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2360A -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02360A CN107702360A CN201711049862.3A CN201711049862A CN107702360A CN 107702360 A CN107702360 A CN 107702360A CN 201711049862 A CN201711049862 A CN 201711049862A CN 107702360 A CN107702360 A CN 1077023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energy
- subsystem
- electric energy
- co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80 sod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66 salt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solar energy
- F25B27/007—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solar energy in sorption type syste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源利用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包括集热蓄热子系统、电能优化子系统和吸收式制冷子系统,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富集太阳能并提供热能,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利用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提供的热能提供电能,所述吸收式制冷子系统利用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提供的热能和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提供的电能提供冷能。该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能够综合利用太阳能光热资源,满足智能微能源互联网中对冷、热、电多能联供的需求,且制造成本较低、无污染、多接口、用途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要方式。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的逐年增长,其装机总容量在电网容量中的占比快速增长,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以光伏电力为例,由于光伏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输出特征,小容量的光伏并网对电网冲击不大,而当其容量达到一定比例时会造成电网功率的巨大波动,因而,光伏电力并网容量受到限制。此外,太阳能光热利用也是太阳能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然而,单一的供电和供热并不能满足用户生活生产中对能源的综合性需求,因此单一功能的容量盈余造成的浪费也日益凸显。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旨在至少解决现有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蓄热子系统、电能优化子系统和吸收式制冷子系统,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富集太阳能并提供热能,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利用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提供的热能提供电能,所述吸收式制冷子系统利用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提供的热能和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提供的电能提供冷能。
其中,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构成第一循环管路的聚光集热器、高温储热罐、中间换热器和低温储热罐,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内置有循环储热工质,所述中间换热器与用户端连接,以向所述用户端提高热量。
其中,所述循环储热工质为导热油或熔盐工质。
其中还包括供热支路,所述供热支路的两端分别与高温储热罐和低温储热罐连接,所述用户端设置在所述供热支路上。
其中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构成电能优化管路的空气压缩机、冷却器、储气室、回热器、透平膨胀机和发电机组中的透平膨胀机;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构成第二循环管路的低温回热储罐和高温回热储罐,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回热器设置在所述电能优化管路上,其中所述冷却器设置在所述低温回热储罐的出口端和所述高温回热储罐的入口端之间,所述回热器设置在所述高温回热储罐的出口端和所述低温回热储罐的入口端之间,所述电能优化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分别通过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回热器进行热传递。
其中所述空气压缩机在电网负荷低谷或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需求时启动,从大气中吸气并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其中所述储气室在电网或用户存在供电需求时开始释放所存储的常温高压气体。
其中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能优化管路上的再热器,所述再热器位于所述回热器和所述透平膨胀机之间。
其中所述吸收式制冷子系统包括两端分别与高温储热罐和低温储热罐连接的制冷支路,所述制冷支路上还设置有吸收式制冷机,所述吸收式制冷机与蓄冷器连接,所述蓄冷器与所述用户端连接;所述再热器位于所述制冷支路上且在所述高温储热罐和所述吸收式制冷机之间,所述制冷支路通过所述再热器与所述电能优化管路进行热交换。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通过光热技术、电能优化技术和吸收式制冷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实现电力调节和多能互补,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并实现以绿色可再生能源为驱动能源的冷热电综合利用。该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能够综合利用太阳能光热资源,满足智能微能源互联网中对冷、热、电多能联供的需求,且制造成本较低、无污染、多接口、用途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气压缩机;2:冷却器;3:储气室;4:回热器;5:再热器;6:透平膨胀机;7:低温回热储罐;8:高温回热储罐;9:聚光集热器;10:低温储热罐;11:高温储热罐;12:中间换热器;13:吸收式制冷机;14:蓄冷器;15:用户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所示,该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包括集热蓄热子系统、电能优化子系统和吸收式制冷子系统,其中集热蓄热子系统富集太阳能并提供热能,电能优化子系统利用集热蓄热子系统提供的热能提供电能,吸收式制冷子系统利用集热蓄热子系统提供的热能和电能优化子系统提供的电能提供冷能。
具体地,集热蓄热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构成第一循环管路的聚光集热器9、高温储热罐11、中间换热器12和低温储热罐10,第一循环管路内置有循环储热工质,例如导热油或熔盐工质;中间换热器12与用户端15连接,以向所述用户端提高中温热能,例如提供中温热水。中间换热器12内的循环导热工质一般为水。低温储热罐10中的低温储热工质进入聚光集热器9中吸热升温,生成的高温储热工质进入高温储热罐11中存储;高温储热罐11可将高温储热工质通入中间换热器12,通过中间换热器12提供中温热能。高温储热工质11经中间换热器12放热后温度降低,进入低温储热罐10储存。
优选地,该集热蓄热子系统还包括供热支路,该供热支路的两端分别与高温储热罐11和低温储热罐10连接,用户端15设置在供热支路上,以便高温储热罐11直接向用户端提供高温热能,高温储热工质经过用户端15高温用热负荷后温度降低,进入低温储热罐10储存。
电能优化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构成电能优化管路的空气压缩机1、冷却器2、储气室3、回热器4、透平膨胀机和发电机组6中的透平膨胀机;电能优化子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构成第二循环管路的低温回热储罐7和高温回热储罐8,冷却器2和回热器4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上,且冷却器2设置在低温回热储罐7的出口端和高温回热储罐8的入口端之间,回热器4设置在高温回热储罐8的出口端和低温回热储罐7的入口端之间,电能优化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分别通过冷却器2和回热器4进行热传递。
空气压缩机和电动机组1中的空气压缩机从大气中吸气并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优选该空气压缩机和电动机组1在电网负荷低谷或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需求时启动。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却器2换热,释放热量后成为常温高压气体,常温高压气体进入储气室3中存储。储气室3释放常温高压气体,并进入回热器4换热,吸收热量后成为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气体进入透平膨胀机和发电机组6中的透平膨胀机内膨胀做功,并推动发电机输出电力。高温回热储罐8中的高温回热工质进入回热器4换热,释放热量后成为低温回热工质,低温回热工质进入低温回热储罐7中存储。低温回热储罐7中的低温回热工质进入冷却器2换热,吸收热量后成为高温回热工质,高温回热工质进入高温回热储罐8中存储。优选储气室3在电网或用户存在供电需求时开始释放常温高压气体,从而实现将集热蓄热子系统提供的热能进行移峰填谷、或将平抑可再生能源电力波动性。
此外,电能优化子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电能优化管路上的再热器5,再热器5位于回热器4和透平膨胀机和发电机组6之间。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再热器5中继续换热,吸收热量后成为超高温高压气体。超高温高压气体进入透平膨胀机内膨胀做功,并推动发电机输出电力,超高温高压气体降温降压后直接排入大气。高温储热工质进入再热器5中换热,放热降温后成为中温储热工质。该电能优选子系统通过在第一循环管路上设置再热器,以使得进入透平膨胀机的气体为超高温高压气体,从而提高透平膨胀机和发电机组6的发电效率。
该吸收式制冷子系统包括两端分别与高温储热罐11和低温储热罐10连接的制冷支路,制冷支路上还设置有吸收式制冷机13,该吸收式制冷机13与蓄冷器14连接,蓄冷器14与用户端15连接;再热器5位于制冷支路上且在高温储液罐11和吸收式制冷机13之间,制冷支路通过再热器5与第一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高温储热工质进入再热器5中换热,放热降温后成为中温储热工质。中温储热工质进入吸收式制冷机13中,放热降温后进入低温储热罐10中存储;吸收式制冷机13在热驱动下开始制冷,制冷剂通过管路冷却蓄冷器14中的载冷剂,例如水或盐水,冷量进入蓄冷器14中储存,以便通过蓄冷器14在用户端需要的时候为用户端提供冷量,例如提高冷水。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通过光热技术、电能优化技术和吸收式制冷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开展电力调节和多能互补,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并实现以绿色可再生能源为驱动能源的冷热电综合利用。多能互补的智能微能源网为太阳能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太阳能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能量供应将解决太阳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消纳的难题。该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能够综合利用太阳能光热资源,满足智能微能源互联网中对冷、热、电多能联供的需求,且制造成本较低、无污染、多接口、用途广。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蓄热子系统、电能优化子系统和吸收式制冷子系统,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富集太阳能并提供热能,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利用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提供的热能提供电能,所述吸收式制冷子系统利用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提供的热能和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提供的电能提供冷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蓄热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构成第一循环管路的聚光集热器、高温储热罐、中间换热器和低温储热罐,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内置有循环储热工质,所述中间换热器与用户端连接,以向所述用户端提高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储热工质为导热油或熔盐工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热支路,所述供热支路的两端分别与高温储热罐和低温储热罐连接,所述用户端设置在所述供热支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构成电能优化管路的空气压缩机、冷却器、储气室、回热器、透平膨胀机和发电机组中的透平膨胀机;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构成第二循环管路的低温回热储罐和高温回热储罐,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回热器设置在所述电能优化管路上,其中所述冷却器设置在所述低温回热储罐的出口端和所述高温回热储罐的入口端之间,所述回热器设置在所述高温回热储罐的出口端和所述低温回热储罐的入口端之间,所述电能优化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分别通过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回热器进行热传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压缩机在电网负荷低谷或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需求时启动,从大气中吸气并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室在电网或用户存在供电需求时开始释放所存储的常温高压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优化子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能优化管路上的再热器,所述再热器位于所述回热器和所述透平膨胀机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制冷子系统包括两端分别与高温储热罐和低温储热罐连接的制冷支路,所述制冷支路上还设置有吸收式制冷机,所述吸收式制冷机与蓄冷器连接,所述蓄冷器与所述用户端连接;所述再热器位于所述制冷支路上且在所述高温储热罐和所述吸收式制冷机之间,所述制冷支路通过所述再热器与所述电能优化管路进行热交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49862.3A CN107702360B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49862.3A CN107702360B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02360A true CN107702360A (zh) | 2018-02-16 |
CN107702360B CN107702360B (zh) | 2018-10-16 |
Family
ID=61177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49862.3A Active CN107702360B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702360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62847A (zh) * | 2021-04-19 | 2021-07-02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多源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
CN114322044A (zh) * | 2021-12-20 | 2022-04-1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WO2022222219A1 (zh) * | 2021-04-19 | 2022-10-27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多源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
CN114322044B (zh) * | 2021-12-20 | 2023-02-03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77379A2 (en) * | 2011-06-21 | 2012-12-27 | Carrier Corporation | Solar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 |
CN103835899A (zh) * | 2012-11-22 | 2014-06-04 | 飞秒光电科技(西安)有限公司 | 一种槽式太阳能聚光热发电装置 |
CN204141889U (zh) * | 2014-09-29 | 2015-02-04 | 邵振华 | 太阳能驱动的有机朗肯-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系统 |
CN105715518A (zh) * | 2016-01-26 | 2016-06-29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夏供冷冬供热冷热电三联供装置及方法 |
CN106958963A (zh) * | 2017-05-05 | 2017-07-18 | 天津城建大学 |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及溴化锂制冷的太阳能冷热电联产系统 |
-
2017
- 2017-10-31 CN CN201711049862.3A patent/CN10770236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77379A2 (en) * | 2011-06-21 | 2012-12-27 | Carrier Corporation | Solar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 |
CN103835899A (zh) * | 2012-11-22 | 2014-06-04 | 飞秒光电科技(西安)有限公司 | 一种槽式太阳能聚光热发电装置 |
CN204141889U (zh) * | 2014-09-29 | 2015-02-04 | 邵振华 | 太阳能驱动的有机朗肯-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系统 |
CN105715518A (zh) * | 2016-01-26 | 2016-06-29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夏供冷冬供热冷热电三联供装置及方法 |
CN106958963A (zh) * | 2017-05-05 | 2017-07-18 | 天津城建大学 |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及溴化锂制冷的太阳能冷热电联产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戴雨辰等: "太阳能驱动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进展",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62847A (zh) * | 2021-04-19 | 2021-07-02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多源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
WO2022222219A1 (zh) * | 2021-04-19 | 2022-10-27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多源蓄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
CN114322044A (zh) * | 2021-12-20 | 2022-04-1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CN114322044B (zh) * | 2021-12-20 | 2023-02-03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02360B (zh) | 2018-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10203U (zh) | 一种绝热压缩空气蓄能与太阳能集成的系统 | |
CN100453926C (zh) | 光伏太阳能热泵多功能一体化系统 | |
CN208578679U (zh) | 一种基于塔式定日镜的改良布雷顿光热发电系统 | |
CN107630726A (zh) | 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多能混合发电系统及方法 | |
CN108731303B (zh) | 热泵式交替储能供电方法及装置 | |
CN108151364A (zh) | 热泵式储能供电供热方法及装置 | |
CN110345549A (zh) | 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系统 | |
CN101825073A (zh) | 一种分布式太阳能梯级利用系统 | |
CN100427851C (zh) | 太阳能-天然气联合驱动的节能空调 | |
CN105370407B (zh) | 低温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 |
CN107702360B (zh) |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 | |
CN202660776U (zh) | 一种基于环式热管的微型太阳能热电联产系统 | |
CN201259282Y (zh) | 全热回收蓄能型地能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 |
CN205503202U (zh) | 太阳能热动力储能系统 | |
CN209116569U (zh) | 一种碟式太阳能光热能源梯级利用系统 | |
CN101929445A (zh) | 一种分布式太阳能热/冷-电联供系统 | |
CN110108045A (zh) | 一种太阳能供能装置 | |
CN204646526U (zh) | 一种功冷联供系统 | |
CN208349609U (zh) | 一种光热熔盐蓄热光煤耦合系统 | |
CN106121755B (zh) | 一种储能发电系统 | |
CN206694190U (zh) | 一种风光储能系统 | |
CN101936573A (zh) | 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 |
CN104747389B (zh) | 一种基于太阳能循环发电的液化天然气气化系统及方法 | |
CN204923541U (zh) | 一种利用发电电动机的余热制冷的冷却系统 | |
CN109099605A (zh) | 一种碟式太阳能光热能源梯级利用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