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7387B - 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7387B
CN107547387B CN201710724193.9A CN201710724193A CN107547387B CN 107547387 B CN107547387 B CN 107547387B CN 201710724193 A CN201710724193 A CN 201710724193A CN 107547387 B CN107547387 B CN 1075473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address
transmission address
distal end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241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47387A (zh
Inventor
陈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241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473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47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7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47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73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第一报文包括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根据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根据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根据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本公开的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能够实现在LDP协议的Hello报文中添加远端传输地址,由此设备的本地传输地址可以直接由远端设备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在LDP会话的建立过程中不再需要关注为设备配置本地传输地址。

Description

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LDP(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标签分发协议)是MPLS(Multi-Protocol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的一种协议,用于动态建立LSP(LabelSwitched Path,标签交换路径)。通过LDP,LSR(Label Switching Router,标签交换路由器)可以把网络层的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路由信息映射到MPLS的标签交换路径上。LDP既可在IPv4网络或IPv6网络中运行,也可在IPv4和IPv6并存的网络中运行。
LDP会话是指建立在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连接之上的LDP连接,用于在LSR之间交换FEC(Forwarding Equivalence Class,转发等价类)的标签映射关系。LDP对等体是指相互之间存在LDP会话,并通过LDP会话交换FEC的标签映射关系的两个LSR。MPLS将具有相同特征(例如目的地址相同或具有相同服务等级等)的报文归为一类,称为FEC。属于相同FEC的报文在MPLS网络中将获得完全相同的处理。
LDP会话的建立分为对等体发现和会话建立两个步骤。在对等体发现过程中,LSR周期性地发送Hello消息,通告自己的存在。通过Hello消息,LSR可以自动发现它周围的LSR邻居,并与其建立Hello邻接关系,进而发现对等体。图1示出相关技术中LDP远端会话建立过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LDP的LSR标识为1.1.1.1,对于IPv4来说,PE1设备典型配置为目的地址2.2.2.2,默认优先使用LSR标识1.1.1.1作为传输地址。对于IPv6来说,PE1设备典型配置为目的地址2::2,传输地址为1::1。即相关技术中,LDP远端会话建立过程中,对于IPv4来说,必须配置或默认传输地址(例如上述的1.1.1.1),而对于IPv6来说,必须配置传输地址(例如上述的1::1),配置过程较为繁琐且限制较多。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会话建立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设备未配置本地传输地址时如何在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建立LDP会话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会话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会话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报文返回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在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匹配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会话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会话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报文返回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匹配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本公开的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第一报文包括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根据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根据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根据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由此能够实现在LDP协议的Hello报文中添加远端传输地址,由此设备的本地传输地址可以直接由远端设备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在LDP会话的建立过程中不再需要关注为设备配置本地传输地址。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相关技术中LDP远端会话建立过程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用于会话建立装置900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可以为标签交换路由器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21至步骤S24。
在步骤S21中,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第一报文包括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其中,第二设备可以为标签交换路由器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报文可以为LDP Target Hello报文。LDP TargetHello报文可以为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报文。LDP TargetHello报文可以包括报文头和数据。其中,报文头中可以包括报文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数据中可以包括配置参数。例如,配置参数可以包括标签交换路由器编号(LSR ID)、远端传输地址(Target Address TLV)和本地传输地址(Local Address TLV)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未配置有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第二设备配置有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第二设备未配置有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其中,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可以为设备对应的远端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例如,若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设备为第二设备,则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可以为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可以为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以IPv6作为示例,第一设备的配置可以为:LSR ID1.1.1.1,Interface IO 0,IPv6 1::1,Interface IO 1,IPv6 12::12,Target Accept-All。第二设备的配置可以为:LSR ID 2.2.2.2,Interface IO 0,IPv6 2::2,Interface IO1,IPv6 22::22,Target 1::1。
在步骤S22中,根据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步骤S22)可以包括:将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一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可以为{LSR ID=2.2.2.2,Target Address TLV=1::1,Local Address TLV=null,SourceAddress=22::22}。其中,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为{Target Address TLV=1::1}。则可以将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1::1作为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即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1::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步骤S22)可以包括:在第一设备配置有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的情况下,若第一报文包括的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与第一设备配置的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不相同,则根据第一报文包括的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一设备配置有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Transport Address=3::3}。第一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可以为{LSRID=2.2.2.2,Target Address TLV=1::1,Local Address TLV=null,Source Address=22::22}。其中,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为{Target Address TLV=1::1}。第一报文包括的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与第一设备配置的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不相同。在该种情况下,可以忽略第一设备配置的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而将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1::1作为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即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1::1。
在步骤S23中,根据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步骤S23)可以包括:将第一报文的源地址作为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一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可以为{LSR ID=2.2.2.2,Target Address TLV=1::1,Local Address TLV=null,SourceAddress=22::22}。其中,第一报文的源地址为{Source Address=22::22}。则可以将第一报文的源地址22::22作为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即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22::22。
在步骤S24中,根据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LDP会话。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确定之后,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LDP会话。本公开不限制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LDP会话的方式。
本公开的会话建立方法,通过对LDP协议进行扩展,在LDP Target Hello报文中增加一个TLV(Type Length Value,类型长度值),用于指定远端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修改LDP协议远端会话的LDP Target Hello报文的处理方式,如果远端设备未配置本地传输地址,则本地设备优先使用已配置的远端传输地址为远端设备配置本地传输地址。即优先级为:本地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TLV=本地设备为远端设备配置的本地传输地址>LDPTarget Hello报文的源地址。如果远端设备配置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本地设备指定的远端传输地址不相同,则不建立LDP会话。实现被动的LDP Target Hello报文保活机制,配置了Target Accept-All的设备,被动地等待远端设备发送LDP Target Hello报文,并周期性地进行应答,该设备LDP Target Hello报文的保活周期和远端设备发送LDP Target Hello报文的周期相同。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PE1未配置有本地传输地址,PE2配置有远端传输地址Target 1::1。PE2根据配置的远端传输地址Target 1::1为PE1配置本地传输地址,即在PE2向PE1发送的LDP Target Hello报文中增加一个Target Address TLV=1::1,由此PE1采用1::1作为本地传输地址。然后,PE1向PE2周期性发送LDP Target Hello报文。PE1向PE2发送的LDP Target Hello报文中携带Local Address TLV。若该Local Address TLV为1::1,则表明PE1的本地传输地址与PE2指定的远端传输地址相同,由此能够顺利建立LDP会话。若该Local Address TLV不为1::1,则表明PE1的本地传输地址与PE2指定的远端传输地址不相同,由此不建立LDP会话。
本公开的会话建立方法,能够实现在LDP协议的Hello报文中添加远端传输地址,由此设备的本地传输地址可以直接由远端设备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在LDP会话的建立过程中不再需要关注为设备配置本地传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将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将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作为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生成第二报文。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一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可以为{LSR ID=2.2.2.2,Target Address TLV=1::1,Local Address TLV=null,SourceAddress=22::22}。则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为1::1,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22::22,由此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1::1,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为22::22。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报文可以为{LSR ID=1.1.1.1,Target AddressTLV=22::22,Local Address TLV=1::1,Source Address=1::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第二报文包括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可以包括:每间隔第一时长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其中,第一时长可以为第二设备的LDP Target Hello报文的保活周期,例如30秒,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本公开的会话建立方法,可以用于发现远端非直连的LSR邻居,即不通过链路层直接相连的LSR。在该种方式下,LSR1周期性地向指定的IP地址发送LDP Target Hello报文,以便指定IP地址对应的LSR2发现LSR1。如果指定的地址为IPv4地址,则发送IPv4 TargetHello报文;如果指定的地址为IPv6地址,则发送IPv6 Target Hello报文,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可以为标签交换路由器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31至步骤S34。
在步骤S31中,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报文,第一报文包括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其中,第一设备可以为标签交换路由器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未配置有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第二设备配置有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第二设备未配置有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其中,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可以为设备对应的远端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例如,若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设备为第二设备,则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可以为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可以为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以IPv6作为示例,第一设备的配置可以为:LSR ID1.1.1.1,Interface IO 0,IPv6 1::1,Interface IO 1,IPv6 12::12,Target Accept-All。第二设备的配置可以为:LSR ID 2.2.2.2,Interface IO 0,IPv6 2::2,Interface IO1,IPv6 22::22,Target 1::1。
在步骤S32中,接收第一设备响应于第一报文返回的第二报文,第二报文包括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一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可以为{LSR ID=2.2.2.2,Target Address TLV=1::1,Local Address TLV=null,SourceAddress=22::22}。第一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一报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LSR ID=1.1.1.1,Target Address TLV=22::22,Local Address TLV=1::1,Source Address=1::1}。其中,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为{Target Address TLV=22::22},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Local Address TLV=1::1}。
在步骤S33中,在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与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匹配的情况下,根据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一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一报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LSR ID=1.1.1.1,Target Address TLV=22::22,Local Address TLV=1::1,SourceAddress=1::1}。其中,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Local Address TLV=1::1}。第二设备配置有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Target Address TLV=1::1},则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与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匹配,根据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可以包括:将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二设备接收到的来自于第一设备的第二报文可以为{LSR ID=1.1.1.1,Target Address TLV=22::22,Local Address TLV=1::1,SourceAddress=1::1}。其中,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为{Target Address TLV=1::1}。则可以将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22::22作为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即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22::22。
在步骤S34中,根据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确定之后,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LDP会话。本公开不限制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LDP会话的方式。
本公开的会话建立方法,能够实现在LDP协议的Hello报文中添加远端传输地址,由此设备的本地传输地址可以直接由远端设备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在LDP会话的建立过程中不再需要关注为设备配置本地传输地址。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41至步骤S49。
在步骤S41中,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报文,第一报文包括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在步骤S42中,第一设备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
在步骤S43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在步骤S44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在步骤S45中,第一设备将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将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作为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生成第二报文。
在步骤S46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第二报文包括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在步骤S47中,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响应于第一报文返回的第二报文。
在步骤S48中,第二设备在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与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匹配的情况下,根据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在步骤S49中,根据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以IPv6作为示例,第一设备的配置可以为:LSR ID1.1.1.1,Interface IO 0,IPv6 1::1,Interface IO 1,IPv6 12::12,Target Accept-All。第二设备的配置可以为:LSR ID 2.2.2.2,Interface IO 0,IPv6 2::2,Interface IO1,IPv6 22::22,Target 1::1。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报文{LSR ID=2.2.2.2,Target Address TLV=1::1,Local Address TLV=null,Source Address=22::22}。第一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报文之后,根据第一设备本地配置的Target Accept-All接受第一报文。第一设备根据第一报文中{Target Address TLV=1::1}确定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1::1,根据第一报文中{Source Address=22::22}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22::22。第一设备周期性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LSR ID=1.1.1.1,Target AddressTLV=22::22,Local Address TLV=1::1,Source Address=1::1}。第二设备在接收到第二报文之后,根据第二设备本地配置的Target 1::1接受第二报文。第二设备根据第二报文中{Target Address TLV=22::22}确定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22::22,根据第二报文中{Local Address TLV=1::1}确定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为1::1。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LDP会话创建过程。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1、第一确定模块12、第二确定模块13和第一建立模块14。
其中,第一接收模块11,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第一确定模块1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第二确定模块1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第一建立模块1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装置的框图。如图6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发送模块15,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2用于:将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所述第二确定模块13用于:将所述第一报文的源地址作为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生成模块16,用于将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将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生成所述第二报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2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与所述第一设备配置的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不相同,则根据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会话建立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二发送模块21、第二接收模块22、第三确定模块23和第二建立模块24。
其中,第二发送模块21,用于根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第二接收模块2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报文返回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第三确定模块23,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匹配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第二建立模块2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23用于:将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本公开的会话建立装置,能够实现在LDP协议的Hello报文中添加远端传输地址,由此设备的本地传输地址可以直接由远端设备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在LDP会话的建立过程中不再需要关注为设备配置本地传输地址。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用于会话建立装置900的框图。参照图8,该装置900可包括处理器901、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02。处理器901与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02可经由系统总线903通信。并且,处理器901通过读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02中与会话建立逻辑对应的机器可执行指令以执行上文所述的会话建立方法。
本文中提到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02可以是任何电子、磁性、光学或其它物理存储装置,可以包含或存储信息,如可执行指令、数据,等等。例如,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AM(Ra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易失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存储驱动器(如硬盘驱动器)、固态硬盘、任何类型的存储盘(如光盘、dvd等),或者类似的存储介质,或者它们的组合。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2)

1.一种会话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其中,在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一报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包括:将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包括:将所述第一报文的源地址作为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将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生成所述第二报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包括:
在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与所述第一设备配置的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不相同,则根据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5.一种会话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报文返回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在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匹配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包括:
将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7.一种会话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二设备的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报文的源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报文的源地址作为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将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生成所述第二报文。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
在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与所述第一设备配置的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不相同,则根据所述第一报文包括的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11.一种会话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报文返回的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和本地传输地址;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匹配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和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建立标签分发协议LDP会话。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
将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远端传输地址作为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本地传输地址。
CN201710724193.9A 2017-08-22 2017-08-22 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5473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24193.9A CN107547387B (zh) 2017-08-22 2017-08-22 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24193.9A CN107547387B (zh) 2017-08-22 2017-08-22 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7387A CN107547387A (zh) 2018-01-05
CN107547387B true CN107547387B (zh) 2019-11-05

Family

ID=60957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24193.9A Active CN107547387B (zh) 2017-08-22 2017-08-22 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473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5149B (zh) * 2020-04-03 2022-04-08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ldp rlfa frr场景下远端会话保活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7048A (zh) * 2011-04-22 2013-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起ldp会话建连的方法以及标签转发路由器
CN106101023A (zh) * 2016-05-24 2016-1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vpls报文处理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7048A (zh) * 2011-04-22 2013-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起ldp会话建连的方法以及标签转发路由器
CN106101023A (zh) * 2016-05-24 2016-1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vpls报文处理方法及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scalable model for knowledge sharing based supervised learning using Adaboost;Avisek Lahiri;《2015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PatternRecognition(ICAPR)》;20150302;全文 *
IPv4向IPv6过渡中6PE技术研究与实现;郝丽红;《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信息科技辑》;20050615;全文 *
基于IPv6的标签分发协议的研究与实现;张冬;《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201106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7387A (zh) 2018-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62496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segment routing for IPv6 tunnel
JP5992602B2 (ja) IPv6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ラベル配布プロトコル(LDP)を使用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10021023B2 (en) Packet forwarding method, controller, forwarding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US7668971B2 (en) Dynamic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load balancing with backup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s
US20160006614A1 (en) Source Routing Using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s
EP2299637B1 (en) Pseudo wire establish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WO2017036233A1 (zh) Sr转发条目生成方法及装置
US1158872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th computation
CN106603412B (zh) 流规则发送的方法、路径计算单元和路径计算客户端
EP3131239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th establishment
WO2017211164A1 (zh) 一种确定跨域标签交换路径隧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10291522B1 (en) Applications-aware targeted LDP sessions
WO2018059290A1 (zh) 参数的通告方法、获取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US11611447B2 (en) Multicast (P2MP) support for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central controller (PCECC)
CN107547387B (zh) 会话建立方法及装置
JP4455521B2 (ja) マルチキャストmplsネットワーク構築方法及びマルチキャストmpls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ルータ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0115370A1 (zh) 一种更新联合双向标签交换路径绑定关系的方法和装置
EP259404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p2mp path computation
EP4277424A1 (en) Path comput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Kim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inter-domain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Gredler et al. North-Bound Distribution of Link-State and TE Information using BGP draft-ietf-idr-ls-distribution-13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