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94225B - 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94225B
CN107294225B CN201710590281.4A CN201710590281A CN107294225B CN 107294225 B CN107294225 B CN 107294225B CN 201710590281 A CN201710590281 A CN 201710590281A CN 107294225 B CN107294225 B CN 1072942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ensation
parameter
mutual inductance
load
inv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902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94225A (zh
Inventor
苏玉刚
陈龙
朱婉婷
王智慧
孙跃
戴欣
唐春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59028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942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94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94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94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94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针对副边电路为并联补偿形式,能量发射端谐振网络可以为串联补偿、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的IPT系统,仅需要在系统能量发射端检测系统运行频率、逆变器输出电流及电压有效值就可实现负载及互感参数的识别,有利于提高IPT系统的传输性能,该方法不会降低系统功率密度、增加系统的成本和控制难度。

Description

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感应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技术作为主流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技术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随着IPT技术的迅速发展,该技术在交通运输、照明系统、电子产品充电以及生物医电等诸多领域的应用逐渐推广。
近年来,许多科研者致力于提升IPT系统能量传输容量或者效率,并且上述二者均与负载以及磁场耦合强度密切相关。然而在很多实际应用中,负载以及互感的变化无法避免且不可知。以电动汽车的无线供电为例,不同的电动汽车有不同的负载特性以及不同的能量需求。同时,不同的底盘高度以及底盘与能量发射线圈之间的偏移将导致互感的变化。一般而言,为了获得负载以及互感信息,在系统能量发射端及接收端之间建立额外的通信系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方案。然而,如能无需通信系统而获取上述信息无疑将降低系统体积、成本以及复杂度。
如今,已有学者在互感固定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IPT系统的负载识别方法。此外,文献Su Y,Zhang H,Wangi Z,Patrick Hu A,Chen L,Sun Y.Steady-State Load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SwitchingCapacitor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5,30(11):6349~6355.针对S/S型IPT系统,通过切换系统原边谐振回路中增加的补偿电容完成了负载与互感识别。由于并联补偿具有电压泵升特性以及固有的电流限流能力,因此它在实际应用中得以广泛运用。然而,目前暂时没有针对能量拾取端谐振网络为并联补偿拓扑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的相关研究。因此,本发明针对副边电路为并联补偿形式,能量发射端谐振网络可为串联补偿、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的IPT系统,提出了一种稳态条件下的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针对副边电路为并联补偿形式,能量发射端谐振网络可以为串联补偿、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的IPT系统,仅需要在系统能量发射端检测系统运行频率、逆变器输出电流及电压有效值就可实现负载及互感参数的识别,并且该方法无需额外电路即可实现,因此不会降低系统功率密度,同时不会增加系统成本及控制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IPT系统拓扑结构并获取对应的系统参数;
要求IPT系统的副边电路采用能量接收线圈Ls与补偿电容Cs并联形式,原边电路采用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串联构成的串联补偿或者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并联构成的并联补偿或者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并联后再与电感Lr串联构成的LCL补偿;
对应的系统参数包括:原边线圈Lp、能量接收线圈Ls、电感Lr、补偿电容Cp、补偿电容Cs、原边线圈Lp的串联等效电阻Rp、能量接收线圈Ls的串联等效电阻Rs以及电感Lr的串联等效电阻Rr
S2:测量逆变器输出电压Uinv、输出电流Iinv及系统运行频率f;
S3:判断原边电路的补偿形式,如果是串联补偿或者并联补偿,则进入步骤S4,如果是LCL补偿,则进入步骤S8;
S4:定义参数ψ=ωCsR,式中,ω为系统实际运行角频率,R为负载,根据方程式m1ψ2+m2ψ+m3=0求解得到参数ψ1和参数ψ2
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式中,参数 为参数Zθ的实部,为参数Zθ的虚部,ω为系统实际运行角频率,Z11为输入阻抗;
对于原边并联补偿或者LCL补偿拓扑而言:
其中,
式中,参数α1=1-ω2LpCp,参数β1=ωCpRp
S5:定义并计算变量μ=σ(n)-1-σ(n)-2,其中,
ε(n)-i=Iinv (n) -mea-Iinv (n) -i
式中,Iinv (n) -mea为Iinv的n次谐波有效值的测量值,Iinv (n) -i为Iinv的n次谐波有效值,i=1,2,n=3,5...2k+1;
S6:判断是否满足μ<0,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7,否则进入步骤S8;
S7:根据参数ψ1计算负载R1及互感M1,完成负载与互感的识别;
S8:根据步骤S4计算参数ψ2,进入步骤S9;
S9:根据参数ψ2计算负载R2及互感M2,完成负载与互感的识别。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构建的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的参数满足以下关系:
式中,ω0为固有谐振频率,S/P&P/P表示原边串联补偿、副边并联补偿和原边并联补偿、副边并联补偿,LCL/P表示原边LCL补偿、副边并联补偿。
进一步地,步骤S7中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对于原边并联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进一步地,步骤S9中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对于原边并联以及LCL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的技术效果或优点是:该方法无需额外的控制以及通信电路,仅需要在系统能量发射端检测系统运行频率、逆变器输出电流及电压有效值即可实现,因此不会降低系统功率密度,同时系统成本以及控制难度也不会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等效电路拓扑;
图2(a)为能量拾取端串联补偿拓扑;
图2(b)为能量拾取端并联补偿拓扑;
图2(c)为能量拾取端LCL补偿拓扑;
图3为原边串联补偿下,不同R时ωn随M变化曲线图;
图4为原边串联补偿下,不同ωn时m1·m3变化曲线图;
图5(a)为原边并联补偿下,不同R时ωn随M变化曲线图;
图5(b)为原边LCL补偿下,不同R时ωn随M变化曲线图;
图6(a)为原边并联补偿下,不同ωn时m1·m3变化曲线图;
图6(b)为原边LCL补偿下,不同ωn时m1·m3变化曲线图;
图7为原边LCL补偿下,不同ωn时ψ2变化曲线图;
图8为识别方法流程图;
图9为负载与互感识别方法结构图;
图10为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11为负载固定情况下的实验识别结果图;
图12为互感固定情况下的实验识别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针对副边电路为并联补偿形式,能量发射端谐振网络可以为串联补偿、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的IPT系统,仅需要在系统能量发射端检测系统运行频率、逆变器输出电流及电压有效值就可实现负载及互感参数的识别,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获得负载及互感信息需要建立额外的通信系统所带来的系统功率密度、成本以及控制难度的增加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图1给出了副边电路为并联补偿的IPT系统等效电路拓扑。
其系统的原边电路补偿形式可以为以下三种:如图2(a)所示为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串联构成的原边串联谐振回路,图2(b)所示为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并联构成的原边并联谐振回路。如图2(c)所示的LCL谐振回路由原边线圈Lp并联补偿电容Cp后再与电感Lr串联构成。在系统副边,能量接收线圈Ls与并联补偿电容Cs构成副边谐振回路,并将能量传递给负载,图中将系统整流环节与负载等效为负载R,M为耦合线圈Lp、Ls之间互感,Rp、Rs以及Rr分别为线圈Lp、Ls以及电感Lr的串联等效电阻,Uinv与Iinv分别为逆变器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
为了降低电源输入的无功功率以及提高系统能量传输能力,系统的运行频率应与原边以及副边电路的固有谐振频率相近。因此,为了使得系统原边以及副边电路的固有谐振频率均近似为ω0,系统电路参数满足以下关系:
式中,ω0为固有谐振频率,S/P&P/P表示原边串联补偿、副边并联补偿和原边并联补偿、副边并联补偿,LCL/P表示原边LCL补偿、副边并联补偿。
在系统的能量发射端,谐振电感与电容组成了低通滤波器,从而抑制了谐振回路中的高次谐波,因此本发明在分析中仅考虑了基波的存在。表1给出了逆变器输出电压Uinv以及输出电流Iinv的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RMS),其中Umea以及Imea分别表示逆变器输出电压以及输出电流均方根值的测量值。
表1 Uinv以及Iinv的均方根值
系统中涉及到的电路参数值:原边线圈Lp、能量接收线圈Ls、电感Lr、补偿电容Cp、补偿电容Cs、原边线圈Lp的串联等效电阻Rp、能量接收线圈Ls的串联等效电阻Rs以及电感Lr的串联等效电阻Rr均在实验前测量得到,且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发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化,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参数视为已知的固定参数。
由图1可以推导如下形式KVL回路方程:
其中,参数Z11、Z12、Z21及Z22的表达式分别列于表2中,ω为系统实际运行角频率。
表2 Z11,Z12,Z21以及Z22表达式
其中
γ=ωM (4)
为了便于以下数学推导,定义参数ψ=ωCsR,于是副边谐振网络阻抗Zs表达如下:
由式(2),可以得到表达式:
进一步,输入阻抗Zin可以由式(6)得到:
一般来说,系统会以零相角频率运行从而最小化电源视在功率等级。当系统运行于此频率时,Uinv与Iinv同相进而获得以下关系式:
其中,以及分别表征相应变量的实部与虚部。进一步,由式(7)到(9)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式:
如下定义参数Zθ
于是,式(10)可表达为:
参照表2,Zθ的数值可以计算得到,同时也可得到实部以及虚部的表达式。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对于原边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拓扑而言:
由式(4)与(5)看出,互感M仅与变量γ相关,而等效电阻值R包含于变量α2和β2中。因此,式(14)与(15)中的全部变量除了α2、β2和γ均为已知。将式(12)和(13)分别代入式(14)和(15)可消去变量γ,于是得到关于变量ψ的一般性方程:
m1ψ2+m2ψ+m3=0 (16)
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对于原边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拓扑而言:
其中:
最终,ψ由式(16)计算得到:
于是,基于ψ1和ψ2可得到两组R和M的表达式。
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对于原边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拓扑而言:
由式(20)至(22)可发现,基于上述识别模型可以获得两组识别结果。其中一组解的数值接近测量值,认为这一组解为合理解;另外一组解则与测量值偏差甚远,认为这一组为非合理解。
为了剔除非合理解,首先分析ψ1与ψ2的正负性。由于至少存在一个为正的解,因此仅存在两种可能:1)其中一个解为正值(即ψ1ψ2<0);2)均为正值(即ψ1ψ2>0)。以S/P型IPT系统为例进行分析,首先定义归一化角频率ωn=ω/ω0,于是变量Zθ、m1和m3可重写为如下形式:
其中:
基于式(16)可知ψ1ψ2的正负性与m1m3一致
由式(23)可以发现,m1及m3的值与ωn相关。当负载以及互感变化时,系统的运行频率将随之改变以达到零相角频率。因此,不同负载电阻值以及互感值情况下的ωn可以计算得到,由图3给出。
通常而言,IPT系统的耦合系数k范围为0.1-0.3(对于本实施例中所研究的三个系统,其互感值约为15μH-45μH)。由图3可以看到,互感值在上述变化范围内时,ωn恒大于1。进一步,式(9)可以表达为如下形式:
将式(26)对R进行求导:
求解式(27)可以得到Rm的表达式:
当R为Rm时,k为最大值;当R趋于正无穷时,k取最小值,如下式:
综上,ωn的边界范围可由下式计算得到,该区间近似为[1.005,1.195]。
在此条件下,基于式(23)可以得到m1·m3在ωn不同取值情况下的曲线图,如图4所示。
当原边电路为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时,图5分别给出了ωn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当k值处于[0.1,0.3]区间时,ωn同样恒大于1。
类似地,对于原边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拓扑而言,ωn的范围可以计算得到,图6给出了m1·m3在此范围内的变化曲线。
对于原边LCL补偿,由图6(b)可以发现ψ1与ψ2其中一个解为负值。图7进一步给出了ψ2在不同ωn取值时的变化曲线,因此确定ψ2为正且为合理解。
另一方面,对于原边串联与并联补偿,由图4及图6(a)可以发现ψ1与ψ2均为正值。如上面所述,本发明中的计算均是以基波近似为条件。因此,为了区分这两组识别结果可在高次谐波上寻得差异,进而本实施例分别基于ψ1与ψ2计算逆变输出电流Iinv高次谐波的有效值。随后,将得到的两个计算值与Iinv高次谐波有效值的测量值进行比较,更为接近测量值的则为所需要的识别结果。
此处仍以S/P型IPT系统为例,Iinv的n次谐波有效值可分别由ψ1与ψ2计算得到:
其中,Ri及Mi可由式(21)计算得到;Uinv (n)代表逆变输出电压Uinv的n次谐波有效值,表达式如下:
于是,计算值Iinv (n) -i与测量得到的Iinv的前n次谐波有效值间均方差值可计算得到:
其中
ε(n)-i=Iinv (n) -mea-Iinv (n) -i (34)
i=1,2;n=3,5...2k+1.
Iinv (n) -mea表示Iinv的n次谐波有效值的测量值,较小的均方差值σ(n)-i代表计算值Iinv (n) -i更为接近测量值。本实施例中仅计算三次谐波及五次谐波,且如下定义变量μ:μ=σ(5)-1-σ(5)-2 (35)
显然,当μ为负时剔除解ψ2,反之剔除解ψ1。对于原边并联补偿拓扑,非合理解的剔除方法类似,因此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一种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如图8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一种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IPT系统拓扑结构并获取对应的系统参数;
要求IPT系统的副边电路采用能量接收线圈Ls与补偿电容Cs并联形式,原边电路采用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串联构成的串联补偿或者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并联构成的并联补偿或者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并联后再与电感Lr串联构成的LCL补偿;
对应的系统参数包括:原边线圈Lp、能量接收线圈Ls、电感Lr、补偿电容Cp、补偿电容Cs、原边线圈Lp的串联等效电阻Rp、能量接收线圈Ls的串联等效电阻Rs以及电感Lr的串联等效电阻Rr
其中,构建的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的参数满足以下关系:
式中,ω0为固有谐振频率,S/P表示原边串联补偿、副边并联补偿,P/P表示原边并联补偿、副边并联补偿,LCL/P表示原边LCL补偿、副边并联补偿;
S2:测量逆变器输出电压Uinv、输出电流Iinv及系统运行频率f;
S3:判断原边电路的补偿形式,如果是串联补偿或者并联补偿,则进入步骤S4,如果是LCL补偿,则进入步骤S8;
S4:定义参数ψ=ωCsR,式中,ω为系统实际运行角频率,R为负载,根据方程式m1ψ2+m2ψ+m3=0计算参数ψ1和参数ψ2
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式中,参数 为参数Zθ的实部,为参数Zθ的虚部,ω为系统实际运行角频率,Z11为输入阻抗;
对于原边并联补偿或者LCL补偿拓扑而言:
其中,
式中,参数α1=1-ω2LpCp,参数β1=ωCpRp
S5:定义并计算变量μ=σ(n)-1-σ(n)-2,其中,
ε(n)-i=Iinv (n) -mea-Iinv (n) -i
式中,Iinv (n) -mea为Iinv的n次谐波有效值的测量值,Iinv (n) -i为Iinv的n次谐波有效值,i=1,2,n=3,5...2k+1;
S6:判断是否满足μ<0,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7,否则进入步骤S8;
S7:根据参数ψ1计算负载R1及互感M1,完成负载与互感的识别;
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对于原边并联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S8:计算参数ψ2,并进入步骤S9;
S9:根据参数ψ2计算负载R2及互感M2,完成负载与互感的识别。
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对于原边并联以及LCL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为了验证该识别方法的可行性,本实施例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根据图1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型,仿真时间设置为0.2ms并且系统已稳态运行,最大仿真步长设置为0.1us。本实施例中仿真参数按照实验系统中的实际测量值进行设置,并列于表3中。
图9给出了本发明识别方法的结构图。通过检测输出电压以及电流的相位以调节系统运行频率,进而保证系统工作在零相角频率条件下。Uinv,Iinv以及f的数值由检测单元采样得到;Iinv (3) -mea及Iinv (5) -mea则通过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运算得到。基于上述已获得的参数值,由负载与互感识别单元实现系统负载与互感值的识别。
表3 IPT系统参数
仿真验证
在互感参数从15μH变化至45μH,负载参数从20Ω变化至60Ω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仿真验证,其结果由图10给出。其中,识别最大误差不超过3%,可以看出仿真结果与设定值较为吻合。
实验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识别方法,搭建了IPT系统实验平台。逆变输出电压及电流的采样由模数转换芯片ADS7841实现,FFT运算以及识别算法在FPGA(Altera Cyclone IIEP2C5T144C8)芯片中实现,四个MOSFET(STP30NF20)开关管构成了全桥逆变电路。系统的负载部分由数个电阻组成,通过切换按钮以改变负载等效电阻值。系统互感参数的变化则是通过调节耦合线圈相对位置得以实现。
在负载等效电阻值固定为30Ω,互感参数由15μH变化至45μH(实际测量值分别为15.06μH,19.87μH,24.86μH,30.56μH,35.75μH,39.78μH以及45.78μH)的情况下进行了数次实验验证,其识别结果示于图11。
类似地,互感固定为31.02μH,负载由20Ω变化至60Ω的情况下进行了数次识别,图12给出了识别结果。
表4进一步给出了识别结果的最大误差值,可以看出其最大误差不超过7%。总体而言,仿真以及实验的识别结果均较好地证明了该识别方法的可行性。
表4识别结果最大误差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提供一种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针对副边电路为并联补偿形式,能量发射端谐振网络可以为串联补偿、并联补偿以及LCL补偿的IPT系统,仅需要在系统能量发射端检测系统运行频率、逆变器输出电流及电压有效值就可实现负载及互感参数的识别,有利于提高IPT系统的传输性能,该方法不会降低系统功率密度、增加系统的成本及控制难度。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性、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IPT系统拓扑结构并获取对应的系统参数;
要求IPT系统的副边电路采用能量接收线圈Ls与补偿电容Cs并联形式,原边电路采用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串联构成的串联补偿或者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并联构成的并联补偿或者原边线圈Lp与补偿电容Cp并联后再与电感Lr串联构成的LCL补偿;
对应的系统参数包括:原边线圈Lp、能量接收线圈Ls、电感Lr、补偿电容Cp、补偿电容Cs、原边线圈Lp的串联等效电阻Rp、能量接收线圈Ls的串联等效电阻Rs以及电感Lr的串联等效电阻Rr
S2:测量逆变器输出电压Uinv、输出电流Iinv及系统运行频率f;
S3:判断原边电路的补偿形式,如果是串联补偿或者并联补偿,则进入步骤S4,如果是LCL补偿,则进入步骤S8;
S4:定义参数ψ=ωCsR,式中,ω为系统实际运行角频率,R为等效负载,根据方程式m1ψ2+m2ψ+m3=0求解得到参数ψ1和参数ψ2
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式中,参数 为参数Zθ的实部,为参数Zθ的虚部,ω为系统实际运行角频率,Z11为输入阻抗;
对于原边并联补偿或者LCL补偿拓扑而言:
其中,
式中,参数α1=1-ω2LpCp,参数β1=ωCpRp
S5:定义并计算变量μ=σ(n)-1-σ(n)-2,其中,
ε(n)-i=Iinv (n) -mea-Iinv (n) -i
式中,Iinv (n) -mea为Iinv的n次谐波有效值的测量值,Iinv (n) -i为Iinv的n次谐波有效值的计算值,i=1,2,n=3,5...2k+1;
S6:判断是否满足μ<0,如果是,则进入步骤S7,否则进入步骤S8;
S7:根据参数ψ1计算负载R1及互感M1,完成负载与互感的识别;
S8:根据步骤S4计算参数ψ2,进入步骤S9;
S9:根据参数ψ2计算负载R2及互感M2,完成负载与互感的识别;
步骤S7中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对于原边并联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步骤S9中对于原边串联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对于原边并联以及LCL补偿拓扑而言:
负载互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构建的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的参数满足以下关系:
式中,ω0为系统原副边电路固有谐振角频率,S/P&P/P表示原边串联补偿、副边并联补偿和原边并联补偿、副边并联补偿,LCL/P表示原边LCL补偿、副边并联补偿。
CN201710590281.4A 2017-07-19 2017-07-19 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Active CN1072942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0281.4A CN107294225B (zh) 2017-07-19 2017-07-19 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0281.4A CN107294225B (zh) 2017-07-19 2017-07-19 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94225A CN107294225A (zh) 2017-10-24
CN107294225B true CN107294225B (zh) 2019-08-30

Family

ID=60102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90281.4A Active CN107294225B (zh) 2017-07-19 2017-07-19 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942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7973B (zh) * 2018-08-08 2020-09-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静态-动态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线或离线互感辨识方法
CN110875635B (zh) * 2018-08-13 2021-02-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提升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互操作性的发射线圈阵列控制方法
CN110176810B (zh) * 2019-05-22 2022-09-06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线互感识别装置及识别方法
CN112865340B (zh) * 2021-04-26 2021-07-23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互感参数辨识方法及装置
CN113193663B (zh) * 2021-04-29 2022-08-26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负载及互感双参数辨识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3529A (zh) * 2013-11-19 2014-03-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感应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效率优化的负载阻抗匹配方法
CN105141046A (zh) * 2015-10-26 2015-12-09 重庆大学 Sp型icpt系统负载与互感识别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91429A (ko) * 2008-07-09 2016-08-02 액세스 비지니스 그룹 인터내셔날 엘엘씨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3529A (zh) * 2013-11-19 2014-03-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感应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效率优化的负载阻抗匹配方法
CN105141046A (zh) * 2015-10-26 2015-12-09 重庆大学 Sp型icpt系统负载与互感识别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考虑阻感性负载IPT系统的动态补偿技术;何正友,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31;第49卷(第4期);569-575,58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94225A (zh) 2017-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94225B (zh) 副边并联补偿的ipt系统负载与互感参数识别方法
US11101700B1 (en) Impedance matching network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under maximum efficiency tracking
CN105186718B (zh) 复合谐振式ecpt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05141046B (zh) Sp型icpt系统负载与互感识别方法
Guo et al. Rectifier load analysis for 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Yang et al. Observation of transient parity-time symmetry in electronic systems
CN110429720A (zh) 一种实现恒流恒压输出切换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1106676B (zh) Lcc-s型mc-wpt系统的磁耦合机构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
Mai et al. Double‐sided CL compensation topology based component voltage stress optimisation method for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charging system
Liu et al.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double T-type resonant network for mobile devices charging/supply
CN105226952B (zh) 一种恒流恒频感应耦合传输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CN106899212A (zh) 对称式lcc谐振网络的ecpt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CN109831035A (zh) 一种基于正交双通道算法的无线充电系统用互感辨识方法
CN107276390A (zh) 双lcc谐振补偿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干扰预测电路及方法
CN111030316A (zh) 一种多中继mc-wpt系统效率的建模、分析及系统原理分析方法
CN104319909B (zh)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负载识别方法
CN103427501A (zh) 一种电压型无线供电系统负载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07526899A (zh) 基于遗传算法的磁耦合wpt系统负载与互感识别方法
Wang et al. A novel design method of LCC-S compensat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combining constant current and constant voltage mode via frequency switching
Wu et al. Multiobjectiv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a four-plate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Wang et al. Review of load-independent constant-current and constant-voltage topologies for domino-type multiple-load inductive power relay system
Zhang et al. The charging control and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WPT system based on secondary side controllable rectifier
CN109698561A (zh) 一种mcr-wpt系统过耦合区域传输效率电路分析方法
Jiang et al. A fractional-order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inherently constant current output
Wang et al.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with series-parallel compensation for step-up voltage outpu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