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7384B - 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07384B
CN107807384B CN201610815522.6A CN201610815522A CN107807384B CN 107807384 B CN107807384 B CN 107807384B CN 201610815522 A CN201610815522 A CN 201610815522A CN 107807384 B CN107807384 B CN 1078073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on
point
gathers
current
scatter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155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07384A (zh
Inventor
陈占国
王跃
陈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81552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073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07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7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073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73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3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velocity profiles or travel ti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步骤1:输入非水平地形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道集和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步骤2:设置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步骤3: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并基于共中心点道集和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以及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形成一个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步骤4:重复步骤3,形成所有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保证覆盖次数高、偏移距范围大的同时,减少了静校正的繁琐,并且可以直接应用于共散射点道集速度分析和等效偏移距中,无需开发新的速度分析和偏移方法,减少工作量。

Description

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地震勘探领域,等效偏移距方法是根据散射波理论和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原理,将地震散射波的双平方根旅行时公式用一个等效偏移距的概念转换成了单平方根公式。应用这个时距关系式可以将地震道在给定的等效偏移距范围内映射到一个新的道集——共散射点(CSP)道集上。CSP道集聚集了共散射点道集上沿双曲线路径分布的散射能量,并且共散射点道集有更高的覆盖次数和更大的偏移距范围,对初始速度不敏感等优点。因此CSP道集在低信噪比和复杂构造的速度分析和成像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
目前CSP道集的形成都是建立在水平地形模型基础上。一般对于非水平地形的地震数据,首先要进行静校正等处理,将地震数据校正在水平面上之后,再形成CSP道集。通过静校正处理,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处理工作量;另一方面,静校正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CSP道集的形成效果。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非水平面CSP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保证道集形成良好效果的同时,能够避免静校正的繁琐,减少工作量。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保证道集形成良好效果的同时,够避免静校正的繁琐,减少工作量,并解决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速度分析和偏移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输入非水平地形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道集和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
步骤2:设置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
步骤3: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并基于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和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以及所述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形成所述一个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步骤4:重复步骤3,形成所有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优选地,所述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对所述共中心点道集进行编号,所述编号为1至N;
步骤202:对所述共散射点道集进行与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一致的编号;
步骤203:设置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等效偏移距间隔dhe,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最大偏移距offset。
优选地,每个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与对应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一致,且相邻的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间距与相邻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间距一致。
优选地,所述步骤3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位置,计算每个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与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所述一个中心点位置的距离h,将h≤offset的所有共中心点道集作为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输入数据;
步骤302:在所述输入数据中选择一个共中心点道集作为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
步骤303:在所述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选择一道作为当前输入道CMPDc
步骤304:确定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的一个单程垂直旅行时t0
步骤305:根据公式(1)和(2)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地面震源和接收点到散射点的均方根速度vs和vr
其中,t0为基准面到散射点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s0为地面震源到基准面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r0为接收点到基准面的单程旅行时;
vs0为地面震源处的近地表速度;
vr0为接收点处的近地表速度;
ve为t0处的均方根速度;
步骤306:根据公式(3)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旅行时t:
其中,hs为地面震源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hr为接收点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步骤307:根据公式(4)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等效偏移距he
步骤308:将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上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t时刻的采样点叠加到当前输出道上的t时刻,所述采样点在所述当前输出道上对应的等效偏移距为he,所述当前输出道作为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
步骤309:对t0进行扫描,重复步骤304-308,直至将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上的每一个采样点都叠加到所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上,扫描间隔与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的数据采样间隔一致;
步骤310:重复步骤303-309,直至将所述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的每一道都作为当前输入道,输出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上;
步骤311:重复步骤302-310,直至将所述输入数据中的每一个共中心点道集输出到共散射点道集上。
优选地,作为输入数据的共中心点道集个数为M,且M≤N。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系统,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输入非水平地形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道集和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
参数形成单元,用于设置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
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单元,用于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并基于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和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以及所述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形成所述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重复单元,用于重复调用所述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单元,形成所有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优选地,所述设置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对所述共中心点道集进行编号,所述编号为1至N;
步骤202:对所述共散射点道集进行与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一致的编号;
步骤203:设置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等效偏移距间隔dhe,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最大偏移距offset。
优选地,每个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与对应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一致,且相邻的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间距与相邻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间距一致。
优选地,形成所述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位置,计算每个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与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所述一个中心点位置的距离h,将h≤offset的所有共中心点道集作为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输入数据;
步骤302:在所述输入数据中选择一个共中心点道集作为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
步骤303:在所述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选择一道作为当前输入道CMPDc
步骤304:确定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的一个单程垂直旅行时t0
步骤305:根据公式(1)和(2)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地面震源和接收点到散射点的均方根速度vs和vr
其中,t0为基准面到散射点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s0为地面震源到基准面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r0为接收点到基准面的单程旅行时;
vs0为地面震源处的近地表速度;
vr0为接收点处的近地表速度;
ve为t0处的均方根速度;
步骤306:根据公式(3)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旅行时t:
其中,hs为地面震源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hr为接收点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步骤307:根据公式(4)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等效偏移距he
步骤308:将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上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t时刻的采样点叠加到当前输出道上的t时刻,所述采样点在所述当前输出道上对应的等效偏移距为he,所述当前输出道作为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
步骤309:对t0进行扫描,重复步骤304-308,直至将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上的每一个采样点都叠加到所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上,扫描间隔与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的数据采样间隔一致;
步骤310:重复步骤303-309,直至将所述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的每一道都作为当前输入道,输出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上;
步骤311:重复步骤302-310,直至将所述输入数据中的每一个共中心点道集输出到共散射点道集上。
优选地,作为输入数据的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个数为M,且M≤N。
根据本发明的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其优点在于:提供了一种针对非水平地形直接形成共散射点道集的方法和流程,保证覆盖次数高、偏移距范围大的同时,减少了静校正的繁琐,并且可以直接应用于共散射点道集速度分析和等效偏移距中,无需开发新的速度分析和偏移方法,减少工作量。
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和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编号及位置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输出的共散射点道集和对应输入共中心点道集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等效偏移距原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示意图。
图6a和图6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输入的部分共中心点道集及输出的部分共散射点道集的分析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部分共散射点道集速度谱分析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速度分析得到的速度场的分析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等效偏移距偏移结果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的步骤的流程图,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输入非水平地形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道集和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
步骤2:设置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
优选地,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设置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
步骤201,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编号,所述编号为1至N;
步骤202,对共散射点道集进行与共中心点道集一致的编号,即共散射点道集的编号也为1至N;
步骤203,设置共散射点道集的等效偏移距间隔dhe,最大偏移距offset。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和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编号及位置对应关系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输出的共散射点道集和对应输入共中心点道集位置关系示意图。
在图2和3中,分别在两条测线上,标记出经过编号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及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其中,每个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与对应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一致,且相邻的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间距与相邻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间距一致。
步骤3: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并基于共中心点道集和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以及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形成所述一个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步骤3可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301,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位置,计算每个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与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位置的距离h,将h≤最大偏移距offset的所有共中心点道集作为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输入数据;
步骤302,在输入数据中选择一个共中心点道集作为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
步骤303,在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选择一道作为当前输入道CMPDc2;
步骤304,确定当前输入道CMPDc的一个单程垂直旅行时t0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等效偏移距原理示意图。
步骤305,根据公式(1)和(2)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地面震源和接收点到散射点的均方根速度vs和vr
其中,t0为基准面到散射点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s0为地面震源到基准面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r0为接收点到基准面的单程旅行时;
vs0为地面震源处的近地表速度;
vr0为接收点处的近地表速度;
ve为t0处的均方根速度;
步骤306,根据公式(3)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旅行时t:
其中,hs为地面震源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hr为接收点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步骤307,根据公式(4)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等效偏移距he
步骤308,将当前输入道CMPDc2上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t时刻的采样点叠加到当前输出道上的t时刻,采样点在当前输出道上对应的等效偏移距为he,当前输出道作为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
步骤309,重复步骤304-308,将当前输入道CMPDc2上的每一个采样点都叠加到所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上,所述扫描间隔与当前输入道CMPDc2的数据采样间隔一致;
步骤310,重复步骤303-309,直至将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的每一道都作为当前输入道,输出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上;
步骤311,重复步骤302-310,直至将输入数据中的每一个共中心点道集输出到共散射点道集上。
其中,作为输入数据的共中心点道集个数为M,且M≤N。
最后,步骤4:重复步骤3,形成所有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以下参考一个具有非水平地表和两个水平界面的模型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效果。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示意图。
如图5所示,模型共有三层两个水平界面,第一层速度为3000m/s,第二层速度为3500m/s,第三层速度为4000m/s;第一个界面的深度为200m,第二个界面的深度为350m。
基于图5所示的模型可以得到图6至图9所示的结果,其中图6a和图6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输入的部分共中心点道集及输出的部分共散射点道集的数据分析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部分共散射点道集速度谱分析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速度分析得到的速度场的分析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水平地表水平层状模型等效偏移距偏移结果分析图。
如图6a所示,通过模型模拟得到的部分共中心点道集,共中心点道集间距2.5米,可以看到共中心点道集中反射波已经不是严格的双曲线,波至时间与地形成一定的镜像关系,同时共中心点道集中最大的覆盖次数只有32次;
如图6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型得到的形成的部分CSP道集,CSP道集形成参数为:offset最大偏移距为350m,等效偏移距间隔dhe=2.5m,基准面位置在50m深度处,可以看出CSP道集中来自同一层的散射波形态是波至时间和曲率一致的双曲线,双曲线的顶点位置均在零等效偏移距处,与水平地表形成的CSP道集的特点相似,而且覆盖次数最大的达到281次。
如图7所示,速度谱上可以看到能量团十分集中,每个能量团对应着CSP道集上的一个双曲线同相轴。所以很容易从速度谱上拾取速度。
如图8所示,对所有CSP道集速度分析得到的整个模型的速度场。从速度场可以看到,两个水平速度层分界面十分明显。
如图9所示,是利用形成的CSP道集,通过等效偏移距方法得到的成像结果。从效果看,两个水平界面十分清晰,层位时深关系正确。
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的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在现实中是可行的,且形成的CSP道集还能够用于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并且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的目的仅为了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并不意在将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制于所给出的任何示例。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6)

1.一种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输入非水平地形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道集和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
步骤2:设置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
步骤3: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并基于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和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以及所述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形成所述一个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步骤4:重复步骤3,形成所有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所述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对所述共中心点道集进行编号,所述编号为1至N;
步骤202:对所述共散射点道集进行与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一致的编号;
步骤203:设置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等效偏移距间隔dhe,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最大偏移距offset;
所述步骤3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位置,计算每个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与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所述一个中心点位置的距离h,将h≤offset的所有共中心点道集作为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输入数据;
步骤302:在所述输入数据中选择一个共中心点道集作为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
步骤303:在所述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选择一道作为当前输入道CMPDc
步骤304:确定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的一个单程垂直旅行时t0
步骤305:根据公式(1)和(2)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地面震源和接收点到散射点的均方根速度vs和vr
其中,t0为基准面到散射点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s0为地面震源到基准面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r0为接收点到基准面的单程旅行时;
vs0为地面震源处的近地表速度;
vr0为接收点处的近地表速度;
ve为t0处的均方根速度;
步骤306:根据公式(3)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旅行时t:
其中,hs为地面震源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hr为接收点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步骤307:根据公式(4)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等效偏移距he
步骤308:将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上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t时刻的采样点叠加到当前输出道上的t时刻,所述采样点在所述当前输出道上对应的等效偏移距为he,所述当前输出道作为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
步骤309:对t0进行扫描,重复步骤304-308,直至将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上的每一个采样点都叠加到所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上,扫描间隔与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的数据采样间隔一致;
步骤310:重复步骤303-309,直至将所述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的每一道都作为当前输入道,输出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上;
步骤311:重复步骤302-310,直至将所述输入数据中的每一个共中心点道集输出到共散射点道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其中,每个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与对应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一致,且相邻的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间距与相邻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间距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其中,作为输入数据的共中心点道集个数为M,且M≤N。
4.一种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系统,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输入非水平地形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道集和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
参数形成单元,用于设置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
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单元,用于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并基于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和所述共中心点道集对应的均方根速度,以及所述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形成所述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重复单元,用于重复调用所述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单元,形成所有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
所述设置共散射点道集形成参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对所述共中心点道集进行编号,所述编号为1至N;
步骤202:对所述共散射点道集进行与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一致的编号;
步骤203:设置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等效偏移距间隔dhe,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最大偏移距offset;
形成所述中心点位置处的共散射点道集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确定共散射点道集的一个中心点位置,计算每个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位置与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所述一个中心点位置的距离h,将h≤offset的所有共中心点道集作为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输入数据;
步骤302:在所述输入数据中选择一个共中心点道集作为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
步骤303:在所述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选择一道作为当前输入道CMPDc
步骤304:确定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的一个单程垂直旅行时t0
步骤305:根据公式(1)和(2)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地面震源和接收点到散射点的均方根速度vs和vr
其中,t0为基准面到散射点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s0为地面震源到基准面的单程垂直旅行时;
tr0为接收点到基准面的单程旅行时;
vs0为地面震源处的近地表速度;
vr0为接收点处的近地表速度;
ve为t0处的均方根速度;
步骤306:根据公式(3)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旅行时t:
其中,hs为地面震源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hr为接收点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
步骤307:根据公式(4)计算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等效偏移距he
步骤308:将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上单程垂直旅行时t0对应的t时刻的采样点叠加到当前输出道上的t时刻,所述采样点在所述当前输出道上对应的等效偏移距为he,所述当前输出道作为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
步骤309:对t0进行扫描,重复步骤304-308,直至将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上的每一个采样点都叠加到所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的当前道CSPDc上,扫描间隔与所述当前输入道CMPDc的数据采样间隔一致;
步骤310:重复步骤303-309,直至将所述当前共中心点道集CMPc中的每一道都作为当前输入道,输出到当前共散射点道集CSPc上;
步骤311:重复步骤302-310,直至将所述输入数据中的每一个共中心点道集输出到共散射点道集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系统,其中,每个所述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与对应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的物理位置坐标一致,且相邻的共散射点道集的中心点距离与相邻的共中心点道集的中心点间距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系统,其中,作为输入数据的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个数为M,且M≤N。
CN201610815522.6A 2016-09-09 2016-09-09 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78073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15522.6A CN107807384B (zh) 2016-09-09 2016-09-09 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15522.6A CN107807384B (zh) 2016-09-09 2016-09-09 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7384A CN107807384A (zh) 2018-03-16
CN107807384B true CN107807384B (zh) 2019-07-19

Family

ID=61569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15522.6A Active CN107807384B (zh) 2016-09-09 2016-09-09 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0738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7033A (zh) * 2004-12-29 2006-07-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利用均方根速度提高叠前偏移成像精度的方法
CN102426387A (zh) * 2011-09-15 2012-04-2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
CN102841379A (zh) * 2012-09-06 2012-12-2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共散射点道集的叠前时间偏移与速度分析方法
EP2755059A2 (en) * 2013-01-15 2014-07-16 CGG Services SA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including data-constrained surface-consistent correction
CN104459787A (zh) * 2013-09-24 2015-03-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接收阵列地震记录的速度分析方法
CN105425285A (zh) * 2014-09-18 2016-03-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等效偏移距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7033A (zh) * 2004-12-29 2006-07-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利用均方根速度提高叠前偏移成像精度的方法
CN102426387A (zh) * 2011-09-15 2012-04-2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
CN102841379A (zh) * 2012-09-06 2012-12-2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共散射点道集的叠前时间偏移与速度分析方法
EP2755059A2 (en) * 2013-01-15 2014-07-16 CGG Services SA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including data-constrained surface-consistent correction
CN104459787A (zh) * 2013-09-24 2015-03-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接收阵列地震记录的速度分析方法
CN105425285A (zh) * 2014-09-18 2016-03-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等效偏移距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共散射点道集的VSP速度分析;陈占国 等;《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1231;第29卷(第5期);第2164-2171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7384A (zh) 2018-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0250B (zh) 基于方位保真角度域成像的裂缝型油气储层地震探测方法
CN102967882B (zh) 地层的层速度模型的建模方法
CN104133245B (zh) 一种地震资料的静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04297789B (zh) 一种三维倾角域稳相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及系统
CN102841379B (zh) 一种基于共散射点道集的叠前时间偏移与速度分析方法
CN102901985B (zh) 一种适用于起伏地表的深度域层速度修正方法
CN106094029A (zh) 利用偏移距矢量片地震数据预测储层裂缝的方法
CN105093320B (zh) 针对高速结晶盐壳覆盖区层析静校正初至拾取方法
CN101839999A (zh) 一种确定叠前时间偏移最佳速度剖面的方法
CN105974479A (zh) Gpu空间网格体的层析2d/3d各向异性深度域速度建模方法
CN105093281A (zh) 一种反演框架下的地震多波建模方法
CN104570069B (zh) 一种从起伏地表直接成像的地震成像方法和装置
CN102353678B (zh) 一种测量文物病害的方法
CN104570102A (zh) 一种近地表速度模型与中深层速度模型的融合方法
CN104570076A (zh) 一种基于二分法的地震波初至自动拾取方法
CN105093319A (zh)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地面微地震静校正方法
CN101984366A (zh) 基于共孔径面的起伏地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及设备
CN107817516A (zh) 基于初至波信息的近地表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02338885B (zh) 三分量vsp资料初至时间自动拾取方法
CN104459787B (zh) 一种垂直接收阵列地震记录的速度分析方法
CN102692651A (zh) 速度空变的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2636813A (zh) 一种用于处理物探地震数据的动校正拉伸切除方法
CN104614762B (zh) 疏松砂岩气藏边界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7807384B (zh) 非水平地形的共散射点道集形成方法及系统
CN103076628A (zh) 一种孔径优化的叠前时间偏移的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