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33551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33551A
CN107733551A CN201610658782.7A CN201610658782A CN107733551A CN 107733551 A CN107733551 A CN 107733551A CN 201610658782 A CN201610658782 A CN 201610658782A CN 107733551 A CN107733551 A CN 1077335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information
receiver
transmitting equipment
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587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33551B (zh
Inventor
张屹
张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5878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3355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97126 priority patent/WO2018028682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733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3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33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35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发送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和/或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数据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给数据接收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对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本申请旨在通过校验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分开传输,即可以在业务数据传输出错时实现业务数据的纠错,又可以减少校验信息与业务数据同时传输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无线信道存在干扰和衰落,信号传输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信道编码是最常见的提高传输可靠性的技术手段。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将一次需要传输的数据划分成一个或者多个编码块,对不同的编码块进行信道编码,再将一个或者多个经过信道编码的编码块进行级联然后发送。
由于无线信道中干扰或者衰落的特征不同,或者通信系统中不同优先级的业务可能发生的抢占行为(例如,某些高优先级的业务数据可以抢占低优先级的业务数据的部分传输资源),一些传输数据的传输错误可能集中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编码块中,导致出现传输错误的一个或者几个编码块译码失败。
此时,数据发送设备可以对全部数据进行重传,以便数据接收设备正确接收全部数据,但是,因为一个或者几个错误编码块就重传全部数据,显然浪费了传输资源。故此,数据发送设备可以基于待传输数据生成具有纠错功能的校验信息,并将此校验信息与待传输数据一并发送给数据接收设备,一旦存在译码失败的编码块,便可以通过校验信息以及其他译码正确的编码块,对译码失败的编码块进行纠错。例如,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中的编码块c0,c1,…,cK-1,通过SPC(single parity code)编码得到一个新的编码块(其中,C0,C1,…,CK-1表示编码块0-K-1的比特或者符号序列,cK为SPC编码生成的比特或者符号序列,K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然后在一个传输间隔内发送上述K+1个编码块,这样当0-K-1中的任一个编码块错误时,都可以通过SPC译码和第K+1个编码块的冗余信息进行纠错,避免一个编码块错误导致基站需要重传此传输间隔内的所有数据。但是,当待传输数据全部译码正确时,上述校验信息的传输就造成了传输资源的浪费。
因此,需要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既可以应用校验信息对出错的编码块进行纠错,又不会造成数据传输的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文描述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旨在通过校验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分开传输,即可以实现业务数据的纠错又可以减少校验信息与业务数据同时传输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给数据接收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根据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生成。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校验信息(或校验数据),例如外码(outer code)、纠删码(erasure code)或外纠删码(outer erasure code)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用于所述第一数据的纠错。所述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是指在发送第二数据之前传输的业务数据或者其他需要传输的数据。根据第一数据生成的第二数据可以在第一数据传输错误时实现纠错,将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分开进行传输,可以避免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同时传输但第一数据没有发生传输错误时,因传输第二数据而造成的传输资源的浪费。可选的,数据发送设备在初传时发送待传输数据(即所述第一数据),在重传过程中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对所述第一数据编码生成。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发送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和/或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数据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给数据接收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对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其中,所述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可以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信息,所述译码状态信息是指第一数据译码结果相关的信息。例如,通过一个信元指示第一数据是否译码失败,或者更详细的指示第一数据中出现译码错误的编码块数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所述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可以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发送第二数据相关的信息,例如通过一个信元指示是否需要发送第二数据,或者更为具体的指示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发送设备在第一数据发生译码错误时,发送第二数据给数据接收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对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可选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可以通过控制信息发送。可选的,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含合并译码信息(上述第二指示信息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所述合并译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其中,所述联合译码,包括结合所述第二数据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纠错。可选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给数据接收设备,例如与所述第二数据一起发送,或者与其他消息一起发送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选的,所述控制信息还包含新数据指示信息、冗余版本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新数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和/或所述第一数据是否为初次传输;所述冗余版本信息用于指示传输数据编码所使用的冗余版本。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的信息,其中J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J的信息。可选的,所述J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其中T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例如,确定T=J。数据发送设备可以根据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的信息,确定第二数据的生成和/或发送规模,例如,根据所述J确定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其中所确定的第二数据编码块数量T可以支持第一数据的J个译码错误编码块的纠错,从而动态的支持不同数量的错误数据的纠错,相对于对所有第一数据进行重传(如现有技术中的重传技术),仅针对错误编码块进行第二数据的传输,减少了重传所需的资源,提高了传输资源的利用率,相对于将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一并传输,仅针对错误编码块进行第二数据的传输,不但提升了第一数据传输时的资源利用率,其中动态的根据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确定第二数据的生成和/或发送规模,还可以通过尽可能少(例如,一次)的第二数据传输次数对至少一个译码错误编码块进行纠错,在提高传输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缩短了数据正确接收的时延。此外,相对于直接重发译码错误的编码块,发送第二数据可以仅需要反馈译码错误的编码块的数量,而不需要反馈具体哪些编码块出现了译码错误,从而节省了反馈过程中所需要的传输资源。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也可以接收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的对第一数据纠错所需的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T的信息。所述数据接收设备也可以直接发送纠错所需的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数据发送设备根据接收的所述T的信息确定第二数据的生成和/或发送规模,从而动态的支持不同数量的错误数据的纠错,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发送设备可以预先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三数据,根据第一指示信息中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或者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确定第二数据的发送规模(如编码块数量),并在所述第三数据中选择部分或者全部作为第二数据。例如,第三数据中包含t个编码块,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实际发送的第二数据中包含T个编码块(T小于或等于t);也可以直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中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或者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确定第二数据的生成和发送规模,例如,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生成包含T个编码块的第二数据并发送,后者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整所需要的生成第二数据的编码器的个数,减少实现复杂度。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以便支持所述第一数据中的J个译码错误编码块正确译码。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数据根据第一数据生成,具体包括:通过对所述第一数据中的M×P个符号进行编码,生成所述第二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符号,其中,M为所述第一数据的编码块数,M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P为所述第一数据的每个编码块中参与所述编码的符号个数,P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1个所述符号由至少1个比特映射成。例如,所述第二数据包含T个编码块,第一数据包含M个编码块,每个第一数据编码块中取P个符号,则一组M×P个符号生成一部分(或者全部)第二数据符号并按预定的规则放置于T个第二数据编码块中。可选的,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可以根据生成第二数据的编码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P的数值;所述数据发送设备也可以根据所述J确定所述P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所述数据发送设备也可以根据所述J以及生成第二数据的编码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P的数值;当然,也可以预先确定或者根据预定的规则确定所述P的数值,例如P=1。可以理解的,所述符号还可以由至少1个比特组成,本申请对参与编码的具体符号或者比特的组成形式不做限定。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发送所述P的信息给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可选的,所述P的信息可以通过控制信息发送。所述P的信息用于数据接收设备应用所述第二数据对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如纠错)。可以理解的,所述P的数值也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被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所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给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可以通过控制信息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编码块数量信息用于数据接收设备应用所述第二数据对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如纠错)。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编码为RS码编码。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数据也可以通过对在先传输的数据使用其他编码方法获得,例如喷泉码、汉明码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接收设备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根据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生成。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校验信息,例如外码(outer code)、纠删码(erasure code)或外纠删码(outer erasure code)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用于所述第一数据的纠错。所述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是指在发送第二数据之前传输的业务数据或者其他需要传输的数据。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由所述第一数据编码生成。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给数据发送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和/或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数据接收设备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由在先接收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其中,所述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可以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信息,所述译码状态信息是指第一数据译码结果相关的信息。例如,通过一个信元指示第一数据是否译码失败,或者更详细的指示第一数据中出现译码错误的编码块数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所述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可以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第二数据发送相关的信息,例如通过一个信元指示是否需要发送第二数据,或者更为具体的指示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数据接收设备在第一数据发生译码错误时,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由在先接收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可选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可以通过控制信息发送。可选的,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接收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含合并译码信息(上述第二指示信息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所述合并译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其中,所述联合译码,包括结合所述第二数据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纠错。可选的,所述控制信息还包含新数据指示信息、冗余版本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新数据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和/或所述第一数据是否为初次传输;所述冗余版本信息用于指示传输数据编码所使用的冗余版本。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的信息,其中J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J的信息。可选的,所述J的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其中T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在另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也可以发送对第一数据纠错所需的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所述T的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以便支持所述第一数据中的J个译码错误编码块正确译码。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数据根据第一数据生成,具体包括:通过对所述第一数据中的M×P个符号进行编码,生成所述第二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符号,其中,M为所述第一数据的编码块数,M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P为所述第一数据的每个编码块中参与所述编码的符号个数,P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1个所述符号由至少1个比特映射成。可选的,可以根据生成第二数据的编码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P的数值;也可以根据所述J确定所述P的数值;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根据所述J以及生成第二数据的编码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P的数值;当然,也可以预先确定或者根据预定的规则确定所述P的数值,例如P=1。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接收所述P的信息。可选的,所述P的信息可以包含在控制信息中。所述P的信息用于数据接收设备应用所述第二数据对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如纠错)。可以理解的,所述P的数值也可以通过预先确定或者根据预定的规则确定,从而被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所知,例如,预先约定P=1,或者通过其他已知的信息确定P的数值。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可以包含在控制信息中。所述第二数据编码块数量信息用于数据接收设备应用所述第二数据对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如纠错)。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联合译码为RS码(Reed-solomon codes,里德-所罗门码)译码。可以理解的,所述联合译码也可以是其他编码方式的译码,例如喷泉码、汉明码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设备,该数据发送设备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数据发送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于一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可选的,该数据发送设备可以是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基站,也可以是一种用户设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接收设备,该数据接收设备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数据接收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于一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可选的,该数据接收设备可以是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基站,也可以是一种用户设备。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设备,数据发送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发射器。所述发射器用于支持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信息或者指令,例如,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和/或所述第二数据。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发送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数据发送设备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例如生成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或信令信息(如指示信息、控制信息等)。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还可以包括接收器,所述接收器用于接收数据接收设备所发送的信息或指令。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可以是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数据发送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数据发送设备与其他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接收其他网络侧设备所发送的信息或指令,和/或发送信息或指令给其他网络侧设备。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保存数据发送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接收设备,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中包括接收器。所述收器用于支持数据接收设备接收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或者信息。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数据接收设备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发射器,用于向数据发送设备发送所需的信息或指令。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可以是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数据接收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数据接收设备与其他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接收其他网络侧设备所发送的信息或指令,和/或发送信息或指令给其他网络侧设备。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保存用户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面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数据发送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数据接收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旨在通过校验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分开传输,即可以在业务数据传输出错时实现业务数据的纠错,又可以减少校验信息与业务数据同时传输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所示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编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接收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描述的技术可以适用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以及后续的演进系统如5G(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或其他采用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如采用码分多址,频分多址,时分多址,正交频分多址,单载波频分多址等接入技术的系统,尤其适用于需要提升无线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可靠性的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是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示意图。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通过无线接口接入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也可以与另一用户设备进行通信,如D2D(Device to Device,设备对设备)或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场景下的通信。网络侧设备可以与用户设备通信,也可以与另一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如宏基站和接入点之间的通信。本申请中,名词“网络”和“系统”经常交替使用,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本申请所涉及到的用户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控制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Terminal)或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中,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用户设备(UE)。本申请所涉及到的网络侧设备包括基站(Base Station,BS)、网络控制器或移动交换中心等,其中通过无线信道与用户设备进行直接通信的装置通常是基站,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或射频拉远单元(RemoteRadio Unit,RRU)等,当然,与用户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网络侧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唯一限定。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网络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eNodeB),在3G(the 3rd Generation,第三代)网络中,称为节点B(Node B)等。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上行数据传输和/或下行数据传输,对于上行数据传输,数据发送设备可以是用户设备,数据接收设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如基站;对于下行数据传输,数据发送设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如基站,数据接收设备可以是用户设备。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通用概念或者定义做出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一些英文简称为以LTE系统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其可能随着网络的演进发生变化,具体演进可以参考相应标准中的描述。
本申请中所述的“校验信息”或“校验数据”是指具有校正目标数据错误能力的信息或者数据,即具有对目标数据进行纠错功能的信息或者数据。通常情况下,校验信息通过对目标数据进行编码的方式获得,例如,奇偶校验码就是一种常见的校验信息,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编码方式获得所述校验信息,例如RS码(Reed-solomon codes,里德-所罗门码),喷泉码(如Raptor码)等编码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在不同的场景或者编码方式下,上述“校验信息”有时也可以被称为“外码”(outer code)或“外删余码”(outer erasurecode),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
本申请中所述的“数据”,通常情况下指业务数据,但也可以包括系统需要传输的信令、消息等内容,例如,本申请中的校验信息也称之为“数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中所述的“编码块”,是指为了进行信道编码而划分的多个比特或者多个符号的集合,通常一个编码块中的比特或者符号统一进行信道编码;本申请中所述的“传输块”,是指在一次传输过程中进行传输的一组比特或者符号的集合,通常一个传输块中包含至少一个编码块。例如,LTE系统中,所述“编码块”定义为“Code Block”,所述“传输块”定义为“Transport Block”。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201部分,数据发送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和/或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
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含: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的信息,其中J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和/或,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其中T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在202部分,数据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给数据接收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对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可以是校验信息,用于在先传输数据(如所述第一数据)的纠错。
可选的,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数据发送设备可以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包含合并译码信息,其中所述合并译码信息为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的一种可能的示例,用以指示数据接收设备当前接收到的数据(例如,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可能是所述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是否需要进行联合译码。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控制信息中还可以包含新数据指示信息,数据接收设备可以通过所述新数据指示信息,可以获知当前传输数据的类型,例如,是新的业务数据,还是新的第二数据,或者是重传的业务数据,还是重传的第二数据。此外,控制信息中还可以指示当前传输数据或者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编码所使用的冗余版本信息,以便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译码。当然,控制信息中还可以包含其他类型或者内容的指示信息,以便支持数据接收设备获知如何处理或者利用所接收到的数据。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和所指示的内容可以根据系统需求进行不同的设计,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结合当前的LTE系统,对于上行数据传输,用户设备可以在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上进行数据(例如,上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发送,并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进行相应指示信息和/或控制信息的发送;对于下行数据传输,基站可以在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上进行数据(例如,上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发送,并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进行相应的指示信息和/或控制信息的发送。值得说明的是,所述指示信息和/或控制信息的发送时机,可以是和所述传输数据(例如,上述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同时进行(例如,在同一个子帧内发送),也可以分时进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数据发送设备可以在对第一数据进行发送处理时,就通过对第一数据进行编码生成第三数据,以备后续出现译码错误时,在所述第三数据中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作为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发送;也可以在接收到数据接收设备指示的第一数据的错误信息后,再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示信息生成第二数据并发送;当然,也可以在接收到数据接收设备指示的第一数据信息的错误信息后,再生成所述第三数据,并在所述第三数据中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作为第二数据进行发送,如果在经过当前发送的第二数据纠错后,第一数据仍然存在译码错误,所述第三数据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剩余数据可以再次作为第二数据进行发送。
可选的,数据发送设备可以通过进行一次或者多次编码的方式生成第二数据,例如,奇偶校验码、RS码、喷泉码、汉明码等等,本申请对第二数据生成的具体方式不做限定。其中,进行多次编码可以是对第一数据的多个部分分别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可以对第一数据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译码失败的编码块进行纠错,例如,可以将第二数据中的比特或者符号与第一数据中译码正确的编码块中的比特或者符号进行合并译码(或称联合译码),从而确定译码失败的编码块中的比特或者符号,即实现第一数据的纠错。
可选的,数据发送设备在生成和/或发送第二数据过程中所确定的编码相关的参数,可以通过控制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设备,以便数据接收设备利用第二数据进行译码。例如,当前发送的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编码当前第二数据时对第一数据的分组方式等。当然,上述信息也可以通过事先约定的方式确定,或者其他不同形式或者内容的方式进行通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数据发送设备可以对相同的第二数据进行一次或者多次的重传;也可以针对同一第一数据进行多次不同第二数据的发送;还可以在错误数量超过第二数据的纠错能力或者其他预先设定的情况下,直接对第一数据本身进行重传;当然,也可以在一次或者多次纠错不成功时,对第一数据本身进行重传。简而言之,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案,可以与现有的数据传输技术、数据重传方案、数据传输反馈方案等进程进行结合,例如,与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技术进行结合使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数据还可以与其他需要发送的数据一起发送,例如一个传输块中的M个编码块中包含所述第一数据,该传输块中的其他编码块包含所述其他需要发送的数据,本申请对具体的组合形式不做限定。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数据还可以与部分第二数据一起发送,当所述第一数据出现译码错误且一并发送的第二数据无法完成全部纠错时,再发送另外部分或者全部的第二数据,以便完成第一数据的纠错。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301部分,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数据,相对于后续的重传数据或者校验信息,将此次发送的数据定义为“在先传输”的数据(即第一数据)。此数据可以是业务数据,也可以是系统需要发送的其他类型的数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此数据的此次传输可以是在系统中的初次传输(简称初传),也可以是重传,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302部分,数据发送设备通过对第一数据编码生成第三数据,所述第三数据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可以作为第二数据进行发送。可选的,所述第三数据可以是备选的校验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生成第三数据的过程302可以在第一数据传输301之前进行,即数据发送设备在处理待传输数据时便可以生成第三数据,也可以在发送第二数据306b之前进行,即数据发送设备在确定需要发送第二数据时再生成第三数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的数据处理顺序仅作为示例,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数据发送设备采用RS码(Reed-solomon codes,里德-所罗门码)对第一数据进行编码,生成所述第三数据。为了方便描述,假设第一数据中包含M个编码块,每个编码块中包含L×G个比特,选用参数为(N,K)的RS码进行编码生成所述第三数据。其中,M、L以及G均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表示RS编码后的码块总长度,K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表示RS编码中原始数据的长度,t=N-K表示一次RS编码后生成的校验符号长度,t同时也代表了参数为(N,K)的RS编码的最大纠错能力(即最多能纠正的比特或者符号错误数)。本实施例中的RS编码以符号为基本单位进行,一个所述符号可以使用一个或者多个比特映射而成。现假设每个所述符号由G个比特映射而成,第一数据中的每个编码块中包含L个所述符号。在RS编码过程中,从第一数据的每个编码块中取P个RS码的编码符号,例如,本实施例中P=1,则M个编码块一共可以得到M个符号,如表1中第一数据中标号为1的符号,可选的,当K>M时,还可以在这些符号的预设位置(例如,可以是M个符号之前,也可以是M个符号之后)增加K-M个符号0,然后经过RS编码后得到N个符号,如表1中第一数据中标号为1的符号和第二数据中RS1一行中标号为1-12的符号。通过L组RS码,可以得到t个只包含RS码校验符号的编码块,每个编码块的长度是L个符号。为了更清晰的说明,假设第一数据数据中包含M=6个编码块,L=18,N=18,t=12,表1给出了基于上述假设的数据构成示例,每个编码块中包含18个RS码符号,其中第一数据的编码块中的取每G个比特映射一个RS码符号。表1中的RS1-RS18表示进行的RS编码次数。需要说明的是,表格中所示的第一数据编码块中的1-18以及第二数据编码块中的1-12用以指代具体的RS码符号,不代表真实的RS码符号取值,其排放顺序也可以按照预先约定的任一顺序进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在每一次编码过程中,对第一数据中参与编码的符号或者比特的选择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设计,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表1一种RS编码过程中的数据构成示例
可选的,RS码的参数(N,K)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或者译码错误的情况进行选择,并通过控制信息通知数据接收设备;当然,也可以采用预先约定的方式被数据接收设备所知。
在303部分,数据接收设备对第一数据进行译码。在译码过程中,如果第一数据全部译码正确,例如CRC(cyclic redundancy cod,循环冗余码)校验全部通过,则数据接收设备可以反馈ACK(acknowledgement,应答消息)或其他表示数据全部正确译码的消息给数据发送设备,即图3中的304a部分,则本次数据传输过程完成,当然,也可以不做反馈,数据发送设备在没有收到反馈的情况下默认第一数据已经被正确译码;如果出现译码错误,则进行304b部分。
在304b部分,如果在第一数据的译码过程中,某一个或者几个编码块出现译码失败(例如,某一个或者几个编码的CRC校验失败),则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给数据发送设备,例如,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一数据中译码错误的编码块数J,或者纠错所需的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可选的,如果本申请和其他重传技术结合使用,则上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替代其他重传技术的反馈或指示信息,也可以与其他重传技术原有的反馈或指示信息并存,例如,当本申请实施例与HARQ技术结合使用时,如果出现译码失败,上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和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消息一并或者分别发送给数据接收设备,也可以直接替代NACK消息。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当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编码块数J或者纠错所需的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时,可以与一个预定的门限tmax进行比较,当J或T的数值大于所述门限时,可以发送一个预定的数值(例如令J=tmax+1或T=tmax+1并发送此数值信息)来指示数据发送设备直接进行第一数据的重传;当J或者T的数值小于等于所述门限时,则发送J或者T的数值信息。可选的,所述门限tmax可以是所述第二数据的最大纠错能力(例如,最多可以纠错的编码块数),也可以是其他根据系统需要设定的数值。可选的,所述门限可以通过指示信息或者控制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设备,或者预先约定,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生成第二数据的编码规则确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将J或者T的数值信息限制在一个最大值之内,可以节省指示信息的比特数。
在305部分,数据发送设备根据接收到的上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如果则表示当前出现错误的编码块数超过了第三数据的最大纠错能力(或者第二数据的最大纠错能力),例如,J>t或者T>t,则数据发送设备可以选择直接重传第一数据,即图3中的306a部分。如果当前译码错误的编码块可以通过第二数据进行纠错,例如,J≤t或者T≤t,则数据发送设备从所述第三数据中选择需要发送的第二数据(或者生成第二数据)。
可选的,数据发送设备根据接收到的J确定T的数值,以保证发送的第二数据可以纠错J个译码错误的编码块,通常情况下T≥J,本实施例以T=J为例进行说明;或者,数据发送设备直接根据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的T的数值确定要发送的第二数据。具体的,仍然以表1为示例,假设J=3,则数据发送设备可以从t=12个第三数据编码块中按照预定的规则选择T=J=3个编码块进行发送,例如,选择12个第三数据编码块中的前3个进行发送,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预定的规则进行选择,例如随机选择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待发送的第二数据还可以经过现有技术中的信道编码、交织等一项或者多项处理后再进行发送
可选的,如果待发送的第二数据包含的比特或者符号数小于当前所选择的传输块的大小,还可以进行补0操作,例如,一种可选的方案是,在每个第二数据的编码块后分别填充0,直到编码块的比特或者符号数之和等于当前所选择的传输块的大小。
可选的,待发送的第二数据也可以与其他需要发送的数据(例如,新的业务数据)组合后一起发送,例如一个传输块中的T个编码块中包含所述第二数据,该传输块中的其他编码块包含所述其他需要发送的数据。本申请对具体的组合形式不做限定。
在306b部分,数据发送设备发送上述步骤中确定的第二数据。
在307部分,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可选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在控制信息中发送。可选的,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中包含合并译码信息(上述第二指示信息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所述合并译码信息用于指示当前数据是否需要与在先传输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可选的,所述控制信息还可以包含新数据指示信息、冗余版本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图2所对应的实施例中关于指示信息的相关描述也同样适用于本示例。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控制信息包含新数据指示信息、冗余版本信息以及合并译码信息。
在一个更具体的示例中,合并译码信息采用1比特表示,用于指示当前传输的数据是否与相同HARQ进程中的在先传输数据进行联合译码。例如,当前传输的是新数据,那么新数据指示翻转,合并译码指示为0;当前传输的是某个旧数据(例如,上述的第一数据)的HARQ重传数据,那么新数据指示不翻转,合并译码指示为0,冗余版本指示当前使用的冗余版本;当前传输的是根据某个旧数据(例如,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那么新数据指示翻转,合并译码指示为1,冗余版本指示所述旧数据使用的冗余版本;当前传输的是根据某个旧数据(例如,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的重传数据,那么新数据指示不翻转,合并译码指示为0,冗余版本指示所述旧数据使用的冗余版本;当前传输的是根据某个旧数据(例如,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的另外一部分第二数据,那么新数据指示翻转,合并译码指示为1,冗余版本指示所述旧数据使用的冗余版本。
在另一个更具体的示例中,合并译码信息采用x比特表示,用于指示当前传输间隔i传输的数据和传输间隔i-j传输的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其中,i为传输间隔编号,j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x比特用来指示j的取值,当j=0时表示不需要联合译码。
可选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还可以通过其他指示方式实现,本申请不做限制。例如,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还可以随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一起发送。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可以在每个编码块(包括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的编码块)或者每个传输块中增加序列号(例如,SN,Sequence Number)信息,用于指示编码块属于哪个传输块,同一个传输块中的编码块以及包含根据这些编码块产生的校验信息的编码块都有相同的序列号,数据接收设备对接收的有相同序列号信息的编码块进行联合译码。具体的,假设在某一次传输中所传输的第一数据的传输块的序列号为y,则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的第二数据的编码块和/或传输块的序列号也为y,数据接收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数据并识别出其序列号为y时,便获知所述第二数据需要与上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
可选的,所述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的个数T的信息,以便数据接收设备根据所述T的信息对第二数据进行应用。可以理解的,所述T的信息也可以单独发送给数据接收设备,
在308部分,数据接收设备接收上述第二数据及其对应的第二指示信息,并结合所述第二数据对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即结合所述第二数据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纠错译码。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数据接收设备联合之前接受的第一数据中译码正确的编码块和当前接收的第二数据,对译码错误的编码块进行纠错译码。如果所有之前译码错误的编码块都译码正确,则数据接收设备反馈ACK或者其他表示接收正确的信息给数据接收设备,即图3中的309b部分,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304a部分的描述;如果经过本次译码之后,第一数据中仍然存在译码错误的编码块,则数据接收设备可以再一次发送译码错误相关的信息,即图3中的309b部分。
在309b部分,数据接收设备可以再一次发送译码错误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304b部分的描述,不同的是,此次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与304b部分的第一指示信息发送相同的内容,即仍然发送第一次译码时错误的编码块数J或者所需的第二数据编码块数T;也可以发送经过本次纠错译码后,残余的译码错误的编码块数J’或者,发送纠错残余错误所需的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T’,其中J’和T’均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在310部分,数据发送设备根据接收到的译码错误相关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305部分的描述,不同的是,数据发送设备可以重发与上一次相同的包含在T个编码块中的第二数据,也可以在上一次发送的第二数据中选择T’个编码块进行发送,还可以在事先生成的第三数据中选择与上一次发送的第二数据不同的T’或者T个编码块进行发送,例如,从第J+1个编码块开始选择T’或者T个编码块作为本次的第二数据进行发送。当然,数据发送设备也可以直接重传全部第一数据,即图3中的311a部分。
在311b和312部分,数据发送设备发送310部分确定的第二数据以及与其对应的第二指示信息,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306b和307部分的描述。
在313部分,数据接收设备结合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及其对应的第二指示信息,对第一数据进行纠错译码,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308部分的描述。
在314部分,如果数据接收设备对在先数据译码成功,则反馈ACK消息。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304a部分的描述。
可以理解的,如果经过313部分的纠错译码后,仍然存在译码错误,数据接收设备和数据发送设备仍然可以再进行一次或者多次309b-313部分中所述的过程,直至译码成功或者达到系统所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
可以理解的,图2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同样适用于图3所对应的实施例,具体的不同之处可参照上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401部分,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301部分的描述。
在402部分,数据接收设备对第一数据进行译码。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303部分的描述。在译码过程中,如果第一数据数据全部译码正确,例如CRC(cyclic redundancy cod,循环冗余码)校验全部通过,则数据接收设备可以反馈ACK(acknowledgement,应答消息)或其他表示数据全部正确译码的消息给数据发送设备,即图4中的403a部分,则本次数据传输过程完成,当然,也可以不做反馈,数据发送设备在没有收到反馈的情况下默认第一数据已经被正确译码;如果出现译码错误,则进行403b部分。
在403b部分,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给数据发送设备,例如,所述指示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一数据中译码错误的编码块数J,或者纠错所需的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给数据发送设备。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304b部分的描述。
在404部分,数据发送设备根据接收到的上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如果当前出现错误的编码块数超过了第二数据的最大纠错能力,则数据发送设备可以选择直接重传第一数据,即图4中的406a部分。如果当前译码错误的编码块可以通过第二数据进行纠错,则数据发送设备生成需要发送的第二数据。
在405部分,数据发送设备生成待发送的第二数据。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302和305部分的描述,先生成第三数据,再从第三数据中取部分或者全部作为第二数据,也可以采用如下描述的实施方式。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数据发送设备根据接收到的J确定T的数值,以保证发送的第二数据可以纠错J个译码错误的编码块,通常情况下T≥J,本实施例以T=J为例进行说明;或者,数据发送设备直接根据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的T的数值确定要发送的第二数据。具体的,假设J=3,则数据发送设备可以确定T=J=3。
数据发送设备采用RS码对第一数据进行编码,生成第二数据。为了方便描述,假设第一数据中包含M=6个编码块,每个编码块中包含L×G个比特,其中L=18,选用参数为(N,K)的RS码进行编码生成第二数据,其中,N=18,t=12。
数据发送设备从第一数据的每个编码块中选择P个RS码符号,将所述M×P个RS码符号级联后进行一次RS编码,每次RS编码生成所述第二数据的一部分,并按照预定的规则进行摆放。可选的,可以根据生成第二数据的编码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P的数值;也可以根据所述J确定所述P的数值;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根据所述J以及生成第二数据的编码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P的数值;当然,也可以预先确定或者根据预定的规则确定所述P的数值,例如P=1。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可以根据所发送的J、RS编码的参数以及所述第一数据的编码块数M等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来确定P的数值,例如满足P=min(floor(t/J),floor(K/M)),其中,min()表示取小操作,floor()表示向下取整。基于以上假设和处理方式,可以获知P=4,表2给出了具体的RS编码示意。第一数据的每个编码块拿出P个RS码符号,得到M×P个RS码符号,例如表2中RS1中所对应的第一数据中的符号,如果需要的话,在这些符号前面增加K-M×P个符号0,如果在最后一次RS编码中所剩余的数据不足K个符号,也可以采用补0的方式进行填充,例如表2中RS5所对应的RS编码过程,然后经过一次RS编码后得到N个RS码符号,例如表2中RS1中所对应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中的符号。通过L/P组RS码,可以得到t/P个长度为L的只包含第二数据的编码块,其中每个第二数据的编码块可以帮助纠正1个第一数据的编码块错误。表2中的RS1-RS5表示进行的RS编码次数。需要说明的是,表格中所示的第一数据编码块中的1-18以及第二数据编码块中的1-12用以指代具体的RS码符号,不代表真实的RS码符号取值,其排放顺序也可以按照预先约定的任一顺序进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在每一次编码过程中,对第一数据中参与编码的符号或者比特的选择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设计,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例如,第一次RS编码过程中在每个编码块中选择P个符号,第二次RS编码过程中在每个编码块中选择P’个符号;再如,在每个编码块中选择符号时可以是顺序选取,也可是随机或者按照某种预定的规则进行选取。
表2另一种RS编码过程中的数据构成示例
可选的,RS码的参数(N,K)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或者译码错误的情况进行选择,并通过控制信息通知数据接收设备;当然,也可以采用预先约定的方式被数据接收设备所知。
可选的,待发送的第二数据还可以经过现有技术中的信道编码、交织等一项或者多项处理后再进行发送
可选的,如果待发送的第二数据包含的比特或者符号数小于当前所选择的传输块的大小,还可以进行补0操作,例如,一种可选的方案是,在每个第二数据的编码块后分别填充0,直到编码块的比特或者符号数之和等于当前所选择的传输块的大小。
可选的,待发送的第二数据也可以与其他需要发送的数据(例如,新的业务数据)组合后一起发送,例如一个传输块中的T个编码块中包含所述第二数据,该传输块中的其他编码块包含所述其他需要发送的数据。本申请对具体的组合形式不做限定。
在406b部分,数据发送设备发送上述步骤中确定的第二数据。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306b部分的描述。
在407部分,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307部分的描述。可选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上述过程中确定的P的信息,以便数据接收设备根据所述P的信息对第二数据进行应用。可以理解的,所述P的信息也可以单独发送给数据接收设备,或者在控制信息中发送给数据接收设备。
在408部分,数据接收设备接收上述第二数据及其对应的第二指示信息,并结合所述第二数据对第一数据进行纠错译码。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数据接收设备联合之前接受的第一数据中译码正确的编码块和当前接收的第二数据,对译码错误的编码块进行纠错译码。如果所有之前译码错误的编码块都译码正确,则数据接收设备反馈ACK或者其他表示接收正确的信息给数据接收设备,即图4中的409部分,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403a部分的描述。
可以理解的,图2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同样适用于图4所对应的实施例,具体的不同之处可参照上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指示信息的名称、具体指示方式等内容均可做其他的设计,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编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图5所示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待传输数据(例如,上述需要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首先进行整体CRC的生成和附着,随后传输块被划分成一个或者多个编码块,根据划分的一个或者多个编码块生成所述第二数据,之后每个编码块单独生成CRC并进行CRC附着,每个编码块独立进行信道编码以及速率匹配,随后进行编码块的级联并送至后端进行其他处理(如,调制、层映射等)最终发送。可选的,在对第二数据进行发送时,也可以进行编码块CRC附着、信道编码、速率匹配以及编码块级联等过程的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系统的需求增加其他的处理或者省略一步或者多步的处理,本申请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图5所对应的实施例,可以与上述图2-图4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步骤相结合使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从各个网元本身、以及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数据发送设备(网络侧设备或UE)、数据接收设备(UE或网络侧设备)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图6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发送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可选的,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可以是一种网络侧设备,例如,可以是基站或者其他具备基站功能的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是一种用户设备;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数据发送功能的装置。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数据发送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发射器。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数据发送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接收器。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数据发送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处理器。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当数据发送设备为网络侧设备时,数据发送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通信单元,用于支持与其他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通信,如与核心网节点之间的通信。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保存数据发送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在图6所对应的示例中,本申请所涉及的数据发送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发射器/接收器601,处理器602,存储器603和通信单元604。
所述发射器/接收器601用于支持数据发送设备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之间收发信息,例如发送上述所涉及到的数据和/或控制信息,接收上述所涉及到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处理器602执行各种用于与数据接收设备通信的功能。处理器602还执行图2至图5中涉及数据发送设备的处理过程,例如生成待发送的数据和/或控制信息。存储器603用于存储数据发送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通信单元604,用于支持数据发送设备与其他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通信,如与核心网节点之间的通信。
可以理解的是,图6仅仅示出了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发射器,接收器,处理器,存储器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申请的数据发送设备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7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接收设备的一种可能的设计结构的简化示意图。
可选的,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可以是一种网络侧设备,例如,可以是基站或者其他具备基站功能的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是一种用户设备;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数据发送功能的装置。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中包括接收器。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发射器。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处理器。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可以是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数据接收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数据接收设备与其他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接收其他网络侧设备所发送的信息或指令,和/或发送信息或指令给其他网络侧设备。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保存用户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在图7所对应的示例中,本申请所涉及的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发射器701,接收器702,处理器703,存储器704。
在上行链路上,待发送的数据或信息(例如第一指示信息)经过发射器701调节输出采样并生成上行链路信号,该上行链路信号经由天线发射给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在下行链路上,天线接收上述实施例中数据发送设备发射的下行链路信号(包括上述数据和/或控制信息),接收器702调节从天线接收的信号并提供输入采样。在处理器703中,对业务数据和信令消息进行处理,例如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译码或者联合译码。这些单元根据无线接入网采用的无线接入技术(例如,LTE及其他演进系统的接入技术)来进行处理。所述处理器703还用于对数据接收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由数据接收设备进行的处理,例如用于控制数据接收设备接收下行信息和/或根据接收到的下行信息进行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处理器703用于支持数据接收设备执行图2至和图5中涉及数据接收设备的处理过程。存储器704用于存储用于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于一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数据接收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数据接收设备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9)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发送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和/或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
数据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给数据接收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对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的信息,其中J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和/或,
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其中T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通过对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包括:
通过对所述第一数据中的M×P个符号进行编码,生成所述第二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符号,其中,M为所述第一数据的编码块数,M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P为所述第一数据的每个编码块中参与所述编码的符号个数,P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1个所述符号由至少1个比特映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P的信息。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确定所述P的数值。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为RS码(Reed-solomoncodes,里德-所罗门码)编码。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给数据发送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和/或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
数据接收设备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由在先接收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的信息,和/或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其中J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T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接收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为RS码(Reed-solomon codes,里德-所罗门码)编码。
15.一种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器,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和/或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
发射器,用于发送第二数据给数据接收设备;
处理器,用于对在先传输的第一数据进行编码,生成所述第二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还用于:
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的信息,其中J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和/或,
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其中T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18.如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
19.如权利要求15至1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对所述第一数据中的M×P个符号进行编码,生成所述第二数据的部分或者全部符号,其中,M为所述第一数据的编码块数,M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P为所述第一数据的每个编码块中参与所述编码的符号个数,P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1个所述符号由至少1个比特映射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还用于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P的信息。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确定所述P的数值。
22.如权利要求15至2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还用于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
23.如权利要求15至22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RS码(Reed-solomon codes,里德-所罗门码)编码,生成第二数据。
24.一种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器,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给数据发送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状态和/或指示第二数据的发送;
接收器,用于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由在先接收的第一数据编码生成。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特征在于,还包括:处理器,用于对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进行联合译码。
27.如权利要求24至2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数据的译码错误编码块数量J的信息,和/或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其中J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T的取值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28.如权利要求24至2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数据的编码块数量T的信息。
29.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23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设备和如权利要求24-2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
CN201610658782.7A 2016-08-11 2016-08-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1077335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58782.7A CN107733551B (zh) 2016-08-11 2016-08-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PCT/CN2017/097126 WO2018028682A1 (zh) 2016-08-11 2017-08-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58782.7A CN107733551B (zh) 2016-08-11 2016-08-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33551A true CN107733551A (zh) 2018-02-23
CN107733551B CN107733551B (zh) 2021-02-23

Family

ID=61161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58782.7A Active CN107733551B (zh) 2016-08-11 2016-08-1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33551B (zh)
WO (1) WO201802868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664A (zh) * 2019-12-16 2021-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接收方法,数据发送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WO2023273948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WO2023226702A1 (zh) * 2022-05-27 2023-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226705A1 (zh) * 2022-05-26 2023-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959A (zh) * 2006-03-10 200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CN101325473A (zh) * 2007-06-13 2008-1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重传数据的方法、信号接收器及信号发送器
WO2009037622A2 (en) * 2007-09-17 2009-03-2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to support an error control mechanism
CN101414901A (zh) * 2007-10-16 2009-04-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Tdd hsdpa系统中下行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615986A (zh) * 2008-06-27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2055558A (zh) * 2011-01-04 2011-05-1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块分段译码方法、装置和一种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
CN104579579A (zh) * 2015-01-30 2015-04-29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大数据包传输方法和系统
US20150381209A1 (en) * 2014-06-27 2015-12-3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de Block Segmentation and Configuration for Concatenated Turbo and RS Cod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2315B (zh) * 2009-06-01 2013-04-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前向纠错的重传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JP2011193434A (ja) * 2009-10-28 2011-09-29 Panasonic Corp パリティパケットを用いた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び中継器
CN105515719B (zh) * 2014-09-24 2019-04-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959A (zh) * 2006-03-10 200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CN101325473A (zh) * 2007-06-13 2008-1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重传数据的方法、信号接收器及信号发送器
WO2009037622A2 (en) * 2007-09-17 2009-03-2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to support an error control mechanism
CN101414901A (zh) * 2007-10-16 2009-04-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Tdd hsdpa系统中下行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615986A (zh) * 2008-06-27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2055558A (zh) * 2011-01-04 2011-05-1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块分段译码方法、装置和一种多输入多输出接收机
US20150381209A1 (en) * 2014-06-27 2015-12-3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de Block Segmentation and Configuration for Concatenated Turbo and RS Coding
CN104579579A (zh) * 2015-01-30 2015-04-29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大数据包传输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664A (zh) * 2019-12-16 2021-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接收方法,数据发送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WO2023273948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WO2023226705A1 (zh) * 2022-05-26 2023-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23226702A1 (zh) * 2022-05-27 2023-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33551B (zh) 2021-02-23
WO2018028682A1 (zh) 2018-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59716B1 (ko) 부분적 재전송을 위한 방법
JP571079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のack情報のバンドリング
US953235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mental-redundancy HARQ process
US11071134B2 (en) Feedback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CN10863196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1958777B (zh)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发送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TWI555365B (zh) 用於傳送或重傳資料到第二網路節點及其第一網路節點之第一網路節點的方法和用於接收從第一網路節點及其第二網路節點傳送或重傳的資料之第二網路節點的方法
EP3343821B1 (en) Method for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7852274A (zh) 多传输块传输的码块分段和速率匹配
CN104301077A (zh) 一种混合重传的方法
CN105306165A (zh)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3378953B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与装置
EP3445083B1 (en)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and system
WO2020029773A1 (zh) 用户设备、基站及其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1699781A (zh)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和秩指示信令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7733551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521316A (zh)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及装置
US20210160839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08023675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947895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579579A (zh) 一种大数据包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1656604A (zh) 混合自动重传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US11166284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JP7297678B2 (ja) データが破損しているかどうかを判断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9150380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