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39495A - 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39495A
CN107839495A CN201610832488.3A CN201610832488A CN107839495A CN 107839495 A CN107839495 A CN 107839495A CN 201610832488 A CN201610832488 A CN 201610832488A CN 107839495 A CN107839495 A CN 107839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ling
radiating part
cabine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324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39495B (zh
Inventor
郑坚江
邵柳东
黄晓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anxing Smart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anxing Smart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anxing Smart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anxing Smart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324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394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39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9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39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94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1Charging colum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409Outer radiating structures o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fins integrated with the hou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桩,包括桩体、显示模块、控制模块、充电回路模块、计收费模块和充电插头,所述桩体包括散热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柜包括柜体(1)、散热部(2)、水冷部(3)、排风风机(16)以及水风换热器(51);所述水冷部(3)和排风风机(16)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按照预设的规则,对所述散热部(2)进行风冷或(和)水冷散热,所述水风换热器(51)对流经柜体(1)底部的风进行冷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针对不同的发热情况采用不同的散热方式,散热方式多样。(2)进一步减小电能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散热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
由于充电桩是大功率能量转换装置,在充电时充电桩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热量不能够有效排出,则会对充电桩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甚至会出现火灾爆炸等安全隐患。一般采用将充电桩中的发热元件与散热器结合的方式,利用散热器将发热元件上的热量发散,起到对充电桩的散热作用。
申请号201110424870.8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功率模块用复合式散热器及复合式散热器组件,所述复合式散热器包括一基板、一第一散热单元和一第二散热单元,所述基板的一侧面上设置至少一个功率模块 ;第一散热单元为由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构成的第一散热片组,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位于所述基板的另一侧面上 ;第二散热单元包括多根热管和第二散热片组,所述热管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设于所述基板内且靠近所述功率模块 ;所述绝热段位于蒸发段和冷凝段之间,包含延伸部和折弯部 ;所述冷凝段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片组。该发明的复合式散热器仅使用热管散热技术将散热器中的热量带出,散热方式单一,当电器元件发热较大时,散热效果较差。其次,该方法需要一直使用风机进行散热,对电能消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使得所述充电桩对其内部发热较大的电器元件具水冷加风冷的综合散热效果,且更加节省电能消耗。
具体地,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充电桩,包括桩体、显示模块、控制模块、充电回路模块、计收费模块和充电插头,所述桩体包括散热柜,所述散热柜包括柜体、散热部、水冷部、排风风机以及水风换热器;所述水冷部和排风风机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风冷或(和)水冷散热,所述水风换热器对流经柜体底部的风进行冷却。
所述柜体包括柜体内风道、柜体外风道、水风换热空间以及柜底空间;所述柜体内风道的侧壁将柜体内部包围成下宽、中窄、上宽的双曲线冷却塔结构,且在所述柜体内风道的底部具有进风口;所述散热部设置在柜体内风道的侧壁底部上;所述水冷部设置在柜底空间中,用于对所述散热部进行水冷散热;所述排风风机设置在所述柜体内风道的顶部,用于对所述散热部进行强制风冷散热。
所述散热部具有两个,分别用于设置充电桩的整流模块和功率变换模块;所述散热部设置在所述柜体内风道的内部底部的侧壁上。
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体、散热板、散热罩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整流电路模块或功率变换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散热板的一侧;所述散热体为具有多个散热片的散热片单元,所述多个散热片设置在彼此间隔有预定间距的位置上,所述散热体中具有安装空间;所述散热罩设置在电路板的发热元件上,且所述散热体中的安装空间设置为能够使所述散热罩卡置在所述安装空间上。
在所述散热板内部具有贯穿所述散热板的通孔,用于使冷却水管路贯穿所述散热板,以进行吸热。
所述水冷部包括冷却水换热器、水泵、水箱、水冷风机和冷却水管路;所述水泵为可控功率水泵;冷却水管路从水箱中伸出,并行地穿过两个散热部,再依次通过冷却水换热器、水泵,形成冷却水循环通道。
所述冷却水换热器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水道以及和所述散热水道一一对应的可控三通阀;每个可控三通阀具有进水阀口、出水阀口和导水阀口,每个可控三通阀的出水阀口都与水泵的进水口相连;第一个可控三通阀的进水阀口与所述冷却水管路接通;最后一个散热水道的出水口与水泵的进水口相连;其余每个所述散热水道的进水口连通与其对应的所述可控三通阀的导水阀口,且该散热水道的出水口连接下一个可控三通阀的进水阀口。
所述水风换热空间中,设置有所述水风换热器,在所述水风换热器的进水口设置有导流三通阀,所述水风换热器的出水口通过单向阀与冷却水管路连接。
一种充电桩散热控制方法,应用以上所述的充电桩,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开始充电;
步骤2: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并实时调整冷却水温度;
步骤3:判断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步骤4,若否,则执行步骤2;
步骤4: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之后执行步骤5;
步骤5:判断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步骤6,若否,则执行步骤7;
步骤6:停机报警;
步骤7:判断是否继续强制风冷降温,若是,则执行步骤4,若否,则执行步骤2。
所述判断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包括:
若判断充电后预设时长后散热部的温度高于第一阈值温度,即判定为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失效;若散热部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则再以当前时刻作为时间起点,判断预设时长后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循环进行降温是否失效的判定;
所述判断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包括:
若判断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后预设时长后散热部的温度高于第一阈值温度,即判定为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失效;若散热部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则再以当前时刻作为时间起点,判断预设时长后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循环进行降温是否失效的判定。
所述判断是否继续强制风冷降温,包括:
判断当前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二阈值温度,若小于,则判断为不继续强制风冷降温,若高于,则判断为继续强制风冷降温,其中,所述第二阈值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针对不同的发热情况采用不同的散热方式,散热方式多样。(2)进一步减小电能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充电桩散热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散热体和散热罩结构俯视图;
图3为冷却水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充电桩散热柜散热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充电桩散热柜冷却水降温方法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为进一步清楚的说明本发明的结构和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给出了以下附图标记,并加以说明。
1、柜体;11、柜体内风道;12、柜体外风道;13、水风换热空间;14、柜底空间;15、进风口;16、排风风机;2、散热部;21、散热体;211、散热片;22、散热板;23、散热罩;24、电路板;3、水冷部;31、冷却水换热器;32、水泵;311、散热水道;312、可控三通阀;3121、进水阀口;3122、出水阀口;3123、导水阀口;33、水箱;34水冷风机、;35、冷却水管路;41、第一温度传感器;42、第二温度传感器;43、第三温度传感器;51、水风换热器;52、导流三通阀;53、单向阀。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发明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充电桩,包括桩体、显示模块、控制模块、充电回路模块、计收费模块和充电插头,所述桩体包括散热柜,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柜包括柜体1、散热部2、水冷部3以及风冷却部;所述柜体1包括柜体内风道11、柜体外风道12、水风换热空间13以及柜底空间14,且所述柜底空间14位于水风换热空间的下方;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侧壁将柜体内部包围成下宽、中窄、上宽的双曲线冷却塔结构,且在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侧壁底部具有进风口15;在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顶部,还包括用于将柜体内风道内的空气抽出的排风风机16。
所述散热部2设置在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侧壁底部上,具体的,所述散热部2具有两个,并且在侧壁上相向设置,在实际使用中,所述两个散热部2上分别设置充电桩的整流模块和功率变换模块,即对充电桩的两个主要发热部分分开进行散热,相较于传统的散热方式来说,采用分离整流模块和功率变换模块散热,使两个模块的温度散热减少相互影响,散热效果更佳。具体的,所述散热部2包括散热体21、散热板22、散热罩23和电路板24;所述电路板24上设置有整流电路模块或功率变换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板24设置在散热板22的一侧;如图2所示,所述散热体21为具有多个散热片211的散热片单元,所述多个散热片设置在彼此间隔有预定间距的位置上,所述散热体中具有安装空间;所述散热罩23设置在电路板24的发热元件上,且所述散热体21中的安装空间设置为能够使所述散热罩23卡置在所述安装空间上。
所述散热板22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由散热材料,如铜、铝材质的制成的板,在其内部具有贯穿所述散热板22的通孔,用于冷却水管路35贯穿所述散热板22,以进行吸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板22具有多个通孔,且每个通孔中都贯穿通过有冷却水管路35。为了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在所述通孔间隙,即冷却水管路35与散热板22之间填充有导热绝缘糊状材料。
电路板24设置在散热板22的一侧,且在电路板24上的发热元器件或发热电路上,设置散热罩23,即使散热罩罩在电路板的发热元器件或发热电路上,以便散热罩23进一步地吸收发热元器件或发热电路所发出的热量,在所述散热板22上同时设置有散热体21,且在散热体21上,与散热罩23的位置相适应地设置安装空间,以使电路板24上的散热罩23能够与散热体21处于同一高度,即达到散热罩23周围布满散热体21的散热片的效果,这样,就能够使散热罩上的热量快速地散布到整个散热体21上。
如图1所示,所述水冷部3包括冷却水换热器31、水泵32、水箱33、水冷风机34和冷却水管路35,其中所述水泵32为可控功率水泵;在所述柜底空间14中,设置有冷却水换热器31、水泵32、水箱33以及水冷风机34,冷却水管路35从水箱33中伸出,并行地穿过两个散热部的散热板22,再依次通过冷却水换热器31、水泵32,形成冷却水循环通道;所述水冷风机34设置在所述第二柜底空间14的靠近冷却水换热器31一侧侧壁上。在所述水箱33的底部,设置有监测水箱水温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1;在所述柜体11的侧壁上,在靠近散热部2的位置设置监测散热部2周围空气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在所述水风换热空间13中,还设置有水风换热器51,所述水风换热器51的进水口与水箱33出水口连接,所述水风换热器51的出水口与冷却水管路35连接;在所述水风换热器51的出水口还设置有单向阀53,用以防止所述冷却水管路35中的冷却水倒流进水风换热器51中。所述导流三通阀52具有进水总口、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其中进水总口与水箱33连接,第一分水口与水风换热器51的进水口连接,第二分水口与冷却水管路35连接。在所述水风换热器51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43,用于监测水风换热器中冷却水的温度。
所述充电桩还具有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水泵、可控三通阀和温度传感器等电控设备的运行。
当所述充电桩进行充电时,由于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侧壁将柜体内部包围成双曲线冷却塔结构,当柜体内风道11底部的空气随着发热器件的发热而升温时,能够形成上升的气流,当上升气流上升之后,在柜体内风道11的底部空间形成负压,这时,柜体外风道12的气体经过所述进风口15被吸入到柜体内风道11的底部空间,经过水风换热器51换热后,形成冷却风,随着散热部的高温气体不断上升,冷却风也不断上升,如此往复,在柜体内风道11中形成了自然风,从而带走散热部四周的热量。相较于传统的依靠风机产风冷却的充电桩来说,能够节省大量驱动风机的电力。
随着柜体内风道和柜体外风道中的风不断循环,散热部的热量实质上被水风换热器51中的冷却水吸收,致使水风换热器中的冷却水升温,换热能力下降,这时,可启动水泵32,对水风换热器51中的冷却水进行循环更换,水风换热器中的冷却水进过冷却水换热器31的降温,可被再次使用。
在一些情况下,如充电桩进行大功率充电或充电时间过长时,散热部的发热严重,仅靠自然风路中的风冷无法及时有效散热时,可启动水泵32,在冷却水管路35中形成循环流动的冷却水,当冷却水流经热板22时,带走散热板22上的热量,与传统水冷方式不同的是,在冷却水吸收热量之后、进入到水箱之前,还会经过冷却水换热器31的冷却,将吸热后升温的冷却水温度降低,以便进行下次循环的冷却之用。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冷却水换热器31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水道311以及和所述散热水道311一一对应的可控三通阀312,在图3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换热器31具有5个散热水道311和5个可控三通阀312,每个可控三通阀312具有进水阀口3121、出水阀口3122和导水阀口3123,每个可控三通阀312的出水阀口3122都与水泵32的进水口相连;第一个可控三通阀312的进水阀口3121与所述冷却水管路35接通;最后一个散热水道311的出水口与水泵32的进水口相连;其余每个所述散热水道311的进水口连通与其对应的所述可控三通阀312的导水阀口3123,且该散热水道311的出水口连接下一个可控三通阀312的进水阀口3121。每个可控三通阀312通过控制器件控制,具有两种导通状态,在本专利申请文件中,定义可控三通阀312“开启”状态为:导通进水阀口3121与导水阀口3123之间的通路,且截止导通进水阀口3121与出水阀口3122之间的通路;定义可控三通阀312“关闭”状态为:截止进水阀口3121与导水阀口3123之间的通路,且导通进水阀口3121与出水阀口3122之间的通路。
所述水冷风机34设置在所述第二柜底空间14的靠近冷却水换热器31一侧侧壁上,用于对流经所述散热水道311中的冷却水进行风冷降温。
当冷却水的温度足以继续对散热部进行冷却时,可以控制所有可控三通阀312全部关闭,当检测到冷却水的温度不足以对散热部进行冷却时,可根据预设的规则,开启部分可控三通阀312,使冷却水通过一个或多个散热水道311中进行冷却,以使冷却水降温。对于传统的冷却水系统,当冷却水温度升高时,通常只能停机进行人工冷却水更换,而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在进行设备冷却的同时中进行冷却水的降温;并且,这种降温冷却水的方式是通过控制可控三通阀312来增加散热水道311的方式进行的,相较于传统的通过增大风机转速获得更大风力来增强降温效果的技术方案,所述水冷风机34在保持相同的转速下就能获得更优的降温效果,进而更加节省电力资源。其次,对于驱动水流在水流通路中流动的水泵而言,当水流通路的路径越曲折蜿蜒,所述水泵的运行功率越大,基于这样的事实,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冷却水换热器结构,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可控功率水泵,当开启的可控三通阀越少,控制所述水泵运行功率越小,这样,即实现了用节能的方式使冷却水温度降低到所需温度的效果;例如,当控制器判断冷却水无需冷却时,所述可控三通阀全部关闭,这时可控功率水泵的运行功率最小,随着可控三通阀开启的数量增加,相应增大可控功率的运行功率。。
在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顶部,还设置有用于将柜体内风道内的空气抽出的排风风机16,用于在极端情况下,即散热部的温度过高时,强制将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中的热空气排出,进一步加强柜体内风道11中的热空气流通。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散热柜散热控制方法,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101:开始充电。
S102: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并实时调整冷却水温度。
具体的,控制器水冷风机34,配合柜体内风道11侧壁围成的双曲线冷却塔结构,柜体内风道11底部的热空气上升,进风口15外部的空气进入柜体内风道11内部,经过水风换热器51换热后,形成冷却风,冷却风在内外风道循环形成自然风,起到对散热部进行降温的目的。随着柜内风道和柜外风道中的风不断循环,散热部的热量实质上被水风换热器51中的冷却水吸收,随着冷却风不断循环带走热量,水风换热器51中的冷却水自身升温,这时,可根据冷却水的实时温度和散热部的实时温度,对水风换热器51中的冷却水进行降温。具体的,当设置在水风换热器51上的第三温度传感器43检测到水风换热器51中的冷却水温度高于冷却水阈值温度时,启动水泵32,对水风换热器51中的冷却水进行循环更换,水风换热器中的冷却水经过冷却水换热器31的降温,直至所述水风换热器51中的冷却水温度低于冷却水阈值温度,水泵32停止运行。进一步的,可根据冷却水的实时温度和散热部的实时温度,对冷却水进行降温,如对于图3所示的冷却水换热器31来说,在保证散热部温度不高于100℃的前提下,当冷却水温度为散热部温度的50%~55%时,使第一个所述可控三通阀312开启;当冷却水温度为散热部温度的55%~60%时,使第二个所述可控三通阀312开启;当冷却水温度为散热部温度的60%~65%时,使第三个所述可控三通阀312开启;当冷却水温度为散热部温度的65%~70%时,使第四个所述可控三通阀312开启;当冷却水温度为散热部温度的70%~75%时,使第五个所述可控三通阀312开启。
S103:判断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S104,若否,则执行S102。
具体的,可以通过判断充电后一定时间内散热部降温情况进行判断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如规定充电5分钟后,散热部的温度高于第一阈值温度,即判定为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失效。若散热部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则再以当前时刻作为时间起点,判断5分钟后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循环进行降温是否失效的判定。
S104: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之后执行S105。
具体为开启排风风机。
S105:判断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S106,若否,则执行S107。
具体的,可以通过判断一定时间内散热部降温情况进行判断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如规定开启排风风机5分钟后,散热部的温度高于第一阈值温度,即判定为采用自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失效;若散热部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则再以当前时刻作为时间起点,判断5分钟后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循环进行降温是否失效的判定。
S106:停机报警。
S107:判断是否继续强制风冷降温,若是,则执行S104,若否,则执行S102。
具体的,判断当前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二阈值温度,若小于,则判断为不继续强制风冷降温,若高于,则判断为继续强制风冷降温,其中,所述第二阈值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
当充电桩充未充电时,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可能会随着气温变化而升高,致使下一次充电时,冷却水温效果较差。若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对冷却水降温则过分耗时,若采用人工换水的方式则操作较繁琐,这时,可以通过开启水泵,并且开启全部可控三通阀和水冷风机的方式,将冷却水进行快速降温,以便时冷却水便于下次充电时的冷却。
如图5所示,降温冷却水的步骤具体为:
S201:控制器接收降温冷却水指令。
S202:运行水泵,将所有可控三通阀设置在开启状态,并运行水冷风机。
S203:判断水箱中冷却水的温度是否降温到预设的冷却水温度值,若是,则执行S204,若否,则执行S202。
S204:停止水泵运行,将所有可控三通阀设置在关闭状态,停止水冷风机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桩,包括桩体、显示模块、控制模块、充电回路模块、计收费模块和充电插头,所述桩体包括散热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柜包括柜体(1)、散热部(2)、水冷部(3)、排风风机(16)以及水风换热器(51);所述水冷部(3)和排风风机(16)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对所述散热部(2)进行风冷或(和)水冷散热,所述水风换热器(51)对流经柜体(1)底部的风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包括柜体内风道(11)、柜体外风道(12)、水风换热空间(13)以及柜底空间(14);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侧壁将柜体内部包围成下宽、中窄、上宽的双曲线冷却塔结构,且在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底部具有进风口(15);所述散热部(2)设置在柜体内风道(11)的侧壁底部上;所述水冷部(3)设置在柜底空间(14)中,用于对所述散热部(2)进行水冷散热;所述排风风机(16)设置在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顶部,用于对所述散热部(2)进行强制风冷散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2)具有两个,分别用于设置充电桩的整流模块和功率变换模块;所述散热部(2)设置在所述柜体内风道(11)的内部底部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2)包括散热体(21)、散热板(22)、散热罩(23)和电路板(24);所述电路板(24)上设置有整流电路模块或功率变换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板(24)设置在散热板(22)的一侧;所述散热体(21)为具有多个散热片(211)的散热片单元,所述多个散热片设置在彼此间隔有预定间距的位置上,所述散热体(21)中具有安装空间;所述散热罩(23)设置在电路板(24)的发热元件上,且所述散热体(21)中的安装空间设置为能够使所述散热罩(23)卡置在所述安装空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板(22)内部具有贯穿所述散热板(22)的通孔,用于使冷却水管路贯穿所述散热板(22),以进行吸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部(3)包括冷却水换热器(31)、水泵(32)、水箱(33)、水冷风机(34)和冷却水管路(35);所述水泵(32)为可控功率水泵;冷却水管路(35)从水箱(33)中伸出,并行地穿过两个散热部,再依次通过冷却水换热器(31)、水泵(32),形成冷却水循环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换热器(31)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水道(311)以及和所述散热水道(311)一一对应的可控三通阀(312);每个可控三通阀(312)具有进水阀口(3121)、出水阀口(3122)和导水阀口(3123),每个可控三通阀(312)的出水阀口(3122)都与水泵(32)的进水口相连;第一个可控三通阀(312)的进水阀口(3121)与所述冷却水管路(35)接通;最后一个散热水道(311)的出水口与水泵(32)的进水口相连;其余每个所述散热水道(311)的进水口连通与其对应的所述可控三通阀(312)的导水阀口(3123),且该散热水道(311)的出水口连接下一个可控三通阀(312)的进水阀口(312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风换热空间(13)中,设置有所述水风换热器(51),在所述水风换热器(51)的进水口设置有导流三通阀(52),所述水风换热器(51)的出水口通过单向阀(53)与冷却水管路(35)连接。
9.一种充电桩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充电桩,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开始充电;
步骤2: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并实时调整冷却水温度;
步骤3:判断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步骤4,若否,则执行步骤2;
步骤4: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之后执行步骤5;
步骤5:判断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步骤6,若否,则执行步骤7;
步骤6:停机报警;
步骤7:判断是否继续强制风冷降温,若是,则执行步骤4,若否,则执行步骤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包括:
若判断充电后预设时长后散热部的温度高于第一阈值温度,即判定为采用自然风冷加水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失效;若散热部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则再以当前时刻作为时间起点,判断预设时长后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循环进行降温是否失效的判定;
所述判断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是否失效,包括:
若判断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后预设时长后散热部的温度高于第一阈值温度,即判定为采用强制风冷方式对所述散热部进行降温失效;若散热部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则再以当前时刻作为时间起点,判断预设时长后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循环进行降温是否失效的判定;
所述判断是否继续强制风冷降温,包括:
判断当前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二阈值温度,若小于,则判断为不继续强制风冷降温,若高于,则判断为继续强制风冷降温,其中,所述第二阈值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
CN201610832488.3A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8394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2488.3A CN107839495B (zh)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2488.3A CN107839495B (zh)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9495A true CN107839495A (zh) 2018-03-27
CN107839495B CN107839495B (zh) 2019-10-11

Family

ID=61656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32488.3A Active CN107839495B (zh)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39495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49632A (zh) * 2018-07-06 2018-11-06 宁格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耐高温充电桩
CN109177791A (zh) * 2018-09-06 2019-01-11 浙江仕善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
CN109921320A (zh) * 2019-04-21 2019-06-21 袁家彬 一种方便散热的电力通信柜
CN110588400A (zh) * 2019-08-30 2019-12-20 南京绿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充电桩温度控制系统
CN112217257A (zh) * 2020-10-21 2021-01-1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桩
CN113183791A (zh) * 2021-04-01 2021-07-30 南京能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散热管理系统
CN113400082A (zh) * 2021-06-17 2021-09-17 西安智衍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外接式切削液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13942407A (zh) * 2021-11-29 2022-01-18 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290435U (zh) * 2015-01-06 2015-04-22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一桩两充且电能智能负荷分配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
CN105120635A (zh) * 2015-09-10 2015-12-02 江苏永昇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无线充电桩液冷源
CN105392345A (zh) * 2015-12-17 2016-03-09 珠海思齐电动汽车设备有限公司 充电桩液冷电子散热器及充电桩
CN105515108A (zh) * 2015-12-31 2016-04-20 广东中研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两腔三门柜体的大功率充电桩
US20160209892A1 (en) * 2015-01-15 2016-07-21 Hong Fu Jin Precision Industry (Wuhan) Co., Ltd.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and heat disspat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290435U (zh) * 2015-01-06 2015-04-22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一桩两充且电能智能负荷分配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
US20160209892A1 (en) * 2015-01-15 2016-07-21 Hong Fu Jin Precision Industry (Wuhan) Co., Ltd.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and heat disspating system
CN105120635A (zh) * 2015-09-10 2015-12-02 江苏永昇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无线充电桩液冷源
CN105392345A (zh) * 2015-12-17 2016-03-09 珠海思齐电动汽车设备有限公司 充电桩液冷电子散热器及充电桩
CN105515108A (zh) * 2015-12-31 2016-04-20 广东中研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两腔三门柜体的大功率充电桩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49632A (zh) * 2018-07-06 2018-11-06 宁格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耐高温充电桩
CN109177791A (zh) * 2018-09-06 2019-01-11 浙江仕善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
CN109921320A (zh) * 2019-04-21 2019-06-21 袁家彬 一种方便散热的电力通信柜
CN110588400A (zh) * 2019-08-30 2019-12-20 南京绿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充电桩温度控制系统
CN110588400B (zh) * 2019-08-30 2020-08-21 南京绿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充电桩温度控制系统
CN112217257A (zh) * 2020-10-21 2021-01-1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桩
CN113183791A (zh) * 2021-04-01 2021-07-30 南京能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桩的散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散热管理系统
CN113400082A (zh) * 2021-06-17 2021-09-17 西安智衍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外接式切削液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13942407A (zh) * 2021-11-29 2022-01-18 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3942407B (zh) * 2021-11-29 2024-01-23 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9495B (zh) 2019-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39495A (zh) 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CN107846047A (zh) 一种充电桩及散热控制方法
CN107148193B (zh) 一种充电桩及充电桩散热控制方法
CN202737006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空调电池箱
CN206148573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206490469U (zh) 具有热量回收功能的充电机柜
CN106972220B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机组
WO2009140875A1 (zh) 一种机柜及机柜温控系统
CN106025438B (zh) 车辆锂电池温度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91783A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和热管理方法
CN206532827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温度管理系统
CN108437779B (zh) 发动机散热系统和车辆、以及发动机的散热方法
CN205378483U (zh) 一种高压变频器散热结构
CN10584601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CN107845843A (zh) 动力电池系统及车辆
CN106532188A (zh) 一种电动车辆加热系统及风冷电池箱热管理控制方法
CN104735954B (zh) 液冷式冷却器的控制方法、冷却装置及空调系统
CN203633039U (zh) 空调机组
CN209594172U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海水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07147154B (zh) 一种充电桩及充电桩散热控制方法
CN106099245B (zh) 一种智能锂电池温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18244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减震冷却装置、温度控制装置及电池温度调节装置
CN208164701U (zh) 电动汽车热管理装置
CN207165708U (zh) 电池包加热及冷却装置
CN106374160B (zh) 车辆锂电池工况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