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02619A - 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02619A
CN107302619A CN201710619065.8A CN201710619065A CN107302619A CN 107302619 A CN107302619 A CN 107302619A CN 201710619065 A CN201710619065 A CN 201710619065A CN 107302619 A CN107302619 A CN 107302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erson
speech scrambling
user
scrambling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190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旭
朱少杰
周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verest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verest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verest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verest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1906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02619A/zh
Publication of CN107302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026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6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r fraudulent calling
    • H04M1/6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 H04M1/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by electron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6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to restrict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2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e.g. protecting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3/00Aspects of 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2203/60Aspects of 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related to security aspects in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M2203/609Secret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包括: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判断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若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对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若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忽视加密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普通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加密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加密通话联系人,对加密通话联系人可以直接发起加密通话,对普通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的指令进行忽视或者对用户进行提示,避免了用户误操作对普通联系人进行了加密通话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逐渐走进人们生活并改变人们生活。
移动终端的安全保护一直是信息安全的一个热点。继“棱镜门”事件曝光监控了用户的通话并录音以来,移动安全问题受到各国民众广泛关注。移动终端通话常见的安全问题包括伪基站或黑客监听通信内容、通讯信息泄露等,针对这些问题,加密通话功能应运而生,加密通话对移动终端重要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分享进行加密保护,实现了加密通话、通讯信息在对端的加密显示,防止因利用系统漏洞、恶意监听、植入病毒木马等手段盗取敏感数据,保障移动终端数据安全。
现有的加密技术方案中,在拨号界面设置常规通话和加密通话方案,用户可以选择对当前联系人使用不同的通话方案,但是由于使用的习惯性,用户在发起通话时容易对移动终端联系人混淆,例如用户很容易对普通联系人拨打加密通话,导致熟人之间的困扰,同时也容易对有些需要加密通话的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加密功能实质上已经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用户在发起通话时容易对联系人混淆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中联系人包括普通联系人和加密通话联系人,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
判断所述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是,则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
若否,则忽视所述加密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普通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加密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对第二联系人的普通通话指令;
判断所述第二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否,则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
若是,则忽视所述普通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普通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
进一步的,在所述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用户设置加密通话联系人的指令,显示联系人列表;
获取用户在所述联系人列表中选中的目标联系人;
将所述目标联系人设置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或者,将所述联系人列表中除所述目标联系人之外的联系人设置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若获取到用户输入的第一指纹信息,检测所述第三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所述第三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将所述第一指纹信息与预先录入的第一指纹验证信息比对,若匹配,则向所述第三联系人快捷发起加密通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可以是第三联系人的联系信息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通话记录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短信显示界面,或者第三联系人的拨号显示界面。
进一步的,在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加密通话建立之后,禁止非系统应用进行录音和/或屏幕录制。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中联系人包括普通联系人和加密通话联系人,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通话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在所述第一联系人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忽视所述加密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普通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加密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对第二联系人的普通通话指令;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联系人是否为普通联系人;
所述通话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联系人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在所述第二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忽视所述普通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普通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加密通话联系人设置模块,所述加密通话联系人设置模块用于:
在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若获取到用户输入的第一指纹信息,检测所述第三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所述第三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将所述第一指纹信息与预先录入的第一指纹验证信息比对,若匹配,则向所述第三联系人快捷发起加密通话。
进一步的,所述通话模块还用于:
在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若获取到用户输入的第一指纹信息;
检测所述第三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是,将所述第一指纹信息与预先录入的第一指纹验证信息比对,若匹配,则向所述第三联系人快捷发起加密通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可以是第三联系人的联系信息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通话记录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短信显示界面,或者第三联系人的拨号显示界面。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禁止模块,用于在所述加密通话建立之后,禁止非系统应用进行录音和/或屏幕录制。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电路及显示器,所述处理器分别耦接所述存储器、通信电路及显示器,所述处理器、存储器、通信电路及显示器在工作时实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判断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若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则对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若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则忽视加密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普通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加密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加密通话联系人,对加密通话联系人可以直接发起加密通话,对普通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的指令进行忽视或者对用户进行提示,避免了用户误操作对普通联系人进行了加密通话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个发起通话界面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界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图2或图3所示实施例基础上,新增步骤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图2或图3所示实施例基础上,新增步骤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图2或图3所示实施例基础上,新增步骤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的实施例,该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移动终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等智能移动终端,随着技术发展,本发明中所描述的移动终端也可以是未来出现的符合本发明实施例应用场景的移动终端,例如未来新出现移动终端等。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包含加密通话的一个发起通话界面场景示意图,用户在拨号界面或者联系人界面点击拨号后,会出现加密通话(图1中底部最左侧通话图标)和普通通话(普通通话可以包括如图1中的卡1和卡2)的两种通话选项,用户可以选择点击不同的通话选项进行通话,当前用户在任何一个联系人界面可以对任何联系人进行加密通话或者普通通话,对一般联系人拨打加密通话,会导致熟人之间的困扰,对需要加密通话的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中联系人设置了加密通话联系人。即该移动终端中联系人包括普通联系人和加密通话联系人,其中,加密通话联系人为移动终端中已保存的联系人,普通联系人可以包括移动终端中除加密通话联系人之外的联系人,进一步的,普通联系人还可以包括移动终端中未保存的联系人。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的一个实施例,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该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包括:
S101、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
其中,该第一联系人既可以是移动终端已保存的联系人,也可以是移动终端当前未保存的联系人。
S102、判断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若是,执行步骤S103,若否,执行步骤S104。
S103、对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
S104、忽视该加密通话指令。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判断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若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则对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若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则忽视加密通话指令。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加密通话联系人,对加密通话联系人可以直接发起加密通话,对普通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的指令进行忽视,避免了用户误操作对普通联系人进行了加密通话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步骤S104还可以替换为如下步骤S104':
S104'、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普通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加密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判断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若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则对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若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则忽视加密通话指令。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加密通话联系人,对加密通话联系人可以直接发起加密通话,对普通联系人发起的加密通话进行提示,避免了用户误操作对普通联系人进行了加密通话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图2或图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
S301、获取对第二联系人的普通通话指令;
其中,该第二联系人既可以是移动终端已保存的联系人,也可以是移动终端当前未保存的联系人。
S302、判断第二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若是,执行步骤S304,若否,执行步骤S303;
S303、对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
S304、忽视该普通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普通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对第二联系人的普通通话指令;判断第二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若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则忽视该普通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普通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若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则对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避免对加密通话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避免了隐私信息泄露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体验。
如图5所示,在步骤S101或者步骤S201中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之前,可以先进行加密通话联系人设置,即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S401、获取用户设置加密通话联系人的指令,显示联系人列表;
S402、获取用户在联系人列表中选中的目标联系人;
S403、将目标联系人设置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或者,将联系人列表中除目标联系人之外的联系人设置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在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用户还可以对设置好的加密通话联系人进行编辑,例如增加、删除、修改等。
现有的加密技术方案中,在拨号界面设置常规通话和加密通话方案,用户可以选择对当前联系人使用不同的通话方案,但是目前的加密通话所有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均可以拨打使用,不利于该通讯功能的私有化。因此,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中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S501、在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若获取到用户输入的第一指纹信息,检测第三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同样的,该第三联系人既可以是移动终端已保存的联系人,也可以是移动终端当前未保存的联系人。其中,该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可以是第三联系人的联系信息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通话记录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短信显示界面,或者第三联系人的拨号显示界面。
S502、若第三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将第一指纹信息与预先录入的第一指纹验证信息比对,若匹配,则执行步骤S503,若不匹配,则可以忽略该第一指纹信息;
本实施例中,若第三联系人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则可以忽略该第一指纹信息。
S503、向第三联系人快捷发起加密通话。
进一步的,在对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该加密通话建立之后,禁止非系统应用进行录音和/或屏幕录制。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在通话建立的显示界面设有切换通话按钮,用以在发起通话后未建立通话前,快速在加密通话和普通通话之间切换,此时,本发明实施例中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对第四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之后,未建立加密通话时,若接收到用户切换到普通通话的指令,则停止发起该加密通话,发起与第四联系人的普通通话。
同样的,在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对第五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之后,未建立普通通话之前,若接收到用户切换到加密通话的指令,则停止发起该普通通话,并发起与第五联系人的加密通话。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该移动终端中联系人包括普通联系人和加密通话联系人,该移动终端包括:
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
判断模块702,用于判断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通话模块703,用于在第一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在第一联系人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忽视所述加密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普通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加密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
进一步的,获取模块701还用于获取对第二联系人的普通通话指令;
判断模块702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联系人是否为普通联系人;
通话模块703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联系人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在所述第二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忽视所述普通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普通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该移动终端还包括加密通话联系人设置模块704,所述加密通话联系人设置模块704用于:
在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若获取到用户输入的第一指纹信息,检测所述第三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所述第三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将所述第一指纹信息与预先录入的第一指纹验证信息比对,若匹配,则向所述第三联系人快捷发起加密通话。
进一步的,所述通话模块703还用于:
在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若获取到用户输入的第一指纹信息;
检测所述第三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是,将第一指纹信息与预先录入的第一指纹验证信息比对,若匹配,则向所述第三联系人快捷发起加密通话。
进一步的,该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可以是第三联系人的联系信息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通话记录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短信显示界面,或者第三联系人的拨号显示界面。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该移动终端还包括:
禁止模块705,用于在所述加密通话建立之后,禁止非系统应用进行录音和/或屏幕录制。
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11、存储器12、通信电路13及显示器14,所述处理器11分别耦接所述存储器12、通信电路1003及显示器14,所述处理器11、存储器12、通信电路13及显示器14在工作时实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至少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中联系人包括普通联系人和加密通话联系人,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
判断所述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是,则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
若否,则忽视所述加密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普通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加密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对第二联系人的普通通话指令;
判断所述第二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否,则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
若是,则忽视所述普通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普通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用户设置加密通话联系人的指令,显示联系人列表;
获取用户在所述联系人列表中选中的目标联系人;
将所述目标联系人设置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或者,将所述联系人列表中除所述目标联系人之外的联系人设置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若获取到用户输入的第一指纹信息检测所述第三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所述第三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将所述第一指纹信息与预先录入的第一指纹验证信息比对,若匹配,则向所述第三联系人快捷发起加密通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可以是第三联系人的联系信息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通话记录显示界面,第三联系人的短信显示界面,或者第三联系人的拨号显示界面。
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中联系人包括普通联系人和加密通话联系人,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对第一联系人的加密通话指令;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通话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在所述第一联系人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忽视所述加密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普通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加密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一联系人发起加密通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对第二联系人的普通通话指令;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所述通话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联系人不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在所述第二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时,忽视所述普通通话指令,或者,提示用户当前拨打用户为加密通话联系人,是否确定发起普通通话;在接收到用户的确认指令后,对所述第二联系人发起普通通话。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加密通话联系人设置模块,所述加密通话联系人设置模块用于:
在第三联系人的通讯信息显示界面,若获取到用户输入的第一指纹信息,检测所述第三联系人是否为加密通话联系人;
若所述第三联系人为加密通话联系人,将所述第一指纹信息与预先录入的第一指纹验证信息比对,若匹配,则向所述第三联系人快捷发起加密通话。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电路及显示器,所述处理器分别耦接所述存储器、通信电路及显示器,所述处理器、存储器、通信电路及显示器在工作时实现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710619065.8A 2017-07-26 2017-07-26 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073026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19065.8A CN107302619A (zh) 2017-07-26 2017-07-26 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19065.8A CN107302619A (zh) 2017-07-26 2017-07-26 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02619A true CN107302619A (zh) 2017-10-27

Family

ID=60133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19065.8A Pending CN107302619A (zh) 2017-07-26 2017-07-26 基于指纹的通话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02619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77899A1 (en) * 2007-06-20 2010-07-15 Tg Support Limited Encryp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363325A (zh) * 2014-11-17 2015-02-18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呼叫方法和系统
CN105025471A (zh) * 2014-04-21 2015-1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被叫终端、主叫终端、语音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5704118A (zh) * 2015-12-31 2016-06-22 北京元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加密通信功能的对象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6961527A (zh) * 2017-05-19 2017-07-18 北京珠穆朗玛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77899A1 (en) * 2007-06-20 2010-07-15 Tg Support Limited Encryp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025471A (zh) * 2014-04-21 2015-1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被叫终端、主叫终端、语音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4363325A (zh) * 2014-11-17 2015-02-18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呼叫方法和系统
CN105704118A (zh) * 2015-12-31 2016-06-22 北京元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加密通信功能的对象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6961527A (zh) * 2017-05-19 2017-07-18 北京珠穆朗玛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31275B (zh) 信息显示方法、信息显示装置和终端
CN104008313B (zh) 隐私信息的保护方法和装置
EP2814276A1 (en) Access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hotspot
CN104767713B (zh) 账号绑定的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CN107734176A (zh) 移动终端的丢失保护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295296A (zh) 一种应用程序的启动方法和终端
CN104660809A (zh) 私密联系人来电的接听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5320880B (zh) 终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025146A (zh) 一种来电接听控制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04038613A (zh) 信息安全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6020637A (zh) 一种应用的启动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373371A (zh) 终端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550103A (zh) 终端来电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868621A (zh) 一种密码重置方法和装置
CN108848249A (zh) 基于双屏的来电显示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5721659B (zh) 来电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821985B (zh) 一种通话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679377A (zh) 应用界面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4202462B (zh) 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6529236A (zh) 解锁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N106782498A (zh) 语音信息播放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3458394A (zh) 移动终端内部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US5924045A (en) Telephone comprising an identification module
CN105657701B (zh) 一种基于eSIM卡的通话方法及装置
CN106936973A (zh) 基于指纹的来电接听方法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