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06206A - 流量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量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06206A
CN107606206A CN201610556458.4A CN201610556458A CN107606206A CN 107606206 A CN107606206 A CN 107606206A CN 201610556458 A CN201610556458 A CN 201610556458A CN 107606206 A CN107606206 A CN 107606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ousing
valve block
pivo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564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06206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5645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06206B/zh
Priority to KR1020197003671A priority patent/KR102203387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7/089290 priority patent/WO2018010525A1/zh
Priority to US16/316,605 priority patent/US10941871B2/en
Priority to EP17826863.7A priority patent/EP3486536B1/en
Priority to JP2019501633A priority patent/JP6983219B2/ja
Publication of CN107606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06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06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06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换热系统的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阀芯组件以及控制部件,其中传动部分包括一体形成的枢转部、第二传动部,其中枢转部外周侧与壳体枢转配合,而壳体对应凸设有枢转配合部,该枢转配合部具有收容所述枢转部的枢转凹部,所述枢转凹部与所述通孔相连通,该枢转配合部内周侧与枢转部外周侧枢转接触,所述第一、第二阀片之间密封设置,能够提升产品密封性能。

Description

流量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领域的流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包含冷却液循环系统,一般至少包括热转换器、驱动电机、储水壶、电动水泵、流路切换元件、散热水箱高温区、高压PTC,流路切换元件通过管路循环连接,可用于切换冷却液的流向;比如混合动力汽车也通常增加PTC加热装置来弥补发动机余热的不足,此时可能需要将冷却液切换通向PTC加热装置,在切换PTC加热装置的过程中,也需要切换冷却液流向。
目前冷却液流路切换元件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行业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比如电机驱动活塞阀,所述活塞阀通过在其阀体中安装阀芯组件,该阀芯组件通过阀芯轴与齿轮减速机构连接,齿轮减速机构在电机驱动下带动阀芯组件实现往复直线运动,用来改变阀芯组件所密封位置。然而活塞阀所采用的密封圈由橡胶材料制成,在活动阀芯的挤压下容易过分变形或损坏,因此长期使用之后,冷却液流道的密封性能极易下降,可能会形成内漏,需更换新的密封圈才能继续使用,影响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内部密封性能的流量控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流量控制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阀芯组件,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所述阀芯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安装腔,所述阀芯组件包括第一阀片、第二阀片以及传动部分,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安装腔底侧的限位凸部及收容部,所述第一阀片至少部分位于该收容部,限位凸部能够对第一阀片进行周向限位,所述第二阀片的下侧面至少部分与所述限位凸部相对设置,且该第二阀片的下侧面与第一阀片的上侧面相互面接触而密封设置;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流通孔,该流通孔位于安装腔底侧,所述第一阀片具有至少一个流通阀口,所述流通阀口具有与该流通孔相对应连通,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传动部分相对固定连接,在所述传动部分带动下所述第二阀片打开、关闭所述第一阀片的流通阀口、和/或调节该流通阀口的开度大小;所述传动部分包括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阀片的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传动部与第二传动部位于该传动部分相对两端,所述第一传动部与第二阀片上侧相组装固定,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二传动部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二传动部穿过该通孔并延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传动部分还包括枢转部,所述枢转部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一体形成,所述枢转部外周侧与所述壳体枢转配合,所述壳体对应凸设有枢转配合部,该枢转配合部具有收容所述枢转部的枢转凹部,所述枢转凹部与所述通孔相连通,该枢转配合部内周侧与枢转部外周侧枢转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所述第一、第二阀片之间密封设置,能够提升产品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流量控制装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立体局部剖视图,并示意地显示出流量控制装置的阀体部件及壳体的组合关系;
图3是图1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并示意地显示出流量控制装置的壳体与控制部件的组合关系;
图4是图2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分配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分配主体的立体俯视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阀体部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阀体部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阀体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4所示分配主体与第一、第二阀片相组合的立体俯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分配主体与第一、第二阀片相组合的另一角度的立体俯视图;
图11是图6所示阀体部件与控制部件相组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组合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3所示壳体的盖体与传动件组装之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流量控制装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阀体部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阀体部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图14所示壳体的盖体与传动件组装之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图15所示阀体部件的传动件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流量控制装置100可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车用空调系统或者家用空调系统等,具体地所述流量控制装置所流通的流通介质可为水、水与其他液体的混合液体或者其他具有导热能力的冷却液体,所述流量控制装置控制流通介质的分配并使流通介质与换热系统的其他工作介质进行热交换,再通过调节分配所述流量控制装置的介质出口流量来控制换热系统流路的流通介质,能够提升优化该换热系统流路的控制性能。
所述流量控制装置100设置于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管路,能够用来实现空调系统的暖通流路、电池冷却流路与电池加热系统流路之间的切换,通过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多通控制结构的设置,该流量控制装置将来自同一进口的工作介质按照比例分配到不同出口,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可位于两个或多个换热系统回路,能够配合所述换热系统进行流路切换,且能够实现换热系统不同流路的工作介质流量比例分配。
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包括壳体1、阀芯组件2与控制部件3,其中壳体包括分配主体11、盖体12,其中所述分配主体具有安装腔101,该安装腔101上侧具有安装开口,具体地可定义安装开口为分配主体上端口,所述阀芯组件2自所述安装开口置入该安装腔101,且至少部分收容于该安装腔,进一步所述分配主体11与所述盖体12相组装,具体地该分配主体11与所述盖体12分别设置有螺钉安装孔,可通过螺钉元件4将两者组装而实现相对固定设置,所述壳体1与控制部件3也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进行组装。
所述壳体1具有至少一个进口、至少一个出口,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具有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其中第一管路为进口管路102,第二管路为第一出口管路103,第三管路作为第二出口管路104,从而所述壳体1具有进口1021、第一出口1031以及第二出口1041,形成一进两出的三通结构;具体地所述分配主体11与盖体12相配合而形成所述安装腔101,所述进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能够与所在换热系统回路的连接管路相配合,具体地所述壳体的进口管路102、第一出口管路103以及第二出口管路104与该分配主体可以是一体形成结构。请结合图6到图8所示,所述阀芯组件2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安装腔101,所述阀芯组件2包括第一阀片21、第二阀片22以及传动部分23,所述壳体1具有位于所述安装腔底侧的限位凸部13、收容部1011,具体地限位凸部、收容部1011均具有扇形外轮廓,该收容部与所述限位凸部在壳体内互补设置,此处定义“互补设置”是针对壳体的底部区域而言,所述收容部占据该底部区域的一部分、且限位凸部占据该底部区域的另一部分,尤其从俯视角度来看,在壳体内底部区域范围内所述收容部与限位凸部互补设置。所述第一阀片2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收容部1011,而限位凸部13能够对第一阀片进行周向限位,使得第一阀片21相对于壳体相对固定设置,此处定义“相对固定设置”是指第一阀片可在允许范围内运动,所述第一阀片21位于该收容部1011内从而能够与限位凸部13也大致成互补设置与所述限位凸部相对应地,所述第一阀片21大致呈扇形设置,可减少第一阀片的体积、降低材料成本,且所述第一阀片的下侧面与所述壳体直接接触而密封设置或者通过另外设置密封件进行密封,所述第一阀片的上侧面与第二阀片相接触,该第一阀片的下侧面与其上侧面背对设置,第二阀片的下侧面与该第一阀片接触,第二阀片的上侧面则与该第二阀片下侧面背对设置。为便于说明,此处定义与所述第一阀片21、第二阀片相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具体地该竖直方向与第一、第二阀片所在平面垂直,即第二阀片进行转动的中心轴线方向、也可理解为所述安装腔的轴线方向或者传动部分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阀片21的下侧面低于所述限位凸部13的上侧面131,所述第一阀片的上侧面高于或相平于所述限位凸部13的上侧面,所述第二阀片的下侧面与该限位凸部的上侧面至少部分相对设置,在所述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阀片的下侧面与所述限位凸部的上侧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不大于所述第一阀片的厚度尺寸,具体地,所述第一阀片的厚度尺寸为3mm~9mm,比如4mm、5mm、6mm、7mm等尺寸,该第一阀片过薄,不易制造成型且结构强度差,过厚会相对增加整体产品高度尺寸,不利于小型化且原材料成本相对增加。
所述限位凸部13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止挡部132、第二止挡部133,该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形成于限位凸部两侧的侧边区域,该侧边区域与限位凸部上侧面131相交叉设置,且该第一止挡部和/或第二止挡部用于与第一阀片的侧边相对设置,第一阀片21具有第一抵接部2101、第二抵接部2102,对第一阀片而言,该第一阀片具有外形为扇形的主体部210,该主体部包括弧形部,该弧形部与所述第一、第二抵接部成扇形设置。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与第一止挡部132相对设置,第二抵接部2102与第二止挡部133相对设置,从而所述第一、第二止挡部能够对所述第一阀片进行周向限位,具体地,所述第一阀片21与所述限位凸部之间允许存在间隙,即所述第一阀片21与所述壳体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与所述限位凸部的第一止挡部13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小于2mm,和/或,所述第二抵接部2102与第二止挡部133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小于2mm,所述第一阀片21与壳体的限位凸部13两侧采取以上间隙配合,使得第一阀片21便于安装到壳体内,同时也不影响第一阀片与第二阀片之间密封性能。
所述第二阀片22的下侧面至少部分与所述限位凸部的上侧面131相对设置,在所述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阀片22的下侧面与所述限位凸部的上侧面131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阀片下侧面与所述限位凸部的上侧面13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小于0.8mm,此设置方式可减少所述第二阀片相对于第一阀片转动过程中所受摩擦阻力,保证第二阀片活动性能,另外,所述限位凸部13的上侧面131形成大致为扇形的限位面,当第一阀片21受第二阀片向下压力或者流通介质施加的向下压力时,必要时限位凸部的上侧面能够提供限位,有利于提升第二阀片动作的稳定性;所述第二阀片22的下侧面沿第一阀片上表面往复转动,也就是说,所述第二阀片为可动阀片,相对于该第二阀片所述第一阀片作为相对固定阀片,所述第二阀片沿第一阀片的上侧面进行回转运动,这种往复转动的动作方式相对于直线型往复动作方式,在保证开关流通阀口同时可缩减动作行程所需要的空间,有利于产品体积。所述第二阀片22的下侧面的粗糙度小于或等于该第二阀片的上侧面,所述第一阀片21的上侧面的粗糙度小于或等于该第一阀片的下侧面,其中第一阀片的上侧面、第二阀片的下侧面作为接触摩擦面,粗糙度要求相对较高,经过多次设计及反复测试,所述第一阀片的上侧面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03μm小于0.5μm,和/或所述第二阀片的下侧面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03μm小于0.5μm,比如表面粗糙度为0.03μm、0.04μm、0.05μm、0.06μm、0.07μm、0.08μm、0.09μm、0.1μm、0.2μm、0.3μm、0.4μm、0.45μm、0.485μm或者上述范围内其他任意数值,可保证第一、第二阀片之间密封,比如对液体流通介质实现内密封,防止内漏而影响对流通介质进行控制性能,相对地,第一阀片的下侧面、第二阀片的上侧面作为非摩擦面,粗糙度要求相对较低,以降低制造成本。
所述第一、第二阀片均为陶瓷阀片或金属阀片,从而各阀片高耐磨性、高熔点、高硬度,在高温下不易氧化,比如陶瓷阀片且对酸、碱、盐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因此,在长时间不同温度下反复使用,陶瓷阀片或金属阀片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相对于橡胶材质不容易出现老化现象,可保证流量控制装置性能;进一步所述第一、第二阀片分别作为上、下阀片,各自外形采用扇形设置,两者的相对接触面积较小,可以减少两者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对电机的扭矩要求,防止摩擦力过大而导致流量控制装置无法运动,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减轻产品整体重量。
所述壳体1的分配主体11具有位于安装腔底侧的至少一个流通孔,该至少一个流通孔与所述至少一个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阀片21具有与壳体的流通孔相对应连通的至少一个流通阀口,所述流通阀口的数量等于或不等于所述流通孔的数量,比如第一阀片21设置一个流通阀口时,所述壳体的流通孔可为一个或两个,或者比如所述第一阀片21设置两个流通阀口时,所述壳体的流通孔可为一个或两个,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成型制造,应用中也可根据系统管路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所述流通阀口与所述流通孔的数量,所述第二阀片22包括扇形开口220,该扇形开口与该第一阀片的流通阀口部分对准导通时,即可打开其中一个出口,所述第二阀片22与所述传动部分23相对固定连接,所述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部件3能够提供驱动力,该驱动力带动所述传动部分23进行动作,通过所述传动部分23来带动所述第二阀片22,所述传动部分23上端与控制部件机械连接,且该上端与壳体1之间为密封设置,所述第一阀片的上侧面与第二阀片的下侧面相接触;在所述传动部分23带动下,所述第二阀片22打开、关闭所述第一阀片的流通阀口、和/或调节所述流通阀口的开度大小;另外,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阀片22的下侧面与所述限位凸部13相对设置,且该第二阀片22下侧面与第一阀片上侧面相接触,使得该流量控制阀的工作介质流经流通阀口,防止工作介质从第一、第二阀片之间泄露。
请参考图4到图10所示,所述壳体的流通孔包括位于安装腔底侧的第一流通孔111、第二流通孔112,所述壳体的第一出口与第一流通孔相连通,该第二出口与第二流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阀片21的流通阀口包括与第一流通孔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流通口211、与第二流通孔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流通口212,具体地,所述第一阀片具有隔离部214,其中该隔离部一体形成于扇形主体部内侧,所述第一流通口211、第二流通口212形成于所述隔离部214两侧,从而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具有流通通道,该流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进口管路102与所述第一、第二出口管路中至少一个。在所述传动部分23带动下,所述第二阀片22能够打开所述第一阀片21的第一流通口211和/或第二流通口212,所述第二阀片的扇形开口220与第一流通口211和/或第二流通口212连通,通过打开第一流通口211能够实现所述壳体的进口管路与第一出口管路导通,通过打开第二流通口212能够实现所述进口管路与第二出口管路导通,所述传动部分23能够控制所述第二阀片作回转运动,从而调节所述进口管路分配到所述第一出口管路与第二出口管路流量比例,具体地当所述第一、第二流通口同时打开,所述第一流通口211的开度增加时,所述第二流通口212的开度减小,或者所述第二流通口212的开度增加时,所述第一流通口211的开度减小。
另外结合图2所示,所述壳体1的分配主体11形成有分隔部113、第一分配腔114与第二分配腔115,所述分隔部113从壳体底侧一体延伸设置,该分隔部与所述限位凸部13一体形成,所述第一分配腔114与第二分配腔115分别位于该分隔部113两侧,其中壳体的第一流通孔111与所述第一分配腔114相通,所述第二流通孔112与所述第二分配腔115相通,从而可分配工作介质从第一、第二流通孔流入各自对应的第一、第二分配腔;进一步,所述第一分配腔114底侧形成有第一导流部1141,该第一导流部具有与所述隔离板的一侧壁面连接的弧形连接面,和/或所述第二分配腔115底侧形成有第二导流部1151,该第二导流部具有与所述隔离板的另一侧壁面连接的弧形连接面,可导引工作介质顺利通过、尽可能地减少流体阻力。
具体地,通过所述第二阀片22相对于第一阀片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动作,当第二阀片22位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二阀片打开第一流通口211、第一出口管路103导通,并且关闭第二流通口212、第二出口管路104截止导通,当第二阀片22位于第二位置时,该第二阀片打开第二流通口212、第二出口管路104导通,并且关闭第一流通口211、第一出口管路103截止导通。进一步,在第二阀片22动作过程中,当所述第二阀片22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流通口211打开到最大开度、所述第二流通口212的开度为零,此时该第一流通口的通流面积达到最大、该第二流通口的通流面积达到最小;当所述第二阀片22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流通口211的开度为零、所述第二流通口212打开到最大开度,此时第一流通口的通流面积达到最小、第二流通口的通流面积达到最大;当所述第二阀片22动作到第一、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第一流通口211、第二流通口212同时打开,所述第一流通口211的开度与所述第二流通口212的开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流通口的最大开度或者第二流通口的最大开度,即两者通流面积之和等于第一、第二流通口任意一个的最大通流面积,从而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能够实现对工作介质进行比例分配,且第一、第二阀片之间密封设置,可极大程度上提升产品密封性能,防止工作介质从第一、第二阀片之间泄露;所述壳体的第一流通孔111、第二流通孔112成扇形或月牙形或腰子形设置,相对应第一流通口211、第二流通口212成扇形或月牙形或腰子形设置,随着第二阀片第一、第二流通口的流通面积的增加或减小过程中,工作介质流量逐步增加或减小,在流通阀口关闭或打开过程中,能够较好的使开阀特性与关阀特性保持相对一致,在系统运行时,进行系统流量调节时性能较稳定。
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整体大致呈扇形的密封件24,该密封件位于所述收容部1011,且该密封件与第一阀片21相对应设置,两者位于与所述限位凸部13互补的区域,具体地,且该密封件与第一阀片21安置于收容部1011,所述密封件24形成有第一通孔241、第二通孔242,第一通孔241、第二通孔242成扇形或月牙形或腰子形设置,所述第一通孔241与壳体的第一流通孔11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242与壳体的第二流通孔112对应设置,或者,所述第一通孔241与第一阀片的第一流通口21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242与第一阀片的第二流通口212对应设置,方便工作介质顺利通过、减少流体阻力;所述密封件24分别抵接接触壳体1底壁与第一阀片21,其中该密封件24与所述第一阀片21的下侧面相接触、且与壳体相接触,从而实现密封,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阀片的竖直方向上,所述密封件夹设在所述第一阀片的下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壳体具有收容所述密封件的定位凹槽1012,该定位凹槽与密封件24相对应设置,防止工作介质从壳体与第一阀片之间泄露。
请参考图3、图7、图8所示,所述传动部分23一端形成第一传动部231,该第一传动部与第二阀片22的上侧面相对固定,第二阀片22的上侧面具有收容该第一传动部的固定凹部221,所述传动部分另一端形成第二传动部232,该第二传动部232向壳体外延伸设置,即,所述第一传动部231与第二传动部232位于该传动部分相对两端,具体地,所述壳体1的盖体12具有与所述第二传动部232对应设置的通孔121,所述第二传动部穿过该通孔向外延伸;请继续参考图11、图12所示,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转接件5,该转接件5设置于所述壳体外侧,其中转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部232通过凹凸结构进行组装而实现相对固定,转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控制部件3的传动输出部31通过内外花键相配合组装而实现相对固定,通过设置所述转接件可将传动部分、控制部分的传动输出部相互组装而实现相对固定,能够提升传动部分23动作可控性,具体地所述转接件5包括主体部50、限位部51与转接传动部52,其中主体部50与第二传动部232相对组装,限位部51自该主体部50呈径向悬伸状设置,且该限位部51布置在该主体部中心轴线的部分周侧,所述转接传动部52与传动输出部31机械连接。
所述控制部件3包括限位凹部321、第一止挡部322以及第二止挡部323,该限位凹部能够对应收容限位部51,进一步,所述限位凹部321自所述控制部件3的壳体底座32向外凸伸而成,所述第一止挡部322与第二止挡部323一体形成且位于所述限位凹部321内侧,所述第一止挡部322与第二止挡部323之间一体形成形成导向侧面324,所述转接件的主体部50周侧与该导向侧面324相对枢转配合,具体地,所述主体部外周侧与该导向侧面可以相接触、也可以不接触,所述限位部51具有至少一个引导曲面,具体地包括所述引导曲面为连续延伸的弧形曲面,或者为相互连接或分开设置的第一引导曲面511、第二引导曲面512,该第一引导曲面、第二引导曲面分别为弧形曲面,该第一、第二引导曲面与所述限位凹部321内壁相对枢转配合,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51包括第一止挡配合部513、第二止挡配合部514,且该第一、第二止挡配合部一体形成在该限位部沿周向设置的两端,具体地,所述限位部51成单个凸块状且自转接件5主体部的周侧延伸,第一止挡配合部513、第二止挡配合部514为该限位部两外侧面,或者所述限位部51为自转接件5周侧凸伸出的第一凸块、第二凸块,即第一、第二凸块之间相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的内侧相对靠近且面对设置,该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的外侧相对远离且背对设置,所述第一止挡配合部为所述第一凸块的外侧、第二止挡配合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凸块的外侧;所述传动输出部31至少包括两个工作位置,具体地该传动输出部至少能够实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两个工作位置,当所述传动输出部31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部51的第一止挡配合部513与第一止挡部322相抵接,当所述传动输出部31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部51的第二止挡配合部514与第二止挡部323相抵接。当所述传动输出部31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对应地所述传动部分23带动第二阀片打开或关闭所述流通阀口,所述传动输出部31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第一阀片相对于第二阀片完成打开到关闭的动作行程,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密封圈25,该密封圈密封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部232周侧与所述壳体的通孔121内壁之间,防止工作介质从通孔处泄露。具体地,随着所述控制部件的传动输出部31驱动所述第二传动部,在第二传动部232带动下,所述第一传动部231带动所述第二阀片22相对于第一阀片21回转运动,在所述第一传动部231带动下所述第二阀片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阀片的第一流通口与第二流通口中至少一个,当所述传动输出部31位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流通口211打开到最大开度,所述第二流通口212的开度为零,当所述传动输出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流通口211的开度为零,所述第二流通口212打开到最大开度。
所述转接件5与所述第二传动部232中的一个具有定位凹部、另一个具有定位防呆部,具体地所述转接件5的主体部下端设置有定位凹部501,第二传动部232具有定位防呆部233,沿所述传动部分23所在竖直方向,所述定位防呆部233收容于所述定位凹部501且两者相对固定,且所述定位凹部与定位防呆部形成有能够限位的防误配结构,装配后也可防止两者相互在周向发生扭转。其中所述定位凹部501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平面502,所述定位防呆部具有至少一个定位平面2331,所述定位凹部的定位平面与所述定位防呆部的定位平面相抵接,和/或,所述定位凹部具有至少一个定位曲面503,所述定位防呆部具有至少一个定位曲面2332,所述定位凹部的定位曲面与所述定位防呆部的定位曲面相抵接。
请参考图2、图3、图6、图8、图11至图13所示,所述传动部分23包括连接件234、传动件235以及弹性元件236,该连接件的下端与第二阀片相组装且两者相对固定、该连接件的上端与传动件相组装且两者相对固定,其中所述传动件的下端具有防呆凹部,该防呆凹部对应收容固定所述连接件的上端,所述第一传动部231形成于连接件的下端部分,该第一传动部向下延伸到所述第二阀片,所述第二传动部232形成于所述传动件的上端,该传动件上端向外贯穿所述壳体,从而能够接收控制部件的动力输出;具体地,所述传动部分23的连接件与第二阀片中的一个设有至少两个固定爪部2341、另一个设置有分别与该固定凸部相配合的固定凹部,比如第二阀片的固定凹部221,所述至少两个固定爪部呈镜像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爪部带动下,所述第二阀片22相对于第一阀片21作周向回转运动;所述弹性元件236下侧卡持在所述固定爪部2341的径向外侧,该弹性元件上侧与传动件下侧相抵接,进一步,所述弹性元件236下端卡持在所述连接件234周侧的凸肋2342上,该弹性元件的上端卡持在传动件235周侧的凸肋2351上,使得弹性元件236紧固卡持在所述传动部分23主体中段区域,增加传动部分结构强度,也可防止传动部分23受外力过度冲击时提供弹性缓冲。
所述传动部分23还包括枢转部237、连接部238,该枢转部与第二传动部232一体形成,所述枢转部237外周侧与所述壳体1的盖体12枢转配合,所述壳体1对应凸设有枢转配合部122,该枢转配合部自壳体内侧朝向所述枢转部凸伸设置,该枢转配合部具有收容所述枢转部的枢转凹部1220,所述枢转凹部1220与所述通孔121相连通,该枢转配合部122内周侧与枢转部237外周侧枢转配合,从而两者实现周向限位,所述传动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传动部分23的带动下,该枢转部237相对于所述壳体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往复转动,具体地该枢转部237从所述第一位置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从而能够控制阀芯组件的运动位置,可提升传动部分动作控制性能,所述枢转配合部122一体形成在壳体一侧,并朝向安装腔所在一侧凸伸,结构较为简单。所述枢转部为圆柱状设置,所述连接部238为柱状设置,所述连接部238与枢转部237一体形成且形成台阶状设置,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枢转配合部与所述连接部相抵接,两者实现轴向限位,结合上述周向限位,能够进一步提升该传动部分的同轴度、防止所述传动部分偏斜。所述枢转配合部包括第一限位区、第二限位区,该第一限位区与第二限位区相交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区与所述枢转部的外侧面相抵接,具体地所述枢转配合部的内周侧面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区,枢转配合部的顶侧面形成所述第二限位区,且该第二限位区与所述连接部的顶侧面相抵接,通过该第一限位区与枢转部在周向限位、第二限位区与连接部在轴向限位,能够实现阀芯组件的周向及轴向限位,能够降低阀芯组件在轴向竖直方向发生偏移,可提升阀芯组件的同轴度;并且,在垂直于所述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二限位区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宽度,以进一步降低两者之间运动摩擦阻力。
所述控制部件的外壳与所述壳体1相组装且相对固定设置,具体地可将所述壳体的盖体12与控制部件相对应组装,所述壳体与所述控制部件的外壳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固定或者铆钉连接方式进行固定,所述壳体包括固定部123,所述控制部件外壳具有与所述固定部相组装的固定配合部325,所述固定部与固定配合部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固定或者铆钉连接方式进行固定,该固定部作为螺纹固定区或者铆钉固定区;具体地,所述控制部件3与所述盖体12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或者通过焊接连接方式或者通过铆钉连接方式进行组装,所述壳体1一体形成有外接固定架124,用来组装到其他外部设备,该外接固定架包括固定孔1241、卡持在固定孔内的防震圈1242,减少环境震动对流量控制装置的影响。
所述壳体1外侧凸设有第一凸部125,具体该第一凸部设置在盖体12外侧,以便于与所述控制部件的外壳相组装,所述控制部件的外壳凸设有第二凸部326,所述第一、第二凸部相组装配合,可辅助所述壳体与所述控制部件的外壳相预定位而方便组装,能够提升所述壳体与所述控制部件的外壳相互组装精度,防止两者偏离较多而对所述阀芯组件产生剪切应力,从而能够改善阀芯组件的同轴度,提升传动部分动作控制性能,所述第一、第二阀片贴合较好,避免引起两阀片之间漏液,提升所述传动部分与所述传动输出部之间同轴度以及所述阀芯组件自身同轴度,降低因同轴度不良而增加各连接部分之间的剪切应力。所述第一凸部125、第二凸部326之间可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如此设置两者配合最为紧密,晃动可能性降至最低,或所述第一、第二凸部之间采用间隙配合,相对装配较为容易且可通过控制间隙大小来保证组装精度即可,所述第二凸部326套接于所述第一凸部125的内周侧,所述第一凸部125具有能够抵接所述第二凸部外周侧的止动结构,其中第一凸部125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部232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凸部内周侧与所述第二传动部外周侧之间间隙大于所述第二凸部的侧壁壁厚,方便所述第二凸部326套入所述第一凸部125内周侧,通过第一、第二凸部相组装配合,第一凸部能够对第二凸部外周侧进行周向限位,可提升所述壳体1与控制部件外壳组装后所述阀芯组件同轴度;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部125为所述壳体外侧凸伸而成的至少三个凸块状结构,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部也可为至少两个板状曲形结构,所述第二凸部为环形柱体,当然所述第二凸部也可为至少两个板状曲形结构,该第二凸部可与所述第一凸部对应设置即可,所述第二凸部周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凸部的周向宽度,从而保证第一、第二凸部之间能够实现稳固地限制位置,所述凸块状结构或者板状曲形结构的第一凸部内侧面凹设有弧形面1251,该弧形面作为上述用来抵接第二凸部外周侧的止动结构,所述弧形面与所述第二凸部外周侧相面对,且该弧形面与所述第二凸部326外周侧之间具有间隙,比如所述第一凸部内周侧与第二凸部外周侧之间间隙为0mm~0.15mm,即可更进一步所述第一凸部内周侧与第二凸部外周侧之间间隙为0.025mm~0.125mm,如此通过控制该间隙大小来保证组装精度,又可防止所述壳体与控制部件外壳之间偏移量而降低阀芯组件同轴度;通过所述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相组装配合,能够降低各个组装零件的累计误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地可减少控制部件内和阀体内的运动部件连接时所受到的剪切力,可降低所述壳体与控制部件的外壳被所述螺钉元件4连接后带来的剪切应力,从而可保护所述流量控制装置的阀芯组件的运动部分,比如所述连接件、传动件、转接件以及第一、第二阀片。
所述壳体外侧还凸设有凸台部126,所述第一凸部125与该凸台部126一体形成,具体该第一凸部125自该凸台部126向上凸伸设置,当所述壳体与所述控制部件的外壳相组装,该第一凸部125成镜像对称或中心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二凸部326的外周侧,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凸台部126的顶侧面与该第二凸部326顶端相面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0mm~3.5mm,可相对降低所述壳体与控制部件外壳组装时更容易相互对准定位,防止两者共面度较差而产生晃动。
所述壳体外侧包括数个肋部127,该肋部的一端延伸到所述凸台部126外周侧,在尽量降低壳体厚度的同时兼顾壳体的结构强度,所述肋部127一端与所述凸台部126一体形成,该肋部127另一端一体形成所述壳体的固定部123,所述第一凸部125自所述凸台部126的顶侧面向上凸伸设置,结构设计更为简单且强度较好;沿所述竖直方向来看,所述凸台部126的内周侧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凸部的内周侧的直径,或者所述凸台部126沿径向方向向内并朝向所述通孔121处延伸,即所述凸台部126比所述第一凸部125更为靠近所述通孔121设置。
当然也可参考图14到图18所示,另一实施方式中,可不设置转接件,,以下主要阐述与前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部分6包括第一传动部601、第二传动部602,该第一传动部601、第二传动部602位于传动部分相对两端,具体地,所述传动部分6的另一端,如第二传动部602与所述控制部件的传动输出部通过内外花键相配合组装而实现相对固定,所述传动部分6包括连接件61、传动件62,所述第一传动部601一体设置在该连接件的下端部分,其中传动件62的上端延伸出壳体外,所述第二传动部602一体设置在该传动件的上端,该壳体7具有通孔700,供该第二传动部穿过并向壳体外延伸;所述传动部分6还包括限位部63,该限位部位于所述壳体7的安装腔701内,所述壳体7形成限位凹部71、第一止挡部72以及第二止挡部73,所述限位部63至少部分位于该限位凹部71,在所述传动输出部的带动下,所述传动部分6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壳体进行往复转动,当所述传动部分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部63与第一止挡部72相抵接,当所述传动部分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部63与第二止挡部73相抵接,能够将所述传动部分较为准确地限位在第一、第二位置之间。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限位部可分开设置且相组装连接,当然也可如本实施方式第二传动部602与所述限位部63一体形成,通过所述传动部分一体形成所述限位部63、第二传动部602,该限位部到达限位位置可准确传递给第二传动部,进而传递给传动系统,可提升限位部63的运动准确度,相比较于限位部与第二传动部分开设置的结构,可及时限位、避免滞后限位而造成阀口调节性能,由于限位部63设置在壳体内,第二传动部602设置在壳体外,通过所述壳体相互隔开,在传动过程中可消除限位部受到的冲击,相对能够减少在限位过程中瞬间停顿对齿轮传动系统造成过度冲击。
所述传动件62与所述连接件61的一个具有定位凹部603、另一个具有定位防呆部60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件62具有定位凹部603、连接件61具有定位防呆部604,也可以所述连接件61提供定位凹部、所述传动件62提供定位防呆部,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定位防呆部604与所述定位凹部603相组装且两者相对固定,且所述定位凹部与定位防呆部形成有能够相互定位的防误配结构。
所述传动件62具有主体部620,该主体部与所述连接件61的上端相组装且两者相对固定,所述第二传动部602自该主体部620向上凸伸并延伸出所述壳体7外,所述限位部63一体形成在该主体部620的部分周侧,具体地该限位部63围绕主体部中心轴线布置在该主体部的部分周边,且该限位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凸伸入所述限位凹部71,所述控制部件的传动输出部702能够为所述传动部分提供驱动力,所述第二传动部602与该传动输出部702机械连接,能够顺利实现动力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件的主体部620包括枢转部621、连接部622,该枢转部621与所述壳体7枢转配合,所述壳体7具有与所述枢转部对应设置的枢转配合部74,该枢转配合部具有收容该枢转部的枢转凹部741,该枢转凹部与所述通孔700相连通,所述枢转部621外侧与所述枢转配合部74内侧相枢转配合;所述连接部622与枢转部621一体形成而形成台阶状设置,具体而言,所述枢转部621为圆柱状设置,所述连接部622为柱状设置,且枢转部的外周长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外周长度,所述限位部63与该连接部622一部分周侧一体形成,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密封件605,所述壳体一体凸伸有卡接凸部75,该密封件605卡持在所述卡接凸部75外周侧,从而密封壳体、防止流体介质向外泄露。
所述限位部63包括第一延伸部631和/或第二延伸部632,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631沿所述连接部622径向向外凸伸,所述第二延伸部632自该所述连接部和/或第一延伸部朝向所述限位凹部所在方向凸伸,比如朝向所述竖直方向凸伸设置或者与该竖直方向略有夹角的方向向上凸伸设置,该第一延伸部631、第二延伸部632至少一个与所述限位凹部相配合即可实现对传动部分限位,所述卡接凸部75位于所述限位部的外周侧,所述卡接凸部与所述枢转配合部朝向同侧凸伸,必要时,比如当所述卡接凸部与所述限位部间隙很小时,该卡接凸部内周侧可对限位部外周侧进行限位,防止该限位部偏移。本实施方式所述限位部63包括第一止挡配合部633、第二止挡配合部634,且该第一、第二止挡配合部一体形成在该限位部沿周向设置的两端,具体地,所述限位部63为自传动件周侧成单个凸块状延伸,第一止挡配合部633、第二止挡配合部634为该限位部两外侧面,或者所述限位部63为自传动件周侧凸伸出的第一凸块、第二凸块,即第一、第二凸块之间相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的内侧相对靠近且面对设置,该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的外侧相对远离且背对设置,所述第一止挡配合部为所述第一凸块的外侧、第二止挡配合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凸块的外侧,当所述传动部分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止挡配合部633与第一止挡部相抵接,当所述传动部分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止挡配合部与第二止挡部相抵接。当所述传动输出部702带动传动部分6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对应地所述传动部分23带动第二阀片打开或关闭所述流通阀口,所述传动输出部31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第一阀片相对于第二阀片完成打开到关闭的动作行程。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7包括分配主体703及盖体704,该分配主体形成有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二传动部602自所述盖体向外延伸,所述枢转配合部74一体形成在盖体一侧,并沿所述竖直方向朝向所述安装腔凸伸,所述第一止挡部72与该枢转配合部74外周侧一体形成,所述第二止挡部73与该枢转配合部74外周侧一体形成,所述限位凹部71形成于所述枢转配合部外周侧,且该限位凹部延伸形成在所述第一、第二止挡部之间区域。所述限位部63内外两侧分别有第一曲面6301和/或第二曲面6302,所述限位凹部71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限位面7101、第二限位面7102,所述第一止挡部72与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相交设置,所述第二止挡部73与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相交设置,所述第一曲面6301、第二曲面6302分别与所述限位凹部71的第一限位面7101、第二限位面7102相对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阀芯组件,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所述阀芯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安装腔,所述阀芯组件包括第一阀片、第二阀片以及传动部分,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安装腔底侧的限位凸部及收容部,所述第一阀片至少部分位于该收容部,限位凸部能够对第一阀片进行周向限位,所述第二阀片的下侧面至少部分与所述限位凸部相对设置,且该第二阀片的下侧面与第一阀片的上侧面相互面接触而密封设置;
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流通孔,该流通孔位于安装腔底侧,所述第一阀片具有至少一个流通阀口,所述流通阀口与该流通孔相对应连通,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传动部分相对固定连接,在所述传动部分带动下所述第二阀片打开、关闭所述第一阀片的流通阀口、和/或调节该流通阀口的开度大小;所述传动部分包括第一传动部、第二传动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阀片的竖直方向,所述第一传动部与第二传动部位于该传动部分相对两端,所述第一传动部与第二阀片上侧相组装固定,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二传动部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二传动部穿过该通孔并延伸出所述壳体外;
所述传动部分还包括枢转部,所述枢转部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一体形成,所述枢转部与所述壳体枢转配合,所述壳体对应设有枢转配合部,该枢转配合部自所述壳体的内侧朝向所述枢转部所在侧凸伸设置,该枢转配合部具有收容所述枢转部的枢转凹部,所述枢转凹部与所述通孔相连通,该枢转配合部内周侧与枢转部外周侧枢转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分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枢转部一体形成且形成台阶状设置,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枢转配合部的顶侧与所述连接部相对设置且相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配合部包括第一限位区、第二限位区,该第一限位区与第二限位区相交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区与所述枢转部的外侧面相枢转配合,所述枢转配合部的内周侧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区,所述枢转配合部的顶侧形成所述第二限位区,该第二限位区与所述连接部的顶侧面相抵接,在垂直于所述竖直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二限位区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部为圆柱状设置,所述传动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传动部分的带动下,该枢转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往复转动,所述枢转配合部一体形成在壳体内侧,并朝向安装腔所在一侧凸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分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枢转部一体形成且形成台阶状设置,沿所述竖直方向,所述枢转配合部与所述连接部相抵接,所述连接部为柱状设置,所述枢转部的外周长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外周长度。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分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一体形成在该连接部的部分周侧,该限位部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壳体形成限位凹部、第一止挡部以及第二止挡部,所述限位部对应位于该限位凹部,所述传动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传动部分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部与第一止挡部相抵接,当所述传动部分周向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部与第二止挡部相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一体形成在所述枢转配合部外周侧,所述限位凹部形成于所述枢转配合部外周侧且延伸在所述第一、第二止挡部之间区域;所述限位部包括径向延伸部和/或竖直凸伸部,该径向延伸部沿所述连接部径向向外凸伸,所述竖直凸伸部自该所述连接部和/或径向延伸部沿着所述竖直方向凸伸设置,所述壳体一体形成有卡接凸部,该卡接凸部位于所述限位部的外周侧,能够限制所述限位部在限位凹部内往复运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分包括连接件、传动件,该连接件与传动件相组装,所述第一传动部形成于该连接件的下端,该第一传动部与第二阀片相组装固定,所述传动件的上端延伸出壳体外,所述第二传动部一体设置在该传动件的上端,该第二传动部与所述限位部一体形成,或该第二传动部与所述限位部分开设置且相组装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分包括连接件、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一体形成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传动部,所述传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与所述连接件的上端相组装固定,所述第二传动部自该主体部向上凸伸并延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限位部沿主体部径向凸伸在该主体部的部分周侧,且该限位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凸伸入所述限位凹部,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件,该控制部件的传动输出部能够为所述传动部分提供驱动力,所述第二传动部与该传动输出部机械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分包括连接件、传动件,该连接件与传动件相组装,所述连接件与第二阀片上侧相组装,所述传动件的上端延伸出壳体外,所述第一传动部形成于连接件的下端部分,所述第二传动部形成于传动件的上端部分,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转接件,该转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相组装固定,该转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控制部件的传动输出部相组装固定,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二传动部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二传动部穿过该通孔向外延伸,所述转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外侧,该转接件形成有限位部,所述控制部件包括与所述限位部对应设置的限位凹部、第一止挡部以及第二止挡部,该限位凹部收容所述转接件的限位部,所述传动输出部能够相对于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传动输出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部与第一止挡部相抵接,当所述传动输出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部与第二止挡部相抵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还包括主体部与转接传动部,其中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传动部机械连接,所述转接传动部与所述控制部件的传动输出部机械连接,所述限位部自所述主体部呈径向悬伸状设置,该限位部布置在该主体部的部分周侧;
所述限位凹部自所述控制部件的壳体底座向外凸伸而成,所述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限位凹部内侧且为一体形成结构,所述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之间一体形成形成有导向侧面,所述转接件的主体部周侧与该导向侧面相对枢转配合,所述限位部具有具有至少一个引导曲面,该引导曲面与所述限位凹部内壁相对枢转配合。
CN201610556458.4A 2016-07-12 2016-07-12 流量控制装置 Active CN1076062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56458.4A CN107606206B (zh) 2016-07-12 2016-07-12 流量控制装置
KR1020197003671A KR102203387B1 (ko) 2016-07-12 2017-06-21 유량 제어 장치
PCT/CN2017/089290 WO2018010525A1 (zh) 2016-07-12 2017-06-21 流量控制装置
US16/316,605 US10941871B2 (en) 2016-07-12 2017-06-21 Flow control apparatus
EP17826863.7A EP3486536B1 (en) 2016-07-12 2017-06-21 Flow control apparatus
JP2019501633A JP6983219B2 (ja) 2016-07-12 2017-06-21 流量制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56458.4A CN107606206B (zh) 2016-07-12 2016-07-12 流量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06206A true CN107606206A (zh) 2018-01-19
CN107606206B CN107606206B (zh) 2019-11-29

Family

ID=61055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56458.4A Active CN107606206B (zh) 2016-07-12 2016-07-12 流量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0620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55608Y (zh) * 2006-09-26 2007-10-03 谢向奇 一种陶瓷换向阀芯
CN201195881Y (zh) * 2008-04-23 2009-02-18 李飞宇 便后人体局部冲洗装置的控制阀
CN202612714U (zh) * 2012-05-09 2012-12-19 广东汉特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分水、混水功能的改良型陶瓷阀芯
DE202012012981U1 (de) * 2012-11-07 2014-06-18 Mack & Schneider Gmbh Scheibenventil
US20140345730A1 (en) * 2013-05-27 2014-11-27 Hain Yo Enterprises Co., Ltd. Fine ceramic control vale
CN205064928U (zh) * 2015-09-25 2016-03-02 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中央净水器控制阀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55608Y (zh) * 2006-09-26 2007-10-03 谢向奇 一种陶瓷换向阀芯
CN201195881Y (zh) * 2008-04-23 2009-02-18 李飞宇 便后人体局部冲洗装置的控制阀
CN202612714U (zh) * 2012-05-09 2012-12-19 广东汉特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分水、混水功能的改良型陶瓷阀芯
DE202012012981U1 (de) * 2012-11-07 2014-06-18 Mack & Schneider Gmbh Scheibenventil
US20140345730A1 (en) * 2013-05-27 2014-11-27 Hain Yo Enterprises Co., Ltd. Fine ceramic control vale
CN205064928U (zh) * 2015-09-25 2016-03-02 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中央净水器控制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06206B (zh) 2019-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06236A (zh) 流量控制装置
CN107606237B (zh) 流量控制装置
EP3470713B1 (en) Flow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486536B1 (en) Flow control apparatus
CN108119672B (zh) 流量控制装置
JP6254402B2 (ja) 流量制御弁
EP3550189A1 (en) Flow control device
JP6581367B2 (ja) 流量制御弁
WO2018086553A1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119671B (zh) 流量控制装置
CN207449579U (zh) 流体换热组件
CN107542948B (zh) 电动阀
CN107477211A (zh) 流量控制装置
CN107477213A (zh) 流量控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06206A (zh) 流量控制装置
CN107477212A (zh) 流量控制装置
CN109882607B (zh) 一种电机调节阀
CN209147788U (zh) 流体换热组件
CN208579540U (zh) 换热器及换热器组件
CN216895996U (zh)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防爆电磁阀
US20230228335A1 (en) Valve device
CN207514298U (zh) 流量控制装置
CN108457738A (zh) 用于流体的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30

Address after: 312500 Technology Center building of Sanhua Industrial Park, Meizhu Town,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289-2, No. 12,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