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8211B - 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8211B
CN107798211B CN201710965898.XA CN201710965898A CN107798211B CN 107798211 B CN107798211 B CN 107798211B CN 201710965898 A CN201710965898 A CN 201710965898A CN 107798211 B CN107798211 B CN 1077982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rce rock
organic
hydrocarbon source
acid
calc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658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8211A (zh
Inventor
郭秋麟
任洪佳
胡素云
陈宁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6589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982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798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8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82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82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CCOMPUTATIONAL CHEMISTRY; CHEM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G16C20/00Chemoinformatics, i.e.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f physicochemical or structural data of chemical particles, elements, compounds or mixtures
    • G16C20/10Analysis or design of chemical reactions, syntheses or proces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的特征数据;建立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获取生酸率;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计算烃源岩层中所有种类的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总量。本发明提供的地下烃源岩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通过研究有机质的特征,分类测试不同类型有机质的产酸率,建立不同成熟度下的产酸率,最终用于定量计算烃源岩层的生酸量;模拟的结果除了现今产酸强度和产酸量,还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产酸强度和产酸量。

Description

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地下有机质在埋藏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与地层压力也不断地增加,有机质成熟度逐步由不成熟向成熟及过成熟发展,当成熟度Ro达到0.5%以后开始生成有机酸,当Ro接近1.0%时,生酸达到高峰,之后逐渐结束。地下大量酸性流体的产生,改变地层体系内环境,降低了地层水pH值,促使某些矿物溶解、某些矿物沉淀,最终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影响重大。因此,定量计算有机酸生成量,对储层成岩演化、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分布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中,有机酸是指地下烃源岩有机质(干酪根)在热演化过程中生成的酸性流体。有机质生酸率一般用“mg酸/g TOC”(或“kg酸/t TOC”)单位表示,即每克有机碳产生毫克酸量。地下某烃源岩层有机酸生成量可用绝对量(如108t)表示,也可用生酸强度,即每平方千米千吨(kt/km2)表示。
目前,烃源岩有机酸研究主要包括两类方法,一是在实验室通过热压模拟获得不同成熟度下的有机质生酸量;二是直接水解实验测试地下有机酸浓度或每克有机碳生酸量。例如:1994年,陈传平等通过对低熟的生油岩进行有水及无水实验,在不同温阶下对水溶液进行有机酸检测,同时也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的矿物对有机酸的产率和分布有着直接影响;1995年,黄福堂等,通过实验建立了干酪根不同氧化时间与有机酸产率的关系;1996年,袁佩芳等,对沙河街组不同类型的未成熟烃源岩进行系统的加热水解实验,证明干酪根成熟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有机酸的生成,且干酪根的类型对有机酸的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2000年,徐怀民等,以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下第三系有机质生酸为例,建立了干酪根产有机酸模式并介绍了地层水中的平均有机酸浓度的计算公式;2002年,王汇彤等首次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干酪根中的低碳有机酸。
在上述有机酸的研究方法中,描述了有机酸的检测方法,有机酸产率的影响因素,地层水中有机酸浓度的计算方法,这些研究对油气资源评价与储层成岩演化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不足之处为上述研究的实验对象主要针对不同地层水及不同岩石,通过化验数据估算现今地层中的残余酸量,没有从有机质生酸机理上定量计算烃源岩层的生酸量。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的特征数据;
建立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获取生酸率;
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
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
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
计算烃源岩层中所有种类的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总量。
上述确定方法中,优选地,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的特征数据包括烃源岩层顶界的埋深(Zt)、烃源岩层底界的埋深(Zb)、烃源岩层中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Pwt)、烃源岩层密度(ρrock)、有效烃源岩中现今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TOC)、有机质类型数(n)和各种有机质的百分比(p)。
上述确定方法中,所述有机质中能生酸的部分是干酪根。
上述确定方法中,优选地,建立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获取生酸率的具体步骤为:
对烃源岩层中的每种有机质类型进行热模拟实验,得到每种类型的有机质在不同成熟阶段的生酸率曲线,即为生酸率(Sr)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Ro)的关系曲线,从关系曲线上获得生酸率Sr
上述确定方法中,优选地,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方法为:通过模型模拟计算烃源岩热演化史,得到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对应的有机度成熟度值Ro。
上述确定方法中,优选地,模拟计算的模型包括Barker最大温度模型、Ro-TTI关系模型或EASY%Ro模型。
上述确定方法中,优选地,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公式如式(1)所示:
iTOC=TOC×Cf (1)
式中: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TOC——有效烃源岩中现今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Cf——碳恢复系数,小数。
其中,碳恢复系数的求取方法可参见文献(郭秋麟,米石云,石广仁,等.《盆地模拟原理方法》p104-105,1988,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上述确定方法中,优选地,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的方法为:
采用分层积分方法,计算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Figure BDA0001436373960000031
式中,E——生酸强度,kt/km2
Rot、Ro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有机质成熟度Ro,%;
Zt、Z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埋深,m;
Pwt——烃源岩层中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小数;
ρrock——烃源岩层密度,t/km3
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比含量,由式(1)计算得到,wt%;
p——有效烃源岩中某种有机质的含量,小数;
Sr——有效烃源岩中某种有机质的产酸率,kg/t。
上述确定方法中,优选地,计算烃源岩层中所有种类的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总量的方法为:
将每种有机质生成的生酸率汇总计算得到总生酸量,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Figure BDA0001436373960000041
式中,Q——烃源岩层生酸总量,108t;
n——有机质种数;
E——某种有机质生酸强度,kt/km2
A——烃源岩层分布面积,km2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装置,该地下烃源岩有机酸生成量的计算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的特征数据;
生酸率建立模块,用于建立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获取生酸率;
有机质成熟度计算模块,用于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
原始有机碳含量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
生酸强度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
有机酸生成量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所有种类的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总量。
本发明提供的地下烃源岩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研究有机质的特征,分类测试不同类型有机质的产酸率,建立不同成熟度(Ro)下的产酸率,即产酸率与Ro关系模版,最终用于定量计算烃源岩层的生酸量。
(2)模拟的结果除了现今产酸强度和产酸量,还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产酸强度和产酸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和2中一种地下烃源岩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现今川东及周缘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顶界埋深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现今川东及周缘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底界埋深图;
图4为实施例1和2中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等值图;
图5为实施例1和2中有机碳恢复系数与Ro关系曲线;
图6为实施例1和2中有机质产酸率与Ro关系曲线;
图7为实施例1和2中Ro与烃源岩埋深关系曲线;
图8为实施例1中现今烃源岩生酸强度等值图;
图9为实施例2中志留纪末川东及周缘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顶界埋深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志留纪末川东及周缘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底界埋深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志留纪末烃源岩生酸强度等值图;
图12为实施例3中地下烃源岩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下述实施例中的评价区基本地质情况: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及其周缘地区,包括川东地区,川中-川北部分地区,及盆外北部及东部地区。面积约11.7×104km2,目的层为寒武系筇竹寺组泥页岩(简称∈lq)。川东及周缘筇竹寺组烃源岩广泛发育,厚度一般50~200m;残余有机碳含量主要分布于0.5%~5%之间;有机母质类型以I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Ro介于生气窗之内,是该区下古生界天然气的主力气源。
为了更加准确的理解本发明中计算不同历史时期的烃源岩产酸强度及产酸量,提供两个实施例,分别对筇竹寺组烃源岩在现今和志留纪末两个时期的产酸量及产酸强度进行讲解。
实施例1
提供一种测算川东及周缘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现今生酸量的方法,其可以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获取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数据。包括:烃源岩顶界埋深图(图2)和底界埋深图(图3);烃源岩层中泥质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0.8;泥质烃源岩层密度2.45t/km3;有机质类型数(n=2)、泥质烃源岩干酪根I型和IIa型百分含量分别为0.9和0.1,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等值图(图4),有机碳恢复系数图版(图5)。
S102:通过实验室的测试手段,将烃源岩层中每种有机质类型进行热模拟实验,得到每种有机质在不同成熟阶段的生酸率曲线,即生酸率与机质成熟度关系曲线(图6)。
S103:采用Barker最大温度模型,得到Ro与烃源岩层埋深关系图(图7)。
S104:计算烃源岩层原始有机碳含量。
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公式如式(1a)所示:
iTOC=TOC×Cf (1a)
式中: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TOC——有效烃源岩中现今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Cf——碳恢复系数,小数。
S105:分别计算烃源岩层两种干酪根(有机质中能够生酸的物质)的生酸强度,并将两中干酪根生酸强度图相加,叠合形成总干酪根生酸强度图(图8)。
上述计算烃源岩层两种干酪根的生酸强度的方法为,采用分层积分方法,分别计算两种干酪根的生酸强度,计算公式如式(2a)所示:
式中,E——生酸强度,kt/km2
Rot、Ro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有机质成熟度Ro,%;
Zt、Z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埋深,m;
Pwt——烃源岩层中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小数;
ρrock——烃源岩层密度,t/km3
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比含量,由式(1a)计算得到,wt%;
p——有效烃源岩中某种干酪根的含量,小数;
Sr——有效烃源岩中某种干酪根的产酸率,kg/t。
计算烃源岩层中两种干酪根的生酸强度方法为:
将两种干酪根生成的生酸率汇总计算得到总生酸量,计算公式如式(3a)所示:
Figure BDA0001436373960000062
式中,Q——烃源岩层生酸总量,108t;
n——干酪根种数;
E——某种干酪根生酸强度,kt/km2
A——烃源岩层分布面积,km2
S106:通过图8计算干酪根平均生酸强度为24.3kt/km2。研究区面积为11.7×104km2,则总生酸量28.43×108t。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测算川东及周缘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志留纪末生酸量的方法,其可以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获取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数据。包括:志留纪末烃源岩顶界埋深图(图9)和志留纪末底界埋深图(图10);烃源岩层中泥质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0.8;泥质烃源岩层密度2.45t/km3;有机质类型数(n=2)、泥质烃源岩干酪根I型和IIa型百分含量分别为0.9和0.1,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等值图(图4),有机碳恢复系数图版(图5)。
S102:通过实验室的测试手段,将烃源岩层中每种有机质类型进行热模拟实验,得到每种有机质在不同成熟阶段的生酸率曲线,即生酸率与机质成熟度关系曲线(图6)。
S103:采用Barker最大温度模型,得到Ro与烃源岩层埋深关系图(图7)。
S104:计算烃源岩层原始有机碳含量,计算公式同实施例1。
S105:分别计算烃源岩层两种干酪根(有机质中主要生酸物质)的生酸强度,并将两中干酪根生酸强度图相加,叠合形成总干酪根生酸强度图(图11),计算公式同
实施例1。
S106:通过图11计算干酪根平均生酸强度为19.6kt/km2。研究区面积为11.7×104km2,则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志留纪末总生酸量22.93×108t。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装置,如图12所示,该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21,用于获取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的特征数据;
生酸率建立模块122,用于建立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获取生酸率;
有机质成熟度计算模块123,用于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
原始有机碳含量计算模块124,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
生酸强度计算模块125,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
有机酸生成量计算模块126,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所有种类的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总量。
所述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的特征数据包括烃源岩层顶界的埋深、烃源岩层底界的埋深、烃源岩层中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烃源岩层密度、有效烃源岩中现今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有机质类型数和各种有机质的百分比。
建立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获取生酸率的具体步骤为:
对烃源岩中的每种有机质类型进行热模拟实验,得到每种类型的有机质在不同成熟阶段的生酸率曲线,即为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从关系曲线上获得生酸率。
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方法为:通过模型模拟计算烃源岩热演化史,得到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对应的有机度成熟度值Ro。
模拟计算的模型包括Barker最大温度模型、Ro-TTI关系模型或EASY%Ro模型。
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公式如式(1b)所示:
iTOC=TOC×Cf (1b)
式中: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TOC——有效烃源岩中现今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Cf——碳恢复系数,小数。
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的方法为:
采用分层积分方法,计算单一种类有机质的生酸强度,计算公式如式(2b)所示:
Figure BDA0001436373960000081
式中,E——生酸强度,kt/km2
Rot、Ro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有机质成熟度Ro,%;
Zt、Z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埋深,m;
Pwt——烃源岩层中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小数;
ρrock——烃源岩层密度,t/km3
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比含量,由式(1b)计算得到,wt%;
p——有效烃源岩中某种有机质的含量,小数;
Sr——有效烃源岩中某种有机质的产酸率,kg/t。
计算烃源岩层中所有种类的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总量的方法为:
将每种有机质生成的生酸率汇总计算得到总生酸量,计算公式如式(3b)所示:
Figure BDA0001436373960000091
式中,Q——烃源岩层生酸总量,108t;
n——有机质种数;
E——某种有机质生酸强度,kt/km2
A——烃源岩层分布面积,km2
需要说明的,上述所述的装置根据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实施方式,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照相关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本申请并不局限于必须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某些行业标准或者使用自定义方式或实施例描述的实施基础上略加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相同、等同或相近、或变形后可预料的实施效果。应用这些修改或变形后的数据获取/存储/判断等获取的实施例,仍然可以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案范围之内。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终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单元、装置或模块等,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类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Claims (7)

1.一种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的特征数据;
建立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获取生酸率;
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
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
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
计算烃源岩层中所有种类的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总量;
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公式如式(1)所示:
iTOC=TOC×Cf (1)
式中: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TOC——有效烃源岩中现今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Cf——碳恢复系数,小数;
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的方法为:
采用分层积分方法,计算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Figure FDA0002227804150000011
式中,E——生酸强度,kt/km2
Rot、Ro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有机质成熟度Ro,%;
Zt、Z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埋深,m;
Pwt——烃源岩层中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小数;
ρrock——烃源岩层密度,t/km3
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比含量,由式(1)计算得到,wt%;
p——有效烃源岩中某种有机质的含量,小数;
Sr——有效烃源岩中某种有机质的产酸率,kg/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的特征数据包括烃源岩层顶界的埋深、烃源岩层底界的埋深、烃源岩层中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烃源岩层密度、有效烃源岩中现今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有机质类型数和各种有机质的百分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获取生酸率的具体步骤为:
对烃源岩层中的每种有机质类型进行热模拟实验,得到每种类型的有机质在不同成熟阶段的生酸率曲线,即为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从关系曲线上获得生酸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方法为:通过模型模拟计算烃源岩热演化史,得到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对应的有机度成熟度值Ro。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模拟计算的模型包括Barker最大温度模型、Ro-TTI关系模型或EASY%Ro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所有种类的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总量的方法为:
将每种有机质生成的生酸率汇总计算得到总生酸量,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Figure FDA0002227804150000021
式中,Q——烃源岩层生酸总量,108t;
n——有机质种数;
E——某种有机质生酸强度,kt/km2
A——烃源岩层分布面积,km2
7.一种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地下烃源岩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烃源岩层有机地球化学的特征数据;
生酸率建立模块,用于建立生酸率与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曲线获取生酸率;
有机质成熟度计算模块,用于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烃源岩层中有机质成熟度;
原始有机碳含量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
生酸强度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
有机酸生成量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烃源岩层中所有种类的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总量;
计算烃源岩层中原始有机碳含量公式如式(1)所示:
iTOC=TOC×Cf (1)
式中: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TOC——有效烃源岩中现今有机碳重量百分含量,wt%;
Cf——碳恢复系数,小数;
计算烃源岩层中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的方法为:
采用分层积分方法,计算单一种类的有机质的生酸强度,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Figure FDA0002227804150000031
式中,E——生酸强度,kt/km2
Rot、Ro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有机质成熟度Ro,%;
Zt、Zb——分别为烃源岩层顶界和烃源岩层底界的埋深,m;
Pwt——烃源岩层中有效烃源岩百分含量,小数;
ρrock——烃源岩层密度,t/km3
iTOC——原始有机碳重量百分比含量,由式(1)计算得到,wt%;
p——有效烃源岩中某种有机质的含量,小数;
Sr——有效烃源岩中某种有机质的产酸率,kg/t。
CN201710965898.XA 2017-10-17 2017-10-17 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77982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65898.XA CN107798211B (zh) 2017-10-17 2017-10-17 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65898.XA CN107798211B (zh) 2017-10-17 2017-10-17 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8211A CN107798211A (zh) 2018-03-13
CN107798211B true CN107798211B (zh) 2020-01-07

Family

ID=61533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65898.XA Active CN107798211B (zh) 2017-10-17 2017-10-17 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982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1260A (zh) * 2019-03-07 2019-07-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烃源岩有机酸生成的热模拟收集装置及方法
CN111415713B (zh) * 2020-03-25 2021-02-19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利用有效介质理论评价泥岩总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CN113125614B (zh) * 2021-03-25 2023-05-12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提取含可溶有机质的泥页岩和煤岩中水溶性有机酸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9899B (zh) * 2009-03-18 2012-12-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烃源岩的油气分析方法
CN104792903A (zh) * 2014-01-20 2015-07-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烃源岩的分析方法
CN104749341B (zh) * 2015-03-05 2016-05-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有效性的判断方法
US20160341707A1 (en) * 2015-05-20 2016-11-24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Pyrolysis to determine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WO2017024530A1 (zh) * 2015-08-11 2017-02-16 深圳朝伟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烃源岩中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8211A (zh) 2018-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12748B2 (en) Resource production forecasting
Liu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ong-term storage of CO2 in Yanchang shale reservoir of the Ordos basin in China
Cui et al. Multidomain two-phase flow model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on shale gas production
WO2017024700A1 (zh) 一种计算烃源岩中有机碳含量的装置
CN107798211B (zh) 地下烃源岩层中有机质的有机酸生成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Edwards 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gas and water flow in shale gas formations with a focus on the fate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fluid
Guo et al. Hydrogeological control and productivity modes of coalbed methane commingled production in multi-seam areas: A case study of the Bide–Santang Basin, western Guizhou, South China
CN103809555A (zh) 压裂系统中的生产
CN105138749B (zh) 一种地质约束下高成熟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方法
Li et al. Analysis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coalbed methane wells: A case study of a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Qinshui Basin, China
CN102288986A (zh) 一种地震尺度下碳酸盐岩储层弹性模量获取方法
CN105807320A (zh) 页岩气储层的地震预测方法
Kumar Groundwater data requirement and analysis
Calderón et al.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shale gas reservoirs: appraisal of different well-pad designs via performance metrics
He et al. A field study on simulation of CO2 injection and ECBM production and prediction of CO2 storage capacity in unmineable coal seam
Wang et al.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 hydraulically fractured factors to maximize the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 in silty laminated shale formation, Southeastern Ordos Basin, China
Hou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fracturing and tight gas production with a new dimensionless fracture conductivity (f cd) model
Wang et al. Effect of CO2–Brine–Rock Interactions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Tight Sandstone during CO2 Flooding: A Case Study of Chang 7 Member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
We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aturation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for a typical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he Middle East
CN103076631B (zh) 一种基于零脉冲反褶积提频技术的煤层气田陷落柱预测方法
Pan et al. CO2 injectivity in a multi-lateral horizontal well in a low permeability coal seam: results from a field trial
Ali et 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in China: A review
Gong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model 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recovery with discrete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s in a geochemical simulator
CN112443322B (zh) 一种基于等效饱和度的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
Euzen Shale Gas—an Over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