参数等信息,该信息可以由用户输入,为了便于用户操作,本实施例的可以利用网管系统进行上述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的选择,以及进行端到端配置信息的设置。用户可以在网管系统的管理界面上设置选择测试核心边界网元或基站接入网元,网管可以根据用户侧设备的地址自动生成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自动根据基站的数量生成对应的多对源-目的IP地址对,对于每一对源-目的IP地址对,用户可以相应的设置对应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即可。对于每一对源-目的IP地址对和对应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可以以文件(如Excel表格等,参见实施例一中的表1)的形式进行保存形成配置文件。
此后,需要测试人员手动参与设置的部分结束,接下来网管系统需要生成实例时,只需要导入上述的配置文件,即可获取需要的信息,进行S302以及下发实例给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即可。本实施例对配置文件、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的生成过程没有限制,实际中也可以由其他的服务器或处理单元实现。甚至由实施例一的端到端测试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实现也是可行的。
本实施例是对核心边界网元或基站接入网元两侧的用户设备之间进行检测,所以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之间需要建立通信连接,该通信连接的方式有多种,现有技术中实现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的连接的方式均可作为本实施例的通信方式。
其中,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的通信连接可以由桥接网元实现。核心边界网元到桥接网元之间建立了第一通信连接,基站接入网元到桥接网元之间建立第二通信连接。
在实际中,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二通信连接可以是不同类型的连接,也可以是相同类型的连接,例如,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二通信连接均是L2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业务连接;或者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二通信连接均是L3VPN业务连接。进一步的,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与桥接网元13之间的连接分别是L3VPN业务连接和L2VPN业务连接。本实施例的测试方法可以适应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与桥接网元不同类型的连接方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增强了其实用性。
可以预见,本实施例的源-目的IP地址对的个数可能不止一个,对于每一对源-目的IP地址,若其中的任一地址失效,进行实例测试,会浪费系统资源,降低测试效率,为了避免该情况出现。本实施例需要对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通过验证后,再生成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进行实例测试。
其中,对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包括:根据端到端配置信息中的源—目的IP地址对查询地址对中的两端IP地址的是否存在,以及查询与地址对中的两端IP地址连接的接口是否存在;如果都存在,则该源—目的IP地址对的有效性验证通过,否则有效性验证失败。
具体的,在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与桥接网元已连接后,桥接业务在核心边界网元具有入接口,核心网网关作为业务源网元的用户侧设备与核心边界网元的入接口连接。桥接业务在基站接入网元具有k(k=1、2、3、4、······)个出接口,基站121-12k(k=2、3、4、······)作为业务宿网元的用户侧设备与基站接入网元的出接口1到出接口k分别连接。考虑到出接口和入接口的失效对于测试也有影响,所以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对每一对源—目的IP地址对对应的出接口和入接口的检测加入有效性验证中。
下面对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通过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源IP地址查询核心边界网元用户侧的IP地址列表是否存在该源IP地址,若存在则再查询到与该源IP地址连接的入接口;通过该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目的IP地址查询基站接入网元用户侧的IP地址列表是否存在该目的IP地址,若存在则查询到与该目的IP地址连接的出接口。若在用户侧IP地址列表中未能找到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源或者目的IP地址,或者未能查询到相应的入接口或者出接口,则将该源—目的IP地址对标记为无效,不对该源—目的IP地址对做进一步处理。
其中,为了避免浪费查询资源,可以先对源—目的IP地址对中的源IP地址侧或目的IP地址侧进行地址和接口的检测,只要其中之一未能查询到,就将源—目的IP地址对标记为无效,无需再进行另一侧的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当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束后,网管系统可以根据有效的源—目的IP地址对和对应的配置参数进行实例的生成。其中,对于作为发射端的核心边界网元,网管将源、目的IP地址、核心边界网元上的入接口作为关键参数配置到发射端实例中,将对应的通信控制参数(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也配置到发射端实例中。其中TWAMP发射端实例的数量与有效源-目的IP地址对的数量一致,假设为n条TWAMP发射端实例。对于作为反射端的基站接入网元,网管将源、目的IP地址、基站接入网元上的出接口作为关键参数配置到反射端实例中,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目的IP地址对应不同的出接口。将对应的通信控制参数(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也配置到反射端实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对源-目的IP地址对对应的两个实例中,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是相同的。其中TWAMP反射端实例的数量与发射端实例的数量一致,也为n条。这样就生成了n对发射端和反射端实例,网管将n条发射端批量实例下发到核心边界网元,将n条反射端批量实例下发到基站接入网元,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只需对实例进行接收。
其中,核心边界网元还用于对实例进行检测,并上报检测结果。具体的,核心边界网元启动n条实例的检测,向网管实时上报检测结果,若检测出异常,还可以产生SQM告警供用户查看使用。
采用本实施例的端到端测试方法,只需要生成核心边界网元或基站接入网元两侧的用户侧设备的端到端配置信息,即可根据配置信息生成发射端和反射端实例。由于端到端的配置信息是统一生成,对于用户而言,只需要进行源、目的IP地址和几个重要性能参数的填写或设置即可,不需要在每个发射端和反射端单独填写参数,单独下发配置到设备,简化而来人工操作的步骤,极大地降低了人工需求,人工成本,提高了检测方法的部署效率。
进一步地,校验配置的源、目的IP地址,以及出接口和入接口的存在性可以保障配置的正确性,避免浪费测试资源。同时,将发射端和反射端可以成对的展示在网管界面中,查看起来更方便直观。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适应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与桥接网元不同类型的连接方式,增强了本实施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实施例三:
参见图4,本实施例示出一种端到端的业务测试方法,其中,核心边界网元作为源网元,在源网元配置有核心网网关作为源网元用户侧设备;基站接入网元作为宿网元,在宿网元配置有基站作为目的网元的用户侧设备,基站的数量为n(n为大于零的整数)。桥接网元分别与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建立业务连接,实现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
S401、核心边界网元作为源网元到桥接网元间配置L3VPN业务,基站接入网元作为宿网元到桥接网元间配置L2VPN业务;这样组成L2-L3VPN桥接端到端业务。
S402、将端到端业务信息入网管数据库,其中,核心网网关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n个基站IP地址作为n个目的IP地址,源地址与n个目的地址组成n个源-目的IP地址对,并按需求为每对地址对配置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以EXCEL文件形式保存上述信息到配置文件。
其中,配置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可以由测试员在网管系统的管理界面上输入。端到端业务信息的保存形式可以是Excel之外的其他格式,本实施例对此没有限定。
S403、根据核心边界网元和L3VPN业务查询网管数据库中L2-L3VPN桥接端到端业务,网管导入EXCEL配置文件数据。
S404、通过源IP地址查询核心边界网元用户侧的IP地址列表是否存在该源IP地址,以及查询与该源IP地址连接的入接口是否存在;通过目的IP地址查询基站接入网元用户侧的IP地址列表是否存在该目的IP地址,以及查询与该目的IP地址连接的出接口是否存在;其中,源IP地址、入接口、目的IP地址、出接口中任一不存在,都将该源-目的IP地址对标记为无效,不对该IP地址对做进一步处理;若是都存在,进入S405。
S405、以源、目的IP地址和查询到的入接口作为关键参数,为源网元配置n条TWAMP发射端实例,并配置导入数据中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以源、目的IP地址和查询到的对应的出接口作为关键参数,为宿网元上配置n条TWMAP反射端实例,并配置与对应的发射端实例相同的UDP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等参数。这样在网管界面上生成n对的发射端和反射端实例,将其成对的展示给用户可以便于用户的查看。
S406、将n条TWAMP发射端实例通过网管批量下发到核心边界网元,n条反射端实例批量下发到基站接入网元。
S407、核心边界网元启动n条实例,向网管实时上报检测结果。
其中,当测试到异常情况时,核心边界网元能产生SQM告警,上报网管供用户查看使用。
采用本实施例,可以快速进行TWAMP网络质量检测的部署,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施例只需要在网管需要导入的文件中,统一填写源、目的IP地址和几个重要性能参数,能自动生成发射端和反射端实例,自动批量下发配置到设备,不需要在每个发射端和反射端单独填写参数,单独下发配置到设备,极大的提高部署效率。校验配置的源、目的IP地址,以及出接口和入接口的存在性可以保障配置的正确性,避免浪费测试资源。同时,将发射端和反射端可以成对的展示在网管界面中,查看起来更方便直观。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介质(ROM/RAM、磁碟、光盘)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立了通信连接的核心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所述核心边界网元配置有核心网网关作为所述核心边界网元的第一用户侧设备,所述基站接入网元配置有至少一个基站作为所述基站接入网元的第二用户侧设备;第一用户侧设备与第二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由两端用户侧设备的互联网协议地址配置成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所述核心网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还用于分别接收并运行由所述端到端配置信息经有效性验证后生成的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桥接网元,所述核心网边界网元到桥接网元之间建立有第一通信连接,所述基站接入网元到桥接网元之间建立有第二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第三层虚拟专用网络业务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第二层虚拟专用网络业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控制参数包括:用户数据报协议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边界网元还用于对实例进行检测,并上报检测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性验证包括:根据所述端到端配置信息中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确定地址对中的两端互联网协议地址存在,以及确定与地址对中的两端互联网协议地址连接的接口存在。
7.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第一用户侧设备与第二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端到端配置信息,所述端到端配置信息包括:由两端用户侧设备的互联网协议地址配置成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以及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使用的通信控制参数;
对所述端到端配置信息进行有效性验证后生成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
将所述发射端实例和反射端实例分别下发到核心网边界网元和基站接入网元中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到端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控制参数包括:用户数据报协议端口号、优先级、发包间隔和测试包长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到端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性验证包括:根据所述端到端配置信息中的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查询地址对中的两端互联网协议地址的是否存在,以及查询与地址对中的两端互联网协议地址连接的接口是否存在;如果都存在,则该源—目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的有效性验证通过,否则有效性验证失败。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端到端业务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核心边界网元对实例进行检测,并上报检测结果。
CN201610839212.8A 2016-09-21 2016-09-21 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078463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9212.8A CN107846301B (zh) 2016-09-21 2016-09-21 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9212.8A CN107846301B (zh) 2016-09-21 2016-09-21 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46301A CN107846301A (zh) 2018-03-27
CN107846301B true CN107846301B (zh) 2022-03-04

Family

ID=61657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39212.8A Active CN107846301B (zh) 2016-09-21 2016-09-21 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463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5212A (zh) * 2019-08-09 2019-12-06 深圳震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网管端进行ip测试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介质
CN113765946B (zh) * 2020-06-02 2024-03-01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 一种边缘型蜂窝物联网专网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1326A (zh) * 2012-04-04 2014-12-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在双向主动测量协议(twamp)实体之间的连接性的可扩展的测量的方法
CN104683187A (zh) * 2015-03-12 2015-06-03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路由器二层vpn业务物理接口端到端测量的方法
CN105634937A (zh) * 2015-12-31 2016-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84115B2 (en) * 2013-05-21 2016-07-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etermining and monitoring performance capabilities of a computer resource ser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1326A (zh) * 2012-04-04 2014-12-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在双向主动测量协议(twamp)实体之间的连接性的可扩展的测量的方法
CN104683187A (zh) * 2015-03-12 2015-06-03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路由器二层vpn业务物理接口端到端测量的方法
CN105634937A (zh) * 2015-12-31 2016-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Two-Way Active Measurement Protocol(TWAMP)";K.Hedayat 等;《IETF》;2008103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46301A (zh) 2018-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23237B2 (en) Method of managing zigbee network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US7895425B2 (en)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OAM) in a service insertion architecture (SIA)
EP200116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ing network performance
CN106936661B (zh) 一种网络监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845123B (zh) 虚拟私云的连接方法及隧道代理服务器
CN106060900A (zh) 网络切片的接入控制方法及装置、终端化小区和sdn控制器
CN106255226B (zh) 网络连接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167762B (zh) 一种iec104报文校验方法及装置
US8179803B2 (en)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nd/or generating communications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8696546B (zh) 一种企业移动专用网的用户终端访问公网的方法及装置
CN102457421B (zh) 在两个网络间建立vpn连接的方法
CN101431447A (zh) 一种测试虚拟专用网络服务器容量和性能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46301B (zh) 一种端到端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
CN107425995A (zh) 双向测量控制方法、发送业务设备及接收业务设备
CN101309169A (zh) 一种网络管理方法及网络管理系统、网络设备
CN104144491A (zh) 一种对WiFi终端实时定位的方法及系统
US2009023807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utomated processing of a virtual connection alarm
CN103580935A (zh) 二层接口到三层接口的连通性检测方法及装置
US8966321B2 (en) Logical port and layer protocol test configuration resource manager
CN105991353A (zh) 故障定位的方法和装置
WO2008097105A1 (en)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nd/or generating communications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0351159B (zh) 一种跨内网的网络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9995603B (zh) 一种Tag模型下丢包测量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506718B (zh) 基于多重NAT纯IPv6网络的IVI过渡方法及网络系统
CN105049300A (zh) 一种检测nat网络类型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