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71265A - 一种基站及传输调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站及传输调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71265A
CN107371265A CN201610318670.7A CN201610318670A CN107371265A CN 107371265 A CN107371265 A CN 107371265A CN 201610318670 A CN201610318670 A CN 201610318670A CN 107371265 A CN107371265 A CN 1073712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time
time interval
scheduling
user equipment
scheduling d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186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71265B (zh
Inventor
邓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1867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712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371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712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71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712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站及其传输调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其中:所述能力信息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其中: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采用上述方案,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站及传输调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及传输调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信系统中,基站通过子帧内的下行控制信令(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调度下行数据的传输以及上行数据的传输。比如对于下行数据的传输,基站通过DCI在子帧n向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指示下行数据传输的资源配置信息(包括调制编码格式、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位置信息等),UE在解出自身的DCI之后,根据其中包含的资源配置信息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PDSCH)接收数据,如果UE能够正确解出数据,UE在之后的某个子帧n+k(k>=4)发送确认字符(Acknowledgement,ACK);如果UE不能解出数据,UE需要反馈否定确认字符(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
以上整个过程为一个完整的数据传输过程。其中:子帧的长度为1ms,通常包含14个符号(symbol)。UE在一个子帧内接收DCI以及相应的数据,在下一个子帧可以再次从基站接收DCI以及相应的数据,因此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为1ms。从基站向UE发送DCI以及相应的数据,至UE完成数据接收的过程,以及向基站反馈ACK/NACK,中间需要将近3ms的调度时延(或称为处理时延)。相应的,UE向基站发送数据,基站接收数据,然后向UE反馈ACK/NACK,中间也需要将近3ms的调度时延。在TDD系统中,因为上下行时隙配置与FDD不同,调度时延可以超过3ms。
随着通信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传输时延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用上述的传输调度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效率低,已经不适应有些紧急业务数据的发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调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其中:所述能力信息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其中: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
可选地,所述对用户设备进行调度包括以下至少一种:通过子帧内的第一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下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通过子帧内的第二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上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包括:配置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调度时延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调度时延,所述第一调度时延与第二调度时延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所述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能够支持的短传输时间间隔的信息;其中: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小于1ms。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能力信息,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其中:所述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为1ms或为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
可选地,所述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包括:当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仅应用一种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可选地,所述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包括:当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二时长内仅应用一种短传输时间间隔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及当前的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可选地,所述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包括:当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三时长内,应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以下其中一种:在所述第三时长内,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的最大值;或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之和。
可选地,所述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传输时间间隔,包括:配置在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传输时间间隔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传输时间间隔与第二传输时间间隔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在所述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之后,还包括: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从所述用户设备获取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根据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1ms的比例,计算获得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第一获取单元,适于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其中:所述能力信息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第一配置单元,适于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其中: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调度单元,适于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
可选地,所述调度单元,适于采用如下以下至少一种方式对用户设备进行调度:通过子帧内的第一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下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通过子帧内的第二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上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置单元,适于配置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调度时延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调度时延,所述第一调度时延与第二调度时延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所述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能够支持的短传输时间间隔的信息;其中: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小于1ms。
可选地,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二配置单元,适于根据所述能力信息,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
可选地,所述基站还包括:调整单元,适于根据所述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其中:所述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为1ms或为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
可选地,所述调整单元,包括第一判断子单元及第一调整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判断子单元,适于判断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是否仅应用一种调度时延;所述第一调整子单元,适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子单元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仅应用一种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可选地,所述调整单元,包括:第二判断子单元及第二调整子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判断子单元,适于判断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二时长内是否仅应用一种短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第二调整子单元,适于当所述第二判断子单元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二时长内仅应用一种短传输时间间隔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及当前的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可选地,所述调整单元,包括:第三判断子单元及第三调整子单元,其中:所述第三判断子单元,适于判断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三时长内,是否应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述第三调整子单元,适于当所述第三判断子单元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三时长内,应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以下其中一种:在所述第三时长内,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的最大值;或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之和。
可选地,所述第二配置单元,适于配置在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传输时间间隔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传输时间间隔与第二传输时间间隔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适于在所述第二配置单元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之后,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从所述用户设备获取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根据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1ms的比例,计算获得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获取包括有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的能力信息,进而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并且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然后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由于缩短了调度时延,故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时延,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进而可以适应有些紧急业务数据的发送。
进一步,通过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的传输时间间隔,且所述传输时间间隔小于1ms,也就是缩短了传输时间间隔,故可以进一步地减小数据传输的时延,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传输调度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中的另一种传输调度的方法的信令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基站调度UE时的时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基站调度UE时的时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LTE通信系统中,基站通过子帧内的DCI,调度下行数据的传输以及上行数据的传输。比如对于下行数据的传输,基站通过DCI在子帧n向UE指示下行数据传输的资源配置信息(包括调制编码格式、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位置信息等),UE在解出自身的DCI之后,根据其中包含的资源配置信息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接收数据,如果UE能够正确解出数据,UE在之后的某个子帧n+k(k>=4)发送确认字符;如果UE不能解出数据,UE需要反馈否定确认字符。
以上整个过程为一个完整的数据传输过程。其中:子帧的长度为1ms,通常包含14个符号(symbol)。UE在一个子帧内接收DCI以及相应的数据,在下一个子帧可以再次从基站接收DCI以及相应的数据,因此传输时间间隔为1ms。从基站向UE发送DCI以及相应的数据,至UE完成数据接收的过程,以及向基站反馈ACK/NACK,中间需要将近3ms的调度时延(或称为处理时延)。相应的,UE向基站发送数据,基站接收数据,然后向UE反馈ACK/NACK,中间也需要将近3ms的调度时延。在TDD系统中,因为上下行时隙配置与FDD不同,调度时延可以超过3ms。
随着通信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传输时延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用上述的传输调度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的效率低,、已经不适应有些紧急业务数据的发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传输调度的方法,通过获取包括有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的能力信息,进而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并且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然后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由于缩短了调度时延,故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时延,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进而可以适应有些紧急业务数据的发送。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下面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传输调度的方法,如图1所示,以下参考图1,对所述方法分步骤详细介绍,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其中:所述能力信息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
由于能力信息可反映用户的通信能力,故为了获知用户设备的通信能力,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在向用户设备发送安全模式命令之前,也就是在与用户设备建立数据无线承载之前,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所述能力信息中可以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该最小调度时延可以用具体的时间长度表示,或者用布尔值(True)表示支持某一时长的调度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具体情况,获取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的方式可以不同。比如:如果核心网络侧之前保存有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可以直接从核心网络侧处获取;如果核心网络侧之前未保存有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能力获取的请求,以获取所述能力信息。
S12: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其中: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
为了缩短与用户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时延,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在具体实施中,在获取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之后,可以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并且,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可以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
在具体实施中,对用户设备进行调度可以有多种,比如可以通过子帧内的第一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下行信道与UE的数据传输(即向UE发送数据),也可以通过子帧内的第二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上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即UE向基站发送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下行信道是指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上行信道是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相应地,在具体实施中,在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时,可以分别配置上下行信道的调度时延,比如可以配置所述上行信道的调度时延为第一调度时延,配置所述下行信道的调度时延为第二调度时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调度时延与第二调度时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能力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用户设备能够支持的短传输时间间隔的信息,其中: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小于1ms。也就是说,所述能力信息可以表征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支持短传输时间间隔(Short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TTI),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可以用小于1ms的时长表示或用符号数(Symbol Number)表示,也可以用布尔值(True)表示支持某一时长的短传输时间间隔。
这样一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与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效率,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根据所述能力信息,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
比如可以配置采用短传输时间间隔对用户设备进行调度时的时频资源信息。并且由于能力信息中包括有传输时间间隔的信息,故可以有多种方式指示最小调度时延,比如可以直接用具体的时间长度指示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也可以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的数量来指示所述最小调度时延。
基站在向UE发送数据的过程中,通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HARQProcess)来管理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如基站指示在哪个HARQ Process向UE发送了数据,基站在没有收到UE的ACK之前需要在该HARQ Process中保留数据。
相应的,UE在向基站发送数据的过程中,也采用HARQ Process。HARQ进程的数量与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相关,在现有LTE中,传输时间间隔为1ms时,FDD的上行和下行分别有8个HARQ Process。故在具体实施中,在采用了短传输时间间隔或调度时延之后,可以根据所述调度时延及所述传输时间间隔,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需要说明的是,UE在初始接入网络时采用默认的传输时间间隔为1ms,调度时延为3ms,相应的,上行和下行分别有8个HARQ Process(FDD)。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用户设备支持的调度时延的不同,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的方式也可以不同。
比如: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仅应用一种调度时延时,可以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在具体实施中,根据用户设备应用的短传输时间间隔的不同,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的方式也可以不同。
比如,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二时长内仅应用一种短传输时间间隔的调度(即在该段时间内,基站只能通过一种时长的短传输时间间隔调度用户设备,用户设备在短传输时间间隔内接收下行控制信令和数据),可以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短传输时间间隔及当前的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又比如,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三时长内应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且被配置为采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进行调度时,如在所述第三时长内,UE可以支持采用TTI为1ms的调度,对应的调度时延为3ms左右(第一种);同时UE支持采用短TTI的调度,对应的调度时延低于3ms(第二种)时。可以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以下其中一种:所述第三时长内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HARQ Process数量的最大值(上下行均为最大值);或者所述第三时长内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HARQ Process数量之和。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对于单次的调度而言,只能调度用户设备执行一种操作,或者在下行信道接收数据,或者在上行信道发送数据。故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传输时间间隔,可以分别配置上下行信道的短传输时间间隔。比如可以配置在所述上行信道的传输时间间隔为第一传输时间间隔,配置所述下行信道的传输时间间隔为第二传输时间间隔。并且,所述第一传输时间间隔与第二传输时间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为了降低UE处理的复杂度,在具体实施中,如果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需要的HARQ进程数量不同时,UE及基站可以均维护一套最大数量的HARQ进程,比如采用传输时间间隔为1ms以及调度时延为3ms时需要的HARQ进程为8个(下行),采用短传输时间间隔以及调度时延低于3ms时需要的HARQ进程为12个(下行),此时UE维护总的HARQ进程为12个(下行),基站在采用传输时间间隔为1ms以及调度时延为3ms调度UE时,使用前8个HARQ Process;基站在采用短传输时间间隔以及调度时延低于3ms调度UE时,使用12个HARQ Process。
此处仅以下行为例,上行可以采用类似的处理方法。此处只是针对单载波的场景,即UE接入基站的一个载波;如果UE接入基站的多个载波(载波聚合场景),针对每个载波,UE需要独立维护HARQ进程。
在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果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需要的HARQ进程数量不同时,UE及基站可以维护n套独立的不同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其中:n≥2。此处基站是针对单个UE维护n套独立的不同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
比如当n=2时,也就是基站与UE均维护两套HARQ进程。比如采用传输时间间隔为1ms以及调度时延为3ms时需要的HARQ进程为8个(下行),采用短传输时间间隔以及调度时延低于3ms时需要的HARQ进程为12个(下行),此时UE维护总的HARQ进程为20个(下行),其中8个应用于传输时间间隔为1ms以及调度时延为3ms的调度;其他12个应用于短传输时间间隔以及调度时延低于3ms的调度。
S13: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
在具体实施中,在配置了调度时延之后,即可以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开始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由于配置的调度时延比目前所使用的3ms的调度时延低,故可以降低数据传输时延,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传输时间间隔改变后,为了避免超出UE的处理能力或者过度调度用户设备,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
比如可以直接从所述用户设备获取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指最大数据数量),也可以根据所述传输时间间隔与1ms的比例,计算获得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指最大数据数量)。
综上所述可知,通过获取包括有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的能力信息,进而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并且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然后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由于缩短了调度时延,故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时延,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为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本发明,下面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传输调度的方法,如图2所示,所述传输调度的方法涉及基站21及UE 22,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UE22向基站21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请求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UE 22可以通过随机接入过程,向基站21发送RRC连接请求信息。
步骤S202:基站21向UE 22发送RRC连接建立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基站21可以向UE 22发送RRC连接建立信息,以给UE22分配建立信令无线承载的参数。
步骤S203:UE 22向基站21发送RRC连接建立完成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UE 22向基站21发送RRC连接建立完成信息,以通知基站21所述RRC连接已经完成建立。
步骤S204:基站21向UE 22发送能力获取的请求消息。
在具体实施中,为了获取UE 22的能力信息,基站21可以向UE 22发送能力获取的请求消息。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204是非必须的,如果核心网有保存的UE 22能力信息,该步骤可以省略,也就是基站21可以直接从核心网处获取UE 22的能力信息。
步骤S205:UE 22向基站21发送自己的能力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UE 22可以向基站21发送自己的能力信息,在所述能力信息中,UE 22可以指示支持短传输时间间隔(Shor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TTI)的调度,同时可以指示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或者是处理时延)的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最小调度时延的长度可以有多种指示形式。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最小调度时延可以用具体的时间长度表示,比如直接指示最小调度时延为1ms。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最小调度时延可以用sTTI的数量来表示,比如可以指示最小调度时延为2个sTTI。
步骤S206:基站21向UE 22发送安全模式命令。
在具体实施中,基站21可以向UE 22发送安全模式命令,以便在空口建立安全机制。
步骤S207:UE 22向基站21发送安全模式完成信令。
在具体实施中,UE 22可以向基站21发送安全模式完成信令,以告知所述基站21安全模式已经完成。
步骤S208:基站21向UE 22发送RRC连接重配置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基站21可以向UE 22发送RRC连接重配置信息,以便与UE 22建立数据无线承载。与此同时,为了使UE 22能够快速地传输数据业务,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站21还可以在该步骤中,为UE 22配置采用sTTI调度的参数,比如配置采用sTTI调度的时频资源信息。
为了实现可变调度时延的机制,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基站21还可以结合自身资源调度的实际情况以及UE 22的能力信息,为UE 22配置调度时延。并且所配置的调度时延可以大于或等于UE 22所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
比如当采用7个符号长度的sTTI调度所述UE 22,且UE 22的最小调度时延为0.5ms时,基站21可以配置所述UE 22实际使用的调度时延为0.5ms或者1.5ms。又比如,基站21可以以sTTI的数量为基准,配置调度时延,即配置调度时延为sTTI的整数倍,如4个sTTI或者3个sTTI。
步骤S209:UE 22向基站21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信息。
在具体实施中,UE 22可以向基站21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信息。UE 22保存基站21为其配置的关于sTTI的配置信息以及关于调度时延的信息,这样一来,基站21之后可以采用sTTI调度所述UE 22。
步骤S210:UE 22和基站21之间传输数据业务。
在具体实施中,UE 22和基站21之间可以按照所配置的调度时延及传输时间间隔,来传输数据业务。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以基站21与UE 22之间采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的通信模式,sTTI为7个符号长度,也就是sTTI为0.5ms,为例对调度过程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当sTTI为7个符号长度时,因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的存在,在一个子帧的第一个时隙(一个子帧包含2个时隙,均为0.5ms),sTTI的长度是低于7个符号(比如可以是6个符号长度或4个符号长度),在第二个时隙,sTTI的长度是7个符号长度。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中的一种基站调度UE时的时序图,其中:DL表示下行信道(DownLink),UL表示上行信道(UpLink),0到15表示时隙,每一时隙为0.5ms,每一子帧包括2个时隙,上下行的调度时延均为0.5ms。从图3可见,基站21在时隙0调度UE 22,也就是基站21可以在时隙0向UE 22发送DCI,如果DCI指示UE 22在下行信道接收数据,在间隔了调度时延之后,UE 22需要在时隙2向基站21反馈ACK/NACK;如果DCI指示UE 22在上行信道传输数据,则UE 22在时隙2依据上行授权向基站21发送数据。
如果上下行调度时延均为0.5ms,DL或UL均需要4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进程(Process),在时隙0,基站21可以通过HARQ Process 0向UE 22发送数据,在时隙1,基站21通过HARQ Process 1向UE 22发送数据,在时隙2,基站21通过HARQ Process2向UE 22发送数据,UE 22或者反馈ACK/NACK,或者向基站21发送数据,在时隙3,基站21继续通过HARQ Process 3向UE 22发送数据。在时隙4,基站21可以解析获得UE 22针对HARQ Process 0的反馈,因此基站21在时隙4可以确定用HARQ Process 0重传数据还是传输新的数据。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中的另一种基站21调度UE 22时的时序图,其中:DL表示下行信道(DownLink),UL表示上行信道(UpLink),0到15表示时隙,每一时隙为0.5ms,每一子帧包括2个时隙,调度时延为1.5ms。
从图4可见,基站21在时隙0调度UE 22,也就是基站21可以在时隙0向UE 22发送DCI,如果DCI指示UE 22在下行信道接收数据,在间隔了调度时延之后,UE 22需要在时隙4向基站21反馈ACK/NACK;如果DCI指示UE 22在上行信道传输数据,则UE 22在时隙4依据上行授权向基站21发送数据。
同样的,如果上下行调度时延均为1.5ms,DL或UL均需要8个HARQProcess,在时隙0,基站21可以通过HARQ Process 0向UE 22发送数据,在时隙1-3,基站21通过HARQ Process 1-3向UE 22发送数据,在时隙4,基站21通过HARQ Process 4向UE 22发送数据,并且UE 22或者反馈ACK/NACK,或者在上行信道向基站21发送数据,在时隙5-7,基站21可以继续通过HARQ Process 5-7向UE 22发送数据。在时隙8,基站21已经可以获得UE 22针对HARQ Process 0的反馈并做出是否需要重传的决定,因此基站21在时隙8可以确定用HARQ Process 0重传数据还是传输新的数据。
相应地,如果上下行信道的调度时延为1ms,DL或UL均需要6个HARQProcess。具体的调度时序进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以上的描述实施,在此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中,HARQ Process的数量与调度时延及TTI的大小均有关。故在调度时延或者TTI其中之一改变时,UE 22所需要的HARQ Process数量是变化的;如果调度时延或者TTI均发生改变,UE 22所需要的HARQ Process数量也可以变化。此时,可以根据UE 22所采用的TTI或者调度时延的不同,确定下行控制信令DCI中的HARQ Process标识的长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果UE 22在一段时长内,只能应用采用一种长度的TTI调度,比如要么支持采用TTI=1调度,要么支持采用sTTI=0.5ms调度,但是不能应用两个sTTI共存的场景,此时DCI中指示HARQ Process可以使用当前的TTI所对应的HARQ Process数量需要的长度。
比如若当前的TTI及调度时延所对应的HARQ Process为8个时,DCI中需要指示的HARQ Process的个数为8,此时可以采用3比特长度表示数量为8的HARQ Process;如果当前的TTI及调度时延所对应的HARQ Process为4个时,DCI中需要指示的HARQ Process的个数为4,可以采用2比特长度表示数量为4的HARQ Process。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UE 22可以同时被TTI或sTTI调度。比如在一个子帧内,基站21可以用PDCCH调度UE 22(TTI=1ms,长度为14个符号),在下一个子帧内,基站21采用短的PDCCH(sPDCCH)调度UE 22(TTI长度为7个符号,或4个符号,TTI小于1ms),在下下一个子帧,基站21又用PDCCH调度UE 22。或者在同一个子帧,基站21可以采用PDCCH和sPDCCH调度UE 22。或者基站21可以同时应用不同时长的sTTI调度UE 22。
在这种情况下,DCI中指示的HARQ Process的长度可以总是以最大的HARQ Process为准(比如前后两个子帧采用的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HARQ Process数量分别为4和8,此时可以取最大值8,采用3比特在DCI中指示),或者也可以以各自TTI及调度时延所需要的HARQ Process数量确定各自所需要的比特数(具体实现方法与上一实施例的处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HARQ Process数量变化,相应地,UE 22及基站21所维护的HARQ Process的数量也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比如,UE 22可以同时被TTI或sTTI调度(即配置的TTI长度为多个),并且可以同时被不同的调度时延所调度。当TTI为1ms且调度时延为3ms时,需要8个HARQ Process(以下行为例)。
当sTTI为0.5ms,如果采用调度时延为1.5ms调度UE 22,DL需要8个HARQ Process,此时UE 22以及基站总共维护8个HARQ Process(仅以下行为例),基站21对UE 22的调度,不管是采用TTI调度UE 22或sTTI调度UE 22,均使用这8个HARQ Process;当sTTI为0.5ms,且采用调度时延超过1.5ms调度UE时,则DL需要多于8个HARQ Process,此时DCI中指示HARQ Process的比特数需要超过3,假定此时需要12个HARQ Process,则基站21与UE 22均总共维护12个HARQ Process,从HARQ Process 0到HARQProcess 11。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站21与UE 22均可以只是维护一套数量为12个HARQ Process,对于采用时长为1ms的TTI调度的DCI,只是使用该套HARQ Process中的HARQ Process 0到HARQ Process 7共8个HARQ Process;对于采用sTTI调度或超过1.5ms的调度时延调度的sDCI(短下行控制信令),可以使用HARQ Process 0到HARQ Process 11共12个HARQ Process。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基站21和UE 22也可以一共维护两套独立的HARQ Process,一共20个HARQ Process。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果UE 22在一段时长内,只能支持采用一种长度的调度时延调度,比如要么支持采用调度时延=1ms调度,要么支持采用调度时延=0.5ms调度,但是不能应用两个调度时延共存的场景,此时DCI中HARQ Process可以使用当前的调度时延及TTI所对应的HARQ Process数量需要的长度。
比如若当前的调度时延及TTI所对应的HARQ Process为8个时,DCI中HARQ Process的个数为8,可以采用3比特长度表示数量为8的HARQ Process;如果当前的TTI所对应的HARQ Process为4个时,DCI中HARQ Process的个数为4,可以采用2比特长度表示数量为4的HARQ Process。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UE 22可以同时被不同的调度时延调度。比如在一个子帧内,基站21可以用1ms调度时延调度UE 22;在下一个子帧内,基站21采用0.5ms的调度时延来调度UE 22,在下下一个子帧,基站21又用1ms调度时延调度UE 22。
在这种情况下,DCI中指示的HARQ Process的长度可以总是以最大的HARQ Process数量为准(比如前后两个子帧使用调度时延所对应的HARQProcess数量分别为4和8,此时可以取最大值8,采用3比特在DCI中指示),或者也可以以各自调度时延所需要的HARQ Process数量确定各自所需要的比特数(具体实现方法与上一实施例的处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HARQ Process数量可以不同,相应地,UE 22及基站21所维护的HARQ Process的套的数量也可以不同。
比如,当sTTI为0.5ms,对于采用1.5ms的调度时延调度的UE 22,DL及UL中分别需要8个HARQ Process;如果调度时延超过1.5ms,则DL及UL中分别需要多于8个HARQ Process,此时DCI中指示HARQ Process的比特数需要超过3,假定此时需要12个HARQ Process,则基站21与UE 22均总共维护12个HARQ Process,从HARQ Process 0到HARQ Process 11。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站21与UE 22均可以只是维护一套数量为12个HARQ Process,对于采用1.5ms的调度时延调度的DCI,只是使用该套HARQ Process中的HARQ Process 0到HARQ Process 7共8个HARQ Process;对于采用大于1.5ms的调度时延调度的sDCI,可以使用HARQ Process 0到HARQ Process 11共12个HARQ Process。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基站21和UE 22也可以一共维护两套独立的HARQ Process,一共20个HARQ Process。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21可以在上行和下行信道,为UE 22配置长度不一致的sTTI,比如下行的sTTI为3/4个符号,上行的sTTI为7个符号。同样地,在上下行信道,基站21也可以为UE 22配置大小不同的调度时延。
这样一来,基站21配置的调度时延,可以以上行信道的TTI为基准来表示,也可以以下行信道的TTI为基准来表示。
比如针对下行信道传输的调度时延,可以为3个或4个上行sTTI信道长度,也可以为3个或4个下行信道sTTI长度。同样对于针对上行信道传输的调度时延,也可以为几个下行sTTI长度、或几个上行sTTI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基站21可以配置一个具体的数值,所述sTTI的长度由UE 22按照协议定义取,如对于针对下行信道传输的调度时延,基站21配置数值为4,UE 22获知该处理时延为4个下行sTTI长度。
在具体实施中,基站21在调度UE 22时,可以按照UE 22的能力,如在一个TTI内UE 22能够接收的最大比特数(Maximum number of bits of aDL-SCH transport block received within a TTI,此处TTI为1ms)以及在一个TTI内能够传输的最大比特数(Maximum number of bits of an UL-SCH transportblock transmitted within a TTI,此处TTI为1ms),向UE 22传输数据。
当UE 22在sTTI内被调度时,也就是在基站21为UE 22配置低于1ms的传输时间间隔时,为了避免基站21过度调度UE 22或避免导致UE 22的处理能力不足,基站21可以获知在低于1ms的传输时间间隔内,UE 22可以处理的数据的比特数。
具体而言,基站21可以有多种方式获知UE 22可处理的比特数。比如:UE 22可以针对所应用的sTTI,直接上报一个sTTI内能够接收或传输的最大比特数。又比如,基站21可以依据UE 22当前在TTI为1ms时能够接收或传输的数据比特,乘以一个比例确定UE 22在一个sTTI内能够接收或传输的数据比特数。这个比例值可以由UE 22在能力信息中告知基站21,或者在协议中预定义。
如对于采用sTTI为7个符号的调度,该比例值为7/14或7/13;对于采用sTTI为4个符号的调度,该比例值为4/14或4/13。在具体实施中,基站21可以在调度时确保向UE 22传输的数据或调度UE 22在1ms内向基站21发送的数据不高于UE 22在能力信息中所指示的1ms内接收/发送数据的总量。
比如,基站21在1ms内只在一个sTTI调度该UE 22(向该UE 22发送数据),基站21确保该sTTI内向UE 22发送数据的量不高于UE 22在能力信息中所指示的1ms内接收数据的总量。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的通信模式,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调度的方法亦可适用,仅仅是根据上下行时隙的配比不同,上下行信道的HARQ Process的数量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参考本发明实施例中对FDD通信模式的描述,实施TDD通信模式,在此不再赘述。
为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本发明,下面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基站,如图5所示,所述基站可以包括:第一获取单元51、第一配置单元52及调度单元53,其中: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51,适于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其中:所述能力信息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
所述第一配置单元52,适于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其中: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
所述调度单元53,适于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调度单元53适于采用如下以下至少一种方式对用户设备进行调度:通过子帧内的第一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下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通过子帧内的第二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上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配置单元52,适于配置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调度时延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调度时延,所述第一调度时延与第二调度时延相同或者不同。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能够支持的短传输时间间隔的信息;其中: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小于1ms。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基站还可以包括:
第二配置单元54,适于根据所述能力信息,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基站还可以包括:
调整单元55,适于根据所述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其中:所述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为1ms或为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调整单元55,包括第一判断子单元60及第一调整子单元61,其中:
所述第一判断子单元60,适于判断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是否仅应用一种调度时延;
所述第一调整子单元61,适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子单元60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仅应用一种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调整单元55,包括:第二判断子单元62及第二调整子单元63,其中:
所述第二判断子单元62,适于判断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二时长内是否仅应用一种短传输时间间隔;
所述第二调整子单元63,适于当所述第二判断子单元62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二时长内仅应用一种短传输时间间隔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及当前的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调整单元55,包括:第三判断子单元64及第三调整子单元65,其中:
所述第三判断子单元64,适于判断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三时长内,是否应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
所述第三调整子单元65,适于当所述第三判断子单元64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三时长内,应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以下其中一种:在所述第三时长内,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的最大值;或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之和。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配置单元54,适于配置在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传输时间间隔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传输时间间隔与第二传输时间间隔相同或者不同。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基站还可以包括:第二获取单元56,适于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从所述用户设备获取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根据所述传输时间间隔与1ms的比例,计算获得在所述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其中:所述能力信息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
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其中: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
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通过子帧内的第一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下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
通过子帧内的第二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上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包括:
配置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调度时延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调度时延,所述第一调度时延与第二调度时延相同或者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能够支持的短传输时间间隔的信息;其中: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小于1ms。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能力信息,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其中:所述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为1ms或为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仅应用一种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二时长内仅应用一种短传输时间间隔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及当前的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三时长内,应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以下其中一种:
在所述第三时长内,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的最大值;或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之和。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包括:配置在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传输时间间隔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传输时间间隔与第二传输时间间隔相同或者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调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之后,还包括: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
从所述用户设备获取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
根据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1ms的比例,计算获得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
1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适于获取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其中:所述能力信息中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可支持的最小调度时延;
第一配置单元,适于根据自身资源调度的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能力信息,配置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的调度时延;其中: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不小于所述最小调度时延,且不大于3ms;
调度单元,适于采用配置的所述调度时延,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调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单元,适于采用如下以下至少一种方式对用户设备进行调度:通过子帧内的第一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下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通过子帧内的第二下行控制信令,调度通过上行信道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单元,适于配置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调度时延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调度时延,所述第一调度时延与第二调度时延相同或者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力信息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能够支持的短传输时间间隔的信息;其中: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小于1ms。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配置单元,适于根据所述能力信息,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整单元,适于根据所述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相应地调整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其中:所述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为1ms或为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单元,包括第一判断子单元及第一调整子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判断子单元,适于判断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是否仅应用一种调度时延;
所述第一调整子单元,适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子单元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仅应用一种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调度时延及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单元,包括:第二判断子单元及第二调整子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判断子单元,适于判断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二时长内是否仅应用一种短传输时间间隔;
所述第二调整子单元,适于当所述第二判断子单元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第二时长内仅应用一种短传输时间间隔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当前的传输时间间隔及当前的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单元,包括:第三判断子单元及第三调整子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判断子单元,适于判断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三时长内,是否应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
所述第三调整子单元,适于当所述第三判断子单元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在预设的第三时长内,应用不止一种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时,调整所述当前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为以下其中一种:在所述第三时长内,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的最大值;或不同传输时间间隔和调度时延所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量之和。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置单元,适于配置在所述上行信道的第一传输时间间隔及所述下行信道的第二传输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传输时间间隔与第二传输时间间隔相同或者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适于在所述第二配置单元配置采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和数据交互时所对应的参数之后,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从所述用户设备获取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根据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与1ms的比例,计算获得在所述短传输时间间隔内可交互的数据数量。
CN201610318670.7A 2016-05-13 2016-05-13 一种基站及传输调度的方法 Active CN1073712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8670.7A CN107371265B (zh) 2016-05-13 2016-05-13 一种基站及传输调度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8670.7A CN107371265B (zh) 2016-05-13 2016-05-13 一种基站及传输调度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71265A true CN107371265A (zh) 2017-11-21
CN107371265B CN107371265B (zh) 2020-10-02

Family

ID=60304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18670.7A Active CN107371265B (zh) 2016-05-13 2016-05-13 一种基站及传输调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71265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5727A (zh) * 2018-08-07 2019-01-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传输块调度间隔的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和基站
WO2020216314A1 (zh) * 2019-04-25 2020-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1000697A1 (zh) * 2019-06-29 2021-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度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21031992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指示最小调度时延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1098556A1 (en) * 2019-11-22 2021-05-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rame structur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153866B2 (en) 2017-05-05 2021-10-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horten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configuration based on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ies
WO2022024089A1 (en) * 2020-07-31 2022-0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scheduling delay counti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1178A (zh) * 2006-09-07 2008-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选择传输时间间隔的方法
CN101415227A (zh) * 2007-10-15 2009-04-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支持高速移动传输的传输时间间隔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217405A (zh) * 2011-06-30 2011-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交互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2769577A (zh) * 2012-08-21 2012-11-07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报文重传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US20130252573A1 (en) * 2012-02-21 2013-09-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mergency Call Access Method and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US20150036476A1 (en) * 2013-07-31 2015-02-05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transmission of tti bundles via a lte downlink channe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1178A (zh) * 2006-09-07 2008-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选择传输时间间隔的方法
CN101415227A (zh) * 2007-10-15 2009-04-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支持高速移动传输的传输时间间隔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217405A (zh) * 2011-06-30 2011-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交互方法、设备和系统
US20130252573A1 (en) * 2012-02-21 2013-09-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mergency Call Access Method and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CN102769577A (zh) * 2012-08-21 2012-11-07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报文重传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US20150036476A1 (en) * 2013-07-31 2015-02-05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transmission of tti bundles via a lte downlink channel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On processing time reduction and related procedure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4 BIS R1-163326》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53866B2 (en) 2017-05-05 2021-10-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horten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configuration based on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ies
CN109155727A (zh) * 2018-08-07 2019-01-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传输块调度间隔的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和基站
US11864190B2 (en) 2018-08-07 2024-01-02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nd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block scheduling interval, and base station
WO2020216314A1 (zh) * 2019-04-25 2020-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865515A (zh) * 2019-04-25 2020-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865515B (zh) * 2019-04-25 2022-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1000697A1 (zh) * 2019-06-29 2021-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度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21031992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指示最小调度时延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1098556A1 (en) * 2019-11-22 2021-05-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rame structur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888787B2 (en) 2019-11-22 2024-01-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rame structur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22024089A1 (en) * 2020-07-31 2022-0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scheduling delay count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71265B (zh) 2020-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71265A (zh) 一种基站及传输调度的方法
CN105340196B (zh) 用于e节点B间载波聚合的UL TDM的方法
CN103620984B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节电模式的用户设备发送反向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8781143A (zh) 用于调度具有减少的延迟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5009496B (zh)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确定harq定时的方法
CN102223214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4982000B (zh) 在载波聚合系统中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20130142268A1 (en) Configuring an uplink and downlink splitting patter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nder a cellular network
CN104205683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8476525A (zh) 用于非授权带中的信道访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EP2107709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management
CN105265014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10035523A (zh) 一种uci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9600850A (zh) 用于增强覆盖范围的方法和装置
CN105450376A (zh) 非对称上行载波聚合中辅载波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207757A (zh) 通信系统的载波聚合方法及装置
CN104518859B (zh) 一种频谱聚合的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6341890B (zh) 一种物理信道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6357372A (zh) 避免反馈消息资源冲突的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CN106301444A (zh) 射频处理设备及处理方法
US20200295900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US20220322320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CN103369695B (zh) 一种上行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7371246A (zh) 一种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6102097A (zh) 处理非执照频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运作的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