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4364A - 条形件、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条形件、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4364A
CN107614364A CN201580080672.0A CN201580080672A CN107614364A CN 107614364 A CN107614364 A CN 107614364A CN 201580080672 A CN201580080672 A CN 201580080672A CN 107614364 A CN107614364 A CN 107614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ening layer
strip piece
region
hard particles
courses de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06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4364B (zh
Inventor
大石真之
浅田久夫
正朋祥
久松健
久松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4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4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3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8Tracks
    • B62D55/26Ground engaging parts 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04Welding for other purposes than joining, e.g. built-up w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8Tracks
    • B62D55/26Ground engaging parts or elements
    • B62D55/28Ground engaging parts or elements detach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5Track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8Tracks
    • B62D55/20Tracks of articulated type, e.g. chains
    • B62D55/205Connections between track links
    • B62D55/215Resilient connections between li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32Assembly, disassembly, repair or servicing of endless-track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 Forging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条形件、履带板以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条形件(30)具有:具有棒状形状且由第一金属形成的基础部(40)、以覆盖基础部(4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41)的方式沿着基础部(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增厚层(50)。在基础部(40)的表面的、被覆区域(41)与被覆区域(41)以外的其它区域即露出区域(42)的边界即增厚端部(49),形成露出区域(42)与增厚层(50)的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锻造面。

Description

条形件、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条形件(ラグバー)、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压挖掘机、推土机等作业机械中装备有履带式行驶装置。构成履带式行驶装置的履带具有:连结为环状的多个履带链环、以及相对于各履带链环固定的履带板。各履带板具有:具有板状形状的板部、以及从板部突出的履齿部。在通过履带式行驶装置进行行驶时,履带板的履齿部与地面卡合,履带进行旋转。因此,履齿部与板部相比而提前磨损。当履齿部的磨损发展时,则会对履带式行驶装置的行驶造成恶劣影响,所以,例如要采取更换履带板的应对措施。
但是,即使在履齿部发生了磨损的情况下,大多情况下板部还维持在可使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更换履带板整体是不经济的。因此,有时采用针对履齿部发生了磨损的履带板,通过焊接等方法来设置具有与磨损前的履齿部接近的形状的条形件,来修复履带板的相应措施(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58688号公报(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586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通过上述履带板的修复,使履带板处于可再次使用的状态。但是,当上述履带板的修复需要频繁进行时,因修复而造成的作业机械停止工作时间增长。因此,需要提高条形件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耐久性的条形件及含有条形件的履带板。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条形件是与构成履带的履带板的履齿部接合的配件。该条形件具备:具有棒状形状且由金属形成的基础部、以及沿着基础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覆盖基础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的增厚层。在基础部的表面的、被覆区域与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的边界即增厚端部,形成露出区域与增厚层的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锻造面。
通过在条形件形成耐磨损性高于基础部的增厚层,能够提高条形件的耐久性(耐磨损性)。增厚层能够在基础部的表面上通过堆焊等方法来形成。在形成有增厚层的耐磨损配件中,在基础部的表面的、被增厚层覆盖的区域(被覆区域)与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露出区域)的边界即增厚端部,通常在增厚层的表面与基础部的露出区域之间形成台阶。在履带式行驶装置工作时,因为应力集中在该台阶,所以可能会使条形件的耐久性降低。
在本发明的条形件中,在增厚端部,基础部的露出区域与增厚层的表面构成同一平面。因此,能够抑制因上述台阶而引起的条形件的耐久性降低。这样,根据本发明的条形件,能够提供提高了耐久性的条形件。
在上述条形件中,上述增厚层也可以含有由第二金属形成的母相(母相)、以及在母相中分散的硬质颗粒。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容易地形成耐磨损性良好的增厚层。
在上述条形件中,位于从增厚层的表面距离硬质颗粒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硬质颗粒也可以以埋入增厚层的状态排列配置。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抑制硬质颗粒从增厚层的表面较大地突出配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硬质颗粒在条形件的使用中脱落。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与增厚层的表面垂直的剖面,硬质颗粒的平均粒径能够通过计算观察到的十颗硬质颗粒的直径的平均值而得出。
在上述条形件中,位于上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上述硬质颗粒也可以与上述增厚层的表面相接而配置。由此,从增厚层的表面露出的硬质颗粒的区域很小,能够抑制硬质颗粒脱落。
在上述条形件中,位于上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上述硬质颗粒的、与从上述增厚层的表面露出的区域对应的中心角也可以为锐角(不足90°)。由此,从增厚层的表面露出的硬质颗粒的区域很小,能够抑制硬质颗粒脱落。
在上述上述条形件中,上述增厚层也可以在包括上述增厚层与上述基础部的边界的区域上,含有向上述基础部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在各突出部内也可以进入一个硬质颗粒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抑制增厚层从基础部剥离。
本发明的履带板具有上述本发明的条形件。根据本发明的履带板,通过包含上述本发明的条形件,能够提供耐久性良好的履带板。本发明的履带板例如具备:具有板状形状的板部、从板部突出的履齿部、以及与履齿部连接的条形件。条形件是上述本发明的条形件。
本发明的条形件的制造方法是与构成履带的履带板的履齿部接合的条形件的制造方法。该条形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基础材料工序,准备具有棒状形状、由第一金属形成的基础材料;形成增厚层工序,沿基础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地形成增厚层以覆盖基础材料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锻造基础材料工序,对形成有增厚层的基础材料进行锻造,以对基础材料的表面的、被覆区域与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的边界即增厚端部进行加工。
在本发明的条形件的制造方法中,对形成有增厚层的基础材料进行锻造,以对增厚端部进行加工。因此,制造出在增厚端部上增厚层的表面与基础部的露出区域构成同一平面的锻造面的条形件。其结果是,抑制因上述台阶而引起的条形件的耐久性降低,能够提供提高了耐久性的条形件。
在上述条形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对形成有增厚层的基础材料进行锻造的工序中,也可以对形成有增厚层的基础材料进行热锻。通过采用热锻,能够容易地对形成有增厚层的基础材料进行锻造。
在上述条形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对形成有增厚层的基础材料进行锻造的工序中,也可以对增厚层及基础材料整体加热来进行热锻。
在基础材料形成增厚层时,随着基础材料被部分加热,条形件可能发生变形。特别在沿着棒状的基础材料的长度方向形成增厚层的情况下,棒状的条形件可能变形为圆弧状。通过对增厚层及基础材料整体加热来进行热锻,能够抑制上述变形。
在上述条形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增厚层的工序中,也可以形成含有由第二金属形成的母相、在母相中分散的硬质颗粒的增厚层。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容易地形成耐磨损性良好的增厚层。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说明可明确,根据本发明的条形件、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能够提供提高了耐久性的条形件及履带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条形件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与条形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概要剖视图。
图3是表示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4是表示增厚层与基础部的界面附近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5是表示条形件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6是用来说明条形件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立体图。
图7是用来说明条形件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立体图。
图8是用来说明增厚层的形成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图9是表示履带式行驶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10是表示履带板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履带板的修复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12是用来说明履带板的修复方法的概要立体图。
图13是用来说明履带板的修复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样品的剖面的照片。
图15是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实施例)。
图16是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比较例)。
图17是增厚层与基础部的界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实施例)。
图18是增厚层与基础部的界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比较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图1是表示条形件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表示与条形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概要剖视图。
参照图1,条形件30用于在构成履带的履带板的履齿部发生了磨损的情况下通过与履齿部接合而对履带板进行修复。条形件30具有棒状形状。条形件30具有:六边形状的一对端面31、以及将一对端面31连接的外周面。外周面具有:接合面33、一对第一侧面35、一对第二侧面34、以及顶端面32。
接合面33、第一侧面35、第二侧面34、以及顶端面32都具有长方形形状。接合面33、第一侧面35、第二侧面34、以及顶端面32都与一对端面31正交。条形件30具有六棱柱状的形状。
接合面33是在履带板的修复时应该与履齿部接合的面。第一侧面35在条形件30的周向上位于接合面33的两侧。第二侧面34在条形件30的周向上位于第一侧面35的与接合面33相反的一侧。顶端面32连接一对第二侧面34而配置。包括接合面33在内的虚拟的平面与第一侧面35形成角度φ。角度φ是条形件30与磨损了的履带焊接时的坡口角。角度φ根据履带的结构等,可以为适当的角度,例如可以为45°左右。
参照图1及图2,条形件30具有:基础部40,其具有棒状形状且由第一金属形成;增厚层50,其以覆盖基础部4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41的方式沿基础部4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基础部40的表面的、被覆区域41与被覆区域41以外的其它区域即露出区域42的边界,即在增厚端部49,形成露出区域42与增厚层50的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锻造面。增厚层50形成为覆盖顶端面32的周向整个区域、并且覆盖第二侧面34的一部分。增厚层50在基础部40的长度方向上遍及全长而形成。
作为构成基础部40的第一金属,例如可以采用(日本)JIS规格所规定的机械构造用碳钢或机械构造用合金钢(例如S45C、SCM435以外,还包括含有等量碳的SMn钢、SCr钢、以及SCM钢等)等。增厚层50的表面遍及整个区域成为锻造面。
参照图1及图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条形件30,通过露出区域42与增厚层50的表面在增厚端部49形成同一平面,能够抑制因增厚端部49的台阶而引起的条形件30的耐久性降低。通过使增厚端部49包括在锻造面内,能够省略通过切割等使露出区域42与增厚层50的表面形成同一平面而进行加工的工序。因此,能够避免对硬度差较大的增厚端部49进行加工、以及对硬度较高的增厚层50进行加工。这样,使本实施方式的条形件30具有高耐久性。
接着,针对增厚层5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图4是表示增厚层与基础部的界面附近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参照图3及图4,增厚层50具有由第二金属形成的母相55(母相)、以及在母相55中分散的硬质颗粒51。构成母相55的第二金属例如可以在焊丝上混合原来的金属与构成基础部40的第一金属而形成。作为硬质颗粒51,可以采用硬度高于母相55的颗粒,例如采用由超硬合金形成的颗粒。使增厚层50的耐磨损性(耐沙土磨损性)高于基础部40。
参照图3,增厚层50的表面50A是锻造面。位于从增厚层50的表面50A距离硬质颗粒51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50B内的硬质颗粒51在埋入增厚层50的状态下排列配置。由此,抑制了硬质颗粒51从增厚层50的表面50A较大地突出而配置。其结果是,抑制了硬质颗粒51在条形件30的使用中脱落,提高条形件30的耐磨损性。
如图3所示,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50B内的硬质颗粒51也可以与增厚层50的表面50A相接而配置。由此,从增厚层50的表面50A露出的硬质颗粒51的区域很小,能够抑制硬质颗粒51脱落。
硬质颗粒51的、与从增厚层50的表面50A露出的区域相对应的中心角θ优选为锐角(不足90°)。由此,从增厚层50的表面50A露出的硬质颗粒51的区域很小,能够抑制硬质颗粒51脱落。
参照图4,增厚层50在包括增厚层50与基础部40的界面的区域上,具有向基础部40突出的多个突出部59。通过突出部59实现的锚定效果,能够抑制增厚层50从基础部40剥离。硬质颗粒51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突出部59。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增厚层50从基础部40剥离。在进入突出部59的硬质颗粒51与基础部40之间存在增厚层50的母相55。进入突出部59的硬质颗粒51与基础部40不接触。硬质颗粒51的中心位于突出部59的外部(硬质颗粒51的不足体积的二分之一的区域进入突出部59内。)。在各突出部59内进入了一个硬质颗粒51的一部分。各突出部59的深度小于进入该突出部59的硬质颗粒51的半径。
接着,参照图5~图8,针对本实施方式的条形件3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条形件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图6及图7是用来说明条形件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立体图。图8是用来说明增厚层的形成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的条形件30的制造方法中,首先,作为工序(S11)实施基础材料准备工序。参照图6,在该工序(S11)中,准备应该成为条形件30的基础部40的基础材料21。基础材料21由构成基础部40的第一金属形成。基础材料21具有圆筒形状。基础材料21含有:一对端面21B、以及连结一对端面21B彼此的侧面21A。
接着,作为工序(S12),实施增厚层形成工序。参照图6及图7,在该工序(S12)中,形成增厚层23以覆盖在工序(S11)中准备的基础材料21的侧面21A的一部分。增厚层23遍及基础材料21的长度方向整个区域而形成。增厚层23形成于基础材料21的周向的一部分。增厚层23具有在基础材料2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焊珠22在周向上无间隙地排列配置的结构。
增厚层23的形成例如如下所述,可以通过利用二氧化碳气体弧焊法的堆焊来实施。首先,针对增厚层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参照图8,增厚层形成装置具有焊枪70、以及硬质颗粒供给喷嘴80。焊枪70包括:具有中空圆筒形状的焊接喷嘴71、以及配置于焊接喷嘴71内部且与电源(未图示)连接的接触片72。焊丝73与接触片72接触并且向焊接喷嘴71的前端侧连续地供给。作为焊丝,例如可以采用(日本)JIS规格YGW12。焊接喷嘴71与接触片72的间隙成为保护气体的流路。在该流路流动的保护气体从焊接喷嘴71的前端排出。硬质颗粒供给喷嘴80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形状。硬质颗粒51向硬质颗粒供给喷嘴80内供给,硬质颗粒51从硬质颗粒供给喷嘴80的前端排出。
利用上述增厚层形成装置,可以按照以下的流程形成增厚层23。在将基础材料21作为一个电极、将焊丝73作为另一电极而向基础材料21与焊丝73之间施加电压时,在焊丝73与基础材料21之间形成电弧74。电弧74通过从焊接喷嘴71的前端沿箭头β排出的保护气体而与周围空气屏蔽。作为保护气体,例如可以采用二氧化碳。通过电弧74的热量,基础材料21的一部分及焊丝73的前端熔化。焊丝73的前端熔化而形成的液滴向基础材料21熔化了的区域移动。由此,形成熔化了的基础材料21与焊丝73混合的液体区域即熔池52。向熔池52供给从硬质颗粒供给喷嘴80排出的硬质颗粒51。
在构成堆焊装置的焊枪70及硬质颗粒供给喷嘴80相对于基础材料21在箭头α的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时,形成有熔池52的位置逐渐移动。先形成的熔池52凝固而形成焊珠22。焊珠22包括:熔池52凝固而形成的母相55、以及在母相55中分散的硬质颗粒51。多个焊珠22在宽度方向上相邻而无间隙地形成,基础材料21的侧面21A的希望区域由多个焊珠22覆盖,由此而完成增厚层23的形成(参照图7)。需要说明的是,堆焊可以在例如焊接电流为230A、焊接电压为17V、硬质颗粒的供给量为110g/min、焊珠堆高为4mm的条件下实施。作为焊丝,可以采用(日本)JIS规格YGW11。作为硬质颗粒,可以采用WC、W2C类的颗粒。
参照图5,接着作为工序(S13)实施热锻工序。在该工序(S13)中,对在工序(S12)中形成有增厚层23的基础材料21进行热锻。参照图7、图1及图2,在将形成有增厚层23的基础材料21加热至可进行热锻的温度后,配置在具有与希望的条形件30的形状对应的型腔的模具内来进行锻造。在将增厚层23及基础材料21整体加热至可进行热锻的温度后进行锻造。
通过该热锻,对包括增厚端部49在内的基础部40的区域进行加工。通过在热锻中对增厚端部49进行加工,在增厚端部49上得到露出区域42与增厚层50的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条形件30。在增厚端部49上,形成露出区域42与增厚层50的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锻造面,该同一平面对应于在热锻中所使用的模具的表面的、对增厚端部49进行加工的区域。在增厚端部49上,露出区域42与增厚层50的表面构成与锻造用的模具的形状对应的同一平面。增厚端部49包括在锻造面中。
参照图8及图3,通过对形成有增厚层23的基础材料21进行热锻,能够将在形成增厚层23时从增厚层23的表面突出的硬质颗粒51压入增厚层23内部。其结果是,在条形件30中,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50B内的硬质颗粒51与增厚层50的表面50A相接而配置(参照图3)。位于增厚层表层区域50B内的硬质颗粒51的、与从增厚层50的表面50A露出的区域对应的中心角θ形成为锐角(不足90°)。由此,能够抑制硬质颗粒51在条形件30的使用中脱落,提高条形件30的耐磨损性。
参照图8及图4,通过对形成有增厚层23的基础材料21进行热锻,由于在形成增厚层23时位于增厚层23与基础材料21的界面附近的硬质颗粒51的影响,在条形件30中,在增厚层50形成多个突出部59。成为一个硬质颗粒51的一部分进入各突出部59的状态。通过上述流程,能够同时形成以与表面50A相接的方式而配置硬质颗粒51的耐磨损性良好的增厚层50的表层区域、以及抑制增厚层50从基础部40剥离的突出部59。
参照图5,接着作为工序(S14)实施热处理工序。在该工序(S14)中,对在工序(S13)进行热锻而得到的条形件30实施热处理。在工序(S14)中实施的热处理例如是淬火及回火。由此,能够对条形件30的基础部40赋予希望的硬度及韧性。通过上述流程,完成本实施方式的条形件3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条形件30的制造方法中,在基础材料21形成增厚层23时,也可以提前除去与应该形成增厚层23的基础材料21的区域对应的基础材料21的表层部后(在基础材料21形成底切部后),再形成增厚层23。由此,能够抑制锻造时增厚层23的变形量,抑制在锻造后的增厚层50形成褶皱等缺陷。
接着,针对利用条形件30的履带板的修复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履带式行驶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图10是表示履带板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参照图9,本实施方式的履带式行驶装置1例如是推土机等作业机械的行驶装置,具有:履带2、履带架3、空转轮4、链轮5、多个(在此为七个)下转轮10、以及多个(在此为两个)上转轮11。
履带2包括圆环状地连结的多个履带链环9、以及相对于各履带链环9而固定的履带板6。履带链环9包括外链环7与内链环8。外链环7与内链环8交替地连结。
在履带架3上可绕各自的轴旋转地安装有空转轮4、多个下转轮10、以及多个上转轮11。链轮5配置在履带架3的一端部侧。链轮5与发动机等动力源连接,由该动力源驱动,由此绕轴旋转。在链轮5的外周面配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5A。突出部5A与履带2啮合。因此,将链轮5的旋转向履带2传递。履带2通过链轮5的旋转而被驱动,从而在周向上旋转。
在履带架3的另一端部(与配置了链轮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有空转轮4。另外,在链轮5与空转轮4夹着的履带架3的区域,在接地侧安装有多个下转轮10,在与接地侧相反的一侧安装有多个上转轮11。空转轮4、下转轮10及上转轮11在外周面与履带2的内周面接触。其结果是,通过链轮5的旋转而驱动的履带2被空转轮4、链轮5、下转轮10及上转轮11引导,并在周向上旋转。
参照图10,履带板6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板部61、从板部61突出的履齿部62。从与履带2的外周侧对应的主表面即板部61的外周面61A向履带2的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履齿部62。履齿部62向与板部61的外周面61A交叉的方向突出。在履齿部62的突出方向顶端形成顶端面62A。
在与履带2的周向对应的板部61的一端部形成向与履带2的径向外侧对应的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部63。在与履带2的周向对应的板部61的另一端部形成向与履带2的径向内侧对应的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部64。在相邻的一对履带板6中,使一个履带板6的第一弯曲部63的内周侧的表面与另一个履带板6的第二弯曲部64的外周侧的表面接触而配置履带板6。
当履带式行驶装置1工作时,履带板6的履齿部62发生磨损。针对履齿部62发生了磨损的情况下履带板6的修复方法,在下面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履带板的修复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图12是用来说明履带板的修复方法的概要立体图。图13是用来说明履带板的修复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参照图11,在本实施方式的履带板6的修复方法中,作为工序(S21)实施条形件准备工序。参照图12,在该工序(S21)中,准备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条形件30。此时,配合应该接合的履齿部的形状(例如长度),选定具有适当形状(例如长度)的条形件30。
接着,作为工序(S22)实施履齿部清扫工序。在该工序(S22)中,对附着有沙土等的履齿部62进行清扫。特别要除去附着在下一工序中条形件30应该接合的顶端面62A上的沙土等,由此,使顶端面62A处于适合焊接的状态。此时,从进一步促进焊接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对顶端面62A实施以使之平滑等为目的的加工。
接着,作为工序(S23)实施临时焊接工序。参照图12及图13,在该工序(S23)中,将履齿部62与条形件30进行临时焊接。具体而言,首先使履齿部62的顶端面62A与条形件30的接合面33对置,将履带板6及条形件30保持。履齿部62的顶端面62A与条形件30的接合面33处于只距离根部间隙d的状态。根部间隙d可以配合履齿部62的形状等适当地进行设定。根部间隙d例如可以为1mm左右。
然后,通过例如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将履齿部62与条形件30进行焊接,使履齿部62的顶端面62A与条形件30的接合面33连接。在履齿部62与条形件30之间形成第一接合部38。
参照图11,接着作为工序(S24)实施正式焊接工序。在该工序(S24)中,将履齿部62与条形件30正式进行焊接。具体而言,参照图13,以填埋履齿部62的顶端面62A与条形件30的第一侧面35之间的区域的方式,例如实施基于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焊接。坡口角φ例如为45°。在履齿部62与条形件30之间形成第二接合部39。按照上述方法将履齿部62与条形件30进行接合,由此完成履带板6的修复。
参照图13,得到上述修复结果的履带板6具备:具有板状形状的板部61、从板部61的外周面61A(与履带2的外周侧对应的主表面)突出的履齿部62、以及连接(接合)在履齿部62的顶端面62A的条形件30。接合在履齿部62的条形件30如上所述,耐久性良好。因此,通过利用本实施方式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能够减少修复的频率,减少因修复而造成的作业机械停止工作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本发明的条形件应用于履带板修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条形件的用途不限于此。本发明的条形件也可以一开始就包含在全新状态的履带板中。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采用将履齿部的突出高度设定得较小、在该履齿部的突出方向顶端部连接(接合)有条形件的履带板的结构。
实施例
利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流程制作设想的条形件30的样品,进行确认增厚层的结构等的实验(实施例)。为了进行比较,在相同的制造方法中,省略增厚层形成工序(工序(S12)),制作在热处理后通过堆焊形成了增厚层的样品,进行相同的实验(比较例)。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应用于热锻的模具具有相同的形状。
图14是表示设想条形件30而制作的样品的剖面的照片。参照图14,在增厚端部49,形成露出区域42与增厚层50的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锻造面。据此,可以确认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上述实施方式的条形件30。在增厚层50与基础部40之间看不到龟裂,未发现在形成增厚层后由于实施热锻而产生的缺陷。
图15是拍摄了实施例的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16是拍摄了比较例的增厚层的表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如图16所示,在通过堆焊而形成、并在之后未进行基于锻造的加工的比较例的增厚层中,硬质颗粒51从增厚层的表面50A较大地突出。参照图15,在增厚层形成后进行了基于锻造的加工的实施例的增厚层中,位于表层区域的硬质颗粒51以埋入增厚层(母相55)的状态排列配置。硬质颗粒51以与增厚层50的表面50A相接的状态排列。硬质颗粒51的、与从增厚层50的表面50A露出的区域对应的中心角θ为锐角(不足90°)。这可以认为是因为在增厚层通过锻造而进行加工时,从增厚层的表面50A突出的硬质颗粒51埋入硬度相对较低的母相55内。
图17是拍摄了实施例的增厚层与基础部的界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18是拍摄了比较例的增厚层与基础部的界面附近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如图18所示,在通过堆焊形成增厚层、并在之后增厚层未进行基于锻造的加工的比较例中,增厚层(母相55)与基础部40的界面为平坦的状态。参照图17,在形成增厚层后进行了基于锻造的加工的实施例中,在包括增厚层(母相55)与基础部40的界面的区域,增厚层(母相55)形成多个向基础部40突出的突出部59。在各突出部59中进入一个硬质颗粒51的一部分。突出部59可以认为是在增厚层通过锻造进行加工时、由于存在于增厚层与基础材料的界面附近的硬质颗粒51的影响而形成的。有助于突出部59的形成的硬质颗粒51为至少其中一部分进入了该突出部59的内部的状态。
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从任何方面都不应该认为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技术方案来规定,目的在于包括与技术方案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条形件及其制造方法能够特别有利地适用于具有增厚层的条形件及其制造方法中。
附图标记说明
1履带式行驶装置;2履带;3履带架;4空转轮;5链轮;5A突出部;6履带板;7外链环;8内链环;9履带链环;10下转轮;11上转轮;21基础材料;21A侧面;21B端面;22焊珠;23增厚层;30条形件;31端面;32顶端面;33接合面;34第二侧面;35第一侧面;38第一接合部;39第二接合部;40基础部;41被覆区域;42露出区域;49增厚端部;50增厚层;50A表面;50B增厚层表层区域;51硬质颗粒;52熔池;55母相;59突出部;61板部;61A外周面;62履齿部;62A顶端面;63第一弯曲部;64第二弯曲部;70焊枪;71焊接喷嘴;72接触片;73焊丝;74电弧;80硬质颗粒供给喷嘴。

Claims (11)

1.一种条形件,与构成履带的履带板的履齿部接合,其特征在于,
具有:
基础部,其具有棒状形状,由第一金属形成;
增厚层,其沿所述基础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覆盖所述基础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
在所述基础部的表面的、所述被覆区域与所述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的边界即增厚端部上,形成所述露出区域与所述增厚层的表面构成同一平面的锻造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厚层包括:
由第二金属形成的母相;
在所述母相中分散的硬质颗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条形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从所述增厚层的所述表面距离所述硬质颗粒的平均粒径以内的区域即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所述硬质颗粒以埋入所述增厚层的状态排列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条形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所述硬质颗粒与所述增厚层的所述表面相接而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条形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增厚层表层区域内的所述硬质颗粒的、与从所述增厚层的所述表面露出的区域对应的中心角为锐角。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条形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厚层在包括所述增厚层与所述基础部的界面的区域中具有向所述基础部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在各所述突出部内进入了一个硬质颗粒的至少一部分。
7.一种履带板,其特征在于,
包含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条形件。
8.一种条形件的制造方法,是与构成履带的履带板的履齿部接合的条形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
准备基础材料的工序,准备具有棒状形状、由第一金属形成的基础材料;
形成增厚层的工序,沿所述基础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地形成增厚层以覆盖所述基础材料的表面的一部分即被覆区域;
锻造基础材料的工序,对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所述基础材料进行锻造,以对所述基础材料的表面的、所述被覆区域与所述被覆区域以外的区域即露出区域的边界即增厚端部进行加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条形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所述基础材料进行锻造的工序中,对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所述基础材料进行热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条形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形成有所述增厚层的所述基础材料进行锻造的工序中,对所述增厚层及所述基础材料整体进行加热,进行热锻。
11.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条形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增厚层的工序中,形成包含由第二金属构成的母相、以及在所述母相中分散的硬质颗粒的所述增厚层。
CN201580080672.0A 2015-06-26 2015-06-26 条形件、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614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8579 WO2016208082A1 (ja) 2015-06-26 2015-06-26 ラグバー、履板およびラグバー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4364A true CN107614364A (zh) 2018-01-19
CN107614364B CN107614364B (zh) 2020-08-11

Family

ID=57584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0672.0A Active CN107614364B (zh) 2015-06-26 2015-06-26 条形件、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7483B2 (zh)
JP (1) JP6392988B2 (zh)
KR (1) KR101957275B1 (zh)
CN (1) CN107614364B (zh)
AU (1) AU2015400138B2 (zh)
DE (1) DE112015006532B4 (zh)
WO (1) WO20162080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97462B2 (en) 2020-01-24 2023-07-11 Caterpillar Inc. Track shoe with wear resistant grous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4411638B2 (en) * 2014-11-18 2018-04-19 Komatsu Ltd. Sprocket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ame
US10730129B2 (en) * 2014-11-18 2020-08-04 Komatsu Ltd. Machine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11738401B2 (en) * 2019-11-12 2023-08-29 Caterpillar In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shaped structures
US11718358B2 (en) * 2020-07-02 2023-08-08 Caterpillar Inc. Track shoe or track pad having a wear member
JP7503517B2 (ja) 2021-03-31 2024-06-20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耐摩耗部品
US20230105350A1 (en) * 2021-10-04 2023-04-06 Caterpillar Inc. Track shoe assembly including a shoe plate and a grouser and relate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2338A (en) * 1974-02-21 1975-10-14 Kennametal Inc Wear resistant grouser bar
JPS56157602U (zh) * 1980-04-22 1981-11-25
JPH111188A (ja) * 1996-05-15 1999-01-06 Diehl Remscheid Gmbh & Co 接地パッドを有する無限軌道帯
US20090019783A1 (en) * 2006-03-30 2009-01-22 Masaharu Amano Wear Resisting Particle and Wear Resisting Structure Member
CN201729200U (zh) * 2010-06-11 2011-02-02 环球履带(扬州)有限公司 橡胶履带铁齿
US20120156520A1 (en) * 2010-12-16 2012-06-21 Caterpillar Inc. Hardfacing process and parts produced thereby
JP2013046928A (ja) * 2011-07-25 2013-03-07 Daido Steel Co Ltd 大型船舶用エンジン排気バルブの製造方法
CN203094215U (zh) * 2013-02-25 2013-07-31 周中标 履带板牙齿补充增高牙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4005A (en) * 1954-10-01 1959-02-17 Bofors Ab Reinforcement means for a track plate of a track laying vehicle
US3071490A (en) * 1959-05-13 1963-01-01 Pevar Maxwell Bond between a base metal and a sprayed-on metal layer
US4021082A (en) 1975-04-02 1977-05-03 Robert Rasmussen Replacement grouser ba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4097711A (en) * 1976-09-16 1978-06-27 Ingersoll-Rand Company Roller shell hard coating
US4243727A (en) * 1977-04-25 1981-01-06 Hughes Tool Company Surface smoothed tool joint hardfacing
JPS55164575A (en) * 1979-06-05 1980-12-22 Mitsubishi Steel Mfg Co Ltd Sideway slippage preventing type track plate
JPS5857343B2 (ja) * 1980-05-07 1983-12-20 豊文 犬飼 建設機械等の湿地用三角シユ−の補修方法および補修用当て板
KR20000046435A (ko) * 1998-12-31 2000-07-25 추호석 크롤러용 고강도 내마모 트랙 슈
JP3479668B2 (ja) * 1999-03-23 2003-12-1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装軌車両の足回り装置およびその肉盛強化方法
JP2004058688A (ja) * 2002-07-24 2004-02-26 Komatsu Ltd 履帯用履板
JP2005305449A (ja) * 2004-04-16 2005-11-04 Sumitomo Metal Ind Ltd 熱間加工用工具
WO2010059286A1 (en) * 2008-11-21 2010-05-27 Caterpillar Inc. Abrasion resistant track shoe grouser
US10730129B2 (en) 2014-11-18 2020-08-04 Komatsu Ltd. Machine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2338A (en) * 1974-02-21 1975-10-14 Kennametal Inc Wear resistant grouser bar
JPS56157602U (zh) * 1980-04-22 1981-11-25
JPH111188A (ja) * 1996-05-15 1999-01-06 Diehl Remscheid Gmbh & Co 接地パッドを有する無限軌道帯
US20090019783A1 (en) * 2006-03-30 2009-01-22 Masaharu Amano Wear Resisting Particle and Wear Resisting Structure Member
CN201729200U (zh) * 2010-06-11 2011-02-02 环球履带(扬州)有限公司 橡胶履带铁齿
US20120156520A1 (en) * 2010-12-16 2012-06-21 Caterpillar Inc. Hardfacing process and parts produced thereby
JP2013046928A (ja) * 2011-07-25 2013-03-07 Daido Steel Co Ltd 大型船舶用エンジン排気バルブの製造方法
CN203094215U (zh) * 2013-02-25 2013-07-31 周中标 履带板牙齿补充增高牙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97462B2 (en) 2020-01-24 2023-07-11 Caterpillar Inc. Track shoe with wear resistant grous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5400138A1 (en) 2017-12-21
US10717483B2 (en) 2020-07-21
JPWO2016208082A1 (ja) 2018-04-19
DE112015006532T5 (de) 2018-02-15
KR101957275B1 (ko) 2019-03-12
US20180127036A1 (en) 2018-05-10
CN107614364B (zh) 2020-08-11
AU2015400138B2 (en) 2018-11-22
JP6392988B2 (ja) 2018-09-19
KR20170141791A (ko) 2017-12-26
DE112015006532B4 (de) 2022-07-07
WO2016208082A1 (ja) 2016-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4364A (zh) 条形件、履带板及条形件的制造方法
US8905493B2 (en) Track link with replaceable rail and method of replacing worn rails on track links
CN106715024B (zh)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73555A (zh) 异种材料接合用锻造铆钉、异种材料接合方法以及异种材料接合体
WO2016079811A1 (ja) 耐摩耗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073621B (zh)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5023A (zh) 机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5021A (zh) 链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289319A1 (en) Rotating track guide components with white-iron segments
SU1731562A1 (ru) Способ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 зубьев ведущих колес гусеничных машин
JP2004148453A (ja) シーム溶接用電極輪の切削・整形バイ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