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2935A - 蓄电元件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2935A
CN107452935A CN201710273691.6A CN201710273691A CN107452935A CN 107452935 A CN107452935 A CN 107452935A CN 201710273691 A CN201710273691 A CN 201710273691A CN 107452935 A CN107452935 A CN 1074529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connecting portion
positive
collecto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736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宪利
上林广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52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29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谋求导电构件间的连接部分的质量提高的蓄电元件。蓄电元件(100)具备:正极端子(30)及负极端子(40)、层叠了正极板(21)及负极板(22)的电极体(20)、对正极端子(30)及负极端子(40)与电极体(20)进行连接的正极集电体(50)及负极集电体(60)。正极板(21)具有与正极集电体(50)连接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21e)。负极板(22)具有与负极集电体(60)连接的负极集电极耳组(22d、22e)。进而,正极集电极耳组(21d、21e)和正极集电体(50)分别具有从其中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负极集电极耳组(22d、22e)和负极集电体(60)具有从其中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

Description

蓄电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电极体的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中存在如下的蓄电元件,即,具备正极板、负极板和具有电绝缘性的片状的隔离件重叠而形成的电极体。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蓄电装置,即,作为电极体,具备长条绝缘片、长条正极片、长条绝缘片和长条负极片的组被层叠、卷绕而形成的卷绕电极。在卷绕电极中,层叠了从绝缘片的一个长边突出的正极片的正电极箔,并层叠了从绝缘片的另一个长边突出的负极片的负电极箔。层叠后的正电极箔与从两侧夹着层叠后的正电极箔的正极端子的板部接合。层叠后的负电极箔与从两侧夹着层叠后的负电极箔的负极端子的板部接合。在各自的接合时,夹着的2个板部以一个板部和正电极箔或者负电极箔没入另一个板部中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
在先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73178号公报
近年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蓄电装置等蓄电元件被搭载于汽车等移动体。在移动体的移动中,蓄电装置及其卷绕电极从移动体受到振动,由此,卷绕电极与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连接部分也受到振动。卷绕电极与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的连接部分是导通部分,因此要求如即便受到振动等也能够维持连接的连接的可靠性,即质量的提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谋求导电构件间的连接部分的质量提高的蓄电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是具备电极端子、层叠了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的电极体、对电极端子和电极体进行连接的集电体的蓄电元件,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当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与集电体接合的多个极耳组,所述极耳组层叠了朝向电极端子突出的1个以上的极耳,多个极耳组之中的至少1个极耳组和集电体具有从任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
多个极耳组可以在极耳的层叠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也可以是,集电体具有与多个极耳组接合的多个板部,多个极耳组以及多个板部之中的对应的极耳组以及板部具有从任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
也可以是,集电体具有配置在多个极耳组中的2个极耳组之间的板部,板部以及2个极耳组分别具有从任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
也可以是,集电体以及2个极耳组所具有的2个铆接接合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中的蓄电元件,能够提高导电构件间的连接部分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蓄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是表示从容器的容器主体分离了容器的盖体和电极体的组装体的状态的图。
图3是将图2的盖体和电极体的组装体分解来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图3的电极体的一部分展开来表示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侧方观察图2的盖体和电极体的组装体的侧视图。
图6是从沿着图5的VI-VI线的面观察电极体的电极体的俯视图。
图7是将图5中的电极体的正极集电极耳组和正极集电体的接合部放大来表示的图,是在从负极端子朝向正极端子的方向上观察接合部的图。
图8是表示在图2的组装体中电极体的正极集电极耳组与正极集电体连接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方向IX观察通过图8的电极体的正极集电极耳组以及正极集电体的接合部和连接用的模具工具以及冲头工具的剖面的剖面侧视图。
图10是从接合部的铆接接合部的突出侧观察图8的铆接接合后的接合部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方向XI观察在接合部的铆接接合部的径向切断图10的接合部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12是将图5中的电极体的正极集电极耳组和正极集电体的接合部放大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0的接合部的带状突起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0的接合部的带状突起的再一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变形例1的图,是表示图10的接合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6是从方向XVI观察在接合部的铆接接合部的径向切断图15的接合部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5的接合部的沟槽状凹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图15的接合部的沟槽状凹部的再一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变形例2的图,是表示图11的接合部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变形例3的图,是表示图12的正极集电体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20 电极体
21 正极板
21c 正极集电极耳
21d,21e 正极集电极耳组(极耳组)
22 负极板
22c 负极集电极耳
22d,22e 负极集电极耳组(极耳组)
30 正极端子(电极端子)
40 负极端子(电极端子)
50 正极集电体
52,62 第二连接部(集电体的板部)
53,63 第三连接部(集电体的板部)
60 负极集电体
90 铆接接合部
100 蓄电元件
252 第四连接部(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包括性或者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只是一例,并非是限定本发明的主旨。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之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技术方案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此外,所附的附图中的各图是示意性的图,并非严格地图示。进而,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有时会利用如大致平行、大致正交这样的伴有“大致”的表现。例如,大致平行不仅意味着完全平行,也意味着实质上平行,即包括例如几%程度的差异。关于其他伴有“大致”的表现也同样。
[实施方式]
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构成。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蓄电元件100具有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外形。蓄电元件100是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例如,蓄电元件10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然而,蓄电元件100并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是即便使用者不进行充电也能够使用所蓄积的电力的一次电池,还可以是蓄电器。
参照图1、图2以及图3,蓄电元件100具备: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容器10、容纳在容器10中的电极体20、和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另外,图2是图1的蓄电元件100的分解立体图,是表示从容器10的容器主体11分离了容器10的盖体12和电极体20的组装体101的状态的图。图3是将图2的盖体12和电极体20的组装体101分解来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在此,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为电极端子的一例。
容器10具有:有底方筒状的容器主体11、和能够对容器主体11的细长的矩形形状的开口部11a进行封闭的细长的矩形板状的盖体12。容器主体11具有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外形。在盖体12的外表面12a上配置有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在容器10的内部,与电极体20一起封入了电解液(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非水电解液)等电解质,但省略该电解质的图示。作为封入容器10的电解质,只要不有损蓄电元件100的性能即可,对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选择各种各样的电解质。
容器主体11和盖体12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使彼此的接合部为气密状态来固定。由此,容器10在内部形成被密闭的空间。并非用于进行限定,容器主体11以及盖体12例如能够由不锈钢、铝、铝合金等能够焊接的金属来构成。另外,在蓄电元件100中,容纳电极体20的构成要素也可以不具有如容器10的高的刚性以及强度。例如,电极体20可以容纳在呈膜状或者片状的具有可挠性的外装体。蓄电元件可以具有这种外装体来作为容器,这种蓄电元件也被称作分层型的蓄电元件。
具有导电性的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分别贯通盖体12,比盖体12的与外表面12a相反的一侧的内表面12b突出,在上述相反的一侧,与具有导电性的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连接。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进一步与电极体20连接。
板状的上部绝缘构件31设置在正极端子30与盖体12之间,将它们相互电绝缘,板状的下部绝缘构件32设置在盖体12与正极集电体50之间,将它们相互电绝缘。板状的上部绝缘构件41设置在负极端子40与盖体12之间,将它们相互电绝缘,板状的下部绝缘构件42设置在盖体12与负极集电体60之间,将它们相互电绝缘。绝缘构件31、32、41以及42均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例如通过由PPS(聚苯硫醚)、PEEK(聚醚醚酮)、PP(聚丙烯)、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构成的垫片而构成。
电极体20被设置为经由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而从盖体12悬挂。而且,电极体20与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一起容纳在容器主体11。为使电极体20与容器主体11之间电绝缘,也存在电极体20被绝缘膜等覆盖的情况。也有时在电极体20与容器主体11之间设置隔离片等缓冲件。
参照图3以及图4来说明电极体20的构成。另外,图4是将图3的电极体20的一部分展开来表示的电极体20的立体图。电极体20是能够蓄积电力的蓄电要素(也称作发电要素)。电极体20呈层状重叠地包括呈长条矩形带状的平面形状的片状的正极板21、呈长条矩形带状的平面形状的片状的负极板22、以及呈长条矩形带状的平面形状的2个片状的隔离件23。
一个隔离件23、负极板22、另一个隔离件23以及正极板21按该顺序层状重叠,以卷绕轴A为中心在如图4所示那样的卷绕方向B上一起呈螺旋状卷绕多层,由此来形成电极体20。卷绕轴A是在图3以及图4中单点划线所示的假想的轴,电极体20具有关于卷绕轴A而大致对称的构成。并非用于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体20具有与卷绕轴A垂直的剖面为扁平长圆形状的扁平外形。然而,电极体20的剖面形状可以为长圆形以外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其他的多边形。
正极板21包括:由铝、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作为长条的矩形带状的金属箔的正极基材、以及通过涂敷等方法形成在正极基材的两侧的宽幅的主面上的大致整个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板22包括:由铜、铜合金等金属构成的作为长条的矩形带状的金属箔的负极基材、以及通过涂敷等方法形成在负极基材的两侧的宽幅的主面上的大致整个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作为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层而利用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者对于负极活性物质层而利用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留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即可,能够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分别形成在正极基材以及负极基材的两侧的主面上,但可以仅形成在单侧的主面上。隔离件23是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的微多孔性的片材。
在正极板21的沿着长边方向的2个缘部21a以及21b之中的一个缘部21a,突出地形成有多个矩形箔状的正极集电极耳21c。正极集电极耳21c与正极基材连续地一体式延伸,构成了正极基材的一部分。正极集电极耳21c由与正极基材相同的材料制作,在正极集电极耳21c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极体20中的正极板21的每一次卷绕时配置有2个正极集电极耳21c。在卷绕后的电极体20中,多个正极集电极耳21c集中位于2个场所,在各个场所形成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在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中,正极集电极耳21c分别在被卷绕的正极板21、负极板22以及隔离件23所形成的多层的层叠方向上排列为大致一列来设置。
在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中,多个正极集电极耳21c可以分别配置为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周缘对齐,也可以配置为周缘相互错开。例如,在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中,多个正极集电极耳21c可以分别配置为在层叠方向上至少局部相互交迭。这种正极集电极耳21c的集合体能够形成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
在负极板22的沿着长边方向的2个缘部22a以及22b之中的一个缘部22a,突出地形成有多个矩形箔状的负极集电极耳22c。负极集电极耳22c与负极基材连续地一体式延伸,构成了负极基材的一部分。负极集电极耳22c由与负极基材相同的材料制作,在负极集电极耳22c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极体20中的负极板22的每一次卷绕时配置有2个负极集电极耳22c。在卷绕后的电极体20中,多个负极集电极耳22c集中位于2个场所,在各个场所形成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在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中,负极集电极耳22c分别在被卷绕的正极板21、负极板22以及隔离件23的层叠方向上排列为大致一列来设置。
在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中,多个负极集电极耳22c可以分别配置为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周缘对齐,也可以配置为周缘相互错开。例如,在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中,多个负极集电极耳22c可以分别配置为在层叠方向上至少局部相互交迭。这种负极集电极耳21c的集合体能够形成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在此,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为极耳组的一例。
另外,正极板21以及负极板22各自的每一次卷绕时配置的正极集电极耳21c以及负极集电极耳22c的数量并不限定于2个。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极耳21c以及负极集电极耳22c具有矩形状的平面形状,但可以具有任意形状。
正极板21和负极板22为了卷绕而使各自的长边方向为相同方向来重叠。此时,正极集电极耳21c以及负极集电极耳22c相对于正极板21以及负极板22的重叠部分而位于相同的一侧。即,正极板21的缘部21a和负极板22的缘部22a位于相邻的位置,正极板21的缘部21b和负极板22的缘部22b位于相邻的位置。
2个隔离件23分别配置在1个负极板22的两侧的平坦的主面上。一个隔离件23被配置为在卷绕时在外侧与负极板22相邻,另一个隔离件23被配置为在卷绕时在内侧与负极板22相邻。而且,除了负极集电极耳22c之外的负极板22整体被2个隔离件23覆盖。此时,负极集电极耳22c通过2个隔离件23之间且比隔离件23分别突出。
进而,1个正极板21按照位于在卷绕时在内侧与负极板22相邻的隔离件23的更内侧的方式重叠配置在该隔离件23上。此时,除了正极集电极耳21c之外的正极板21整体被负极板22以及2个隔离件23覆盖,面向负极板22。而且,正极集电极耳21c比2个隔离件23突出。
在如上述那样层叠后的1个正极板21、1个负极板22和2个隔离件23重叠的状态下,以卷绕轴A为中心,在卷绕方向B上呈螺旋状卷绕,由此形成电极体20。在卷绕后的电极体20中,层叠后的正极板21的缘部21a以及负极板22的缘部22a呈面状排列,形成了电极体20的卷绕轴A方向的端部20a。此外,层叠后的正极板21的缘部21b以及负极板22的缘部22b呈面状排列,形成了电极体20的卷绕轴A方向的端部20b。端部20a以及20b与卷绕轴A大致垂直地延伸。
进而,在卷绕后的电极体20中,层叠后的正极板21、负极板22以及隔离件23形成了沿着卷绕方向B延伸的壁状体。具体而言,壁状体由位置隔着卷绕轴A而对置且为宽幅、平坦的2个平坦壁状部20c以及20d、和位置隔着卷绕轴A而对置且呈半圆状弯曲的2个弯曲壁状部20e以及20f构成。平坦壁状部20c以及20d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弯曲壁状部20e以及20f分别在两端将平坦壁状部20c和平坦壁状部20d相互连结。
参照图3、图4、图5以及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负极集电极耳组22d配置在平坦壁状部20c的端部20a上,正极集电极耳组21e以及负极集电极耳组22e配置在平坦壁状部20d的端部20a上。另外,图5是从侧方观察图2的盖体12和电极体20的组装体101的侧视图。图6是从沿着图5的VI-VI线的面观察电极体20的电极体20的俯视图。
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在沿着平坦壁状部20c以及20d的方向上,配置在从位于电极体20的中央的卷绕轴A到弯曲壁状部20e之间。进而,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在沿着平坦壁状部20c以及20d的方向上,配置为比正极集电极耳组21e更接近卷绕轴A,即更远离弯曲壁状部20e。由此,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在也是沿着电极体20的卷绕方向的方向的沿着平坦壁状部20c以及20d的方向上,配置为相互错开位置。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平坦壁状部20d朝向平坦壁状部20c,即,在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中的正极集电极耳21c的层叠方向上观察电极体20时,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配置为相互不重迭。另外,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也可以配置为相互局部重迭。此外,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可以位于弯曲壁状部20e,也可以位于从卷绕轴A到弯曲壁状部20f之间。
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在沿着平坦壁状部20c以及20d的方向上,配置在从卷绕轴A到弯曲壁状部20f之间。进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在沿着平坦壁状部20c以及20d的方向上,配置为比负极集电极耳组22e更接近卷绕轴A,即更远离弯曲壁状部20f。由此,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在沿着平坦壁状部20c以及20d的方向上,配置为相互错开位置。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平坦壁状部20d朝向平坦壁状部20c,即,在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中的负极集电极耳22c的层叠方向上观察电极体20时,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配置为相互不重迭,但也可以配置为相互局部重迭。此外,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可以位于弯曲壁状部20f,也可以位于从卷绕轴A到弯曲壁状部20e之间。即,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的配置、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配置。
参照图2以及图3,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与正极集电体50连接,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与负极集电体60连接。正极集电体50能够由与电极体20的正极板21的正极基材同样的材料形成。负极集电体60能够由与电极体20的负极板22的负极基材同样的材料形成。
参照图3、图5以及图7,正极集电体50例如通过一体成型而一体式具有矩形板状的第一连接部51、和在与第一连接部51大致垂直的同样的方向上从第一连接部51突出的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从第一连接部51连续地延伸,但也可以是能够分离的。负极集电体60例如通过一体成型而一体式具有矩形板状的第一连接部61、和在与第一连接部61大致垂直的同样的方向上从第一连接部61突出的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从第一连接部61连续地延伸,但也可以是能够分离的。图7是将图5中的电极体20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分别与正极集电体50的接合部71以及72放大来表示的图,是在从负极端子40朝向正极端子30的方向上观察接合部71以及72的图。在此,连接部52以及53、和连接部62以及63是集电体的板部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分别具有矩形板状的形状,从位于第一连接部51的彼此为相反侧的2个缘部连续地延伸。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分别与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连接。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以位置与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一致的方式,使在矩形板状的第一连接部51的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地配置。第二连接部52具有能够与正极集电极耳组21d的整体在其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尺寸以及形状。第三连接部53具有能够与正极集电极耳组21e的整体在其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尺寸以及形状。
正极集电体50的第一连接部51与正极端子30在其板状的端子主体30a具有的圆筒状的轴部30b连接。正极端子30的轴部30b贯通上部绝缘构件31、盖体12、下部绝缘构件32以及第一连接部51所形成的贯通孔51a来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端子30的轴部30b以从贯通孔51a突出的轴部30b的前端受到按压而扩径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即被铆接,从而与第一连接部51连接。由此,正极端子30以及正极集电体50以由端子主体30a和第一连接部51夹持上部绝缘构件31、盖体12以及下部绝缘构件32的方式固定在盖体12。而且,正极端子30和正极集电体50被物理连接且电连接。
负极集电体60的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分别与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分别具有矩形板状的形状,从位于第一连接部61的彼此为相反侧的2个缘部连续地延伸。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以位置与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一致的方式,使在第一连接部61的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地配置。第二连接部62具有能够与负极集电极耳组22d的整体在其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尺寸以及形状。第三连接部63具有能够与负极集电极耳组22e的整体在其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尺寸以及形状。
负极集电体60的第一连接部61与负极端子40在其板状的端子主体40a具有的圆筒状的轴部40b连接。负极端子40的轴部40b贯通上部绝缘构件41、盖体12、下部绝缘构件42以及第一连接部61所形成的贯通孔61a来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端子40的轴部40b通过铆接从贯通孔61a突出的轴部40b的前端,从而与第一连接部61连接。由此,负极端子40以及负极集电体60以由端子主体40a和第一连接部61夹持上部绝缘构件41、盖体12以及下部绝缘构件42的方式固定在盖体12。而且,负极端子40和负极集电体60被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另外,正极端子30的轴部30b和第一连接部51的连接、以及负极端子40的轴部40b和第一连接部61的连接并不限定于基于铆接的连接,能够应用焊接、螺纹连接等的各种连接方法。
如上述那样,经由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而与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连接的电极体20,以使其卷绕轴A与盖体12大致垂直的朝向配置且固定在盖体12。这种配置的电极体20也有时称作横向卷绕型的电极体。此外,在电极体20中,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分别以如从电极体20的端部20a朝向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突出的朝向而设置。
对于作为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和正极集电极耳组21d的连接部的接合部71、以及第三连接部53和正极集电极耳组21e的接合部72,应用基于铆接的连接,即铆接接合(塑性加工)。同样,对于负极集电体60的第二连接部62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的接合部73、以及第三连接部63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e的接合部74,应用铆接接合。
正极集电体50具备作为与连接部51、52以及53独立的矩形板状的垫板的覆盖构件54以及55。覆盖构件54以及55能够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制作,能够由与正极集电体50同样的材料制作。覆盖构件54以及55分别具有比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薄的厚度。第二连接部52以及覆盖构件54配置为在它们之间夹着正极集电极耳组21d。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以被重叠的状态一起被铆接,从而相互固定。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构成接合部7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配置在第二连接部52的侧方外侧的表面,即,配置在位于与从第二连接部52朝向第三连接部5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二连接部52的表面。
此外,第三连接部53以及覆盖构件55配置为在它们之间夹着正极集电极耳组21e。第三连接部53、正极集电极耳组21e以及覆盖构件55以被重叠的状态一起被铆接,从而相互固定。由此,第三连接部53、正极集电极耳组21e以及覆盖构件55构成接合部7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极耳组21e以及覆盖构件55配置在第三连接部53的侧方外侧的表面,即,配置在位于与从第三连接部53朝向第二连接部5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三连接部53的表面。
同样,负极集电体60具备与连接部61、62以及63独立的矩形板状的覆盖构件64以及65。覆盖构件64以及65能够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制作,能够由与负极集电体60同样的材料制作。覆盖构件64以及65分别具有比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薄的厚度。第二连接部62以及覆盖构件64配置为在它们之间夹着负极集电极耳组22d。第二连接部62、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覆盖构件64以被重叠的状态一起被铆接,从而相互固定。第二连接部62、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覆盖构件64构成接合部7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覆盖构件64配置在第二连接部62的侧方外侧的表面,即,配置在位于与从第二连接部62朝向第三连接部6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二连接部62的表面。
此外,第三连接部63以及覆盖构件65配置为在它们之间夹着负极集电极耳组22e。第三连接部63、负极集电极耳组22e以及覆盖构件65以被重叠的状态一起被铆接,从而相互固定。第三连接部63、负极集电极耳组22e以及覆盖构件65构成接合部7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集电极耳组22e以及覆盖构件65配置在第三连接部63的侧方外侧的表面,即,配置在位于与从第三连接部63朝向第二连接部6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三连接部63的表面。
另外,在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中均是: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和覆盖构件以及集电极耳组的配置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配置构成,只要是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和覆盖构件夹持集电极耳组的构成即可,可以是任意的配置构成。例如,覆盖构件以及集电极耳组可以配置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的侧方向内侧。
在此,说明接合部71、72、73以及74的构成,由于接合部71、72、73以及74均具有同样的构成,因此仅说明接合部71的构成。参照图8以及图9,在铆接接合时,在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与覆盖构件54之间夹着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地重叠的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设置铆接连接用的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另外,图8是表示在图2的组装体101中电极体20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与正极集电体50连接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从方向IX观察通过图8的电极体20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正极集电体50的接合部71和连接用的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的剖面的剖面侧视图。
模具工具81具有:其端部的承受面81a、和从承受面81a凹陷且具有圆筒状的形状的凹部81b。冲头工具82具有:其端部的按压面82a、和作为从按压面82a突出的圆柱状的突起的冲头82b。在铆接接合时,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按该顺序被重叠。而且,模具工具81使承受面81a朝向覆盖构件54地配置在覆盖构件54上,冲头工具82使按压面82a朝向第二连接部52地配置在第二连接部52上。此时,模具工具81的承受面81a以及凹部81b和冲头工具82的按压面82a以及冲头82b分别位于隔着覆盖构件54、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第二连接部52而相互面对的位置。进而,模具工具81位于冲头工具82的下方。
若冲头工具82朝向模具工具81而向下方按压,则冲头82b一起按压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使得以向模具工具81的凹部81b内突出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进而,也可以由埋入模具工具81的凹部81b的底部且能够在轴向上滑动的圆柱状的其他冲头(未图示),在从凹部81b的底部突出的方向上即在上方按压覆盖构件54而使得发生塑性变形。
其结果,发生了塑性变形的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形成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那样的从覆盖构件54的平坦的表面54a突出的有底圆筒状的铆接接合部90。另外,铆接接合部9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图10是从接合部71的铆接接合部90的突出侧观察图8的铆接接合后的接合部71的立体图。图11是从方向XI观察在接合部71的铆接接合部90的径向切断图10的接合部71的剖面的剖视图。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铆接接合部90受到基于埋入模具工具81的凹部81b的底部的冲头的按压而形成。
在铆接接合部90中,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相互密接而成为一体来变形,在使覆盖构件54位于最外侧的状态下形成了有底圆筒状的形状。而且,铆接接合部90在位于最内侧的第二连接部52的内侧形成了圆筒状的内侧凹部90a。这种铆接接合部90具有如下的立体构造,即,以进入突出地塑性变形的覆盖构件54的内侧且仿效覆盖构件54的内侧的形状的方式,第二连接部52以及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发生了塑性变形。在该立体构造中,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以仿效冲头工具82的冲头82b的形状以及彼此的形状的方式发生了变形。而且,在覆盖构件54侧,第二连接部52和覆盖构件54均在从第二连接部52朝向覆盖构件54的方向上突出,在第二连接部52侧,第二连接部52和覆盖构件54均在从第二连接部52朝向覆盖构件54的方向上凹陷。
在如上述的铆接接合部90中,形成了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之间的接合。进而,通过其他冲头从模具工具81的凹部81b的底部对覆盖构件54进行按压,从而在作为铆接接合部90的突出端的底部形成了扁平的截圆锥状的外侧凹部90b。在外侧凹部90b及其周边,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的变形形状变得复杂,由此,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之间的接合强度得以提高。
此外,覆盖构件54形成得比第二连接部52薄。因而,变形更大的覆盖构件54易于比变形更小的第二连接部52发生变形。由此,能够以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覆盖构件54相互密接而成为一体的状态形成铆接接合部90的有底圆筒形状。由此,铆接接合部90中的接合强度得以提高。
如上述那样形成铆接接合部90的铆接方法有时被称作打弯铆接。应用于铆接接合部90的打弯铆接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可以是任意方法。此外,铆接接合部90可以并非如上述那样在从第二连接部52朝向覆盖构件54的方向上突出,而是形成为在从覆盖构件54朝向第二连接部52的方向上突出。
此外,在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上,在铆接接合部90的周围形成有刚性变化部91。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是覆盖构件54中的对置的2个宽幅的平坦的表面之中的位于铆接接合部90的突出方向的表面。刚性变化部91是在刚性变化部91或者其附近使覆盖构件54的刚性变化的要素。刚性变化部91与铆接接合部90一起构成接合部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刚性变化部91是从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突出的带状的突起。刚性变化部(以下也称作带状突起)91是在覆盖构件54的平坦的外表面54a上包围铆接接合部90的连续的环状的带状突起。带状突起91与覆盖构件54一体成型,即,由与覆盖构件54相同的材料制作,从覆盖构件54连续地延伸。带状突起91配置在远离铆接接合部90的位置,具体而言,配置为从外表面54a上的铆接接合部90的根部向径向外侧远离。或者,带状突起91可以配置在铆接接合部90的根部。即,带状突起91在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上配置在铆接接合部90的侧方。
带状突起91可以在制造覆盖构件54时一起形成,也可以在制造覆盖构件54后通过实施压力加工等加工来形成,还可以在基于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的铆接时形成。在铆接时形成带状突起91的情况下,可以在与覆盖构件54抵接的模具工具81的承受面81a形成有用于使覆盖构件54变形来形成带状突起91的凹凸。或者,带状突起91可以在基于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的铆接之后形成。
在覆盖构件54,形成有带状突起91的部位具有比在侧方外侧与带状突起91相邻的部位大的剖面尺寸,因此具有比在侧方外侧与带状突起91相邻的部位高的刚性。其中,带状突起91的侧方外侧的部位是:在沿着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的方向上,与形成有位于带状突起91的侧方内侧的铆接接合部90的部位夹着带状突起91而位于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因而,在带状突起91的外侧,如从第二连接部52剥离覆盖构件54的弯曲载荷作用于覆盖构件54的情况下,覆盖构件54在带状突起91的外侧附近首先弯曲,能抑制在带状突起91的内侧发生变形。尤其是,带状突起91在铆接接合部90的整个外周以包围铆接接合部90的方式连续延伸,因此对于覆盖构件54从任意方向作用如上述那样的弯曲载荷,均可抑制在带状突起91的内侧覆盖构件54发生变形。
另一方面,若在未形成带状突起91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的弯曲载荷作用于覆盖构件54,则覆盖构件54以铆接接合部90的根部扩展到径向外侧的方式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变高。覆盖构件54如此变形,从而铆接接合部90中的接合变得松动或者破裂。由此,带状突起91提高了铆接接合部90的耐久性。另外,在接合部72、73以及74中,也与接合部71同样形成铆接接合部90以及带状突起91。
参照图7、图8、图9以及图12,示出正极集电体50和电极体20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的接合部71以及72。另外,图12是将图5中的电极体20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正极集电体50的接合部71以及72放大来表示的侧视图。接合部71的铆接接合部90和接合部72的铆接接合部90,关于正极集电体50而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突出。由此,特别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正极集电体50与电极体20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连接时,使接合部71以及72之中的要实施连接的接合部比另一个接合部更靠下方,要实施连接的接合部放置于模具工具81。由此,要实施连接的接合部向模具工具81的放置以及固定,从铆接的开始到完成都是容易的。
此外,在作为冲头工具82向模具工具81按压的按压方向的从正极集电体50的第三连接部53朝向第二连接部52的方向上,即,在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的层叠方向上,接合部71以及72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因而,在接合部71以及72中,分别能够单独实施基于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的铆接。此外,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中包含的正极集电极耳21c并非在1个接合部与正极集电体50连接,而是在2个接合部71以及72与正极集电体50连接,因此各接合部71以及72中的通过铆接连接的正极集电极耳21c的数量变少。由此,能够在不增大铆接接合部90的情况下增大铆接接合部90中的接合强度。另外,关于正极集电体50和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的接合部71以及72进行了说明,但负极集电体60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的接合部73以及74也具有与上述同样的构成、作用以及效果。
如上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具备:具有导电性且相互接合的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和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蓄电元件100具有对正极集电体50和覆盖构件54以及55进行接合且在从正极集电体50朝向覆盖构件54以及55的方向上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并具有对负极集电体60和覆盖构件64以及65进行接合且在从负极集电体60朝向覆盖构件64以及65的方向上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在各自的铆接接合部90的侧方包括作为刚性变化部的带状突起91。
在上述的构成中,分别形成有铆接接合部90的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刚性在位于铆接接合部90的侧方的带状突起91中发生变化。因而,在比与铆接接合部90相反的一侧的带状突起91更靠外侧的部位处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承受弯曲载荷时,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在带状突起91或者其附近能够首先变形。由此,可抑制铆接接合部90变形所引起的铆接接合的卡合解除。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带状突起91从铆接接合部90的侧方的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各自的表面突出。例如,带状突起91从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突出。在上述的构成中,在形成有带状突起91的部位,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刚性得以提高。因而,在比带状突起91更靠外侧的部位处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承受弯曲载荷时,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在带状突起91的外侧附近能够首先变形。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在铆接接合部90中,正极集电体50和覆盖构件54或者55,在覆盖构件54或者55侧均在从正极集电体50朝向覆盖构件54或者55的方向上突出,并且,在正极集电体50侧均在从正极集电体50朝向覆盖构件54或者55的方向上凹陷。在上述的构成中,正极集电体50和覆盖构件54或者55成为一体来变形,形成铆接接合部90。这种铆接接合部90能够形成正极集电体50和覆盖构件54或者55的可靠接合。另外,负极集电体60和覆盖构件64以及65也具有与上述同样的构成且起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在正极集电体50与覆盖构件54以及55之间夹持正极板21。具体而言,夹持正极板21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在上述的构成中,在铆接接合部90,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当中的多个正极集电极耳21c与正极集电体50和覆盖构件54以及55成为一体来变形。由此,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通过伴有铆接的接合而与正极集电体50稳固连接。另外,负极集电体60、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和覆盖构件64以及65也具有与上述同样的构成且起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铆接接合部90突出的一侧的覆盖构件54以及55具有比正极集电体50薄的厚度。具体而言,覆盖构件54以及55具有比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薄的厚度。在上述的构成中,在铆接接合部90,覆盖构件54以及55的变形比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的变形大,但覆盖构件54以及55比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易于变形。由此,覆盖构件54或者55和第二连接部52或者第三连接部53能够以成为一体地仿效用于铆接接合的冲头工具82的冲头82b的形状以及彼此的形状的方式变形。由此,能够形成稳固且可靠的铆接接合部90。另外,负极集电体60和覆盖构件64以及65也具有与上述同样的构成且起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具备: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层叠了正极板21以及负极板22的电极体20、对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和电极体20进行连接的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在蓄电元件100中,正极板21具有层叠了朝向正极端子30突出的1个以上的正极集电极耳21c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与正极集电体50连接。负极板22具有层叠了朝向负极端子40突出的1个以上的负极集电极耳22c的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与负极集电体60连接。进而,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分别与正极集电体50具有从其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同样,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分别与负极集电体60具有从其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
在上述的构成中,正极集电极耳21c分为多个例如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来层叠,负极集电极耳22c分为多个例如2个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来层叠。由此,1个集电极耳组中的集电极耳的层叠方向的厚度降低,因此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分别与正极集电体50的铆接接合、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分别与负极集电体60的铆接接合变得容易。进而,由于能够减小用于铆接接合的冲头工具82的冲头82b的直径,因此能够减小铆接接合部90的突出直径,并且,能够减小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的从电极体20的端部20a突出的突出长度。
此外,进而,通过铆接接合来进行接合,从而在接合时,从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的正极基材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的负极基材所产生的金属粒子以及金属粉末的发生被抑制得较低。由此,以所产生的金属粒子以及金属粉末为原因的正极板21与负极板22的短路的发生被抑制。例如,若从负极基材所产生的金属粒子以及金属粉末到达正极板21,则有可能导致被离子化而流动,进而浸透隔离件23至负极板22析出。若负极板22的析出物生长并堆积,则所堆积的析出物有可能引起正极板21与负极板22的内部短路。横向卷绕型的电极体20在使盖体12为上方来配置蓄电元件100时,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位于电极体20的上部。抑制金属粒子以及金属粉末的产生对于抑制从各集电极耳组向电极体20内的金属粒子以及金属粉末的侵入是有效的。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在正极集电极耳21c的层叠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即,在正极集电极耳21c的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位于不同的位置。同样,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在负极集电极耳22c的层叠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即,在负极集电极耳22c的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位于不同的位置。
在上述的构成中,多个正极集电极耳21c在其层叠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分为多束来构成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多个负极集电极耳22c在其层叠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分为多束来构成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由此,在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各自的铆接接合时,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能够在电极体20的卷绕方向上错开位置来实施各自的接合。同样,在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各自的铆接接合时,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能够在电极体20的卷绕方向上错开位置来实施各自的接合。由此,在多个正极集电极耳21c之间,各自的突出长度能够设为相等,在多个负极集电极耳22c之间,各自的突出长度能够设为相等。因此,能够形成正极集电极耳21c以及负极集电极耳22c的突出长度被抑制了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具有与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接合的多个连接部52、53、62以及63。进而,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连接部52以及53之中的相互对应的正极集电极耳组以及连接部具有从其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同样,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和连接部62以及63之中的相互对应的负极集电极耳组以及连接部具有从其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在上述的构成中,集电极耳组21d、21e、22d以及22e分别与对应的连接部52、53、62以及63铆接接合,因此铆接接合变得容易。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正极集电体50和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一起具有的2个铆接接合部90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同样,负极集电体60和2个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一起具有的2个铆接接合部90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在上述的构成中,在以夹着正极集电体50的方式将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与正极集电体50的连接部52以及53连接时,在各自的接合部71以及72,通过从不同侧的铆接而形成2个铆接接合部90。由此,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正极集电体50的接合变得容易。2个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和负极集电体60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外表面形成有作为刚性变化部的带状突起91,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与外表面对置的内表面形成带状突起91,也可以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外表面以及内表面形成带状突起91。此外,带状突起91可以不形成于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而形成于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和负极集电体60的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或者除了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还形成于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和负极集电体60的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在该情况下,带状突起91可以形成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的一个表面,也可以形成在位于彼此对置的位置的2个表面。进而,带状突起91形成于覆盖构件和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的情况下,在覆盖构件和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的层叠方向上,位置可以彼此一致,也可以彼此不同。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虽然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外表面作为刚性变化部被形成的带状突起91具有连续的环状的平面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另外,平面形状,例如是从与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带状突起91的形状。基于突起的刚性变化部可以由形成对环状形状进行了分断的形状的多个突起来构成。在该情况下,多个突起可以由带状突起以及/或者点状突起构成。进而,基于突起的刚性变化部的平面形状可以是直线状的线段、伴有弯曲的线段、椭圆、长圆、多边形等或者它们的组合等的任意形状。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基于突起的刚性变化部可以只是配置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中的能够施加弯曲载荷的部位与铆接接合部90之间。由此,刚性变化部能够抑制弯曲载荷传递到铆接接合部90的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
例如,如表示图10的接合部71的带状突起91的另一例的图13所示,基于突起的刚性变化部可以是从圆筒状的铆接接合部90朝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的带状突起91a。在图13中,形成有4个带状突起91a。带状突起91a在带状突起91a的长边方向上提高覆盖构件54中的形成有带状突起91a的部位的弯曲刚性。
或者,如表示图10的接合部71的带状突起91的再一例的图14所示,基于突起的刚性变化部可以是如与铆接接合部90相邻且不与铆接接合部90交叉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带状突起91b。在图14中,2个带状突起91b以彼此沿着铆接接合部90的两侧的方式形成为例如彼此大致平行。进而,各带状突起91b具有比铆接接合部90的根部的直径长的长度。将铆接接合部90在与带状突起91b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别投影至带状突起91b的情况下,各带状突起91b的两端从铆接接合部90的投影像突出。这种覆盖构件54在例如关于带状突起91b而与铆接接合部90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即在带状突起91b的外侧的部位承受弯曲载荷时,覆盖构件54在带状突起91b的外侧附近首先弯曲。由此,铆接接合部90中的覆盖构件54的变形的发生被抑制。在具有直线状的形状的带状突起91b,较之于具有环状的形状的带状突起91的情况,覆盖构件54能够容易弯曲。此外,比铆接接合部90大且在两侧伸出地延伸的带状突起91b,能够将覆盖构件54的变形带给铆接接合部90的影响抑制得较低。
[变形例1]
作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变形例1,列举有如以下的构成。具体而言,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在覆盖构件、正极集电极耳组或者负极集电极耳组、与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的接合部,作为刚性变化部,绕着铆接接合部90而形成有环状的带状的凹部,以代替带状突起。另外,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变形例1的图,是表示图10的接合部71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6是从方向XVI观察在接合部71的铆接接合部90的径向切断图15的接合部71的剖面的剖视图。另外,由于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的接合部的构成是同样的,因此以下仅对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和覆盖构件54的接合部71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由于与上述的附图中的参照符号相同的符号的构成要素为相同或者同样的构成要素,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若参照图15以及图16,则在接合部71,在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上形成有从外表面54a凹陷的作为环状的带状的凹部的沟槽状凹部92。沟槽状凹部92是在覆盖构件54的平坦的外表面54a上包围铆接接合部90的连续的环状的沟槽。沟槽状凹部92通过构成覆盖构件54的材料来形成,即,所述沟槽状凹部92为覆盖构件54的一部分。沟槽状凹部92在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上配置于铆接接合部90的侧方,虽然在本例中,配置于远离铆接接合部90的位置处,但也可以配置于铆接接合部90的根部。
沟槽状凹部92可以在制造覆盖构件54时一起形成,也可以在制造覆盖构件54后通过实施压力加工等加工来形成,还可以在基于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的铆接时形成。在铆接时形成沟槽状凹部92的情况下,可以在与覆盖构件54抵接的模具工具81的承受面81a,形成用于使覆盖构件54变形来形成沟槽状凹部92的突起。或者,沟槽状凹部92也可以在基于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的铆接之后形成。
在覆盖构件54中,由于形成有沟槽状凹部92的部位具有比在侧方外侧与沟槽状凹部92相邻的部位小的剖面尺寸,因此具有比在侧方外侧与沟槽状凹部92相邻的部位低的刚性。因此,在沟槽状凹部92的外侧,如从第二连接部52剥离那样的弯曲载荷作用于覆盖构件54时,覆盖构件54在沟槽状凹部92的位置首先弯曲,从而能够抑制在沟槽状凹部92的内侧的变形的发生。特别是,由于沟槽状凹部92在铆接接合部90的整个外周以包围铆接接合部90的方式连续延伸,因此对于覆盖构件54从任意方向作用如上述的这种弯曲载荷,均能抑制在沟槽状凹部92的内侧的覆盖构件54的变形。此外,在接合部72、73以及74中,也与接合部71同样形成铆接接合部90以及沟槽状凹部92。
此外,由于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的其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是同样的,因此省略其说明。进而,根据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同样的效果。此外,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覆盖构件54作为刚性变化部而包括铆接接合部90的侧方的作为从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凹陷的带状的凹部的沟槽状凹部92。在上述的构成中,在覆盖构件54中的形成有沟槽状凹部92的部位,覆盖构件54的刚性降低。因而,覆盖构件54在关于沟槽状凹部92而与铆接接合部90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即在沟槽状凹部92的外侧的部位承受弯曲载荷时,覆盖构件54能够在沟槽状凹部92首先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由于上述弯曲载荷的作用而在铆接接合部90发生变形。此外,在覆盖构件55、64以及65,可以与覆盖构件54同样地也形成有沟槽状凹部92,这种沟槽状凹部92能够起到与形成在覆盖构件54的沟槽状凹部92同样的效果。
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沟槽状凹部92形成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外表面,但并不限定于此。沟槽状凹部92也可以配置在与上述的带状突起91的配置场所同样的场所。
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作为刚性变化部的沟槽状凹部92具有连续的环状的平面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基于凹部的刚性变化部可以由形成对环状形状进行了分断的形状的多个凹部来构成。在该情况下,多个凹部可以由沟槽状凹部以及/或者点状凹部构成。进而,基于凹部的刚性变化部的平面形状可以是直线状的线段、伴有弯曲的线段、椭圆、长圆、多边形等或者它们的组合等任意形状。例如,如表示图15的接合部71的沟槽状凹部92的另一例的图17所示,沟槽状凹部可以是具有在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上包围铆接接合部90的矩形形状的平面形状的沟槽状凹部92a。这种沟槽状凹部92a也能够起到与环状的沟槽状凹部92同样的效果。
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基于凹部的刚性变化部可以只是配置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中的能够施加弯曲载荷的部位与铆接接合部90之间。由此,刚性变化部能够抑制弯曲载荷传递到铆接接合部90的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例如,如表示图15的接合部71的沟槽状凹部92的再一例的图18所示,基于沟槽状凹部的刚性变化部也可以是2个直线状的沟槽状凹部92b。沟槽状凹部92b能够具有与图14所示的带状突起91b同样的配置构成。在沟槽状凹部92b的外侧的部位承受弯曲载荷时,覆盖构件54在沟槽状凹部92b首先弯曲。由此,能够抑制在铆接接合部90的覆盖构件54的变形的发生。具有直线状的形状的沟槽状凹部92b与具有环状的形状的沟槽状凹部92相比,能够易于使覆盖构件54弯曲。比铆接接合部90大且在两侧伸出地延伸的沟槽状凹部92b,将覆盖构件54的变形带给铆接接合部90的影响抑制得较低。
[变形例2]
作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变形例2,列举有如以下的构成。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在变形例2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在覆盖构件、正极集电极耳组或者负极集电极耳组、与正极集电体或者负极集电体的接合部,作为刚性变化部,绕着铆接接合部90而环状的带状突起以及环状的带状凹部形成在相互对置的位置。另外,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变形例2的图,是表示图11的接合部71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若参照图19,则在接合部71,在覆盖构件54的外表面54a上形成有从外表面54a突出的带状突起93a,在与外表面54a对置的覆盖构件54的内表面54b上形成有从外表面54a凹陷的沟槽状凹部93b。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具有包围铆接接合部90的根部的连续的环状的形状。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位于夹着覆盖构件54而相互对置的位置,即,沟槽状凹部93b位于带状突起93a的背部。沟槽状凹部93b具有沿着带状突起93a的平面形状的平面形状,并且具有沿着带状突起93a的凸形状的剖面形状的凹形状的剖面形状。
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通过构成覆盖构件54的材料来形成。通过将覆盖构件54以形成具有U字状或者S字状的剖面的方式局部弯曲,能够形成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由此,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形成了覆盖构件54的环状的弯曲部93。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配置在远离铆接接合部90的位置,但也可以配置在铆接接合部90的根部。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可以在制造覆盖构件54时一起形成,也可以在制造覆盖构件54后通过实施压力加工等加工来形成。
在覆盖构件54中,形成有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的部位或者其附近部位具有比它们的周围的平坦的部位低的刚性。因而,在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的侧方外侧,在覆盖构件54作用了如从第二连接部52剥离的弯曲载荷的情况下,覆盖构件54在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或者其附近首先弯曲,从而能够抑制在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的内侧的变形的发生。此外,在接合部72、73以及74中,与接合部71同样地也形成有铆接接合部90、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
此外,由于变形例2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的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是同样的,因此省略其说明。进而,根据变形例2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同样的效果。此外,在变形例2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覆盖构件54的沟槽状凹部93b位于覆盖构件54中的与带状突起93a相反的一侧,并且沿着带状突起93a延伸。在上述的构成中,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能够通过弯曲覆盖构件54由此来形成,它们的形成变得容易。此外,在覆盖构件55、64以及65,可以与覆盖构件54同样地也形成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这种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能够起到与形成在覆盖构件54的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同样的效果。
在变形例2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沟槽状凹部93b配置在带状突起93a的背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在从带状突起93a的背部偏离的位置。
在变形例2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外表面形成有带状突起93a,在内表面形成有沟槽状凹部93b,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的内表面形成有带状突起93a,在外表面形成有沟槽状凹部93b。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也可以不形成在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或者除了覆盖构件54、55、64以及65还形成在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和负极集电体60的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在该情况下,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可以分别配置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中的面向覆盖构件的表面、和与覆盖构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中的任一个表面。进而,在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形成在覆盖构件和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的情况下,在覆盖构件和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的层叠方向上,位置可以彼此一致,也可以彼此不同。
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的配置以及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变形例所记载的配置以及形状。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的配置以及形状也可以与如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中所记载的带状突起以及沟槽状凹部的配置以及形状同样。
[变形例3]
作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变形例3,列举有如以下的构成。具体而言,如图20所示,在变形例3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构成为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各自的1个连接部与电极体20的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或者2个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连接。另外,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变形例3的图,是表示图12的正极集电体50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另外,由于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具有同样的构成,因此以下仅对正极集电体50进行说明。
若参照图3以及图20,则正极集电体50一体地具有与正极端子30的轴部30b连接的板状的第一连接部51、和从第一连接部51突出的板状的第四连接部252。本变形例的正极集电体50不具有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在此,第四连接部252为集电体的板部的一例。
第四连接部252在与第一连接部51交叉的方向上从第一连接部51连续地延伸。第四连接部252具有位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并且为宽幅、平坦的2个表面252a以及252b。第四连接部252通过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与正极集电极耳组21e之间地延伸。第四连接部252的表面252a面向正极集电极耳组21e并且与正极集电极耳组21e相邻。第四连接部252的表面252b面向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并且与正极集电极耳组21d相邻。
正极集电极耳组21d被第四连接部252的表面252b以及覆盖构件54夹持,并与第四连接部252以及覆盖构件54一起被铆接。由此,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与第四连接部252连接。正极集电极耳组21e被第四连接部252的表面252a以及覆盖构件55夹持,并与第四连接部252以及覆盖构件55一起被铆接。由此,正极集电极耳组21e与第四连接部252连接。即,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与1个第四连接部252连接。在周围伴有带状突起91而形成在覆盖构件54的铆接接合部90、和在周围伴有带状突起91而形成在覆盖构件55的铆接接合部90,关于第四连接部252而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即,覆盖构件54的铆接接合部90从正极集电极耳组21d朝向覆盖构件54突出,覆盖构件55的铆接接合部90从正极集电极耳组21e朝向覆盖构件55突出。此外,与正极集电体50同样地,负极集电体60也具有连接2个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的第四连接部。
此外,由于变形例3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的其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是同样的,因此省略其说明。进而,根据变形例3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同样的效果。此外,在变形例3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正极集电体50具有配置在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之间的第四连接部252,负极集电体60具有配置在2个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之间的第四连接部。进而,正极集电体50的第四连接部252和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具有从各自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同样地,负极集电体60的第四连接部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具有从各自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90。在上述的构成中,在多个正极集电极耳21c被分为两个、且在正极集电体50的第四连接部252的两侧构成了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的情况下,能够从夹着第四连接部252的两侧对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进行铆接接合。由此,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的铆接接合变得容易。负极集电体60的第四连接部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在变形例3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在铆接接合部90的周围形成有带状突起91,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形成有沟槽状凹部92,也可以形成有带状突起93a以及沟槽状凹部93b。
在变形例3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在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的1个第四连接部连接有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或者负极集电极耳组,但也可以连接有3个以上的正极集电极耳组或者负极集电极耳组。
[其他的变形例]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即,应该认为,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在全部方面均为例示,并非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的说明来表示,而是由要求保护的范围来表示,意图包括与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在电极体20的端部20a配置有2个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2个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但并不限定于此。在电极体20的端部20a,可以配置有1个正极集电极耳组,也可以配置有3个以上的正极集电极耳组。同样地,在端部20a,可以配置有1个负极集电极耳组,也可以配置有3个以上的负极集电极耳组。进而,正极集电极耳组和负极集电极耳组也可以配置在电极体20的端部20a以及20b双方。在该情况下,正极集电极耳组可以仅配置在电极体20的端部20a以及20b当中的一方或者配置在电极体20的端部20a以及20b双方,负极集电极耳组可以仅配置在电极体20的端部20a以及20b当中的另一方或者配置在电极体20的端部20a以及20b双方。
在上述构成的情况下,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具有与正极集电极耳组的数量以及负极集电极耳组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连接部,可以在1个连接部连接有1个正极集电极耳组或者负极集电极耳组。或者,也可以在1个连接部连接有2个以上的正极集电极耳组或者负极集电极耳组,也可以连接有所有的正极集电极耳组或者负极集电极耳组。
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铆接接合部90对正极集电体50和电极体20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进行连接,并对负极集电体60和电极体20的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进行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作为其构成要素包括其他构件的导电性的引线板,铆接接合部90可以对连接至正极集电体50的引线板和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进行连接,也可以对连接至负极集电体60的引线板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进行连接。进而,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可以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而与引线板接合。
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以从电极体20的端部20a竖立的方式突出。进而,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在竖立的状态下被接合。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也和负极集电体60的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在竖立的状态下被接合。但是,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的接合时的状态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正极集电体50的第二连接部52以及第三连接部53也可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部51而折弯,正极集电体60的第二连接部62以及第三连接部63也可以是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部61折弯。在该情况下,竖立的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在与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铆接接合后,与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一起被折弯,正极集电极耳21c以及负极集电极耳22c以沿着盖体12的方式延伸。另外,折弯时,突起状的铆接接合部可以以被压扁的方式变形。由于形成铆接接合部的各构件以相互嵌合的方式变形,因此构件间的接合强度变高。
这种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及21e、负极集电极耳组22d及22e、以及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在盖体12的短边方向上,即,在与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折弯。在也是折弯方向的电极体20的层叠方向上观察时,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及21e、以及负极集电极耳组22d及22e配置为相互错开。因此,在折弯时,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及21e、以及负极集电极耳组22d及22相互不发生干涉,从而使折弯处理变得容易。
此外,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电极体20中,虽然在每一次卷绕时配置了2个正极集电极耳21c以及2个负极集电极耳22c,但也可以为1个。在该情况下,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及21e、以及负极集电极耳组22d及22e能够通过正极集电极耳21c以及负极集电极耳22c的层叠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层叠厚度。由此,正极集电极耳组21d及21e、以及负极集电极耳组22d及22e能够增大折弯时的折弯角度,从而使折弯处理变得容易,进而也使铆接接合变得容易。
虽然在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中,第二连接部52及62、以及第三连接部53及63与第一连接部51以及61大致垂直地延伸,但并不限定于此。同样地,虽然第四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大致垂直地延伸,但也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连接部52及62、以及第三连接部53及63可以沿着第一连接部51以及61延伸,第四连接部可以沿着第一连接部延伸。在该情况下,与第一连接部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可以在形成铆接接合部90后以沿着第一连接部延伸的方式被弯曲。被弯曲的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的铆接接合部90可以不向电极体20突出,而是朝向正极端子30或者负极端子40突出。由此,能够抑制铆接接合部90与电极体20接触而导致的使正极板21以及负极板22变形且使隔离件23破损,使正极板21以及负极板22相互短路的情况。此外,在如上述那样使铆接接合部90突出的情况下,第四连接部中的2个铆接接合部90可以在同样的朝向上突出。
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铆接接合部90通过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形成为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铆接接合部90可以在基于模具工具81以及冲头工具82的铆接之后,受到作为突出端的底部的按压而以被压扁的方式变形。由此,形成铆接接合部90的各构件以彼此嵌合的方式变形,因此构件间的接合强度变高。进而,铆接接合部90也可以不被完全压扁,而是从覆盖构件突出。由此,保持了铆接接合部90的立体构造,铆接接合部90中的接合强度进一步变高。
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电极体20具备正极集电极耳组21d以及21e和负极集电极耳组22d以及22e,但也可以不具备。例如,在电极体20中,也可以在正极板21的缘部21a包括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露出正极基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在负极板22的缘部22b包括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露出负极基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在该情况下,铆接接合部可以对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和正极集电体进行连接,并对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和负极集电体进行连接。
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铆接接合部90应用于电极体20和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的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导电性的任意2个以上的构件的连接。
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电极体20为对被重叠的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离件进行卷绕而形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但并不限定于此。电极体既可以为重叠多个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离件而形成的堆叠型的电极体,也可以为将重叠在一起的一组或者二组以上的、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离件多次折弯而形成的Z型的电极体。
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1个电极体20。然而,蓄电元件也可以为具备2个以上的电极体的构成。
虽然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为具备横向卷绕型的电极体20的构成,但也可以为在使卷绕轴A沿着容器10的盖体12的朝向上配置有电极体的纵向卷绕型的电极体的构成。
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虽然正极端子30和正极集电体50为分体的,并且负极端子40和负极集电体60为分体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正极端子30和正极集电体50被一体成型,负极端子40和负极集电体60被一体成型。在该情况下,上部绝缘构件31以及下部绝缘构件32可以通过插入成型等一体化成型方法而与盖体12、正极端子30以及正极集电体50一体化地成型。同样地,上部绝缘构件41以及下部绝缘构件42也可以通过插入成型等一体化成型方法而与盖体12、负极端子40以及负极集电体60一体化地被成型。
此外,在如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例示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能够作为比较大型的二次电池而被使用。这种比较大型的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优选为3Ah(安培小时)以上,更优选为10Ah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Ah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30Ah以上。这种蓄电元件能够应用于例如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以及插入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等的车辆用电源、以及备份用的无停电电装置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等的电力储存用电源等中。
此外,对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任意组合而构筑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如上述的蓄电元件而实现,在具备1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中也能够实现。例如,本发明能够作为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00的蓄电装置而实现。蓄电装置具备排列配置的多个蓄电单元,各蓄电单元由例如排成一列且相互电连接的多个蓄电元件100构成。根据上述的构成,多个蓄电元件100作为1个单元而被使用,并且能够与蓄电装置所需的电容量、蓄电装置的形状以及尺寸等相对应地选择蓄电单元的数量以及排列。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00且为高输出的蓄电装置也能够作为如上述的车辆用电源而进行搭载。进而,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00且为高输出的蓄电装置不仅可以设为汽车的电源,而且还可以设为无人输送车(AGV)、电车等电动移动体的电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等。

Claims (5)

1.一种蓄电元件,具备:
电极端子;
电极体,层叠了正极板以及负极板;以及
集电体,对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电极体进行连接,
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负极板当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与所述集电体接合的多个极耳组,所述极耳组层叠了朝向所述电极端子突出的1个以上的极耳,
所述多个极耳组之中的至少1个极耳组和所述集电体具有从任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铆接接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多个极耳组在所述极耳的层叠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集电体具有与所述多个极耳组接合的多个板部,
所述多个极耳组以及所述多个板部之中的对应的极耳组以及板部具有从任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所述铆接接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集电体具有配置在所述多个极耳组中的2个极耳组之间的板部,
所述板部以及所述2个极耳组分别具有从任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所述铆接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集电体以及所述2个极耳组所具有的2个铆接接合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
CN201710273691.6A 2016-04-25 2017-04-24 蓄电元件 Pending CN1074529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7547 2016-04-25
JP2016087547 2016-04-25
JP2017-039452 2017-03-02
JP2017039452A JP2017199652A (ja) 2016-04-25 2017-03-02 蓄電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2935A true CN107452935A (zh) 2017-12-08

Family

ID=60239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73691.6A Pending CN107452935A (zh) 2016-04-25 2017-04-24 蓄电元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199652A (zh)
CN (1) CN10745293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6489A (zh) * 2020-09-08 2022-03-08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2703B2 (ja) * 2017-06-26 2021-11-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JP7415397B2 (ja) 2019-09-27 2024-01-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CN115000643A (zh) * 2022-06-01 2022-09-02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结构及电芯制备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1199A (ja) * 2002-08-02 2004-03-04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池
JP2004273178A (ja) * 2003-03-06 2004-09-30 Toyota Motor Corp 端子と電極箔が塑性接合された蓄電装置とその製法
US20070231684A1 (en) * 2006-03-31 2007-10-04 Yasuo Takano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2009088033A (ja) * 2007-09-27 2009-04-23 Nippon Chemicon Corp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CN101662004A (zh) * 2008-08-26 2010-03-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01478372U (zh) * 2009-09-04 2010-05-19 嘉卓远东企业有限公司 锂系列二次电池组合极耳及锂系列二次电池
CN102084518A (zh) * 2008-07-02 2011-06-01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5086566B2 (ja) * 2006-06-13 2012-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
CN202564467U (zh) * 2011-02-28 2012-11-2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3311490A (zh) * 2013-04-28 2013-09-18 潘珊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JP2014165073A (ja) * 2013-02-26 2014-09-08 Gs Yuasa Corp 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1199A (ja) * 2002-08-02 2004-03-04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池
JP2004273178A (ja) * 2003-03-06 2004-09-30 Toyota Motor Corp 端子と電極箔が塑性接合された蓄電装置とその製法
US20070231684A1 (en) * 2006-03-31 2007-10-04 Yasuo Takano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5086566B2 (ja) * 2006-06-13 2012-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
JP2009088033A (ja) * 2007-09-27 2009-04-23 Nippon Chemicon Corp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CN102084518A (zh) * 2008-07-02 2011-06-01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62004A (zh) * 2008-08-26 2010-03-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盖板组件、电池及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01478372U (zh) * 2009-09-04 2010-05-19 嘉卓远东企业有限公司 锂系列二次电池组合极耳及锂系列二次电池
CN202564467U (zh) * 2011-02-28 2012-11-2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2014165073A (ja) * 2013-02-26 2014-09-08 Gs Yuasa Corp 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3311490A (zh) * 2013-04-28 2013-09-18 潘珊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6489A (zh) * 2020-09-08 2022-03-08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99652A (ja) 2017-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37035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104795586B (zh) 蓄电元件
US20140087217A1 (en) Battery cell having a click spring area integrated into the housing coer plate
CN103137909B (zh) 蓄电元件
KR102314081B1 (ko) 탭을 갖는 이차 전지
CN107112488A (zh) 蓄电元件
CN107452935A (zh) 蓄电元件
CN108028342A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11070918A (ja) 電池
CN108701802B (zh) 能量存储装置和用于制造能量存储装置的方法
EP2884559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8701783A (zh) 袋型二次电池和袋膜形成装置
CN103733417A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元、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和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CN209344131U (zh) 袋型二次电池及包括其的电池模块、电池组和汽车
CN108028343A (zh) 蓄电元件
CN107887535A (zh) 蓄电元件
CN108701805A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US20190379028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JP2019204799A (ja)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CN103682465A (zh) 蓄电元件
US10644295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110165275A (zh) 电池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US20170331078A1 (en) Prismatic Electrochemical Cell
JP6045286B2 (ja) 円筒形蓄電素子
CN108496264A (zh) 蓄电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