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5860B - 用户装置、基站、以及信息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装置、基站、以及信息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5860B
CN107615860B CN201680033231.XA CN201680033231A CN107615860B CN 107615860 B CN107615860 B CN 107615860B CN 201680033231 A CN201680033231 A CN 201680033231A CN 107615860 B CN107615860 B CN 1076158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carrier aggregation
bit width
lay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32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5860A (zh
Inventor
高桥秀明
清岛耕平
泷口贵启
大竹贤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215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188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615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5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8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00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wireless re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种用户装置,所述用户装置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发送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接收单元,从所述基站,接收为了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决定秩指示的比特幅度而被使用的层数。

Description

用户装置、基站、以及信息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TE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UE对基站eNB发送上行控制信息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LTE-Advanced中,采用同时利用多个载波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CA: CarrierAggregation)。在载波聚合中成为基本单位的载波被称为分量载波 (CC:ComponentCarrier)。
载波聚合根据CC的频率配置而如图1A~C所示那样被分类为三个情景。图1A是带域内连续CA(Intra-band contiguous CA),是在带域内配置连续的CC的情景。该情景被应用于例如进行3.5GHz频带那样的宽带域的分配的情况。图1B是带域间非连续CA(Inter-band non-contiguous CA),是配置多个不同的带域的多个CC的情景。该情景被应用于例如利用2GHz频带和 1.5GHz频带等多个载波进行通信的情况。图1C是带域内非连续CA(Intra-band non-contiguous CA),是在相同带域内配置非连续的CC的情景。该情景被应用于例如对运营商分配的频带是片断的情况等。
另一方面,在LTE(包括LTE-Advanced)系统中,规定了用户装置UE 在例如向网络连接时等,通过规定的信令消息(UE-EUTRA-Capability)对基站eNB通知自身的能力(Capability)(例如非专利文献1)。
在上述的能力信息的通知中,用户装置UE对基站eNB通知自己在CA 中所支持的带域的组合(CA带域组合、CA band combination)。此外,在用户装置UE能够支持多种CA带域组合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将所支持的所有的CA带域组合的模式通知给基站eNB。
图2表示通知CA带域组合的消息的结构例。如图2所示,通过该消息,能够针对UL/DL分开按照每个带域组合、每个带域而通知CA bandwidthclass 和MIMO层数。此外,虽然图2中没有表示,但关于DL,能够针对每个带域组合、每个带域而通知UE可设定的CSI(信道状态信息)进程数 (supportedCSI-Pro)。另外,在应用CoMP(协调多点发送/接收(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的情况下,CSI进程数是用户装置UE使用的CSI进程的数目。
图2所示的CA bandwidthclass是通过例如图3的表格(非专利文献2) 而定义的类别,针对每个频带而表示在用户装置UE中能够聚合的带宽、CC 数等。
如上述那样,用户装置UE能够将自己所支持的MIMO层数作为能力信息而通知给基站eNB。在此,用户装置UE的MIMO层数在UL和DL分别针对每个CC而设定。
另一方面,用户装置UE中的MIMO层数的能力针对每个带域被通知给基站eNB。例如,在图4A的带域间CA(Inter-band CA)的情景中,通过带域19(类别A)通知DL MIMO层数2,通过带域1(类别A)通知DL MIMO 层数4。此外。在图4B的带域内非连续CA(Intra-band non-contiguous CA) 的情景中,通过一个带域3(类别A)的通知而DL MIMO层数2被通知,通过另一个带域3(类A)的通知而DL MIMO层数4被通知。此外,在图4C 的带域内连续CA(Intra-band contiguous CA)的情景中,在带域42(类别C) 中,DL MIMO层数4被通知。图4A~C表示DL MIMO层数,但对UL MIMO 层数、以及CSI进程数也是同样。
如上述那样,在带域间CA的情景和带域内非连续CA的情景中,由于类别是A,因此一个带域被映射于一个CC。从而,通过针对每个带域通知 MIMO层数的能力,从而能够通知每个CC的MIMO层数的能力。
但是,在带域内连续CA的情况下,在一个带域中使用多个CC,但只能通知与该一个带域对应的一个MIMO层数。因此,该一个MIMO层数被解释为与构成带域内连续CA的各CC对应的能力。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31V12.5.0(2015-03)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101V12.7.0(2015-03)
非专利文献3:3GPP R2-152921
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2V12.4.0(2015-0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在带域内连续CA的能力信息通知中不能针对每个CC通知能力值的技术问题,在非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对带域内连续CA的每个CC追加信令通知MIMO层数等。更具体来说,设为追加“intraBandContiguousCC-InfoList-r12”,并能够通知与构成该带域组合的CA 的CC数对应的MIMO层数。另外,该“MIMO层数”是UE能够支持的最大的MIMO层数。以下同样。
在上述的通知方法中,例如图5所示,对被称为DL 42C的带域内连续 CA(Intra-band contiguous CA)利用现有的字段 (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通知2个CC中的最小值的2。此外,利用新导入的字段(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作为与CC数相应的数目的MIMO层数而通知{4,2}。另外,{4,2}意味着关于2个CC中的一个 CC的DLMIMO层数为4,另一个CC的DL MIMO层数为2,并没有区分哪一个CC为4,哪一个CC为2。
此外,利用现有的字段(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通知2个 CC的MIMO层数中的最小的2,意味着通知2个CC中的所有的CC能够应对的层数的最大值。即,协议在带域内连续CA中,通过在现有的字段 (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通知通过相应的带域中包含的所有的 CC能够应对的层数的最大值。
在此,如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那样,在现有技术中,规定了基于通过“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的字段而通知的DL MIMO层数,决定作为用户装置UE对基站eNB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CSI)之一的RI(秩指示符)的比特宽度(bit width)(还称为比特数)。具体来说,在非专利文献3 (摘要)中记载了“在表5.2.2.6.1-2、5.2.2.6.2-3、5.2.2.6.3-3、5.2.3.3.1-3、 5.2.3.3.1-3A、5.2.3.3.2-4和5.2.3.3.2-4A、中规定了用于PDSCH传输的RI反馈的相关的比特宽度,这些宽度被确定,以便以如下方式设定层的最大数量,即:如果对UE配置传输模式9,且被支持的MIMO-CpabilityDL-r10域包含在UE-EUTRA-Capability中,则层的最大数量根据被配置的CSI-RS端口个数的最小值以及对于相关的频带组合中的相同频带的被报告的UE下行链路 MIMO容量的最大值而确定”。
即,用户装置UE在被设定了进行RI发送的传输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通知的最大的DL MIMO层数和被设定的天线端口数(CSI-RS端口数)的最小值而决定在带域内最大层数,并基于该最大层数,从5.2.2.6.1-2等表格决定RI的比特宽度。RI的比特宽度针对每个CC而设定。
图6中作为一例而表示表格5.2.2.6.1-2。从该表格,例如在DL MIMO层数为2的情况下RI宽度成为1,DL MIMO层数为4的情况下RI比特宽度成为2。
例如,在图5的例子中,用户装置UE通过“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通知的DL MIMO层数为2。在此,若设为对该用户装置UE作为天线端口数而设定4,则从图6的表格,各CC的 RI比特宽度成为1。
但是,在RI比特宽度为1的情况下,作为RI(秩)只能通知1或2。从而,即使用户装置UE具有以2个CC中的一个CC进行4个层空间复用的能力,也不能通知RI=4,因此发生不能执行4个层空间复用的课题。
另外,上述的课题并不限定于RI,是对其他的上行控制信息(UCI)也可能会产生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进行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能够适当地决定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宽度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户装置,该用户装置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
发送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对所述基站发送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以及
决定单元,基于由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与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中的最大的层数,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户装置,所述用户装置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
发送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对所述基站发送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以及
接收单元,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为了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层数。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户装置,所述用户装置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
发送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对所述基站发送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目的层数;以及
接收单元,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用户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基站具有:
接收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以及
发送单元,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将为了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层数发送给所述用户装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用户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基站具有:
接收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以及
发送单元,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对所述用户装置发送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比特宽度决定方法,所述上行控制信息比特宽度决定方法由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装置来执行,所述上行控制信息比特宽度决定方法具有:
发送步骤,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
决定步骤,基于通过所述发送步骤发送的与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中的最大的层数,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信息接收方法,该信息接收方法由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装置来执行,所述信息接收方法具有:
发送步骤,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
接收步骤,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为了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层数。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信息接收方法,该信息接收方法由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装置来执行,所述信息接收方法具有:
发送步骤,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
接收步骤,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进行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能够适当地决定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宽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载波聚合的频率配置例的图。
图1B是表示载波聚合的频率配置例的图。
图1C是表示载波聚合的频率配置例的图。
图2是表示通知CA带域组合信息的消息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表示CA-BandwidthClass的表。
图4A是用于说明MIMO层数的能力通知的图。
图4B是用于说明MIMO层数的能力通知的图。
图4C是用于说明MIMO层数的能力通知的图。
图5是表示进行与2个CC相应的数量的MIMO层数的通知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RI比特宽度的例子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9是用于说明RI比特宽度决定中的操作例1的图。
图10是表示操作例1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操作例1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其他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RI比特宽度决定中的操作例2的时序图。
图13是表示操作例2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操作例2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图。
图15A是表示操作例2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图。
图15B是表示操作例2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图。
图16A是表示操作例2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其他例的图。
图16B是表示操作例2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其他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操作例2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其他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操作例3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图。
图19是表示操作例3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图。
图20A是表示操作例3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图。
图20B是表示操作例3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的图。
图21是用户装置UE的结构图。
图22是基站eNB的结构图。
图23是表示基站eNB以及用户装置UE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一例,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例如,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假设支持包括LTE-Advanced在内的LTE,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LTE,也能够应用于进行CA的其他方式。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CA(载波聚合)不仅包括eNB内CA(Intra-eNB CA),还包括如DC(双重连接(Dual connectivity))那样的eNB间CA(Inter-eNB C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认为CC与小区基本上是同样的,也可以将CC称为小区(更具体来说是服务小区)。
(系统整体结构、操作概要)
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是LTE方式的通信系统,如图7所示,包括用户装置UE以及基站eNB。用户装置UE以及基站eNB能够进行CA。基站eNB能够单独形成多个小区,也能够通过例如远程连接到RRE(远程无线装置)而由基站eNB与RRE形成多个小区。图7中,用户装置UE以及基站eNB分别被示出一个,但这是一例,也可以分别有多个。此外,用户装置UE也可以具有与多个基站eNB 同时进行通信的能力(双重连接)。
在进行CA时,对用户装置UE设定作为担保连接性的可靠性高的小区的PCell(主小区(Primary cell))以及作为附随小区的SCell(副小区(Secondary cell))。第一,用户装置UE连接到PCell,能够根据需要而追加SCell。PCell 是与支持RLM(无线链路监控(RadioLink Monitoring))以及SPS(半持续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等的单一小区同样的小区。SCell的追加以及删除通过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而进行。 SCell是在刚对用户装置UE设定后,由于处于非激活状态(deactivate状态),因此通过激活而首次变为能够通信(能够调度)的小区。
此外,在进行双重连接时,用户装置UE同时使用两个物理上不同的无线基站eNB的无线资源而进行通信。双重连接是CA的一种,也被称为eNB 间CA(Inter eNB CA,基站间载波聚合),其中被导入主eNB(MeNB、 Master-eNB)和副eNB(SeNB、Secondary-eNB)。在DC中,将由MeNB 下属的小区(一个或多个)构成的小区组称为MCG(主小区组、Master CellGroup),将由SeNB下属的小区(一个或多个)构成的小区组称为SCG(副小区组、SecondaryCell Group)。对SCG中的至少一个SCell设定UL的CC,对其中一个设定PUCCH。将该SCell称为PSCell(主SCell(primary SCell))。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本操作,有UE能力信息的通知。参照图8,说明UE能力信息的通知操作例。如图8所示,用户装置UE接收在步骤S101 中从基站eNB发送的UE能力信息请求(例:UE能力查询(UE Capability enquiry))。用户装置UE基于该UE能力信息请求,对基站eNB发送UE 能力信息(步骤S102)。UE能力信息中包含CA带域组合信息。
另外,图8所示的通知方法是一例,例如,用户装置UE也可以从基站 eNB不接收UE能力信息请求而将UE能力信息通知给基站eNB。
此外,作为用户装置UE的基本的操作,有上行控制信息(以下,称为 UCI)的发送。UCI中,有ACK/NACK(混合ARQ送达确认)、调度请求、以及信道状态信息(以下,CSI)等。CSI中有CQI、PMI、RI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关注CSI中的RI的发送。只是,本实施方式的技术对RI以外的UCI也能够应用。
在CSI报告中,有周期性报告(periodic reporting)和非周期性报告 (aperiodicreporting)。对周期性报告通常使用PUCCH,但在周期性报告定时中有通过PUSCH进行的数据发送时,也存在使用PUSCH的情况。此外,非周期性报告基于来自基站eNB的调度许可中的请求,通过PUSCH而进行。
此外,CSI报告的对象是每个下行CC(小区)。例如,在由下行CC1 和下行CC2构成的下行CA中,用户装置UE通过在下行CC1接收的CSI-RS 的测量而获得RI1,从而作为对于下行CC1的RI而将RI1报告给基站eNB,通过在下行CC2接收的CSI-RS的测量而获得RI2,从而作为对于下行CC2 的RI而将RI2报告给基站eNB。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用于解决所述的课题的操作例1与操作例2。
(操作例1)
如前所述,在对用户装置UE设定“带域内连续CA(Intra-band contiguous CA)”,进而设定了进行RI报告的传输模式的情况下,若基于通过“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0”而通知的DL MIMO层数而决定RI的比特宽度,则会发生用户装置UE不能通知与自身能力相应的RI的值的情况。
因此,在操作例1中,设为用户装置UE基于通过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intraBandContiguousCC-Info-r12”而通知的CC数相应的数目的“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中的最大的DL MIMO层数和被设定的 CSI-RS端口数之间的最小值,从而决定RI比特宽度。
例如,在2个CC的带域内连续CA(intra-Band contiguous CA)的图5 的例中,与2个CC相应的数量的DL MIMO层数被通知为{4,2},因此,此时的最大的DL MIMO层数是4。从而,在决定各CC中的RI的比特宽度时,使用该4。
此外,在该UE中,在设定图5所示的CA的情况下,对各CC(各小区),通过从基站eNB接收的RRC消息(CSI-RS-Config)的“antennaPortsCount-r10”而设定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数(例如:1、2、4、8)。
在图5的例中,若设为在被设定的CSI-RS端口数无论在哪个CC中都是 4,则在使用图6的表格的状况下,各CC中的RI的比特宽度被决定为2。从而,在操作例1中,用户装置UE能够将RI=4通知给基站eNB。
参照图9,说明操作例1中的、RI发送为止的过程。在此,假设用户装置UE进行图5所示的带域内连续CA(intra-band contiguous CA)。此外,针对各CC,设为CSI-RS端口数的设定值为4。
连接到基站eNB的用户装置UE在步骤S201中,作为与2个CC相应的数量的MIMO层数而将{4,2}通知给基站eNB。
在步骤S202中,用户装置UE利用作为在步骤S201中通知的{4,2}中的最大值的“4”、以及作为CSI-RS端口数的设定值的“4”,例如,根据图6所示的表格,决定各CC的RI比特宽度。在步骤S203中,用户装置UE通过在步骤S202中决定的RI比特宽度的比特,将RI报告给基站eNB。
图10是表示操作例1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摘要)的图。图10示出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2)的变更。对与变更有关的部分画了下划线。此外,该变更例以非专利文献3(R2-152921)中记载的标准变更为前提。
如在图10中记载为“如果UE被配置为传输模式9,且 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字段被包括在UE-EUTRA-Capability中,根据CSI-RS端口的配置数目的最小值以及在用于相应频带组合中的相应带宽类别的intraBandContiguousCC-Infor-r12字段中的 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字段之间的、所上报的UE下行MIMO能力的最大值来确定层的最大数目。”那样,在操作例1中,设为根据CSI-RS端口数的设定值与“intraBandContiguousCC-Info-r12”字段中的CC数相应的数目的“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中的最大值而决定在带域内连续带域组合(intraband contiguousband combination)中的各CC的RI比特宽度决定中使用的“层数”(最大层数(maximumnumber of layers))。
此外,图11表示其他规格变更例。针对上述的内容,图11所示的规格变更例与图10所示的规格变更例实质上相同。
(操作例2)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操作例2。
在非专利文献3中提出的与带域内连续CA中的CC数相应的数量的DL MIMO层数的通知方式中,例如作为对于2个CC(设为CC1与CC2)的MIMO层数,将{4,2}从用户装置UE通知给基站eNB。其中,在该通知方式中,上述的通知内容对应于{CC1、CC2}={4,2}、{2,4}、{2,2}这些所有的模式。即,此时,基站eNB对用户装置UE有可能设定{CC1、CC2}={4,2}、{2,4}、{2,2}中的任一个。从而,假设用户装置UE持有能够应对{CC1、CC2}={4,2}、 {2,4}、{2,2}的任一个的能力。
在此,在上述设定例中,在操作例1中,对CC1、CC2的任一个,都在 RI比特宽度决定时,将DL MIMO层数设为4,例如,对CC1、CC2的任一个,作为RI比特宽度而都决定能够通知4个层的RI比特宽度。但是,在{4,2} 的情况下,由于CC1、CC2的任一个只能支持2个层,因此若对只能支持2 个层的CC决定能够通知4个层的RI比特宽度,则产生浪费的比特。
因此,在操作例2中,设为利用RRC消息针对每个小区(CC)将DL MIMO 层数从基站eNB通知给用户装置UE,以使用户装置UE能够针对每个CC决定与能力匹配的RI比特宽度。
参照图12说明操作例2中的处理过程例。图12的例也设为,在图5所示的DL42C的带域内连续CA(intra-band contiguous CA)中,一个CC(设为CC1)的DL MIMO层数为4,另一个CC(设为CC2)的DL MIMO层数为2。
在步骤S301中,按照在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规格,用户装置UE对基站eNB进行DLMIMO层数的通知。即,在步骤S301中,作为带域组合(Band combination)而通知42C,作为“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的列表“IntraBandContiguousCC-InfoList-r12”而通知{4,2}。
接收了“IntraBandContiguousCC-InfoList-r12”的基站eNB在步骤S302中,通过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而对用户装置UE通知每个CC的 DL MIMO层数。例如通知表示CC1的DL MIMO层数为4,CC2的DL MIMO 层数为2的信息。
另外,可以设为通过步骤S302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而进行带域内连续CA(intra-band contiguous CA)的设定,带域内连续CA的设定也可以在步骤S302之前、或者在步骤S302后进行。
用户装置UE若设定(存储)在步骤S302中接收到的信息,则在步骤 S303中,将“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发送给基站eNB。
基站eNB通过步骤S301接收{4,2}作为与2个CC相应的数量的DL MIMO层数,从而掌握CC1、CC2中的一个CC的DL MIMO层数为4,另一个CC的DL MIMO层数为2,并决定将哪个CC的DL MIMO层数设为4,又将哪个CC的DL MIMO层数设为2。该决定的方法并不限定于特定的方法,能够根据例如从用户装置UE报告的CC的质量而决定。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决定方法:将PCell的CC的DL MIMO层数设为较多的一方(或较少一方),将SCell的CC的DL MIMO层数设为较少的一方(或较多的一方)。
在步骤S302中,更具体来说,在通知PCell的CC的DL MIMO层数(最大MIMO层数)的情况下,通过对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包含的“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 IE”内的“physicalConfigDedicated IE”新追加的“cqi-ReportConfigPCell-v12xy”的“cqi-ReportBoth-v12xy”中的“maxLayers-PMI-RI-report-r12 IE”而通知用于求出RI比特宽度的DL MIMO 层数。
此外,在通知SCell的CC的DL MIMO层数的情况下,通过对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包含的“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SCell IE”内的“physicalConfigDedicatedSCell IE”新追加的“cqi-ReportConfigSCell-v12xy”的“cqi-ReportBoth-v12xy”中的“maxLayers-PMI-RI-report-r12 IE”而通知用于求出RRI比特宽度的DL MIMO 层数。
图13~图15A、B是表示操作例2中的标准规格书的变更例(摘要)的图。图13示出以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2)的摘要为基础的变更。对与变更有关的部分画了下划线。此外,该变更例以在非专利文献3(R2-152921) 中记载的规格变更为前提。
如在图13中记载为“如果UE被配置为传输模式9,且 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字段被包括在UE-EUTRA-Capability中,在频带内连续频带组合中的每个载波分量的层的最大数目由高层配置。”那样,在操作例2中,针对“带域内连续带域组合”中的每个CC,由高层设定在RI 比特宽度决定中使用的“层数”(最大层数)。由高层设定具体来说意味着图 12的时序中的步骤S302的操作。
图14表示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31)中的“PhysicalConfigDedicated 消息元素(PhysicalConfigDedicated information element)”内的变更例。追加上述的“cqi-ReportConfigPCell-v12xy”、“cqi-ReportConfigSCell-v12xy”。
图15A表示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31)中的“CQI-ReportConfig信息元素(CQI-ReportConfig information elements)”内的变更例。追加上述的“maxLayers-PMI-RI-report-r12 IE”等。图15B是“maxLayers-PMI-RI-report”的说明。如图15B所示,“maxLayers-PMI-RI-report”表示用于决定RI比特宽度的最大层数。
图16A、B与“CQI-ReportConfig消息元素(CQI-ReportConfig informationelements)”内的变更有关,表示与图15A、B所示的例不同的例。在该例中,并非利用“maxLayers-PMI-RI-report”,而利用“maxLayers-PMI-RI-report”。其中,实施的内容与图15A、B的例相同。
图17与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2)的变更相关,表示与图13所示的例不同的例。如在图17的例中记载为“如果UE被配置为传输模式9,且 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字段被包括在UE-EUTRA-Capability中,根据CSI-RS端口的配置数目的最小值以及由maxLayers-RI-report-r12字段指示给UE的最大层的配置数目来确定用于频带内连续频带组合的每个载波分量的层的最大数目。”那样,在RI比特宽度决定中利用的各CC的“层数”(最大层数)根据被设定的CSI-RS端口数的设定值、以及由“maxLayers-RI-report-r12”字段表示的层数而决定。该内容实质上与至今说明的操作例2的内容相同。
(操作例3)
在操作例2中设为,利用RRC消息,对每个小区(CC),从基站eNB 对用户装置UE通知用于RI比特宽度决定的DL MIMO层数,但也可以利用 RRC消息针对每个小区(CC)从基站eNB向用户装置UE通知RI比特宽度其本身。将其设为操作例3进行说明。
操作例3中的处理过程成为从图12所示的处理过程变更了一部分的过程。图12的步骤S301和S303与操作例3和操作例2相同。
另一方面,步骤S302中,在操作例3中,通过代替“maxLayers-PMI-RI-report”而利用“ue-RI-bitwidth”(也可以记载为“ue-RI-Bit-Width”),从基站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每个CC的RI比特宽度。虽然没有特别限定基站eNB如何决定RI比特宽度,但能够通过与用户装置UE根据DL MIMO层数和CSI-RS端口数而决定RI比特宽度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决定RI比特宽度。
例如,在图12的例中,基站eNB通过步骤S301接收了{4,2}作为与2 个CC相应的数量的DL MIMO层数,从而掌握CC1与CC2中的一个CC的 DL MIMO层数为4,另一个CC的DL MIMO层数为2,并例如将CC1的 DL MIMO层数决定为4,基于此将CC1的RI比特宽度设为2,将CC2的DL MIMO层数决定为2,基于此将CC1的RI比特宽度设为1。然后,此时,在操作例3中,在图12的步骤S302中,基站eNB对用户装置UE通知{CC1 的RI比特宽度、CC2的RI比特宽度}={2,1}。
接收了{CC1的RI比特宽度、CC2的RI比特宽度}={2,1}的用户装置UE 利用接收到的RI比特宽度的值而设定RI比特宽度,并进行RI的发送。
图18表示操作例3中的以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2)的摘要为基础的变更例。
如在图18中记载为“如果UE被配置为传输模式9,且 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字段被包括在UE-EUTRA-Capability中,用于频带内连续频带组合中的每个载波分量的RI比特宽度由高层配置。”那样,在操作例3中,针对“带域内连续带域组合”中的每个CC,由高层设定RI比特宽度。
图19表示操作例3中的、以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2)的摘要为基础的变更例的其他的例。如在图19的例中记载为“如果UE被配置为传输模式9,且supportedMIMO-CapabilityDL-r12字段被包括在 UE-EUTRA-Capability中,根据信令给UE的ue-RI-Bit-Width-r12值来确定用于频带内连续频带组合的每个载波分量的RI比特宽度。”那样,针对“带域内连续带域组合”中的每个CC,通过被通知给UE的“ue-RI-Bit-Width”而决定 RI比特宽度。该内容实质上与至今说明的操作例3的内容相同。
在操作例3中,关于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31)中的“PhysicalConfigDedicated信息元素(PhysicalConfigDedicated informationelement)”内的变更,与操作例2相同,如图14所示那样。
图20A表示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31)中的“CQI-ReportConfig信息元素(CQI-ReportConfig information elements)”内的变更例。追加上述的“ue-RI-bitwidth”等。图20B是“ue-RI-bitwidth”的说明。如图20B 所示,“ue-RI-bitwidth”表示RI比特宽度。
通过执行如操作例1、2、3那样的处理,即使在带域内连续CA中在CC 间DL MIMO层数不同的情况下,不降档(down grade)就能够将RI比特宽度设为最小值,因此能够提供与用户装置UE的应对能力相应的DL MIMO 层数。
(装置结构例、UL操作例)
接着,对能够执行至今说明过的处理(包括操作例1、操作例2、操作例 3)的用户装置UE和基站eNB中的主要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图2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装置UE的结构图。如图21所示,用户装置UE包括UL信号发送部101、DL信号接收部102、RRC管理部103、以及RI比特宽度决定部104。图21仅表示在用户装置UE中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特别相关联的功能部,至少还具有用于进行遵照LTE的操作的未图示的功能。此外,图21所示的功能结构仅仅是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则功能区分和功能部的名称可以是任意的。此外,用户装置UE可以具有进行操作例1、2、3的所有的操作的功能,也可以具有进行操作例1、2、 3中的任一个或任意两个的操作的功能。
UL信号发送部101具有以下功能:根据应从用户装置UE发送的高层的信号,生成物理层的各种信号,并进行无线发送。DL信号接收部102具有以下功能:从基站eNB无线接收各种信号,并从接收到的物理层的信号取得更高层的信号。UL信号发送部101以及DL信号接收部102分别包含执行将多个CC捆绑而进行通信的CA的功能。此外,DL信号接收部102包含进行参考信号的测量,从而决定RI等的CSI的功能,UL信号发送部102包含发送 RI等的CSI的功能。
假设UL信号发送部101以及DL信号接收部102分别具有分组缓冲器,并进行层1(PHY)以及层2(MAC、RLC、PDCP)的处理。只是,不应限定于此。
RRC管理部103包括以下的功能:经由UL信号发送部101/DL信号接收部102,在与基站eNB之间进行RRC消息的发送接收,并进行CA信息的设定/变更/管理、结构变更等的处理。此外,RRC管理部103保持用户装置UE的能力的信息,并生成用于通知能力信息的RRC消息,且经由UL信号发送部101而发送给基站eNB。
在执行操作例1的情况下,RI比特宽度决定部104根据例如图10、或图 11所示那样变更后的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2)中记载的方法,决定 RI比特宽度。此外,在执行操作例2的情况下,RI比例宽度决定部104根据例如图13或图17所示那样变更后的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2)中记载的方法,决定RI比特宽度。此外,在执行操作例3的情况下,RI比特宽度决定部104根据例如图18或图19所示那样变更后的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2)中记载的方法,决定RI比特宽度。另外,在操作例3中,RI比特宽度决定部104根据从基站eNB接收到的消息而取得RI比特宽度,并将该RI 比特宽度决定为为了RI发送而使用的比特宽度。另外,也可以将RI比特宽度决定部104设置于UL信号发送部101内。
图2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eNB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2所示,基站eNB 包含DL信号发送部201、UL信号接收部202、RRC管理部203、以及调度部204。图22仅表示基站eNB中的主要的功能部,至少还具有用于进行遵照 LTE的操作的未图示的功能。此外,图22所示的功能结构仅仅是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功能区分或功能部的名称可以是任意的。该基站eNB可以是单一的基站eNB,根据设定(Configuration),在执行DC时也可以成为MeNB和SeNB的任一个。此外,基站eNB可以具有进行操作例 1、2、3所有的操作的功能,也可以具有进行操作例1、2、3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两个的操作的功能。
DL信号发送部201包含以下功能:根据应从基站eNB发送的高层的信号,生成物理层的各种信号,并进行无线发送。UL信号接收部202包含以下功能:从各UE无线接收各种信号,并从接收到的物理层的信号取得更高层的信号。DL信号发送部201以及UL信号接收部202分别包含执行将多个 CC捆绑而进行通信的CA的功能。此外,DL信号发送部201以及UL信号接收部202也可以如RRE那样,包含从基站eNB的主体(控制部)远程设置的无线通信部。
假设DL信号发送部201以及UL信号接收部202分别设置有分组缓冲器,进行层1(PHY)以及层2(MAC、RLC、PDCP)的处理(只是,不应限定于此)。
RRC管理部203具有以下功能:经由DL信号发送部201/UL信号接收部202而在与用户装置UE之间进行RRC消息的发送接收,并进行CA的设定/变更/管理、结构变更等的处理。此外,RRC管理部203经由UL信号接收部202而从用户装置UE接收能力信息,并保持该能力信息,且能够基于该能力信息而对用户装置UE实施CA的设定等。此外,RRC管理部203如在操作例2中说明那样,具有以下功能:若接收与“带域内连续带域组合 (intra-band contiguousband combintion)”中的多个CC相应的数量的DL MIMO层数,则将每个CC的DL MIMO层数通知给用户装置UE。此外,RRC 管理部203也可以如操作例3中说明那样,具有如下的功能:若接收与“带域内连续带域组合”中的多个CC相应的数量的DL MIMO层数,则将每个CC 的RI比特宽度通知给用户装置UE。
调度部204具有如下功能:对实施CA的用户装置UE,针对每个小区进行调度,从而生成PDCCH的分配信息,并将包含该分配信息的PDCCH的发送指示给DL信号发送部201。
<硬件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利用的块图(图21以及图22)表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部)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意的组合而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并没有被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由物理上和/或逻辑上结合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物理上和/或逻辑上分离的两个以上的装置直接地和/或间接地(例如,有线和/或无线)进行连接,并由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基站eNB、用户装置UE等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来起作用。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站eNB和用户装置UE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基站eNB 以及用户装置UE物理上可以作为包含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储存器 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以及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而构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样的语言能够改读为电路、设备、单元等。基站eNB以及用户装置UE的硬件结构可以构成为包含一个或多个在图中所示的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不包含一部分装置。
使规定的软件(程序)读入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的硬件上,从而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并对通信装置1004的通信、存储器1002以及储存器1003中的数据的读取和/或写入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基站eNB以及用户装置UE中的各功能。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而对计算机整体进行控制。处理器 1001可以由包含与周边装置之间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中央处理单元)构成。例如,基站eNB的DL信号发送部201、UL信号接收部202、RRC管理部203、调度部204、用户装置UE 的UL信号发送部101、DL信号接收部102、RRC管理部103、RI比特宽度决定部104也可以通过处理器1001实现。
此外,处理器1001从储存器1003和/或通信装置1004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读取到存储器1002,并根据这些而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利用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基站eNB的DL信号发送部201、UL信号接收部202、RRC管理部203、调度部204、用户装置UE的UL信号发送部101、DL信号接收部102、RRC管理部103、RI比特宽度决定部104可以由在存储器1002中存储并通过处理器1001操作的控制程序而实现,对其他的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实现。说明了上述的各种处理通过一个处理器1001执行的意思,但也可以通过 2个以上的处理器1001同时或逐一执行。处理器1001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芯片而实现其安装。另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通信线路从网络而被发送。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ROM(只读存储器)、EP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 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的至少一个构成。存储器1002也可以被称为寄存器、闪速存储器、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能够保存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处理而能够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储存器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CD-ROM(Compact Disc ROM)等光盘、硬盘驱动器、软磁盘、光磁盘(例如,光盘、数字多用途盘、蓝光(注册商标)盘)、智能卡、闪速存储器(例如,卡、棒、键驱动器)、软盘(注册商标)、磁条等的至少一个构成。储存器1003也可以被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的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包括存储器1002和/或储存器1003的数据库、服务器及其他的适当的介质。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而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也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基站eNB的DL信号发送部201和UL信号接收部202、用户装置UE的UL信号发送部101以及DL信号接收部102可以通过通信装置 1004实现。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LED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以及输出装置1006可以是成为一体的结构(例如,触摸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以及存储器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连接。总线1007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装置间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基站eNB以及用户装置UE可以构成为包含微型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专用集成电路)、PLD (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也可以通过该硬件实现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处理器1001也可以通过这些硬件的至少一个来实现其安装。
(实施方式的总结)
以上,如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户装置,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发送部,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决定部,基于由所述发送部发送了的与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中的最大的层数,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能够适当地决定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宽度。
所述载波聚合例如是在一个带域内配置连续的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根据该结构,例如在进行带域内连续CA(intra-band contiguous CA)时,能够适当地决定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宽度。
所述上行控制信息例如是对于各分量载波的秩信息。根据该结构,能够决定与用户装置的能力匹配的适当的RI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户装置,该用户装置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发送部,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接收部,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为了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层数。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能够取得用于适当地决定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宽度的信息。
上述用户装置也可以具有决定部,该决定部基于由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层数,针对每个分量载波,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通过该决定部,能够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户装置,该用户装置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发送部,作为下行MIMO能力信息将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接收部,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能够适当地决定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用户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基站具有:接收部,作为下行MIMO 能力的信息而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以及发送部,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将为了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层数发送给所述用户装置。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能够适当地决定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用户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基站具有:接收部,作为下行MIMO 能力的信息而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以及发送部,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将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发送给所述用户装置。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能够适当地决定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比特宽度决定方法,该上行控制信息比特宽度决定方法由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装置执行,所述上行控制信息比特宽度决定方法具有:发送步骤,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决定步骤,基于通过所述发送步骤发送的与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中的最大的层数,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信息接收方法,该信息接收方法由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装置来执行,所述信息接收方法具有:发送步骤,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接收步骤,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为了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层数。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信息接收方法,该信息接收方法由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装置来执行,所述信息接收方法具有:发送步骤,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接收步骤,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所述信息发送方法由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用户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来执行,所述信息发送方法具有:接收步骤,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以及发送步骤,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对所述用户装置发送为了决定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层数。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该信息发送方法由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用户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来执行,所述信息发送方法具有:接收步骤,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与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相应的数量的层数;以及发送步骤,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将用于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的比特宽度发送给所述用户装置。
根据以上的各方法,在进行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装置也能够适当地决定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用户装置UE可以是具有CPU和存储器,通过由CPU(处理器)执行程序而实现的结构,也可以是通过具有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的逻辑的硬件电路等硬件来实现的结构,程序和硬件也可以混合存在。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基站eNB可以是具有CPU和存储器,并通过由CPU(处理器)执行程序而实现的结构,也可以是通过具有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的逻辑的硬件电路等硬件来实现的结构,程序和硬件也可以混合存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所公开的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正例、替代例、置换例等。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而利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指定,这些数值仅仅是简单的一例,也可以使用适当的任意的值。上述说明中的项目的区分并非是本发明的本质,根据需要也可以组合使用在2个以上的项目中记载的事项,在某项目中记载的事项也可以被应用于在其他的项目中记载的事项(只要不矛盾)。功能块图中的功能部或处理部的边界并不限定于一定与物理上的部件的边界对应。多个功能部的操作物理上可以由一个部件进行,或者一个功能部的操作物理上也可以由多个部件进行。为了便于说明,利用功能性的块图说明了用户装置以及基站,但这样的装置也可以由硬件、由软件或由它们的组合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由用户装置具有的处理器操作的软件、以及由基站具有的处理器操作的软件也可以保存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闪速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HDD)、可移动磁盘、CD-ROM、数据库、服务器及其他的适当的任意的存储介质中。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各种变形例、修正例、替代例、置换例等包含于本发明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本专利申请基于2015年6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18723 号以及2015年6月1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21509号并主张其优先权,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18723号以及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21509 号的全部内容援引于本申请中。
标号说明
UE 用户装置
eNB 基站
101 DL信号接收部
102 UL信号发送部
103 RRC管理部
104 RI比特宽度决定部
201 DL信号发送部
202 UL信号接收部
203 RRC管理部
204 调度部
1001 处理器
1002 存储器
1003 储存器
1004 通信装置
1005 输入装置
1006 输出装置。

Claims (5)

1.一种用户装置,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用户装置具有:
发送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的第一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
接收单元,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为了决定秩指标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第二层数;以及
决定单元,基于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二层数,针对每个分量载波,决定秩指标的比特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
所述载波聚合是在一个带域内配置连续的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
3.一种基站,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用户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基站具有:
接收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的第一层数;以及
发送单元,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将为了决定秩指标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第二层数发送给所述用户装置。
4.一种信息接收方法,由在支持载波聚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装置来执行,所述信息接收方法具有:
发送步骤,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的第一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
接收步骤,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为了决定秩指标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第二层数;以及
决定步骤,基于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所述第二层数,针对每个分量载波,决定秩指标的比特宽度。
5.一种移动通信系统,支持载波聚合,该移动通信系统具备用户装置和基站,
所述用户装置具有:
发送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将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的第一层数发送给所述基站;
接收单元,从所述基站,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接收为了决定秩指标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第二层数;以及
决定单元,基于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二层数,针对每个分量载波,决定秩指标的比特宽度,
所述基站具有:
接收单元,作为下行MIMO能力的信息而从所述用户装置接收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的所述第一层数;以及
发送单元,针对构成所述载波聚合的每个分量载波,将为了决定秩指标的比特宽度而被使用的所述第二层数发送给所述用户装置。
CN201680033231.XA 2015-06-11 2016-06-09 用户装置、基站、以及信息接收方法 Active CN1076158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8723 2015-06-11
JP2015-118723 2015-06-11
JP2015-121509 2015-06-16
JP2015121509A JP6118842B2 (ja) 2015-06-11 2015-06-16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情報受信方法
PCT/JP2016/067226 WO2016199855A1 (ja) 2015-06-11 2016-06-09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情報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5860A CN107615860A (zh) 2018-01-19
CN107615860B true CN107615860B (zh) 2022-02-11

Family

ID=57503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3231.XA Active CN107615860B (zh) 2015-06-11 2016-06-09 用户装置、基站、以及信息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2283B2 (zh)
CN (1) CN107615860B (zh)
WO (1) WO20161998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8652B2 (ja) * 2015-07-03 2020-10-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10638346B2 (en) * 2015-09-25 2020-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computation for enhanced carrier aggregation
JP2019009484A (ja) * 2015-11-13 2019-01-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10687319B2 (en) * 2016-08-08 2020-06-16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Group power control for a secondary cell
CN110011772B (zh) * 2018-01-05 2022-02-1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终端能力上报方法、确定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US11259203B2 (en) * 2018-01-07 2022-02-22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ilities
CN110391888B (zh) * 2018-04-23 2022-04-0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终端能力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750501B2 (en) * 2018-05-04 2020-08-1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dual connectivity capability exchange
JP7465812B2 (ja) * 2018-10-05 2024-04-1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438948B1 (en) * 2018-10-30 2022-09-06 Sprint Spectrum L.P. Controlling level of carrier aggregation based on MIMO-layer support
CN111726874A (zh) * 2018-11-19 2020-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链路切换的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3491161B (zh) * 2019-02-25 2023-07-2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US20230042490A1 (en) * 2021-08-04 2023-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ggregate component carrier for full-duplex ope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4597B2 (ja) * 2010-01-08 2013-01-2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方法
US20110243079A1 (en) * 2010-03-18 2011-10-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Modes and Signaling for Uplink MIMO Support or Single TB Dual-Layer Transmission in LTE Uplink
JP2012222444A (ja) 2011-04-05 2012-11-12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リレー局装置、リレー局装置処理能力の通知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MX2013011811A (es) * 2011-04-13 2014-01-2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odo y dispositivo para la gestion del bufer del soft con base de las categorias de los equipos del usuario en una red de comunicaciones.
HUE060295T2 (hu) 2011-04-13 2023-02-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ljárás és eszköz MIMO rétegek számának meghatározására
JP5342601B2 (ja) * 2011-05-02 2013-11-1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移動機、通信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2754498B (zh) * 2012-03-01 2016-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和系统
WO2014084640A1 (en) * 2012-11-28 2014-06-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R112015017146B1 (pt) 2013-01-18 2022-03-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étodo para determinar um número de bit de indicação de pontuação, estação base e terminal
KR101706967B1 (ko) * 2013-02-24 2017-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랭크 인덱스의 비트 길이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5493420B (zh) * 2013-08-06 2018-09-28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WO2016122372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er carrier component signaling of ue capabiliti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suppor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99855A1 (ja) 2016-12-15
US11202283B2 (en) 2021-12-14
CN107615860A (zh) 2018-01-19
US20180139750A1 (en) 2018-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5860B (zh) 用户装置、基站、以及信息接收方法
US11134480B2 (en) User apparatus an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bit width determination method
KR102628230B1 (ko) 하이브리드 자동 반복 요구-확인 응답 코드북 전송 방법 및 기기
JP7013373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KR102405180B1 (ko) Lte 동작을 위한 비주기적 채널 상태 표시 기준 신호들을 시그널링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7079337B (zh) 用户装置以及软缓冲器大小决定方法
CN107251630B (zh) 用户装置、基站、信息通知方法以及信息接收方法
CN110546910B (zh)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信道测量方法、无线基站及用户终端
JP2017208792A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能力決定方法
JPWO2019159245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21164482A1 (zh) 信息接收方法、信息发送方法及设备
US20150264679A1 (en) Mobile station and radio base station
EP3297366B1 (en)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information reception method
WO2021140675A1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CN109479211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WO2018084212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5333694B (zh) Csi测量资源的处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EP434027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csi measurement resources, terminal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OA18200A (en) User device and soft buffer size determin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