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8685B - 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28685B
CN107528685B CN201710793287.1A CN201710793287A CN107528685B CN 107528685 B CN107528685 B CN 107528685B CN 201710793287 A CN201710793287 A CN 201710793287A CN 107528685 B CN107528685 B CN 1075286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al amplifier
pole double
throw switch
chaotic system
chao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932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28685A (zh
Inventor
王丽丹
许雅明
段书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79328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286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28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8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28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86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001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using chaotic signals

Abstract

一种动态对偶混沌系统,设置混沌系统(1),该混沌系统(1)设置有核心运算器(2)和切换控制器(3),所述切换控制器(3)植入核心运算器(2)中,形成混沌机构,该混沌机构设置有条件输入数据端口组,该混沌机构还设置有输出数据端组;当切换控制器(3)为原始控制器时,所述混沌系统(1)为原始混沌系统;当切换控制器(3)为对偶控制器时,所述混沌系统(1)为对偶混沌系统。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对偶混沌的电路通过切换控制技术,就能够得到多种相互关联的混沌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混沌系统控制效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还能事先从多个混沌系统的角度验证出输出结果。

Description

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沌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动态对偶混沌系。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微型监控探头的编解码以及续航需求,新型混沌信号产生电路备受青睐。当前的混沌电路主要基于运放结构实现,一方面需要多个运算放大器,另一个方面必不可少的需要多个电感或二极管,其电路结构中所需的元器件的个数较多,尤其是MOS管的个数较多,这将导致传统的混沌电路的结构比较复杂。
混沌信号是一种貌似随机而实际却是由确定信号系统产生的信号,混沌电路因具有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在非线性科学、信息科学、保密通信、混沌密码以及其他工程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一个热点课题。
由于混沌系统的不确定性,计算结果容易出现较大偏差,同时在特殊环境下,用模糊控制方法模拟混沌系统时精确度低,模拟效果差;一种电路只能实现一种混沌系统,动态性差,涉及到多个混沌系统时,需要用到多个混沌电路。
现有技术的缺点: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中,特别是一次性施工工程或远程控制工程中,各种输入条件和控制条件与输出结果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处于混沌状态,虽然混沌理论及混沌控制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控制效果,更无法事先验证出输出结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偶混沌系统,对此设计有对偶混沌的电路和技术模型,通过切换控制技术,就能够得到多种相互关联的混沌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混沌系统控制效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还能事先从多个混沌系统的角度验证出输出结果。
具体在混沌系统中,当两个混沌系统满足以下3个条件:
1、两个系统除系数外数学表达式相同;
2、两个系统所有平衡点都相同;
3、两个系统在所有平衡点处的稳定性相反;
则这两个混沌系统的平衡点稳定性存在对偶特性,可称为具有对偶特性的混沌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相图具有互补的特性。
由于两个具有对偶性的混沌系统满足以上条件,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这对于混沌系统的应用有重要作用。例如,混沌系统本身具有随机性特征,在运用混沌系统进行计算、模拟时,往往极微小的偏差也会造成结果发生巨大改变,例如气象预测时,一个小区域的温度变化可能引起大范围的气象改变,对预测结果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此时预测计算中再加入互补的对偶的混沌系统进行辅助运算,对偶系统会一定程度上补正偏差,计算精度则得到相应提高。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态对偶混沌系统,设置混沌系统,其关键在于,该混沌系统设置有核心运算器和切换控制器,所述切换控制器植入核心运算器中,形成混沌机构,该混沌机构设置有条件输入数据端口组,该混沌机构还设置有输出数据端组。
当切换控制器为原始控制器时,所述混沌系统为原始混沌系统;当切换控制器为对偶控制器时,所述混沌系统为对偶混沌系统。
上述方案只需送入一组混沌系统的数据,就可通过切换控制器切换混沌电路得到混沌系统的对偶系统,两套系统相互独立,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实现了两套系统间的检验和验证,控制与执行两地间的相互间监测和控制,以及数据信息的封闭式传输。
最简单的混沌机构可以是一对反向并联的二极管,两个二极管的公共端组接第一电源端,两个二极管的另一端分别接切换开关的两个活动端,切换开关的投掷端接第一电源端;其中切换开关为该混沌机构中的切换控制器。
上述方案通过切换控制器得到最简单的对偶混沌系统,两个系统所有平衡点都相同,两个系统在所有平衡点处的稳定性相反。
复杂点的混沌系统如下:
该混沌机构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U3,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接经第六电阻R6后接输入电源端V1。
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接经第五电阻R5后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接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投掷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
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经第三电容C3后接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经第八电阻R8后接在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反向输入端上。
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经第七电阻R7后接在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接在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第二连接端上。
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第一连接端接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上,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投掷端连接输入电源端V1,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投掷端经第三电阻R3后接在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经第四电阻R4后接在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投掷端上,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经第二电容C2后接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经第十电阻R10后接在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反向输入端。
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经第九电阻R9后接在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经第十四电阻R14后接在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第一连接端上。
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第二连接端接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第二连接端接在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投掷端经第二电阻R2后接在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上。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经第一电阻R1后接在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投掷端上,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第一连接端经第十三电阻R13后接在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第二连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接在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第二连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经第一电容C1后接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接在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第一连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经第十二电阻R12后接在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反向输入端上。
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经第十一电阻R11后接在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第二连接端。
单刀双掷开关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投掷端,初始状态为: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投掷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
上述第一电阻R1是7.6千欧,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均为10千欧,第十三电阻R13是3.4千欧,第十四电阻R14是4.85千欧,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均为0.1uF。
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为所述混沌机构的切换控制器。
当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活动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R14连接、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活动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连接、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连接时,切换控制器为原始控制器,所述混沌系统为原始混沌系统。
当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活动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活动端与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活动端与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时,切换控制器为对偶控制器,所述混沌系统为对偶混沌系统。
上述方案通过切换控制器得到两个具有对偶状态的混沌系统,两个系统所有平衡点都相同,两个系统在所有平衡点处的稳定性相反。
所述条件输入数据端口组连接外部数据输入机构的数据输出端;所述输出数据端组连接外部的输出设备。
上述数据输入机构和输出设备可以是计算机,输入设备输入混沌系统的数学表达式,通过混沌机构处理后,将信号传送给输出设备。
所述原始混沌系统的数学表达式为: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61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62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63
其中条件输入数据组合x,y,z∈R在数学表达式中为状态变量,a、b为正实常数,f(y)为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线性函数。
所述非线性函数f(y)的表达式为: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64
其中c为常数。
所述原始混沌系统与对偶混沌系统的表达式一致,其区别在于:二者表达式中的系数值或正负运算符相异;
原始混沌系统与对偶混沌系统的平衡点数量相同,且两个系统每个相同平衡点处的稳定性相反。
所述原始混沌系统和对偶混沌系统数学表达式的雅克比矩阵J为: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65
所述原始混沌系统与对偶混沌系统的数学表达式中,当导数为0时,方程组获得的值就是所有平衡点的值。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对偶混沌的电路通过切换控制技术,就能够得到多种相互关联的混沌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混沌系统控制效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还能事先从多个混沌系统的角度验证出输出结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原始混沌系统与对偶混沌系统间的关联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对偶混沌系统中反向串联二极管电路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的对偶混沌系统中反向串联二极管的Spice电路仿真图;
图4是实施例2的对偶混沌系统电路图;
图5是实施例2中的对偶混沌系统的仿真图示波器图像。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动态对偶混沌系统,设置混沌系统1,该混沌系统1设置有核心运算器2和切换控制器3,所述切换控制器3植入核心运算器2中,形成混沌机构,该混沌机构设置有条件输入数据端口组,该混沌机构还设置有输出数据端组。
当切换控制器3为原始控制器时,所述混沌系统1为原始混沌系统;当切换控制器3为对偶控制器时,所述混沌系统1为对偶混沌系统。
如图3、5所示,所述原始混沌系统与对偶混沌系统的表达式一致,其区别在于:二者表达式中的系数值或正负运算符相异;原始混沌系统与对偶混沌系统的平衡点数量相同,且两个系统每个相同平衡点处的稳定性相反。
所述原始混沌系统的数学表达式为: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71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72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73
其中条件输入数据组合x,y,z∈R在数学表达式中为状态变量,a、b为正实常数,f(y)为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线性函数。
所述非线性函数f(y)的表达式为: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81
其中c为常数。
所述原始混沌系统和对偶混沌系统数学表达式的雅克比矩阵J为: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82
令原始系统的数学表达式中的导数为0:
ax+by=0,
-x-z=0,
f(y)-z=0,
求解方程组得出所有平衡点的值: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83
令对偶系统B的数学表达式中的导数为0:
-ax-by=0,
x+z=0,
-f(y)+z=0,
求解方程组得出所有平衡点的值: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91
对比可得所述原始系统A和对偶系统B的平衡点数量和各项数值都相同。
所述原始系统和对偶系统数学表达式的雅克比矩阵J为:
Figure GDA0002547646470000092
当系统参数取a=0.91,b=0.7,c=0.3时,三个相同的平衡点分别是:O1(0,0,0),O2(1,-1.3,-1),O3(-1,1.3,1)。
实施例1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如图2、3所示,所述混沌机构包括一对反向并联的二极管,两个二极管的公共端组接第一电源端,两个二极管的另一端分别接切换开关的两个活动端,切换开关的投掷端接第一电源端;其中切换开关为该混沌机构中的切换控制器3。
上述方案通过切换控制器得到最简单的对偶混沌系统,两个系统所有平衡点都相同,两个系统在所有平衡点处的稳定性相反。
实施例2是一种通过电路搭建,实现的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如图4所示,所述混沌机构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U3,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接经第六电阻R6后接输入电源端V1。
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接经第五电阻R5后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接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投掷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
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经第三电容C3后接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经第八电阻R8后接在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反向输入端上。
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经第七电阻R7后接在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接在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第二连接端上。
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第一连接端接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上,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投掷端连接输入电源端V1,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投掷端经第三电阻R3后接在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经第四电阻R4后接在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投掷端上,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经第二电容C2后接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经第十电阻R10后接在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反向输入端。
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经第九电阻R9后接在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经第十四电阻R14后接在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第一连接端上。
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第二连接端接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第二连接端接在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投掷端经第二电阻R2后接在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上。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经第一电阻R1后接在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投掷端上,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第一连接端经第十三电阻R13后接在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第二连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接在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第二连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经第一电容C1后接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接在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第一连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经第十二电阻R12后接在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反向输入端上。
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经第十一电阻R11后接在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第二连接端。
单刀双掷开关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投掷端,初始状态为: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投掷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
上述第一电阻R1是7.6千欧,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均为10千欧,第十三电阻R13是3.4千欧,第十四电阻R14是4.85千欧,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均为0.1uF。
如图4、5所示,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为所述混沌机构的切换控制器3。
工作原理是:
当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活动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R14连接、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活动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连接、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连接时,切换控制器3为原始控制器,所述混沌系统1为原始混沌系统。
当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活动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活动端与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活动端与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时,切换控制器3为对偶控制器,所述混沌系统1为对偶混沌系统。
通过上述设计能够得到平衡点相同,稳定性相反的两个系统,两个系统的三维仿真图像是关于一点对称的中心对称图形。
如图1所示,所述条件输入数据端口组连接外部数据输入机构4的数据输出端;所述输出数据端组连接外部的输出设备。
上述数据输入机构和输出设备可以是计算机,输入设备输入混沌系统的数学表达式,通过混沌机构处理后,将信号传送给输出设备。

Claims (8)

1.一种动态对偶混沌系统,设置混沌系统(1),其特征在于:该混沌系统(1)设置有核心运算器(2)和切换控制器(3),所述切换控制器(3)植入核心运算器(2)中,形成混沌机构,该混沌机构设置有条件输入数据端口组,该混沌机构还设置有输出数据端组;
当切换控制器(3)为原始控制器时,所述混沌系统(1)为原始混沌系统;
当切换控制器(3)为对偶控制器时,所述混沌系统(1)为对偶混沌系统;
所述混沌机构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U3,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接经第六电阻R6后接输入电源端V1;
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接经第五电阻R5后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接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投掷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
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经第三电容C3后接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经第八电阻R8后接在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反向输入端上;
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经第七电阻R7后接在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接在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第二连接端上;
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第一连接端接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上,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投掷端连接输入电源端V1,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投掷端经第三电阻R3后接在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经第四电阻R4后接在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投掷端上,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经第二电容C2后接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经第十电阻R10后接在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反向输入端;
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经第九电阻R9后接在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经第十四电阻R14后接在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第一连接端上;
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第二连接端接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第二连接端接在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投掷端经第二电阻R2后接在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上;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经第一电阻R1后接在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投掷端上,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第一连接端经第十三电阻R13后接在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第二连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接在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第二连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经第一电容C1后接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接在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第一连接端上,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经第十二电阻R12后接在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反向输入端上;
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正向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经第十一电阻R11后接在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反向输入端上,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第二连接端;
单刀双掷开关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投掷端,初始状态为: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投掷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
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为所述混沌机构的切换控制器(3);
当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活动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R14连接、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活动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连接、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五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端连接时,切换控制器(3)为原始控制器,所述混沌系统(1)为原始混沌系统;
当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S1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S2的活动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S3的活动端与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U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单刀双掷开关S4的活动端与所述第六运算放大器U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刀双掷开关S5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时,切换控制器(3)为对偶控制器,所述混沌系统(1)为对偶混沌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动态对偶混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沌机构包括一对反向并联的二极管,两个二极管的公共端组接第一电源端,两个二极管的另一端分别接切换开关的两个活动端,切换开关的投掷端接第一电源端;
其中切换开关为该混沌机构中的切换控制器(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动态对偶混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条件输入数据端口组连接外部数据输入机构(4)的数据输出端;所述输出数据端组连接外部的输出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动态对偶混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混沌系统的数学表达式为:
Figure FDA0002547646460000041
Figure FDA0002547646460000042
Figure FDA0002547646460000043
其中条件输入数据组合x,y,z∈R在数学表达式中为状态变量,a、b为正实常数,f(y)为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线性函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动态对偶混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线性函数f(y)的表达式为:
Figure FDA0002547646460000044
其中c为常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动态对偶混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混沌系统与对偶混沌系统的表达式一致,其区别在于:二者表达式中的系数值或正负运算符相异;
原始混沌系统与对偶混沌系统的平衡点数量相同,且两个系统每个相同平衡点处的稳定性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动态对偶混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混沌系统和对偶混沌系统数学表达式的雅克比矩阵J为:
Figure FDA000254764646000004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动态对偶混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混沌系统与对偶混沌系统的数学表达式中,当导数为0时,方程组获得的值就是所有平衡点的值。
CN201710793287.1A 2017-09-06 2017-09-06 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Active CN1075286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93287.1A CN107528685B (zh) 2017-09-06 2017-09-06 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93287.1A CN107528685B (zh) 2017-09-06 2017-09-06 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8685A CN107528685A (zh) 2017-12-29
CN107528685B true CN107528685B (zh) 2020-10-23

Family

ID=60683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93287.1A Active CN107528685B (zh) 2017-09-06 2017-09-06 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286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0987B (zh) * 2019-06-29 2020-11-20 南京垚鑫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无线传输温度传感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6890A (zh) * 2016-06-17 2016-11-16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随机响应面法的概率最优潮流计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45117A1 (en) * 2014-08-14 2016-02-18 Nehemiah T. Liu Peak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Signal-Derived Metric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6890A (zh) * 2016-06-17 2016-11-16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随机响应面法的概率最优潮流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mpulsive control,complete and lag synchronization of unified chaotic system with continuous periodic switch;XiaohongZhang ,XiaofengLiao,ChuandongLi;《Elsevier,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20051130;845-854 *
忆阻器电学特性的模拟及在混沌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李志军;《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20150115;全文 *
非线性混沌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王晓艳;《CNKI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201106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8685A (zh) 2017-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Distributed discrete-time optimization in multiagent networks using only sign of relative state
CN105490801B (zh) 含有忆阻器的四维分数阶混沌系统电路
Peng et al. Dynamic analysis of seven-dimensional fractional-order chaotic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crypted communication
Yan et al. Adaptive output‐feedback tracking for nonlinear systems with rather general control coefficients
Liu et al. H∞ stochastic synchronization for master–slave semi‐M arkovian switching system via sliding mode control
Dar et al. Realization of Integrable incommensurate-fractional-order-Rössler-system design using operational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s (OTAs)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CN107528685B (zh) 动态对偶混沌系统
Gao et al. Adaptive stabilization for a class of stochastic nonlinearly parameterized nonholonomic systems with unknown control coefficients
Zhou et al. Event‐based semiglobal consensus of homogenous linear multi‐agent systems subject to input saturation
Menini et al. Dead‐beat regulation of mechanical juggling systems
Ma et al. Output feedback H∞ control for discrete‐time mean‐field stochastic systems
CN105573120B (zh) 基于多智能体的非线性多单摆网络系统协调控制方法
Liu et al. Optimal linear filtering for networked systems with communication constraints, fading measurements, and multiplicative noises
Li et al. A Gramian-based approach to model reduction for uncertain systems
Liang et al. H∞ filtering for two-dimensional systems with mixed time delays, randomly occurring saturations and nonlinearities
Zhuang et al. Nonfragile H∞ output tracking control for uncertain singular Markovian jump delay systems with network‐induced delays and data packet dropouts
Guo et al. Adaptive controller of nonlinear systems with unknown control directions and unknown input powers
Yu et al. Study on micro force sensor and its signal acquisition system based on Android and Arduino
Farhadi Stability of linear dynamic systems over the packet erasure channel: a co-design approach
Kumar et al. Positive-real truncated balanced realization based frequency-weighted model reduction
Martínez et al. Workbench’s implementations based in telecontrol system software architecture
Jazlan et al. An improved parameterized controller reduction technique via new frequency weighted model reduction formulation
Wang et al. Further results on adaptive robust state observers of a class of dynamical systems with nonlinear uncertainties and external disturbances
CN103196581A (zh) 用多组数字电位器模拟Pt100铂电阻的装置及该装置模拟Pt100铂电阻的方法
Zhang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Second-order and a Third-order RLC Circuit of PRBS Gener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