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2181A - 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2181A
CN107682181A CN201710806487.6A CN201710806487A CN107682181A CN 107682181 A CN107682181 A CN 107682181A CN 201710806487 A CN201710806487 A CN 201710806487A CN 107682181 A CN107682181 A CN 1076821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tn
business
network
convergence
ser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064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翼英
邓伟
张�浩
梁琨
侯悦
谭兴晔
王艳茹
丁一
冷曼
马文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 Ltd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 Ltd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Guodianto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 Ltd,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Guodianto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71080648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82181A/zh
Publication of CN107682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21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4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 H04L41/145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involving simulating, designing, planning or modelling of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包括:在接入节点构建PTN站点并形成接入层;利用接入层与MSTP进行混合组网;将与配用电项目相关业务电路通过接口板进行业务对接;在GE环的PTN接入层中,将SDH配置为E1模式,将PTN配置为FE模式;将汇聚节点的PTN设备按照MSTP方式配置,并通过该节点业务板转成E1制式后通过汇聚层传送;控制汇聚层部分PTN节点使用独立组网模式,使PTN设备单独构建GE/10的GE环;在PTN层建立各电力业务专用通道;将MSTP与PTN的业务电路通过PTN的GE/10GE群路侧进行业务对接;全网业务实现分组化,在汇聚层和接入层形成全PTN设备构建的PTN网络。所述组网方法能够保证网络通信安全的基础上降低网络组建的成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网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
背景技术
配用电网是智能电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配电网肩负着配电自动化、电能质量监测、配电运行监控等重要使命,而且智能用电网直接面向的是大众用户,承载用电信息采集、自助缴费终端、智能加注等业务,直接影响对社会供电的可靠性和大众生活的用电质量。配用电网其网架结构、电气性能、业务属性等特点决定了其智能化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配用电网多采用租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GPRS、CDMA、LTE等业务作为信息采集等业务的无线通信手段。公网虽然无需网络部署和后期维护,仅需向运营商交纳租赁费用,但这种以公众语音通话和数据业务为最高优先级的网络,不能满足海量终端设备的接入控制和带宽分配需求,难以提供能源互联网全面可靠的通信保障,且始终无法满足电力业务信息安全、实时性以及服务质量的需求。
目前配用电网多采用GPRS/CDMA与VPN相结合的技术,或者采用专线APN接入的通讯方式。前者GPRS/CDMA和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相结合的通信连接方式,虚拟专用网络采用隧道技术以及加密、身份认证等方法,利用公共网络设施在远端用户之间提供类似专网的连接技术。在采集终端上安装GPRS/CDMA模块,向通信服务商申请VPN业务,从而可以把所有的采集终端和采集主站连接成VPN。这样主站与采集终端之间就可以进行通信。后者APN俗称虚拟局域网,通过一条2M专线接入GPRS网络,双方互联路由器之间采用私有IP地址进行广域连接,与移动公司互联路由器之间采用GRE隧道。并为电力客户分配专用的APN,普通用户不得申请该APN。用于GPRS专网的SIM卡仅开通该专用APN,限制使用其它APN。移动终端和服务器平台之间采用端到端加密,避免信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可能的泄漏,且双方采用防火墙进行隔离,并在防火墙上进行IP地址和端口过滤。
但是,采用公网隧道方式是在运营商GGSN机房路由器提供到公网的接入,在企业网的接入路由器也提供到公网的接入,在两台路由器之间建立GRE隧道,提供GGSN到企业网的接入。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已有资源,工程量较小。但是需要经过公网,基于安全上的考虑,需要设置防火墙。采用APN专线方式需要从运营商GGSN机房路由器架设专线到企业网的接入路由器,专线方式安全性比较高不需要面对广域网上的恶意攻击,可以不用配置防火墙,而且专线方式,企业网和GGSN之间的通信带宽有保证,缺点是成本较高,可能工期也较长。
因此,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无法在保证通信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的网络组建,也即无法实现通信安全与低成本的综合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能够保证网络通信安全的基础上降低网络组建的成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包括:
通过与配电业务相关的项目并利用预设通信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和过程控制,在接入节点构建PTN站点并形成PTN接入层;
利用PTN接入层与预设SDH多业务服务传输平台MSTP内的设备进行混合组网,提供E1、FE接口并在局部形成PTN的GE环;
将与配用电项目相关业务电路通过PTN的接口板进行业务对接,并在对接接口处终结,用于实现PTN与MSTP的网络融合;
在GE环的PTN接入层中,将SDH配置为E1模式,将PTN配置为FE模式;并且使得下挂接入层的汇聚层节点配置为汇聚型设备,建立有效PTN汇聚传输通道;
将汇聚节点的PTN设备按照MSTP方式配置,使得接入层GE环的FE业务接至汇聚节点,并通过该节点业务板转成E1制式后通过汇聚层传送,用于建立汇聚层;
控制汇聚层部分PTN节点使用独立组网模式,使得PTN设备单独构建GE/10的GE环,用于与原有MSTP环汇聚层在资源上实现共享,并且满足分组数据业务的同时接入和分离承载;
根据E1、FE不同接口及不同配用电业务需求,利用T-MPLS/MPLS-TP标签交换技术,在PTN层建立各电力业务专用通道,用于保证不同配用电业务系统间的有效隔离和业务系统的安全,实现电力调度网和信息网的综合承载;
将MSTP与PTN的业务电路通过PTN的GE/10GE群路侧进行业务对接,用于在汇聚层实施混合组网;
全网业务实现分组化,在汇聚层和接入层形成全PTN设备构建的PTN网络。
可选的,所述与配电业务相关的项目包括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以及分布式能源;所述预设通信方式包括:EPON、GPON、GPRS、CDMA、LTE。
可选的,所述在PTN层建立各电力业务专用通道的步骤还包括:创建业务时选择双向LSP模式,用于保证正常工作情况下业务收发路径的一致性。
可选的,所述在PTN层建立各电力业务专用通道的步骤还包括:配置保护模式时,选用1∶1方式的LSP/PW进行保护;或者,选用1+1方式的双向保护。
可选的,所述构建的PTN网络后还包括对PTN网络的测试,所述测试方法包括:
通过网管改变自组织业务封装的大小,直到持续预定时间无误码,通过准同步数字系列(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测试并记录NE1->NE2E1单向时延的大小以及NE2->NE1的时延大小;
从最小抖动时延缓冲器开始设置,直到E1持续预定时间无误码,通过PDH测试并记录NE1->NE2E1单向时延的大小以及NE2->NE1的时延大小;
通过仪表向UNI端口发送以太网报文背景流,分别设定报文相对于E1业务的优先级;
通过数据网络分析仪在NE1、NE2发送以太网业务背景流量;
拔掉LSP保护主用路径光纤,使得业务倒换到备用路径,通过PDH测试并记录NE1->NE2E1单向时延的大小以及NE2->NE1的时延大小。
可选的,所述测量时延大小的步骤中,对时延敏感业务,相应减小封包切片长度,用于在克服时延抖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抖动时延缓冲器的缓冲长度,提高无线自组织业务的优先级、增加线路带宽。
可选的,所述背景流量的包长为64和1518间隔序列,优先级为0。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通过引入PTN接入层并且使得PTN与已有MSTP混合组网,进而形成PTN的GE环,然后通过网络融合以及服务模式设置,逐步构建得到PTN网络的汇聚层,通过构建专用通道使得业务隔离,最后全网业务分组化进而在汇聚层和接入层形成PTN网络。因此,本申请所述方法不仅充分利用已有设备,而且构建的网络通信更加安全,效率更高。也即,所述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能够保证网络通信安全的基础上降低网络组建的成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针对PTN网的测试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SAToP协议时延构成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Jitter Buffer机制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继电保护测试设备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PDV和切片长度对时延的影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背景业务流量与优先级对自组织业务的影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针对当前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分组传送网(PTN,PacketTransport Network)具有较好的光传送网络架构和技术,同时具有灵活的组网调度能力、多业务传送能力、全面的电信级安全性、电信级的OAM能力、具备业务感知和端到端业务开通管理能力、传送单位比特成本低等特点。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将PTN实际应用到配电网组网过程中的,尤其是需要针对但钱配电网存在的独特特点去针对性的设计组网的原则。因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PTN承载多形态无线自组织配用电业务的方法,并且运用无线自组织传输性能测试以及PTN网络传输自组网时延测试,分析PTN承载多形态无线自组织配用电通信系统的特性。
目前的PTN数据承载网多以环形组网为主,划分为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三层网络。接入层一般按照GE容量采用双链路接入,汇聚层及核心层一般按照10GE容量采用环形组网。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实现网络的多级保护,维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针对配电网特点,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PTN数据承载网均为全网L2运行模式,未开启L3桥接功能,业务模型为VPWS或VPLS,与SDH均作为传输网并行使用。SDH网络主要承载调度数据网,继电保护、安稳控制、远动、PCM、调度和行政电话中继、远程抄表等E1业务;PTN网络主要提供综合数据网、电视电话会议网、配用电等IP数据业务的传输通道,弥补了SDH网络承载IP业务不灵活、效率低的不足。同时开展PTN多态组网测试研究,推进多形态网络组合,优化网络架构及效率。实现PTN架构下系统有效性及可靠性。因此,PTN网络在电力通信网运行中为IP业务提供了可靠的承载平台。PTN以其对IP业务良好的承载能力、电信级的自愈保护能力、与SDH类似的OAM等优势。PTN系统能够有效承载多形态无线自组织配用电通信系统业务的传输。以PTN接入设备联网整合,通过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等实现关键业务传输。
电力通信网是确保电网生产、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而承载着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负荷控制管理等多项业务。配用电各种业务的信息分区、安全等级、实时性、可靠性要求各异,需要通信网提供可区分的服务保障,而常用的EPON、工业以太网交换机、SDH/MSTP技术等采用多套设备来实现承载业务的物理隔离,带宽利用率低,扩容成本高,目前的方法多围绕以上技术开展,还没有比较成熟的PTN承载多形态网络下的方法。
参照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所述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包括:
步骤101,在终端层,通过与配电业务相关的项目并利用预设通信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和过程控制,在接入节点构建PTN站点并形成PTN接入层;可选的,所述与配电业务相关的项目包括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以及分布式能源;所述预设通信方式包括:EPON、GPON、GPRS、CDMA、LTE。其中,步骤101在配电侧实现,用于引入PTN接入层使得在接入站点,例如:35/110kV变电站中构建PTN站点。
步骤102,利用PTN接入层与预设同步数字系列(SDH,Synchronous DigitalHierarchy)多业务服务传输平台(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内的设备进行混合组网,提供E1、FE接口并在局部形成PTN的GE环;其中所述GE(Gigabit Ethernet)环为吉字节以太接口,即形成吉字节以太接口环网;
步骤103,将配用电项目相关业务电路通过PTN的接口板进行业务对接,也即实现接口落地,并在对接接口处终结,用于实现PTN与MSTP的网络融合;
步骤104,在GE环的PTN接入层中,将SDH配置为E1模式,例如E1采用同步时分复用技术将30个语音信道和2个控制信道复合在一条2.048Mbit/s的高速信道上,将PTN配置为FE模式,即Fast Earthnet快速以太网模式;并且使得下挂接入层的汇聚层节点配置为汇聚型设备,建立有效PTN汇聚传输通道;
步骤105,将汇聚节点的PTN设备按照MSTP方式配置,使得接入层GE环的FE业务接至汇聚节点,并通过该节点业务板转成E1制式后通过汇聚层传送,用于建立汇聚层;
步骤106,控制汇聚层部分PTN节点使用独立组网模式,使得PTN设备单独构建GE/10的GE环,用于与原有MSTP环汇聚层在资源上实现共享,并且满足分组数据业务的同时接入和分离承载;
步骤107,根据E1、FE不同接口及不同配用电业务需求,利用T-MPLS/MPLS-TP标签交换技术,在PTN层建立各电力业务专用通道,用于保证不同配用电业务系统间的有效隔离和业务系统的安全,实现电力调度网和信息网的综合承载;其中,为实现业务双向路径一致,PTN在配置业务时应注意两点:首先是创建业务时应选择双向LSP模式,这保证了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业务收发路径的一致性。其次是配置保护模式时,首选1∶1的LSP/PW保护;其中,1:1方式实现在发端主信道上发送主用业务,在备用信道上发送额外业务,例如低级别业务;其次是1+1双向保护,避免选择1+1单向保护其中,1+1方式即在发端主备两个信道上发同样的信息,虽然倒换速度快,但是信道利用率低。
步骤108,将MSTP与PTN的业务电路通过PTN的GE/10GE群路侧,(即与其它组环设备相连的端口是群路)进行业务对接,用于在汇聚层实施混合组网;
步骤109,全网业务实现分组化,在汇聚层和接入层形成全PTN设备构建的PTN网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所述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通过引入PTN接入层并且使得PTN与已有MSTP混合组网,进而形成PTN的GE环,然后通过网络融合以及服务模式设置,逐步构建得到PTN网络的汇聚层,通过构建专用通道使得业务隔离,最后全网业务分组化进而在汇聚层和接入层形成PTN网络。因此,本申请所述方法不仅充分利用已有设备,而且构建的网络通信更加安全,效率更高。也即,所述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能够保证网络通信安全的基础上降低网络组建的成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照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针对PTN网的测试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所述测试方法包括:
步骤201,通过网管改变自组织业务封装的大小,直到持续预定时间无误码,通过准同步数字系列(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测试并记录NE1->NE2E1(即NE1网元到NE2网元E1端口)单向时延的大小以及NE2->NE1的时延大小;也即实现业务封装长度设计,这里所述预定时间可选为1分钟。
可选的,所述测量时延大小的步骤中,对时延敏感业务,相应减小封包切片长度,用于在克服时延抖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最小抖动时延缓冲器(PDV,Path Delay value)缓冲长度,提高无线自组织业务的优先级、增加线路带宽。
步骤202,从最小抖动时延缓冲器开始设置,直到E1持续预定时间无误码,通过PDH测试并记录NE1->NE2E1单向时延的大小以及NE2->NE1的时延大小;
步骤203,通过仪表向UNI端口发送以太网报文背景流,分别设定报文相对于E1业务的优先级;其中,设置的业务优先级可以是优于、等于或者低于E1业务。
步骤204,通过数据网络分析仪在NE1、NE2发送以太网业务背景流量;可选的,所述背景流量的包长为64和1518间隔序列,优先级为0。
步骤205,拔掉LSP保护主用路径光纤,使得业务倒换到备用路径,通过PDH测试并记录NE1->NE2E1单向时延的大小以及NE2->NE1的时延大小。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不仅分析了现有配用电网业务的无线通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基于此提出了一种PTN承载多形态无线自组织配用电业务的方法;而且开展了相关测试方法研究。研究表明本发明PTN系统能够有效承载多形态无线自组织配用电通信系统业务的传输,对IP业务有良好的承载能力、电信级的自愈保护能力且与SDH类似的OAM等,因此提出的方法具备更好的应用前景。
在本申请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提供了具体测试的过程数据,包括:230MHz频段覆盖及绕射测试。测试内容如下:
230MHz频段(228.025~230.000MHz)具有优良的无线射频覆盖能力和绕射能力。基于根据无线信号在自由空间中的衰减规律,在确定接收灵敏度的条件下,载频与传输距离是成反比的,即载频频率提高1倍,在自由空间通信距离下降50%,而通信覆盖面积减少约75%。因此230MHz通信相比常用的433MHz、470MHz以及1GHz以上的其他频段具有更强的覆盖能力。另一方面,230MHz的波长约为1.3m,相对于上述频率具有更长的波长,绕射能力更强。因此,对230MHz的覆盖和绕射能力进行了实地测试。在固定发射功率和天线增益的条件下,通过对两个无线模块进行拉距测试,观测上下行通信的性能来评价无线模块的覆盖能力。本申请选择了城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该测试也评价了射频的绕射能力。具体包括:
中心基站:在实验环境内部署Sub-GHz的通信模块,采用Ti的433MHz芯片,经过修改也可支持230MHz,架设6dBi的玻璃钢天线,发射功率固定在15dBm(30mW)。
测试终端:由一辆5座小客车携带相同的Sub-GHz通信终端模块,可支持230MHz和433MHz,在车顶安装3dBi的小吸盘天线,发射功率固定在15dBm(30mW)。
下行测试过程:测试车辆自南向北行驶,沿途进行测试终端到中心基站之间的上下行通信,测试信号强度、丢包率。中心基站每次发送长度为125个字节的数据包,由测试终端接收。在相同测试点分别配置工作频率为230MHz和433MHz,收集相关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30MHz无线射频覆盖和绕射能力下行测试
上行测试:测试终端每次发送长度为125个字节的数据包,由中心基站接收。由于车载天线增益小,且离地面很近,传输性能没有下行方式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30MHz无线射频覆盖和绕射能力上行测试
根据上述测试,可以得到测试结论:
1)230MHz在覆盖范围上比433MHz能力更强。
2)电力专用230MHz受干扰的概率远小于公用频段433MHz。本申请在随机选择的仅仅两公里的距离里面就遇到了两处干扰源。
3)按光纤光速2×108m/s计算,在1000km的光缆长度内,除了收发两端节点,中间串联80个PTN节点依然满足12ms的线路保护对时延大小的要求。由于纵联距离保护仅对通道时延大小有要求,无通道双向对侧性要求,因此PTN具备承载纵联距离保护的能力。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PTN承载TDM业务时延抖动测试。具体如下:
在通常情况下,多形态无线自组网接入核心网时延≤100ms。PTN承载时分复用业务的主流协议为非结构化仿真(SAToP)协议,E1业务端到端需经过的处理过程如图3所示。结合SAToP封装结构和处理过程,通道时延将主要由6部分组成。
在发送端,E1数据流以8000帧/秒的恒定速率产生,折合每帧时间长度为125s,每帧数据长度32个字节。PW引擎对E1接口进入的数据流进行缓存,当达到设定的切片长度N帧时,将形成一个E1PWE3数据包报文穿越交换网络。数据包到达接收端后,会因到达时间间隔不同而产生抖动。为了使业务依然以8000帧/秒均匀输出,需要设置抖动缓冲(JitterBuffer)。抖动缓冲的实现机制如图4所示,等待第k个数据包到达时,才触发第1个包的数据读取。
需要考虑抖动缓冲器的缓存深度k值的设定。如果k太大,将导致整体时延增加;如果k太小,则不具备缓冲能力。经过详细推导,得出满足缓冲要求的缓存深度k与封装时间T1、节点数量M,背景业务包长、接口发送速率之间的充分条件为:
其中T1=N×125us,N为发送端切片长度。
对PTN承载TDM业务性能以及PTN承载继电保护2M业务的进行测试。继电保护测试设备连接如图5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的测试结论如下:
1)影响业务时延抖动最显著的两个参数是发送端的切片封装长度和接收端的抖动缓冲区深度,如图6所示。即使是在较大的切片封装长度(128字节)和较大的缓冲区(PDV500us下)条件下,PTN点对点(发收共两设备)收发总体时延1ms左右。通过减小切片封装长度和PDV缓冲区大小,可将点对点时延有效控制在0.5ms以内。
2)从电路整体时延对称性看,在us数量级,对称性良好。网络轻载情况下,网络背景流量、业务优先级对无线自组织业务时延无显著影响。但网络接近拥塞情况下,高优先级的背景流会使无线自组织业务中断;
测试中PTN承载继电保护业务,继电保护无误动作。利用继电保护测试仪加模拟故障信号,继电保护动作。
此外,为了检验不同业务优先级、不同流量的背景流对PTN承载自组织业务的影响,背景流打压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得到的测试结论为:
1)当背景流量优先级较低(0-4)时,自组织业务时延和对称性均不受背景流量的影响;
2)当背景流量优先级较高(5-7)时,背景流量对自组织业务传输存在门限;当背景流量不足以使得网络拥塞时,自组织业务时延、对称等不受影响。
3)当背景流量达到网络拥塞时,自组织业务出现误码,无法正常传输。
在通信机房测试PTN 10GE主环上信息切片长度、抖动缓冲长度对E1信号的时延性能影响。以测试中最多节点和最长光缆路径情况为例分析,测试路径设置9个节点,光缆长达234km。当切片长度为64字节,PDV=500us时,通道时延在3ms数量级。如果按玻璃光纤中的光速测算,234km的光纤传播时延就已达到2.2ms,当切片长度为64字节,PDV=500us时,9节点PTN设备引起的时延只有0.8ms左右,完全小于接入核心网时延100ms,由此可见,PTN承载配用电业务是一种更优化的技术方案。
同时,由于纵联差动保护要求收发信道时延对称,而在传输双向时延对称性上,PTN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不宜使用PTN承载纵联差动保护业务。在承载无线自组织业务时延对称性要求较高的业务时,至少应注意两端板卡的配置及缓冲区的清空。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发明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发明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发明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与配电业务相关的项目并利用预设通信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和过程控制,在接入节点构建PTN站点并形成PTN接入层;
利用PTN接入层与预设SDH多业务服务传输平台MSTP内的设备进行混合组网,提供E1、FE接口并在局部形成PTN的GE环;
将与配用电项目相关业务电路通过PTN的接口板进行业务对接,并在对接接口处终结,用于实现PTN与MSTP的网络融合;
在GE环的PTN接入层中,将SDH配置为E1模式,将PTN配置为FE模式;并且使得下挂接入层的汇聚层节点配置为汇聚型设备,建立有效PTN汇聚传输通道;
将汇聚节点的PTN设备按照MSTP方式配置,使得接入层GE环的FE业务接至汇聚节点,并通过该节点业务板转成E1制式后通过汇聚层传送,用于建立汇聚层;
控制汇聚层部分PTN节点使用独立组网模式,使得PTN设备单独构建GE/10的GE环,用于与原有MSTP环汇聚层在资源上实现共享,并且满足分组数据业务的同时接入和分离承载;
根据E1、FE不同接口及不同配用电业务需求,利用T-MPLS/MPLS-TP标签交换技术,在PTN层建立各电力业务专用通道,用于保证不同配用电业务系统间的有效隔离和业务系统的安全,实现电力调度网和信息网的综合承载;
将MSTP与PTN的业务电路通过PTN的GE/10GE群路侧进行业务对接,用于在汇聚层实施混合组网;
全网业务实现分组化,在汇聚层和接入层形成全PTN设备构建的PTN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配电业务相关的项目包括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以及分布式能源;所述预设通信方式包括:EPON、GPON、GPRS、CDMA、LTE。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PTN层建立各电力业务专用通道的步骤还包括:创建业务时选择双向LSP模式,用于保证正常工作情况下业务收发路径的一致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PTN层建立各电力业务专用通道的步骤还包括:配置保护模式时,选用1∶1方式的LSP/PW进行保护;或者,选用1+1方式的双向保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的PTN网络后还包括对PTN网络的测试,所述测试方法包括:
通过网管改变自组织业务封装的大小,直到持续预定时间无误码,通过准同步数字系列测试并记录NE1->NE2E1单向时延的大小以及NE2->NE1的时延大小;
从最小抖动时延缓冲器开始设置,直到E1持续预定时间无误码,通过准同步数字系列测试并记录NE1->NE2E1单向时延的大小以及NE2->NE1的时延大小;
通过仪表向UNI端口发送以太网报文背景流,分别设定报文相对于E1业务的优先级;
通过数据网络分析仪在NE1、NE2发送以太网业务背景流量;
拔掉LSP保护主用路径光纤,使得业务倒换到备用路径,通过PDH测试并记录NE1->NE2E1单向时延的大小以及NE2->NE1的时延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时延大小的步骤中,对时延敏感业务,相应减小封包切片长度,用于在克服时延抖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抖动时延缓冲器缓冲长度,提高无线自组织业务的优先级、增加线路带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景流量的包长为64和1518间隔序列,优先级为0。
CN201710806487.6A 2017-09-08 2017-09-08 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 Pending CN1076821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6487.6A CN107682181A (zh) 2017-09-08 2017-09-08 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6487.6A CN107682181A (zh) 2017-09-08 2017-09-08 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2181A true CN107682181A (zh) 2018-02-09

Family

ID=61135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06487.6A Pending CN107682181A (zh) 2017-09-08 2017-09-08 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82181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9178A (zh) * 2018-08-31 2018-12-1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力继保业务分组承载ip硬管道的系统
CN109561012A (zh) * 2018-12-21 2019-04-02 安徽皖兴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sdh网络与分组网络的通讯方法
CN109587060A (zh) * 2018-11-22 2019-04-05 安徽皖通邮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vpws报文穿越三层ip网络的方法及设备
CN112311462A (zh) * 2020-11-05 2021-02-02 湖北工业大学 基于分组传送网ptn的接入层设备成环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2881826A (zh) * 2021-01-12 2021-06-01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spn技术承载电力业务性能测试的方法
CN113949718A (zh) * 2021-10-13 2022-01-18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e1及ip混合承载的电力专网调度放号系统及方法
CN114070746A (zh) * 2021-10-28 2022-02-18 北京市天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类型传输网络的电路串接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7554A (zh) * 2011-08-25 2013-03-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tn设备与mstp设备协同保护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05634647A (zh) * 2016-01-07 2016-06-01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ptn设备平台前向兼容mstp设备的方法及系统
CN206100015U (zh) * 2016-10-09 2017-04-1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铁路数据网网络资源管理平台
CN106961397A (zh) * 2017-03-24 2017-07-1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配电通信网的光路建立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7554A (zh) * 2011-08-25 2013-03-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tn设备与mstp设备协同保护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05634647A (zh) * 2016-01-07 2016-06-01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ptn设备平台前向兼容mstp设备的方法及系统
CN206100015U (zh) * 2016-10-09 2017-04-1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铁路数据网网络资源管理平台
CN106961397A (zh) * 2017-03-24 2017-07-1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配电通信网的光路建立方法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XIN WANG: "" Fusion Networking of PTN/MSTP from Different Equipment Providers by Employing QinQ Technique"", 《PROCEEDINGS OF 2016 IEE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SERVICE SCIENCE(ICSESS 2016)》 *
冯宝等: ""电力通信网中MSTP向PTN平滑演进的研究"", 《电力系统通信》 *
汪强等: ""分组传送技术在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应用探讨"",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
钟成: ""电力通信SDH/MSTP网络向PTN网络演进的策略研究"",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9178A (zh) * 2018-08-31 2018-12-1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力继保业务分组承载ip硬管道的系统
CN109587060A (zh) * 2018-11-22 2019-04-05 安徽皖通邮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vpws报文穿越三层ip网络的方法及设备
CN109561012A (zh) * 2018-12-21 2019-04-02 安徽皖兴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sdh网络与分组网络的通讯方法
CN112311462A (zh) * 2020-11-05 2021-02-02 湖北工业大学 基于分组传送网ptn的接入层设备成环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2311462B (zh) * 2020-11-05 2021-09-03 湖北工业大学 基于分组传送网ptn的接入层设备成环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2881826A (zh) * 2021-01-12 2021-06-01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spn技术承载电力业务性能测试的方法
CN112881826B (zh) * 2021-01-12 2023-04-28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spn技术承载电力业务性能测试的方法
CN113949718A (zh) * 2021-10-13 2022-01-18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e1及ip混合承载的电力专网调度放号系统及方法
CN113949718B (zh) * 2021-10-13 2023-06-27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于e1及ip混合承载的电力专网调度放号系统及方法
CN114070746A (zh) * 2021-10-28 2022-02-18 北京市天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类型传输网络的电路串接方法及系统
CN114070746B (zh) * 2021-10-28 2024-01-05 北京市天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多类型传输网络的电路串接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2181A (zh) 一种面向配用电业务的ptn承载多形态无线组网方法
US8374129B2 (en) Circuit switched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875669B1 (en) A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providing backhaul load information for assigning radio resources to small cells in 3gpp networks
CN107517488A (zh) 报文处理的方法及设备
CN110366206A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0459597C (zh) 用于固定基站的数据路由的系统与方法
CN107241755B (zh) 通信方法、网络服务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3814596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561472A (zh) 一种多业务链路分发和重组装置及其方法
CN101309442B (zh) 无线通信设备及数据传输方法
CN105992273A (zh) 一种lte网络中提供中继接入服务的方法、装置及中继终端
CN106131974A (zh) Lte专网基于无线回传的组网方法及其系统
CN104125617A (zh) 一种移动终端自组网的系统和方法
CN103746886A (zh) 一种FiWi节点和一种FiWi融合组网方法
US20110170526A1 (en) Base stations backhaul network with redundant paths
CN106254556A (zh) 一种车载自组网网关设备
CN109936781A (zh) 一种数据传送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KR20100015350A (ko) 무선 및 송전선 하이브리드 네트워크를 통한 광대역 데이터 및 보이스 통신
CN103973710A (zh) 多协议同步数字体系转换装置
CN103716411B (zh) 一种基于SGWM的230 MHz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远程通信方法
CN106921997A (zh) 一种分配传输通路的方法及装置
Laghari et al. Towards enabling multihop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for disaster communications
CN102572907A (zh) 一种工业信息走廊的无线通信方式
CN113747377A (zh) 一种协同发送大数据文件的北斗指挥系统
CN106304102A (zh)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接收端缓存的信道复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070 Fengtai District, Feng Feng Road, No. 1, the era of fortune World Building, floor, layer 28,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GUODIANTONG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Applicant after: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pplicant after: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nt after: STATE GRID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0 Fengtai District, Feng Feng Road, No. 1, the era of fortune World Building, floor, layer 28,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GUODIANTONG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Applicant befor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pplicant befor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nt before: STATE GRID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GROUP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26

Address after: 100085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Qinghe small Camp Road No. 15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CHINA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Applicant after: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pplicant after: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nt after: STATE GRID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0 Fengtai District, Feng Feng Road, No. 1, the era of fortune World Building, floor, layer 28,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GUODIANTONG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Applicant befor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pplicant befor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nt before: STATE GRID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GROUP Co.,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