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21731B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21731B CN107621731B CN201710936262.2A CN201710936262A CN107621731B CN 107621731 B CN107621731 B CN 107621731B CN 201710936262 A CN201710936262 A CN 201710936262A CN 107621731 B CN107621731 B CN 1076217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transmitted
- splitting unit
- splitting
- light spl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134058 Caenorhabditis elegans nth-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83 Zinc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ORUIBWPALBXDOA-UHFFFAOYSA-L magnes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F-].[Mg+2] ORUIBWPALBXDOA-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635 magnesium flu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84 zinc sulf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DRDVZXDWVBGGMH-UHFFFAOYSA-N zinc;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S-2].[Zn+2] DRDVZXDWVBGGM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在利用准直光源作为背光源时,仅能够通过直下式的结构实现为显示装置提供准直背光,导致显示装置的厚度较厚,不满足显示装置轻薄化的发展需要的问题。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部和设置在导光部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准直光源;其中,所述导光部包括第一分光结构,所述第一分光结构能够将所述第一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一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垂直。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按照发光方式的不同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即能够自行发光,不需要额外设置背光模组来提供用于显示的光源,另一类是被动发光型显示装置,即需要设置背光模组来为其提供用于显示的光源。对于被动发光型显示装置,目前背光模组中常用的背光源一般包括冷阴极管、发光二极管等,但是这些类型的背光源光能利用率较低,导致显示装置为了保证较高的显示质量,就需要付出较高的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背光源的光能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将具有较高光能利用率的准直背光源应用到了背光模组中,但是受到准直背光源发光方式的影响,现有技术在利用准直光源作为背光源时,仅能够通过直下式的结构实现为显示装置提供准直背光,导致显示装置的厚度较厚,不满足显示装置轻薄化的发展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在利用准直光源作为背光源时,仅能够通过直下式的结构实现为显示装置提供准直背光,导致显示装置的厚度较厚,不满足显示装置轻薄化的发展需要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部和设置在导光部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准直光源;其中,
所述导光部包括第一分光结构,所述第一分光结构能够将所述第一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一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射光的传播方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导光部第二入光面的第二准直光源,所述第二准直光源与所述第一准直光源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分光结构还能够将所述第二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一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二出光面垂直出射的第二出射光,所述第二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垂直,且与所述第一出光面位于所述导光部的相背两面。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准直光源的光线出射方向上,所述第一分光结构包括依次排布的N个第一分光单元,所述N个第一分光单元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
与所述第一准直光源相邻的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能够将所述第一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一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2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分为透过所述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二出射光;
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能够将来自第k-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分为透过所述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一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k+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分为透过所述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二出射光;k为大于1,且不大于N的整数;
与所述第二准直光源相邻的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能够将所述第二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二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N-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分为透过所述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一出射光。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部还包括第二分光结构,所述第二分光结构能够将所述第一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二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二出光面出射的第二出射光;所述第二分光结构还能够将所述第二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二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准直光源的光线出射方向上,所述第二分光结构包括依次排布的M个第二分光单元,所述M个第二分光单元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分光单元和所述第一分光单元交替排布;
所述第二分光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二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二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一出射光,和/或,将接受到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二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二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二出射光;其中,第x个第二分光单元接收到的光线为相邻所述第一分光单元透过的透射光,x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M的整数。
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光率和各所述第二分光单元的透光率均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光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分光单元为分光介质膜。
基于上述背光模组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以及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中导光部的第一出光面上的第一显示屏。
进一步地,当有第二出射光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二出光面射出时,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第二出光面上的第二显示屏。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准直光源设置在导光部的第一入光面,且该第一入光面与导光部的第一出光面垂直,形成了侧入式结构的背光模组,同时由于导光部包括第一分光结构,使得由第一准直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第一入光面射入到导光部中后,能够被导光部中的第一分光结构分为透过第一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该第一出射光能够作为显示装置的背光。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利用准直光源实现了侧入式的背光结构,当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时,不仅提高了背光源的光能利用率,还满足了显示装置轻薄化的发展需要。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导光部, 21-第一准直光源,
22-第二准直光源, 3-第一分光结构,
31-第一分光单元, 4-第二分光结构,
41-第二分光单元, 51-第一显示屏,
52-第二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部1和设置在导光部1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准直光源21;其中,导光部1包括第一分光结构3,第一分光结构3能够将第一准直光源21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第一分光结构3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第一出光面与入光面垂直。
上述背光模组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准直光源21发出的光线从第一入光面射入到导光部1中,光线在导光部1中传输,射到第一分光结构3上,第一分光结构3对光线进行分光作用,以将光线分为透过第一分光结构3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
根据上述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和实际应用情况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将第一准直光源21设置在导光部1的第一入光面,且该第一入光面与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垂直,形成了侧入式结构的背光模组,同时由于导光部1包括第一分光结构3,使得由第一准直光源21发出的光线经第一入光面射入到导光部1中后,能够被导光部1中的第一分光结构3分为透过第一分光结构3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该第一出射光能够作为显示装置的背光。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利用准直光源实现了侧入式的背光结构,当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时,不仅提高了背光源的光能利用率,还满足了显示装置轻薄化的发展需要,很好的节约了空间和能源。另外,背光模组中仅需要包括导光部 1和准直光源即可实现上述技术效果,使得形成的背光模组节能环保,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过第一分光结构3对光线进行分光时,可通过调节第一分光结构3的设置角度,和第一准直光源21射出的光线射在第一分光结构 3时的入射角度,来控制第一出射光相对第一出光面的射出角度,以实现第一出射光的传播方向与第一出光面垂直,这样在将该背光模组应用在显示装置中时,背光模组能够实现为显示装置提供准直背光,使得显示装置能够更好的实现防窥显示。
如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还包括设置在导光部1第二入光面的第二准直光源22,第二准直光源22与第一准直光源21相对设置;第一分光结构3还能够将第二准直光源22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第一分光结构3 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1的第二出光面垂直出射的第二出射光,第二出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垂直,且与第一出光面位于导光部1的相背两面。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准直光源21和第二准直光源22可采用激光,但不仅限于此。此外,为了区分第一准直光源21和第二准直光源22射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附图中,用虚线表示由第一准直光源21发出的光线,用实线表示由第二准直光源 22发出的光线。
具体地,上述背光模组在实际应用时,由第二准直光源22射出的光线从第二入光面射入到导光部1中,光线在导光部1内传输,射到第一分光结构3 上,该第一分光结构3对光线进行分光作用,以将其分为透过第一分光结构3 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1的第二出光面垂直出射的第二出射光。
根据上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二准直光源22时的具体结构和工作过程可知,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设置在导光部1内部的第一分光单元31不仅能够将来自第一准直光源21的光线分为透过该第一分光结构3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垂直出射的第一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二准直光源 22的光线分为透过该第一分光结构3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1的第二出光面垂直出射的第二出射光,从而使背光模组能够实现同时从两个相对的出光面射出准直背光源。这样在将上述背光模组应用在显示装置中时,可以在背光模组的两个出光面上分别设置显示屏,使形成的显示装置可以实现双屏显示。而且由于该背光模组提供的背光为准直背光,使得显示装置包括的两个显示屏均能够实现防窥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光结构3的种类多种多样,只要能够实现对光线的分光作用即可,为了更清楚的说明第一分光结构3的工作过程,下面给出一种具体的第一分光结构3,并对其设置方式和分光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请继续参阅图2,在第一准直光源21的光线出射方向上,第一分光结构3 包括依次排布的N个第一分光单元31,N个第一分光单元31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
具体地,与第一准直光源21相邻的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31能够将第一准直光源21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射光,和被第1 个第一分光单元31反射的第一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2个第一分光单元31 的透射光分为透过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射光,和被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31反射的第二出射光。
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31能够将来自第k-1个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射光分为透过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射光,和被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31反射的第一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k+1个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射光分为透过第k 个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射光,和被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31反射的第二出射光;其中k为大于1,且不大于N的整数,即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31位于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31和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31之间。
与第二准直光源22相邻的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31能够将第二准直光源 22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射光,和被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31反射的第二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N-1个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射光分为透过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射光,和被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 31反射的第一出射光。
上述背光模组在实际工作时,由第一准直光源21射出的光线在进入导光部1内后,先射入到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31,该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31将该光线分为透射光和第一出射光,透射光在导光部1内继续传输到第2个第一分光单元31,进一步被该第2个第一分光单元31分为透射光和第一出射光,透射光再接着向下一个第一分光单元31传输,并继续被分光,直至透射光在第 N个第一分光单元31完成分光为止。由第二准直光源22射出的光线在进入导光部1内后,先射入到第N个第二分光单元31,该第N个第二分光单元31 将该光线分为透射光和第二出射光,透射光在导光部1内继续传输到第N-1 个第二分光单元31,进二步被该第N-1个第二分光单元31分为透射光和第二出射光,透射光再接着向下一个第二分光单元31传输,并继续被分光,直至透射光在第1个第二分光单元31完成分光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出射光和第二出射光相对于导光部1的出射角度与光线入射到各分光单元时形成的入射角有关,因此,可通过设置各准直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入光面射入到导光部中时,与入光面形成的角度,以及各分光单元本身的倾斜角度,来调节光线入射到各分光单元时形成的入射角,进而实现对第一出射光和第二出射光相对于导光部1的出射角度的控制。
具体的,可设置各第一分光单元31相对于垂直第一出光面的方向倾斜45 度,同时设置第一准直光源21和第二准直光源22发出的光线均垂直入光面射入到导光部1,这样光线就能够以45度入射角射入到各第一分光单元31,以实现各分光单元均能够分出与第一出光面垂直的第一出射光线,和与第二出光面垂直的第二出射光线,进而实现背光模组能够从两个相对的出光面均发出准直的背光,实现显示装置的双屏防窥显示。
由于光线在传输和不断分光的过程中,光能在不断的衰减,导致容易出现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在靠近第一准直光源21的部分亮度较大,在远离第一准直光源21的部分亮度较小;以及导光部1的第二出光面,在靠近第一准直光源21的部分亮度较小,在远离第一准直光源21的部分亮度较大的问题,致使由背光模组提供的背光源出现亮度不均匀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背光源亮度不均匀的问题,如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所包括的导光部1还包括第二分光结构4,该第二分光结构4能够将第一准直光源21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第二分光结构4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 1的第二出光面出射的第二出射光;第二分光结构4还能够将第二准直光源22 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第二分光结构4的透射光,和从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
具体地,当导光部1还包括第二分光结构4时,该第二分光结构4与第一分光结构3的作用相反,即第二分光结构4能够将第一准直光源21出射的光线分为从导光部1的第二出光面出射的第二出射光,并将第二准直光源22出射的光线分为从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因此,当在导光部 1内同时设置第一分光结构3和第二分光结构4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配第一分光结构3和第二分光结构4的位置,使得第二分光结构4在靠近第一准直光源21的位置,能够将第一准直光源21出射的光线分为从导光部1的第二出光面出射的第二出射光,在靠近第二准直光源22的位置,将第二准直光源22 出射的光线分为从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从而实现对出射光线亮度较弱区域的补偿。
为了更详细的说明在设置第二分光结构4时,背光模组的具体工作方式,下面给出第二分光结构4的一种具体结构,当然不仅限于给出的这种结构。
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分光结构4包括沿第一准直光源21的光线出射方向依次排布的M个第二分光单元41,该M个第二分光单元41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可选的,设置第二分光单元41和第一分光单元31交替排布,即使得每一个第二分光单元41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分光单元31之间,每一个第一分光单元31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分光单元41之间。各第二分光单元41用于:将接收到的光线分为透过第二分光单元41的透射光和被第二分光单元41反射的第一出射光,和/或,将接受到的光线分为透过第二分光单元41的透射光和被第二分光单元41反射的第二出射光;其中,第x个第二分光单元41接收到的光线为相邻的第一分光单元31透过的透射光,x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M的整数。
具体地,当导光部1包括交替设置第一分光单元31和第二分光单元41 时,由于第一分光单元31与第二分光单元41能够将来自同一准直光源的光分别导向不同的出光面,就使得在导光部1的各个部分,两个出光面均能够射出均匀的出射光,从而在将包括该导光部1的背光模组应用在显示装置中时,能够为显示装置提供均匀的准直背光,保证了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二分光单元41在实际设置时,可设置各第二分光单元41相对于垂直第一出光面的方向倾斜45度,且相邻的第一分光单元31 和第二分光单元41之间的夹角为90度。这样当第一准直光源21和第二准直光源22发出的光线均垂直入光面射入到导光部1中时,光线就能够以45度入射角射入到各第二分光单元41,从而实现各第二分光单元41分出与第二出光面垂直的第二出射光线,和与第二出光面垂直的第二出射光线。此外,在设置第二分光单元41和第一分光单元31交替排布时,也可以将第二分光单元41 设置在与第一准直光源21或第二准直光源22相邻的位置,这样与第一准直光源21或第二准直光源22相邻的第二分光单元41接收到的光线还包括未经过透射,直接由第一准直光源21出射的光线或直接由第二准直光源22出射的光线。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背光模组所提供的准直背光源的均匀性,优选的,设置各第一分光单元31的透光率和各第二分光单元41的透光率均相同。
当各第一分光单元31和各第二分光单元41的透光率相同时,光线经过各第一分光单元31时,各第一分光单元31反射的第一出射光、第二出射光,以及光线经各第二分光单元41时,各第二分光单元41反射的第一出射光、第二出射光均具有相同的光效,这样就使得由导光部1第一出光面射出的第一出射光,和由导光部1第二出光面射出的第二出射光均具有较好的均匀性,使得背光模组能够为显示装置提供良好的背光源,有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质量。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光单元31和第二分光单元41的种类有很多,例如:分光介质膜、反射镜等,但不仅限于此。
以第一分光单元31和第二分光单元41为分光介质膜为例,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光部1可具体采用偏振式的分光棱镜来实现,例如设置分光棱镜由两个直角棱镜胶合而成,并在交界面上镀有分光介质膜,当然也可以将分光介质膜设置在导光部1的入光面,这样设置时,可以使导光部1的入光面与出光面成一定角度,从而实现预期效果。另外,可通过改变分光介质膜的膜层厚度、介质的折射率等来控制分光介质膜的反射和透射的光通量。实际应用时,可根据需要,调节分光介质膜的反射和透射的光通量,从而使整面均匀出光,避免出现中间暗边缘亮的情况。
更详细的说,在不考虑光能损失的情况下,分光介质膜的反射率+透射率=1,当需要形成反射率较高的分光介质膜时,可以通过在棱镜上镀多层高反膜来形成反射率较高的分光介质膜;也可以将光学厚度为四分之一波长的高折射率层(硫化锌)和低折射率层(氟化镁)交替叠成分光介质膜,分光介质膜两侧介质的折射率大于或小于分光介质膜的折射率时,分光介质膜的反射光束中相继两束光的位相差不同,反射率就不同,当位相差为π时,反射率最大,高折射率材料和低折射率材料的折射率相差越大,膜层数越多,反射率就越高。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以及设置在背光模组中导光部1的第一出光面上的第一显示屏 51。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能够在利用准直光源作为背光源时,实现侧入式的背光结构,而且该侧入式的背光模组能够为显示装置提供准直背光,很好的保证了光能利用率,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应用上述背光模组时,不仅实现了较高的显示质量,还满足了显示装置轻薄化的发展需要。
当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导光部1的第二出光面也有光线射出时,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导光部1的第二出光面上的第二显示屏52。
由于背光模组能够从两个相对的出光面射出准直背光,因此,当上述显示装置在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时,可以在背光模组中导光部1的两个出光面分别设置显示屏,从而使显示装置仅通过同一背光模组就能够实现双屏显示,而且由于该背光模组提供的背光为准直背光,使得显示装置包括的两个显示屏均能够实现防窥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部和设置在导光部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准直光源,以及设置在导光部第二入光面的第二准直光源,所述第二准直光源与所述第一准直光源相对设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包括第一分光结构,所述第一分光结构能够将所述第一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一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一入光面垂直;所述第一分光结构还能够将所述第二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一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二出光面垂直出射的第二出射光;
所述导光部还包括第二分光结构,所述第二分光结构能够将所述第一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二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二出光面出射的第二出射光,所述第二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垂直,且与所述第一出光面位于所述导光部的相背两面;所述第二分光结构还能够将所述第二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二分光结构的透射光,和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一出光面出射的第一出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射光的传播方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准直光源的光线出射方向上,所述第一分光结构包括依次排布的N个第一分光单元,所述N个第一分光单元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
与所述第一准直光源相邻的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能够将所述第一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一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2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分为透过所述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1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二出射光;
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能够将来自第k-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分为透过所述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一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k+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分为透过所述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k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二出射光;k为大于1,且不大于N的整数;
与所述第二准直光源相邻的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能够将所述第二准直光源出射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二出射光;还能够将来自第N-1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分为透过所述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N个第一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一出射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准直光源的光线出射方向上,所述第二分光结构包括依次排布的M个第二分光单元,所述M个第二分光单元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分光单元和所述第一分光单元交替排布;
所述第二分光单元用于:
将接收到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二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二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一出射光,和/或,将接受到的光线分为透过所述第二分光单元的透射光和被所述第二分光单元反射的第二出射光;
其中,第x个第二分光单元接收到的光线为相邻所述第一分光单元透过的透射光,x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M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分光单元的透光率和各所述第二分光单元的透光率均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光单元和/或所述第二分光单元为分光介质膜。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中导光部的第一出光面上的第一显示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有第二出射光从所述导光部的第二出光面射出时,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第二出光面上的第二显示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36262.2A CN107621731B (zh) | 2017-10-10 | 2017-10-10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36262.2A CN107621731B (zh) | 2017-10-10 | 2017-10-10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21731A CN107621731A (zh) | 2018-01-23 |
CN107621731B true CN107621731B (zh) | 2020-03-06 |
Family
ID=61090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936262.2A Active CN107621731B (zh) | 2017-10-10 | 2017-10-10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6217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20697A (zh) * | 2018-01-31 | 2018-07-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激光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CN109188775A (zh) * | 2018-10-31 | 2019-01-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110308588B (zh) * | 2019-06-28 | 2022-02-25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1136A (zh) * | 2002-11-14 | 2004-06-02 |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双显示器的面状光源结构 |
JP2007199720A (ja) * | 2002-07-16 | 2007-08-09 | Nippon Leiz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01346582A (zh) * | 2005-12-27 | 2009-01-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和使用此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205910466U (zh) * | 2016-07-15 | 2017-0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以及包括这样的背光模组的透明显示装置 |
-
2017
- 2017-10-10 CN CN201710936262.2A patent/CN10762173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99720A (ja) * | 2002-07-16 | 2007-08-09 | Nippon Leiz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501136A (zh) * | 2002-11-14 | 2004-06-02 |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双显示器的面状光源结构 |
CN101346582A (zh) * | 2005-12-27 | 2009-01-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和使用此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205910466U (zh) * | 2016-07-15 | 2017-0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以及包括这样的背光模组的透明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21731A (zh) | 2018-0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50448B2 (en) | Segmented directional backlight and related methods of backlight illumination | |
CN107664871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EP2850483B1 (en) | Polarization recovery in a directional display device | |
CN107621731B (zh)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
CN105549238A (zh) | 可切换防窥显示装置及背光源 | |
US7830475B1 (en) | Double sid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rising a polarizing element between two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s | |
JP2018146750A (ja) | 表示装置、表示方法及び色分離素子 | |
TW201421125A (zh) |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
US20150293415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11119359B2 (en) | Optical composite film layer,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0678090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20130235287A1 (en) | Light source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US10394035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 |
CN109581750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3925523A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20150331173A1 (en) |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JP2019032404A (ja) | 空中映像表示装置 | |
EP3144581B1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9939700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A3137112A1 (en) | Light source, multiview backlight, and method with a bifurcated emission pattern | |
US10795072B2 (en) | Optical chamber, optical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 |
US9389458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23206441A1 (zh) |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133316A (zh) | 偏振光生成装置及显示装置 | |
KR102166682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