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8993B - 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及其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及其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8993B
CN107798993B CN201710780102.3A CN201710780102A CN107798993B CN 107798993 B CN107798993 B CN 107798993B CN 201710780102 A CN201710780102 A CN 201710780102A CN 107798993 B CN107798993 B CN 1077989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face
material portion
random texture
vis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801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8993A (zh
Inventor
孙显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98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89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89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89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至少包括两种材料部分,并且每种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沿垂直方向上观察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角度并绕所述纤维的外周面观察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在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其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及其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纹理防伪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及其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背景技术
纹理防伪技术是以材料本身固有的纹理特征作为防伪识别标记的一种防伪技术,将纹理分布特征图案用于防伪识别标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张都不相同,基本原理是随机形成一个纹理分布特征图案,将其存入云端数据库待查,识别时调出云端数据库中的纹理分布特征图案对比,不符合为假。
目前使用的纹理防伪技术中,有一种是将纤维随机布撒后形成纹理式分布,然后以这种纹理分布的特征信息作为防伪标识。但这种防伪标识由于形成纹理的纤维其自身结构很微小,对于利用手机拍照或人眼直接识别等公众识别手段时,其纹理分布特征图案易被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图像所模仿,从而对公众识别造成视觉欺骗,进而使得防伪效果失效。
为此在公众识别条件(只能利用手机或是人眼直接观察)下,使用纹理防伪技术时往往要在形成纹理的纤维上辅之以不能被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模仿的特定识别特征,并且该特定识别特征需满足公众识别条件,当这样造假者采用各种印刷、各种打印、各种蚀刻等技术低成本的模仿纹理分布特征图案作为防伪标识时,马上就会被发现,从而避免被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
但是,由于用于形成纹理的纤维,其自身结构很微小,很难通过手机拍照或人眼直接识别等公众识别手段直接判断纤维上是否存在特定识别特征,因此往往需要使用一些辅助工具(例如放大镜、特殊光源等)来观察纤维上是否携带了特定识别特征,但对于参与纹理防伪的公众而言,由于辅助工具需要与纤维自身的特定识别特征相匹配,因此公众很难准确的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并且这些辅助工具识别者通常也不会随身携带,因此极大地影响到了公众参与到纹理防伪技术中。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用其形成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至少包括两种材料部分,并且每种所述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
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角度并绕所述纤维的外周面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
其中,至少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在所述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所述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所述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
每种所述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可选的,所述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在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上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在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上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的任一端面与水平面垂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并且多个所述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
其中,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任一方向上观察所述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均呈现出视觉差异。
可选的,在垂直方向上,所述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所占面积为所述载体的面积的20%~60%。
可选的,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对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编号的编码;
所述编码与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一一对应,或所述编码与多个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相对应。
可选的,所述编码为二维码、条形码和数字编码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在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后;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直接形成多个第一视觉图像;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时,每个纤维可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一部分,当纤维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多个纤维可视为形成多个第二视觉图像;然后通过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像中该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的不同,导致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多个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形成多个材料部分,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并且每种材料部分由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的下端面,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最后在外周面处饶丝一种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外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下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这一方案,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这两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减少材料种类的使用,可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可先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下端面均由第一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可先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并且使用时,垂直观察时纤维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并且使用时,垂直观察时纤维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第一材料部分在纤维的上端面上和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由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并形成包裹结构,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下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第一材料部分在纤维的上端面上和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由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其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可选择与上、下端面连线相垂直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加工第二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纤维的上端面和纤维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其通过制成整体的长条形纤维后,再通过刀切技术将其分成小段使用,更加便于生产加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纤维的外周面中的任一端面与水平面垂直,采用垂直结构,能够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角度,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使用上述任一项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并且多个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其中,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任一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均呈现出视觉差异;其通过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直接形成多个第一视觉图像;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时,每个纤维可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一部分,当纤维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多个纤维可视为形成多个第二视觉图像;然后通过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像中该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的不同,导致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所占面积为载体的面积的20%~60%,采用可控的布撒密度,使得纤维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隔,从而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视角,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编号的编码;编码与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一一对应,或编码与多个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相对应,采用编码技术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进行编号,从而提供对应的关系,便于后期识别时,快速查找、比对,提高识别的效率。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仅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1至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2-1至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3-1至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4-1至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5-1至图5-3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6-1至图6-3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7-1至图7-3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8-1至图8-3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图9-1至图9-2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纤维,11-第一材料部分,12-第二材料部分,13-第三材料部分,14-第四材料部分,15-第五材料部分;
2-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在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前,先对本发明中出现的方向性名字做如下限定:
当本发明提供的纤维正常使用时,其落于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的表面后,与基材贴合的端面为下端面,与基材相背离的端面为上端面,除去上端面和下端以外的表面为外周面;
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所在平面为水平面,垂直于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所在平面为垂直方向。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到的“垂直角度”和“倾斜角度”是观察者的视线与光变防伪元件之间的夹角,但是,在本发明中对于角度范围的限定不是绝对按照数学定义进行的限定,而是以能够观察到所具有的光变效果为准。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至少包括两种材料部分,并且每种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沿垂直方向上观察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角度并绕纤维的外周面观察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在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在此需要先说明的是,人眼识别色彩变化的原理为:在人眼正常观察距离上,当相邻不同色彩部分的视觉间距角度小于1"时,人眼就不能单独识别出两个色彩部分,而看到的只能是两个色彩部分所形成的视觉混色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纤维,在人眼正常观察距离上进行识别时,其整体视觉间距角远远小于1",因此人眼直接观察时只能看到视觉混色效果。
当人眼识别出来的只能是视觉混色效果时,并且不同色彩部分的色彩深浅一定的情况下,决定人眼识别的色彩的变化主要因素就是不同色彩部分所占的面积比例。
综上所述,当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像中该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时,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色彩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中:
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纤维,并且每个纤维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
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可视为能够拼凑形成一定数量的第二视觉图像;
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色彩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可以确定的是,以倾斜角度观察时,所有的纤维中至少存在部分纤维其呈现出的视觉色彩与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其呈现出的视觉色彩存在差异,进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并最终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就对应多种纤维结构进行一一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1至1-3所示,图1-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1-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具体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具体为第四材料部分14。
从图1-2和图1-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三材料部分13和第四材料部分14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混合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四材料部分14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同时,采用该方案,可先用第四材料制成纤维1主体即第四材料部分14,然后再用第一材料、第二材料和第三材料印刷、喷涂形成上端面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1的下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1主体,然后再用多个材料部分印刷、喷涂形成上、下端面,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每种材料部分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并形成贯穿结构。采用该结构时,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最后在外周面处饶丝一种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2-1至2-3所示,图2-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2-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2-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具体为第五材料部分15,纤维1的外周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具体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三材料部分13和第四材料部分14。
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采用上端面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外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1的下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采用这一方案,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多种实施方案对于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进行了描述,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材料部分的数量越多,其制造工艺越复杂,成本越高。
为此,优选的可只采用两种材料部分制造纤维1亦能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但却大大的降低了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就针对只两种材料部分的纤维1做具体描述。
实施例三:
如图3-1至3-3所示,图3-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3-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3-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从图3-2和图3-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同时,采用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先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实施例四:
如图4-1至4-3所示,图4-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4-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4-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例中,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三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上、下端面均由第一材料部分11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可先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实施例五:
如图5-1至5-3所示,图5-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5-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5-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
从图5-2和图5-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混合形成,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同时,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实际使用时,相较于实施例四中的纤维1结构,此种纤维1结构在垂直观察时,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并且使用时,垂直观察时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11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11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12并形成包裹结构,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例六:
如图6-1至6-3所示,图6-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6-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6-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11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实施例七:
如图7-1至7-3所示,图7-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7-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7-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11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下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实施例八:
如图8-1至8-3所示,图8-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8-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8-3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例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其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11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11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12,可选择与上、下端面连线相垂直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加工第二材料部分12,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中提供的纤维1,纤维1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纤维1的上端面和纤维1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
纤维1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纤维1的上端面和纤维1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其可通过制成整体的长条形纤维1后,再通过刀切技术将其分成小段使用,更加便于生产加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中提供的纤维1,纤维1的外周面中的任一端面与水平面垂直,其采用垂直结构,能够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角度,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并且多个纤维1呈随机分布在载体2上;其中,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任一方向上观察所述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均呈现出视觉差异。
本发明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使用上述任一项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并且多个纤维1呈随机分布在载体2上;其中,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任一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均呈现出视觉差异;其通过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直接形成多个第一视觉图像;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时,每个纤维1可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多个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第二视觉图像;然后通过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像中该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的不同,导致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1(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就采用具体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来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加以说明。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利用多个实施例八中的纤维1,将其随机分布在载体2上,并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如图9-1所示,其为呈垂直状态时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如图9-2所示,其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
从图9-1和图9-2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其中图9-2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相较于图9-1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减小,并且图9-2中第二材料部分12所占面积比例相较于图9-1中第二材料部分12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增加,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混合形成,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将多个实施例八中的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的;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1(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所占面积为载体2的面积的20%~60%;其采用可控的布撒密度,使得纤维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隔,从而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视角,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编号的编码;编码与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一一对应,或编码与多个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相对应,采用编码技术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进行编号,从而提供对应的关系,便于后期识别时,快速查找、比对,提高识别的效率。
进一步的,编码为二维码、条形码和数字编码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种材料部分,并且每种所述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
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角度并绕所述纤维的外周面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
其中,至少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在所述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所述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所述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
每种所述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部分包括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部分包括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上端面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下端面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部分包括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其余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部分包括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其余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其余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部分包括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其余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部分包括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纤维包括上、下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其余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其余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在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上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13.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并且多个所述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
其中,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任一方向上观察所述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均呈现出视觉差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方向上,所述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所占面积为所述载体的面积的20%~6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对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编号的编码;
所述编码与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一一对应,或所述编码与多个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相对应。
CN201710780102.3A 2016-09-02 2017-09-01 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及其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Active CN1077989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07031 2016-09-02
CN201610800703 2016-09-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8993A CN107798993A (zh) 2018-03-13
CN107798993B true CN107798993B (zh) 2021-09-28

Family

ID=61532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80102.3A Active CN107798993B (zh) 2016-09-02 2017-09-01 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及其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98993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2434A (zh) * 2001-08-20 2002-01-23 曹义东 一种防伪方法
JP3400982B2 (ja) * 2000-10-10 2003-04-28 日本ダム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テープ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716320Y (zh) * 2004-09-27 2005-08-10 孙显林 一种防伪纤维
CN1782232A (zh) * 2004-09-24 2006-06-07 孙显林 分布有印刷无法模仿其视觉特征的防伪纤维的防伪材料
AU2007249270A1 (en) * 2006-05-10 2007-11-22 Armark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ies, Inc Extruded filament for microscopic tagging system
CN101220571A (zh) * 2007-01-09 2008-07-16 孙显林 一种防伪纤维及含有该防伪纤维的防伪纸
CN101748659A (zh) * 2009-12-18 2010-06-23 兆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分布纤维及其物质防伪方法
CN102892952A (zh) * 2011-01-11 2013-01-23 上海柯斯造纸防伪技术有限公司 防伪纤维和含有该防伪纤维的防伪纸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46333A (zh) * 2013-12-25 2014-03-19 北京慧眼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伪检测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4166845A (zh) * 2009-09-28 2014-11-26 北京柯斯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及其识别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5474A (zh) * 2003-08-21 2004-03-31 李红卫 一种防伪纤维及其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0982B2 (ja) * 2000-10-10 2003-04-28 日本ダム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テープ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332434A (zh) * 2001-08-20 2002-01-23 曹义东 一种防伪方法
CN1782232A (zh) * 2004-09-24 2006-06-07 孙显林 分布有印刷无法模仿其视觉特征的防伪纤维的防伪材料
CN2716320Y (zh) * 2004-09-27 2005-08-10 孙显林 一种防伪纤维
AU2007249270A1 (en) * 2006-05-10 2007-11-22 Armark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ies, Inc Extruded filament for microscopic tagging system
CN101220571A (zh) * 2007-01-09 2008-07-16 孙显林 一种防伪纤维及含有该防伪纤维的防伪纸
CN104166845A (zh) * 2009-09-28 2014-11-26 北京柯斯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及其识别器
CN101748659A (zh) * 2009-12-18 2010-06-23 兆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分布纤维及其物质防伪方法
CN102892952A (zh) * 2011-01-11 2013-01-23 上海柯斯造纸防伪技术有限公司 防伪纤维和含有该防伪纤维的防伪纸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46333A (zh) * 2013-12-25 2014-03-19 北京慧眼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伪检测方法、设备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8993A (zh) 2018-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0871B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
CN106935129B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方法和随机纹理防伪系统
WO2017071656A1 (zh) 防伪标识、防伪系统、用于防伪标识的纹理颗粒及使用方法
CN102395915B (zh) 显示装置以及采光窗
CN102866505B (zh) 三维图像显示设备
US20130313484A1 (en) Anti-counterfeiting fiber, anti-counterfeiting paper containing anti-counterfeit fiber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US20080122218A1 (en) Security Substrate Incorporating Elongate Security Elements
CN105353559B (zh)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KR20010072349A (ko) 구조적인 결의 위조 방지 방법
CN103140881A (zh) 具有光学可变结构的信息载体(可变实施方式)
WO2017133693A1 (zh) 一种防伪标识、防伪系统及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
CN105845038A (zh) 一种多彩led显示器
US10787020B2 (en) Security device with a lens array comprising several etched colour patterns
CN107798993B (zh) 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及其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CN107798371B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
CN107798992B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及其防伪系统
CN111070938A (zh) 一种设置全息防伪标识的证卡及其制作方法
KR101084361B1 (ko) 색채발현 입체용 렌즈시트
JP2016203459A (ja) 潜像印刷物
CN108914697A (zh) 一种防伪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782232A (zh) 分布有印刷无法模仿其视觉特征的防伪纤维的防伪材料
CN105862509B (zh) 防伪纤维和含有该防伪纤维的防伪纸及其制造方法
EP3015278A1 (en) Multi-layer product containing a protective element on the surface of a paper or polymer carrier, and product authenticity determination method
CN2716320Y (zh) 一种防伪纤维
CN105679180A (zh) 防伪标签以及制作方法、识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