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86300A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86300A CN107786300A CN201610736414.XA CN201610736414A CN107786300A CN 107786300 A CN107786300 A CN 107786300A CN 201610736414 A CN201610736414 A CN 201610736414A CN 107786300 A CN107786300 A CN 1077863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data message
- sub
- bit stream
- b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04L1/001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based on latency requir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9—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ransmit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数据发送方法包括:对于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第二数据信息包括比特流d(0)、d(1)、…、d(r‑1),其中r用于表征比特流分支数,为大于0的整数;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第三数据信息包括分割所得的各子比特流;对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在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数字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通常采用Turbo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Low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和卷积码。
现有的数据信息编码技术,为了得到较低码率需要对母码进行重复。对母码进行重复的方法具体为,对循环缓存区的数据比特顺序读取后,再重复读取待重复的数据比特,进而组成待传输数据包。循环缓存区是指对输入信息块的数据比特进行编码,编码后的数据比特交织后组成的数据缓存区。
然而,在上述的编码输出过程中,重复读取的部分数据比特,需要在整个循环缓存区的数据读完之后,才能被重复读取。这样一来,使得编码输出期间产生较大的时延,无法满足超低延时的通信场景,如第5代移动通信(5G,5th-Generation)的通信场景对时延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期望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能够降低编码的时延,满足5G背景下超低延时通信场景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本发明可以实现将突发干扰更加随机化,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于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所述第二数据信息包括比特流d(0)、d(1)、…、d(r-1),其中r用于表征比特流分支数,为大于0的整数;
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所述第三数据信息包括分割所得的各子比特流;
对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
在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在上述方案中,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具体包括:
分别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其中,将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i个比特流分割为Ni个子比特流所述每个子比特流对应于映射到物理信道资源后的整数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Ni为正整数,i为整数,且0≤i≤r-1。
在上述方案中,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可用物理信道资源的OFDM符号的数目NOFDM,分别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每个所述比特流被分割为a·NOFDM个子比特流其中a为大于0的数,i为整数,且0≤i≤r-1;所述第三数据信息包括r·a·NOFDM个子比特流。
在上述方案中,对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具体包括:
将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按照逐行的顺序,分别输入到各R行C列的子块交织器中;
根据预设的重排向量,分别对所述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重排向量包括比特反序向量。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具体包括:
根据对所述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后得到的数据 生成一个R行r·a·NOFDM·C列的循环缓存区。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在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具体包括:
在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读取到所述循环缓存区的末尾,绕到所述循环缓存区的所述起始位置继续读取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编码单元、分割单元、交织存储单元及读取单元,其中:
所述编码单元,用于对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所述第二数据信息包括r个比特流d(0)、d(1)、…、d(r-1),其中r用于表征比特流分支数,为大于0的整数;
所述分割单元,用于对所述编码单元获得的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所述第三数据信息包括分割所得的各子比特流;
所述交织存储单元,用于对所述分割单元获得的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
所述读取单元,用于在所述交织存储单元生成的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分割单元,具体用于:
分别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其中,将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i个比特流分割为Ni个子比特流所述每个子比特流对应于映射到物理信道资源后的整数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Ni为正整数,i为整数,且0≤i≤r-1。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分割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可用物理信道资源的OFDM符号的数目NOFDM,分别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每个所述比特流被分割为a·NOFDM个子比特流其中a为大于0的数,i为整数,且0≤i≤r-1;所述第三数据信息包括r·a·NOFDM个子比特流。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交织存储单元,具体用于:
将所述分割单元获得的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按照逐行的顺序,分别输入到各R行C列的子块交织器中;根据预设的重排向量,分别对所述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重排向量包括比特反序向量。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交织存储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对所述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后得到的数据 生成一个R行r·a·NOFDM·C列的循环缓存区。
在上述装置中,所述读取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交织存储单元生成的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读取到所述循环缓存区的末尾,绕到所述循环缓存区的所述起始位置继续读取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通过对待交织的编码比特流进行再次分割,即对编码后比特流的进一步划分生成子比特流,再对子比特流进行内交织和交错排列,从而形成循环缓存区,使得需要重复传输的比特能够按照优先顺序排列,从而既降低了编码的时延,满足了超低延时的通信场景的应用需求,又有效随机化了突发干扰的影响,有利于提高通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Turbo码编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LDPC码的校验矩阵和Tanner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卷积码编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子比特流的划分示意图;
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子比特流交错排列示意图;
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起始位置的示意图;
图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循环缓存区比特交错排列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际应用中,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通常应用于数字通信系统。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所示,数字通信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中,发射端包括信源、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和调制器等部分,接收端包括解调器、信道译码器、信源译码器和信宿等部分。数字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器用于给信息比特按照一定的规则引入冗余信息,以便数字通信系统接收端的信道译码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信息在信道上传输时发生的误码。因此信道编码是一种前向纠错编码,即由信息比特序列生成校验比特序列的过程,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共同组成了常说的码字比特序列。常用的信道编码包括Turbo码、LDPC码和卷积码等。实际应用中,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通常采用Turbo码进行数据传输;IEEE 802。11系统通常采用LDPC码和卷积码进行数据传输。
LTE系统中采用的的Turbo编码是一种带有内部交织器的并行级联码,一般由两个结构相同的递归系统卷积码分量码编码器并行级联而成,编码结构如图2所示。内交织由Turbo码内交织器完成,即在第二个分量码编码器之前将输入的二进制信息序列中的比特位置进行随机置换。当交织器充分大时,Turbo码就具有近似随机长码的特性。输入的二进制信息序列Xk经过第一个分量码编码器生成一路校验序列Zk。同时Xk经过Turbo码内交织器交织后,由第二个分量码编码器生成另一路校验序列Z′k。
LDPC码是一种基于稀疏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码,利用它的校验矩阵的稀疏性,可以实现低复杂度的编译码。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也可以以Tanner图(也称为二分图)表示,参见图3所示。Tanner图和校验矩阵H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Y*W的奇偶校验矩阵H定义了每个具有W比特的码字满足Y个奇偶校验集的约束。一个Tanner图包括W个变量节点和Y个奇偶校验节点。当第y个校验涉及到第w个比特位,即H中第y行第w列的元素Hy,w=1时,校验节点y和变量节点w之间将有一根连线连接。Tanner图中,任何同一类的节点之间都不会有连接,并且Tanner图中的总边数和校验矩阵中非零元素的个数相等。
卷积码作为被广泛应用的前向纠错编码之一,在中短码长时卷积码的纠错性能优越,而且信道编码器的结构非常简单,因此,信道编码器通常被用于某些中低带宽的无线通信系统,示例性的可以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系统、全球微波互联接入系统(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等系统的数据信息,或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TE,LongTermEvolution)系统的控制信息的编码。此外,由于卷积码的硬件成本较低,固定无线宽带系统,例如,无线保真(Wifi,WIreless-FIdelity)系统中也使用了卷积码作为数据信息的编码方式。图4以LTE系统为例,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卷积码编码器的结构。
在卷积编码器中,卷积码通常用码率、约束长度和生成多项式来描述,每个输入比特都经过了移位寄存器,从而由卷积编码器产生的输出比特的数目对应于输入比特的数目以及卷积编码器的码率。利用卷积码编码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用零来初始化每个移位寄存器,例如,强制复位到零状态,以使用尾比特(tailbit)刷新卷积编码器,以及在输入数据的末端处添加尾比特作为尾部。但是,这样会这引起帧长度的增加,降低实际的传输码率。为了不降低码率,可以采用咬尾卷积码,咬尾卷积码的移位寄存器使用输入数据的最后几个比特进行初始化,这样卷积编码器保证了移位寄存器的开始和结束状态是相同的。LTE等系统中采用的卷积码就是咬尾卷积码。
在通常的数字通信系统中,当设计编码调制方案的时候,通常设置不同阶数的调制方式,例如正交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16正交幅度调制(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和64QAM等,以及设置不同的码率(Rate),比如,1/2、2/3、3/4和5/6等。系统调度的时候按照信道质量和业务需求对每个突发安排一种特定的卷积码编码调制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链路适配的效果,每种码在变换码率的时候最好能做到比较小的粒度。
实际应用中,对于数据信息的编码来说,其码率的提高是通过对低码率的母码进行删余(puncture)来得到更高码率的编码,即速率匹配(RM,RateMatching)。对于LTE等系统来说,系统还需要通过速率匹配支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过程,只不过,LTE的待传输只针对采用了Turbo码编码的数据信息,而采用卷积码编码的控制信息则不支持待传输功能。
另一方面,对于数据信息的编码来说,其低码率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对母码进行重复来得到的。而这种对母码进行的重复,需要循环缓存区的支持。循环缓存区,是指对输入信息块的数据比特进行编码,编码后的数据比特交织后组成数据缓存区。编码输出则是在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确定的位置读取信息,并组成待传输数据包。
目前,在数据信息的编码过程中,为了得到较低码率,对母码进行的重复,其比特流为颗粒度的。对整个循环缓存区的数据比特顺序读取后,再重复读取需要重复的数据比特,以得到预设长度的数据比特,并组成待传输数据包。以卷积码为例,卷积码的译码是on-the-fly的形式,即数据一边传输一边在线译码。而在上述的卷积码编码输出过程中,重复读取的部分数据比特,需要在整个数据缓存区数据读完之后,才能被重复读取。这样一来,使得卷积码编码输出期间会有较大的时延,不利于该部分信息的传输增强。
目前,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组(ITU-R,ITU-Radiocommunicationssector)确定第5代移动通信(5G,5th-Generation)应用于以下三大主要的应用场景:
(1)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eMBB);
(2)超高可靠与低延迟的通信场景(URLLC);
(3)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场景(mMTC)。
其中,URLLC的应用对于时延问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时延低,同时还要求可靠性保证和合适的实现成本。URLLC的具体应用包括:Gbps移动宽带数据接入、智慧家庭、智能建筑、语音通话、智慧城市、三维立体视频、超高清晰度视频、云工作、云娱乐、增强现实、行业自动化、紧急任务应用、自动驾驶汽车等。低时延和高可靠是上述应用的共同要求,例如,在某些制造工业中的机器间通信,毫秒级的延时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在智能交通系统,毫秒级延时和近乎为0的检测率是硬性要求,否则无法避免交通事故。
可见,5G通信的应用对信道编码的译码时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降低了译码的时延,并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强信噪比,提高了译码性能,满足了5G应用场景的需求。
实施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对于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第二数据信息包括比特流d(0)、d(1)、…、d(r-1),其中r用于表征比特流分支数,为大于0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r个比特流d(0)、d(1)、…、d(r-1)分别为长度相等的比特流。各个比特流根据实际应用的不同,可以包括一个比特,也可以包括多个比特,本发明实施例对各个比特流的比特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102: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第三数据信息包括分割所得的各子比特流;
需要说明的是,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d(0)、d(1)、…、d(r-1)进行比特再分割,即分割为第一校验子比特流第二校验比特流…第r个校验比特流其中,k=a·NOFDM。
可理解的,本发明实施例对于分割所得的各子比特流的长度不做具体限定,即分割所得的各子比特流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需要补充的是,a是大于0的数。举例来说,如图6所示,若a取1/2;则共有个子校验比特流,即也就是说,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d(0)、d(1)、…、d(r-1)(参见图6中的第一排比特流)再进行划分,分别等分为个子比特流(参见图6中的第二排比特流)。可见,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的比特流划分比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的划分更加细分了。若a取大于1的数,比如2,则意味着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的比特流划分比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的划分更加粗化了。
优选的,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具体包括:根据可用物理信道资源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的数目NOFDM,分别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每个比特流被分割为a·NOFDM个子比特流其中a为大于0的数,i为整数,且0≤i≤r-1;第三数据信息包括r·a·NOFDM个子比特流。
可理解的,根据NOFDM分别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仅仅是对各比特流进行分割的一直分割方法的具体举例,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其他参数对各比特流进行分割,本发明实施例对具体分割方法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103:对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
示例性的,对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具体包括:将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按照逐行的顺序,分别输入到各R行C列的子块交织器中;根据预设的重排向量,分别对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
其中,R表示子块交织器的行数,C表示子块交织器的列数。
需要说明的是,对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被各自的子块交织器重新排列,被称为子块内交织(sub-block interleaving)。
可以理解的,子块交织器可以是硬件实体交织器,也可以是通过软件算法产生的逻辑交织器。本发明实施例对子块交织器的设置不做具体限制。
通常为了简化硬件实现,子块交织器的列数C固定,行数R随着交织长度的改变而改变。循环缓冲器可以看作包括各个子块交织器的行列缓冲器。其中,循环缓存器的列数等于各个子块交织器的列数之和,即r·a·NOFDM·C。
另外,循环缓存器可以是不具有真实的物理实体,而是通过逻辑寻址操作实现,因此,循环缓存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虚拟的行列缓冲器。对于任何期望的码率(Rate),循环缓冲速率匹配的比特选择是从循环缓存器的某点开始顺序读出所需长度的比特流,作为速率匹配的输出。
需要补充的是,子块交织器遵循行入列出的原则,其列数C为一特定常数,其行数R通过D≤(R·C)来确定,其中,D为子比特流的长度。
优选的,若D<(R·C),则需要对各数据比特流添加ND=(R×C-D)个“虚比特”。
需要说明的是,添加虚比特的位置可以在各数据比特流的最前面,也可以在各数据比特流的其他位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的限制。
优选的,重排向量包括比特反序向量。
实际应用中,重排向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重排向量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的,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具体包括:根据对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后得到的数据 生成一个R行r·a·NOFDM·C列的循环缓存区。
可理解的,参见图7所示,对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即对子比特流 (参加图7中的第二排数据)按照先后顺序交替排列,得到 (参加图7中的第三排数据)。
步骤204:在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实际应用中,在循环缓存区中可以指定不同的位置作为每次传输数据包读取的起点位置。在本实施例的基于循环缓冲速率匹配的系统中,通过指定不同的冗余版本可以定义不同的起点。冗余版本的确定即确定了待发送的数据包在循环缓存区中读取的多个起点位置,因此,冗余版本取值可以确定了本次传输待发送的数据包在循环缓存中读取的具体起点位置。每次待发送的数据包都是从冗余版本定义的起点开始,顺时针选取所需长度的比特流组成的。参见图8所示,考虑到硬件实现的便利,被选择用于传输的比特最好从循环缓存器的某一列开始位置被读出来(如图8中的第一列开始位置),而不是任意一个比特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起始位置可以根据冗余版本(RV)的取值来设置,当然,起始位置还可以根据其他参数及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相应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起始位置的设置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的,在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具体包括:在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若读取到了循环缓存区的末尾,则绕到循环缓存区的起始位置继续读取数据;根据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沿着列的次序逐列自上而下地分别从各子块交织器中读出。如果到达循环缓存区的末尾,可以绕到缓冲器的开始位置继续读数据,直到完成读取全部所需比特流为止。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当待发送的数据包中有重复传输的数据时,将重复的数据放置在待发送数据包内的相邻位置上。可理解的,如图9中的前10列比特数据为重复一定次数的数据,而相邻的后10列比特数据为重复另一次数的数据。
实施例二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对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Turbo码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第二数据信息包括r个比特流d(0)、d(1)、…、d(r-1),r为0<r的整数;
步骤202:分别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其中,具体分割方法为: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1比特流d(0)作为信息比特不做分割,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其他比特流即d(1)、…、d(r-1)各等分为2个子比特流,如此,第三数据信息包括(2r-1)个子比特流;
步骤203:将第三数据信息中的(2r-1)个子比特流按照逐行的顺序,分别输入到各R行C列的子块交织器中;根据预设的重排向量,分别对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
可以看出,(2r-1)个子比特流分别为d0 (0)、d0 (1)、d1 (1)、d0 (2)、d1 (2)、…、d0 (i)、d1 (i)。
步骤204:将重排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
步骤205:根据欲组成的第M次传输的数据包的冗余版本取值,确定起始位置k0;
需要说明的是,起始位置的确定方式不限定于冗余版本的取值。
步骤206:在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k0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步骤207:发送数据包。
实施例三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该方法以图11为例进行说明,方法包括:
步骤301:对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LDPC码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第二数据信息包括r个比特流d(0)、d(1)、…、d(r-1),r为0<r的整数;
步骤302:分别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其中,具体分割方法为: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1比特流d(0)作为信息比特不做分割,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其他比特流d(1)、…、d(r-1)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分割;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其他比特流可以分割成不同数量不同长度的子比特流。例如,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二比特流d(1)分割为2个子比特流,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三比特流d(2)分割为3个子比特流,…,第r比特流分割为4个比特流,根据计算得出,第三数据信息包括Nbits个子比特流。
步骤303:将第三数据信息中的Nbits个子比特流按照逐行的顺序,分别输入到各R行C列的子块交织器中;根据预设的重排向量,分别对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
步骤304:将重排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
步骤305:根据欲组成的第M次传输的数据包的冗余版本取值,确定起始位置k0;
需要说明的是,起始位置的确定方式不限定于冗余版本的取值。
步骤306:在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k0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
步骤307:读取到循环缓存区的末尾,绕到循环缓存区的起始位置继续读取数据;
步骤308:根据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步骤309:发送数据包。
实施例四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对于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第二数据信息包括比特流d(0)、d(1)、…、d(r-1),其中r用于表征比特流分支数,为大于0的整数;
步骤402: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其中,将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i个比特流分割为Ni个子比特流每个子比特流对应于映射到物理信道资源后的整数个OFDM符号,Ni为正整数,i为整数,且0≤i≤r-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于分割所得的子比特流数量和长度不作限制。举例说明,第1比特流d(0)可以不作分割,即N0=1,第2比特流d(1)分割为3个子比特流,即N1=3,且d(0) (1)、d(1) (1)、d(2) (1)分别对应于映射到物理信道资源后的1个OFDM符号;第3比特流d(2),分割为2个子比特流,即N2=3,且d(0) (2)对应于映射到物理信道资源后的1个OFDM符号,d(1) (2)对应于映射到屋里信道资源后的2个OFDM符号,以此类推。
步骤403:对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
步骤404:在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实施例五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发送装置13包括编码单元101、分割单元102、交织存储单元103及读取单元104,其中:
编码单元101,用于对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第二数据信息包括r个比特流d(0)、d(1)、…、d(r-1),其中r用于表征比特流分支数,为大于0的整数;
分割单元102,用于对编码单元获得的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第三数据信息包括分割所得的各子比特流;
交织存储单元103,用于对分割单元102获得的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
读取单元104,用于在交织存储单元103生成的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进一步的,分割单元102,具体用于:分别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其中,将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i个比特流分割为Ni个子比特流每个子比特流对应于映射到物理信道资源后的整数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Ni为正整数,i为整数,且0≤i≤r-1。
进一步的,分割单元102,具体用于:根据可用物理信道资源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的数目NOFDM,分别对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每个比特流被分割为a·NOFDM个子比特流其中a为大于0的数,i为整数,且0≤i≤r-1;第三数据信息包括r·a·NOFDM个子比特流。
进一步的,交织存储单元103,具体用于:将分割单元102获得的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按照逐行的顺序,分别输入到各R行C列的子块交织器中;根据预设的重排向量,分别对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
进一步的,重排向量包括比特反序向量。
进一步的,交织存储单元103,具体用于:根据对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后得到的数据 生成一个R行r·a·NOFDM·C列的循环缓存区。
进一步的,读取单元104,具体用于:在交织存储单元103生成的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读取到循环缓存区的末尾,绕到循环缓存区的起始位置继续读取数据;根据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实际应用中,数据发送装置的编码单元101、分割单元102、交织存储单元103及读取单元104可由位于终端上的处理器实现,具体为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实现。数据发送装置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通过系统总线与数据发送装置上的处理器连接,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对于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所述第二数据信息包括比特流d(0)、d(1)、…、d(r-1),其中r用于表征比特流分支数,为大于0的整数;
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所述第三数据信息包括分割所得的各子比特流;
对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
在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具体包括:
分别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其中,将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i个比特流分割为Ni个子比特流所述每个子比特流对应于映射到物理信道资源后的整数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Ni为正整数,i为整数,且0≤i≤r-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可用物理信道资源的OFDM符号的数目NOFDM,分别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每个所述比特流被分割为a·NOFDM个子比特流其中a为大于0的数,i为整数,且0≤i≤r-1;所述第三数据信息包括r·a·NOFDM个子比特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具体包括:
将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按照逐行的顺序,分别输入到各R行C列的子块交织器中;
根据预设的重排向量,分别对所述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向量包括比特反序向量。
6.根据权利要求3和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具体包括:
根据对所述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后得到的数据 生成一个R行r·a·NOFDM·C列的循环缓存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具体包括:
在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读取到所述循环缓存区的末尾,绕到所述循环缓存区的所述起始位置继续读取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8.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编码单元、分割单元、交织存储单元及读取单元,其中:
所述编码单元,用于对输入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并获得第二数据信息,所述第二数据信息包括r个比特流d(0)、d(1)、…、d(r-1),其中r用于表征比特流分支数,为大于0的整数;
所述分割单元,用于对所述编码单元获得的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所述第三数据信息包括分割所得的各子比特流;
所述交织存储单元,用于对所述分割单元获得的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进行子块交织,根据子块交织后的数据生成循环缓存区;
所述读取单元,用于在所述交织存储单元生成的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单元,具体用于:
分别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其中,将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第i个比特流分割为Ni个子比特流所述每个子比特流对应于映射到物理信道资源后的整数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Ni为正整数,i为整数,且0≤i≤r-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可用物理信道资源的OFDM符号的数目NOFDM,分别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中的各比特流进行分割并获得第三数据信息,每个所述比特流被分割为a·NOFDM个子比特流其中a为大于0的数,i为整数,且0≤i≤r-1;所述第三数据信息包括r·a·NOFDM个子比特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存储单元,具体用于:
将所述分割单元获得的所述第三数据信息中的各子比特流按照逐行的顺序,分别输入到各R行C列的子块交织器中;根据预设的重排向量,分别对所述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向量包括比特反序向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0和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存储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对所述各子块交织器进行列间重排后得到的数据 生成一个R行r·a·NOFDM·C列的循环缓存区。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交织存储单元生成的所述循环缓存区中从预设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着列的顺序读取预设长度的数据;读取到所述循环缓存区的末尾,绕到所述循环缓存区的所述起始位置继续读取数据;根据所述读取的数据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736414.XA CN107786300B (zh) | 2016-08-26 | 2016-08-26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736414.XA CN107786300B (zh) | 2016-08-26 | 2016-08-26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86300A true CN107786300A (zh) | 2018-03-09 |
CN107786300B CN107786300B (zh) | 2022-06-14 |
Family
ID=61440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736414.XA Active CN107786300B (zh) | 2016-08-26 | 2016-08-26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786300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42370A1 (zh) * | 2017-08-30 | 2019-03-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4499764A (zh) * | 2022-03-11 | 2022-05-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速率匹配、解匹配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和存储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59513A (zh) * | 2007-10-29 | 2008-04-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Turbo码速率匹配及码字比特读取的方法 |
CN101179356A (zh) * | 2007-11-28 | 2008-05-14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一种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CN102055487A (zh) * | 2009-10-28 | 2011-05-1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用于卷积turbo编码的子块交织器和交织方法 |
US20120257692A1 (en) * | 2011-04-08 | 2012-10-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eceiver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
CN105812107A (zh) * | 2014-12-31 | 2016-07-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Ofdma系统中数据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
-
2016
- 2016-08-26 CN CN201610736414.XA patent/CN10778630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59513A (zh) * | 2007-10-29 | 2008-04-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Turbo码速率匹配及码字比特读取的方法 |
CN101179356A (zh) * | 2007-11-28 | 2008-05-14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一种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CN102055487A (zh) * | 2009-10-28 | 2011-05-1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用于卷积turbo编码的子块交织器和交织方法 |
US20120257692A1 (en) * | 2011-04-08 | 2012-10-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eceiver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
CN105812107A (zh) * | 2014-12-31 | 2016-07-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Ofdma系统中数据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42370A1 (zh) * | 2017-08-30 | 2019-03-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4499764A (zh) * | 2022-03-11 | 2022-05-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速率匹配、解匹配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86300B (zh) | 2022-06-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48956B (zh) | 極化碼的速率匹配方法及通道編碼器 | |
RU2467484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одержащее кольцевой буфер,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присвоения вариантов избыточности кольцевому буферу | |
CN103988439B (zh) | 用于在通信/广播系统中传送和接收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1183875B (zh) | 一种Turbo码的有限长度循环缓存的速率匹配方法 | |
CN107026709A (zh) | 一种数据包编码处理方法及装置、基站及用户设备 | |
KR102634679B1 (ko) | 고정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 부호화를 위한 패리티 펑처링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패리티 펑처링 방법 | |
CN105811997A (zh) | 用于在通信/广播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 |
KR102634676B1 (ko) | 고정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 부호화를 위한 제로 패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로 패딩 방법 | |
KR20240023542A (ko) | 가변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를 위한 역 패리티 인터리빙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역 패리티 인터리빙 방법 | |
JP2004153860A (ja) | インターリービング装置および方法 | |
CN101636914A (zh) | 用于编码和解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KR20240018558A (ko) | 가변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를 위한 역 패리티 펑처링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역 패리티 펑처링 방법 | |
WO2017011946A1 (zh) | 基于不等差错保护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 |
KR102638456B1 (ko) | 고정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 부호화를 위한 패리티 인터리빙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패리티 인터리빙 방법 | |
KR20240024869A (ko) | 가변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를 위한 역 제로 패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역 제로 패딩 방법 | |
KR102634681B1 (ko) | 가변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 부호화를 위한 패리티 인터리빙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패리티 인터리빙 방법 | |
KR102638450B1 (ko) | 가변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 부호화를 위한 제로 패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로 패딩 방법 | |
KR20240023540A (ko) | 고정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를 위한 역 제로 패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역 제로 패딩 방법 | |
KR20240024868A (ko) | 고정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를 위한 역 패리티 인터리빙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역 패리티 인터리빙 방법 | |
US8356225B2 (en) | Data derate matcher for supporting HARQ and method thereof | |
CN107786300A (zh)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
CN106233683B (zh) | 用于生成码字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用于恢复码字的方法和装置 | |
KR102634684B1 (ko) | 가변 길이 시그널링 정보 부호화를 위한 패리티 펑처링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패리티 펑처링 방법 | |
CN107196733B (zh) | 一种调制方法和装置 | |
CN108011691A (zh) | 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