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06518A - 基于分束多路访问的协同传输方法及执行其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分束多路访问的协同传输方法及执行其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06518A
CN107306518A CN201680004012.9A CN201680004012A CN107306518A CN 107306518 A CN107306518 A CN 107306518A CN 201680004012 A CN201680004012 A CN 201680004012A CN 107306518 A CN107306518 A CN 107306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ser terminal
collaboration
base station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40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06518B (zh
Inventor
赵东浩
丁炳彰
朴大熙
韩濬偿
金润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Original Assignee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filed Critical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Publication of CN107306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06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06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06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基于分束多路访问的协同传输方法及执行其的装置。在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法中,上述协同传输方法在分束多路访问环境下通过具有图案特性以及偏振特性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天线阵列来将服务对象区域分割成多个波束扇区,上述协同传输方法包括:从位于上述服务对象区域的用户终端接收协同请求的步骤;以及基于包含在上述协同请求的干扰等级,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宏分集动作、协同静默动作以及协同波束赋形动作中的一种的步骤。

Description

基于分束多路访问的协同传输方法及执行其的装置
技术领域
以下多个实施例涉及基于分束多路访问的协同传输方法及执行其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以载波频率的半波长以上的间距配置具有相同的特性的多个天线来获得分集增益(diversity gain)或复用增益(multiplexing gain)。隔开半波长以上的间距的理由在于,若将具有相同的特性的天线配置于半波长以内的间距,则因天线之间的图案相似度等的理由会使信道特性类似,从而减少分集增益或复用增益。
在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中,天线数量为2×2、4×4、8×8等,因此其数量不多,但在被视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技术中,天线数量为32个、64个、128个等,其数量明显增加。此时,因使用多个天线而产生天线所占空间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了适用图案、偏振特性的多个天线的使用。
根据天线结构,天线的辐射图特性呈现差异,因此在使用图案、偏振特性的天线的情况下,与现有天线相比,可提高单位空间集成率。并且,由于使用图案、偏振特性的天线的固有特性可呈现信道增益隔离的特性。
在现有的协同多点传输(CoMP,Coordinate Multi-Point transmission)系统中,提出了宏分集(macro-diversity)、协同静默(coordinate silence)、协同波束赋形(coordinate beamforming)等的基站协同方案,这些基站协同方案考虑未导入波束的环境,或者即使考虑波束,也不会考虑使用适用图案、偏振特性的多个天线的情况。
需要使用适用图案、偏振特性的多个天线的分束多路访问(Beam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环境下的基站协同方案。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可提供如下的技术,即,在分束多路访问环境下通过协同传输来缓解对位于单元边界的终端造成的干扰,并提供稳定的服务。
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法中,上述协同传输方法在分束多路访问环境下通过具有图案特性及偏振特性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天线阵列将服务对象区域分割成多个波束扇区,上述协同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从位于上述服务对象区域的用户终端接收协同请求的步骤;以及基于包含在上述协同请求的干扰等级,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宏分集动作、协同静默动作以及协同波束赋形动作中的一种的步骤。
上述干扰等级可以基于分别从服务基站和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接收的信号的强度来确定。
在基于包含在上述协同请求的干扰等级,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宏分集动作、协同静默动作以及协同波束赋形动作中的一种的步骤中,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一级时,可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回程容量大时,可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基站能用容量大时,可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时,还包括使服务基站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宏分集动作的宏分集协同请求的步骤,上述宏分集协同请求可包含关于上述用户终端的信息、上述用户终端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服务基站和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可利用相同的时间、频率资源来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时,还包括使服务基站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协同静默动作的协同静默协同请求的步骤,上述协同静默协同请求可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可停止基于与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波束扇区相对应的天线阵列的服务。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时,还包括使服务基站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协同波束赋形协同请求的步骤,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协同请求可包含针对上述用户终端的信息、上述用户终端的信道信息、上述用户终端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服务基站和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可通过相互协同来向上述用户终端进行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上述协同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向上述用户终端请求上述信道信息的步骤。
一实施例的在分束多路访问环境下进行协同传输的服务基站可包括:多个天线阵列,具有图案特性以及偏振特性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控制器,通过上述多个天线阵列将服务对象区域分割成多个波束、扇区,基于在位于上述服务对象区域的用户终端的协同请求中所包含的干扰等级来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宏分集动作、协同静默动作以及协同波束赋形动作中的一种。
上述干扰等级可以基于分别从服务基站和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接收的信号的强度来确定。
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一级时,上述控制器可确定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回程容量大时,上述控制器可确定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基站能用容量大时,上述控制器可确定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时,上述控制器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宏分集动作的宏分集协同请求,上述宏分集协同请求可包含针对上述用户终端的信息、上述用户终端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服务基站和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可利用相同的时间、频率资源来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时,上述控制器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协同静默动作的协同静默协同请求,上述协同静默协同请求可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可停止基于与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波束扇区相对应的天线阵列的服务。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时,上述控制器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协同波束赋形协同请求,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协同请求可包含针对上述用户终端的信息、上述用户终端的信道信息、上述用户终端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服务基站和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可通过相互协同来向上述用户终端进行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上述控制器可向上述用户终端请求上述信道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2为用于说明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案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3为在图2示出的协同传输方案的一例的数据流程图。
图4为用于说明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案的再一例的概念图。
图5为在图4示出的协同传输方案的另一例的数据流程图。
图6为用于说明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案的另一例的概念图。
图7为在图6示出的协同传输方案的另一例的数据流程图。
图8为用于执行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法的基站的简要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所揭示的本发明的概念的多个实施例中,特定结构性或功能性说明仅作为说明基于本发明的概念的多个实施例的目的来例示,因此基于本发明的概念的多个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态实现,并且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多个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的概念的多个实施例可实现多种变更且具有多种形态,因此在附图中例示多个实施例,并详细说明本说明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基于本发明的概念的多个实施例限定于特定的揭示形态,本发明包括包含在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的多有变更、等同物或代替物。
第一、第二等的术语可用于说明多种结构要素,但上述术语不应限定上述结构要素。上述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结构要素和其他结构要素。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结构要素可被命名为第二结构要素,类似地,第二结构要素也可被命名为第一结构要素。
当提出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相连接”或“相接触”时,即可理解成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者相接触,又可理解成一个结构要素之间存在另一结构要素。相反地,当提出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接触”时,应理解成一个结构要素之间不存在其他结构要素。说明多个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表现,例如,“~中间”、“~之间”、“与~相邻”和“与~直接相连”等也需要相同地理解。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发明。除非在文脉上明确地表示不同,则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用于指定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而并未事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除非另行定义本发明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否则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常规理解具有相同的含义。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普通术语应根据词典中的定义或本说明书的前后文脉来解释,而不应以过度缩小的含义来解释。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多个实施例。但是,专利申请的范围并不由这些实施例限制。在各附图中示出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形同的部件。
图1为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参照图1,通信系统10(communication system)可包括服务基站S-BS和多个周围基站BS1~BSn。
通信系统10可在无线通信环境下进行通信。例如,通信系统10可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长期演进(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升级版(LTE-A,LTE-Advanced)、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及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等条件下实现。
服务基站S-BS和多个周围基站BS1~BSn可称为移动台(mobilestation)、固定台(fixed station)、节点-B(Node-B)、e节点-B(eNode-B)、基站收发系统(BTS,BaseTransceiver System)、接入点(Access Point)等。
服务基站S-BS和多个周围基站BS1~BSn可通过利用多个天线阵列来在服务对象区域生成多个波束扇区,上述多个天线阵列包括具有图案特性及偏振特性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天线(或多个天线元件)。即,服务基站S-BS和多个周围基站BS1~BSn可通过将服务对象区域分割成多个波束扇区来提供服务。此时,服务对象区域可以为各基站S-BS、BS1~BSn)可实现服务(或者可通信)的地区和、或用户终端UE位于的地区。
服务基站S-BS和多个周围基站BS1~BSn可以为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通信装置。
用户终端UE可位于服务基站S-BS的服务对象区域。
例如,用户终端UE可位于服务基站S-BS的非单元边界的区域。并且,用户终端UE可位于服务基站S-BS的单元边界。用户终端UE还可位于多个周围基站BS1~BSn中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单元边界。
用户终端UE可从服务基站S-BS接收服务,并且从至少一个周围基站接收干扰。
用户终端UE可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无线终端、接入终端(AT)、用户装置(Subscriber Unit)、用户站(SubscriberStation,SS)、无线设备(Wireless device)、无线通信装置、无线收发单元(WirelessTransmit、Receive Unit(WTRU))、移动节点或移动通信等。
用户终端UE可以为携带用电子设备。携带用电子设备可由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智能手机(smart phone)、平板电脑(tablet PC)、移动互联网设备(MID,mobile internetdevice)、掌上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企业数字助理(EDA,enterprisedigital assistant)、数字静物摄影机(digital still camera)、数码摄像机(digitalvideo camer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个人导航设备(PND,personal navigation device或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掌上游戏机(handheld game console)、电子书(e-book)、智能终端(smart device)实现。例如,智能设备可由智能手表(smart watch)或智能手环(smart band)实现。
用户终端UE可接收通过分别由服务基站S-BS和多个周围基站BS1~BSn生成的各波束扇区来传输的接收信号,并检测接收信号的强度。用户终端UE可基于所检测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来确定针对周围干扰的干扰等级。周围干扰可包括由服务基站S-BS和多个周围基站BS1~BSn造成的所有干扰。
并且,用户终端UE可利用针对信道信息的信道信息矩阵的信道增益、等级值、条件数(condition number)等来确定干扰等级。
用户终端UE可根据干扰等级向服务基站S-BS进行对协同传输的协同请求。例如,协同请求可包含在多个周围基站BS1~BSn中产生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信息、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及干扰等级中的至少一个。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可指干扰大的基站。
服务基站S-BS可在分束多路访问环境中对位于单元边界的用户终端UE进行协同传输。
服务基站S-BS可基于包含在用户终端UE的协同请求的干扰等级来对用户终端UE进行宏分集动作、协同静默动作及协同波束赋形动作中的一个。
此时,服务基站S-BS可向多个周围基站BS1~BSn中的对用户终端UE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请求针对任一个的协同。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可根据针对任一个的协同请求与服务基站S-BS协同来缓解对用户终端UE的干扰。
以下,参照图2至图7来详细说明用于缓解位于服务基站S-BS的服务对象区域的用户终端UE的干扰的各协同传输方案。此时,为了便于说明,将对位于服务基站S-BS的服务对象区域的用户终端UE造成(最大的)干扰的周围基站假设为BS1。
图2为用于说明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案的一例的概念图,图3为图2中示出的协同传输方案的一例的数据流程图。
参照图2至图3,用户终端UE可接收通过由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生成的各波束扇区传输的接收信号,并检测接收信号的强度(步骤S310)。
用户终端UE可基于所检测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来确定是否向服务基站S-BS发送基站协同请求(步骤S320)。例如,用户终端UE可基于所检测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来确定干扰等级。此时,用户终端UE可将所有从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判断为弱来将干扰等级确定成第一级。
用户终端UE可向服务基站S-BS发送针对协同传输的协同请求(步骤S330)。例如,协同请求可包含周围基站BS1信息、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发的波束扇区信息、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及干扰等级中的至少一个。
服务基站S-BS可基于干扰等级来确定协同传输等级(步骤S340)。例如,服务基站S-BS可根据第一级的干扰等级来确定对用户终端UE执行宏分集动作。
服务基站S-BS可向周围基站BS1发送用于宏分集动作的宏分集协同请求(步骤S350)。例如,宏分集协同请求可包含针对用户终端UE的信息、用户终端UE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宏分集动作的资源信息、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及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周围基站BS1可根据协同请求与服务基站S-BS协同来对用户终端UE进行协同传输(步骤S360)。如图2所示,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可利用相同的时间、频率资源来对用户终端UE执行宏分集动作。此时,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的天线阵列与位于服务基站S-BS的服务对象区域的用户终端UE所要求的服务品质要求程度相对应地进行适应性选择。
用户终端UE不仅可通过作为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的协同传输的宏分集动作来缓解干扰,还可获得分集增益。
图4为用于说明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案的再一例的概念图,图5为图4中示出的协同传输方案的再一例的数据流程图。
参照图4及图5,用户终端UE可接收通过由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生成的各波束扇区来传输的接收信号,并检测接收信号的强度(步骤S510)。
用户终端UE可基于所检测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来确定是否进行针对服务基站S-BS的基站协同请求(步骤S520)。例如,用户终端UE可基于所检测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来确定干扰等级。此时,用户终端UE可将所有从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判断为强来将干扰等级确定成第二级。
用户终端UE可向服务基站S-BS发送针对协同传输的协同请求(步骤S530)。例如,协同请求可包含周围基站BS1信息、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发的波束扇区信息、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及干扰等级中的至少一个。
服务基站S-BS可基于干扰等级来确定协同传输等级(步骤S540)。例如,当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基站能用容量大时,服务基站S-BS可确定对用户终端UE执行协同静默动作。
服务基站S-BS可向周围基站BS1进行用于协同静默动作的协同静默协同请求(步骤S550)。例如,协同静默协同请求可包含执行协同静默动作的资源信息、周围基站BS1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及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周围基站BS1可根据协同请求与服务基站S-BS协同来对用户终端UE执行协同传输(步骤S560)。如图4所示,周围基站BS1可停止基于与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波束扇区相对应的天线阵列的服务。天线阵列可以为与造成最大的干扰的波束扇区相对应的天线阵列。
例如,周围基站BS1可变更为协同静默动作而预先制造的多个波束扇区(步骤S560)。即,周围基站BS1可减少制造对用户终端UE造成干扰的波束扇区。
由此,用户终端UE承受的干扰量可通过停止基于与造成周围基站BS1的干扰的波束扇区相对应的天线阵列的服务来减少。
图6为用于说明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案的另一例的概念图,图7为图6中示出的协同传输方案的另一例的数据流程图。
参照图6及图7,用户终端UE可接收通过由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生成的各波束扇区来传输的接收信号,并检测接收信号的强度(步骤S710)。
用户终端UE可基于所检测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来确定是否进行针对服务基站S-BS的基站协同请求(步骤S720)。例如,用户终端UE可基于所检测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来确定干扰等级。
此时,用户终端UE可将所有从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判断为强来将干扰等级确定成第二级。
用户终端UE可向服务基站S-BS进行针对协同传输的协同请求(步骤S730)。例如,协同请求可包含周围基站BS1信息、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及干扰等级中的至少一个。
服务基站S-BS可基于干扰等级来确定协同传输等级(步骤S740)。例如,当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回程容量大时,服务基站S-BS可确定对用户终端UE执行协同波束赋形动作。
当确定对用户终端UE执行协同波束赋形动作时,服务基站S-BS可向用户终端UE请求信道信息(步骤S750)。例如,信道信息可以为针对造成干扰的周围基站BS1的信道信息。
从用户终端UE接收信道信息(步骤S760),服务基站S-BS可向周围基站BS1发送用于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协同静默协同请求(步骤S770)。例如,协同波束赋形协同请求可包含针对用户终端UE的信息、用户终端UE的信道信息、用户终端UE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资源信息、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及周围基站BS1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周围基站BS1可根据协同请求与服务基站S-BS协同来对用户终端UE执行协同传输(步骤S780)。如图6所示,服务基站S-BS可与周围基站BS1协同来对用户终端UE执行多输入多输出传输。即,周围基站BS1可对以前服务的其它用户终端UE-D和被协同请求的用户终端UE执行联合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用户终端UE可通过作为服务基站S-BS和周围基站BS1的协同传输的协同波束赋形动作来缓解干扰。并且,可根据协同使参与多输入多输出动作的天线的数量增加到2倍来增加增益。
图8为执行一实施例的协同传输方法的基站的简要框图。
参照图8,基站800可包括多输入多输出天线810及控制器830。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810可包括多个天线阵列,上述多个天线阵列包括具有图案特性及偏振特性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天线(或多个天线元件)。
控制器830可通过多个天线阵列将基站800的服务对象区域分割成多个波束扇区,基于在位于基站800的服务对象区域的用户终端的协同请求中所包含的干扰等级来对用户终端执行宏分集动作、协同静默动作及协同波束赋形动作中的一个。
在图8中示出的基站800实质上可与图1中示出的服务基站S-BS及多个周围基站BS1~BSn相同。
在图8中示出的基站800中,可直接适用通过图1至图7说明的内容,因此省略进一步详细的内容。
上述说明的装置可由硬件结构要素、软件结构要素、和、或硬件结构要素及软件结构要素的组合实现。例如,在多个实施例中说明的装置及结构要素可利用一个以上的通用计算机或特殊目的电脑来实现,例如,处理器、控制器、运算器(ALU,arithmetic logic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微型计算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编程序逻辑(PLU,programmable logicunit)、微型处理器或可执行指令(instruction)并响应的所有装置。处理装置可执行动作系统(OS)以及在上述动作系统上执行的一个以上的软件应用。并且,处理装置还可以响应于软件的执行来访问、存储、动作、处理及生成数据。为了便于理解,虽然存在使用一个处理装置来进行说明的情况,当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可知,处理装置可包括多个处理部件(processing element)和、或多个类型的处理部件。例如,处理装置可包括多个处理器或一个处理器及一个控制器。并且,如并行处理器(parallel processor)还可实现其它处理结构(processing configuration)。
软件可包括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代码(code)、指令(instruction)或它们中的一个以上的组合,并且能够以进行所希望的动作的方式构成处理装置或者以独立或共同(collectively)的方式对处理装置进行指令。为了由处理装置解析软件和、或数据或者向处理装置提供指令或数据,上述软件和、或数据可在任何类型的机械、结构要素(component)、物理设备、虚拟设备(virtual equipment)、计算机存储介质或设备以及所传输的信号波(signal wave)中以永久性或临时性地实现具体化(embody)。
软件还可以通过分散于由网络连接的计算机系统上并以分散的方法实现存储或执行。软件及数据可存储于一个以上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实施例的方法可通过由多种计算机手段执行的程序指令形态来实现,并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能够以单独或组合的方式包含程序指令、数据文件、数据结构等。存储于上述介质的程序指令可以为为了实施例而特别设计及构成的,或也可以为计算机软件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并可使用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硬盘、软盘及磁带等的磁介质(magnetic media)、只读光盘(CD-ROM)、数字通用光盘(DVD)等的光学媒体(optical media)、软式光盘(floptical disk)等的磁光介质(magneto-opticalmedia)以及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闪速存储器等的以存储并执行程序指令的方式特别构成的硬件设备。程序指令的例子不仅包含由编译器生成的机械码,还包含可通过使用解释器等来由计算机生成的高级语言代码。上述的硬件设备能够以为了执行实施例的动作而作为一个以上的软件模块进行运转的方式构成,而且反之亦然。
如上所述,本发明虽然通过限定的实施例和附图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能从这种记载中进行多种修改及变形。例如,即使所说明的多个技术以与所说明的方法不同的顺序实现和、或所说明的系统、结构、装置、回路等的多个结构要素以与所说明的方法不同的形态结和或组合或者由另一结构要素或等同物代替或取代也可达成适当的结果。
因此,其它实现、其它实施例及与申请专利范围等同的也属于后术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协同传输方法,在分束多路访问环境下,通过具有图案特性以及偏振特性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天线阵列来将服务对象区域分割成多个波束扇区,上述协同传输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的步骤:
从位于上述服务对象区域的用户终端接收协同请求的步骤;以及
基于包含在上述协同请求的干扰等级,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宏分集动作、协同静默动作以及协同波束赋形动作中的一种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干扰等级基于分别从服务基站和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接收的信号的强度来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包含在上述协同请求的干扰等级,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宏分集动作、协同静默动作以及协同波束赋形动作中的一种的步骤中,
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一级时,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
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回程容量大时,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
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基站能用容量大时,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时,还包括使服务基站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宏分集动作的宏分集协同请求的步骤,
上述宏分集协同请求包含关于上述用户终端的信息、上述用户终端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协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服务基站和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利用相同的时间、频率资源来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时,还包括使服务基站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协同静默动作的协同静默协同请求的步骤,
上述协同静默协同请求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协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停止基于与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波束扇区相对应的天线阵列的服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时,还包括使服务基站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协同波束赋形协同请求的步骤,
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协同请求包含针对上述用户终端的信息、上述用户终端的信道信息、上述用户终端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协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服务基站和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通过相互协同来向上述用户终端进行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协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向上述用户终端请求上述信道信息的步骤。
11.一种服务基站,在分束多路访问环境下进行协同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天线阵列,具有图案特性以及偏振特性中的至少一个;以及
控制器,通过上述多个天线阵列将服务对象区域分割成多个波束、扇区,基于在位于上述服务对象区域的用户终端的协同请求中所包含的干扰等级来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宏分集动作、协同静默动作以及协同波束赋形动作中的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上述干扰等级基于分别从服务基站和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接收的信号的强度来确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一级时,上述控制器确定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
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回程容量大时,上述控制器确定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
当上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且基站能用容量大时,上述控制器确定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时,上述控制器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宏分集动作的宏分集协同请求,
上述宏分集协同请求包含针对上述用户终端的信息、上述用户终端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上述服务基站和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利用相同的时间、频率资源来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宏分集动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时,上述控制器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协同静默动作的协同静默协同请求,
上述协同静默协同请求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协同静默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停止基于与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波束扇区相对应的天线阵列的服务。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对上述用户终端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时,上述控制器向对上述用户终端造成干扰的至少一个周围基站发送用于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协同波束赋形协同请求,
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协同请求包含针对上述用户终端的信息、上述用户终端的信道信息、上述用户终端需要接收的数据信息、用于执行上述协同波束赋形动作的资源信息、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波束扇区信息以及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的干扰大的天线阵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上述服务基站和上述至少一个周围基站通过相互协同来向上述用户终端进行多输入多输出传输。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器向上述用户终端请求上述信道信息。
CN201680004012.9A 2016-02-22 2016-02-22 基于分束多路访问的协同传输方法及执行其的装置 Active CN1073065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KR2016/001723 WO2017146275A1 (ko) 2016-02-22 2016-02-22 빔 분할 다중 접속 기반에서 협력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장치
KR1020160020581A KR101748985B1 (ko) 2016-02-22 2016-02-22 빔 분할 다중 접속 기반에서 협력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06518A true CN107306518A (zh) 2017-10-31
CN107306518B CN107306518B (zh) 2021-06-25

Family

ID=59281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4012.9A Active CN107306518B (zh) 2016-02-22 2016-02-22 基于分束多路访问的协同传输方法及执行其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36201B2 (zh)
KR (1) KR101748985B1 (zh)
CN (1) CN107306518B (zh)
WO (1) WO20171462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11989B2 (en) * 2017-03-17 2021-12-28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Methods and nodes for beam adjustment
US11522588B1 (en) * 2021-04-28 2022-12-06 Meta Platforms,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0063A1 (zh) * 2008-08-18 2010-02-2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扇区协作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分组实现方法及装置
US20110085460A1 (en) * 2009-10-13 2011-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porting of timing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US20120083282A1 (en) * 2010-10-04 2012-04-05 Choi Hyun Ho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macro base station, macro terminal, micro base station, and micro terminal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in hierarchical cellular network
CN104813594A (zh) * 2012-11-26 2015-07-29 李尔登公司 在无线蜂窝系统中利用小区间复用增益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6146A1 (en) * 2002-12-13 2004-06-17 Sadowsky John S. Cellular system with link diversity feedback
US20050180312A1 (en) * 2004-02-18 2005-08-18 Walton J. R. Transmit diversity and spatial spreading for an OFDM-based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23785B2 (en) * 2004-05-07 2014-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inuous beamforming for a MIMO-OFDM system
US8280444B1 (en) * 2008-02-26 2012-10-02 Adaptix, Inc. Reducing multi-cell interference using cooperative random beam forming
JP5149725B2 (ja) * 2008-07-22 201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8867380B2 (en) 2009-02-02 2014-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algorithms for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KR101549024B1 (ko) * 2009-04-22 2015-09-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셀 협력 통신을 위한 프리코딩 코드북을 이용하여 피드백 정보 및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방법
KR101635299B1 (ko) * 2012-01-26 2016-06-30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Lte 공존에 대한 동적 파라미터 조절
KR101370056B1 (ko) * 2012-06-29 2014-03-06 인텔렉추얼디스커버리 주식회사 매크로셀 및 펨토셀 간의 간섭 완화/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0063A1 (zh) * 2008-08-18 2010-02-2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扇区协作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分组实现方法及装置
US20110085460A1 (en) * 2009-10-13 2011-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porting of timing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US20120083282A1 (en) * 2010-10-04 2012-04-05 Choi Hyun Ho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macro base station, macro terminal, micro base station, and micro terminal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in hierarchical cellular network
CN104813594A (zh) * 2012-11-26 2015-07-29 李尔登公司 在无线蜂窝系统中利用小区间复用增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62721A1 (en) 2018-03-01
US10536201B2 (en) 2020-01-14
KR101748985B1 (ko) 2017-06-20
CN107306518B (zh) 2021-06-25
WO2017146275A1 (ko) 2017-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38034B2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a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PRACH) retransmission
WO2018206011A1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beam selection during a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prach) 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US11902003B2 (en) Uplink transmit beam sweep
Yan Simulation analysis of key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of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N106685504A (zh) 设备间协作方法、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US20220302966A1 (en) NR MIMO Operation Enhancement
WO2023011352A1 (zh) 下行控制信息指示方法、上行信道传输秩确定方法及装置
US20220263870A1 (en) Determining relevant security policy data based on cloud environment
CN107306518A (zh) 基于分束多路访问的协同传输方法及执行其的装置
US10588138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666341B2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beam swee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986509B1 (en) Placement of antennas for fifth generation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CN107113035A (zh) 确定用于mimo系统的分集模式
US20130344910A1 (en) Avoiding Paging Collision among Multiple Wireless Technologies Using the Same Radio
Chen et al. A novel joint optimization of downlink transmission using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in cooperative 5G wireless networks
WO2024001981A1 (zh) 预编码矩阵的指示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3061344A1 (zh)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Zhang et al. Collaborative relay beamforming based on minimum power for M2M devices in multicell systems
US20240292228A1 (en) Citizens broadband radio service channel selection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O2024073887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US20240022916A1 (en) Telecommunication resource deployment using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8283611A (zh) 读写器的管理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4169797A1 (zh) Ai模型指示方法及通信设备
WO2024182981A1 (en) Ambient iot management
US20240020095A1 (en) Identifying standards-related requirements for software architectures using telecommunication resour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