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61220A - 空气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61220A
CN107561220A CN201710778016.9A CN201710778016A CN107561220A CN 107561220 A CN107561220 A CN 107561220A CN 201710778016 A CN201710778016 A CN 201710778016A CN 107561220 A CN107561220 A CN 107561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framework
detecting device
detection main
magnetic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780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61220B (zh
Inventor
杨春喜
刘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7801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6122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105132 priority patent/WO201904144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561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61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61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61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气检测装置,所述空气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主体、框架和转轴,所述检测主体具有相对的两侧表面和连接两所述侧表面的外周面;所述框架套设于所述检测主体的外周;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检测主体和所述框架,而使所述检测主体可绕所述转轴翻转;所述检测主体由所述转轴所在的且垂直于所述侧表面的平面,将所述检测主体横截为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部分,其中,m1/m2∈(0.8,1.2)。本发明技术方案将检测主体通过以转轴转动安装于框架内,并且,转轴将检测主体分割为质量相近的两部分,当用户拨动检测主体在框架内翻转时,检测主体转速更均匀,与空气与传感器接触更平缓,传感器的检测精准性更高。

Description

空气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气检测装置是在其检测主体的壳体上开设进气孔,外部空气可以通过进气孔进入检测主体,从而能够被检测主体中内置的传感器检测。
这种检测方式下,外部气体只能被动地扩散至检测主体内,内置的传感器无法主动接触到外部空气,从而导致内置的传感器检测响应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检测装置,旨在降低对空气质量检测的响应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空气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主体,所述检测主体具有相对的两侧表面和连接两所述侧表面的外周面;
框架,套设于所述检测主体的外周;
转轴,连接所述检测主体和所述框架,而使所述检测主体可绕所述转轴翻转;
所述检测主体由所述转轴所在的且垂直于所述侧表面的平面,将所述检测主体横截为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部分,其中,m1/m2∈(0.8,1.2)。
优选地,m1/m2∈[0.95,1.05]。
优选地,所述框架呈环状设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框架通过所述第一磁吸组件与第二磁吸组件磁吸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吸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磁吸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内表面。
优选地,所述框架上设置有将所述框架断开的缺口,所述缺口的两侧对应的所述框架的内壁均安装有所述第二磁吸组件。
优选地,m1>m2,所述第一磁吸组件设置于质量为m1的所述检测主体部分。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其中一侧表面设置有进气孔,所述壳体的外周面设置有出气孔。
优选地,所述检测主体与所述第一框架相接处形成点接触。
优选地,所述空气检测装置为甲醛检测仪。
本发明技术方案将检测主体通过以转轴转动安装于框架内,并且,转轴将检测主体分割为质量相近的两部分,当用户拨动检测主体在框架内翻转时,检测主体转速更均匀,与空气与传感器接触更平缓,传感器的检测精准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气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气检测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空气检测装置的检测主体位于转轴两侧的质量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空气检测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空气检测装置处于收纳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空气检测装置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空气检测装置处于收纳状态时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图1至图7示出了本发明空气检测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及变形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具有多重的改进;在具体描述中,针对其中的每个改进描述为一实施例,在没有结构干涉和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气检测装置。该空气检测装置可以是用于检测甲醛的(即甲醛检测仪),也可以是用于检测CO的,也可以是用于检测CO2的,也可以是用于检测NH4 +的,也可以用于检测甲烷(煤气泄漏),也可以用于PM2.5检测,也可以用于检测SO2、氮氧化物、O3的,还可以是用于检测苯、酚、蒽等挥发性物质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空气检测装置10包括检测主体11、框架12和转轴14。其中,所述检测主体11具有相对的两侧表面X1和连接两所述侧表面X1的外周面X2;所述框架12套设于所述检测主体11的外周。所述转轴14连接所述检测主体11和所述框架12,而使所述检测主体11可绕所述转轴14翻转。所述检测主体11由所述转轴14所在的且垂直于所述侧表面X1的平面,将所述检测主体11横截为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部分,其中,m1/m2∈(0.9,1.1)。
具体而言,框架12可以是呈环状设置的,对于环状框架12而言,可以是圆环,也可以是方环、三角环、菱形环等。另外,环状框架12还可以是呈半环状设置的,也就是在环状框架12的基础上,将框架12的边部设置一缺口130(如图6和图7),使环状框架12开环(不是呈封闭的环状)。
对于环状框架12而言,检测主体11的安装更稳定,转动更顺畅。对于半环状框架12而言,由于其具有一缺口130(参照图6和图7),所以,便于该空气检测装置10的挂置或手动施力。
参照图2,检测主体11的壳体11a是呈饼状设置的。该壳体11a内安装有PCB电路板11b,PCB电路板11b上安装有所述传感器11c,以及数据传输接口13(可以是USB接口,也可以是串口)。数据传输接口13是从壳体11a伸出的,用户可以通过数据传输接口13与手机连接,可以很方便地实时检测空气质量。
为了使m1/m2∈(0.8,1.2),甚至m1/m2∈[0.95,1.05],例如,m1/m2等于0.96、0.98、1、1.02等等,检测主体11内部质量调配较重要。具体可以是调整PCB板的位置或质量、传感器11c的安装位置或其质量、壳体11a的自身质量、数据传输接口13的质量和位置。当上述几个因素难以调配时,可以在壳体11a内添加配重件,以实现质量调配。
当用户需要检测空气质量时,可以手动拨动检测主体11旋转,空气可以迅速从检测主体11的进气孔111进入,以与传感器11c接触。由于外部气流量增加,从而可以减少检测主体11的响应时间,进而能够及时检测。再者,由于气体量相对增加,使得外部气体与检测主体11充分接触,可以提高空气检测的准确性,从而可以既快速而又准确地检测空气质量。
另外,由于轴杆两侧对应的检测主体11的质量相当接近,其比值接近1,所以,在用户拨动检测主体11转动时,检测主体11转动时,其转速更均匀,可以更平缓地接触空气,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检测空气质量。
本发明技术方案将检测主体11通过以转轴14转动安装于框架12内,并且,转轴14将检测主体11分割为质量相近的两部分,当用户拨动检测主体11在框架12内翻转时,一方面外部空气可以迅速进入壳体内,使空气检测装置可以快速响应,另一方面,检测主体11在转动时,其转速更均匀,空气与传感器11c接触更平缓,传感器11c的检测误差更小,精准度更高。
对于环状框架12而言,通常情况下,检测主体11的固定是通过数据传输接口13与框架12内壁抵接而实现的,然而,这种方式一方面固定不稳,另一方面容易将框架12刮花,再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数据传输接口13受损。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述壳体11a上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110,所述框架12上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120,所述壳体11a与所述框架12通过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120磁吸配合。
对于第一磁吸组件110和第二磁吸组件120而言,相互磁吸的方式有多种。例如,第一磁吸组件110和第二磁吸组件120中的其中一者为磁吸金属件(例如铁、钴、镍,或者三者的任意两者或三者的合金),另一者为磁铁。也可以是第一磁吸组件110和第二磁吸组件120均为磁铁。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磁吸组件110为磁铁时,框架12可以整体为磁吸金属件,或者局部为磁吸金属件,以作为第二磁吸组件120。同样,当第二磁吸组件120为磁铁时,检测主体11的壳体11a可以整体为磁吸金属件(如不锈钢),或者局部为磁吸金属件,以作为第一磁吸组件110。
空气检测装置10有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当用户需要检测空气质量时,可以转动检测主体11,使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120脱离磁吸,进而,检测主体11可绕转轴14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外部空气可迅速进入壳体11a内而被传感器11c检测。在用户使用完空气检测装置10后,可以转动检测主体11,使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120位置对应,从而,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120可以通过磁吸而将检测主体11定位于框架12内。
参照图6,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120的安装位置有多种,例如框架12具有上下两个表面(对于环状框架12而言,是指代框架的两个环面),以及连接其上下两表面的内表面X3。所述第二磁吸组件120可以设置在框架12的上下两表面其中之一,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设置在壳体11a的其中一侧表面X1,当需要将检测主体11收纳时,只需要转动检测主体11,使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120磁吸适配即可。另外,第一磁吸组件110还可以嵌入壳体11a内,第二磁吸组件120也可以嵌入框架12内,当然也可以裸露。考虑到第一磁吸组件110和第二磁吸组件120主要用途是将检测主体11定位在框架12内,为了使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120的相互磁吸效果更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1a的外周面X2,所述第二磁吸组件120设置于所述框架12的内表面X3。如此,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120相对应的面积大,从而磁吸面积较大,磁吸力也较强,磁吸效果更佳。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用户拨动检测主体11转动时,用户的手部难以施力。鉴于此,参照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12上设置有将所述框架12断开的缺口130,所述缺口130的两侧对应的所述框架12的内壁均安装有所述第二磁吸组件120。如此,便于用户对检测主体11的施力。
对于第一磁吸组件110的安装位置而言,其可以是安装在m1对应的检测主体11部分,也可以是安装在m2对应的检测主体11部分。虽然,m1和m2大致相等,但是,其质量还是存在差异,也就是要么m1>m2要么m2>m1。对于此,为了使检测主体11收纳在框架12内时,收纳更稳定(不至于因轻微晃动,检测主体11就脱离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120的磁吸力而自动翻转),在本实施例中,m1>m2,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设置于质量为m1的所述检测主体11部分的外周面X2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4,为了便于外部空气进入壳内,所述壳体11a上具有进气孔111和出气孔111’,所述进气孔111设置于其中一侧表面X1,所述出气孔111’设置于所述壳体11a的外周面X2
上一实施例中,仅仅在壳体11a上设置进气孔111的情况下,外部空气流入壳体11a内的流速较慢,如此影响空气检测装置10的响应速度。如果在壳体11a上设置出气孔111’,那么在检测主体11转动时,外部空气可以从进气孔111进入壳体11a内,壳体11a内的空气可以从出气孔111’流出,如此大大增加了壳体11a内外气体对流效果,空气检测主体11的响应速度,以及检测精准度将大大提升。
当然,为了避免壳体11a内的气流流出后又从进气孔111进入壳体11a内,进气孔111与出气孔111’的间隔距离越大越好。即:所述出气孔111’与所述进气孔111呈相对设置,也就是所述进气孔111设置在壳体11a的其中一侧表面X1,出气孔111’设置在另一侧表面X1。如此,外部气体进入壳体11a内时,壳体11a内的气体可以很快从出气孔111’流出,外部气流进入壳体11a内后,不会受到壳体11a内原来的气体的影响,从而检测主体11的检测精准度更高。
虽然出气孔111’与进气孔111呈相对设置可以避免串气(壳体11a内的气流流出后又从进气孔111进入壳体11a内),但是,如果出气孔111’设置在其中一侧表面X1,在检测主体11转动时,进气孔111和出气孔111’都是处于迎风状态。所以,此时壳体11a内的气流不易流出,外部气流也不易进入壳体11a内。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孔111设置于所述壳体11a的侧表面X1,所述出气孔111’设置在壳体11a的外周面X2。如此,在检测主体11转动时,侧表面X1迎风,气流沿进气孔111流入壳体11a内,壳体11a内的气体沿出气孔111’从外周面X2流出,气流在流出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了降低空气检测装置10的整体转动阻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主体11与所述框架12相接处形成点接触。也就是检测主体11的外壁面形成有凸起,通过该凸起与框架12接触(框架12的内表面X3可以设置于供凸起安装的限位槽)。通过点接触后,相互接触的二者并不需要多余的固定部件就可以保证检测主体11能够实时与框架12存在转动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主体,所述检测主体具有相对的两侧表面和连接两所述侧表面的外周面;
框架,套设于所述检测主体的外周;
转轴,连接所述检测主体和所述框架,而使所述检测主体可绕所述转轴翻转;
所述检测主体由所述转轴所在的且垂直于所述侧表面的平面,将所述检测主体横截为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部分,其中,m1/m2∈(0.8,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m1/m2∈[0.95,1.0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呈环状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框架通过所述第一磁吸组件与第二磁吸组件磁吸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磁吸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内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设置有将所述框架断开的缺口,所述缺口的两侧对应的所述框架的内壁均安装有所述第二磁吸组件。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m1>m2,所述第一磁吸组件设置于质量为m1的所述检测主体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其中一侧表面设置有进气孔,所述壳体的外周面设置有出气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主体与所述第一框架相接处形成点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检测装置为甲醛检测仪。
CN201710778016.9A 2017-08-31 2017-08-31 空气检测装置 Active CN1075612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78016.9A CN107561220B (zh) 2017-08-31 2017-08-31 空气检测装置
PCT/CN2017/105132 WO2019041444A1 (zh) 2017-08-31 2017-09-30 空气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78016.9A CN107561220B (zh) 2017-08-31 2017-08-31 空气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61220A true CN107561220A (zh) 2018-01-09
CN107561220B CN107561220B (zh) 2020-10-09

Family

ID=60978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78016.9A Active CN107561220B (zh) 2017-08-31 2017-08-31 空气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61220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5899Y (zh) * 1993-09-13 1994-05-25 郑州市曙光机器厂 二维旋转电子游戏机
CN2859537Y (zh) * 2006-01-18 2007-01-17 惠州艾尔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质量探测装置
CN101801498A (zh) * 2007-08-08 2010-08-11 熊津豪威株式会社 旋转粒子传感器组件和具有它的空气滤清器
CN202554917U (zh) * 2012-03-21 2012-11-28 黎德生 一种数字化三维游戏运动机
CN102955017A (zh) * 2011-08-19 2013-03-0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气体感测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JP5334929B2 (ja) * 2010-08-06 2013-1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14066214A1 (en) * 2012-10-23 2014-05-01 Cummins Emission Solutions Inc. Uniformity index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an scr aftertreatement system
WO2015186357A1 (ja) * 2014-06-05 2015-1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用筐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送風装置
CN205193049U (zh) * 2015-12-04 2016-04-27 珠海市集森电器有限公司 高精度六合一气体检测仪
CN205890797U (zh) * 2016-07-08 2017-01-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04工厂 一种翻转式油机安装支架
CN106461699A (zh) * 2014-05-23 2017-02-22 株式会社电装 计测装置及使用该计测装置的计测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5899Y (zh) * 1993-09-13 1994-05-25 郑州市曙光机器厂 二维旋转电子游戏机
CN2859537Y (zh) * 2006-01-18 2007-01-17 惠州艾尔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质量探测装置
CN101801498A (zh) * 2007-08-08 2010-08-11 熊津豪威株式会社 旋转粒子传感器组件和具有它的空气滤清器
JP5334929B2 (ja) * 2010-08-06 2013-1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2955017A (zh) * 2011-08-19 2013-03-0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气体感测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CN202554917U (zh) * 2012-03-21 2012-11-28 黎德生 一种数字化三维游戏运动机
WO2014066214A1 (en) * 2012-10-23 2014-05-01 Cummins Emission Solutions Inc. Uniformity index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an scr aftertreatement system
CN106461699A (zh) * 2014-05-23 2017-02-22 株式会社电装 计测装置及使用该计测装置的计测系统
WO2015186357A1 (ja) * 2014-06-05 2015-1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用筐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送風装置
CN205193049U (zh) * 2015-12-04 2016-04-27 珠海市集森电器有限公司 高精度六合一气体检测仪
CN205890797U (zh) * 2016-07-08 2017-01-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04工厂 一种翻转式油机安装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61220B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27039B (zh) 一种解析度测试图卡和超广角镜头的解析度测试方法
CN105759905A (zh) 对位结构
CN107515278A (zh) 空气检测装置
WO2020087748A1 (zh) 一种音频设备定向显示方法、装置和音频设备
CN109343037A (zh) 光探测器安装误差检测装置、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7561220A (zh) 空气检测装置
CN107764708A (zh) 一种车载激光pm2.5传感器
CN108788666A (zh) 防反治具及检测保护罩是否装反的方法
CN107561219A (zh) 空气检测装置
CN107328900A (zh) 空气检测装置
CN107315073A (zh) 空气检测装置
CN105467780B (zh) 曝光对位装置和曝光对位方法
JP2011153852A (ja) 風防構造を有する秤量装置
CN205545408U (zh) 移动终端
CN211525954U (zh) 一种人脸识别摄像头可旋转结构
CN108235607A (zh) 一种基于柔性屏的壳体
CN207623245U (zh) 一种用于出料检测的ccd检测装置
CN107831487A (zh) 一种测量距离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515279A (zh) 空气检测装置
CN209055173U (zh) 一种用于物联网水表的表盖
CN205862076U (zh) 防尘投影仪
CN205792793U (zh) 一种手机指环扣旋转底座
CN109324658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8091574U (zh) 一种红外探测器
CN107449869B (zh) 空气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