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8857A -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18857A
CN107718857A CN201711108323.2A CN201711108323A CN107718857A CN 107718857 A CN107718857 A CN 107718857A CN 201711108323 A CN201711108323 A CN 201711108323A CN 107718857 A CN107718857 A CN 1077188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belling
movable sleeve
distance
wedg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083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18857B (zh
Inventor
龙东平
刘健书
欧立国
徐哲立
代文继
吴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de Jinpeng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de Jinpeng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de Jinpeng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de Jinpeng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0832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188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718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8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188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88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3/00Common details of 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 B41F13/08Cylinders
    • B41F13/24Cylinder-tripping devices; Cylinder-impression adjustments
    • B41F13/26Arrangement of cylinder bearing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包括:上下设置的两组轴承组及轴承组之间的调节装置;轴承组的中间设置有转轴,转轴的外部设置有滚动轴承且沿转轴的轴向至少设置有2个滚动轴承;一个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转动活动套,其余滚动轴承外圈设置有固定轴承套,固定轴承套与轴承座固定连接;调节装置包括转动丝杠及斜铁块;斜铁块至少设置有一个倾斜面,并且使得倾斜面与至少一个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的外圈接触;使得通过转动丝杠能够带动斜铁块沿轴向移动,进而通过与倾斜面接触的转动活动套使对应的轴承组上下移动。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能够快速稳定的实现两个压凸轴承之间的间距调节,同时提高间距调节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良品率。

Description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领域,由于圆形结构的连接往复的特点,往往适合各种类型设备或者产品的加工制备。例如在包装印刷领域中,通常采用圆压圆压凸联线技术来实现相应纸张产品的印刷操作。其中,联线圆压圆压凸工作站主要由放卷、印刷、压凸、收卷等四部分组成。圆压圆压凸在生产过程中,压凸上轴一般为固定轴,下轴为活动轴,下轴下面有一个液压缸,工作时,下轴受到向上的力。上下轴轴承套之间设置有一个斜铁结构,通过水平移动斜铁,实现上下压凸轴间距变化。压凸图案深浅效果随着纸张厚度变化随时需要调整,这就要求压凸工作站轴间距调整结构灵活可靠。当前使用的压凸工作站轴间距调整结构为斜铁和轴承套之间通过滑动摩擦实现,这样的结构使得斜铁很容易出现因摩擦力较大而造成爬行现象,进而使得丝杠转动的圈数和滑块移动距离和理论有出入。同时,由于斜铁出现爬行现象,使得下轴承套上下移动,造成轴间距变化,使得压凸深浅效果调整需要多次才可以调整到位,并且生产过程中由于斜铁和轴承套之间有摩擦阻力,在印刷过程中会有力释放,造成压凸上下轴间距有微量变化,使得压凸深浅效果变化,这样就产生大量废品。
因此,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相对设置的压凸轴在通过斜铁调节间距时容易由于摩擦出现爬行现象,进而大大降低了调节精确度和产品的良品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能够快速稳定的实现两个压凸轴承之间的间距调节,同时提高间距调节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良品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包括:上下设置的两组轴承组以及设置于两组轴承组之间的调节装置;
所述轴承组的中间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部设置有滚动轴承,且沿所述转轴的轴向至少设置有2个滚动轴承;一个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转动活动套,其余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固定轴承套,所述固定轴承套与外部的轴承座固定连接;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转动丝杠以及与所述转动丝杠连接的斜铁块;所述斜铁块至少设置有一个倾斜面,并且使得倾斜面与至少一个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的外圈接触;使得通过转动丝杠能够带动斜铁块沿轴向移动,进而通过所述斜铁块的倾斜面以及与所述倾斜面接触的转动活动套使对应的轴承组上下移动。
可选的,所述滚动轴承在所述转轴的外周并排设置有3个;且使得中间那个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转动活动套。
可选的,位于上方的轴承组固定设置,位于下方的轴承组与外部轴承座沿竖直方向活动连接;所述斜铁块的上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下表面沿轴向方向设置为倾斜面;所述平面结构与上方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接触,所述倾斜面与下方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接触。
可选的,所述斜铁块的截面结构设置为十字架结构;且使得所述斜铁块的上下突出端分别与上下两个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接触。
可选的,所述转动活动套的内圈与滚动轴承外圈之间的配合间隙为 0.2-0.25mm。
可选的,所述转动活动套的端面与固定轴承套端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为 0.15-0.2mm。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通过在两个压凸轴对应的转轴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滚动轴承,然后在其中一个滚动轴承的外宣设置有转动活动套,使得用于调节两组轴承之间距离的斜铁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活动套以及滚动轴承与中间的转轴转动连接,也即在使得斜铁轴向移动时,斜铁与轴承组之前为滚动连接,不仅摩擦力更小,而且不会出现爬行现象,最终使得两组轴承的间距调节更加准确可靠。此外,由于至少有两个滚动轴承,剩余的滚动轴承可以与外部的固定轴承连接,起到对于轴承组的支撑作用,同时由于这两部分滚动轴承相互独立,也即使得轴承的支撑滚动与斜铁对于轴承组的上下间距的调节相互之间不会造成干扰,进一步提高了轴承间距调节的精度。因此,本申请所述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能够快速稳定的实现两个压凸轴承之间的间距调节,同时提高间距调节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斜铁带动销子实现间距调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斜铁带动轴承套实现间距调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径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本申请针对当前轴间距调节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利用圆压圆结构实现印刷对应的压凸轴结构的调节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两种不同的轴间距调节结构。图1中,压凸轴包括上下两个轴承结构,中间通过斜铁4实现轴间距的调节。具体的,上端轴承组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一转轴11、套在所述第一转轴11外圆的第一滚动轴承3以及设置于最外圈的第一固定轴承套1。下端轴承组包括:位于中心的第二转轴12、套在所述第二转轴12外圆的第二滚动轴承8以及设置于最外圈的第二固定轴承套6。调节结构包括:斜铁块4 以及带动所述斜铁块移动的丝杠5。调节过程为,转动丝杠5,带动斜铁块4 水平移动,斜铁块在轴承座上的销子上移动,进而使得轴承间距产生变化。但是,一方面销子平整度和刚性差,使得调节过程中压凸深浅效果变化不准确。另一方面,通过销子间接调节的准确性不高。
图2中所述的间距调节结构基本近似,只不过将销子替换为相应的具有与斜铁块配合的斜面结构,同样在调节的过程中,由于斜铁块4在轴承套上下斜面上移动,极容易出现因摩擦力较大而造成的爬行现象,进而造成生产过程中压凸深浅效果变化不准确的问题。
因此,针对上述情况,经过研究,认为主要还是由于斜铁块与相应部件的滑动摩擦不仅阻力较大,而且容易出现位置串动,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将原来压凸工作站轴间距调整斜铁和轴承套之间滑动摩擦,通过结构改动,增加一个转动部件,使得滑动摩擦改为斜铁和增加的转动部件之间滚动摩擦。
具体的,参照图3和图4所示,分别为本发明提供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径向剖视图和轴向剖视图。所述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包括:上下设置的两组轴承组以及设置于两组轴承组之间的调节装置;
所述轴承组的中间设置有转轴(11、12),所述转轴的外部设置有滚动轴承(3、8),且沿所述转轴的轴向至少设置有2个滚动轴承;一个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转动活动套(2、7),其余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固定轴承套(1、 6),所述固定轴承套与外部的轴承座固定连接;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转动丝杠5以及与所述转动丝杠5连接的斜铁块4;所述斜铁块4至少设置有一个倾斜面,并且使得倾斜面与至少一个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2、7)的外圈接触;使得通过转动丝杠5能够带动斜铁块4沿轴向移动,进而通过所述斜铁块4的倾斜面以及与所述倾斜面接触的转动活动套使对应的轴承组上下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滚动轴承只是为了表示一种可转动的轴承结构,使得内侧转动而外侧不转动或者不与内侧同时转动。因此,也可以相应的采用具有与滚动轴承同样功能的轴承结构进行替换。这里的间距调整装置只是描述了轴承一端端部需要调节的部分,而实际上一个印刷装置中通常需要设置两个或者更多的轴承座结构。所述转动活动套优选采用机械强度较高的钢套,使得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所述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通过在两个压凸轴对应的转轴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滚动轴承,然后在其中一个滚动轴承的外宣设置有转动活动套,使得用于调节两组轴承之间距离的斜铁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活动套以及滚动轴承与中间的转轴转动连接,也即在使得斜铁轴向移动时,斜铁与轴承组之前为滚动连接,不仅摩擦力更小,而且不会出现爬行现象,最终使得两组轴承的间距调节更加准确可靠。此外,由于至少有两个滚动轴承,剩余的滚动轴承可以与外部的固定轴承连接,起到对于轴承组的支撑作用,同时由于这两部分滚动轴承相互独立,也即使得轴承的支撑滚动与斜铁对于轴承组的上下间距的调节相互之间不会造成干扰,进一步提高了轴承间距调节的精度。因此,本申请所述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能够快速稳定的实现两个压凸轴承之间的间距调节,同时提高间距调节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良品率。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滚动轴承在所述转轴的外周并排设置有3个;且使得中间那个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转动活动套。参照图4所示,以上端轴承组为例说明,第一滚动轴承3依次并列设置,包括第三滚动轴承 31、第四滚动轴承32、第五滚动轴承33;其中,左右两个滚动轴承用于使得第一转轴11通过固定轴承套1与外部轴承座连接,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而中的第四滚动轴承32外周通过第一转动活动套2与斜铁块4的上端面接触,进而在斜铁块沿轴向移动时,斜铁块4带动第一转动活动套2旋转,而不影响中间第一转轴11的转动。同样,下端轴承组中的第二滚动轴承8通过增加的第二转动活动套7与斜铁块4下方的倾斜面接触,进而由于斜铁块4的移动,一方面带动第二转动活动套7旋转,另一方面使得第二转动活动套7上下移动进而带动下端轴承组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轴间距的精确调节。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轴承组固定设置,位于下方的轴承组与外部轴承座沿竖直方向活动连接;所述斜铁块的上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下表面沿轴向方向设置为倾斜面;所述平面结构与上方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接触,所述倾斜面与下方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接触。这样,只需要调节下方轴承组的竖直位移即可实现整个装置轴间距的调节。当然,根据实际的需要,也可以使得上下轴承组均可调节或者只调节上端轴承组的位移。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斜铁块的截面结构设置为十字架结构;且使得所述斜铁块的上下突出端分别与上下两个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接触。这样,可以使得尽量减少斜铁块所占用的空间,并且避免斜铁块的移动给其余装置带来干扰,进而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活动套的内圈与滚动轴承外圈之间的配合间隙为0.2-0.25mm。所述转动活动套的端面与固定轴承套端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为0.15-0.2mm。其中,转动活动套与滚动轴承的配合间隙还可以是0.21、0.22、0.23、0.24等,转动活动套与固定轴承套端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还可以是0.16、0.17、0.18、0.19等。这样通过控制转动活动套与滚动轴承以及固定轴承套之间的间隙,可以使得转动活动套实现最稳定有效的转动调节。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所述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调整轻松:本申请轴承套部分增加转动钢套后,调整力矩变小,仅有2NM,而以前调整力矩需要40NM。2、准确度高:丝杠转动圈数和斜铁移动距离与理论数据一致,使得最终轴间距变化量也和理论数值一致,也即调节更加准确。3、稳定不变化:调整到位锁紧后,印刷过程中轴间距不会变化,这样不会因压凸工作站原因而造成废品。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中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采用印刷结构中的轴承设计作为举例说明,但是,本申请技术方案所包含的设计思路同样适用于其余设备中的两组轴间距的调节,因此,本申请中的调整装置并不限制应用对应和领域。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发明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 /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发明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发明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设置的两组轴承组以及设置于两组轴承组之间的调节装置;
所述轴承组的中间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部设置有滚动轴承,且沿所述转轴的轴向至少设置有2个滚动轴承;一个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转动活动套,其余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固定轴承套,所述固定轴承套与外部的轴承座固定连接;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转动丝杠以及与所述转动丝杠连接的斜铁块;所述斜铁块至少设置有一个倾斜面,并且使得倾斜面与至少一个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的外圈接触;使得通过转动丝杠能够带动斜铁块沿轴向移动,进而通过所述斜铁块的倾斜面以及与所述倾斜面接触的转动活动套使对应的轴承组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轴承在所述转轴的外周并排设置有3个;且使得中间那个滚动轴承的外圈设置有转动活动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方的轴承组固定设置,位于下方的轴承组与外部轴承座沿竖直方向活动连接;所述斜铁块的上表面设置为平面结构,下表面沿轴向方向设置为倾斜面;所述平面结构与上方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接触,所述倾斜面与下方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铁块的截面结构设置为十字架结构;且使得所述斜铁块的上下突出端分别与上下两个轴承组中的转动活动套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活动套的内圈与滚动轴承外圈之间的配合间隙为0.2-0.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活动套的端面与固定轴承套端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为0.15-0.2mm。
CN201711108323.2A 2017-11-09 2017-11-09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Active CN1077188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08323.2A CN107718857B (zh) 2017-11-09 2017-11-09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08323.2A CN107718857B (zh) 2017-11-09 2017-11-09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18857A true CN107718857A (zh) 2018-02-23
CN107718857B CN107718857B (zh) 2023-12-26

Family

ID=61214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08323.2A Active CN107718857B (zh) 2017-11-09 2017-11-09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1885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0788A (zh) * 2019-07-25 2019-10-25 安徽文博纸品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机压印装置的离合机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22361A1 (de) * 2000-09-13 2002-03-21 Ina-Schaeffler Kg Lagerung für zylinder oder trommeln in druckmaschinen
KR20050004364A (ko) * 2003-07-02 2005-01-12 주식회사 만도 베어링용 틈새조절장치
WO2006012892A2 (de) * 2004-08-06 2006-02-09 Ulrich Rohs Reibringgetriebe mit zwei voneinander um einen spalt beabstandeten wälzkörpern
WO2008087990A1 (ja) * 2007-01-16 2008-07-24 Nsk Ltd. 軸受外輪の製造方法
DE102009002899B3 (de) * 2009-05-07 2010-06-24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Axialeinstellvorrichtung eines Zylinders und ein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Axialeinstellvorrichtung eines Zylinders
JP2014040888A (ja) * 2012-08-23 2014-03-06 Nsk Ltd 転がり軸受装置
CN207416257U (zh) * 2017-11-09 2018-05-29 常德金鹏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22361A1 (de) * 2000-09-13 2002-03-21 Ina-Schaeffler Kg Lagerung für zylinder oder trommeln in druckmaschinen
KR20050004364A (ko) * 2003-07-02 2005-01-12 주식회사 만도 베어링용 틈새조절장치
WO2006012892A2 (de) * 2004-08-06 2006-02-09 Ulrich Rohs Reibringgetriebe mit zwei voneinander um einen spalt beabstandeten wälzkörpern
WO2008087990A1 (ja) * 2007-01-16 2008-07-24 Nsk Ltd. 軸受外輪の製造方法
DE102009002899B3 (de) * 2009-05-07 2010-06-24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Axialeinstellvorrichtung eines Zylinders und ein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Axialeinstellvorrichtung eines Zylinders
JP2014040888A (ja) * 2012-08-23 2014-03-06 Nsk Ltd 転がり軸受装置
CN207416257U (zh) * 2017-11-09 2018-05-29 常德金鹏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0788A (zh) * 2019-07-25 2019-10-25 安徽文博纸品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机压印装置的离合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18857B (zh)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77043U (zh) 硬质脆性板的侧边加工装置
CN104684682A (zh) 磨床
EP3006894B1 (de) Vermessungsgerät mit kugelpunktlagerung
JP2010153644A (ja) 昇降テーブル
CN107718857A (zh)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DE102019205562A1 (de) Drehtisch und Rundheitsmessvorrichtung
CN203254802U (zh) 新型夹面台升降机构
CN207416257U (zh) 一种压凸轴间距调整装置
CN202479820U (zh) 一种滚珠丝杠辅助支撑装置
WO2015186542A1 (ja) ワークの自動芯出し装置及び自動芯出し方法
CN102602029A (zh) 一种高速精密压力机下死点动态补偿机构
CN102814641B (zh) 一种减速机与工作轴的装配装置及装配方法
CN109435453A (zh) 间歇轮转印刷机保持材料张力稳定的装置
JP2019107655A (ja) ロール成形装置
CN106563975B (zh) 一种回转工作台的高定位精度测量装置
JP6147565B2 (ja) ボールネジ送り装置
CN103309166A (zh) 可动镜片调整装置及应用其的可调式光学系统
JP5994298B2 (ja) 移動テーブル装置
CN102107380B (zh) 工作台移动式的轧辊磨床工作台支承摆动机构
CN206383504U (zh) 一种分轴式3d打印机
CN202498768U (zh) 高速精密压力机下死点动态补偿机构
CN109334084B (zh) 一种适用于压力机的涡轮蜗杆锁紧装置
JP6787737B2 (ja) 送り装置
CN219880992U (zh) 一种弧线下调式三辊卷板机
CN202742202U (zh) 钢球研磨机上的高精度主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