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06116A -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06116A
CN107606116A CN201710942792.8A CN201710942792A CN107606116A CN 107606116 A CN107606116 A CN 107606116A CN 201710942792 A CN201710942792 A CN 201710942792A CN 107606116 A CN107606116 A CN 107606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earing
support plate
flange
jack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427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忠
王颖
包元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ANGTAI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ANGTAI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ANGTAI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ANGTAI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4279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06116A/zh
Publication of CN107606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061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该用于汽车的变速箱为具有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的三轴式变速箱,具有多处支承结构,特别对于后部支承板结构,实现了对输入轴和输出轴配合端的共同支承作用,结构简单、紧凑。

Description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变速箱分为双轴式变速箱、三轴式变速箱和行星齿轮式变速箱。对于三轴式变速箱而言,即包括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其结构复杂,而且中间轴跨度长,三个轴的支承位设计较难,特别对于输入轴和输出轴的邻接处的支承设计更加困难,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变速箱。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中间壳体、前端壳体和后端壳体,所述中间壳体的轴向尺寸最大以构成所述壳体的主体部分,所述前端壳体通过多个前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前端面上,所述后端壳体通过多个后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后端面上;输入轴、输出轴和中间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通过多个挡位齿轮副传动,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出轴联动,从而由所述输出轴输出经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的动力;第一前轴承、第二前轴承,所述第一前轴承和所述第二前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前端,所述第二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前端;第一后轴承和第二后轴承,所述第一后轴承和所述第二后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出轴,所述第二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后端;第一中前部轴承、第二中前部轴承以及中前部支承板,所述中前部支承板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前端壳体,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和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前部支承板上,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中前部,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中前部;后部支承板,所述后部支承板位于所述中间壳体和所述后端壳体的交界处且与所述后端壳体固定,所述后部支承板包括:后部支承板本体、第一环形凸缘和第二环形凸缘,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设置有支承孔,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面油槽,所述第一环形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一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二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二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一凸缘油槽,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与所述第一凸缘油槽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的朝向所述支承孔的内端连通所述支承孔以适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二凸缘油槽,所述第二凸缘油槽用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导油盘,所述导油盘与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导油盘用于收集飞溅润滑油并将收集的所述润滑油输出至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以入口端高、出口端低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且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外轴承、内轴承,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同轴布置并与所述中间轴平行间隔开,所述输出轴的朝向所述输入轴的一端构造为空心轴套,所述空心轴套与所述支承孔之间设置有所述外轴承,所述输入轴的所述一端嵌入所述空心轴套内并与所述空心轴套之间设置所述内轴承,从而使得所述后部支承板支承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的嵌套配合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倒挡中间齿轮、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所述输入轴上还空套设置有四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和七挡主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空套设置有倒挡输出齿轮、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还固定设置有四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七挡从动齿轮和中间轴输出齿轮;所述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输出轴输出齿轮,所述输出轴输出齿轮与所述中间轴输出齿轮啮合;倒挡惰轮轴,所述倒挡惰轮轴上空套设置有倒挡惰轮;其中,所述倒挡中间齿轮与所述倒挡惰轮啮合而所述倒挡惰轮与所述倒挡输出齿轮啮合,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一挡齿轮副,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二挡齿轮副,所述三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三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三挡齿轮副,所述四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四挡齿轮副,所述五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五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五挡齿轮副,所述输入轴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空心轴套从而接合所述输出轴以构成直接挡,所述直接挡为六挡,所述七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七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七挡齿轮副;一倒挡同步器、二三挡同步器、四五挡同步器、六七挡同步器,所述一倒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倒挡输出齿轮和所述一挡从动齿轮,所述二三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所述四五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四挡主动齿轮和所述五挡主动齿轮,所述六七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七挡主动齿轮和所述空心轴套。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倒挡中间齿轮、所述一挡主动齿轮、所述二挡主动齿轮、所述三挡主动齿轮、所述四挡主动齿轮、所述五挡主动齿轮、所述七挡主动齿轮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中前部支承板位于所述一挡主动齿轮和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之间;所述七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后部支承板相邻,并且所述输入轴的设置有所述七挡主动齿轮的一端嵌入配合在所述空心轴套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以关于所述支承孔大体对称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连通,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将所述第一环形凸缘分成上弧形段和下弧形段,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位于所述支承孔的中上部,从而使得所述上弧形段的弧长小于所述下弧形段的弧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的一侧边缘的上部具有位于所述中间轴上方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固定安装所述导油盘,所述导油盘邻近所述凸出部的边缘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贯穿所述凸出部的边缘,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贯穿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的另一侧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油盘包括:前高后低的用于导油的底壁,所述底壁的两个纵向侧边缘分别设置有挡油壁,所述底壁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加强凸肋,所述加强凸肋以前厚、后薄的方式配置,所述底壁的与所述后部支承板相邻的一端呈收窄趋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油盘的与所述后部支承板相邻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通过两个第一螺栓固定在所述凸出部上,所述导油盘的远离所述后部支承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立板,所述第二立板通过一个第二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箱具有拨叉机构,所述拨叉机构具有多个平行间隔布置的拨叉轴;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拨叉轴进行轴向运动导向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位于所述支承孔的上方,所述导向孔为多个且沿正交于所述拨叉轴的水平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前端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拨叉轴进行轴向运动导向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位于所述拨叉轴的前端而所述导向孔位于所述拨叉轴的后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凸缘油槽形成在所述第二环形凸缘的外周面上且沿所述支承孔的周向间隔开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凸缘油槽位于所述支承孔的中上部,每个所述第二凸缘油槽的固定端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且自由端邻近所述第二环形凸缘的内周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箱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后部支承板和导油盘的立体图;
图4是后部支承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箱。
如图1所示,壳体包括中间壳体2、前端壳体1和后端壳体3,中间壳体 2的轴向尺寸最大以构成壳体的主体部分,前端壳体1通过多个前端螺栓固定在中间壳体2的前端面上,后端壳体3通过多个后端螺栓固定在中间壳体2 的后端面上。
如图2所示,输入轴4与中间轴6通过多个挡位齿轮副传动,对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挡位齿轮副,为七个前进挡位和一个倒挡挡位,这将在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详述。中间轴6与输出轴5联动,从而由输出轴5输出经输入轴4和中间轴6的动力。换言之,例如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可从输入轴4输入,经中间轴6后传递至输出轴5并由输出轴5输出。
第一前轴承41和第二前轴承61分别设置在前端壳体1上,如图1所示,前端壳体1上设置有轴承孔11和轴承孔12,第一前轴承41可以设置在轴承孔11内,第二前轴承61可以设置在轴承孔12内,第一前轴承41套设在输入轴4上且第一前轴承41用于支承输入轴4的前端,第二前轴承61套设在中间轴6上且用于支承中间轴6的前端。通过设置第一前轴承41和第二前轴承61,从而对输入轴4的前端和中间轴6的前端进行有效支承。
第一后轴承和第二后轴承63分别设置在后端壳体3上,如图1所示,后端壳体3上设置有轴承孔31和轴承孔32,第一后轴承设置在轴承孔31内,第二后轴承63设置在轴承孔32内,第一后轴承套设在输出轴5上且用于支承输出轴5,第二后轴承63套设在中间轴6的后端且第二后轴承63用于支承中间轴6的后端。通过设置第一后轴承和第二后轴承63,从而对输出轴5和中间轴6的后端进行有效支承。
参照图1且结合图2所示,中前部支承板23固定在中间壳体2内且靠近前端壳体1,中前部支承板23可以与中间壳体2一体成型,如通过铸造方式融合为一体。中前部支承板23的设置不仅起到了加强中间壳体2强度的目的,提高中间壳体2的抗压、抗撞击能力,防止中间壳体2变形,而且还为相关轴承的安装提供基体。
具体而言,如图2并结合图1所示,中前部支承板23上设置有轴承孔21 和轴承孔22,第一中前部轴承42设置在轴承孔21内,第二中前部轴承62设置在轴承孔22内,第一中前部轴承42套设在输入轴4上且用于支承输入轴4 的中前部,第二中前部轴承62套设在中间轴6上且用于支承中间轴6的中前部。通过设置第一中前部轴承42和第二中前部轴承62,从而对输入轴4和中间轴6的中前部进行有效支承。
后部支承板8位于中间壳体2和后端壳体3的交界处且与后端壳体3固定,后部支撑板与后端壳体3分体加工,并通过螺栓或其它方式而可拆卸地相连。
如图3和图4所示,后部支承板8包括:后部支承板本体81、第一环形凸缘816和第二环形凸缘818。后部支承板本体81上设置有支承孔815,后部支承板本体81具有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第一侧面811上设置有第一侧面油槽814,第一侧面油槽814的槽深优选是后部支承板本体81厚度的一半以下。
第一环形凸缘816凸出形成在第一侧面811且环绕支承孔815,第二环形凸缘818凸出形成在第二侧面812且环绕支承孔815,第一环形凸缘816和第二环形凸缘818可一体融合成型在后部支承板本体81的两个侧面上。
第一环形凸缘816上设置有第一凸缘油槽8163,第一侧面油槽814与第一凸缘油槽8163连通,第一凸缘油槽8163的朝向支承孔815的内端连通支承孔815以适于向支承孔815供给润滑油,第一侧面油槽814以入口端高(径向外端)、出口端低(径向内端)的方式形成在后部支承板本体81上且出口端连通第一凸缘油槽8163,这样方便润滑油输送至第一凸缘油槽8163,使得第一凸缘油槽8163具备更多的润滑油向支承孔815供油。第二环形凸缘818上设置有第二凸缘油槽8181,第二凸缘油槽8181用于向支承孔815供给润滑油。
如图3且结合图2所示,导油盘9与第一侧面油槽814的至少一个连通,导油盘9用于收集飞溅润滑油并将收集的润滑油输出至第一侧面油槽814的入口端。
输入轴4与输出轴5同轴布置并与中间轴6平行间隔开,输出轴5的朝向输入轴4的一端(即前端)构造为空心轴套(未示出),空心轴套与支承孔815 之间设置有外轴承89,输入轴4的一端嵌入空心轴套内并与空心轴套之间设置内轴承,从而使得后部支承板8支承输入轴4和输出轴5的嵌套配合端部。
换言之,输入轴4的后端与输出轴5的前端嵌套配合,输入轴4的后端可以是实心轴结构,输出轴5的前端可以是空心轴结构以形成空心轴套,这样输入轴4的后端可以同轴地嵌套在空心轴套内,并在二者之间套设内轴承,从而输入轴4的后端支承在空心轴套内,而通过内轴承的滚动作用降低摩擦、提供有效支承,而空心轴套可以同轴地套设在支承孔815内并与支承孔815之间套设有外轴承89,从而输出轴5的前端支承在支承孔815内,且通过外轴承89 的滚动作用降低摩擦、提供有效支承。
即在该处,从内向外依次为输入轴4的后端、内轴承、输出轴5的空心轴套、外轴承89、支承孔815和后部支承板8。
这样,后部支承板8同时支承输入轴4的后端和输出轴5的前端,利用一个支承板实现输入轴4、输出轴5配合端的同时支承作用,结构简单、方便布置,节省空间。
由此,输入轴4前端有第一前轴承41、中前部有第一中前部轴承42而后端有内轴承(最终将力传递至后部支承板8)进行多点支承,而中间轴6的前端有第二前轴承61、中前部有第二中前部轴承62、后端有第二后轴承63进行多点支承,而输出轴5由于较短,通过前端的外轴承89(最终将力传递至后部支承板8)和第一后轴承进行多点支承,使得三个动力传动轴都得到了有效支承,使得挡位传递更加顺畅,动力传递更加流畅。而且,输入轴4和输出轴 5的配合处采用上述特殊设计,使得本发明的变速器结构更精巧。
而且,通过设置第一环形凸缘816和第二环形凸缘818,相当于局部增加了支承孔815的轴向尺寸(厚度),上面提到该支承孔815将承受输入轴4和输出轴5两根轴的力,因此通过第一环形凸缘816和第二环形凸缘818的局部加厚,既保证了后部支承板8整体质量可控,而且还大大增加了支承孔815 处局部的强度,保证支承可靠,而且第一环形凸缘816和第二环形凸缘818 还可以与外轴承89直接接触,这样在整个轴向尺寸上,外轴承89都与支承孔 815的内周面、第一环形凸缘816和第二环形凸缘818形成有效接触,增加接触面积,分担支承力,使支承效果最优。
此外,第一环形凸缘816和第二环形凸缘818还承接了设置第一凸缘油槽 8163和第二凸缘油槽8181的作用,这样从轴向两侧增加了向支承孔815供油的量,提供可行的双向进油方式,极大地增加了进油和润滑效果。
而对于第一侧面油槽814而言,其润滑油可以来自壳体的内壁面的润滑油、齿轮的飞溅润滑油以及导油盘9供给的润滑油。
下面结合图2详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挡位布置情况。
输入轴4上固定设置有倒挡中间齿轮8a、一挡主动齿轮1a、二挡主动齿轮2a、三挡主动齿轮3a,输入轴4上还空套设置有四挡主动齿轮4a、五挡主动齿轮5a和七挡主动齿轮7a。中间轴6上空套设置有倒挡输出齿轮8c、一挡从动齿轮1b、二挡从动齿轮2b、三挡从动齿轮3b,中间轴6上还固定设置有四挡从动齿轮4b、五挡从动齿轮、七挡从动齿轮和中间轴输出齿轮64。输出轴5上固定设置有输出轴输出齿轮6a,输出轴输出齿轮6a与中间轴输出齿轮64啮合。倒挡惰轮轴81b上空套设置有倒挡惰轮8b。
倒挡中间齿轮8a与倒挡惰轮8b啮合而倒挡惰轮8b与倒挡输出齿轮8c啮合,一挡主动齿轮1a与一挡从动齿轮1b啮合以构成一挡齿轮副,二挡主动齿轮2a与二挡从动齿轮2b啮合以构成二挡齿轮副,三挡主动齿轮3a与三挡从动齿轮3b啮合以构成三挡齿轮副,四挡主动齿轮4a与四挡从动齿轮4b啮合以构成四挡齿轮副,五挡主动齿轮5a与五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五挡齿轮副,输入轴4可选择性地接合空心轴套从而接合输出轴5以构成直接挡,直接挡为六挡,七挡主动齿轮7a与七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七挡齿轮副。
一倒挡同步器1c设置在中间轴6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倒挡输出齿轮8c 和一挡从动齿轮1b,二三挡同步器23c设置在中间轴6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二挡从动齿轮2b和三挡从动齿轮3b,四五挡同步器45c设置在输入轴4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四挡主动齿轮4a和五挡主动齿轮5a,六七挡同步器67c 设置在输入轴4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七挡主动齿轮7a和空心轴套。
参照图2所示,倒挡中间齿轮8a、一挡主动齿轮1a、二挡主动齿轮2a、三挡主动齿轮3a、四挡主动齿轮4a、五挡主动齿轮5a、七挡主动齿轮7a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依次布置。进一步地,中前部支承板23位于一挡主动齿轮 1a和二挡主动齿轮2a之间,七挡主动齿轮7a与后部支承板8相邻,并且输入轴4的设置有七挡主动齿轮7a的一端嵌入配合在空心轴套内。
采用这种设计方式,使得输入轴4和中间轴6的前部布置更加紧凑,而且支承效果更优,上述描述的轴承能够更加均匀地平分来自各个传动轴所施加的传动扭力,保证传动轴传动时能尽量沿设定轴线旋转,降低摩擦和偏磨。同时同步器采用上述布置方式,还兼顾了轴间的径向尺寸,通过分散布置同步器,如一部分布置在输入轴4上而另一部分布置在中间轴6上,可以更好地利用输入轴4和中间轴6上的径向空间,完成优化布置方案,同时也使得拨叉机构7 布置更加灵活、可行,结合上述的第一前轴承41、第二前轴承61、第一后轴承、第二后轴承63、第一中前部轴承42、第二中前部轴承62以及内轴承和外轴承89的空间布置关系,从而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箱的结构更紧凑,各传动轴的受力能更好地被各个轴承分担,避免轴偏磨,同时空间布置更加合理,特别对于轴向空间和径向空间能更加充分地利用,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箱整体体积更加紧凑、小巧。
如图1所示,第一环形凸缘816上开设有两个第一凸缘油槽8163,两个第一凸缘油槽8163以关于支承孔815大体对称的方式形成在第一环形凸缘 816上,这里该两个第一凸缘油槽8163关于支承孔815的竖直中心线大体左右对称布置。
第一侧面油槽814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第一凸缘油槽8163连通,其中两个第一凸缘油槽8163将第一环形凸缘816分成上弧形段8161和下弧形段 8162,两个第一凸缘油槽8163位于支承孔815的中上部,从而使得上弧形段 8161的弧长小于下弧形段8162的弧长。这样,更利于润滑油的流动,增加对支承孔815的供油量,而且由于下弧形段8162的弧长为优弧,即超过180°,这样可存储更多的油量,保证该处外轴承89和内轴承有更充足的润滑油。
如图3和图4所示,后部支承板本体81的一侧边缘的上部具有位于中间轴6上方的凸出部817,凸出部817固定安装导油盘9,导油盘9邻近凸出部817的边缘设置,其中一个第一侧面油槽814的入口端贯穿凸出部817的边缘,另一个第一侧面油槽814的入口端贯穿后部支承板本体81的另一侧边缘。
通过设置凸出部817,使得导油盘9的连接更加方便,而凸出部817位于中间轴6的上部,避让了中间轴6,不发生干涉现象。而通过将第一侧面油槽 814的入口端配置在凸出部817的边缘或者后部支承板本体81的另一侧边缘,这样第一侧面油槽814具有更长的流道,能够收集更多的飞溅润滑油,增加对内轴承和外轴承89的供油量,而且延伸至边缘端部,还能与壳体的内壁面相接触,对壳体内壁面的润滑油也具有引流作用,从而增加向内轴承和外轴承 89的供油量,充分保证该处润滑。
导油盘9包括:前高后低的用于导油的底壁91,底壁91的两个纵向侧边缘分别设置有挡油壁92,底壁9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加强凸肋93,加强凸肋 93以前厚、后薄的方式配置,底壁91的与后部支承板8相邻的一端呈收窄趋势。
前高后低的底壁91不仅可以避让中间轴6上的齿轮,保证齿轮布置空间,而且还能更好地引导润滑油,加强凸肋93的加厚方式使得加强凸肋93具有更加优异的加强效果,提升导油盘9的整体强度,这样导油盘9可以选用质量小、成本低的塑料,从而实现单独小部件的轻量化设计,而挡油壁92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将润滑油限制在底壁91上,防止润滑油流失,此外将后端设置为收窄结构,增加了该处润滑油的流动速度,使润滑油快速流向第一侧面油槽814。
如图3所示,导油盘9的与后部支承板8相邻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立板95,第一立板95通过两个第一螺栓951固定在凸出部817上,导油盘9的远离后部支承板8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立板94,第二立板94通过一个第二螺栓941固定在中间壳体2内。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变速箱具有拨叉机构7,拨叉机构7具有多个平行间隔布置的拨叉轴71。后部支承板本体81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拨叉轴71 进行轴向运动导向的导向孔813,导向孔813位于支承孔815的上方,导向孔 813为多个且沿正交于拨叉轴71的水平方向间隔开布置,前端壳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拨叉轴71进行轴向运动导向的导向套13,导向套13位于拨叉轴 71的前端而导向孔813位于拨叉轴71的后端。
这样,通过前部导向套13和后部导向孔813,从而有效对拨叉轴71进行轴向运动导向,防止拨叉轴71运动错位,影响换挡的精度和时效性,而且通过将导向孔813集成在后部支承板8上,可以省掉拨叉支承板结构,简化了结构设计,降低了设计难度,同时成本低。
第二凸缘油槽8181形成在第二环形凸缘818的外周面上且沿支承孔815 的周向间隔开分布,多个第二凸缘油槽8181位于支承孔815的中上部,每个第二凸缘油槽8181的固定端延伸至第二侧面812且自由端邻近第二环形凸缘 818的内周面。这样,第二凸缘油槽8181接收飞溅润滑油后可以向支承孔815 供油,配合第一凸缘油槽8163的供油,这样支承孔815两侧都有润滑油流入,从而保证了此处内轴承和外轴承89的润滑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中间壳体、前端壳体和后端壳体,所述中间壳体的轴向尺寸最大以构成所述壳体的主体部分,所述前端壳体通过多个前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前端面上,所述后端壳体通过多个后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后端面上;
输入轴、输出轴和中间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通过多个挡位齿轮副传动,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出轴联动,从而由所述输出轴输出经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的动力;
第一前轴承、第二前轴承,所述第一前轴承和所述第二前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前端,所述第二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前端;
第一后轴承和第二后轴承,所述第一后轴承和所述第二后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出轴,所述第二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后端;
第一中前部轴承、第二中前部轴承以及中前部支承板,所述中前部支承板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前端壳体,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和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前部支承板上,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中前部,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中前部;
后部支承板,所述后部支承板位于所述中间壳体和所述后端壳体的交界处且与所述后端壳体固定,所述后部支承板包括:后部支承板本体、第一环形凸缘和第二环形凸缘,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设置有支承孔,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面油槽,所述第一环形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一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二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二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一凸缘油槽,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与所述第一凸缘油槽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的朝向所述支承孔的内端连通所述支承孔以适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二凸缘油槽,所述第二凸缘油槽用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
导油盘,所述导油盘与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导油盘用于收集飞溅润滑油并将收集的所述润滑油输出至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以入口端高、出口端低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且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
外轴承、内轴承,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同轴布置并与所述中间轴平行间隔开,所述输出轴的朝向所述输入轴的一端构造为空心轴套,所述空心轴套与所述支承孔之间设置有所述外轴承,所述输入轴的所述一端嵌入所述空心轴套内并与所述空心轴套之间设置所述内轴承,从而使得所述后部支承板支承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的嵌套配合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倒挡中间齿轮、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所述输入轴上还空套设置有四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和七挡主动齿轮;
所述中间轴上空套设置有倒挡输出齿轮、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还固定设置有四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七挡从动齿轮和中间轴输出齿轮;
所述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输出轴输出齿轮,所述输出轴输出齿轮与所述中间轴输出齿轮啮合;
倒挡惰轮轴,所述倒挡惰轮轴上空套设置有倒挡惰轮;
其中,所述倒挡中间齿轮与所述倒挡惰轮啮合而所述倒挡惰轮与所述倒挡输出齿轮啮合,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一挡齿轮副,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二挡齿轮副,所述三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三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三挡齿轮副,所述四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四挡齿轮副,所述五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五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五挡齿轮副,所述输入轴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空心轴套从而接合所述输出轴以构成直接挡,所述直接挡为六挡,所述七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七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七挡齿轮副;
一倒挡同步器、二三挡同步器、四五挡同步器、六七挡同步器,所述一倒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倒挡输出齿轮和所述一挡从动齿轮,所述二三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所述四五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四挡主动齿轮和所述五挡主动齿轮,所述六七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七挡主动齿轮和所述空心轴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挡中间齿轮、所述一挡主动齿轮、所述二挡主动齿轮、所述三挡主动齿轮、所述四挡主动齿轮、所述五挡主动齿轮、所述七挡主动齿轮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依次布置;
所述中前部支承板位于所述一挡主动齿轮和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之间;
所述七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后部支承板相邻,并且所述输入轴的设置有所述七挡主动齿轮的一端嵌入配合在所述空心轴套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以关于所述支承孔大体对称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连通,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将所述第一环形凸缘分成上弧形段和下弧形段,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位于所述支承孔的中上部,从而使得所述上弧形段的弧长小于所述下弧形段的弧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的一侧边缘的上部具有位于所述中间轴上方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固定安装所述导油盘,所述导油盘邻近所述凸出部的边缘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贯穿所述凸出部的边缘,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贯穿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的另一侧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盘包括:
前高后低的用于导油的底壁,所述底壁的两个纵向侧边缘分别设置有挡油壁,所述底壁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加强凸肋,所述加强凸肋以前厚、后薄的方式配置,所述底壁的与所述后部支承板相邻的一端呈收窄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盘的与所述后部支承板相邻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通过两个第一螺栓固定在所述凸出部上,所述导油盘的远离所述后部支承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立板,所述第二立板通过一个第二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具有拨叉机构,所述拨叉机构具有多个平行间隔布置的拨叉轴;
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拨叉轴进行轴向运动导向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位于所述支承孔的上方,所述导向孔为多个且沿正交于所述拨叉轴的水平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前端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拨叉轴进行轴向运动导向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位于所述拨叉轴的前端而所述导向孔位于所述拨叉轴的后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缘油槽形成在所述第二环形凸缘的外周面上且沿所述支承孔的周向间隔开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凸缘油槽位于所述支承孔的中上部,每个所述第二凸缘油槽的固定端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且自由端邻近所述第二环形凸缘的内周面。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
CN201710942792.8A 2017-10-11 2017-10-11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Pending CN1076061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42792.8A CN107606116A (zh) 2017-10-11 2017-10-11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42792.8A CN107606116A (zh) 2017-10-11 2017-10-11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06116A true CN107606116A (zh) 2018-01-19

Family

ID=61069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42792.8A Pending CN107606116A (zh) 2017-10-11 2017-10-11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0611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7657A (zh) * 2019-06-05 2019-08-09 吉林大学 一种双离合水陆两用减速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6177A (ja) * 1996-02-29 1997-09-09 Suzuki Motor Corp 歯車変速機
US20070277634A1 (en) * 2006-05-30 2007-12-06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
CN105003631A (zh) * 2015-06-30 2015-10-28 浙江长泰机械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器
CN105370868A (zh) * 2015-12-11 2016-03-02 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变速器轴承润滑结构
CN205136388U (zh) * 2015-11-03 2016-04-06 盐城金华尔内燃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轴承座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6177A (ja) * 1996-02-29 1997-09-09 Suzuki Motor Corp 歯車変速機
US20070277634A1 (en) * 2006-05-30 2007-12-06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
CN105003631A (zh) * 2015-06-30 2015-10-28 浙江长泰机械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器
CN205136388U (zh) * 2015-11-03 2016-04-06 盐城金华尔内燃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轴承座
CN105370868A (zh) * 2015-12-11 2016-03-02 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变速器轴承润滑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7657A (zh) * 2019-06-05 2019-08-09 吉林大学 一种双离合水陆两用减速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49596C2 (ru) Смазочная система коробки передач автомобиля
CN107956862A (zh) 动力传递装置的油路构造
US10138983B2 (en) Transmission
ITMI20012674A1 (it) Motore endotermico, specialmente per motociclette
US20190202280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of vehicle
CN102123881A (zh) 用于作业机械的最终传动装置
US7186198B2 (en) Transaxle
US20160369880A1 (en) Differential device
US9587730B2 (en) Differential device
CN106015534A (zh) 差动装置
US20180259057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7606116A (zh)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WO2007020433A1 (en) Lubrication of a multi-speed gear transmission by using a shiftfork
CN207454718U (zh)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CN102748456A (zh) 一种12挡全斜齿双中间轴全同步器变速箱
US10788119B2 (en) Differential device
CN107228163B (zh) 车辆变速器
CN102052460A (zh) 换挡拨叉
CN205078738U (zh) 手扶拖拉机的变速器
JP6742715B2 (ja) 差動装置
EP1790876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10036451B2 (en) Transmission
CN105697714A (zh) 差动装置
CN204878620U (zh) 一种汽车变速器中的主动齿轮
CN213808690U (zh) 变速箱、动力总成和全地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