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36052B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36052B
CN107736052B CN201680037778.7A CN201680037778A CN107736052B CN 107736052 B CN107736052 B CN 107736052B CN 201680037778 A CN201680037778 A CN 201680037778A CN 107736052 B CN107736052 B CN 1077360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layers
maximum number
downlink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77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36052A (zh
Inventor
铃木翔一
相羽立志
今村公彦
示泽寿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736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60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36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60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Abstract

终端装置针对PDSCH发送而发送RI;接收用于确定层的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最大数假设为确定用于RI的比特宽度;在PDSCH上接收传输块;对传输块的码块进行解码,此处,在对所述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至少存储与规定的软信道比特的范围对应的软信道比特,规定的软信道比特基于用于确定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基于2015年7月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5-133997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对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Long Term Evolution(LTE);长期演进”或“Evolved U 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进行了研究。在LTE中,基站装置也称为eNodeB(evolved NodeB;演进型NodeB),终端装置也称为UE(User Equipmen t;用户设备)。LTE是一种将基站装置所覆盖的区域呈蜂窝状配置多个的蜂窝通信系统。单个基站装置可以管理多个小区。
LTE中导入有经由聚合了终端装置的多个载波(小区)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以及多个层被空间复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从LTERel ease8开始被导入,载波聚合从LTERelease10开始被导入(非专利文献2、3、4)。
在LTE中,即使在MIMO及载波聚合被导入后,MIMO及载波聚合的功能也在持续扩大。终端装置将表示支持该终端装置的MIMO及载波聚合的技术的能力信息发送至基站装置(非专利文献5)。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101V12.7.0(2015-03)",2nd April,2015.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1V12.5.0(2015-03)",26th March,2015.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2V12.4.0(2015-03)",26th March,2015.
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3V12.5.0(2015-03)",26th March,2015.
非专利文献5:"3GPP TS 36.306V12.4.0(2015-03)",27th March,201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如上述的无线系统中,基站装置实际的动作和终端装置所假设的基站装置的动作不同,存在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不能正确地通信的情况。例如,针对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反馈的秩指示(RI:Rank Indicator)的比特宽度、下行传输块的码块的速率匹配、软信道比特的存储等,存在基站装置实际的动作和终端装置所假设的基站装置的动作,以及/或者终端装置实际的动作和基站装置所假设的终端装置的动作不同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基站装置进行有效率地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解决问题的手段
(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式采取了如下所述的手段。即,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终端装置,具备:发送部,其针对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发送而发送RI(R ank Indicator);接收部,其接收用于确定层的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最大数假设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在所述PDSCH上接收传输块;及解码部,其对所述传输块的码块进行解码,在所述解码部对所述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所述解码部至少存储与规定的软信道比特的范围对应的软信道比特,所述规定的软信道比特基于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至少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
(2)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其针对PDSCH(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发送而发送RI(Rank Indicator);接收用于确定层的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最大数假设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在所述PDSCH上接收传输块;对所述传输块的码块进行解码,在对所述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至少存储与规定的软信道比特的范围对应的软信道比特,所述规定的软信道比特基于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至少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
(3)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一种集成电路,其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如下功能,即,针对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 nel)发送而发送RI(Rank Indicator)的功能;接收用于确定层的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的功能,所述第一最大数假设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在所述PDSCH上接收传输块的功能;对所述传输块的码块进行解码的功能,在对所述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至少存储与规定的软信道比特的范围对应的软信道比特,所述规定的软信道比特基于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至少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若干个方式,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能够有效率地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部3071中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用部3075中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传输模式、DCI格式以及PDSCH的传输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UE类别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下行链路UE类别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由多个能力参数所示的类别的组合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宽类型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 ion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 ion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带宽类型和MIMO能力的组合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3之间的时序图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速率匹配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比特选择和修剪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9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中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Nsoft的确定相关的流程图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Kc的设定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wk,wk+1,…,w(k+nSB-1)mod Ncb>的范围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2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中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N’soft的确定相关的流程图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设定有多个小区。将终端装置经由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技术称为小区聚合或载波聚合。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针对终端装置而设定的多个小区中的每一个。此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所设定的多个小区的一部分。终端装置中所设定的小区也称为服务小区。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以及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方式中的任一个应用于每个小区。
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包含一个主小区(PCell)和一个或多个辅小区(SCell)。主小区是进行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 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开始连接重建(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或者在越区切换过程中指定为主小区的小区。辅小区也可以在RRC连接被建立的时间点或之后被设定。
在下行链路中,与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在上行链路中,与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分量载波包含传输带宽设定。例如,传输带宽设定为1.4MHz、5MHz、10MHz、15MHz、20MHz。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以下,将终端装置1A-1C称为终端装置1。
对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及物理信号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从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的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位层输出的信息。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UC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 rmation:UCI)的物理信道。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表示PUSCH资源请求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以及针对下行链路数据(Transport block,Downlink-Shared Channel:DL-SCH)的A CK(acknowledgement;肯定响应)/NACK(negative-acknowledge ment;否定响应)。ACK/NACK也称为HARQ-ACK、HARQ反馈或响应信息。
信道状态信息包含信道品质指标(Channel Quality Indicato r:CQI)、RI(RankIndicator)以及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 or)。CQI表示针对在PDSCH上发送的单个传输块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RI表示由终端装置1确定的有效的层(useful layers)的数量。PMI表示由终端装置1确定的码本。该码本与PDSC H的预编码相关联。
PUS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物理信道。此外,PUSCH可以用于将HARQ-ACK及/或信道状态信息与上行链路数据一起发送。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仅发送信道状态信息或者仅发送HARQ-A CK和信道状态信息。
PRACH是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物理信道。
在图1中,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上行链路物理信号虽然不用于发送从上位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 RS)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2种类型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
DMRS与PUSCH或PUCCH的发送关联。SRS与PUSCH或PUCCH的发送没有关联。
在图1中,在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位层输出的信息。
·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HICH(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 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
PBCH用于通知在终端装置1中共同使用的主信息块(Mast er InformationBlock:MIB,Broadcast Channel:BCH;广播信道)。MIB以40ms的间隔发送,MIB以10ms的间隔重复发送。具体而言,在满足SFN mod 4=0的无线帧的子帧0中进行MIB的初始发送,在其他所有的无线帧的子帧0中进行MIB的重发(repetition)。系统帧号(SFN,system framenumber)是无线帧的编号。MIB是系统信息。例如,MIB包含表示SFN的信息。PBCH在发送天线端口0至3的一部分或全部中发送。
PCFICH用于发送对PDCCH的发送中使用的区域(OFDM符号)进行指示的信息。
PHICH用于发送HARQ指示符(HARQ反馈、响应信息),该HARQ指示符表示针对基站装置3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Uplin k Shared Channel:UL-SCH;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ACK(ACKn owledgement;肯定响应)或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响应)。
PDCCH以及EPDC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 nk ControlInformation: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称为DCI格式。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链路授权下行链路授权(downli nk grant)以及上行链路授权(uplink grant)。下行链路授权也称为下行链路指定(downlink assignment)或下行链路分配(downli nk allocation)。
下行链路授权用于单个小区内的单个PDSCH的调度。下行链路授权用于与被发送了该下行链路授权的子帧相同的子帧内的P DSCH的调度。上行链路授权用于单个小区内的单个PUSCH的调度。上行链路授权用于比被发送了该上行链路授权的子帧靠后4个以上的子帧内的单个PUSCH的调度。
DCI格式中附加有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位。CRC奇偶校验位被C-RNTI(Cell-RadioNet 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或者SP S C-RNTI(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 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半持续调度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加扰。C-R NTI以及SPS C-RNTI是用于在小区内识别终端装置1的标识符。C-RNTI用于控制单个子帧中的PDSCH或者PUSCH。SPS C-RNT I用于周期性分配PDSCH或PUSCH的资源。
PDS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MCH用于发送多播数据(Multicast Channel:MCH;多播信道)。
在图1中,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下行链路物理信号虽然不用于发送从上位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同步信号(tionSynchronization Signal:SS)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L RS)
同步信号用于使终端装置1获取下行链路的频域和时域的同步。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终端装置1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输路径校正。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终端装置1计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5种类型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特定参考信号)
·与PDSCH关联的URS(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UE特定参考信号)
·与EPDCCH关联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NZP CSI-RS(Non-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n-Refere nceSignal;非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ZP CSI-RS(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n-Reference Sig nal;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MBSFN R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 over SingleFrequency Network Reference Signal;多媒体广播和多播服务单频网络参考信号)
·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定位参考信号)
CRS在子帧的整个频带中发送。CRS用于进行PBCH/PD CCH/PHICH/PCFICH/PDSCH的解调。CRS也可以用于终端装置1计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况信息。在用于CRS发送的天线端口上发送PBCH/PDCCH/PHICH/PCFICH。
与PDSCH关联的URS在用于发送与URS关联的PDSCH的子帧及频带中发送。URS用于进行与URS关联的PDSCH的解调。
PDSCH在用于CRS或U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上发送。例如,DCI格式1A用于在用于C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上发送的PD SCH的调度。例如,DCI格式2B、DCI格式2C及DCI格式2D用于在用于U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上发送的PDSCH的调度。
与EPDCCH关联的DMRS在用于发送与DMRS关联的EPD CCH的子帧及频带中发送。DMRS用于进行与DMRS关联的EPD CCH的解调。EPDCCH在用于DM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上发送。
NZP CSI-RS在设定的子帧中发送。发送NZPCSI-RS的资源由基站装置设定。NZPCSI-RS用于终端装置1计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终端装置1使用NZP CSI-RS进行信号测定(信道测定)。NZP CSI-RS在发送天线端口15至22的一部分或全部中被发送。终端装置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信息,设定/确定用于发送NZP CSI-RS的发送天线端口。
ZP CSI-RS的资源由基站装置3设定。基站装置3以零输出发送ZP CSI-RS。即,基站装置3不发送ZP CSI-RS。基站装置3在进行了ZP CSI-RS的设定的资源中不发送PDSCH及EPDCCH。例如,在某个小区中的与NZP CSI-RS对应的资源中,终端装置1可以测定干扰。
MBSFN RS在用于PMCH的发送的子帧的整个频带中发送。MBSFN RS用于进行PMCH的解调。PMCH在用于MBSFN RS的发送的天线端口上发送。
PRS可以用于RSTD(Reference Signal Time Difference,参考信号时间差)的测定。RSTD由相邻小区和参考小区之间的相对定时差(relative timing difference)来定义。
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总称为下行链路信号。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总称为上行链路信号。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总称为物理信道。将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总称为物理信号。
BCH、MCH、UL-SCH以及DL-SCH为传输信道。将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层所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MAC层所使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也称为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或者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在MAC层中按照每个传输块来进行HARQ(Hybrid Automatic R 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控制。传输块是MAC层转发(deliver)给物理层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中,传输块被映射为码字,按照每个码字来进行编码处理。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radio frame)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概略构成的图。每个无线帧长度为10ms。在图2中,横轴为时间轴。此外,每个无线帧由两个半帧构成。每个半帧的长度为5ms。每个半帧由5个子帧构成。每个子帧的长度为1ms,并由两个连续的时隙被定义。每个时隙的长度为0.5ms。无线帧内的第i个子帧由第(2×i)个时隙与第(2×i+1)个时隙构成。即每10ms间隔可以应用10个子帧。,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以下的三个类型的子帧。
·下行链路子帧(第一子帧)
·上行链路子帧(第二子帧)
·特殊子帧(第三子帧)
下行链路子帧是用于下行链路发送而保留的子帧。上行链路子帧是用于上行链路发送而保留的子帧。特殊子帧包含三个字段。该三个字段为DwPTS(Downlink Pilot TimeSlot,下行链路导频时隙)、GP(Guard Period,保护时段)及UpPTS(Uplink Pilot TimeSlot,上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GP及UpPTS的总长度为1ms。DwPTS是用于下行链路发送而保留的字段。UpPTS是用于上行链路发送而保留的字段。GP是不进行下行链路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的字段。另外,特殊子帧可以仅由DwPTS及GP构成,也可以仅由GP及UpPTS构成。
单个的无线帧至少由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及特殊子帧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支持5ms和10ms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切换点周期(downlink-to-uplink switch-point periodicity)。在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切换点周期为5ms的情况下,无线帧内的两个半帧都包括特殊子帧。在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切换点周期为10ms的情况下,特殊子帧仅被包括在无线帧内的前半帧中。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OFDM符号应用标准CP(normal Cyclic Prefix,标准循环前缀)。另外,也可以对OFDM符号应用扩展CP(extended Cyclic Prefix,扩展循环前缀)。各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者物理信道由资源网格而表现。在图3中,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频率轴。在下行链路中,资源网格由多个子载波与多个OFDM符号来定义。在上行链路中,资源网格由多个子载波与多个SC-FDMA符号来定义。构成一个时隙的子载波的数量也可以依赖于小区的带宽。构成一个时隙的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的数量可以是7个。资源网格内的各个单元被称为资源单元。资源单元也可以使用子载波的编号与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的编号来识别。
资源块用于表现某个物理信道(PDSCH或者PUSCH等)对资源单元的映射。资源块也可以定义为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某个物理信道可首先映射到虚拟资源块。然后,虚拟资源块也可以映射到物理资源块。一个物理资源块可以由时域中7个连续的OF DM符号或SC-FDMA符号、和频域中12个连续的子载波来定义。因此,一个物理资源块可由(7×12)个资源单元构成。此外,一个物理资源块在时域中可与一个时隙对应,在频域中也可与180kHz对应。而且,物理资源块在频域中也可以被附上从0开始的编号。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1包含上位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及收发天线109而构成。此外,上位层处理部101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及信道状态信息(CSI)报告控制部1015而构成。此外,接收部105包含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复用分离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及测定部1059而构成。此外,发送部107包含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而构成。
上位层处理部101向发送部107输出通过用户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此外,上位层处理部101进行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融合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 adioLink 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 ntrol:RRC)层的处理。
上位层处理部101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自身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于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
上位层处理部101具备的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进行经由接收部105接收到的DCI格式(调度信息)的解释,基于解释所述D CI格式的结果,生成控制信息以进行接收部105及发送部107的控制,并输出至控制部103。
CSI报告控制部1015指示测定部1059导出与CSI参考资源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RI/PMI/CQI)。CSI报告控制部1015指示发送部107发送RI/PMI/CQI。CSI报告控制部1015设置测定部1059计算CQI时使用的设定。
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位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接收部105及发送部107并进行接收部105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接收部10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109而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所得的信息输出到上位层处理部101。
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收发天线109而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为中频(下变频:down covert),将多余的频率成分去除,以适当地维持信号电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电平,基于与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进行正交解调,并将经正交解调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经转换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并对已去除了保护间隔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从而提取频域的信号。
复用分离部1055将所提取的信号分别分离为PHICH、PDCC H、EPDCCH、PDSCH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复用分离部1055根据从测定部1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推定值,进行PHICH、PDCCH、EPDCCH及PDSCH的传输路径的补偿。此外,复用分离部1055将经分离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到测定部1059。
解调部1053对PHICH乘以对应的符号并进行合成,对经合成的信号进行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方式的解调,并向解码部1051输出。解码部1051对发往自身装置的PHICH进行解码,将解码所得的HARQ指示输出到上位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PDCCH及/或EPDCCH进行QPSK调制方式的解调,并向解码部1051输出。解码部1051在尝试PDCC H及/或EPDCCH的解码并成功解码的情况下,将解码所得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对应的RNTI输出到上位层处理部101。
解调部1053对PDSCH进行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四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 on,正交幅度调制)、64QAM等由下行链路授权而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向解码部1051输出。解码部1051基于与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编码率有关的信息进行解码,将解码所得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向上位层处理部101输出。
测定部105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测定,信道测定及/或干扰测定。测定部1059向上位层处理部101输出基于测定结果计算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测定结果。此外,测定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计算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的推定值,并向复用分离部1055输出。
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位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进行编码及调制,复用PUCCH、PUSCH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并经由收发天线109发送到基站装置3。
编码部1071对从上位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部1073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比特用BPSK、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进行调制。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基于用以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小区标识符(physical cell identity:称为PCI、Cell 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由上行链路授权通知的循环移位、针对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的值等,生成由预先规定的规则(式)求出的序列。
复用部1075基于用于PUSCH的调度的信息,确定被空间复用的PUSCH的层数,通过使用多输入多输出空间复用(MIMO S M,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patialMultiplexing)将在相同的PUSCH上所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映射到多个层上,并且针对该层进行预编码(precoding)。
复用部107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PUSCH的调制符号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 T)。此外,复用部1075对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复用PUCCH与PUS CH的信号和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即,复用部1075对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在资源单元配置PUCCH与PUSCH的信号和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无线发送部1077对经复用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 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并进行SC-FDMA方式的调制,对由SC-FDMA调制的SC-FDMA符号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将针对中频带的多余的频率成分去除,将中频信号转换(上变频:up convert)为高频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成分,放大功率,将其输出到收发天线109并进行发送。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包含上位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及收发天线309而构成。此外,上位层处理部301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调度部3013及CSI报告控制部3015而构成。此外,接收部305包含解码部3051、解调部3053、复用分离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及测定部3059而构成。此外,发送部307包含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而构成。
上位层处理部301进行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 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融合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 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位层处理部301生成控制信息以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并输出至控制部303。
上位层处理部301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从上层节点获取配置于下行链路的PDSCH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 CE(Control Element)等,且输出到发送部307。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每个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
上位层处理部301具备的调度部3013根据所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推定值或信道的品质等,来决定分配物理信道(PDSCH及PUSCH)的频率以及子帧、物理信道(PDSCH及PUSCH)的编码率及调制方式及发送功率等。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生成控制信息以进行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的控制,并输出到控制部303。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生成用于物理信道(PDSCH及PUSCH)的调度的信息(例如,DCI格式)。
上位层处理部301具备的CSI报告控制部3015控制终端装置1的CSI报告。CSI报告控制部3015假设终端装置1导出CSI参考资源中的RI/PMI/CQI,并经由发送部307将表示各种设定的信息发送给终端装置1。
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位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并进行接收部305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接收部305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将解码所得的信息输出到上位层处理部301。无线接收部3057将经由收发天线309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而转换为中频(下变频:downcovert),将多余的频率成分去除,以适当地维持信号电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电平,基于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进行正交解调,将经正交解调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无线接收部3057从经转换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GI)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对去除了保护间隔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到复用分离部3055。
复用分离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为P UCCH、PUSCH、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另外,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利用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且基于对各终端装置1通知的上行链路授权所含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来进行。此外,复用分离部3055根据从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推定值进行PUCCH与PUSCH的传输路径的补偿。此外,复用分离部3055将经分离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到测定部3059。
解调部3053对PUSCH进行离散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 Dis crete FourierTransform:IDFT),获取调制符号,分别对PUCCH与PUSCH的调制符号使用BPSK(BinaryPhase Shift Keying)、QPSK、16QAM、64QAM等预先规定的调制方式、或者自身装置预先利用上行链路授权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调制方式,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解调部3053基于利用上行链路授权而预先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被空间复用的序列数、和指示对该序列进行预编码的信息,将通过使用MIMO SM而在同一PUSCH中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分离。
解码部3051以预先规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规定的编码率、或自身装置预先利用上行链路授权通知给终端装置1的编码率,对解调后的PUCCH与PUSCH的编码比特进行解码,将解码所得的上行链路数据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向上位层处理部101输出。在重传PUSCH的情况下,解码部3051使用从上位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缓冲区中所保存的编码比特、与解调后的编码比特进行解码。测定部30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测定传输路径的推断值、信道的品质等,并输出到复用分离部3055及上位层处理部301。
发送部307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位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及调制,复用PHICH、PDCC H、EPDCCH、PDSCH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且经由收发天线309将信号发送到终端装置1。
编码部3071对从上位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比特利用BPSK、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进行调制。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根据如下规则求出的终端装置1所已知的序列作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所述规则是基于用以对基站装置3进行识别的物理小区标识符(PCI)等而预先规定的规则。
复用部3075根据被空间复用的PDSCH的层数,将在一个P USCH上所发送的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数据映射到一个或多个层上,并且针对该一个或多个层进行预编码(precoding)。复用部375对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复用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信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375对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在资源单元配置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信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无线发送部3077对经复用的调制符号等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并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对由OFDM调制的OFDM符号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将针对中频带的多余的频率成分去除,将中频信号转换(上变频:upconvert)为高频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成分,放大功率,将其输出到收发天线309并进行发送。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部3071中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图。编码部3071可以将图6的处理应用于每个传输块。一个传输块被映射到一个码字。即,编码传输块与编码码字相同。
编码部3071将对应的CRC奇偶校验位附加在从上位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一个码字上后,将码字分割为一个或多个码块(S600)。对应的CRC奇偶校验位也可以被附加到每个码块。
一个或多个码块的每一个被编码(例如,turbo编码或卷积编码)(S601)。速率匹配被应用于每个码块的编码比特序列(S602)。通过连接应用了速率匹配的一个或多个码块,获得码字的编码比特序列(S603)。码字的编码比特的序列被输出到调制部3073。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用部3075中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图。复用部3075将从调制部3073输入的第一码字的复数值符号以及第二码字的复数值符号映射到一个或多个层(S700)。另外,也可以仅第一码字的复数值符号从调制部3073输入。另外,所输入的码字的数量等于或少于层数。
预编码应用于映射到层的复数值符号(S701)。通过预编码生成与对应的发送天线端口的数量相同的复数值符号序列。另外,层数等于或小于与PDSCH发送对应的发送天线端口的数量。对于与PDSCH的发送相对应的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将应用了预编码的复数值符号映射到资源元素(S702)。
终端装置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信息,设定针对PDSC H发送的传输模式。终端装置1由上位层设定,以便根据该传输模式接收经由PDCCH用信号通知的PDSCH数据发送。终端装置1根据传输模式选择要监控的DCI格式。此外,终端装置1根据传输模式以及所接收的DCI格式,确定与该DCI格式对应的PDSCH的传输方式。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传输模式、DCI格式以及PDSC H的传输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图。图8的P800的列表示传输模式。图8的P801的列表示DCI格式。图8的P802的列表示与PDCCH对应的PDSCH的传输方式以及由该PDSCH的传输方式支持的层数。例如,在图8中,在终端装置1设定为传输模式4并且在PDCCH上接收到DCI格式2的情况下,与该PDCC H对应的PDSCH的传输方式为闭环空间复用(最多4层)或传输分集(1层)。另外,DCI格式2所包含的信息表示闭环空间复用以及传输分集的任一者。此外,DCI格式2所包含的信息表示被空间复用的层数。
终端装置1发送能力信息(UECapability Information)到基站装置3。基站装置3根据所述能力信息来设定终端装置1,并调度终端装置1。
能力信息也可以包含多个能力参数(UE radio access capab ilityparameters,UE无线接入能力参数)。一个能力参数与一个功能或1组功能对应。一个能力参数也可以表示对应的功能或对应的功能组是否被成功测试。一个能力参数也可以表示终端装置1是否支持对应的功能或对应的功能组。能力信息是RRC层的信息。能力参数是RRC层的参数。
能力信息也可以包含表示UE类别的一个或者多个能力参数。能力信息也可以包含表示下行链路UE类别的一个能力参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行链路UE类别与UE类别分开定义。UE类别以及下行链路UE类别与DL-SCH软信道比特的总数,以及下行链路中用于空间复用的所支持的层的最大数对应。DL-SCH软信道比特的总数是可用于DL-SCH的HARQ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UE类别的一个示例的图。图9的P900的列表示指示UE类别的能力参数。图9的P901的列表示由能力参数所示的UE类别。图9的P902表示UE类别对应的DL-SCH软信道比特的总数。图9的P903表示UE类别对应的下行链路中用于空间复用的支持的层的最大数。能力参数ue-Category(w ithout suffix,无后缀)表示UE类别1至5中的任一个。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表示UE类别6至8中的任一个。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表示UE类别9和10中的任一个。能力参数ue-Ca tegory-v11a0表示UE类别11和12中的任一个。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下行链路UE类别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0的P1000的列表示指示下行链路UE类别的能力参数。图10的P1001的列表示由能力参数所示的下行链路UE类别。图10的P1002表示下行链路UE类别对应的DL-SCH软信道比特的总数。图10的P1003表示下行链路UE类别对应的下行链路中的用于空间复用的所支持的层的最大数。能力参数ue-Category DL-r12表示下行链路UE类别0、6、7、9、10、11、12、13以及14中的任一个。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由多个能力参数所示的类别的组合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1的情况9表现为:在能力参数ue-Catego ry DL-r12表示下行链路UE类别9的情况下,能力参数ue-Catego ry-v1020表示UE类别6,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表示UE类别4。
能力信息也可以包含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载波聚合以及表示MIMO的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ion。能力参数supported BandCombination表示一个或多个的频带组合。一个该频带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频带。一个该频带包括支持的带宽类型以及针对下行链路的MIMO能力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即,针对能力参数suppo rtedBandCombination中所确定的每个频带组合的每个频带的带宽类型,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提供针对下行链路的MIMO能力。针对该下行链路的MIMO能力表示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层的最大数,并且应用于与带宽类型对应的所有分量载波(小区)。
带宽类型与针对该带宽类型的终端装置1所支持、聚合的传输带宽设定,以及分量载波的最大数对应。聚合的传输带宽设定根据对应的频带中聚合的分量载波所包含的资源块的总数来定义。另外,与带宽类型对应的多个分量载波在频域中是连续的。在频域中连续的分量载波之间也可以有300kHz或更小的保护频带。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宽类型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12中,带宽类型为C的情况下,聚合的传输带宽设定大于25,等于或小于100,并且分量载波的最大数为2。
图13及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能力参数supportedBan dCombination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 mbination包含于能力参数RF-Parameters-r10中。能力参数support edBandCombination包含一个或多个参数BandCombinationParamet ers-r10。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ion表示频带组合。参数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r10包含一个或多个参数BandParamet ers-r10。参数BandParameters-r10表示一个频带。
包含在参数BandParameters-r10中的参数FreqBandIndicator表示对应频带的频率。包含在参数BandParameters-r10中的参数b andParametersUL-r10包括一个或多个参数CA-MIMO-ParametersU L-r10。参数CA-MIMO-ParametersUL-r10包含参数ca-BandwidthClassUL-r10以及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UL-r10。参数ca-B andwidthClassUL-r10表示对应频带中的上行链路的带宽类型。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UL-r10表示对应频带中的针对上行链路的MIMO能力(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层的最大数)。即,参数c a-BandwidthClassUL-r10表示带宽类型和针对上行链路的MIMO能力的一个组合。
包含在参数BandParameters-r10中的参数bandParametersDL-r10包括一个或多个参数CA-MIMO-ParametersDL-r10。参数CA-M IMO-ParametersDL-r10包含参数ca-BandwidthClassDL-r10以及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参数ca-BandwidthClassDL-r10表示对应频带中的针对下行链路的带宽类型。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表示对应频带中的针对下行链路的MIMO能力(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层的最大数)。即,参数ca-BandwidthCl assDL-r10表示下行链路的带宽类型和针对MIMO能力的一个组合。
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ion也可以表示没有载波聚合的MIMO能力(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层的最大数)。
针对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ion中确定的每个频带组合的每个频带的带宽类型,进一步地,终端装置1表示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层的最大数,并且向基站装置提供应用于与带宽类型对应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任一个的MIMO能力(参数supportedMI MO-CapabilityDL-v10xx)。针对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i on中确定的每个频带组合的每个频带的带宽类型的每一个,参数s 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也可以包含于能力信息中。
即,针对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ion中确定的每个频带组合的每个频带的带宽类型(参数ca-BandwidthClassDL-r10)的每一个,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提供应用于与该带宽类型对应的所有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针对下行链路的MIMO能力(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以及应用于与该带宽类型对应的每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MIMO能力(参数supportedMIMO-Capa bilityDL-v10xx)。另外,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 x也可以不包含在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ion中。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带宽类型和MIMO能力的组合的一个示例的图。针对能力参数supportedBandCombination中确定的一个频带组合中的一个频带,终端装置1也可以向基站装置提供由图15所示的4个组合。图15中,在带宽类型为B的情况下,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表示2,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表示{4,2}。
在图15中,不能解读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的基站装置3判断在对应频带中设定的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两个小区)的每一个中支持的层的最大数为2。
在图15中,能够解读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的基站装置3判断在对应频带中设定的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两个小区)的一个中支持的层的最大数为4,在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两个小区)的另一个中支持的层的最大数为2。
以下,在图15的说明中,终端装置1假设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被设定在一个频带中。此处,也可以由基站装置3控制是否应用针对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哪一个使用最多4层的PDSCH(DL-SCH)发送。基站装置3也可以仅应用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一个的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并将表示层的最大数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发送给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也可以仅应用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一个的第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并将表示层的最大数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发送给终端装置1。参数LayersCount-v10xx为RRC层的参数。
例如,在图15中,基站装置3也可以向终端装置1发送针对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一个的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并表示4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以及针对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一个的第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并表示2的参数LayersC ount-v10xx。
例如,在图15中,在针对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一个的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被接收/设定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针对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一个的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PDSCH(DL-SCH)发送,也可以判断该参数LayersCount-v10xx所示的最多4层被应用。
例如,在图15中,在针对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一个的第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被接收/设定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针对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一个的第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PDSCH(DL-SCH)发送,也可以判断该参数LayersCount-v10xx所示的最多2层被应用。
例如,在图15中,在能力信息中不包含参数supportedMIM O-CapabilityDL-r10和参数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针对该两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一个的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PDSCH(DL-SCH)发送,也可以判断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对应的层的最大数被应用。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3之间的时序图的一个示例的图。
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发送UECapabilityEnquiry消息(S160)。UECapabilityEnquiry消息是RRC层的消息。UECapability Enquiry消息用于请求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传输。在接收了UECapabilityEnquiry消息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发送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S161)。
基站装置3根据所接收的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 n),确定针对终端装置1的载波聚合、与PDSCH发送相关的传输模式以及与PDSCH发送相关的MIMO的设定(S162)。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S163)。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传输用于在S161中所确定的设定的RRC层的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是用于修正RRC连接的命令。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也可以包含参数LayersCount-v10xx。
终端装置1根据所接收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进行RRC连接的修正/重设定。即,终端装置1根据所接收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进行载波聚合、与PDSCH发送相关的传输模式以及与PDSCH发送相关的MIMO的修正/重设定。终端装置1在根据所接收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进行RRC连接的修正/重设定之后,将RRCConnectionReconfigu ration消息发送至基站装置3。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是RRC层的消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用于确认R RC连接的重设定的正常结束(successful completion)。
终端装置1及基站装置3基于在S162中所确定的设定及/或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确定RI的比特宽度(S165)。终端装置1在PUCCH或者PUSCH上向基站装置3发送在S165中确定了比特宽度的RI。基站装置3通过假设在S165中确定了比特宽度的RI,进行RI的接收处理(解复用、解调及/或解码)。
RI的比特宽度是针对每个对应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而给出的。与不同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对应的RI的比特宽度也可以不同。在对应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下行链路(PDSCH)的层的最大数为2的情况下,RI的比特宽度为“1”。在对应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下行链路(PDSCH)的层的最大数为8的情况下,,RI的比特宽度为“3”。
终端装置1即基站装置3基于在S162中所确定的设定及/或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确定在PDSCH上发送的传输块(码字)的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以及针对该码块的速率匹配(S167)。
基站装置3根据针对在S167中确定的传输块的码块的速率匹配,对传输块进行编码,并在PDSCH上将编码后的传输块发送至终端装置1(S178)。终端装置1根据针对在S167中确定的传输块的码块的速率匹配,进行该传输块的接收处理(解码)。
终端装置1在传输块的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存储该码块的软信道比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S169)。该码块的软信道比特中的哪一个被存储是通过参考在S167中确定的传输块的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而给出的。所存储的软信道比特被用于针对该码块的HARQ处理。所存储的软信道比特也可以与重传的软信道比特合成。
以下,对关于图16的步骤S165中的RI的比特宽度的确定方法的第一例进行说明。第一例应用于终端装置1。
(1-1)在第一例中,终端装置1具备:发送部107,其发送由终端装置确定的所述RI,所述RI(Rank Indicator)对应于与第一频带组合中的第一频带的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以及有效的层(useful layers)的数量;接收部105,其接收所述PDSCH。此处,所述发送部107发送包含第一信息(ue-Category(without suffix))、第二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第三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及/或第四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的能力信息(U ECapabilityInformation)。此处,所述接收部105接收针对与第一频带组合中的第一频带的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此处,所述第一信息(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表示与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对应的UE类别。此处,所述第二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表示与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数量对应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所述第一带宽类型针对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此处,所述第三信息(s 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应用于所有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并且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此处,所述第四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应用于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任一个,并且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此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此处,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是基于是否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并通过参考与所述第一信息对应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由所述第三信息所示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以及由所述第五信息所示的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中的任一个而给出的。此处,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通过参考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而给出。
(1-2)在第一例中,在没有设定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及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中的任一个而给出。此处,在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 ersCount-v10xx)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而给出。
(1-3)在第一例中,在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并且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一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9)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一端口数,以及(i i)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一端口是用于CSI-RS(Cha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的发送天线端口。
(1-4)在第一例中,在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并且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二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4)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二端口数,以及(i i)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二端口是用于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的发送天线端口。即,在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并且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二传输模式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是根据至少由所述第五信息所示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而确定的。
(1-5)在第一例中,在没有设定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且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一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9),且在所述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 on)中包含了所述第三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一端口数,以及(ii)由所述第三信息所示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一端口是用于CSI-RS(Cha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的发送天线端口。
(1-6)在第一例中,在没有设定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且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一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9),且在所述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 on)中没有包含所述第三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一端口数,以及(ii)与所述第一信息对应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一端口是用于CSI-RS(Chanel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的发送天线端口。
(1-7)在第一例中,在没有设定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且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二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4)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二端口数,以及(i i)与所述第一信息对应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二端口是用于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 nel)的发送天线端口。
(1-8)在第一例中,所述发送部107在PUSCH(Physical U plink Shared CHannel)上发送所述RI。
以下,对关于图16的步骤S165中的RI的比特宽度的确定方法的第二例进行说明。第二例应用于基站装置3。
(2-1)在第二例中,基站装置3具备:接收部305,其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由终端装置确定的所述RI,所述RI(Rank Indica tor)对应于与第一频带组合中的第一频带的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发送,以及有效的层(useful layers)的数量;发送部307,其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所述PDSCH。此处,所述接收部305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包含第一信息(ue-Category(withoutsuffix))、第二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第三信息(supportedMIM O-CapabilityDL-r10)及/或第四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 L-v10xx)的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此处,所述发送部307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针对与第一频带组合中的第一频带的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
此处,所述第一信息(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表示与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对应的UE类别。此处,所述第二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表示与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数量对应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所述第一带宽类型针对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此处,所述第三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应用于所有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并且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此处,所述第四信息(su 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应用于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任一个,并且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此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此处,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是基于是否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并通过参考与所述第一信息对应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由所述第三信息所示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以及由所述第五信息所示的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中的任一个而给出的。
(2-2)在第二例中,在没有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及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中的任一个而给出。此处,在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而给出。
(2-3)在第二例中,在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并且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一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9)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一端口数,以及(ii)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一端口是用于CSI-RS(Chane 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的发送天线端口。
(2-4)在第二例中,在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并且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二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4)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二端口数,以及(ii)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二端口是用于PBCH(Physica l BroadcastCHannel)的发送天线端口。即,在设定了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并且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二传输模式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至少根据由所述第五信息所示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而确定。
(2-5)在第二例中,在没有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且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一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9),且在所述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中包含了所述第三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一端口数,以及(ii)由所述第三信息所示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一端口是用于CSI-RS(Chane 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的发送天线端口。
(2-6)在第二例中,在没有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且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一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9),且在所述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中没有包含所述第三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一端口数,以及(ii)与所述第一信息对应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一端口是用于CSI-RS(Cha 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的发送天线端口。
(2-7)在第二例中,在没有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针对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五信息(LayersCount-v10xx),且针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针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第二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4)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五最大数根据(i)所设定的第二端口数,以及(ii)与所述第一信息对应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中的最小值而被确定。此处,所述第二端口是用于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的发送天线端口。
(2-8)在第二例中,所述接收部305在PUSCH(Physical U plink Shared CHannel)上接收所述RI。
以下,对关于图16的步骤S165中的RI的比特宽度的确定方法的第三例进行说明。第三例应用于终端装置1。在第三例中,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包含第三信息(supportedMI MO-CapabilityDL-r10)。在第三例中,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也可以不包含第四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
(3-1)在第三例中,终端装置1具备:发送部107,其发送由终端装置确定的RI,所述RI(Rank Indicator)对应于与第一频带组合中的第一频带的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以及对应于有效的层(useful layers)的数量;接收部105,其接收所述PDSCH。此处,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是基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的所述第一频带中所设定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数量。
(3-2)在第三例中,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仅包含所述第一频带。
(3-3)在第三例中,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传输模式9或10。
(3-4)在第三例中,所述发送部107发送包含第一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第二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 L-r10)、第三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及第四信息(supp ortedMIMO-CapabilityDL-r10)的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 on)。此处,所述第一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是针对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第一带宽类型,并表示所述第一带宽类型,所述第一带宽类型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第一数量。此处,所述第二信息(supportedMIMO-C apabilityDL-r10)应用于所有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数量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并且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此处,所述第三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是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第二带宽类型,并表示所述第二带宽类型,所述第二带宽类型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第二数量。此处,所述第四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应用于所有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二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二数量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并且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此处,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是基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的所述第一频带中所设定的下行分量载波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数量及所述第二数量的哪一个,并通过参考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及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中的任一个而给出的。
(3-5)在第三例中,所述发送部107在PUSCH(Physical U plink Shared CHannel)上发送所述RI。
(3-6)在第三例中,在所述第一频带组合的所述第一频带中所设定的下行分量载波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数量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为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此处,在所述第一频带组合的所述第一频带中所设定的下行分量载波的数量为所述第二数量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 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为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
以下,对关于图16的步骤S165中的RI的比特宽度的确定方法的第四例进行说明。第四例应用于基站装置3。在第四例中,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包含第三信息(supportedMI MO-CapabilityDL-r10)。在第四例中,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也可以不包含第四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v10xx)。
(4-1)在第四例中,基站装置3具备:接收部305,其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由终端装置确定的RI,所述RI(Rank Indicator)对应于与第一频带组合中的第一频带的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第一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 el)发送,以及对应于有效的层(useful layers)的数量;发送部307,其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所述PDSCH。此处,为确定用于所述R 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是基于所述终端装置在所述第一频带组合的所述第一频带中所设定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数量。
(4-2)在第四例中,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仅包含所述第一频带。
(4-3)在第四例中,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传输模式9或10。
(4-4)在第四例中,所述接收部305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包含第一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第二信息(supportedM IMO-CapabilityDL-r10)、第三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及第四信息(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的能力信息(UECa pabilityInformation)。此处,所述第一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是针对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第一带宽类型,并表示所述第一带宽类型,所述第一带宽类型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第一数量。此处,所述第二信息(supp ortedMIMO-CapabilityDL-r10)应用于所有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一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一数量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并且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此处,所述第三信息(ca-BandwidthClassDL-r10)是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第二带宽类型,并表示所述第二带宽类型,所述第二带宽类型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的第二数量。此处,所述第四信息(supportedMIM O-CapabilityDL-r10)应用于所有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中的所述第一频带的所述第二带宽类型对应的所述第二数量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并且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此处,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是基于所述第一频带组合的所述第一频带中所设定的下行分量载波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数量及所述第二数量的哪一个,并通过参考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及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中的任一个而给出的。
(4-5)在第四例中,所述接收部305在PUSCH(Physical U plink Shared CHannel)上接收所述RI。
(4-6)在第四例中,在所述第一频带组合的所述第一频带中所设定的下行分量载波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数量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为所述层的第一最大数。此处,在所述第一频带组合的所述第一频带中所设定的下行分量载波的数量为所述第二数量的情况下,为确定用于所述R 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为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
以下,对图16的步骤S167中的传输块的码块的速率匹配的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速率匹配的一个示例的图。速率匹配在图6的S602中被执行。即,速率匹配应用于传输块的码块。
1个速率匹配(S602)包括3个交织(interleave)(S1700)、1个比特收集(collection)(S1701)、1个比特选择和修剪(sele ction and pruning)(S2002)。1个速率匹配(S602)从信道编码(S601)输入3个信息比特流(d'k,d”k,d”'k)。3个信息比特流(d'k,d”k,d”'k)的每一个在交织(S1700)中根据子块交织器而被交织。通过交织3个信息比特流(d'k,d”k,d”'k)的每一个,获取3个输出序列(v'k,v”k,v”'k)。
该子帧交织器的列的数量Csubblock为32。该子帧交织器的行的数量Rsubblock为满足以下不等式(1)的最小整数。此处,D为信息比特流(d'k,d”k,d”'k)的每个比特的数量。
[数学式1]
D≤(Rsubblock×Csubblock)
该子帧交织器的输出序列(v'k,v”k,v”'k)的每个比特的数量K由以下数学式(2)给出。
[数学式2]
K=(Rsubblock×Csubblock)
在比特收集(S2001),从3个输出序列(v'k,v”k,v”'k)获取wk(virtual circularbuffer,虚拟循环缓冲区)。wk由以下数学式(3)给出。wk的比特数Kw是K的3倍。
[数学式3]
wk=v′k for k=0,…,K-1
Figure BDA0001526019090000391
Figure BDA0001526019090000401
在图17的比特选择和修剪(S1702)中,从wk获取速率匹配输出比特序列ek。速率匹配输出比特序列ek的比特数为E。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比特选择和修剪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8的rvidx是针对对应的传输块的发送的RV(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号。该RV号由DCI格式中所包含的信息来表示。图18的Ncb是用于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由比特数来表现。Ncb由以下的数学式(4)给出。
[数学式4]
Figure BDA0001526019090000402
此处,C是在图6的码块分段(S600)中1个传输块被分割成的码块的数量。此处,NIR是用于对应的传输块的软缓冲区大小,由比特数来表现。NIR由以下的数学式(5)而给出。
[数学式5]
Figure BDA0001526019090000403
此处,在终端装置1被设定为基于传输模式3、4、8、9或10来接收PDSCH发送的情况下,KMIMO为2,否则KMIMO为1。KMIMO与传输块的最大数相同,所述最大数能够包含基于终端装置1被设定的传输模式而接收的1个PDSCH发送。
此处,MDL_HARQ是在对应的一个小区中所并行管理的下行链路HARQ进程的最大数。针对FDD服务小区,MDL_HARQ也可以为8。针对TDD服务小区,MDL_HARQ也可以对应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此处,MDL_HARQ为8。
此处,Kc为1、3/2、2、3、及5中的任一个。关于Kc的设定方法,将在Nsoft的设定方法之后进行说明。
此处,Nsoft是根据UE类别或下行链路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Nsoft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及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中的任一个而给出。
Nsoft基于以下条件而被确定:(i)发送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能力参数ue-Cat egory-v1170、及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中的哪一个,(ii)是否接收/设定了参数LayersCount-v10xx,及/或(iii)是否接收/设定了参数altCQI-Table-r12。
在终端装置1中没有设定参数altCQI-Table-r12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针对在PDSCH上发送的单个传输块,基于表示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与CQI的对应关系的第一表来导出CQI。在终端装置1中设定了参数altCQI-Table-r12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针对在PDSCH上发送的单个传输块,基于表示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与CQI的对应关系的第二表来导出CQI。第一表也可以是假设256QAM不应用于PDSCH而设计的表格。第一表也可以是假设256QAM应用于PDSCH而设计的表格。
图19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中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Nsoft的确定相关的流程图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9的流程也可以应用于每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第一处理。在不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则前进至第二条件。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第二处理。在不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则前进至第三条件。在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第三处理。在部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第四处理。在第一处理、第二处理、第三处理、或第四处理之后,结束与软信道比特的总数Nsoft的确定相关的流程。
在图19的第一条件中,(i)如果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表示下行链路UE类别0的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或者,(i i)如果终端装置1将没有表示下行链路UE类别0的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进行信号通知,并且终端装置1由上位层设定了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参数altCQI-Table-r12的话(是),则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所示的下行链路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一处理)。
在图19的第二条件中,如果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a0,并且,终端装置1由上位层设定了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参数altCQI-Table-r12的话(是),则Ns 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a0所示的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二处理)。
在图19的第三条件中,如果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并且终端装置1设定了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第一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9,或传输模式10)的话(是),则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所示的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三处理)。此处,终端装置1可以用信号通知,也可以不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
在图19的第三条件中,如果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并且终端装置1由上位层设定了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的话(是),则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所示的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一处理)。此处,终端装置1也可以被设定为该第一传输模式以外的传输模式。此处,终端装置1可以用信号通知,也可以不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
在不满足图19的第一条件、第二条件,以及第三条件的情况下,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所示的U 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四处理)。例如,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a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2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以及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 fix),并且,终端装置1没有由上位层设定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参数altCQI-Table-r12,并且终端装置1没有由上位层设定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并且,终端装置1被设定为除了该第一传输模式以外的传输模式的话,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所示的U 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此外,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2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以及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并且,终端装置1没有由上位层设定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并且,终端装置1被设定为除了该第一传输模式以外的传输模式的话,N 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所示的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Kc的设定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Kc是基于以下而给出的:(i)图19中所确定的Nsoft;(ii)终端装置1是否由上位层设定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altCQ I-Table-r12;及/或,(iii)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层的最大数。此处,该层的最大数也可以通过参考以下而给出:(i)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与终端装置1被设定的传输模式对应的PDSCH传输方式所支持的层数;及/或,(ii)在图16的S165中,为确定针对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层的最大数。例如,该层的最大数也可以根据以下而给出:(i)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与终端装置1被设定的传输模式对应的PDSCH传输方式所支持的层数;以及(ii)在图16的S165中,为确定针对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层的最大数中的最小值。
即,用于对应的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Ncb以及针对对应的码块的速率匹配也可以通过参考以下的(i)至(v)的一部分或全部而给出。
(i)发送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能力参数ue-Cate gory-v102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以及能力参数ue-Categor yDL-r12中的哪一个
(ii)是否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接收/设定了参数LayersCount-v10xx
(iii)是否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接收/设定了参数altCQI-Table-r12
(iv)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与终端装置1被设定的传输模式对应的PDSCH传输方式所支持的层数
(v)为确定针对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层的最大数
以下,对与图16的步骤S167中的针对传输块的码块大小的速率匹配的确定方法相关的第五例进行说明。第五例应用于终端装置1。
(5-1)在第五例中,终端装置1具备:发送部107,其发送针对PDSCH(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发送的RI(Ran k Indicator);接收部105,其接收用于确定层的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所述第一最大数为确定针对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层的第一最大数,并在所述PDS CH上接收传输块;解码部1051,其对所述传输块的码块进行解码。此处,针对所述码块的速率匹配至少基于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此处,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至少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 tion消息)。
(5-2)在第五例中,所述发送部107在PUSCH(Physical U plink Shared CHannel)上发送所述RI。
(5-3)在第五例中,所述终端装置1设定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规定的传输模式。
(5-4)在第五例中,所述发送部107发送包含第二信息(ue-Category(withoutsuffix))及第三信息(ue-Category-v1020)的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此处,所述第二信息(ue-Ca tegory(without suffix))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以及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HARQ(Hybri 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一总数对应的第一UE类别。此处,所述第三信息(ue-Category-v1020)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以及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二总数对应的第二UE类别。此处,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是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是否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并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及所述第二总数的任一个而给出的。即,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是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是否被设定为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的值,并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及所述第二总数的任一个而给出的。
(5-5)在第五例中,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而给出。此处,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不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二总数而给出。此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 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不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包含“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没有包含参数LayersCount-v10xx”。即,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被设定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而给出;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没有被设定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二总数而给出。
(5-6)在第五例中,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而给出。此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 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包含“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所包含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即,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一信息而给出。
(5-7)在第五例中,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不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至少包括所述层的所述第二最大数及所述层的所述第三最大数的所述层的多个最大数中的任一个而给出。即,在没有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二信息及所述第三信息中的任一个而给出。
以下,对与图16的步骤S167中的针对传输块的码块大小的速率匹配的确定方法相关的第六例进行说明。第六例应用于基站装置3。
(6-1)在第六例中,基站装置3具备:接收部305,其从终端装置接收针对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发送的RI(Rank Indicator);发送部307,其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的所述终端装置所假设的由所述终端装置用于确定层的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并在所述PDSCH上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传输块;编码部3071,其对所述传输块的码块进行编码。此处,针对进行了所述编码的码块的速率匹配至少基于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此处,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至少基于由所述终端装置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
(6-2)在第六例中,所述接收部305在PUSCH(Physical U plink Shared CHannel)上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所述RI。
(6-3)在第六例中,所述终端装置1设定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规定的传输模式。
(6-4)在第六例中,所述接收部305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包含第二信息(ue-Category(without suffix))及第三信息(ue-Categ ory-v1020)的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此处,所述第二信息(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以及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一总数对应的第一UE类别。此处,所述第三信息(ue-Category-v1020)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以及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 peatreQuest)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二总数对应的第二UE类别。此处,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是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是否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并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及所述第二总数的任一个而给出的。即,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是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是否被设定为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的值,并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及所述第二总数的任一个而给出的。
(6-5)在第六例中,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而给出。此处,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不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二总数而给出。此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 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不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包含“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没有包含参数LayersCount-v10xx”。即,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被设定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而给出;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没有被设定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二总数而给出。
(6-6)在第六例中,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而给出。此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 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包含“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所包含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即,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一信息而给出。
(6-7)在第六例中,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不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至少包括所述层的所述第二最大数及所述层的所述第三最大数的所述层的多个最大数中的任一个而给出。即,在没有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二信息及所述第三信息中的任一个而给出。
在图16的S169中,由终端装置1存储的传输块的码块的软信道比特是基于针对传输块的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Ncb的。在终端装置1对传输块的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至少对应于<wk,wk+1,…,w(k+nSB-1)mod Ncb>的范围,并且存储所接收的软信道比特。<wk,wk+1,…,w(k+nSB-1)mod Ncb>的k由终端装置1决定。此处,在确定<wk,wk+1,…,w(k+nSB-1)mod Ncb>的k时,终端装置1优选存储与比k更低的值对应的软信道比特。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wk,wk+1,…,w(k+nSB-1)mod Ncb>的范围的一个示例的图。此处,nSB是通过参考针对传输块的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Ncb而给出的。nSB根据以下的数学式(6)而给出。
[数学式6]
Figure BDA0001526019090000491
此处,C在数学式(4)中被定义。此处,KMIMO、MDL_HARQ、以及Mlimit在数学式5中被定义。此处,NDL_cells是针对终端装置1所设定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的数量。此处,N’soft是根据U E类别或下行链路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N’soft根据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以及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中的任一个而给出。另外,Nsoft和N’soft被分别定义。
图22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中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N’soft的确定相关的流程图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2的流程也可以应用于每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小区)。在满足第四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第五处理。在不满足第四条件的情况下,则前进至第五条件。在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第六处理。在不满足第五条件的情况下,则前进至第六条件。在满足第六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第六处理。在不满足第六条件的情况下,则前进至第七条件。在满足第七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第八处理。在不满足第七条件的情况下,则进行第九处理。在第五处理、第六处理、第七处理、第八处理、或第九处理之后,结束与软信道比特的总数N’soft的确定相关的流程。
在图22的第四条件中,如果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的话(是),则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 ategoryDL-r12所示的下行链路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五处理)。
在图22的第五条件中,如果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a0且不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的话(是),则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a0所示的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六处理)。
在图22的第六条件中,如果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且不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a0及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的话(是),则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所示的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七处理)。
在图22的第七条件中,如果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且不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a0及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的话(是),则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v1020所示的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八处理)。
在图22的第七条件中,如果终端装置1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suffix)且不用信号通知能力参数ue-Categor y-v102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a0及能力参数ue-CategoryDL-r12的话(否),则Nsoft是根据由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所示的UE类别的软信道比特的总数(第九处理)。
即,在终端装置1对传输块的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由终端装置1存储的软信道比特也可以通过参考以下的(i)至(v)的一部分或全部而给出。
(i)发送能力参数ue-Category(without suffix)、能力参数ue-Cate gory-v1020、能力参数ue-Category-v1170以及能力参数ue-Categor yDL-r12中的哪一个
(ii)是否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接收/设定了参数LayersCount-v10xx
(iii)是否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接收/设定了参数altCQI-Table-r12
(iv)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与终端装置1被设定的传输模式对应的PDSCH传输方式所支持的层数
(v)为确定针对RI的比特宽度而假设的层的最大数
以下,对与图16的步骤S169中的针对传输块的码块大小的软信道比特的存储方法相关的第七例进行说明。第七例应用于终端装置1。
(7-1)在第七例中,终端装置1具备:发送部107,其发送针对PDSCH(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发送的RI(Ran k Indicator);接收部105,其接收用于确定层的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所述第一最大数假设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并在所述PDSCH上接收传输块;解码部1051,其对所述传输块的码块进行解码。此处,在所述解码部1051对所述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所述解码部1051存储与所述码块的软信道比特中的至少规定的软信道比特的范围对应的软信道比特。此处,所述规定的软信道比特基于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此处,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至少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
(7-2)在第七例中,所述发送部107在PUSCH(Physical U plink Shared CHannel)上发送所述RI。
(7-3)在第七例中,所述终端装置1设定与所述PDSCH发送相关的规定传输模式。
(7-4)在第七例中,所述发送部107发送包含第二信息(ue-Category(withoutsuffix))及第三信息(ue-Category-v1020)的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此处,所述第二信息(ue-Ca tegory(without suffix))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以及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HARQ(Hybri 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一总数对应的第一UE类别。此处,所述第三信息(ue-Category-v1020)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以及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二总数对应的第二UE类别。此处,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是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是否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并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及所述第二总数的任一个而给出的。即,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是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是否被设定为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的值,并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及所述第二总数的任一个而给出的。
(7-5)在第七例中,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而给出。此处,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不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二总数而给出。此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 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不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包含“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没有包含参数LayersCount-v10xx”。即,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被设定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而给出;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没有被设定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二总数而给出。
(7-6)在第七例中,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而给出。此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包含“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所包含的参数LayersCount-v10xx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即,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一信息而给出。
(7-7)在第七例中,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不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至少包括所述层的所述第二最大数及所述层的所述第三最大数的所述层的多个最大数中的任一个而给出。即,在没有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二信息及所述第三信息中的任一个而给出。
以上,虽对本实施方式参考了第一例至第7例及图1至图12来进行详述,但也可以在第一例至第7例及图1至图12所示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例及附图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方法适当组合得到的技术手段/方法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由此,即使基站装置3不知道对应的LTE的Release及版本,终端装置1也能够有效率地与基站装置3进行通信。此外,即使终端装置1不知道对应的LTE的Release及版本,基站装置3也能够有效率地与终端装置1进行通信。
在本发明涉及的基站装置3以及终端装置1中进行动作的程序,可以是控制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以实现本发明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并且,在这些装置中处理的信息,在其处理时被暂时性地存储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然后保存在Flash 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各种ROM、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中,根据需要由CPU读出,进行修正、写入。
此外,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在此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并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在该存储介质中记录的程序并执行来实现。
此外,在此提及的“计算机系统”是内置于终端装置1或者基站装置3的计算机系统,包含OS、外围设备等硬件。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进一步地,“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也可以包含:如通过因特网等网络、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介质;如成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持一定时间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也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也可以是通过与已经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的组合而能够实现前述功能的程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能作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群组)来实现。构成装置群组的各个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或者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装置群组,只要具有基站装置3的大概的各功能或者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也能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是EUTRAN(E 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级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作为典型的集成电路即LSI来实现,也可以作为芯片组来实现。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块既可以单独芯片化,也可以集成一部分或者全部来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并不限于LSI,也可以由专用电路或者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依靠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而记载了终端装置,但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对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型或者非可动型的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清扫/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其他生活设备等的终端装置或者通信装置也能应用。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地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含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且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进行置换而得到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移动电话、个人计算机、平板式电脑、AV设备、厨房设备、清扫·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货机等的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等。
符号说明
1(1A、1B、1C) 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101 上位层处理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7 发送部
301 上位层处理部
303 控制部
305 接收部
307 发送部
1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 调度信息解释部
1015 CSI报告控制部
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 调度部
3015 CSI报告控制部

Claims (12)

1.一种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送部,所述发送部被配置为和/或被编程为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发送向基站装置发送秩指示RI;
接收部,所述接收部被配置为和/或被编程为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用于确定层的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最大数假设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
并且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所述PDSCH上的传输块;及
解码部,所述解码部被配置为和/或被编程为对所述传输块的码块进行解码,
在所述解码部对所述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所述解码部至少存储与规定的软信道比特的范围对应的软信道比特,
所述规定的软信道比特是基于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的,
针对所述码块的所述软缓冲区大小是至少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的,
其中所述发送部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包含第二信息及第三信息的能力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和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一总数对应的第一UE类别,
所述第三信息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和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HARQ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二总数对应的第二UE类别,
针对所述码块的所述软缓冲区大小是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是否被配置为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的值,并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及所述第二总数的任一个而给出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的所述RI。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装置被配置有用于所述PDSCH发送的第一传输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被配置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所述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所述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而给出,
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没有被配置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所述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所述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二总数而给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一信息而给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没有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三信息而给出。
7.一种通过终端装置来执行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发送向基站装置发送秩指示RI;
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用于确定层的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最大数假设为确定用于所述RI的比特宽度;
并且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所述PDSCH上的传输块;
对所述传输块的码块进行解码,
在对所述码块的解码失败了的情况下,至少存储与规定的软信道比特的范围对应的软信道比特,
所述规定的软信道比特是基于针对所述码块的软缓冲区大小的,
针对所述码块的所述软缓冲区大小是至少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第一信息的,
其中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包含第二信息及第三信息的能力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二最大数和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一总数对应的第一UE类别,
所述第三信息表示下行链路中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层的第三最大数和与可用于所述下行链路中的HARQ处理的软信道比特的第二总数对应的第二UE类别,
针对所述码块的所述软缓冲区大小是基于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是否被配置为表示所述层的第四最大数的值,并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及所述第二总数的任一个而给出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RI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被发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装置被配置有用于所述PDSCH发送的第一传输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被配置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所述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所述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一总数而给出,
在用于确定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的所述第一信息没有被配置为表示所述层的所述第四最大数的所述值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码块的所述软缓冲区大小通过参考所述第二总数而给出。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一信息而给出。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没有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层的所述第一最大数通过参考所述第三信息而给出。
CN201680037778.7A 2015-07-03 2016-07-01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7736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3997 2015-07-03
JP2015-133997 2015-07-03
PCT/JP2016/069706 WO2017006882A1 (ja) 2015-07-03 2016-07-01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36052A CN107736052A (zh) 2018-02-23
CN107736052B true CN107736052B (zh) 2021-12-28

Family

ID=57685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7778.7A Active CN107736052B (zh) 2015-07-03 2016-07-01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411774B2 (zh)
EP (1) EP3319365B1 (zh)
JP (1) JP6794357B2 (zh)
CN (1) CN107736052B (zh)
NZ (1) NZ738445A (zh)
SG (1) SG11201710730PA (zh)
WO (1) WO20170068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38630B2 (en) 2017-04-01 2021-06-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performed by a wireless device for handling transport block for error correction
CN109587679B (zh) * 2017-09-28 2023-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JP2020072371A (ja) * 2018-10-31 2020-05-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200154267A1 (en) * 2018-11-12 2020-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ing a maximum number of layers
CN113491161B (zh) * 2019-02-25 2023-07-2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KR102613219B1 (ko) * 2019-08-07 2023-12-1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 적응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7892A (zh) * 2011-04-13 2014-02-1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mimo层数量的方法和设备
WO2015020373A1 (ko) * 2013-08-05 2015-02-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상태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P2882128A1 (en) * 2012-08-03 2015-06-10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28817B1 (ko) 2009-05-15 2012-03-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참조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2668409B (zh) * 2009-10-25 2015-11-25 Lg电子株式会社 中继站的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解码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中继站
US8724742B2 (en) * 2010-10-06 2014-05-13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ft buffer management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US9204289B2 (en) * 2011-02-15 2015-1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handling user equipment categor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342601B2 (ja) 2011-05-02 2013-11-1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移動機、通信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2856686A2 (en) * 2012-05-25 2015-04-08 Motorola Mobility LLC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interference experienced by a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40045510A1 (en) 2012-07-25 2014-02-13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oMP)
EP3493631B1 (en) * 2012-11-28 2022-1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60365B2 (en) 2013-03-12 2015-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ring decoding time across transport blocks
US9674845B2 (en) * 2013-11-04 2017-06-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oft buffer management
WO2016053057A1 (ko) * 2014-10-04 2016-04-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소프트 버퍼를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장치
WO2016133107A1 (ja) * 2015-02-20 2016-08-2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バッファ制御方法
JP5980380B1 (ja) * 2015-06-26 2016-08-3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ソフトバッファサイズ決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7892A (zh) * 2011-04-13 2014-02-1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mimo层数量的方法和设备
EP2882128A1 (en) * 2012-08-03 2015-06-10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WO2015020373A1 (ko) * 2013-08-05 2015-02-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상태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30871 "Draft LS reply on the RI bit width";Huawei等;《3GPP tsg_ran\WG1_RL1》;2013040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1201710730PA (en) 2018-01-30
US20180191412A1 (en) 2018-07-05
JP6794357B2 (ja) 2020-12-02
US10411774B2 (en) 2019-09-10
EP3319365A4 (en) 2018-11-14
CN107736052A (zh) 2018-02-23
JPWO2017006882A1 (ja) 2018-04-19
EP3319365A1 (en) 2018-05-09
NZ738445A (en) 2023-07-28
EP3319365B1 (en) 2020-09-02
WO2017006882A1 (ja) 2017-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1080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907638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8432276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WO2017006877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7736052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8353272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JPWO2018051707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4203851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521380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9165269A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8137496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