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0100B -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0100B
CN107450100B CN201610379833.2A CN201610379833A CN107450100B CN 107450100 B CN107450100 B CN 107450100B CN 201610379833 A CN201610379833 A CN 201610379833A CN 107450100 B CN107450100 B CN 107450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ness
thin
thin reservoir
reservoir
basic fu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798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50100A (zh
Inventor
高君
曹思远
吕雪雁
陆红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37983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501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50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0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50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0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将工区范围内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以获取地质基函数空间,将多个第二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以获取多个展开系数,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二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判断最大概率厚度与对应的第二薄储层的实际厚度之差是否在预设阈值内,若是,对所述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判断预测有效的概率是否满足预设精度,若满足,利用地质基函数空间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本发明的方法由时间域地震记录直接估测薄储层厚度,该方法操作便捷,适用性强,对薄砂岩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Description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发展,勘探对象已经从常规的构造油气藏转变为非常规、隐蔽型岩性油气藏等。目前,国内大部分油田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薄(互)储层开始成为油田持续开发的主力目标,针对薄储层的地球物理预测和描述成为油气上游业务的一大难题。
薄储层一般是指厚度小于1/4个地震波波长,地震无法分辨的储层,其厚度往往小于20米,这类储层通常存在横向连通性差,侧向尖灭快的特点,因此对于这类储层的地震解释对比追踪非常困难。常规的储层预测方法也由于分辨能力有限,难以识别这类储层,多年来,国内外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在薄储层和薄互储层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1973年,Widess率先提出薄储层定量化的概念,从波形复合的角度出发,将薄储层定义为厚度小于入射地震子波主波长的1/4,并论证了薄储层分辨的极限为1/8主波长,该定义的局限在于忽略了薄互储层层间多次波的影响因素。1980年,Koefoed和Voogd弥补了Widess考虑了薄互储层层间多次波的影响因素,通过薄互储层合成地震模型研究发现,薄储层厚度与地震反射复合波的振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1991年,Brown通过假定地震波的振幅和薄互储层厚度之间存在某种线性关系,估计出了地震薄储层的垂直厚度,实践证明,该方法并不具有普遍适应性。1999年,Partyka等提出的基于短时窗傅立叶变换(STFT)时频分析方法的谱分解技术,后经实践验证,该方法受窗函数类型和时窗长度影响非常严重,一旦时窗长度选择不当,就会产生不真实的谱,因此基于短时窗傅立叶变换的谱分解方法会使得振幅谱的估算产生偏差,于是,随后发展起来的基于连续小波变换(CWT)和S变换(ST)的谱分解处理技术在时窗问题上不断加以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近几年在地震薄储层高分辨分析上取得了相对较大的进展。2001年,Marfurt和Kirlin论证了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的谱分解技术,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墨西哥湾地区,通过提取并分析地震信号不同频率和相位的切片,细致地刻画了地下地质结构的间断性和河道的走向趋势。谱分解技术不依赖地震子波相位,较Widess提出的波峰波谷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2004至2006年,Partyka,Portniaguine和Castagna,Puryear,Chopra等分别对谱分解的反演理论进行了研究,当地层反射系数序列能够同时确定时,对其进行谱分解反演得到的稀疏反射系数可以有效地提高薄储层分辨率。2008年,Charies I.Puryear和John P.Castagna详细论述了薄储层厚度分析以及地层解释的谱分解反演理论及其应用,为薄储层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2008年,Ethan J.和Herbert W通过运用AVO测量的响应谱将截距项和梯度项的地震记录结合在一起进行互谱分解,将地震薄储层的识别能力提高到小于1/8个地震波波长,另外,他们提出的最优方法在理论上甚至可以将地震薄储层的分辨率提高到任意小的厚度,但是最优方法的假设条件太多,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因此,薄储层厚度的定量估算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一种普遍适用性的方法来对薄储层厚度进行预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一种普遍适用性的方法来对薄储层厚度进行预测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工区范围内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多个地震子波,其中,第一薄储层为已知的薄储层;
步骤102,将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以获取地质基函数空间,其中,地质基函数空间由多个地质基函数构成;
步骤103,将多个第二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以获取多个展开系数,其中,第二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除第一薄储层外的已知薄储层,所述展开系数为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的展开式的系数;
步骤104,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二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其中,最大概率厚度为每个展开式中展开系数最大的地质基函数所对应的厚度;
步骤105,判断最大概率厚度与对应的第二薄储层的实际厚度之差是否在预设阈值内,若是,对所述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
步骤106,判断预测有效的概率是否满足预设精度,若满足,转步骤107执行,其中,预测有效的概率为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个数占总的第二薄储层个数的比值;
步骤107,利用地质基函数空间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其中,第三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需要预测的薄储层。
进一步的,步骤107具体包括:
获取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
将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
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所述最大概率厚度即为第三薄储层的厚度。
进一步的,在步骤101之前还包括:
步骤a,获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测井信息,并对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反射特征进行统计,其中,所述反射特征包括第一薄储层的厚度和界面反射系数值;
步骤b,根据多个反射特征构建多个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步骤c,根据叠后地震资料,提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震子波。
进一步的,在步骤b之后,步骤c之前,还包括:
获取地震数据,并对地震数据进行品质分析;
对地震数据进行内插及预处理,以获得地震资料。
进一步的,步骤106还包括,
若预测有效的概率不满足预设精度,转步骤101执行。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工区范围内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多个地震子波,其中,第一薄储层为已知的薄储层;
地质基函数空间获取模块,用于将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以获取地质基函数空间,其中,地质基函数空间由多个地质基函数构成;
展开系数获取模块,用于将多个第二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以获取多个展开系数,其中,第二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除第一薄储层外的已知薄储层,所述展开系数为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的展开式的系数;
最大概率厚度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二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其中,最大概率厚度为每个展开式中展开系数最大的地质基函数所对应的厚度;
预测结果判定模块,用于判断最大概率厚度与对应的第二薄储层的实际厚度之差是否在预设阈值内,若是,判定对所述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
精度判定模块,用于判断预测有效的概率是否满足预设精度,若满足,触发薄储层预测模块,其中,预测有效的概率为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个数占总的第二薄储层个数的比值;
薄储层预测模块,用于利用地质基函数空间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其中,预测有效的概率为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个数占总的第二薄储层个数的比值,第三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需要预测的薄储层。
进一步的,薄储层预测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
将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
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所述最大概率厚度即为第三薄储层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反射特征统计模块,用于获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测井信息,并对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反射特征进行统计,其中,所述反射特征包括第一薄储层的厚度和界面反射系数值;
地层反射系数序列构建模块,用于根据多个反射特征构建多个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地震子波提取模块,用于根据叠后地震资料,提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震子波。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品质分析模块,用于获取地震数据,并对地震数据进行品质分析;
地震资料获取模块,用于对地震数据进行内插及预处理,以获得地震资料。
进一步的,精度判定模块还用于,
若预测有效的概率不满足预设精度,触发参数获取模块。
本发明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通过第一薄储层构建地质基函数空间,并利用第二薄储层对地质基函数空间进行验证,以保证构建的地质基函数空间对未知薄储层厚度的预测准确率可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由时间域地震记录直接估测薄储层厚度,上述方法操作便捷,适用性强,且对薄砂岩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楔形地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图4是根据地层反射系数序列合成的地震记录;
图5是将地震记录各道基于1ms地质基函数展开的系数;
图6是沿着目的层(即第一薄储层)(500ms)将各道的展开系数提取出来的曲线;
图7为工区目的层顶底反射系数比与试油结果统计;
图8为工区目的层顶底反射系数比与双程旅行时的概率统计图;
图9为2ms地质基;
图10为根据地质基展开系数得到的目的层最大概率厚度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工区范围内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多个地震子波,其中,第一薄储层为已知的薄储层。
具体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包括地层介质的岩性、岩相、厚度、物性乃至含流体等信息。地震子波是一段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能量有限且有一定延续长度的信号,它是地震记录中的基本单元。在工区范围内选取多个第一薄储层,即选取多个已知的薄储层,然后获取每个第一薄储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和地震子波。
步骤102,将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以获取地质基函数空间,其中,地质基函数空间由多个地质基函数构成。
具体的,首先定义基:在n维线性空间V中,有n个线性无关的元素{ε12,…,εn},作为空间V的一组基。假设α是V中的任一向量,其与{ε12,…,εn}必定线性相关,可由{ε12,…,εn}线性表示α=a1ε1+a2ε2+…+anεn,其中,系数(a1,a2,…,an)由向量α和{ε12,…,εn}唯一确定,称为α在基{ε12,…,εn}下的坐标。例如,在线性空间P[x] n中(x∈实数集R,n∈正整数集Z),1,x,…,xn是n个线性无关的向量,且每一个次数小于n的多项式均可以被线性表示,即P[x] n是n维的,{1,x,…,xn}是其一组基,在这组基下,多项式f(x)=a0+a1x1+…+anxn的坐标就是各项系数{a0,a1,…,an}。
在一函数空间中选取一组基函数,如果该空间中任一函数均可以由该组基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则称该组基函数是该空间的完备基函数。进一步,如果该组基函数是正交归一化的基函数,则可称该组基函数为正交归一化的完备基函数。
函数空间元素的内积(f,g)和范数||f||定义如下:
记地质基函数空间为{ε12,…,εn},其每一个元素(即地质基函数)εi(i=1,2,…,n)对应一个地层厚度di(其对应的地震波双程旅行时为ti)。地震记录S为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序列的褶积,基于地质基εi的展开式如下:
S=aiεii (3)
其中,t为时间,δi为地震记录的展开残差,ai为地震记录S基于地质基函数εi的展开系数,T是积分区间。地质基函数是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褶积得到的相应地震记录,具有明确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意义。
步骤103,将多个第二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以获取多个展开系数,其中,第二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除第一薄储层外的已知薄储层,所述展开系数为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的展开式的系数。
具体的,在工区范围内有多个已知薄储层,选取一部分已知薄储层作为第一薄储层参与地质基函数空间的构建,选取另一部分已知薄储层对构建的地质基函数空间进行验证,从而判断构建的地质基函数空间是否合理。在本步骤中,选取多个第二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对于每一个第二薄储层都会获得多个展开系数。
步骤104,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二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其中,最大概率厚度为每个展开式中展开系数最大的地质基函数所对应的厚度。
具体的,展开系数ai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记录与地质基函数的匹配度,同时反映了地震记录存在与该地质基函数相同或相近地层反射系数序列的可能性;展开系数最大的地质基函数所对应的厚度最有可能是实际薄储层的厚度,称为最大概率厚度D。
D={dk|ak>al,l=1,2,…,n,1≤k≤n,l≠k} (5)
步骤105,判断最大概率厚度与对应的第二薄储层的实际厚度之差是否在预设阈值内,若是,转步骤1051,若否,转步骤1052。
具体的,由于第二薄储层为已知薄储层,它的实际厚度是已知的,所以将最大概率厚度与实际厚度做差,判断差值是否在预设阈值范围内,预设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若差值在预设阈值范围内,说明预测的厚度(即最大概率厚度)与实际厚度之间的误差不大,在能够接受范围内,此时,转步骤1051执行,否则,转步骤1052执行。
步骤1051,对所述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
具体的,认为对该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是有效的。
步骤1052,对所述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无效。
具体的,认为对该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是无效的。
步骤106,判断预测有效的概率是否满足预设精度,若满足,转步骤107执行,其中,预测有效的概率为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个数占总的第二薄储层个数的比值。
具体的,预设精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一般的预设精度设置为0.85,即利用地质基函数空间对第二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预测准确的概率为0.85。
步骤107,利用地质基函数空间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其中,第三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需要预测的薄储层。
具体的,经过上述步骤验证之后的地质基函数空间预测薄储层的厚度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此时,可根据该地质基函数空间对工区范围内需要预测的薄储层进行预测。
本实施例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通过第一薄储层构建地质基函数空间,并利用第二薄储层对地质基函数空间进行验证,以保证构建的地质基函数空间对未知薄储层厚度的预测准确率可满足一定精度要求,本实施中的方法由时间域地震记录直接估测薄储层厚度,该方法操作便捷,适用性强,对薄砂岩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说明。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步骤101之前还包括:
步骤a,获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测井信息,并对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反射特征进行统计,其中,反射特征包括第一薄储层的厚度和界面反射系数值。
具体的,第一薄储层的厚度即薄储层厚度,进一步的,反射特征还包括顶底反射系数比、试油结果和双程旅行时等。
步骤b,根据多个反射特征构建多个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具体的,一个反射特征构建一个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步骤c,根据叠后地震资料,提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震子波。
具体的,对每个第一薄储层提取地震子波,每个第一薄储层对应一个地震子波。
进一步的,在步骤b之后,步骤c之前,还包括:
步骤d,获取地震数据,并对地震数据进行品质分析。如对地震数据的信噪比水平、潜力频带范围等进行分析,判断获取的地震数据是否可用。
步骤e,对地震数据进行内插及预处理,以获得地震资料。
具体的,对地震数据进行内插及常规预处理,如拓频、压噪、相位校正等,为预测提供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进一步的,步骤107具体包括:
获取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将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最大概率厚度即为第三薄储层的厚度。
进一步的,步骤106还包括,若预测有效的概率不满足预设精度,转步骤101执行。即当预测有效的概率不满足预设精度时,重新获取第一薄储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等,重新构建地质基函数空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通过第一薄储层构建地质基函数空间,并利用第二薄储层对地质基函数空间进行验证,以保证构建的地质基函数空间对未知薄储层厚度的预测准确率可满足一定精度要求,当预测有效的概率不满足预设精度时,重新构建地质基函数空间,本实施中的方法由时间域地震记录直接估测薄储层厚度,该方法操作便捷、对薄砂岩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以下列举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3为楔形地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从左往右地层的双程旅行时逐渐增加,增加速度为0.25ms/道。图4是根据地层反射系数序列合成的地震记录,从左往右复合波形逐渐分开。图5是将合成地震记录各道基于1ms地质基函数(以下简称地质基)展开的系数,这里的展开系数进一步可以进行阈值处理,即保留最大的几个展开系数,其余的置零,这样处理的优点在于可以从剖面上直观地看出与某个地质基最匹配的区域,1ms地质基对应的地层双程旅行时为1ms(下同)。图6是沿着目的层(即第一薄储层)(500ms)将各道的展开系数提取出来的曲线,该曲线反映了目的层记录与1ms地质基的匹配程度,其在第4道的展开系数值最大,表明第4道合成地震记录与1ms地质基最匹配,事实上,第4道合成地震记录对应的是1ms的反射系数序列(见图3)。
图7为工区目的层顶底反射系数比与试油结果统计,图8为工区目的层顶底反射系数比与双程旅行时的概率统计图,根据该统计可知,工区目的层顶底反射系数比值0.2~2之间,双程旅行时分布在0.1ms~1.6ms之间。图7和图8为目的层反射特征,是根据工区测井信息统计得到。
图9为2ms地质基(不同道反映了不同的顶底反射系数比),根据图7统计的目的层反射特征得到。
图10为根据地质基展开系数得到的目的层最大概率厚度图,结合表1的具体数据,除了K3井以外,其余井上薄储层(即第二薄储层)厚度预测与实际厚度吻合度较好,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表1
井名 实际厚度(ft) 预测厚度(ft) 误差
N1 21.98 20.4216 -7.09%
N3 22.64 21.5077 -5.00%
N4 31.5 26.8624 -14.72%
N6 8.1 10.4374 28.86%
S2 10.17 12.7338 25.21%
K1 15.42 14.6009 -5.31%
K3 4.59 7.0595 53.80%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为装置实施例,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方法。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包括:参数获取模块201、地质基函数空间获取模块202、展开系数获取模块203、最大概率厚度获取模块204、最预测结果判定模块205、精度判定模块206和薄储层预测模块207。
其中,参数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工区范围内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多个地震子波,其中,第一薄储层为已知的薄储层;
地质基函数空间获取模块202,用于将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以获取地质基函数空间,其中,地质基函数空间由多个地质基函数构成;
展开系数获取模块203,用于将多个第二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以获取多个展开系数,其中,第二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除第一薄储层外的已知薄储层,所述展开系数为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的展开式的系数;
最大概率厚度获取模块204,用于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二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其中,最大概率厚度为每个展开式中展开系数最大的地质基函数所对应的厚度;
最预测结果判定模块205,用于判断最大概率厚度与对应的第二薄储层的实际厚度之差是否在预设阈值内,若是,判定对所述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
精度判定模块206,用于判断预测有效的概率是否满足预设精度,若满足,触发薄储层预测模块207,其中,预测有效的概率为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个数占总的第二薄储层个数的比值;
薄储层预测模块207,用于利用地质基函数空间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其中,预测有效的概率为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个数占总的第二薄储层个数的比值,第三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需要预测的薄储层。
本实施例是与方法实施例一对应的装置实施例,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说明,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二中的方法。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反射特征统计模块208、地层反射系数序列构建模块209和地震子波提取模块210。
其中,反射特征统计模块208,用于获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测井信息,并对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反射特征进行统计,其中,所述反射特征包括第一薄储层的厚度和界面反射系数值;
地层反射系数序列构建模块209,用于根据多个反射特征构建多个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地震子波提取模块210,用于根据叠后地震资料,提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震子波。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品质分析模块211和地震资料获取模块212,其中,品质分析模块211,用于获取地震数据,并对地震数据进行品质分析;地震资料获取模块212,用于对地震数据进行内插及预处理,以获得地震资料。
进一步的,薄储层预测模块207具体用于:
获取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
将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
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所述最大概率厚度即为第三薄储层的厚度。
进一步的,精度判定模块206还用于,
若预测有效的概率不满足预设精度,触发参数获取模块201。
本实施例是与方法实施例二对应的装置实施例,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二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01,获取工区范围内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多个地震子波,其中,第一薄储层为已知的薄储层;
步骤102,将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获取地质基函数,进一步地,将多个地质基函数集合,构成地质基函数空间;
步骤103,将多个第二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以获取多个展开系数,其中,第二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除第一薄储层外的已知薄储层,所述展开系数为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的展开式的系数;
步骤104,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二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其中,最大概率厚度为每个展开式中展开系数最大的地质基函数所对应的厚度;
步骤105,判断最大概率厚度与对应的第二薄储层的实际厚度之差是否在预设阈值内,若是,对所述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
步骤106,判断预测有效的概率是否满足预设精度,若满足,转步骤107执行,其中,预测有效的概率为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个数占总的第二薄储层个数的比值;
步骤107,利用地质基函数空间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其中,第三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需要预测的薄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7具体包括:
获取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
将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
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所述最大概率厚度即为第三薄储层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01之前还包括:
步骤a,获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测井信息,并对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反射特征进行统计,其中,所述反射特征包括第一薄储层的厚度和界面反射系数值;
步骤b,根据多个反射特征构建多个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步骤c,根据叠后地震资料,提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震子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之后,步骤c之前,还包括:
获取地震数据,并对地震数据进行品质分析;
对地震数据进行内插及预处理,以获得地震资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6还包括,
若预测有效的概率不满足预设精度,转步骤101执行。
6.一种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工区范围内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多个地震子波,其中,第一薄储层为已知的薄储层;
地质基函数空间获取模块,用于将地层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获取地质基函数,进一步地,将多个地质基函数集合,构成地质基函数空间;
展开系数获取模块,用于将多个第二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以获取多个展开系数,其中,第二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除第一薄储层外的已知薄储层,所述展开系数为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的展开式的系数;
最大概率厚度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二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其中,最大概率厚度为每个展开式中展开系数最大的地质基函数所对应的厚度;
预测结果判定模块,用于判断最大概率厚度与对应的第二薄储层的实际厚度之差是否在预设阈值内,若是,判定对所述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
精度判定模块,用于判断预测有效的概率是否满足预设精度,若满足,触发薄储层预测模块,其中,预测有效的概率为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个数占总的第二薄储层个数的比值;
薄储层预测模块,用于利用地质基函数空间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其中,预测有效的概率为第二薄储层的厚度预测有效个数占总的第二薄储层个数的比值,第三薄储层为工区范围内需要预测的薄储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薄储层预测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
将第三薄储层的地震资料基于地质基函数空间展开;
根据展开系数对第三薄储层的厚度进行预测,以获取最大概率厚度,所述最大概率厚度即为第三薄储层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反射特征统计模块,用于获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测井信息,并对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反射特征进行统计,其中,所述反射特征包括第一薄储层的厚度和界面反射系数值;
地层反射系数序列构建模块,用于根据多个反射特征构建多个地层反射系数序列;
地震子波提取模块,用于根据叠后地震资料,提取多个第一薄储层的地震子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品质分析模块,用于获取地震数据,并对地震数据进行品质分析;
地震资料获取模块,用于对地震数据进行内插及预处理,以获得地震资料。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储层厚度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精度判定模块还用于,
若预测有效的概率不满足预设精度,触发参数获取模块。
CN201610379833.2A 2016-06-01 2016-06-01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4501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79833.2A CN107450100B (zh) 2016-06-01 2016-06-01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79833.2A CN107450100B (zh) 2016-06-01 2016-06-01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0100A CN107450100A (zh) 2017-12-08
CN107450100B true CN107450100B (zh) 2019-04-02

Family

ID=60486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79833.2A Active CN107450100B (zh) 2016-06-01 2016-06-01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501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27030B (zh) * 2019-10-22 2021-06-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子波多极值特征联合分析的储层预测方法
CN112711067B (zh) * 2019-10-24 2023-10-3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薄储层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1472763B (zh) * 2019-12-30 2020-11-06 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 地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4428283B (zh) * 2020-09-02 2023-04-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薄储层及地震弱反射层的地震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568049A (zh) * 2021-04-21 2021-10-2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识别煤层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1979A (zh) * 2012-06-27 2012-10-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地震资料的薄层自动解释及厚度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02736107A (zh) * 2011-04-07 2012-10-1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量约束非均质储层厚度识别系统
CN103412332A (zh) * 2013-01-22 2013-11-2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定量计算薄储层厚度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6107A (zh) * 2011-04-07 2012-10-1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量约束非均质储层厚度识别系统
CN102721979A (zh) * 2012-06-27 2012-10-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地震资料的薄层自动解释及厚度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03412332A (zh) * 2013-01-22 2013-11-2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定量计算薄储层厚度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ayer-thickness determination and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using spectral invers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Charles I. Puryear 等;《GEOPHYSICS》;20080430;第73卷(第2期);第37-48页
基于多尺度地层厚度函数的薄储层识别研究;张明栋 等;《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20141231;第959页
基于谱反演的薄层预测技术应用探讨;王银 等;《中国西部科技》;20150331;第14卷(第03期);第20-25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0100A (zh) 2017-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0100B (zh)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Akram et al. A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arrival-time picking methods for downhole microseismic data
Oldenburg et al. Recovery of the acoustic impedance from reflection seismograms
Reine et al. Robust prestack Q-determination using surface seismic data: Part 1—Method and synthetic examples
Lu et al. Seismic spectral decomposition using deconvolutive 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gram
Zhang et al. Seismic sparse-layer reflectivity inversion using basis pursuit decomposition
Reine et al. The robustness of seismic attenuation measurements using fixed-and variable-window time-frequency transforms
Song et al. An improved method for hydrofracture-induced microseismic event detection and phase picking
Snieder et al. Constraining the source separation with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doublets in the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
CN108572389B (zh) 频变粘弹性流体因子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Yanhu et al. A method of seismic meme inver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CN105572727A (zh) 基于孔隙流体参数频变反演的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CN110231652B (zh) 一种基于密度的含噪声应用空间聚类的地震相提取方法
CN101630013A (zh) 一种叠前地震数据泊松比参数反演的方法
Huang et al. Zoeppritz equation-based prestack inver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luid identification
Gholami et al. Shear wave velocity prediction using seismic attributes and well log data
Xue et al. Q-factor estimation by compensation of amplitude spectra in synchrosqueezed wavelet domain
Zeng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analysis of seismically thin beds
Pafeng et al. Prestack waveform invers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An example from the Rock Springs Uplift, Wyoming, USA
Lu et al. Prestack inversion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reef gas reservoirs of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in Damaoping area, Sichuan Basin, SW China
Vernengo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fluvial sandstones with geostatistical inversion in Golfo San Jorge Basin, Argentina
Ahmad et al. Observations and suggested mechanisms for generation of low-frequency seismic anomalies: Examples from the Johan Sverdrup field, central North Sea Norwegian sector
Cheng et al. Q-estimation using seismic interferometry from vertical well data
Moon et al. Collocated cokriging and neural-network multi-attribute transform in the prediction of effective porosity: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for the Second Wall Creek Sand of the Teapot Dome field, Wyoming, USA
Sacrey et al. Understanding attributes and their use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ural analysis–case histories both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