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79807B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79807B
CN107579807B CN201610512740.2A CN201610512740A CN107579807B CN 107579807 B CN107579807 B CN 107579807B CN 201610512740 A CN201610512740 A CN 201610512740A CN 107579807 B CN107579807 B CN 1075798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plane
bearer
configuration
bearer type
plane configu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127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79807A (zh
Inventor
赵亚利
陈瑞卡
许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61051274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79807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90746 priority patent/WO2018001297A1/zh
Priority to EP17819294.4A priority patent/EP3480989B1/en
Priority to US16/313,818 priority patent/US20190159021A1/en
Publication of CN1075798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798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798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798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终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所述终端接收网络侧指示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所述终端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所述终端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以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系统信令开销。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中,空口承载类型只有两类:SRB(Signaling Radio Bearer,信令承载)和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
高层控制信息在空口通过SRB传输;数据信息在空口通过DRB来传输。为了保证网络和终端对于SRB/DRB配置理解的一致性,网络需要通过RRC重配过程(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针对每个SRB/DRB分别配置该承载对应的参数。
SRB相关主要配置参数包括:
srb-Identity:SRB对应的标识,比如SRB编号;
Rlc-Config:SRB对应的RLC层配置;
logicalChannelConfig:指示SRB的逻辑信道配置。
DRB相关主要配置参数包括:
eps-BearerIdentity:DRB对应的EPS承载标识,比如EPS承载编号
drb-Identity:DRB对应的DRB标识,比如DRB编号;
pdcp-Config:DRB对应的PDCP层配置;
rlc-Config:DRB对应的RLC层配置;
logicalChannelIdentity:DRB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
logicalChannelConfig:DRB对应的逻辑信道配置。
2)未来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思路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三类业务:
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型宽带通信)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大量机器类型通信)
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超密集组网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超密集组网情况下,为了实现对大量分布式处理节点的统一控制面管理,需要将部分协议功能进行集中式处理。这样就形成了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的双层结构,分布式处理节点也称为TRP(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发送接收节点)。对于集中处理节点,根据功能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集中处理节点的控制面和集中处理节点的用户面。参见图1,基于上述描述,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如下:
对于用户面处理,现有的用户面功能可能会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进行划分,目前比较公认的用户面协议层分离方案有如下五种(Option 1-Option 5),参见图2。
对于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其支持多种业务,并且采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的双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传输管理,以降低系统信令开销需要考虑。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用于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系统信令开销。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终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侧指示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所述终端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可选地,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部署,确定所述承载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终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终端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从所述预配置信息中确定与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终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终端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上报终端能力;
所述终端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侧设备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所述网络侧设备配置承载对应的承载类型;
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承载类型标识;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可选地,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网络侧设备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通知终端所述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网络侧设备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通知终端所述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获取所述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
所述网络侧设备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向所述终端通知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指示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指示以及承载类型指示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要建立的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部署,确定所述承载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从所述预配置信息中确定与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上报终端能力;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承载对应的承载类型;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承载类型标识;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可选地,所述第三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通知模块,用于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通知终端所述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通知模块进一步用于:获取所述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向所述终端通知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网络和终端基于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从而可以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承载配置的信令开销,可以更好的支持网络切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现有的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用户面协议层分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预配置承载类型及其对应的用户面配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承载类型及其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通过广播方式发送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承载类型及其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通过专用信令方式发送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装置的框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装置的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装置的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为一种系统、装置、设备、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完全的硬件、完全的软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代码等),或者硬件和软件结合的形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3,图中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01、终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然后进入步骤302;
针对功能配置和/或参数配置,上述用户面配置可以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当然,针对功能划分方式,上述用户面配置可以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类型可以对应于业务类型,例如eMBB、mMTC、URLLC等。上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侧可以通过delta(变量)配置在上述承载类型基础上变更配置。以URLLC业务为例,由于其要求高可靠、低时延,且数据包一般都比较小。因此其对应的承载用户面功能不能支持ARQ(自动重传请求)、分段等功能,用户面参数,比如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要选择比较短的TTI。以用户面协议栈分离方案Option3为例(见图2),由于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是非理想链路,会有一定时延,因此如果该承载对应的是URLLC业务,那么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可以考虑不支持分段、串接,这样就可以避免RLC和MAC之间调度交互导致的时延。
上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AutomaticRepeatreQuest,自动请求回复)、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复用、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例举的用户配置包括的一项或多项可以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当然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确定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时可以考虑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网络部署等因素。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方式一:预配置
例如:在协议中约定每个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方式二:网络通过广播方式通知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例如:由网络确定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然后通过广播方式通知给终端。具体的,可以为该广播定义新的信道和新的RNTI(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也可以是使用特定资源和特定信道进行周期性广播。
可选方式三:网络通过专用信令方式通知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例如:终端和网络建立RRC连接后,由网络通过专用信令方式将方式通知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给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通知方式可以基于终端能力做优化。具体如下:
如果终端能力仅支持N种承载类型,则终端只需要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通知方式获知这N种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即可;
终端能力上报时需要携带支持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或者业务类型指示信息。网络侧可以根据终端业务类型指示信息,从该业务类型指示信息对应的承载类型中选择一个承载类型配置给终端。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通知方式可以基于终端实际使用的承载类型做优化。具体如下:
如果通过广播或者专用信令方式通知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通知方式,那么网络可以在终端某个承载类型的承载即将建立时通知该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可选地,对于同一类型的承载,该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只需要通知一次。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未来接入网引入网络切片概念,那么还可以将承载和网络切片做映射,将承载标识信息替换为网络切片标识信息。承载和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替换为网络切换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步骤302、终端接收网络侧指示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然后进入步骤303;
上述网络侧可以是指网络侧控制面处理单元,当然也并不限于此。可选地,网络侧在根据需要建立的承载配置与该承载对应的承载类型之后,网络侧向终端发送承载类型指示信息。
步骤303、终端根据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然后进入步骤304;
上述承载类型标识也可称为承载类型对应的编号,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步骤304、终端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以上行为例,如果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不包含头压缩,那么终端在发送该承载对应的上行数据时不需要进行头压缩。基站接收到该数据也不需要进行解压缩,其他用户面配置的处理方式与此类似,在此不再敷述。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和终端基于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承载配置的信令开销,可以更好的支持网络切片。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4,图中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401、网络侧设备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然后进入步骤402;
可选地,网络侧设备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例如在协议中约定每个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上述网络侧设备可以是网络侧控制面处理单元,比如对于图2中的网络架构,对应的是集中处理单元。
针对功能配置和/或参数配置,上述用户面配置可以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当然,针对功能划分方式,上述用户面配置可以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比如承载类型N,对应图2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的划分的某种划分方式,比如option2。而另一种承载类型M,则对应不同的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的划分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类型可以对应于业务类型,例如eMBB、mMTC、URLLC等。上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当然也并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网络可以通过delta(变量)配置在上述承载类型基础上变更配置。以URLLC业务为例,由于其要求高可靠、低时延,且数据包一般都比较小。因此其对应的承载用户面功能不能支持ARQ(自动重传请求)、分段等功能,用户面参数,比如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要选择比较短的TTI。以用户面协议栈分离方案Option3为例(见图2),由于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是非理想链路,会有一定时延,因此如果该承载对应的是URLLC业务,那么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可以考虑不支持分段、串接,这样就可以避免RLC和MAC之间调度交互导致的时延。
上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AutomaticRepeatreQuest,自动请求回复)、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等。
若终端需要采用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在上述步骤401之后,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通知终端所述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网络通知的方式可以是广播通知的方式或者专用信令通知的方式,例如:由网络确定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然后通过广播方式通知给终端。具体的,可以为该广播定义新的信道和新的RNTI(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也可以是使用特定资源和特定信道进行周期性广播。又例如:终端和网络建立RRC连接后,由网络通过专用信令方式将方式通知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给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通知方式可以基于终端能力做优化。具体如下:
如果终端能力仅支持N种承载类型,则终端只需要通过预配置或者网络通知方式获知这N种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即可;
终端能力上报时需要携带支持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或者业务类型指示信息。网络侧可以根据终端业务类型指示信息,从该业务类型指示信息对应的承载类型中选择一个承载类型配置给终端。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通知方式可以基于终端实际使用的承载类型做优化。具体如下:
如果通过广播或者专用信令方式通知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通知方式,那么网络可以在终端某个承载类型的承载即将建立时通知该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可选地,对于同一类型的承载,该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只需要通知一次。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未来接入网引入网络切片概念,那么还可以将承载和网络切片做映射,将承载标识信息替换为网络切片标识信息。承载和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替换为网络切换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步骤402、网络侧设备配置承载对应的承载类型,然后进入步骤403;
可选地,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终端业务类型指示信息,从该业务类型指示信息对应的承载类型中选择一个承载类型配置给终端。
步骤403、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承载类型标识,然后进入步骤404;
上述承载类型标识也可称为承载类型对应的编号,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步骤404、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然后进入步骤405;
步骤405、网络侧设备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以下行为例,如果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不包含头压缩,那么基站在下发该承载对应的下行数据时不需要进行头压缩。终端接收到该数据也不需要进行解压缩,其他用户面配置的处理方式与此类似,在此不再敷述。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和终端基于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承载配置的信令开销,可以更好的支持网络切片。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5,图中示出了预配置承载类型及其对应的用户面配置的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501、确定承载类型及其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网络和终端分别根据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该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预配置信息可以是在协议中约定的默认配置,也可以是预配置在基站和终端中的配置信息。
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确定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时需要考虑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网络部署等因素。
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然后网络可以通过delta(增量)配置在其基础上变更配置;
以URLLC业务为例,由于其要求高可靠、低时延,且数据包一般都比较小。因此其对应的承载用户面功能不能支持ARQ(自动重传请求)、分段等功能,用户面参数,比如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要选择比较短的TTI。
以用户面协议栈分离方案Option3为例(见图2),由于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是非理想链路,会有一定时延,因此如果该承载对应的是URLLC业务,那么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可以考虑不支持分段、串接,这样就可以避免RLC和MAC之间调度交互导致的时延。
作为优化,如果终端能力仅支持N种承载类型,则终端只需要通过预配置方式获知这N种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即可。
步骤502:承载建立指示消息;
终端接入网络后,由网络确定终端是否需要建立上行和/或下行承载。如果需要建立,则向终端发送承载建立指示消息,比如可以使用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RRC连接重配消息)。承载建立指示消息中需要携带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比如承载类型对应的编号。还可以携带承载ID以及该承载特有的一些配置信息。
承载建立指示消息可以是各个协议层的信令,比如RRC(Radio 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协议)信令、MAC(媒体介入控制层)信令或者物理层信令。当然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协议层可能变化,不再叫RRC/MAC/物理层,那么直接改成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层信令即可。
步骤503:确定要建立的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终端根据步骤502中获取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以及步骤501中确定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就可以确定要建立的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信息。
步骤504:进行承载对应的数据传输;
终端和网络之间根据步骤503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以下行为例,如果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不包含头压缩,那么基站在下发该承载对应的下行数据时不需要进行头压缩。终端接收到该数据也不需要进行解压缩。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和终端基于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承载配置的信令开销,可以更好的支持网络切片。
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6,图中示出了承载类型及其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通过广播方式发送的示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601:确定承载类型及其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网络确定承载类型和该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确定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时需要考虑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网络部署等因素。
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然后网络可以通过delta配置在其基础上变更配置;
以URLLC业务为例,由于其要求高可靠、低时延,且数据包一般都比较小。因此其对应的承载用户面功能不能支持ARQ、分段等功能,用户面参数,比如TTI要选择比较短的TTI。
以用户面协议栈分离方案Option3为例(见图2),由于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是非理想链路,会有一定时延,因此如果该承载对应的是URLLC业务,那么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可以考虑不支持分段、串接,这样就可以避免RLC和MAC之间调度交互导致的时延。
步骤602:承载类型和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指示信息
即由网络确定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然后通过广播方式通知给终端。具体的,可以为该广播定义新的信道和新的RNTI(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也可以是使用特定资源和特定信道进行周期性广播。
步骤603:承载建立指示消息;
终端接入网络后,由网络确定终端是否需要建立上行和/或下行承载。如果需要建立,则向终端以广播方式发送承载建立指示消息,承载建立指示消息中需要携带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比如承载类型对应的编号。还可以携带承载ID以及该承载特有的一些配置信息。
承载建立指示消息可以是各个协议层的信令,比如RRC信令、MAC信令或者物理层信令。当然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协议层可能变化,不再叫RRC/MAC/物理层,那么直接改成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层信令即可。
步骤604:确定要建立的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终端根据步骤602中获取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以及步骤1中确定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关系,就可以确定要建立的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信息。
步骤605:进行承载对应的数据传输
终端和基站之间根据步骤603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以下行为例,如果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不包含头压缩,那么基站在下发该承载对应的下行数据时不需要进行头压缩。终端接收到该数据也不需要进行解压缩。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和终端基于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承载配置的信令开销,可以更好的支持网络切片。
第五实施例
参见图7,图中示出了承载类型及其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通过专用信令方式发送的流程示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701:确定承载类型及其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网络确定承载类型和该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确定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时需要考虑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网络部署等因素。
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然后网络可以通过delta配置在其基础上变更配置;
以URLLC业务为例,由于其要求高可靠、低时延,且数据包一般都比较小。因此其对应的承载用户面功能不能支持ARQ、分段等功能,用户面参数,比如TTI要选择比较短的TTI。
以用户面协议栈分离方案Option3为例(见图2),由于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是非理想链路,会有一定时延,因此如果该承载对应的是URLLC业务,那么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可以考虑不支持分段、串接,这样就可以避免RLC和MAC之间调度交互导致的时延。
步骤702:承载类型和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指示信息;
即终端和网络建立RRC连接后,由网络通过专用信令将承载类型和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指示信息配置给终端。
作为优化,如果终端能力仅支持N种承载类型,则网络只需要通知终端能力支持的N种承载和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即可。
该承载类型和和用户面配置对应关系可以是终端建立RRC连接后网络即通知终端;也可以是终端有对应类型承载要建立之前,网络再将该类型承载和用户面配置关系通知给终端。对于后者,承载类型和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指示信息和承载建立指示消息可以使用同一条消息或者不同消息。
步骤703:承载建立指示消息;
终端接入网络后,由网络确定终端是否需要建立上行和/或下行承载。如果需要建立,则向终端以广播方式发送承载建立指示消息,承载建立指示消息中需要携带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比如承载类型对应的编号。还可以携带承载ID以及该承载特有的一些配置信息。
承载建立指示消息可以是各个协议层的信令,比如RRC信令、MAC信令或者物理层信令。当然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协议层可能变化,不再叫RRC/MAC/物理层,那么直接改成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对应的协议层信令即可。
步骤704:确定要建立的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终端根据步骤702中获取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以及步骤701中确定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关系,就可以确定要建立的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信息。
步骤705:进行承载对应的数据传输
终端和基站之间根据步骤703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以下行为例,如果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功能不包含头压缩,那么基站在下发该承载对应的下行数据时不需要进行头压缩。终端接收到该数据也不需要进行解压缩。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和终端基于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承载配置的信令开销,可以更好的支持网络切片。
第六实施例
参见图8,图中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800,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801,用于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第一接收模块802,用于接收网络侧指示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
第二确定模块803,用于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指示以及承载类型指示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要建立的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第一传输模块804,用于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例如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可以是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部署,确定所述承载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从所述预配置信息中确定与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上报终端能力;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和终端基于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承载配置的信令开销,可以更好的支持网络切片。
第七实施例
参见图9,图中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900,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901,用于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配置模块902,用于配置承载对应的承载类型;
发送模块903,用于发送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承载类型标识;
第四确定模块904,用于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第二传输模块905,用于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例如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可以是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可选地,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可选地,所述第三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通知模块,用于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通知终端所述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通知模块进一步用于:获取所述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向所述终端通知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第八实施例
参见图10,图中示出了一种终端,包括:
第一处理器1004,用于读取第一存储器1105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接收网络侧指示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第一收发机1001,用于在第一处理器1004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在图10中,第一总线架构(用第一总线1000来代表),第一总线10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第一总线1000将包括由第一处理器1004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1105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第一总线10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第一总线接口1003在第一总线1000和第一收发机1001之间提供接口。第一收发机1001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第一处理器1004处理的数据通过第一天线802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第一天线802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第一处理器1004。
第一处理器1004负责管理第一总线1000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第一存储器1105可以被用于存储第一处理器1004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可选的,第一处理器1004可以是CPU、ASIC、FPGA或CPLD。
上述在区域内可用的上行竞争资源是指:一个区域内的所有接入设备都预留作为上行竞争传输的资源。该区域至少是活跃连接态的终端标识(例如Inactive UE ID)有效的区域,也可以是个更大的区域。
可选地,第一处理器1004,还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部署,确定所述承载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第一处理器1004,还用于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第一处理器1004,还用于从所述预配置信息中确定与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第一处理器1004,还用于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和终端基于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承载配置的信令开销,可以更好的支持网络切片。
第九实施例
参见图11,图中示出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
第二处理器1104,用于读取第二存储器1105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配置承载对应的承载类型;发送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承载类型标识;根据所述承载类型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第二收发机1101,用于在第二处理器1104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在图11中,第二总线架构(用第二总线1100来代表),第二总线11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第二总线1100将包括由第二处理器1104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1105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第二总线11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第二总线接口1103在第二总线1100和第二收发机1101之间提供接口。第二收发机1101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第二处理器1104处理的数据通过第二天线1102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第二天线1102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第二处理器1104。
第二处理器1104负责管理第二总线1100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第二存储器1105可以被用于存储第二处理器1104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可选的,第二处理器1104可以是CPU、ASIC、FPGA或CPLD。
上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是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或者上述承载类型对应用户面配置的是基本功能和/或参数的配置集合,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可选地,第二处理器1104,还用于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上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和终端基于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功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保证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数据传输管理,降低承载配置的信令开销,可以更好的支持网络切片。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可互换使用。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包括,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侧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收发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侧指示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承载类型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所述终端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或者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其中,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配置以下一项或多项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自动重传请求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复用、服务质量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部署,确定所述承载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或者
所述终端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从所述预配置信息中确定与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上报终端能力;
所述终端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6.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侧设备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所述网络侧设备配置承载对应的承载类型;
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承载类型标识;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或者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配置以下一项或多项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通知终端所述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网络侧设备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通知终端所述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获取所述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
所述网络侧设备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向所述终端通知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10.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指示的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承载类型标识;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类型标识指示以及承载类型指示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要建立的该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或者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其中,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配置以下一项或多项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对应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部署,确定所述承载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或者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从所述预配置信息中确定与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上报终端能力;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获取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15.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承载对应的承载类型;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承载类型指示信息,所述承载类型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承载类型标识;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承载类型标识以及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承载对应的用户面配置;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用户面配置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配置和/或用户面参数配置;或者所述用户面配置包括用户面功能在集中处理节点和分布式处理节点之间功能划分的方式;
其中,所述承载类型对应的用户面配置包括配置以下一项或多项用户面基本功能和/或参数:头压缩、加密、完整性保护、分段、串接、ARQ、HARQ、复用、Qos参数、调度方式、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多址方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通过预配置信息确定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通知模块,用于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通知终端所述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模块进一步用于:获取所述终端上报的终端能力;通过网络通知的方式向所述终端通知与所述终端能力对应的承载类型和用户面配置的对应关系。
CN201610512740.2A 2016-06-30 2016-06-30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5798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12740.2A CN107579807B (zh) 2016-06-30 2016-06-30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PCT/CN2017/090746 WO2018001297A1 (zh) 2016-06-30 2017-06-29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EP17819294.4A EP3480989B1 (en) 2016-06-30 2017-06-29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16/313,818 US20190159021A1 (en) 2016-06-30 2017-06-29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12740.2A CN107579807B (zh) 2016-06-30 2016-06-30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79807A CN107579807A (zh) 2018-01-12
CN107579807B true CN107579807B (zh) 2020-11-27

Family

ID=60785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12740.2A Active CN107579807B (zh) 2016-06-30 2016-06-30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59021A1 (zh)
EP (1) EP3480989B1 (zh)
CN (1) CN107579807B (zh)
WO (1) WO20180012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24867A (zh) * 2018-03-31 2019-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706670B2 (en) * 2018-08-06 2023-07-18 Google Llc Transferring a radio bearer configuration
JP7262941B2 (ja) * 2018-08-06 2023-04-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CA3125218A1 (en) * 2018-12-28 2020-02-20 Zte Corporation Configuration of user plane functions for wireless systems
CN112153632B (zh) * 2019-06-27 2022-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能力上报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1343657B (zh) * 2020-03-09 2023-02-2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5816A (zh) * 2011-03-09 2012-09-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面配置参数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974422A (zh) * 2013-02-05 2014-08-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075360A (zh) * 2014-01-28 2015-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承载配置方法、基站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17630B2 (en) * 2006-10-11 2014-12-23 Lg Electronics Inc. Manag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1005411B (zh) * 2006-12-29 2010-05-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路型数据业务自动化测试系统、装置及方法
ATE547875T1 (de) * 2007-07-27 2012-03-15 Research In Motion Ltd Informationsaustausch in drahtlosen servern
CN101163043B (zh) * 2007-11-08 2010-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管理功能配置方法以及网络管理功能配置系统
CN101527836B (zh) * 2009-04-07 2011-10-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持续业务复用配置信息的终端、系统及方法
CN101931898B (zh) * 2009-06-26 2014-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674606A (zh) * 2009-09-25 2010-03-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1063853A1 (en) * 2009-11-30 2011-06-0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establishing a binding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parate sessions in a network
CN102082684B (zh) * 2009-12-01 2013-04-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配置转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547610B (zh) * 2010-12-31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2083006B (zh) * 2011-01-17 2014-06-0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052045B (zh) * 2011-10-17 2019-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类型的指示方法、系统及装置
JP5784572B2 (ja) * 2012-11-01 2015-09-2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3874151B (zh) * 2012-12-17 2018-04-2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分层组网时的承载转移方法和设备
US9049588B2 (en) * 2013-02-28 2015-06-02 Blackberry Limited Communicating data in a predefined transmission mode
WO2014198013A1 (zh) * 2013-06-09 2014-1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节点
CN104349389B (zh) * 2013-08-02 2019-03-01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无线承载的方法和装置
EP3078236A1 (en) * 2013-12-06 2016-10-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Layered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systems
CN104270725B (zh) * 2014-09-24 2018-04-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指示信息的确定、处理以及请求消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0517011B2 (en) * 2014-11-13 2019-12-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utomated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end-to-end performance of VoLTE service
WO2017095809A1 (en) * 2015-11-30 2017-06-08 Intel Corporation Mobile-terminated packet transmission
US20190320417A1 (en) * 2015-12-10 2019-10-1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MY197196A (en) * 2016-01-12 2023-05-31 Huawei Tech Co Ltd Bearer setup method, apparatus,and system
CN108702380A (zh) * 2016-03-28 2018-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区分接入网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979369A (zh) * 2016-05-30 2024-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核心网实体和用户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5816A (zh) * 2011-03-09 2012-09-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面配置参数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974422A (zh) * 2013-02-05 2014-08-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075360A (zh) * 2014-01-28 2015-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承载配置方法、基站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öteborg.Status report for WI: NarrowBand IoT (NB-IoT).《3GPP TSG RAN meeting #71 RP-160183》.2016, *
Support of SIPTO and LIPA in dual connectivity;Samsung;《3GPP TSG-RAN WG3 Meeting #89 R3-151546》;20150814;第1-1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79807A (zh) 2018-01-12
EP3480989A4 (en) 2019-05-22
WO2018001297A1 (zh) 2018-01-04
EP3480989B1 (en) 2020-12-09
US20190159021A1 (en) 2019-05-23
EP3480989A1 (en) 2019-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79807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US11191072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adio access network device
CN113038617B (zh) 用于电信网络中资源管理的资源控制器
CN107409313B (zh) 发现信号的传输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JP6961711B2 (ja) ページング方法及びページング装置
CN111817835A (zh) 一种波束切换指示方法、设备和系统
US20220248466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8271213B (zh) 通信控制方法、非授权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90349936A1 (en) Servic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irst Communications Node, and Base Station
CN110024462A (zh) 基于动态时分双工的传输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EP3142438B1 (en) Method for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s,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EP4093064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0583078A (zh) 无线电接入技术间频谱共享
KR20230133879A (ko) 통합 액세스 및 백홀에 기초한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4175697A (zh) 使用比特图的长期演进-m资源预留
CN114731645A (zh) 在带宽部分上进行通信的方法
EP3534662B1 (en) Bear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
CN113766516A (zh) 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5942340B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18161351A1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JP7392844B2 (ja) 車両通信サービスの通信方法、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23204171A1 (ja) スライスサポート有無確認方法及びユーザ装置
WO2024029519A1 (ja) 通信制御方法
CN111726210B (zh) 信息获取、发送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及集中式网络配置
CN116156653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8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