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4852B - 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4852B
CN107534852B CN201580078968.9A CN201580078968A CN107534852B CN 107534852 B CN107534852 B CN 107534852B CN 201580078968 A CN201580078968 A CN 201580078968A CN 107534852 B CN107534852 B CN 1075348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base station
destination
source
information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89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4852A (zh
Inventor
刘涛
王自强
赖志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ui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Shang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ui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ui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ui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4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4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8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8Mobility data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该方法包括:接收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第一数据包包括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宿主基站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宿主基站将第一数据包中的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减少了开通远端基站时的投资,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

Description

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业务量的增长,原有系统中的负载也越来越大,已渐渐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另外,在网络通信中,由于无线电波会受到建筑物或人体的阻挡、外界的干扰等因素,造成基站的覆盖区域内会以一定概率出现盲区。
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增加远端基站数量的方式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从而达到扩容无线容量以及补盲的目的。具体地,主要通过增加小基站或微站的方式,采用宏微插花组网的组网方案,即围绕宏站附近的区域进行小基站或微站的扩容,通常小基站或微站的数量是宏站的数倍。
然而,现有技术中由于基站传输回传的需要,当增加远端基站时,承载网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例如增加IP地址规划、增加传输承载网路由配置等,导致开通远端基站的投资较大,造成系统的运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用于降低系统的运营成本。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基站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宿主基站和至少一个远端基站,所述宿主基站和各所述远端基站共用一个基站标识,并共享一个公网网络协议IP地址,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宿主基站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源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所述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用户设备UE,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远端基站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宿主基站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所述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所述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宿主基站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宿主基站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源IP地址为所述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为所述公网IP地址,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网络侧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宿主基站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所述第四源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所述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宿主基站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所述远端基站。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信令面数据,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宿主基站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eNB UE S1AP ID;
所述宿主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二eNB UES1AP ID,并将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和第二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eNB UE S1APID;
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网络侧发送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以供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三特征信息的网络存储NAS消息,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MME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 ID;
所述宿主基站根据所述NAS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 S1AP ID,并将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和第四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四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MME UE S1AP ID。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用户面数据,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宿主基站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网络侧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EID;
所述宿主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并将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和第六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六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TEID;
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远端基站根据所述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七特征信息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
所述宿主基站根据所述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并将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和第八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八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TEID。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源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所述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用户设备UE,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远端基站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获取模块,用于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所述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所述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源IP地址为所述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为所述公网IP地址,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网络侧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所述第四源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所述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所述远端基站。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信令面数据,则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eNB UE S1AP ID;
所述装置还包括:分配模块、保存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二eNBUE S1AP ID;
所述保存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和第二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eNB UE S1AP ID;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网络侧发送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以供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三特征信息的网络存储NAS消息,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MME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 ID;
所述分配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NAS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 S1APID;
所述保存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和第四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四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MME UE S1AP ID。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用户面数据,则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网络侧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EID;
所述装置还包括:分配模块、保存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分配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
所述保存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和第六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六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TEID;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远端基站根据所述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七特征信息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
所述分配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
所述保存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和第八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八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TEID。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源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所述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用户设备UE,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远端基站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处理器,用于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所述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所述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源IP地址为所述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为所述公网IP地址,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网络侧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所述第四源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所述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所述远端基站。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信令面数据,则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eNB UE S1AP ID;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二eNBUE S1AP ID,并将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和第二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eNB UES1AP ID;
所述基站还包括:发送器;其中,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网络侧发送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以供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三特征信息的网络存储NAS消息,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MME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 ID;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NAS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 S1APID,并将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和第四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四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MME UE S1AP ID。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用户面数据,则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网络侧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EID;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并将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和第六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六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TEID;
所述基站还包括:发送器;其中,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远端基站根据所述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七特征信息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并将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和第八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八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TEID。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宿主基站接收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通过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第一数据包中包含的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并将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因此,当增加远端基站时,宿主基站可以通过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以将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转发到网络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增加远端基站时,承载网也要进行相应修改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基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五的S1切换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六的X2切换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站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基站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基站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基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所示的基站系统中包括宿主基站11和至少一个远端基站12,宿主基站11和远端基站12之间存在S1接口和X2接口。其中,宿主基站11可以为各种物理实体,例如宏站,也可以是做长期演进(Long Time Evolution;简称:LTE)信令和业务汇聚和虚拟合一的设备,远端基站12可以为小站或微站。在基站系统中采用远端基站12通过宿主基站11汇聚的方式进行组网,其中,宿主基站11和各远端基站12之间可以通过以太网、光纤等有线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进行连接,例如: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 Fidelity;简称:WiFi)、微波等方式,对于宿主基站和远端基站之间的连接方式,本实施例在此不作特别限制。另外,宿主基站11和各远端基站12之间共用一个基站标识,并共享一个公网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地址,宿主基站11和各远端基站12通过该公网IP地址与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网络侧设备例如可以是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简称:SGW)14、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简称:MME)13或其他基站15,其中,宿主基站11与SGW 14和MME 13之间分别通过S1接口进行通信,宿主基站11与其他基站15之间通过X2接口进行通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远端基站12采用内部私网IP地址进行数据转发,其中,内部私网地址IP可以由宿主基站11自动分配,也可以由人工进行指定。当远端基站12获取到内部私网IP地址之后,宿主基站11会对远端基站12进行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简称:NAT),以将远端基站12的内部私网IP地址转换为网络可见的公网IP地址。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如果宿主基站11与远端基站12之间存在无线传输设备,则该无线传输设备的IP地址和远端基站12一样,也采用内部私网地址,并由宿主基站11对其进行NAT转换。由此可见,当新增远端基站后,网络侧无需规划新增IP地址,也无需承载网路由,即可以达到快速开通远端基站的目的。其中,对于远端基站和无线传输设备的内部私网IP地址的分配方式,本发明对此不作特别限制。
采用远端基站通过宿主基站汇聚的方式进行组网之后,基站系统中的宿主基站和各远端基站之间不仅共用一个基站标识,共享一个IP地址,而且整个基站系统对外只有一个S1接口和一个X2接口,因此,从远端基站的角度来看,宿主基站可以充当网络侧设备或相邻基站的角色,而从网络侧或相邻基站的角度来看,远端基站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基站,而仅是宿主基站的一个小区。远端基站与宿主基站之间存在S1接口和X2接口,而且宿主基站可以负责代理所有远端基站的信令。因此,采用本发明中的组网方式,在增加远端基站时,可以减少对网络侧的信令压力,简化S1/X2接口的规划和配置。
另外,本实施例中均以基站通过S1接口与网络侧进行通信为例进行说明,基站通过X2接口与其他基站之间进行通信的方式与S1接口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2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由任意执行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的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实现。本实施例中,该装置可以集成在宿主基站中。
在上述图1所示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宿主基站接收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第一数据包包括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第一源IP地址为远端基站的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第一信息标识用于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远端基站与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在本实施例中,由远端基站发送给宿主基站的第一数据包中,封装有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由于宿主基站和各远端基站共用一个基站标识,对于网络侧和相邻基站来说,宿主基站和各远端基站对外只呈现为一个基站,而基站系统内部仍然采用私网IP地址进行通信,因此,第一数据包中封装的第一源IP地址是远端基站的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第一信息标识包括第一eNB UE S1 AP ID或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简称:TEID),其中,第一eNB UE S1 AP ID为远端基站分配的,用于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第一TEID为远端基站分配的,用于标识远端基站与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步骤202、宿主基站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第二信息标识用于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宿主基站与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网络侧和相邻基站来说,由于宿主基站和各远端基站对外只呈现为一个基站,故整个基站系统只有一个S1接口和一个X2接口,远端基站可以看作是宿主基站的一个小区,而对于远端基站来说,宿主基站则可以充当网络侧设备或者相邻基站的角色,因此,宿主基站可以代理所有远端基站的信令,即宿主基站完成所有远端基站的S1AP、X2AP的代理功能。当宿主基站接收到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之后,为了将第一数据包通过公用的S1接口发送到网络侧,宿主基站需要查询第一转发表,以获取与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公网IP地址、网络侧的IP地址以及第二信息标识,第二信息标识包括第二eNB UE S1 AP ID或第二TEID,其中,第二eNB UE S1 APID为宿主基站分配的,用于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第二TEID为宿主基站分配的,用于标识宿主基站与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宿主基站需要代理所有UE相关的信令,而对内终结小站的非UE相关的信令,对于网络侧下发的非UE相关的信令,宿主基站进行复制并分发到每一个远端基站,而对于需要回应网络侧的非UE相关的信令,宿主基站则需要收集所有远端基站的信令反馈消息,并将该些信令反馈消息返回网络侧。
另外,由于对于远端基站来说,宿主基站可以充当网络侧设备的角色,因此,宿主基站需要完成对远端基站的鉴权,以判断远端基站是否合法,以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步骤203、宿主基站将第一数据包中的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在本实施例中,宿主基站获取到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之后,将第一数据包中的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替换后的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宿主基站接收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通过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第一数据包中包含的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并将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因此,当增加远端基站时,宿主基站可以通过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以将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转发到网络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增加远端基站时,承载网也要进行相应修改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
图3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在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宿主基站接收到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的处理方式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在上述图1所示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宿主基站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第三源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标识网络侧与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在本实施例中,由网络侧发送给宿主基站的第二数据包中,封装有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由于宿主基站和各远端基站共用一个公网IP地址,因此,当网络侧与基站系统进行通信时,只能通过宿主基站和远端基站共用的公网IP地址发送数据包,因此,该第三目的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另外,第三信息标识包括第一MME UE S1 APID或第三TEID,其中,第一MME UE S1 AP ID为网络侧分配的,例如可以为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简称:MME)进行分配,用于MME在S1接口标识UE,第三TEID为网络侧分配的,用于标识网络侧与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步骤302、宿主基站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所述第四源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所述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基站系统内部进行通信时,仍然使用基站各自的私网IP地址,因此,宿主基站需要将第二数据包中包含的公网IP地址映射为私网IP地址,在具体地实现过程中,当宿主基站接收到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二数据包之后,会查询第二转发表,以获取与第二数据包中包含的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第四信息标识包括第二MME UE S1 AP ID或第四TEID,其中,第二MME UE S1 AP ID为宿主基站分配的,用于MME在S1接口标识UE,第四TEID为宿主基站分配的,用于标识宿主基站与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步骤303、宿主基站将第二数据包中的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第二数据包发送给远端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宿主基站获取到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之后,将第二数据包中的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替换后的第二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宿主基站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通过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第二数据包中包含的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并将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第二数据包转发给远端基站。因此,当增加远端基站时,宿主基站可以通过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以将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发送到远端基站,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增加远端基站时,承载网也要进行相应修改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另外,由于在增加远端基站时,承载网无需进行修改,可以加快远端基站的建站速度,降低远端基站的建站成本。
图4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的建立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在上述图1所示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401、宿主基站接收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第一特征信息包括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第一信息标识为远端基站为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eNB UE S1AP ID。
在本实施例中,当宿主基站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为信令面数据时,宿主基站需要根据包含有IP对以及S1 AP ID的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进行信令面数据的转发,因此,宿主基站需要事先建立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具体地,当UE与远端基站建立连接之后,远端基站会向宿主基站发送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消息,该第一特征信息中包括的第一源IP地址为远端基站的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第一信息标识为远端基站分配的第一eNB UE S1AP ID。
步骤402、宿主基站根据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为网络侧分配第二eNB UE S1APID,并将第一特征信息和第二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一转发表中;第二特征信息包括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eNB UE S1AP ID。
在本实施例中,宿主基站接收到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初始化消息之后,根据该第一初始化消息为网络侧分配第二eNB UE S1AP ID,其中,第二eNB UE S1AP ID用于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宿主基站分配第二eNB UE S1AP ID后,将第一初始化消息中携带的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第一eNB UE S1AP ID与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第二eNB UE S1AP ID的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一转发表中,其中,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例如:远端基站的私网IP地址为192.168.1.10,宿主基站的IP地址为192.168.1.1,网络侧的IP地址为202.155.25.100,宿主基站对远端基站的私网IP地址进行NAT转换之后,获得基站系统的公网IP地址为202.155.22.100,另外,远端基站分配的第一eNB UE S1 AP ID为01,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二eNB UE S1AP ID为02,因此,宿主基站会将“第一源IP地址:192.168.1.10,第一目的IP地址192.168.1.1,第一eNB UE S1APID 01”映射为“第二源IP地址:202.155.22.100,第二目的IP地址202.155.25.100,第二eNBUE S1AP ID 02”,并将该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一转发表中。
步骤403、宿主基站向网络侧发送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以供网络侧根据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向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三特征信息的网络存储NAS消息,第三特征信息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第三信息标识为网络侧为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 ID。
在本实施例中,宿主基站建立第一转发表之后,将携带有宿主基站为网络侧分配的eNB UE S1AP ID的第二初始化消息发送给网络侧,网络侧根据接收到的第二初始化消息,向宿主基站返回网络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简称:NAS)消息,该NAS消息中携带有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第一MME UE S1AP ID以及宿主基站为网络侧分配的eNB UE S1AP ID,其中,第三源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
步骤404、宿主基站根据NAS消息,为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 S1 AP ID,并将第三特征信息和第四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二转发表中;第四特征信息包括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二MME UE S1AP ID。
在本实施例中,宿主基站根据接收到的NAS消息,为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S1AP ID,其中,第二MME UE S1AP ID用于MME在S1接口标识UE。宿主基站分配第二MME UES1AP ID后,将NAS消息中携带的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第一MME UE S1AP ID与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第二MME UE S1AP ID的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二转发表中,其中,第四源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为远端基站的IP地址。例如:当网络侧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 ID为03,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二MME UE S1AP ID为04时,宿主基站会将“第三源IP地址:202.155.25.100,第三目的IP地址202.155.22.100,第一MME UES1AP ID 03”映射为“第四源IP地址:192.168.1.1,第四目的IP地址192.168.1.10,第二MMEUE S1AP ID 04”,并将该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一转发表中。宿主基站建立第二转发表之后,会向远端基站发送NAS响应消息,以通知远端基站用户建立流程结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宿主基站根据接收到的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eNB UE S1AP ID的第一初始化消息,并根据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eNB UE S1AP ID,建立第一转发表;另外,宿主基站通过网络侧返回的携带有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一MME UES1AP ID的NAS消息,并根据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二MME UE S1AP ID,建立第二转发表,使得宿主基站可以根据建立的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将数据包转发给远端基站或者网络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增加远端基站时,承载网也要进行相应修改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若UE与当前服务该UE的基站之间的链路处于断开状态,例如:UE切换到其他基站或者关机时,需要将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进行删除,具体地,网络侧向宿主基站发送UE上下文释放指令,由于UE上下文释放指令中携带的源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目的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S1AP ID为网络侧分配的MME UE S1AP ID,而远端基站相对网络侧是不可见的,因此,宿主基站需要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宿主基站的IP地址、远端基站的IP地址和宿主基站分配的MME UE S1AP ID,并将UE上下文释放指令中携带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以及网络侧分配的MME UE S1AP ID替换为获取到的宿主基站的IP地址、远端基站的IP地址和宿主基站分配的MME UE S1AP ID,以将替换后的UE上下文释放指令发送给远端基站,远端基站根据该UE上下文释放指令进行UE相关内容的释放,释放完成之后,向宿主基站返回UE上下文释放完成指令,此时,由于UE上下文释放完成指令中携带的源IP地址为远端基站的IP地址,目的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S1AP ID为远端基站分配的eNB UE S1AP ID,因此,宿主基站需要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公网IP地址、网络侧的IP地址以及宿主基站分配的eNB UE S1AP ID,并将UE上下文释放完成指令中携带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远端基站分配的eNB UE S1AP ID替换为获取到的公网IP地址、网络侧的IP地址以及宿主基站分配的eNB UE S1AP ID,以将该UE上下文释放完成指令发送给网络侧,发送成功之后,将存储在本地的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删除。
图5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在图2或图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的建立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在上述图1所示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501、宿主基站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第五特征信息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第三信息标识为网络侧为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TEID。
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用户面数据通信时,基站需要与网络侧建立承载,以发送用户面数据。当宿主基站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为用户面数据时,宿主基站需要根据包含有IP对以及TEID的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进行用户面数据的转发,因此,宿主基站需要事先建立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具体地,网络侧向宿主基站发送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该第五特征信息中包括的第三源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第三信息标识为网络侧分配的第一TEID,例如可以为SGW分配的第一TEID。
步骤502、宿主基站根据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并将第五特征信息和第六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二转发表中;第六特征信息包括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二TEID。
在本实施例中,宿主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其中,第二TEID用于标识宿主基站与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宿主基站分配第二TEID之后,将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的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第一TEID与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第二TEID的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二转发表中,其中,第四源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为远端基站的IP地址。例如:网络侧的IP地址为202.155.25.100,宿主基站的IP地址为192.168.1.1,远端基站的私网IP地址为192.168.1.10,宿主基站对远端基站的私网IP地址进行NAT转换之后,获得基站系统的公网IP地址为202.155.22.100,另外,网络侧分配的第一TEID为05,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二TEID为06,因此,宿主基站会将“第三源IP地址:202.155.25.100,第三目的IP地址202.155.22.100,第一TEID 05”映射为“第四源IP地址:192.168.1.1,第四目的IP地址192.168.1.10,第二TEID 06”,并将该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二转发表中。
步骤503、宿主基站向远端基站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以供远端基站根据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七特征信息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第七特征信息包括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第一信息标识为远端基站为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
在本实施例中,宿主基站为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之后,将携带有第二TEID的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发送给远端基站,远端基站根据该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宿主基站返回承载建立响应消息,该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中携带有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三TEID,其中,第一源IP地址为远端基站的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第三TEID为远端基站为宿主基站所分配的。
步骤504、宿主基站根据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并将第七特征信息和第八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一转发表中;第八特征信息包括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四TEID。
在本实施例中,宿主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其中,第四TEID用于标识宿主基站与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宿主基站分配第四TEID后,将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中携带的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第三TEID与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第四TEID的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一转发表中,其中,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例如:当远端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为07,宿主基站分配的第四TEID为08时,宿主基站会将“第一源IP地址:192.168.1.10,第一目的IP地址192.168.1.1,第三TEID 07”映射为“第二源IP地址:202.155.22.100,第二目的IP地址202.155.25.100,第四TEID 08”,并将该映射关系保存在第一转发表中。宿主基站建立第一转发表之后,会向网络侧发送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以通知网络侧承载建立流程结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宿主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一TEID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并根据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二TEID,建立第二转发表;另外,宿主基站通过远端基站返回的携带有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三TEID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并根据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四TEID,建立第一转发表,使得宿主基站可以根据建立的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将数据包转发给远端基站或者网络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增加远端基站时,承载网也要进行相应修改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若UE与基站的业务结束之后,需要进行承载释放,也即将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删除,具体地,网络侧向宿主基站发送承载释放指令,由于承载释放指令中携带的源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目的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S1AP ID为网络侧分配的MME UE S1AP ID,而远端基站相对网络侧是不可见的,因此,宿主基站需要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宿主基站的IP地址、远端基站的IP地址和宿主基站分配的MME UE S1AP ID,并将承载释放指令中携带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以及网络侧分配的MME UE S1AP ID替换为获取到的宿主基站的IP地址、远端基站的IP地址和宿主基站分配的MME UE S1AP ID,以将替换后的承载释放指令发送给远端基站,远端基站根据该承载释放指令进行承载的释放,释放完成之后,向宿主基站返回承载释放完成指令,此时,由于承载释放完成指令中携带的源IP地址为远端基站的IP地址,目的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S1AP ID为远端基站分配的eNB UE S1AP ID,因此,宿主基站需要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公网IP地址、网络侧的IP地址以及宿主基站分配的eNB UE S1AP ID,并将承载释放完成指令中携带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远端基站分配的eNB UE S1AP ID替换为获取到的公网IP地址、网络侧的IP地址以及宿主基站分配的eNB UE S1AP ID,以将该UE上下文释放完成指令发送给网络侧,发送成功之后,将存储在本地的第一转发表和第二转发表删除。
下面以UE逐渐从基站系统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其他基站的覆盖范围为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S1接口的切换过程进行说明。图6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五的S1切换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图1所示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系统中宿主基站与各远端基站之间进行无线连接,且宿主基站与各远端基站共用一个基站标识,并共享同一个IP地址,则S1的切换流程具体如下:
步骤601、远端基站向宿主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步骤602、宿主基站将接收到的切换请求消息发送给MME。
步骤603、MME向其他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步骤604、其他基站根据该切换请求消息向MME返回切换请求响应消息。
步骤605、MME根据接收到的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向宿主基站发送第一切换指令,其中,该切换指令中携带有MME的IP地址、公网IP地址以及MME为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TEID。
步骤606、宿主基站根据第一切换指令,为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并将MME的IP地址、公网IP地址、第一TEID与宿主基站的IP地址、远端基站的IP地址、第二TEID的映射关系保存在转发表中。
步骤607、宿主基站向远端基站发送第二切换指令,其中,该第二切换指令中携带有宿主基站的IP地址、远端基站的IP地址以及宿主基站为远端基站分配的第二TEID。
步骤608、远端基站向UE发送第三切换指令。
步骤609、远端基站向宿主基站发送基站SN状态转发消息。
步骤610、宿主基站将接收到的基站SN状态转发消息发送给MME。
步骤611、MME根据接收到的基站SN状态转发消息,向其他基站发送MME SN状态转发消息。
步骤612、远端基站将数据发送到宿主基站,宿主基站将该数据前送到MME。
步骤613、MME将数据前送到其他基站。
步骤614、UE向其他基站发送切换确认消息。
步骤615、其他基站将接收到的切换确认消息发送到MME。
步骤616、MME向宿主基站发送UE上下文释放消息。
步骤617、宿主基站向远端基站发送UE上下文释放消息。
步骤618、宿主基站将建立的转发表删除。
自此,UE从基站系统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其他基站的覆盖范围时,S1接口的切换过程完成。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当UE从其他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基站系统的覆盖范围时,S1接口的切换过程与上述流程类似,不同之处仅在于所有消息的发送方向与上述流程中的发送方向相反。
下面以UE逐渐从基站系统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其他基站的覆盖范围为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X2接口的切换过程进行说明。图7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实施例六的X2切换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图1所示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系统中宿主基站与各远端基站之间进行无线连接,且宿主基站与各远端基站共用一个基站标识,并共享同一个IP地址,则X2的切换流程具体如下:
步骤701、远端基站向宿主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步骤702、宿主基站将接收到的切换请求消息发送给其他基站。
步骤703、其他基站根据接收到的切换请求消息,向宿主基站返回第一切换指令,其中,该第一切换指令中携带有其他基站的IP地址、公网IP地址以及其他基站分配的第一TEID。
步骤704、宿主基站根据第一切换指令,向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并将其他基站的IP地址、公网IP地址、第一TEID与宿主基站的IP地址、远端基站的IP地址、第二TEID的映射关系保存在转发表中。
步骤705、宿主基站向远端基站发送第二切换指令,其中,该第二切换指令中携带有宿主基站的IP地址、远端基站的IP地址以及宿主基站为远端基站分配的第二TEID。
步骤706、远端基站向UE发送第三切换指令。
步骤707、远端基站向宿主基站发送基站SN状态转发消息。
步骤708、宿主基站将接收到的基站SN状态转发消息发送给其他基站。
步骤709、远端基站将数据发送到宿主基站,宿主基站将该数据前送到其他基站。
步骤710、UE向其他基站发送切换确认消息。
步骤711、其他基站向宿主基站发送UE上下文释放消息。
步骤712、宿主基站向远端基站发送UE上下文释放消息。
步骤713、宿主基站将建立的转发表删除。
自此,UE从基站系统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其他基站的覆盖范围时,X2接口的切换过程完成。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当UE从其他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基站系统的覆盖范围时,X2接口的切换过程与上述流程类似,不同之处仅在于所有消息的发送方向与上述流程中的发送方向相反。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基站系统内部,两个远端基站之间进行X2接口的切换时,由于宏站已经广播所有E-UTRAN小区全局标识符(E-UTRAN Cell Global Identifier;简称:ECGI)给各远端基站,因此,远端基站之间可以直接建立X2链路,而不需要通过宿主基站进行消息的中转。
图8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包括接收模块11,获取模块12和处理模块13。
其中,接收模块11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源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所述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用户设备UE,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远端基站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获取模块12用于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所述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所述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处理模块13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宿主基站接收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通过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第一数据包中包含的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并将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因此,当增加远端基站时,宿主基站可以通过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以将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转发到网络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增加远端基站时,承载网也要进行相应修改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
可选地,所述接收模块11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源IP地址为所述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为所述公网IP地址,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网络侧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获取模块12还用于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所述第四源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所述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模块13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所述远端基站。
本实施例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本发明图3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9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在图8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信令面数据,则所述装置还包括:分配模块14、保存模块15和发送模块16。
其中,所述接收模块11还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eNBUE S1AP ID;
所述分配模块1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二eNBUE S1AP ID;
所述保存模块15用于将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和第二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eNB UE S1AP ID;
所述发送模块16用于向所述网络侧发送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以供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三特征信息的网络存储NAS消息,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MME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 ID;
所述分配模块14还用于根据所述NAS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 S1APID;
所述保存模块15还用于将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和第四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四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MME UE S1AP ID。
本实施例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本发明图4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0为本发明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在图8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用户面数据,则所述装置还包括:分配模块17、保存模块18和发送模块19。
其中,所述接收模块11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网络侧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EID;
所述分配模块17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
所述保存模块18还用于将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和第六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六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TEID;
所述发送模块19用于向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远端基站根据所述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七特征信息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
所述分配模块17还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
所述保存模块18还用于将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和第八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八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TEID。
本实施例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本发明图5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站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包括接收器21和处理器22。
其中,接收器21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源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所述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用户设备UE,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远端基站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处理器22用于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所述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所述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所述处理器22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可以用于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接收器21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源IP地址为所述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为所述公网IP地址,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网络侧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器22还用于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所述第四源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所述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器22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所述远端基站。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可以用于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基站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在图1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基站还包括发送器23。
其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信令面数据,则所述接收器21还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eNB UE S1AP ID;
所述处理器2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二eNBUE S1AP ID,并将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和第二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eNB UES1AP ID;
所述发送器23还用于向所述网络侧发送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以供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三特征信息的网络存储NAS消息,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MME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 ID;
所述处理器22还用于根据所述NAS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 S1APID,并将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和第四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四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MME UE S1AP ID。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可以用于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基站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在图1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基站还包括发送器24。
其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用户面数据,则所述接收器21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网络侧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EID;
所述处理器2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并将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和第六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六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TEID;
所述发送器24还用于向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远端基站根据所述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七特征信息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
所述处理器22还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并将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和第八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八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TEID。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可以用于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站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宿主基站和至少一个远端基站,所述宿主基站和至少一个所述远端基站共用一个基站标识,并共享一个公网网络协议IP地址,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宿主基站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源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所述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用户设备UE,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远端基站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宿主基站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所述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所述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宿主基站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宿主基站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源IP地址为所述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为所述公网IP地址,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网络侧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宿主基站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所述第四源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所述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宿主基站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所述远端基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信令面数据,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宿主基站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eNB UE S1APID;
所述宿主基站根据所述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二eNB UE S1APID,并将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和第二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eNB UE S1APID;
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网络侧发送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以供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三特征信息的网络存储NAS消息,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MME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 ID;
所述宿主基站根据所述NAS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 S1APID,并将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和第四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四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MME UE S1AP ID。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用户面数据,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宿主基站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网络侧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EID;
所述宿主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并将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和第六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六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TEID;
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远端基站根据所述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七特征信息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
所述宿主基站根据所述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并将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和第八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八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TEID。
5.一种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源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所述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用户设备UE,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远端基站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获取模块,用于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所述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所述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源IP地址为所述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为所述公网IP地址,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网络侧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所述第四源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所述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所述远端基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信令面数据,则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eNBUE S1AP ID;
所述装置还包括:分配模块、保存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二eNB UES1APID;
所述保存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和第二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eNBUE S1AP ID;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网络侧发送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以供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三特征信息的网络存储NAS消息,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MME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ID;
所述分配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NAS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 S1AP ID;
所述保存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和第四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四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MME UE S1AP ID。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用户面数据,则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网络侧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EID;
所述装置还包括:分配模块、保存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分配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
所述保存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和第六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六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TEID;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远端基站根据所述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七特征信息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
所述分配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
所述保存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和第八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八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TEID。
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器,用于接收远端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源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为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所述远端基站在S1接口标识用户设备UE,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远端基站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处理器,用于查询第一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二源IP地址、第二目的IP地址和第二信息标识;所述第二源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为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所述宿主基站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网络侧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络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三源IP地址、第三目的IP地址和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源IP地址为所述网络侧的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为所述公网IP地址,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三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网络侧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查询第二转发表,获取与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对应的第四源IP地址、第四目的IP地址和第四信息标识;所述第四源IP地址为所述宿主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为所述远端基站的IP地址;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所述MME在S1接口标识UE,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用于标识所述宿主基站与所述远端基站之间的传输隧道;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中的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分别替换为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信息标识,然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给所述远端基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信令面数据,则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的携带有第一特征信息的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所述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eNBUE S1AP ID;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初始化用户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二eNB UES1APID,并将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和第二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eNB UE S1APID;
所述基站还包括:发送器;其中,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网络侧发送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以供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第二初始化用户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三特征信息的网络存储NAS消息,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MME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MME UE S1APID;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NAS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MME UE S1AP ID,并将所述第三特征信息和第四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四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MME UE S1AP ID。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用户面数据,则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发送的携带有第五特征信息的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三源IP地址、所述第三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三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标识为所述网络侧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一隧道端点标识TEID;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为所述远端基站分配第二TEID,并将所述第五特征信息和第六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二转发表中;所述第六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四源IP地址、所述第四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二TEID;
所述基站还包括:发送器;其中,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远端基站发送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以供所述远端基站根据所述第二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向所述宿主基站返回携带有第七特征信息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源IP地址、第一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一信息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标识为所述远端基站为所述宿主基站分配的第三TEID;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建立响应消息,为所述网络侧分配第四TEID,并将所述第七特征信息和第八特征信息的映射关系保存在所述第一转发表中;所述第八特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源IP地址、所述第二目的IP地址和所述第四TEID。
CN201580078968.9A 2015-05-14 2015-05-14 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Active CN107534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78951 WO2016179826A1 (zh) 2015-05-14 2015-05-14 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4852A CN107534852A (zh) 2018-01-02
CN107534852B true CN107534852B (zh) 2020-09-04

Family

ID=57248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8968.9A Active CN107534852B (zh) 2015-05-14 2015-05-14 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34852B (zh)
WO (1) WO20161798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5368B (zh) * 2018-05-10 2022-12-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466368B (zh) * 2022-01-26 2024-05-03 某某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基站复用解复用的装置和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1587A (zh) * 2010-06-13 2011-1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接入网节点间实现直接接口的方法及系统
CN102355508A (zh) * 2011-06-30 2012-02-15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客户端与基站群远程通信的方法、系统及网关
CN102821170A (zh) * 2012-08-15 2012-1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址分配方法及宿主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97895A (ja) * 2012-03-19 2013-09-30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中継局並びに通信方法
CN103582009B (zh) * 2012-07-19 2017-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宿主基站及数据网络系统
CN103582161B (zh) * 2012-07-26 2016-12-21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lte系统中继节点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03024852B (zh) * 2012-11-27 2015-08-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转发的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1587A (zh) * 2010-06-13 2011-1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接入网节点间实现直接接口的方法及系统
CN102355508A (zh) * 2011-06-30 2012-02-15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客户端与基站群远程通信的方法、系统及网关
CN102821170A (zh) * 2012-08-15 2012-1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址分配方法及宿主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79826A1 (zh) 2016-11-17
CN107534852A (zh) 2018-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06584B2 (en) Federated X2 gateway
US12075288B2 (en) X2 brokering between inter-3GPP release eNodeB's
KR101364402B1 (ko) 신분 아이디 및 위치 아이디 분리 구조를 기반으로 하는 네트워크와 그 백본 네트워크 및 네트워크 요소
JP5709967B2 (ja) アクセスノードの間でハンドオーバを行う方法及びアクセスノード
WO2016203798A1 (ja) 装置及び方法
WO2020164175A1 (zh) 标识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KR20220131309A (ko)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1621449B (zh) mesh网络中终端接入和代理更新的方法、装置
CN103458398B (zh) 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032424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0560913B2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acquisition of control node information
CN106162774B (zh) 跨MeNB切换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7534852B (zh) 基于基站组网环境下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6797632B (zh) 实现业务连续性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40293871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114189497A (zh) 地址获取方法和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604780A (zh) 一种基于网络孪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CN114079980B (zh) 一种切换方法及基站设备
CN102137467B (zh) 实现无固定锚点切换的Wimax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WO2016074452A1 (zh) 一种寻呼方法、系统、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226460B (zh) 小区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2170628B (zh) 实现无固定锚点切换的Wimax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CN102137468A (zh) 实现无固定锚点切换的Wimax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KR102531563B1 (ko) 집성 최적화를 통한 x2 중재
US10149194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bear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2

Address after: 518000 Baoan District Xin'an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No. 625, No. 625, Nuo platinum Plaza,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SHANG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2

Address after: 212000 No. 1 Dongfang Road, Dagang Street, Zhenjiang New District,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HUI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Baoan District Xin'an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No. 625, No. 625, Nuo platinum Plaza,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SHANG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