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42918A - 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42918A CN107742918A CN201711055395.5A CN201711055395A CN107742918A CN 107742918 A CN107742918 A CN 107742918A CN 201711055395 A CN201711055395 A CN 201711055395A CN 107742918 A CN107742918 A CN 1077429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ance
- triode
- semiconductor
- oxide
- me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735 defic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3 electro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86 esse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6—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6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6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7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7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79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 H02J2007/1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包括滤波单元、工频降压单元、充电单元、辅助供电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功率管驱动单元、风扇控制单元、电路保护单元和微处理器控制单元,滤波单元通过工频降压单元与充电单元连接;充电单元包括第一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六MOS管、第二电解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七电阻和第十八电阻;功率管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光耦合器、第二三极管、第一百六十四电阻、第一百六十五电阻和第一百七十二电阻。本发明结构新颖、功能齐备、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充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蓄电池充电器,将高频开关电源技术与嵌入式微机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运用先进的智能动态调整技术,实现优化充电特性曲线,有效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它采用恒流/W阶段/恒压/小恒流四个阶段充电方式,具有充电效率高,可靠性高、操作简便,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然而,传统蓄电池充电器拓扑需要对能量进行AC-DC-DC转换,最终实现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该电路只能作为充电功能使用,不具有逆变功能,功能较为单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功能齐备、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好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包括滤波单元、工频降压单元、充电单元、辅助供电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功率管驱动单元、风扇控制单元、电路保护单元和微处理器控制单元,所述滤波单元通过所述工频降压单元与所述充电单元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功率管驱动单元、风扇控制单元和电路保护单元均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辅助供电单元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功率管驱动单元、风扇控制单元和电路保护单元连接、用于供电,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还与所述充电单元连接,所述电路保护单元还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连接;
所述充电单元包括第一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六MOS管、第二电解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七电阻和第十八电阻,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蓄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还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第一MOS管的漏极和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PWM控制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第四MOS管的漏极和工频降压单元连接;
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PWM控制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和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PWM控制端,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第六MOS管的漏极和工频降压单元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PWM控制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和第六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光耦合器、第二三极管、第一百六十四电阻、第一百六十五电阻和第一百七十二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一百七十二电阻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百六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百六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百六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百六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三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均悬空,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六引脚和第七引脚均与所述第一PWM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五引脚和第八引脚均与所述辅助供电单元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中,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九运算放大器、第八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七三极管、第八十电阻、第八十八电阻、第九十三电阻、第一百六十二电阻、第一百七十电阻、第一百七十八电阻、第一百八十二电阻、第一百八十三电阻、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一百六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六十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七十电阻的一端和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百七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七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百八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八十八电阻的一端和第九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百八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八十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百七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八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百七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八十电阻的一端、第八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九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八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和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均与所述第二PWM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在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中,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二光耦合器、第三三极管、第一百七十三电阻、第一百七十五电阻和第一百七十六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一百七十六电阻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百七十三电阻的一端、第一百七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百七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百七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三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均悬空,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六引脚和第七引脚均与所述第三PWM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五引脚和第八引脚均与所述辅助供电单元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中,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还包括第十运算放大器、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十八三极管、第七十三电阻、第七十五电阻、第七十六电阻、第七十七电阻、第八十一电阻、第八十二电阻、第一百七十四电阻和第一百六十六电阻,所述第十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八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七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和第七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八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七十六电阻的一端、第八十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百七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七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八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
所述第十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六十六电阻的一端和第七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六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七十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八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八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均与所述第四PWM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在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中,所述第一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第六MOS管均为P沟道MOS管。
在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中,所述第一电源提供的电压为+12V,所述第二电源提供的电压为+5V。
在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中,所述电路保护单元包括第九运算放大器、第四十二电容、第四十三电容、第一百零八电阻、第一百二十七电阻、第一百二十八电阻和第一百二十九电阻,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十二电容的一端和第一百零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十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百零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连接,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二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百二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百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二十九电阻的一端和第四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二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四十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实施本发明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包括滤波单元、工频降压单元、充电单元、辅助供电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功率管驱动单元、风扇控制单元、电路保护单元和微处理器控制单元,充电单元包括第一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六MOS管、第二电解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七电阻和第十八电阻,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在未增加任何外围元器件的基础上,只是利用能量的双向流动,通过控制相关MOS管(第一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或第六MOS管),即达到对蓄电池的充电管理,该功率管驱动单元相对于传统的功率驱动电路,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通过电路保护单元可以提高电路的稳定性,本发明与传统充电器相比,其结构新颖、功能齐备、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实施例中滤波单元、工频降压单元和充电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所述实施例中功率管驱动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所述实施例中电路保护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实施例中,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包括滤波单元1、工频降压单元2、充电单元3、辅助供电单元4、数据采集单元5、功率管驱动单元6、风扇控制单元7、电路保护单元8和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其中,滤波单元1通过工频降压单元2与充电单元3连接,数据采集单元5、功率管驱动单元6、风扇控制单元7和电路保护单元8均与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连接,辅助供电单元4分别与数据采集单元5、功率管驱动单元6、风扇控制单元7和电路保护单元8连接、用于供电,功率管驱动单元6还与充电单元3连接,电路保护单元8还与数据采集单元5连接,采用电路保护单元8可以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图2为本实施例中滤波单元、工频降压单元和充电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图2中,充电单元3包括第一MOS管Q1、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第六MOS管Q6、第二电解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十八电阻R18,其中,第二电解电容C2的正极连接蓄电池的正极BAT+,第二电解电容C2的负极连接蓄电池的负极BAT-,第二电解电容C2的正极还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一MOS管Q1的漏极和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PWM控制端PWM-A,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第四MOS管Q4的漏极和工频降压单元2连接。
第四MOS管Q4的栅极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和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PWM控制端PWM-B,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和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三PWM控制端PWM-C,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第六MOS管Q6的漏极和工频降压单元2连接,第六MOS管Q6的栅极分别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和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第四PWM控制端PWM-D,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MOS管Q4的源极和第六MOS管Q6的源极连接。
本实施例中,滤波单元1对输入的交流电(市电)进行滤波处理,处理后的交流市电通过工频降压单元2转换为低压交流能量,该低压交流能量通过充电单元3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辅助供电单元4为其他工作单元提供供电电源;数据采集单元5采集当前充电状态,包括蓄电池电压、充电电流、散热器温度和风扇工作状态等,数据采集单元5将采集的数据经过放大滤波处理后,送入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功率管驱动单元6驱动功率MOS管(第一MOS管Q1、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第六MOS管Q6)实现BOOST升压充电,将低压交流电平转变为可供蓄电池充电的直流电平。
风扇控制单元7控制风扇的运行,并实时检测风扇的运行情况,当风扇出现异常时,将异常情况送入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电路保护单元8具有过压保护和过流保护作用,当蓄电池的电压或者充电电流超过设定值时,电路保护单元8立即关闭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防止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的电路损坏;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对数据采集单元5以及风扇控制单元7的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通过功率管驱动单元6控制MOS管,实现对蓄电池的充电管理。
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当输出侧接入蓄电池且交流电(市电)接入后,辅助供电单元4开始工作,为各单元提供电源,数据采集单元5将采集到的信息经过放大滤波处理后,送入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对采样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外部环境是否发生异常,若外部环境一切正常,则发出PWM控制信号,PWM控制信号通过功率管驱动单元6控制MOS管(第一MOS管Q1、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第六MOS管Q6),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管理。当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检测到数据采集单元5的信息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发出控制信号,关闭PWM控制信号,停止充电。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或者输出功率到达一定值后,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发出控制信号,控制风扇控制单元7开始工作,开启风扇为一体机散热。
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具有逆变与充电两种功能,当蓄电池的电量变低后,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自动切换到充电模式,对蓄电池实现快速充电。该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的电路是一个双向电路拓扑,能量可正反双向流动,当能量正向运行时为逆变功能,当能量反向运行时为充电功能;能量反向流动过程如下:输入交流电滤波后,经过工频降压单元2降压,该电压经过充电单元3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MOS管Q1、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和第六MOS管Q6均为P沟道MOS管。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MOS管Q1、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和第六MOS管Q6也可以均采用N沟道MOS管,但这时电路的结构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中,工频降压单元2包括第一变压器T1,第一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与滤波单元1连接。第一变压器T1为工频变压器。
本实施例中,滤波单元1包括第四电容CX4、第五电容CX5、第十五电容CY15、第十六电容CY16、第二变压器L2、交流电的火线端P2和交流电的零线端P1,其中,第四电容CX4的一端与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X4的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X4的一端还分别与第十五电容CY15的一端和第二变压器L2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容CY15的另一端接地EARTH,第四电容CX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六电容CY16的一端和第二变压器L2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容CY16的另一端接地EARTH,第二变压器L2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CX5的一端和交流电的火线端P2连接,第二变压器L2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CX5的另一端和交流电的零线端P1连接。
图3为本实施例中功率管驱动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图3中,该功率管驱动单元6包括第一光耦合器U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百六十四电阻R164、第一百六十五电阻R165和第一百七十二电阻R172,其中,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百七十二电阻R172与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百六十四电阻R164的一端、第一百六十五电阻R165的一端和第一光耦合器U1的第二引脚连接,第一百六十五电阻R16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一百六十四电阻R164的另一端和第一光耦合器U1的第三引脚均接地GND,第一光耦合器U1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均悬空,第一光耦合器U1的第六引脚和第七引脚均与第一PWM控制端PWM-A连接,第一光耦合器U1的第五引脚和第八引脚均与辅助供电单元4连接。上述第一光耦合器U1采用的型号为TLP250。
本发明通过第一MOS管Q1、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和第六MOS管Q6的转换能量流通路径,在不增加元器件的基础上实现对蓄电池的充电管理。该功率管驱动单元相对于传统的功率驱动电路,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通过电路保护单元可以提高电路的稳定性,本发明与传统充电器的充电控制策略相比,具有结构新颖、功能齐备、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好等优点。
本实施例中,该功率管驱动单元6还包括第九运算放大器U09D、第八三极管Q08、第九三极管Q09、第十七三极管Q17、第八十电阻R80、第八十八电阻R88、第九十三电阻R93、第一百六十二电阻R162、第一百七十电阻R170、第一百七十八电阻R178、第一百八十二电阻R182、第一百八十三电阻R183、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提供的电压为+12V,第二电源提供的电压为+5V。
第九运算放大器U09D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第十七三极管Q17的集电极和第一百六十二电阻R162的一端连接,第一百六十二电阻R16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百七十电阻R170的一端和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连接,第一百七十电阻R170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七三极管Q17的基极分别与第一百八十三电阻R183的一端、第八十八电阻的R88一端和第九十三电阻R93的一端连接,第十七三极管Q17的发射极和第一百八十三电阻R183的另一端均接地GND。
第九运算放大器U09D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百八十二电阻R182的一端和第一百七十八电阻R178的一端连接,第一百八十二电阻R182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连接,第一百七十八电阻R178的另一端接地GND,第九运算放大器U09D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八十电阻R80的一端、第八三极管Q08的基极和第九三极管Q09的基极连接,第八十电阻R8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源和第八三极管Q08的集电极连接,第八三极管Q08的发射极和第九三极管Q09的发射极均与第二PWM控制端PWM-B连接,第九三极管Q09的集电极接地GND。
本实施例中,该功率管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二光耦合器U2、第三三极管Q03、第一百七十三电阻R173、第一百七十五电阻R175和第一百七十六电阻R176,其中,第三三极管Q03的基极通过第一百七十六电阻R176与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连接,第三三极管Q03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百七十三电阻R173的一端、第一百七十五电阻R175的一端和第二光耦合器U2的第二引脚连接,第一百七十五电阻R17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连接,第三三极管Q03的发射极、第一百七十三电阻R173的另一端和第二光耦合器U2的第三引脚均接地GND,第二光耦合器U2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均悬空,第二光耦合器U2的第六引脚和第七引脚均与第三PWM控制端PWM-C连接,第二光耦合器U2的第五引脚和第八引脚均与辅助供电单元4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光耦合器U2采用的型号为TLP250。
本实施例中,该功率管驱动单元6还包括第十运算放大器U09E、第四三极管Q04、第五三极管Q05、第十八三极管Q18、第七十三电阻R73、第七十五电阻R75、第七十六电阻R76、第七十七电阻R77、第八十一电阻R81、第八十二电阻R82、第一百七十四电阻R174和第一百六十六电阻R166,第十运算放大器U09E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第十八三极管Q18的集电极和第七十三电阻R73的一端连接,第七十三电阻R73的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控制单元9和第七十五电阻R75的一端连接,第七十五电阻R75的另一端接地GND,第十八三极管Q18的基极分别与第七十六电阻R76的一端、第八十二电阻R82的一端和第一百七十四电阻R174的一端连接,第一百七十四电阻R174的另一端和第十八三极管Q18的发射极均接地GND。
第十运算放大器U09E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百六十六电阻R166的一端和第七十七电阻R77的一端连接,第一百六十六电阻R166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连接,第七十七电阻R77的另一端接地GND,第十运算放大器U09E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八十一电阻R81的一端、第四三极管Q04的基极和第五三极管的Q05基极连接,第八十一电阻R8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源和第四三极管Q04的集电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04的发射极和第五三极管Q05的发射极均与第四PWM控制端PWM-D连接,第五三极管Q05的集电极接地GND。
图4为本实施例中电路保护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图4中,该电路保护单元8包括第九运算放大器U9B、第四十二电容C42、第四十三电容C43、第一百零八电阻R108、第一百二十七电阻R127、第一百二十八电阻R128和第一百二十九电阻R129,其中,第九运算放大器U9B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第四十二电容C42的一端和第一百零八电阻R108的一端连接,第四十二电容C42的另一端接地GND,第一百零八电阻R108的另一端与数据采集单元5连接,第九运算放大器U9B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百二十七电阻R127的一端和第一百二十八电阻R128的一端连接,第一百二十七电阻R127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连接,第一百二十八电阻R128的另一端接地,第九运算放大器U9B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百二十九电阻R129的一端和第四十三电容C43的一端连接,第一百二十九电阻R129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连接,第四十三电容C43的另一端接地GND。
总之,本发明在未增加任何元器件的基础上,通过能量双向流动,实现对蓄电池的充电管理,当蓄电池的电量亏空后,可以对蓄电池进行快速有效充电,能降低系统成本。该功率管驱动单元6相对于传统的功率驱动电路,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通过电路保护单元8可以提高电路的稳定性,本发明的结构新颖、功能齐备、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滤波单元、工频降压单元、充电单元、辅助供电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功率管驱动单元、风扇控制单元、电路保护单元和微处理器控制单元,所述滤波单元通过所述工频降压单元与所述充电单元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功率管驱动单元、风扇控制单元和电路保护单元均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辅助供电单元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功率管驱动单元、风扇控制单元和电路保护单元连接、用于供电,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还与所述充电单元连接,所述电路保护单元还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连接;
所述充电单元包括第一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六MOS管、第二电解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七电阻和第十八电阻,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蓄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还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第一MOS管的漏极和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PWM控制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第四MOS管的漏极和工频降压单元连接;
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PWM控制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和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PWM控制端,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第六MOS管的漏极和工频降压单元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PWM控制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和第六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包括第一光耦合器、第二三极管、第一百六十四电阻、第一百六十五电阻和第一百七十二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一百七十二电阻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百六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一百六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百六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百六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三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均悬空,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六引脚和第七引脚均与所述第一PWM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第五引脚和第八引脚均与所述辅助供电单元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九运算放大器、第八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七三极管、第八十电阻、第八十八电阻、第九十三电阻、第一百六十二电阻、第一百七十电阻、第一百七十八电阻、第一百八十二电阻、第一百八十三电阻、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七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一百六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六十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七十电阻的一端和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百七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七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百八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八十八电阻的一端和第九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百八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八十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百七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八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百七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八十电阻的一端、第八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九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八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和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均与所述第二PWM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二光耦合器、第三三极管、第一百七十三电阻、第一百七十五电阻和第一百七十六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一百七十六电阻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百七十三电阻的一端、第一百七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百七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百七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三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均悬空,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六引脚和第七引脚均与所述第三PWM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第五引脚和第八引脚均与所述辅助供电单元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管驱动单元还包括第十运算放大器、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十八三极管、第七十三电阻、第七十五电阻、第七十六电阻、第七十七电阻、第八十一电阻、第八十二电阻、第一百七十四电阻和第一百六十六电阻,所述第十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八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七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控制单元和第七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八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七十六电阻的一端、第八十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百七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七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八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
所述第十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六十六电阻的一端和第七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六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七十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八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八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均与所述第四PWM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第六MOS管均为P沟道MOS管。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提供的电压为+12V,所述第二电源提供的电压为+5V。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保护单元包括第九运算放大器、第四十二电容、第四十三电容、第一百零八电阻、第一百二十七电阻、第一百二十八电阻和第一百二十九电阻,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十二电容的一端和第一百零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十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百零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连接,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二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百二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一百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九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百二十九电阻的一端和第四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百二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四十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55395.5A CN107742918A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55395.5A CN107742918A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42918A true CN107742918A (zh) | 2018-02-27 |
Family
ID=61233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55395.5A Pending CN107742918A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742918A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617739U (zh) * | 2013-11-12 | 2014-05-28 | 浙江肯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控制充电器及电路结构 |
CN106300585A (zh) * | 2016-08-31 | 2017-01-04 | 苏州迈力电器有限公司 | 工频逆变和充电一体机 |
-
2017
- 2017-10-31 CN CN201711055395.5A patent/CN10774291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617739U (zh) * | 2013-11-12 | 2014-05-28 | 浙江肯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控制充电器及电路结构 |
CN106300585A (zh) * | 2016-08-31 | 2017-01-04 | 苏州迈力电器有限公司 | 工频逆变和充电一体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584805U (zh) | 一种平安工程监控不间断电源 | |
CN211508677U (zh) | 一种免平衡充电器 | |
CN204028737U (zh) | 一种电池模拟电路 | |
CN101986508A (zh) | 电池均衡装置 | |
WO2016019667A1 (zh) | 用于充电电池的充电电路和系统 | |
CN111509825A (zh) | 45w宽频带电压自适应pps超级快充移动电源结构 | |
CN107093921A (zh) | 具有掉电检测功能的智能充电器 | |
CN106992668A (zh) | 一种交直流混合输入直流电源 | |
CN110745029B (zh) | 一种车载式双向充电机 | |
CN104296224B (zh) | 一种便携式取暖器 | |
CN202094670U (zh) | 3k工频在线互动式ups控制板 | |
CN204013276U (zh) | 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双向储能变流器硬件控制系统 | |
CN205029438U (zh) | 一种区域能效数据采集装置 | |
CN207410096U (zh) | 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 |
CN204554959U (zh) | 一种便携式取暖器 | |
CN109245188B (zh) | 一种充电装置及边充边放电源路径管理方法 | |
CN107742918A (zh) | 具有功率驱动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 |
CN204967352U (zh) | 移动电源 | |
CN205583798U (zh) | 一种正脉冲充电器电路 | |
CN207339386U (zh) | 具有辅助供电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机 | |
CN103475074B (zh) | 空载低损耗电池充电电路 | |
CN107707133A (zh) |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驱动装置的供电系统 | |
CN207410095U (zh) | 具有微处理控制的工频逆变充电一体装置 | |
CN205864269U (zh) | 一种后备式不间断变频电源 | |
CN205565772U (zh) | 具有充电管理的移动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