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1212A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01212A
CN107801212A CN201710977893.9A CN201710977893A CN107801212A CN 107801212 A CN107801212 A CN 107801212A CN 201710977893 A CN201710977893 A CN 201710977893A CN 107801212 A CN107801212 A CN 107801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error rate
bit error
mode
channel b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778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细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778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0121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801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12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包括:第一设备确定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鲁棒性语音头压缩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协议栈包括多个协议层,其中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作为网络侧用户数据进入空口传输处理的第一个重要协议实体,又可划分包括鲁棒性头部压缩(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ROHC)、加解密,完整性保护校验等功能模块。PDCP子层支持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定义的ROHC来进行报头压缩,在LTE系统中,因其不支持通过电路交换域传输的语音业务,为了在分组交换域提供语音业务且接近常规电路交换域的效率,必须对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网络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RTP)报头进行压缩,这些报头通常用于网络语音(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业务。ROHC对于不发生变化的IP头部字段,ROHC把它们保存在对应流的上下文信息中,对于发生变化的字段,ROHC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型,ROHC采用了多种更为有效的编码方案,其中的基于窗口的有效比特位编码(window-based Least Significant Bits,W-LSB)方案有效的解决了无线链路高丢包率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ROHC的健壮性。
ROHC根据链路的特性,采用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单向模式,双向优化模式和双向可靠模式。
现有技术中,对于ROHC工作模式的选择比较固定,只是事先评估当前业务类型或空口链路质量,然后选择某一种压缩模式,之后一直使用这种模式。比如类似集群系统中的组呼业务,由于没有反馈信道,此时配置为单向模式;其他LTE业务一般都有双向信道,为了获得较高的信道利用率,一般采用双向优化模式,对于此种配置,如果业务过程中空口质量突然变差,双向优化模式很容易造成错误扩散甚至导致应用业务中断,而如果一开始固定配置为双向可靠模式,此时空口质量一直良好,几乎没有丢包,此时会造成空口资源的严重浪费,占用用户数据的带宽资源来发送ROHC控制消息,影响业务的峰值速率。
因此,亟需一种通信方法,以解决在通信过程中,ROHC工作模式不适应信道状态变化,导致压缩效率降低的问题。
申请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及装置,以解决在通信过程中,ROHC工作模式不适应信道状态变化,导致压缩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确定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鲁棒性语音头压缩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若确定所述N为0,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优化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稳定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对发送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压缩时,采用与所述第一设备相同的ROHC工作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鲁棒性语音头压缩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若确定所述N为0,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优化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稳定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对发送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压缩时,采用与所述第一设备相同的ROHC工作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及装置,第一设备确定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确定当前信道状态,根据确定的信道状态选择合适的ROHC工作模式。这种通信方法可以保证ROHC工作模式适应信道状态的变化,进而保证ROHC系统的健壮性、有效性、自愈性,提高信道利用率和语音报文的压缩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分组报头能够被压缩,是由于分组报头字段之间存在着冗余。这些冗余信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在一个特定的分组流里面,很多字段在前后相邻的分组报文之间是重复的,比如IP报头中的源/目的IP地址、UDP报头中的源/目的端口号以及RTP报头中的流标识符等字段;二、即使在同一个分组报头中也存在着冗余信息,比如IP报头中的长度字段及效验字段、UDP报头中的长度字段等,根据第一设备解压出的其他字段,这些字段都是可以根据上下文信息推导出来的。ROHC报头压缩,仅在数据流开始传递时发送完整分组信头,后续IP分组只传送报文头中的变化部分(动态域)和相对于同一个流的关联标识符,从而有效利用无线带宽资源。
每当一条新的分组流到达压缩端,压缩端首先就会进入到压缩初始化状态,将此分组流相关的完整报头信息保存在相应的上下文信息中,同时将此完整上下文信息发送到解压缩端。一旦压缩端确认解压缩端收到了完整的上下文信息后,压缩端就可以进入到压缩工作状态,对于同一条分组流后续的分组报文,压缩端将参照之前保存的上下文信息,将分组报头中的冗余信息删去,仅仅包含分组报头中动态变化的字段,连同相应的上下文信息标识形成压缩分组,传递到解压缩端。后续每发送一个压缩分组,压缩端和解压缩端都需要更新该分组流对应的上下文信息,确保该上下文信息中保存的是相应分组流最后发送的分组报头。
相应的,在解压缩端,一开始保存压缩端发送过来的完整上下文信息,后续每收到一个压缩分组,在解压缩之前都需要更新相应的上下文信息,确保该上下文信息是最后接收到的分组信息,从而保证压缩端和解压缩端上下文信息的完全同步,以确保压缩解压的顺利进行。在同一条数据流的连续分组报头中,各个字段的变化情况往往是不同的,根据这些变化的情况,ROHC协议将分组报头中各字段分为五种报头域,分别为:
静态域(Static):这种类型的报头域在整个分组流传输的过程中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可以在压缩初始化的时候发送一次,一旦压缩端和解压缩端都掌握了这些信息后,以后就不需要再传递这些域了,从而达到压缩的目的。例如IP报头中的版本域和协议域等。
静态定义域(Static-definition,Static-DEF):这种类型的报头域是用来定义分组流属性的,可以用作不同分组流的区分。这些域也仅在压缩初始化的传递一次,后续的分组中不需要传递。例如IP报头中的源/目的IP地址、UDP报头中的源/目的端口号等。
静态已知域(Static-KNOWN):这种类型的报头域是大家公共所知的,不需要在压缩分组中传递。例如IP报头中的长度域、RTP报头协议版本域等。
可推导域(INFERRED):这种类型域的值可以从其他类型域中推导出来,也不需要在压缩分组中传递。例如UDP报头中的长度域,IP报头的长度域和效验域等。
变化域(CHANGE):这种类型的报头域在同一条数据流传输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在压缩分组中传递。例如RTP报头中的序列号(Serial Number,SN)域、UDP报头中的效验域。
为了保证ROHC协议具有很好的压缩率和鲁棒性,ROHC提供了3种压缩状态机制。经过ROHC压缩的每一条分组流都存在压缩工作状态和解压缩工作状态,并且每一种状态都存在三种可选的压缩(或者解压缩)工作状态,并且可以根据压缩需求进行相互转换,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压缩效率。
ROHC压缩状态包括以下三种:
IR(initiation and refresh state)初始化和重置状态。用于初始、更新上下文信息中静态域和动态域信息。在此状态下,压缩端连续发送全部IP信头信息和流关联标识符。
一级压缩状态(first order,FO),压缩端仅仅需要传递完整的动态信头域信息。压缩端和解压缩端都获得完整上下文信息以后,在后续分组流传输过程中,会有一些报头动态域发生了变化,此时压缩端会工作在此状态下,并且只需要传递不规则变化的报头动态域,例如IP报头里的IP-ID域、RTP报头里的TS域,并且针对这些动态报头域,采用特定的压缩编码算法进行处理后发送,能够很有效的减少压缩报文的大小。
二级压缩状态(second order,SO)是最高级压缩状态,这时压缩端根据动态域变化规律,仅传递动态域的压缩值,此时压缩端发送最高压缩率的ROHC压缩分组。SO态是最理想的压缩状态。工作在SO态下,能够获得最好的压缩效率。当一条分组流对应的分组报文中的报头里的所有字段都可以通过RTP头中的SN域来进行压缩,同时压缩端有完整的上下文信息,确信解压缩端能够通过SN域来解压出其他所有的报头字段时,压缩端将会进入这种状态。而当压缩端没有完整的上下文信息时,压缩端就会从SO状态下降到FO或者IR状态。
压缩端最开始工作在最低状态IR下,然后逐步地向高状态FO、SO跳转,当压缩端确定解压缩端有足够的上下文信息来解压相应的压缩分组时,压缩端将持续工作在最高状态SO态下。同样的,当压缩端确认解压缩端没有足够上下文信息来解压压缩报文时,压缩端也会进行状态回退。
压缩端进行状态迁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原始报头字段的改变。在一条分组流中,原始报头中的一些字段突然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将会导致压缩端的压缩状态下降,从而保证压缩端和解压缩端上下文信息的同步;
2)压缩端收到来自解压缩端的确认(Acknowledgement,ACK)反馈信息,会引起压缩端状态上升;
3)压缩端收到来自解压缩端的错误(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反馈信息或Static-NACK反馈信息,会引起解压缩端的状态下降;
4)周期性更新(在不存在反馈信道的单向工作模式下,压缩端会自主的进行周期性的转移,通过转移到低状态来主动进行上下文信息的更新)。
相应的,ROHC解压缩的三种工作状态,由高到低分别为:无上下文信息状态(NoContext,NC)、静态上下文信息状态(Static Context,SC)及完全上下文信息状态(FullContext,FC)。
NC状态主要是在数据流刚开始传递时解压缩端所处的状态,解压缩端没有IP信头静态和动态域信息,需要压缩端在IR状态发送包含完整信头的分组。NC状态下解压缩端不包含任何的上下文信息,此时只能够解压含有静态上下文信息或者完整上下文信息的压缩分组。
SC解压状态指解压缩端获得了足够的静态域信息,与压缩端的FO状态相对应,希望接收到包含完整动态信头的ROHC压缩分组。SC状态下解压缩端已经有了静态上下文信息,所以它除了能够解压包含完整上下文信息的压缩包,还能够解压包含动态上下文信息的压缩包。
FC解压状态指解压缩端获得了足够的静态域信息和动态域的变化规律信息时所处的状态,与压缩端SO状态相对应,能够接收压缩端在SO状态所发送的ROHC压缩分组。FC状态下解压缩端已经有了足够的上下文信息,此时它能够解压任何类型的压缩包。
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但是解压缩端并不能由FC态直接退回到NC态,只能够逐级回退到高状态,并且一旦进入到FC状态,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回退到低状态。在NC状态下时,只要有一个ROHC压缩包成功解压,解压缩端将直接进入FC状态。同时在FC状态下,如果连续多次对压缩分组解压失败,才会回退到SC状态,在SC状态下,一旦一个压缩分组被正确解压,解压缩端将立即跳转至FC状态。在SC状态时,对于压缩端在FO状态下发送的压缩分组,如果解压缩端多次解压失败,才会回退到NC状态。
结合压缩协议所处的环境特性,例如反馈能力、误码率及其干扰、报头变化大小的影响等,ROHC提供了三种工作模式,工作模式的选取完全取决于压缩协议所处的无线链路环境,包括反馈能力、信道误码率、报头变化等的影响。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工作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迁移,以适应不同的无线链路环境,从而保证ROHC协议具有很好的鲁棒性。ROHC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状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就意味着在每种工作模式下,都存在着三种压缩状态和解压缩状态。压缩端和解压缩端的工作状态可能不是完全同步的,但是工作模式双方必须保持同步,也就是说双方必须工作在相同的工作模式下,即使模式迁移也必须保持同步。
现有技术中,对于ROHC工作模式的选择比较固定,只是事先评估当前业务类型或空口链路质量,然后选择某一种压缩模式,之后一直使用这种模式。比如类似集群系统中的组呼业务,由于没有反馈信道,此时配置为单向模式;其他LTE业务一般都有双向信道,为了获得较高的信道利用率,一般采用双向优化模式,对于此种配置,如果业务过程中空口质量突然变差,双向优化模式很容易造成错误扩散甚至导致应用业务中断,而如果一开始固定配置为双向可靠模式,此时空口质量一直良好,几乎没有丢包,此时会造成空口资源的严重浪费,占用用户数据的带宽资源来发送ROHC控制消息,影响业务的峰值速率。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步骤101、第一设备确定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鲁棒性语音头压缩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步骤102、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
在步骤101中,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可以为基站、网关、终端等设备。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可以作为压缩端,也可以作为解压缩端。
下面的描述中,为了方便,以第一设备作为解压缩端、第二设备作为压缩端进行描述,其他情况可以参考此场景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步骤101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ROHC反馈包,并对预设周期内发送成功的ROHC反馈包的数量进行统计,获得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ROHC反馈包的数量N。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ROHC反馈包为所述第一设备发送至所述第二设备的ROHC反馈包,所述第二设备若确定收到所述ROHC反馈包,则统计所述ROHC反馈包的数量。在预定周期结束后,所述第二设备将统计的ROHC反馈包的数量N发送至所述第一设备。
所述第二设备的上行信道的误码率和所述第一设备的下行信道的误码率可以根据循环冗余校验方法得到,循环冗余校验采用帧校验序列,由发送端开始,接收端查验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即发送的数据包中至少一个比特发生了错误,由此估算当前信道的误码率。具体实现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N和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的统计,可以根据预设周期进行周期性的统计,例如,每经历一预设时长记录一次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当进入下一周期时,将统计数据重置为0,重新开始统计。
步骤102中,所述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下面分别描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设备若确定所述N为0,则很可能表示对端没有上行信道链路可用,则此时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单向模式。在该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在确定所述N为0时,确定采用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设备在预设周期内没有收到反馈包,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在该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确定所述N为0时,确定采用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
当不存在反馈信道或者为了节省无线信道带宽而不提供反馈能力的时候,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时,压缩分组在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间只能够进行单向传输。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设备没有办法从第一设备获得反馈信息,因此,在解压错误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必须保证第一设备能通过其他机制重建正确的上下文信息。
针对单向模式的特性,RFC3095规定了单向模式下的两种策略:一是周期性转移策略。即在第二设备确定一个状态回退定时器,一旦第二设备转移到高等级压缩态,定时器即启动,当定时器满,第二设备就必须回退到低等级压缩态,从而主动的进行上下文信息的更新,确保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的同步。二是检测数据流主动转移策略,即当第二设备检测到数据流发生了不规则变化时,主动退回到低等级压缩状态,将这些不规则变化通知第一设备,保持双方同步。由于单向模式下缺乏反馈能力,使得第二设备无法及时的更新上下文信息,对于链路残留误码和丢包容易导致差错扩散,和双向模式相比,单向模式效率较低,丢失扩散较高。综上所述,单向模式不适合工作在误码率较高的信道上。
单向模式适合在不存在第一设备到第二设备的反馈信道的链路上工作,LTE业务中,通常都存在反馈信道且单向模式压缩效率较低,丢失扩散较高,所以单向模式较少使用。
在存在反馈信道的链路上,可以采用双向优化模式或双向可靠模式。其中,双向优化模式侧重于压缩率的提高,双向可靠模式则侧重于数据包的可靠传输。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设备若确定所述N不为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都小于预设阈值,此时表示空口质量比较好,则将所述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确定为双向优化模式。所述预设阈值可以为根据经验设置的阈值。
所述第一设备生成并发送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对发送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压缩时,采用双向优化模式。
所述第一设备生成并发送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对发送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压缩时,采用与所述第一设备相同的ROHC工作模式。
在该实现方式下,所述模式指示信息指示的ROHC工作模式为双向可靠模式。相应的,第二设备接收到模式指示信息之后,确定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为双向优化模式。
双向优化模式的目的是同时提供较高的压缩率和较好的健壮性。在双向优化模式下,由于存在着反馈信道,第二设备发送完当前语音报文解压缩所需的上下文信息后,即可以转移到较高的压缩状态,第一设备收到第二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时,可以选择性的发送ACK反馈信息至第二设备,由于第一设备发送ACK反馈信息是可选的,第二设备在未接收到第一设备发送的ACK反馈信息时,仍然可以往较高的状态转移。在发生错误解压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可以发送NACK反馈信息至第二设备,要求第二设备重传上下文信息,从而更新和修复其上下文信息,第一设备也可以发送Static-NACK反馈信息迫使第二设备返回到IR状态,以重建上下文信息。
由于第二设备能及时转移到较高的状态,同时第一设备对ACK反馈信息的发送是可选的,因此能获得最好的压缩效率和信道有效利用率。在双向优化模式中,使用了保护力较弱的3位循环冗余校验,对上下文信息更新数据进行保护,因此,双向优化模式适合应用于空口资源质量较好的链路上。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设备若确定所述N不为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至少有一个值大于预设阈值,表示当前信道的误码率比较高,则将所述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确定为双向可靠模式。
所述第一设备生成并发送模式指示信息,在该实现方式下,所述模式指示信息指示的ROHC工作模式为双向可靠模式。相应的,第二设备接收到模式指示信息之后,确定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为双向可靠模式。在该实现方式下,此时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的压缩状态不能直接向上迁移,压缩状态是基于第一设备发送的反馈数据确定的。
双向可靠模式和双向优化模式比较相似,为了提供更好的可靠性,它采用了更为严格的反馈逻辑和更强的循环冗余校验机制。在双向可靠模式下,第二设备必须根据第一设备的反馈报文进行状态跳转。只有确认收到来自第一设备的ACK反馈信息报文,第二设备才能够往跳转到较高的压缩状态。相应的,第一设备需对收到的每一个可以正确解压缩的语音报文都发送ACK反馈信息。在解压错误的情况下,与双向优化模式相同,第一设备可以回复NACK反馈信息或者Static-NACK反馈信息,以方便第二设备进行相应的上下文信息更新。同时,为了确保语音头压缩报文正确无误的传递到第一设备,双向可靠模式中采用了7位循环冗余校验机制。相比于双向优化模式,双向可靠模式中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反馈信息的传递也更加频繁。因此,在该模式下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的上下文信息能较好的保持同步。即使发生了错误解压,第二设备也会尽快的进行上下文信息的更新以便第一设备快速恢复上下文信息,进行正确的解压缩。双向可靠模式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它适用于误码率较高的双向链路上。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语音报文头压缩的压缩率和鲁棒性,ROHC语音头压缩中除了根据无线链路状态进行压缩状态转移外,还应该根据无线信道状态变化情况进行ROHC工作模式的转移。因此,为适应不断变化和未知的无线链路环境,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适应当前空口资源质量的ROHC工作模式的方法。根据ROHC不同工作模式的特点,在不同的空口资源质量下,自适应的选择ROHC的工作模式,提高语音报文的头压缩效率。当解压缩端不能向压缩端发送反馈时,ROHC一般要工作在单向模式。对于空口资源质量不太好但是解压缩端可以向压缩端发送反馈时,使用双向可靠模式,此时反馈机制充分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其他两个模式盲目提高压缩状态造成的错误扩散。对于空口环境较好,且解压缩端可以向压缩端发送反馈时,使用双向优化模式,此时反馈不是必须的,可以多个包才发送一个反馈,主要是为了防止过多的反馈浪费空口资源。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第一设备确定发送成功的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
步骤202、所述第一设备判断所述N是否为0;若是,则转至步骤203,否则,转至步骤204;
步骤203、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
步骤204、判断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是否都小于预设阈值;若是,则转至步骤205,否则转至步骤206;
步骤205、将所述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确定为双向优化模式,所述第一设备生成并发送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的ROHC工作模式为双向优化模式;
步骤206、将所述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确定为双向可靠模式,所述第一设备生成并发送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的ROHC工作模式为双向可靠模式。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301,用于确定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鲁棒性语音头压缩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第二确定单元302,用于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确定单元302具体用于:
第二确定单元302若确定所述N为0,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确定单元302具体用于:
第二确定单元302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优化模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确定单元302具体用于:
第二确定单元302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稳定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对发送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压缩时,采用与所述第一设备相同的ROHC工作模式。
为解决现有通信系统中,语音报文头压缩在固定的工作模式下无法适应变化的空口环境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通过确定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判断当前是否发送了头压缩的反馈包,以及当前的上下行信道的信道状态,然后根据判断结果选择适应当前空口资源质量的ROHC工作模式,可以提高ROHC系统的健壮性、有效性、自愈性,从而提高信道利用率和语音报文的压缩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计算机调用时,计算机的执行可参考上述的通信方法,在这里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确定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鲁棒性语音头压缩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若确定所述N为0,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优化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稳定模式。
5.如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对发送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压缩时,采用与所述第一设备相同的ROHC工作模式。
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成功发送至第二设备的鲁棒性语音头压缩ROHC反馈包的数量N以及所述第一设备的上行信道误码率和所述第二设备的下行信道误码率;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N、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若确定所述N为0,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工作模式为单向模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优化模式。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若确定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所述N大于0,且所述上行信道误码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下行信道误码率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接收到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解压缩时采用的ROHC的工作模式为双向稳定模式。
10.如权利要求6或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对发送的语音报文的报文头压缩时,采用与所述第一设备相同的ROHC工作模式。
CN201710977893.9A 2017-10-17 2017-10-17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78012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77893.9A CN107801212A (zh) 2017-10-17 2017-10-17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77893.9A CN107801212A (zh) 2017-10-17 2017-10-17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1212A true CN107801212A (zh) 2018-03-13

Family

ID=61534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77893.9A Pending CN107801212A (zh) 2017-10-17 2017-10-17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0121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83734A (zh) * 2018-10-22 2020-04-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的压缩方法及装置
CN111092844A (zh) * 2018-10-23 2020-05-01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进行压缩操作的模式转换的方法、及传输装置
EP3920502A4 (en) * 2019-01-30 2022-03-23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5196A (zh) * 2010-05-14 2010-09-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鲁棒性头压缩中一种模式转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98438A (zh) * 2009-08-17 2011-03-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pdcp鲁棒性头压缩算法性能的方法及设备
CN102045328A (zh) * 2009-10-16 2011-05-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鲁棒性头压缩模式切换的方法及解压器
CN102215236A (zh) * 2011-06-13 2011-10-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鲁棒性头压缩协议层的工作模式切换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438A (zh) * 2009-08-17 2011-03-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pdcp鲁棒性头压缩算法性能的方法及设备
CN102045328A (zh) * 2009-10-16 2011-05-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鲁棒性头压缩模式切换的方法及解压器
CN101835196A (zh) * 2010-05-14 2010-09-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鲁棒性头压缩中一种模式转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15236A (zh) * 2011-06-13 2011-10-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鲁棒性头压缩协议层的工作模式切换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83734A (zh) * 2018-10-22 2020-04-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的压缩方法及装置
CN111083734B (zh) * 2018-10-22 2021-07-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的压缩方法及装置
CN111092844A (zh) * 2018-10-23 2020-05-01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进行压缩操作的模式转换的方法、及传输装置
CN111092844B (zh) * 2018-10-23 2023-12-01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进行压缩操作的模式转换的方法、及传输装置
EP3920502A4 (en) * 2019-01-30 2022-03-23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48583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eader compression
CN102045132B (zh) 基于重传机制的对头压缩数据包进行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756485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ving a receive window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WO2010024114A1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ヘッダ圧縮制御方法
WO2008085337A2 (en) Adaptive header compre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7801212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131179B (zh) 业务处理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06287284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ヘッダ圧縮制御方法
JP6487562B2 (ja) オンデマンドファイル修復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EP2846469A1 (en) Rateless encoding
CN114126084A (zh) 数据处理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Maeder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OHC reliable and optimistic mode for voice over LTE
CN104836645A (zh) 一种rlc am模式状态反馈传输方法
Woo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over mobile wimax
CN102740357A (zh) R模式so态鲁棒性头压缩方法和装置
Chen et al. Enhancing CRTP by retransmiss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Hwang et al. Improving TCP performance over WiMAX networks using cross-layer design
JP2013026820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ui et al. Partial CRC checksum of SCTP for error control over wireless networks
Shivare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over Mobile WiMAX
CN109246063A (zh) 一种lsb回绕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7811702A (zh) 通信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Bao Modeling, analysis and enhancement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3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Luogang District Science City, Guangzhou, Shenzhou Road, No. 10,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