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前面板为浅色(如白色、浅蓝色等)的移动终端,在闪光灯模式下利用前摄像头拍摄所得的照片,往往四周存在光晕,而光晕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照片质量。光晕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从前闪光灯射出的部分光线进入了前摄像头,而这些光线与前摄像头的其他入射光线方向不一致。进入的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为光线在玻璃盖板的两个表面(其中一表面为玻璃盖板的外表面、即使用者接触的表面,另一表面为玻璃盖板的内表面、即涂覆有浅色、反光油墨层的表面)之间反复反射,最终从前摄像头对应的开孔进入到前摄像头内;方式二为在移动终端内,前闪光灯发出的光线未经玻璃盖板直接进入设置在前闪光灯一定距离处的前摄像头。
试验表明,前摄像头距离前闪光灯越近,光晕问题越显著。因此,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光晕问题,一般采用拉大前闪光灯与前摄像头之间距离的方式;但距离变大势必对移动终端的各零件布局有很大影响,会带来移动终端结构设计受限、前闪光不均匀等问题。
综上,现有技术的移动终端中前摄像头拍照光晕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的前摄像头拍照存在光晕的缺陷,提供一种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盖板组件,其包括依次叠设的盖板、第一油墨层、第二油墨层,所述第一油墨层为反光油墨层,所述第二油墨层为吸光油墨层,所述第一油墨层设有第一摄像开孔,所述第二油墨层设有第二摄像开孔,所述第一摄像开孔、所述第二摄像开孔用于供光线进出摄像部件,其特点在于,
所述第二油墨层覆盖部分所述第一摄像开孔。
较佳地,所述第二摄像开孔小于所述第一摄像开孔,且所述第一摄像开孔完全覆盖所述第二摄像开孔,所述第一摄像开孔的边界与所述第二摄像开孔的边界的距离不小于0.1mm。
较佳地,所述第一摄像开孔的边界与所述第二摄像开孔的边界的距离不小于0.5mm。
较佳地,所述第一油墨层还设有第一发光开孔,所述第二油墨层还设有第二发光开孔,所述第一发光开孔与所述第一摄像开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发光开孔与所述第二摄像开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发光开孔、所述第二发光开孔用于供光线进出发光部件。
较佳地,所述第一发光开孔、所述第二发光开孔处不设有阻挡介质。
较佳地,所述第一摄像开孔完全覆盖所述第二摄像开孔,所述第一摄像开孔的边界与所述第二摄像开孔的边界的距离不小于0.2mm。
较佳地,所述第一油墨层和所述第二油墨层之间还设有第三油墨层,所述第三油墨层为反光油墨层,所述第三油墨层设有第三摄像开孔,所述第三摄像开孔大于所述第一摄像开孔,且所述第三摄像开孔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摄像开孔。
一种移动终端,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盖板组件。
较佳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壳体、摄像部件、发光部件,所述盖板组件盖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摄像部件、发光部件均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摄像部件、所述发光部件位于所述第二油墨层的背离所述第一油墨层的一侧。
较佳地,所述第一油墨层、第二油墨层均位于所述摄像部件的视场区外。
较佳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套件,所述套件套设于所述摄像部件,所述第二油墨层与所述套件的端部相接触。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设置使得来自前闪光灯的、在移动终端的盖板的两个表面之间反射的光线可以在进入摄像部件之前被越界的第二油墨层即吸光油墨层吸收,不需要改变各个部件的布局,即可削弱光晕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盖板组件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移动终端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直线表示光线方向。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盖板组件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移动终端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直线表示光线方向。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移动终端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直线表示光线方向。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盖板组件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盖板组件
110:盖板
120:第一油墨层
121:第一摄像开孔
122:第一发光开孔
130:第二油墨层
131:第二摄像开孔
132:第二发光开孔
140:阻挡介质
150:第三油墨层
151:第三摄像开孔
200:移动终端
210:摄像部件
220:发光部件
230:套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盖板组件100,其包括依次叠设的盖板110、第一油墨层120、第二油墨层130。第一油墨层120为反光油墨层,第二油墨层130为吸光油墨层。第一油墨层120设有第一摄像开孔121,第二油墨层130设有第二摄像开孔131。第一摄像开孔121、第二摄像开孔131用于供光线进出摄像部件。第二油墨层130覆盖部分第一摄像开孔121。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墨层120为白色油墨层,白色油墨反光;第二油墨层130为黑色油墨层,黑色油墨吸光。见图1,第二摄像开孔131的一侧的第二油墨层130覆盖了部分第一摄像开孔121。
如图2所示,一种移动终端200,其包括如图1的盖板组件100。盖板组件100为移动终端200的前盖板组件。盖板110为玻璃盖板。该移动终端200还包括摄像部件210、发光部件220。摄像部件210、发光部件220位于第二油墨层130的背离第一油墨层120的一侧。发光部件220为前闪光灯。图2中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方向(为了表示方便,图中仅仅示出了一部分光线)。可以看出,来自前闪光灯的、在移动终端200的盖板110的两个表面之间反射的光线可以在进入摄像部件210之前被越界的第二油墨层130即吸光油墨层吸收,不需要改变各个部件的布局,即可削弱光晕问题。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一种盖板组件100,其包括依次叠设的盖板110、第一油墨层120、第二油墨层130。第一油墨层120为反光油墨层,第二油墨层130为吸光油墨层。第一油墨层120设有第一摄像开孔121,第二油墨层130设有第二摄像开孔131。第一摄像开孔121、第二摄像开孔131用于供光线进出摄像部件,第二油墨层130覆盖部分第一摄像开孔121。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墨层120为白色油墨层,白色油墨反光;第二油墨层130为黑色油墨层,黑色油墨吸光。在可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一油墨层120可以为其他浅色油墨层。
第一油墨层120还设有第一发光开孔122,第二油墨层130还设有第二发光开孔132。第一发光开孔122与第一摄像开孔121间隔设置,第二发光开孔132与第二摄像开孔131间隔设置。第一发光开孔122、第二发光开孔132用于供光线进出发光部件。
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开孔122、第二发光开孔132处设有阻挡介质140。该阻挡介质140为半透明油,用于从遮挡发光部件220,提升移动终端的外观美感。
第二摄像开孔131小于第一摄像开孔121,且第一摄像开孔121完全覆盖第二摄像开孔131。第一摄像开孔121的边界与第二摄像开孔131的边界的距离不小于0.1mm。优选地,第一摄像开孔121的边界与第二摄像开孔131的边界的距离不小于0.5mm。
如图4所示,一种移动终端200,其包括如图1的盖板组件100。盖板组件100为移动终端200的前盖板组件。盖板110为玻璃盖板。移动终端200还包括壳体(未示出)、摄像部件210、发光部件220。此外,移动终端200还包括套件230。盖板组件100盖设于壳体,摄像部件210、发光部件220均固设于壳体内。摄像部件210、发光部件220位于第二油墨层130的背离第一油墨层120的一侧。套件230套设于摄像部件210。第二油墨层130与套件230的端部相接触。发光部件220即为前闪光灯。
同时,第一油墨层120、第二油墨层130均位于摄像部件210的视场区外。以保证摄像部件210的拍摄范围不受影响。
吸收光线的程度和第一摄像开孔121的边界与第二摄像开孔131的边界之间距离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距离越大,即第二油墨层130覆盖第一摄像开孔121的面积越大,可以吸收的光线越多,对光晕问题的削弱越明显。
在第一发光开孔122、第二发光开孔132处设有阻挡介质140的前提下,第一摄像开孔121的边界与第二摄像开孔131的边界之间的0.1mm的距离可以显著改善拍照的光晕问题。第一摄像开孔121的边界与第二摄像开孔131的边界之间的0.5mm的优选距离下,拍照的光晕问题基本可以完全解决。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3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一发光开孔122、第二发光开孔132处不设有阻挡介质。第一摄像开孔121完全覆盖第二摄像开孔131,第一摄像开孔121的边界与第二摄像开孔131的边界的距离不小于0.2mm。从发光部件220发出的光不会经由阻挡介质140而漫发射,因此,会从第一摄像开孔121、第二摄像开孔131进入摄像部件210的光线相较于实施例2会减少,此时,只需要0.2mm的越界第二油墨层130的油墨,即可基本完全解决光晕问题。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4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一油墨层120和第二油墨层130之间还设有一个第三油墨层150。第三油墨层150为反光油墨层,第三油墨层150设有第三摄像开孔151。第三摄像开孔151大于第一摄像开孔121,且第三摄像开孔151完全覆盖第一摄像开孔121。以上设置,可以从工艺上保证第三油墨层150的油墨不会越过第一摄像开孔121的边界,使得第三油墨层150不会影响越界的第二油墨层130吸光。第三油墨层150的颜色与第一油墨层120相同。可替代的实施例中,根据移动终端200的外观要求,第一油墨层和第二油墨层之间可设有多个第三油墨层。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