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8371B -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8371B
CN107798371B CN201710779427.XA CN201710779427A CN107798371B CN 107798371 B CN107798371 B CN 107798371B CN 201710779427 A CN201710779427 A CN 201710779427A CN 107798371 B CN107798371 B CN 1077983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ndom texture
identified
texture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794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8371A (zh
Inventor
孙显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s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98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83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83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83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2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e.g. to avoid wear during transport through the machine
    • G06K19/022Processes or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009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with optically detectable mar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009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with optically detectable marking
    • G06K19/06037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with optically detectable marking multi-dimensional cod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3/0297Forms or constructions including a machine-readable marking, e.g. a bar c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只需要判断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是否相符,或在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是否存在视觉差异,即可实现快速判断待识别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为假;其判断方法更为简单,并且不需要特定的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识别的难度,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本发明还提出了采用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防伪系统,其可实现快速判断待识别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为假。

Description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纹理防伪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 法及其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纹理防伪技术是以材料本身固有的纹理特征作为防伪识别标记的一种防伪 技术,将纹理分布特征图案用于防伪识别标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张都不相同, 基本原理是随机形成一个纹理分布特征图案,将其存入云端数据库待查,识别时 调出云端数据库中的纹理分布特征图案对比,不符合为假。
目前使用的纹理防伪技术中,有一种是将纤维随机布撒后形成纹理式分布, 然后以这种纹理分布的特征信息作为防伪标识。但这种防伪标识由于形成纹理的 纤维其自身结构很微小,对于利用手机拍照或人眼直接识别等公众识别手段时, 易被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图像所模仿,从而对公众识别造成视觉 欺骗,进而使得防伪效果失效。
为此在公众识别条件(只能利用手机或是人眼直接观察)下,使用纹理防伪 技术时往往要在形成纹理的纤维上辅之以不能被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模仿的 特定识别特征,并且该特定识别特征需满足公众识别条件,当这样造假者采用各 种印刷、各种打印、各种蚀刻等技术低成本的模仿纹理分布特征图案作为防伪标 识时,马上就会被发现,从而避免被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
由于用于形成纹理的纤维,其自身结构很微小,很难通过手机拍照或人眼直 接识别等公众识别手段直接判断纤维上是否存在特定识别特征,因此往往需要使 用一些辅助工具(例如放大镜、特殊光源等)来观察纤维上是否携带了特定识别 特征,但对于参与纹理防伪的公众而言,由于辅助工具需要与纤维自身的特定识 别特征相匹配,因此公众很难准确的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并且这些辅助工具识 别者通常也不会随身携带,因此极大地影响到了公众参与到纹理防伪技术中。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的识别方法,其能够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 快速识别,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防伪系统,其能够在不使用 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对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快速识别,从而大幅度提高公 众的参与度。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 个用于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纤维,多个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 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 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在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当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 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比对不相符;或在垂直方 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 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不存在视觉差异;则判定待识别 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为假。
可选的,当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比对相符;同时在 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至少一个水平方向上 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存在视觉差异;则 判定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为真。
可选的,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 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具体为:
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 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逐一比对。
可选的,在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 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出厂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 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并存储生成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 布特征信息。
可选的,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编号的编码;
在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之前, 还包括: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
通过编码信息调取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 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可选的,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 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具体为:
将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发送给识别 者,识别者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与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 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进行比对。
可选的,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 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具体为:
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发送至后台,由后台工作人员将获取 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与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 理分布图像信息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发送给识别者。
可选的,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 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具体为:
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与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 理分布特征信息通过软件自动进行比对。
可选的,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编号的编码;
在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之前, 还包括: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
通过编码信息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 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数据库。
可选的,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 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具体为:
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和调取 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 特征信息数据库中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 息进行逐一比对。
可选的,在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 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和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 标识的编码信息”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出厂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 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及其编码信息;
通过编码信息对待出厂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 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编号后存储生成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 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可选的,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 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具体为: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局部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 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或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全部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 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可选的,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 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中,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 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方法为:手机 放大拍摄,或手机直接拍摄。
可选的,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中,获取待识 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的方法为:人工直接输入,或手机拍摄。
可选的,手机拍摄包括:手机直接拍摄或手机放大拍摄。
可选的,所述编码为二维码、条形码和数字编码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
可选的,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 并且所述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
其中,多个所述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并且使得在水平方向中至少存在 一个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所述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 察所述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可选的,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水平方向中的至 少一个方向以倾斜角度观察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
其中,至少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在所述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所 述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 色彩与所述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并且多个所述纤维呈现第二视觉图像的一端均朝向同一方向布置。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 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 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 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所述纤维的下 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
每种所述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 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另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由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和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混合形 成;
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或所述纤维 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全部由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 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或
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全部由所述第二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 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
可选的,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角度并绕所 述纤维的外周面观察所述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
其中,至少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在所述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所 述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 色彩与所述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 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 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所述纤维的下 端面中的所述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
每种所述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 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为 一种所述材料部分形成,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所述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可选的,所述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 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 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所述 纤维的上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 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的全部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材 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 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 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 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上 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 一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 外周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在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上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上的 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 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 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 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 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 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并且所述第一 材料部分延伸至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上,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所述第 二材料部分,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所述 第二材料部分。
可选的,所述第一材料部分在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上和所述纤维的下端面上的 位置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一材料部分由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纤维的下端 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所述纤维的上端面和所述纤维的下 端面均为切刀面。
可选的,所述纤维的外周面中的任一端面与水平面垂直。
可选的,在垂直方向上,所述纤维所占面积为所述载体的面积的20%~60%。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防伪系统,包括多个上述中任一项所 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以及储存有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 理分布特征信息的存储模块。
可选的,还包括用于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 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采集模块。
可选的,所述采集模块包括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
可选的,所述采集模块还包括与手机外接的具有拍照放大功能的放大装置。
可选的,还包括用于对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 布特征信息与所述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进行比对的比对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只需要判 断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 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是否相符,或在垂直方向上观 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 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是否存在视觉差异,即可实现快速判断 待识别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为假;其判断方法更为简单,并且不需要特定的辅 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识别的难度,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 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当判断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为真时,也只需要同时判 断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 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相符,以及在垂直方向上观察 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 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存在视觉差异即可,不需要特定的辅助工 具协助判断,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识别的难度,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加入用于编号的编码, 可在判断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 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是否相符利用编码进 行快速定位查找,大大的节省了判断时间,提高了识别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将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 布图像信息发送给识别者,识别者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与调取 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进行比对,增加公众的参 与度,让识别者亲自进行识别,从而有效地避免判断结果造假,提高识别的透明 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 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其中,多个纤维呈随机 分布在载体上,其中,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至少一个方向上观察防伪标 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 视觉差异;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 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 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 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即 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 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 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沿垂直方向上观察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 水平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以倾斜角度观察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 一种材料部分在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 比例不同;并且多个纤维呈现第二视觉图像的一端均朝向同一方向布置;其通过 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直接形成多个第一视觉图像;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 观察时,多个纤维呈现第二视觉图像的一端均朝向同一方向布置,每个纤维可形 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全部或大部分,当纤维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 多个纤维可视为形成多个第二视觉图像;然后通过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 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像中该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的不同,导致第一 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 伪标识时,亦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 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 的参与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 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用一种材料制成 纤维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形成多种材料部分,并在 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 成,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用一种 材料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形成多种材 料部分,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 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下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 并且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 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 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其能够 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的,在使用 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 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 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另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制成纤维的主体 (可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也可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 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形成有另一 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同时上端面和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由于都 材料部分所占比例变化明显,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这两种材料部分 形成纤维,减少材料种类的使用,可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由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 混合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或纤维的外周 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 加工由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并使第一材料部分和第 二材料部分沿垂直方向分列两侧,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 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一材料部分形成,纤维 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或纤维的上端面全部由第 二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这一方 案,可采用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中的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主体,然后 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纤维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形成另一种材料 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沿垂直方向上观察纤维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 角度并绕纤维的外周面观察纤维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在 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 得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 觉差异;采用该方案,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直接形成多个第一视觉图像;在 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时,每个纤维可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一部分,当纤 维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多个纤维可视为形成多个第二视觉图像; 然后通过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像中该 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的不同,导致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 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 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从而实现了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任意一个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所形成的 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均呈现出视觉差 异;进而更加便于识别者进行识别。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全部 为一种材料部分,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 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多个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 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 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形成多个材料部分,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 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 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并且 每种材料部分由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的下端面,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 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最后在外周面处饶丝一种材料 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外端面为多种材 料部分混合形成,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 的纤维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 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下端面为一种材 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周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这一方案,可通过传统的饶 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 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 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 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第一材料部分和第二材料部分这两种材料部分 形成纤维,减少材料种类的使用,可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 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可先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 纤维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从 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上、下端面均由第一材料部分形成,纤维的外 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可先第二材料部分制 成纤维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 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 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 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这 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 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并且使用时,垂直观察时纤 维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 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 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 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 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 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 方式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 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 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并且使用时,垂直观察时纤维的第一视觉图像中 的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所占面积 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纤 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 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 料部分,第一材料部分在纤维的上端面上和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 第一材料部分由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一材料部 分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的外部快速加工第 二材料部分并形成包裹结构,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 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 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 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通过印刷、喷涂 等方式形成在上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 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 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 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 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制 成纤维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下端面上, 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 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纤维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 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 部分,纤维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并且第一材料部分延伸至纤维 的外周面上,纤维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纤维的外周面中除去 第一材料部分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第一材料部分在纤维的上端面上 和纤维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由纤维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 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其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 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可选择与上、下端面连线 相垂直的两个相对的端面加工第二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 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纤维的上端面和纤维的 下端面均为切刀面,其通过制成整体的长条形纤维后,再通过刀切技术将其分成 小段使用,更加便于生产加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纤维的外周面中的任一端面与水平面垂直,采用垂 直结构,能够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角度,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 颜色变化。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所占面积为载体的面积的20%~60%,采用可控的布撒密度,使得纤维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隔,从而为识别者 提供更好的观察视角,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采用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防伪系统,包括多 个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以及储存有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 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存储模块;通过存储模块实现待识别的随机 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 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识别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 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即判定是否 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 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 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仅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 的描述。其中: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3至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的流程 图;
图10-1至图10-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 识别方法中的第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至图11-3为第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一 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1至图12-3为第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二 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1至图13-3为第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三 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1至图14-3为第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四 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1至图15-3为第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五 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1至图9-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 别方法中的第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至图1-3为第二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一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1至图2-3为第二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二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1至图3-3为第二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三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1至图4-3为第二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四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1至图5-3为第二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五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1至图6-3为第二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六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1至图7-3为第二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七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1至图8-3为第二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中的随机纹理防伪纤维的第八实 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纤维,11-第一材料部分,12-第二材料部分,13-第三材料部分,14-第四材 料部分,15-第五材料部分;
2-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 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 的范围。
在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前,先对本发明中出现的方向性名字做如下限定:
当本发明提供的纤维正常使用时,其落于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的表面后, 与基材贴合的端面为下端面,与基材相背离的端面为上端面,除去上端面和下端 以外的表面为外周面;
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所在平面为水平面,垂直于基材(或实际纤维载体) 所在平面为垂直方向。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到的“垂直角度”和“倾斜角度”是观察者 的视线与光变防伪元件之间的夹角,但是,在本发明中对于角度范围的限定不是 绝对按照数学定义进行的限定,而是以能够观察到所具有的光变效果为准。
在此需要先说明的是,人眼识别色彩变化的原理为:在人眼正常观察距离上, 当相邻不同色彩部分的视觉间距角度小于1"时,人眼就不能单独识别出两个色彩 部分,而看到的只能是两个色彩部分所形成的视觉混色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纤维, 在人眼正常观察距离上进行识别时,其整体视觉间距角远远小于1",因此人眼直 接观察时只能看到视觉混色效果。
当人眼识别出来的只能是视觉混色效果时,并且不同色彩部分的色彩深浅一 定的情况下,决定人眼识别的色彩的变化主要因素就是不同色彩部分所占的面积 比例。
综上所述,当第一视觉图像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与第二视觉图 像中该种材料部分所占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时,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 出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色彩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实施例一: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中随机 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用于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纤维,多个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 体上;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 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 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在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当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 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比对不相符;或在垂直方 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 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不存在视觉差异;则判定待识别 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为假。
本实施例中,其只需要判断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 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是否相符,或在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在水平 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是否存在 视觉差异,即可实现快速判断待识别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为假;其判断方法更 为简单,并且不需要特定的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识别的难度, 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实施例二:
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步骤:当待识别随机 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 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比对相符;同时在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 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至少一个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 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存在视觉差异;则判定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 伪标识为真。
本实施例中,当判断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为真时,也只需要同时判断待识别随 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 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相符,以及在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 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存在视觉差异即可,不需要特定的辅助工具协助判 断,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识别的难度,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实施例三:
如图18所示,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将待识 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 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具体为:
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 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逐一比对。
在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 /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出厂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 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并存储生成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 布特征信息。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编号的编码。
如图19所示,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步骤“将待 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 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
通过编码信息调取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 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本实施例中,通过编码精确查找与之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 /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并进行调取比对,大大的节省了判断时间,提高 了识别效率。
实施例五: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将待 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 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具体为:
将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发送给识别 者,识别者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与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 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进行比对。
实施例六:
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将待 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 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具体为:
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发送至后台,由后台工作人员将获取 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与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 理分布图像信息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发送给识别者。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 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 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具体为:
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与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 理分布特征信息通过软件自动进行比对。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编号的编码。
如图22所示,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步骤“将待 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 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
通过编码信息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 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数据库。
进一步的,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 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 对”具体为:
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和调取 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 特征信息数据库中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 息进行逐一比对。
本实施例中,通过编码查找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数据库,从数据库中在逐一进 行比对,而不需要在所有的数据中进行逐一比对,从而缩小了比对的范围,大大 的节省了判断时间,提高了识别效率。
实施例九:
如图23至图26所示,在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八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在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 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和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 息”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出厂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 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及其编码信息;
通过编码信息对待出厂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 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编号后存储生成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 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中任一项技术方案中,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 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具体为: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局部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 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或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全部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 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中任一项技术方案中,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 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中,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 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方法为:手机放大拍摄,或手机直接拍摄。
上述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八中任一项技术方案中,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 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中,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的方法 为:人工直接输入,或手机拍摄。
进一步的,手机拍摄包括:手机直接拍摄或手机放大拍摄。
进一步的,所述编码为二维码、条形码和数字编码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
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中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 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其 中,多个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并且使得在水平方向中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 以倾斜角度观察标识所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标识所形成的 整体视觉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 料部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其中,多个纤维呈 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其中,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中至少一个方向上观察防 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 现出视觉差异;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 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 信息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 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 维(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 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 的参与度。
为了更加便于理解,下面就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介绍。
方案一:
本方案中,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1,并且材料部分均呈 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沿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纤维1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水平 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以倾斜角度观察纤维1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一 种材料部分在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 例不同;从而使得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 色彩呈现出视觉差异;并且多个纤维1呈现第二视觉图像的一端均朝向同一方向 布置。
如图10-1所示,其为呈垂直状态时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如 图10-2所示,其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观察随 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
从图10-1和图10-2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 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其中图10-2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相较 于图10-1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减小,并且图10-2中第二材料部 分12所占面积比例相较于图10-1中第二材料部分12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增加,根 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 二材料部分12混合形成,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 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 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的载 体2)上形成的,其布撒位置随机不可控,但对每个纤维1的朝向(即布撒后的 角度)进行有限的可控(例如磁极等方式);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 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 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 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 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 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 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 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 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 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 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 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 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 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1(即判定 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 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能够采用这种位置随机布撒朝向可控从而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纤维1还 有很多种可能,下面就对一些较为有代表性的纤维1加以描述。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1-1至11-3所示,图11-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 图11-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1-3 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 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 三材料部分13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四材料部 分14。
从图11-2和图11-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 三材料部分13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 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 13混合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四材料部分14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 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 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的载体2)上,并将第四材料部分14大致朝向同一方向所 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 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 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 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 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 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 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 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 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 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 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 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同时,采用该方案,可先用第五材料部分15形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再用 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 材料部分13,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第四材料部分14,从而便于加 工制造。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 1的下端面亦可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 部为一种材料部分。采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中至少 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1主体, 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多个材料部分,在外周面中 的至少一个端面处形成另一种材料部分;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 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 大的减少了工序。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2-1至12-3所示,图12-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 图12-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2-3 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 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 三材料部分13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三材料部 分13;并且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材 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均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 部分13),且上端面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的位置与下端面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 的位置相对应,上端面中的第二材料部分12的位置与下端面中的第二材料部分12的位置相对应,上端面中的第三材料部分13的位置与下端面中的第三材料部 分13的位置相对应;每种材料部分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
从图12-2和图12-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 三材料部分13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 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 13大致相同的面积比例混合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三材料部分13明显占有 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 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用其形成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视觉色彩变化的原理与实施 方式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纤维1的上、下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并且种类和数量均相同 且位置一一对应,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 案,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的主 体,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 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 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 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3-1至13-3所示,图13-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 图13-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3-3 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 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形成 纤维1的主体,并使得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一个面全部为第三材料部分13,纤 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四材料部分14形成。
从图13-2和图13-3中可明确看出,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 于第一视觉图像中全部以第四材料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三材料部分13明 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 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用其形成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视觉色彩变化的原理与实施 方式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这一方案,可先制成纤维1的主体(可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也可由多 种材料部分形成),并在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形成一种材料部分,然后再用 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形成有另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同 时上端面和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由于都材料部分所占比例变化明显,因此能 够让识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多种实施方案对于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进行了描 述,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材料部分的数量越多,其制造工艺越复杂,成 本越高。
为此,优选的可只采用两种材料部分制造纤维1亦能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 但却大大的降低了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就针对只两种材料部分的纤维1做具体描述。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4-1至14-3所示,图14-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 图14-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4-3 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 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形成纤维1的主体,并 使得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或纤维1的外周面 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
从图14-2和图14-3中可明确看出,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 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大致相同的面积比例混 合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 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 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用其形成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视觉色彩变化的原理与实施 方式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由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混合形成;纤维 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或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 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 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并使第一材料部分11 和第二材料部分12沿垂直方向分列两侧,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 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5-1至15-3所示,图15-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 图15-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5-3 所示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 图像(即呈现出变色的端面的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一材料部分11形成,纤维1的外 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或纤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二材 料部分12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
从图15-2和图15-3中可明确看出,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 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以第二材料部分 12成色,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 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用其形成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视觉色彩变化的原理与实施 方式一中的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一材料部分11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 有一个端面全部为所述第二材料部分12;或纤维1的上端面全部由第二材料部分 12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至少有一个端面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这一方案, 可采用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中的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1主体, 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纤维1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形成另一 种材料部分,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上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 2)上形成的,其布撒位置随机不可控,但对每个纤维1的朝向(即布撒后的角 度)进行有限的可控(例如磁极等方式),从而实现垂直方向上观察与水平方向 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观察呈现出明显的视觉色彩差异。
但采用对每个纤维1的朝向(即布撒后的角度)进行有限的可控这一技术手 段对于加工生产的精度要求极高,因此会大大增加生产难度,同时生产出来的随 机纹理防伪标识也只能从特定的方向以倾斜角度观察时才会发生较为明显的色 彩变化,因此也给识别者的识别灵活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其可实现随机布撒(即位置和 角度均不可控),并使得识别者在水平方向中的任意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均能 够呈现出与垂直角度观察时不同的色彩差异。
方案二:
如图9-1所示,其为呈垂直状态时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如 图9-2所示,其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在水平方向 中任一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所形成的图像。
本方案中,包括多个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1,并且材料部分均呈 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沿垂直方向上观察纤维1形成第一视觉图像,沿倾斜角度 并绕纤维1的外周面观察纤维1形成第二视觉图像;其中,至少一种材料部分在 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从而使 得第一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呈现出视 觉差异。
从图9-1和图9-2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 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其中图9-2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相较于图 9-1中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减小,并且图9-2中第二材料部分12 所占面积比例相较于图9-1中第二材料部分12所占面积比例明显增加,根据上述 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 部分12混合形成,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 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 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 2)上形成的;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 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 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 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 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 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 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 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 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 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 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 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现了随机布撒后当以倾斜角度并在水平方向 中任意一个方向上观察防伪标识所形成的视觉色彩,与沿垂直方向上观察防伪标 识时所形成的视觉色彩均呈现出视觉差异;其生产更加简单,同时又便于识别者 进行识别。
采用此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 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 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 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1(即判定 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 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能够采用这种位置及角度均可随机布撒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纤维1还有 很多种可能,下面就对一些较为有代表性的纤维1加以描述。
实施方式一:
如图1-1至1-3所示,图1-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 1-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1-3所示 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 (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 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 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具体为第一材料 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材料 部分,具体为第四材料部分14。
从图1-2和图1-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三 材料部分13和第四材料部分14各自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 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料部分12 和第三材料部分13混合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四材料部分14明显占有更多 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 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 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 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 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 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 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 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 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 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 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 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 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 参与度。
同时,采用该方案,可先用第四材料制成纤维1主体即第四材料部分14,然 后再用第一材料、第二材料和第三材料印刷、喷涂形成上端面形成第一材料部分 11、第二材料部分12和第三材料部分13,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 1的下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一种材料部分。采 用上、下端面均由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外周面为一种材料部分这一方案,可 先用一种材料部分制成纤维1主体,然后再用多个材料部分印刷、喷涂形成上、 下端面,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 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 工序。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材料部分的种类和数量与纤 维1的下端面中的材料部分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每种材料部分 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并形成贯穿结构。采用该结构时,可 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的主体,最 后在外周面处饶丝一种材料部分,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 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方式二:
如图2-1至2-3所示,图2-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 2-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2-3所示 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 (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 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 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具体为第五材料部分 15,纤维1的外周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具体为第一材料部分11、第二材 料部分12、第三材料部分13和第四材料部分14。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 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或 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上端面由一种材料部分形成,外端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 合形成,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 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而便 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1的 下端面为一种材料部分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为多种材料部分混合形成,采用这 一方案,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快速加工由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 的主体,最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一种材料部分,从 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在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 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中的多种实施方案对于多种材料部分形成的纤维1进行了 描述,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材料部分的数量越多,其制造工艺越复杂, 成本越高。
为此,优选的可只采用两种材料部分制造纤维1亦能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 但却大大的降低了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就针对只两种材料部分的纤维1做具体描述。
实施方式三:
如图3-1至3-3所示,图3-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 3-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3-3所示 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 (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 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 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 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 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从图3-2和图3-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 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 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成色,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 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 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 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 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 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 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 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 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 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 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 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 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 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 参与度。
同时,采用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 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先用第二材料部分12 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 分11,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实施方式四:
如图4-1至4-3所示,图4-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 4-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4-3所示 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 (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 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 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材料部分为两种,分别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 12;纤维1的上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 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的全部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 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 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 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三中的相同或类似, 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上、下端面均由第一材料部分11形成,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 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可先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 1主体,然后再用印刷、喷涂等技术手段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 便于快速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 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实施方式五:
如图5-1至5-3所示,图5-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 5-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5-3所示 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 (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 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 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 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
从图5-2和图5-3中可明确看出,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各自 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原理,应很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视觉图 像中以第一材料部分11和第二材料部分12混合形成,而第二视觉图像中第二材 料部分12明显占有更多的可视面积比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视觉图像所呈 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 的视觉差异。
因此,当用此种纤维1制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是将多个纤维1随机布撒 在基材(或实际纤维1载体2)上形成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时, 可视为直接形成多个点状的呈混色效果的颗粒状的纤维1,并且每个纤维1均呈 现出第一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并且当从任意一 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朝向这个方向的面可视为形成第 二视觉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当纤维1数量足够多时,由随机概率的因素,从任意 一个方向观察随机纹理标识时,所有的纤维1可视为形成多个混色单元,并且每 个混色单元均呈现出第二视觉图像或类似第二视觉图像的视觉色彩;然后由于第 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 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从而使得当从垂直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与沿倾斜方向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时,亦会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差异,进而使得该 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不使用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快速识别纤维1的特定 识别特征(即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 参与度。
同时,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 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 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技术 手段在上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在实际使用时,相较于实施例四中的纤维1结构,此种纤维1结构在垂直观 察时,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相对多一些,但在 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别者更容 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 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 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 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 11,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 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 的外周面全部为第二材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 的主体,然后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在上、下端面处形成第一材料部分11,从而 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 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并且使用 时,垂直观察时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中的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相对多一 些,但在倾斜观察时,第一材料部分11所占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因此能够让识 别者更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 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 的下端面。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纤维1的上端面 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 11,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全部为第 二材料部分12,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 置相对应,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这一 方案,可利用第一材料部分11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 一材料部分11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12并形成包裹结构,其能够使用较 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方式六:
如图6-1至6-3所示,图6-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 6-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6-3所示 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 (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 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 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 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 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 分12。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 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或 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 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 材料部分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 料部分12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 料部分11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
实施方式七:
如图7-1至7-3所示,图7-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 7-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7-3所示 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 (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 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 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 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 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 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 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 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或 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 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 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 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 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这一方案,可利用第二材料部分12制成纤维1的主体,然后将第一材料部分11 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形成在上、下端面上,从而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使 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实施方式八:
如图8-1至8-3所示,图8-1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随机纹理防伪的纤维1,图 8-2所示为该纤维1的第一视觉图像(即垂直观察上端面的俯视图),图8-3所示 为倾斜角度为15°(即水平面与视线之间的夹角)时,该纤维1的第二视觉图像 (由于第二视觉图像应为一个全景视图,很难在附图中进行完体现,因此仅以四 个正视图为主要视图,四个视图之间的过渡图以旋转线表示,但不妨碍对于本技 术方案的理解)。
本实施方式中,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 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 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分11 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12,纤 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第一 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 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 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视觉差异的原理与实施例五中的相同或 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 一材料部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上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 材料部分12,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一部分为第一材料部分11,并且第一材料部 分11延伸至纤维1的外周面上,纤维1的下端面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材料部分 12,纤维1的外周面中除去第一材料部分11后剩余的部分均为第二材料部分12, 第一材料部分11在纤维1的上端面上和纤维1的下端面上的位置相对应,并且 第一材料部分11由纤维1的上端面延伸至纤维1的下端面这一方案,其可利用 第一材料部分11做芯,然后可通过传统的饶丝、挤丝等方式在第一材料部分11 的外部快速加工第二材料部分12,可选择与上、下端面连线相垂直的两个相对的 端面加工第二材料部分12,其能够使用较为传统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 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的,使用时只需确保纤维1呈正常使用状态即可,而无需 再对上下端面进行区分,便于纤维1的布撒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工序。
上述方案一和方案二中提供的纤维,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纤维的上端 面和纤维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
纤维的上端面为切刀面,或纤维的上端面和纤维的下端面均为切刀面,其可 通过制成整体的长条形纤维后,再通过刀切技术将其分成小段使用,更加便于生 产加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方案一和方案二中提供的纤维,纤维的外周面中的任一端面与水平面垂 直,其采用垂直结构,能够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角度,能够让识别者更容易 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上述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在垂直方向上,用于随机纹理 防伪的纤维所占面积为载体2的面积的20%~60%;其采用可控的布撒密度,使得 纤维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隔,从而为识别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视角,能够让识别者更 容易观察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纹理防伪系统,包括多个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 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以及储存有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 分布特征信息的存储模块。
实际使用时当识别者获取的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 分布信息与已存储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信息进行比对相符后,识别者只需要将随 机纹理防伪标识垂直观察和沿水平方向倾斜观察即可快速判断该随机纹理防伪 标识是否使用了具有特定识别特征的纤维(即判定是否是印刷、打印、蚀刻等技 术形成的视觉欺骗),而不再需要辅助工具协助判断,从而实现了快速识别纤维 的特定识别特征,进而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 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采集模块。
具体的,采集模块包括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
具体的,采集模块还包括与手机外接的具有拍照放大功能的放大装置。
具体的,还包括用于对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 布特征信息与所述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进行比对的比对模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 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 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 围。

Claims (16)

1.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多个用于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纤维,多个纤维呈随机分布在载体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包括由至少两种材料部分组成的纤维,并且材料部分均呈现出各自的视觉色彩;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在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第一视觉图像;
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第二视觉图像;
至少组成纤维的一种材料部分在第一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与其在第二视觉图像中所占面积比例不同,第一视觉图像所呈现的混色视觉效果与第二视觉图像所呈现出的混色视觉效果之间存在视觉差异;
当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比对不相符;或在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在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不存在视觉差异;则判定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为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比对相符;同时在垂直方向上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与至少一个水平方向上以倾斜角度观察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色彩相对比存在视觉差异;则判定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为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具体为:
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逐一比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出厂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并存储生成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编号的编码;
在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
通过编码信息调取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具体为:
将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发送给识别者,识别者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与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进行比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具体为:
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发送至后台,由后台工作人员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与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发送给识别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具体为:
将获取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通过软件自动进行比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纹理防伪标识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编号的编码;
在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
通过编码信息调取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数据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具体为:
将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和调取的与所述编码信息相对应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数据库中的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逐一比对。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和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之前还包括:
获取待出厂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及其编码信息;
通过编码信息对待出厂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编号后存储生成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具体为:
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局部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或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全部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中,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的方法为:手机放大拍摄,或手机直接拍摄。
14.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中,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编码信息的方法为:人工直接输入、手机直接拍摄或手机放大拍摄。
15.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防伪系统,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随机纹理防伪标识,以及:
采集模块,用于获取待识别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存储模块,储存有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
比对模块,对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待识别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与所述存储随机纹理分布图像信息和/或存储随机纹理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比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随机纹理防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模块包括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与手机外接的具有拍照放大功能的放大装置。
CN201710779427.XA 2016-09-02 2017-09-01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 Active CN1077983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0704 2016-09-02
CN2016108007046 2016-09-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8371A CN107798371A (zh) 2018-03-13
CN107798371B true CN107798371B (zh) 2023-06-30

Family

ID=61531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79427.XA Active CN107798371B (zh) 2016-09-02 2017-09-01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983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4424A (zh) * 2018-05-28 2019-12-06 北京柯斯元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检测标识的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结构
CN109308504A (zh) * 2018-09-28 2019-02-05 广州科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纹理防伪识别标识的识别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2106A (zh) * 2003-11-28 2005-06-01 海南奔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纹理防伪方法
CN101872576A (zh) * 2009-04-23 2010-10-27 孙显林 结构纹理的防伪方法
CN102034086A (zh) * 2009-09-28 2011-04-27 上海柯斯造纸防伪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及其识别器
JP2015221529A (ja) * 2014-05-23 2015-12-1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媒体及びその真贋判定方法
CN105224976A (zh) * 2015-08-31 2016-01-06 杨骏 一种防伪标识的制作和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2106A (zh) * 2003-11-28 2005-06-01 海南奔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纹理防伪方法
CN101872576A (zh) * 2009-04-23 2010-10-27 孙显林 结构纹理的防伪方法
CN102034086A (zh) * 2009-09-28 2011-04-27 上海柯斯造纸防伪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及其识别器
CN104166845A (zh) * 2009-09-28 2014-11-26 北京柯斯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纹理的防伪方法及其识别器
JP2015221529A (ja) * 2014-05-23 2015-12-1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媒体及びその真贋判定方法
CN105224976A (zh) * 2015-08-31 2016-01-06 杨骏 一种防伪标识的制作和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8371A (zh) 2018-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71656A1 (zh) 防伪标识、防伪系统、用于防伪标识的纹理颗粒及使用方法
CN106650871B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
CN107798371B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的识别方法及其识别系统
WO2017148421A1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产品、随机纹理防伪系统和随机纹理防伪方法
AU2006234758B2 (en) Identity document and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CN104897671B (zh) 一种水果果梗花萼的识别系统
CN109917918A (zh) 一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464504A (zh) 防伪标签、防伪标签的制造方法以及防伪方法
CN110009692A (zh) 用于相机标定的大型控制场人工标志点及其编码方法
CN104463291A (zh) 防伪方法及移动设备
CN104636779A (zh) 环形码标识识别系统
CN207780718U (zh) 视觉交互装置
CN104021551B (zh) 一种用于车载环视系统摄像头参数标定的校正标志物
CN107798992B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标识及其防伪系统
CN106971215A (zh) 一种随机纹理防伪方法、防伪识别系统和防伪系统
CN105679180A (zh) 防伪标签以及制作方法、识别方法
CN108616753B (zh) 一种裸眼立体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7480747A (zh) 一种手机双摄像头识读防伪特征信息的验证方法
CN209821888U (zh) 鱼眼相机标定的标靶及系统
KR101451792B1 (ko) 영상 렌더링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7888897B (zh) 一种视频增强场景的优化方法
US7372459B2 (en) Method for storing layers' information of a layers-made object
CN111311555A (zh) 大型智能临时看台安全性检测系统
CN110095874A (zh) 基于双显示屏的超高分辨率3d显示装置及方法
CN214311765U (zh) 一种放大镜、一种防伪标识系统及一种防伪结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