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82880A - 铸件模型 - Google Patents

铸件模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82880A
CN107282880A CN201710724983.7A CN201710724983A CN107282880A CN 107282880 A CN107282880 A CN 107282880A CN 201710724983 A CN201710724983 A CN 201710724983A CN 107282880 A CN107282880 A CN 1072828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ld
evaporative pattern
support bar
white
white mou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249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丽艳
朱业英
邵长波
张正明
吕正操
梁建军
周杰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hua Wanliy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hua Wanliy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hua Wanliy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hua Wanliy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2498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82880A/zh
Publication of CN107282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828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7/00Patterns; Manufacture thereof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22C7/02Lost patterns
    • B22C7/023Patterns made from expanded plastic materials
    • B22C7/026Patterns made from expanded plastic materials by assembling preformed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铸件模型,包括:第一消失模白模和第二消失模白模;承重模,呈柱形结构,承重模一端与第一消失模白模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消失模白模连接;其中,承重模由树脂砂粘合并挤压成型,以形成柱形结构。本发明提供的铸件模型,在放入砂模中定位时,可以更为稳定,较薄的侧壁不容易在砂子的挤压下产生形变,在进行浇铸时,能够做到优化过滤,同时能够把握承重模与第一消失模白模及第二消失模白模之间的温度差,便于对散热变化进行控制,使承重模铸造后具有良好柔性和硬度。

Description

铸件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铸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铸件模型。
背景技术
消失模铸造又称为干砂实型负压铸造,国外称之为EPC,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铸造工艺之一,被誉为铸造史上的一次“革命”,国内外称之为21世纪绿色铸造。
消失模的铸造包括以下几个工艺步骤:
A、制作泡塑气化模;
B、组合浇注系统;
C、气化模表面喷刷特制耐火涂料并烘干;
D、将特制隔层砂箱置于三维振动工作台上;
E、填入底砂(干石英砂)振实,刮平;
F、将烘干的气化模型放于底砂上,按工艺要求填满干砂,数控振动适当时间,然后刮平箱口;
G、用塑料薄膜覆盖箱口,放上浇口杯,起动真空系统,干砂紧固成型后,进行浇注,气化模型消失,金属液取代其位置;
H、释放真空,按工艺待铸件冷凝后翻箱,从松散的石英砂中取出铸件。
然而,现有的消失模使用泡沫塑料为主体,在铸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浇铸时杂质会流入消失模所在型腔中,影响铸件质量;
(2)将消失模掩埋在砂子中,砂子的挤压力会使泡沫塑料的薄弱区变形;
(3)由于铸件的各个部位所需承受的力道不同,需要对部分区域进行延缓保温,或是加快冷却,现有的结构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导致铸件的承重部位较脆,从而容易出现折断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铸件模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铸件模型,包括:第一消失模白模和第二消失模白模;承重模,呈柱形结构,承重模一端与第一消失模白模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消失模白模连接;其中,承重模由树脂砂粘合并挤压成型,以形成柱形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铸件模型,通过设置承重模呈柱形结构,并将承重模的一端与第一消失模白模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消失模白模连接,使得在将该铸件模型埋入砂模中进行浇铸时,金属液体能够先将第一消失模白模及第二消失模白模熔化,之后慢慢渗入承重模,将承重模慢慢熔化,在这个过程中,易于把握承重模与第一消失模白模及第二消失模白模之间的温度差,实现对散热变化的控制,从而使承重模铸造后具有良好柔性和硬度。
其中,承重模由树脂砂粘合并挤压成型,在金属液体慢慢渗入承重模,将承重模慢慢熔化的过程中,承重模部分的温度会比较低,使得承重模保温后具有较好的弹性回复力,从而使该承重模部分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不易过硬、过脆,进而不容易出现受力折断的情况,大幅提高了铸件的质量。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铸件模型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承重模设于第一消失模白模与第二消失模白模之间。
本方案中,通过将承重模设置在第一消失模白模与第二消失模白模之间,方便使流入第一消失模白模部分及第二消失模白模部分的金属液体同时流入承重模部分,从而使承重模部分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在形成铸件后,承重模部分不容易折断。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延伸导流部,包括导流柱和注入模块,导流柱与注入模块的中间部位连接,注入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消失模白模和第二消失模白模。
在本方案中,导流柱与注入模块的中间部位连接,注入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消失模白模和第二消失模白模,具体地,在将该铸件模型埋入砂模中时,导流柱的顶端高于砂模设置,以便于进行浇铸,另外,通过设置注入模块,能够使从导流柱流入的金属液体同时分流至第一消失模白模和第二消失模白模中,从而提升铸件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注入模块水平设置,导流柱处于注入模块的上方,且竖直设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导流柱竖直设置,注入模块水平设置,并将导流柱设于注入模块的上方,使得金属液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均匀地分流至第一消失模白模部分和第二消失模白模部分,同时能够提高金属液体的流速,进而提升铸造质量和铸造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铸造过滤网,安装在导流柱与注入模块之间;其中,铸造过滤网的长度大于注入模块的宽度或长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导流柱与注入模块之间安装铸造过滤网,并设置铸造过滤网的长度大于注入模块的宽度或长度,使得在注入金属液体的过程中,金属液体将导流柱和注入模块熔化后,由于铸造过滤网长度大,且不会被熔化,铸造过滤网能够将嵌在砂模中,将注入口阻挡,从而实现对金属液体的有效过滤,浇铸时杂质不易流入铸件模型所在的型腔中,从而提高铸件质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一端通过热熔胶与第一消失模白模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热熔胶与第二消失模白模的侧壁固定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杆,使第一支撑杆一端通过热熔胶与第一消失模白模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热熔胶与第二消失模白模的侧壁固定连接,能够方便有效的控制第一消失模白模与第二消失模白模之间的相对间距,在将该铸件模型掩埋在砂子中时,第一消失模白模与第二消失模白模之间的相对间距不容易受砂子的挤压力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有效提高铸件精度,提升铸造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设置于第一消失模白模上,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热熔胶与第一消失模白模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和/或至少一个第三支撑杆,设置于第二消失模白模上,第三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热熔胶与第二消失模白模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消失模白模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使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热熔胶与第一消失模白模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和/或在第二消失模白模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三支撑杆,使第三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热熔胶与第二消失模白模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使得在将该铸件模型掩埋在砂子中时,第一消失模白模和/或第二消失模白模的薄弱区不容易受砂子的挤压力影响而变形,从而进一步提高铸件精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支撑杆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第二支撑杆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第三支撑杆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
在本方案中,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的横截面形状均能够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从而方便与不同形状的铸件模型配合使用,来提升铸件的精度,实用性好,且通过热熔胶与铸件模型固定连接时的可靠性较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支撑杆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
在本方案中,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均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在将第一消失模白模及第二消失模白模熔化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也将快速熔化,即使未完全燃烧,待铸件冷却后,在进行翻箱清砂的振动作用下,也能够迅速溃散到型砂中,实用性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消失模白模及第二消失模白模均由泡沫塑料制成。
在本方案中,第一消失模白模和第二消失模白模均有泡沫塑料制成,铸件形状精确,重复性好,具有精密铸造的特点,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耐火涂料,涂覆于铸件模型的外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铸件模型的外表面涂覆耐火涂料,能够有效减少出现粘砂、气孔以及沙眼的现象,具有较好的隔离作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承重模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梯形或三角形。
在本方案中,承重模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梯形和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种,以满足多种同类产品的需求,使该同类产品的承重部位均能够具有良好的柔性和硬度。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铸件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铸件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铸件模型,200砂模,102第一消失模白模,104第二消失模白模,106承重模,108导流柱,110注入模块,112铸造过滤网,114第一支撑杆,116第二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铸件模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铸件模型100,包括: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承重模106,呈柱形结构,承重模106一端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连接;其中,承重模106由树脂砂粘合并挤压成型,以形成柱形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铸件模型100,通过设置承重模106呈柱形结构,并将承重模106的一端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连接,使得在将该铸件模型100埋入砂模200中进行浇铸时,金属液体能够先将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及第二消失模白模104熔化,之后慢慢渗入承重模106,将承重模106慢慢熔化,在这个过程中,易于把握承重模106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及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之间的温度差,实现对散热变化的控制,从而使承重模106铸造后具有良好柔性和硬度。
其中,承重模106由树脂砂粘合并挤压成型,在金属液体慢慢渗入承重模106,将承重模106慢慢熔化的过程中,承重模106部分的温度会比较低,使得承重模106保温后具有较好的弹性回复力,从而使该承重模106部分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不易过硬、过脆,进而不容易出现受力折断的情况,大幅提高了铸件的质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承重模的中轴线呈弧形,且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承重模106设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之间。
本方案中,通过将承重模106设置在第一消失模白模102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之间,方便使流入第一消失模白模102部分及第二消失模白模104部分的金属液体同时流入承重模106部分,从而使承重模106部分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在形成铸件后,承重模106部分不容易折断。
其中,具体地,如图1所示,承重模呈圆柱形,且垂直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设置,当然也可以分别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及第二消失模白模104呈角度设置,或为弯曲的柱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铸件模型还包括:延伸导流部,包括导流柱108和注入模块110,导流柱108与注入模块110的中间部位连接,注入模块11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
在本方案中,导流柱108与注入模块110的中间部位连接,注入模块11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具体地,在将该铸件模型100埋入砂模200中时,导流柱108的顶端高于砂模200设置,以便于进行浇铸,另外,通过设置注入模块110,能够使从导流柱108流入的金属液体同时分流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中,从而提升铸件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可以理解,承重模部分低于延伸导流部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注入模块110水平设置,导流柱108处于注入模块110的上方,且竖直设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导流柱108竖直设置,注入模块110水平设置,并将导流柱108设于注入模块110的上方,使得金属液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均匀地分流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部分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部分,同时能够提高金属液体的流速,进而提升铸造质量和铸造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铸件模型还包括:铸造过滤网112,安装在导流柱108与注入模块110之间;其中,铸造过滤网112的长度大于注入模块110的宽度或长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导流柱108与注入模块110之间安装铸造过滤网112,并设置铸造过滤网112的长度大于注入模块110的宽度或长度,使得在注入金属液体的过程中,金属液体将导流柱108和注入模块110熔化后,由于铸造过滤网112长度大,且不会被熔化,铸造过滤网112能够将嵌在砂模200中,将注入口阻挡,从而实现对金属液体的有效过滤,浇铸时杂质不易流入铸件模型100所在的型腔中,从而提高铸件质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铸件模型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杆114,第一支撑杆114一端通过热熔胶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热熔胶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的侧壁固定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杆114,使第一支撑杆114一端通过热熔胶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热熔胶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的侧壁固定连接,能够方便有效的控制第一消失模白模102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之间的相对间距,在将该铸件模型100掩埋在砂子中时,第一消失模白模102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之间的相对间距不容易受砂子的挤压力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有效提高铸件精度,提升铸造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铸件模型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116,设置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上,第二支撑杆116的两端分别通过热熔胶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和/或至少一个第三支撑杆,设置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上,第三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热熔胶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消失模白模102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116,使第二支撑杆116的两端分别通过热熔胶与第一消失模白模102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和/或在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三支撑杆,使第三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热熔胶与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使得在将该铸件模型100掩埋在砂子中时,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或第二消失模白模104的薄弱区不容易受砂子的挤压力影响而变形,从而进一步提高铸件精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14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第二支撑杆116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第三支撑杆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
在本方案中,第一支撑杆114、第二支撑杆116和第三支撑杆的横截面形状均能够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从而方便与不同形状的铸件模型100配合使用,来提升铸件的精度,实用性好,且通过热熔胶与铸件模型100固定连接时的可靠性较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14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第二支撑杆116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
在本方案中,第一支撑杆114、第二支撑杆116和第三支撑杆均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在将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及第二消失模白模104熔化时,第一支撑杆114、第二支撑杆116和第三支撑杆也将快速熔化,即使未完全燃烧,待铸件冷却后,在进行翻箱清砂的振动作用下,也能够迅速溃散到型砂中,实用性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及第二消失模白模104均由泡沫塑料制成。
在本方案中,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均有泡沫塑料制成,铸件形状精确,重复性好,具有精密铸造的特点,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铸件模型还包括:耐火涂料,涂覆于铸件模型100的外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铸件模型100的外表面涂覆耐火涂料,能够有效减少出现粘砂、气孔以及沙眼的现象,具有较好的隔离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承重模106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梯形或三角形。
在本方案中,承重模106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梯形和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种,以满足多种同类产品的需求,使该同类产品的承重部位均能够具有良好的柔性和硬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能够镶嵌在砂模200中的多层次消失模结构(即铸件模型100),包括两瓣合模(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合模之间有连接通道(即承重模106),合模上还设有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并高出砂模200设置,其中,合模、浇铸延伸导流部的材质均为泡沫塑料,且合模外涂有耐火涂料。
进一步地,合模外侧设有若干的支撑杆(即第一支撑杆114、第二支撑杆116和第三支撑杆),支撑杆为木质材料或竹质材料,支撑杆连接在异面的合模侧壁之间,用于固定各侧壁的相对间距。
进一步地,承重模106材质为树脂砂,承重模106由树脂砂粘合并挤压成型,承重模106的两侧分别黏在两块合模(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上。
进一步地,支撑杆两端通过热熔胶黏在合模上。
进一步地,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与合模的连接处设有注入模块110,注入模块110连接两瓣合模(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注入模块110与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呈垂直设置,金属滤网(即铸造过滤网112)夹粘注入模块110与浇铸延伸导流部之间,浇铸延伸导流部为圆柱形,浇铸延伸导流部的直径小于注入模块110的宽度,金属滤网(即铸造过滤网112)的宽度大于注入模块110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铸件模型100放入砂模200中定位时,可以更为稳定,较薄的侧壁不会在砂子的挤压下产生形变,其次,有效的把握住了承重模106与合模的温度差,可以保证内部的散热变化,以达到承重模106铸造后的良好柔性和硬度,最后在注入铁水时能做到优化过滤,能控制铸造的杂质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铸件模型100镶嵌在砂模200中,它包括两瓣合模(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合模(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之间有连接通道,连接通道为承重模106,合模为泡沫塑料材质,承重模106由树脂砂粘合并挤压成型,承重模106连接在两瓣合模(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上。
合模上设有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并高出砂模200,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与合模的连接处设有注入模块110,注入模块110连接两瓣合模(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注入模块110与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呈垂直设置,注入模块110与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之间夹粘金属滤网(即铸造过滤网112)。
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为圆柱形,浇铸延伸导流部的直径小于注入模块110的宽度,金属滤网的宽度大于注入模块110的宽度。
合模外侧设有若干的支撑杆(即第一支撑杆114、第二支撑杆116和第三支撑杆),支撑杆为木质材料或竹质材料,支撑杆连接在异面的合模侧壁之间,用于固定各侧壁的相对间距,支撑杆两端通过热熔胶黏在合模上将其撑开。
注入工艺:将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注入模块110、合模(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承重模106、支撑杆(即第一支撑杆114、第二支撑杆116和第三支撑杆)上均涂上耐火涂料,待干燥后,将其整体埋入砂模200中,对着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倾倒铁水(即金属液体),铁水迅速的将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熔化并流入注入模块110,再分两边进入合模(即第一消失模白模102和第二消失模白模104),并将泡沫塑料材质的合模快速熔化,也将木质的支撑杆快速熔化,最后铁水将慢慢渗入承重模106,将承重模106慢慢熔化,这个过程中承重模106部分的温度会较低,使其保温后有较好的弹性回复力,因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承重模106部分为主要的受力点,该部分不能过硬、过脆,应该有一定柔软性。
最后在注入铁水时,通过金属滤网(即铸造过滤网112)能做到优化过滤,能控制铸造的杂质率。具体地,在注入铁水过程中,铁水将浇铸延伸导流部(即导流柱108)和注入模块110熔化,由于金属滤网宽度大,且不会被熔化,金属滤网将嵌在砂模200中,将注入口阻挡。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铸件模型,通过设置承重模呈柱形结构,并将承重模的一端与第一消失模白模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消失模白模连接,使得在将该铸件模型埋入砂模中进行浇铸时,金属液体能够先将第一消失模白模及第二消失模白模熔化,之后慢慢渗入承重模,将承重模慢慢熔化,在这个过程中,易于把握承重模与第一消失模白模及第二消失模白模之间的温度差,实现对散热变化的控制,从而使承重模铸造后具有良好柔性和硬度。其中,承重模由树脂砂粘合并挤压成型,在金属液体慢慢渗入承重模,将承重模慢慢熔化的过程中,承重模部分的温度会比较低,使得承重模保温后具有较好的弹性回复力,从而使该承重模部分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不易过硬、过脆,进而不容易出现受力折断的情况,大幅提高了铸件的质量。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消失模白模和第二消失模白模;
承重模,呈柱形结构,所述承重模一端与所述第一消失模白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消失模白模连接;
其中,所述承重模由树脂砂粘合并挤压成型,以形成所述柱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重模设于所述第一消失模白模与所述第二消失模白模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延伸导流部,包括导流柱和注入模块,所述导流柱与所述注入模块的中间部位连接,所述注入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消失模白模和所述第二消失模白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入模块水平设置,所述导流柱处于所述注入模块的上方,且竖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铸造过滤网,安装在所述导流柱与所述注入模块之间;
其中,所述铸造过滤网的长度大于所述注入模块的宽度或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通过热熔胶与所述第一消失模白模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热熔胶与所述第二消失模白模的侧壁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消失模白模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热熔胶与所述第一消失模白模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和/或
至少一个第三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消失模白模上,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热熔胶与所述第二消失模白模上的两个不同平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
所述第二支撑杆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
所述第三支撑杆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
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
所述第三支撑杆包括木支撑杆和竹支撑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消失模白模及所述第二消失模白模均由泡沫塑料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耐火涂料,涂覆于所述铸件模型的外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铸件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重模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梯形或三角形。
CN201710724983.7A 2017-08-22 2017-08-22 铸件模型 Pending CN1072828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24983.7A CN107282880A (zh) 2017-08-22 2017-08-22 铸件模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24983.7A CN107282880A (zh) 2017-08-22 2017-08-22 铸件模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82880A true CN107282880A (zh) 2017-10-24

Family

ID=60106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24983.7A Pending CN107282880A (zh) 2017-08-22 2017-08-22 铸件模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8288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0565A (zh) * 2018-01-30 2018-05-29 宁夏苏宁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三轴雕刻机雕刻挡板槽帮消失模模型拆分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1723A (zh) * 2007-01-09 2007-08-08 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大功率柴油机薄壁冷却水套铸造方法
CN103008545A (zh) * 2012-12-11 2013-04-03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消失模铸造方法和铸造产品
CN104668462A (zh) * 2013-11-27 2015-06-03 青岛大运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消失模法铸造干式缸套机体的方法及其模型
CN205254034U (zh) * 2016-01-06 2016-05-25 淄博柴油机总公司 消失模铸造装置
CN105618670A (zh) * 2016-03-17 2016-06-01 湖北金阳石新型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液体浇注消失模铸造用白模组件
CN106001421A (zh) * 2016-05-09 2016-10-12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空芯消失模铸造方法及其下管装置
CN207308885U (zh) * 2017-08-22 2018-05-04 金华万里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铸件模型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1723A (zh) * 2007-01-09 2007-08-08 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大功率柴油机薄壁冷却水套铸造方法
CN103008545A (zh) * 2012-12-11 2013-04-03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消失模铸造方法和铸造产品
CN104668462A (zh) * 2013-11-27 2015-06-03 青岛大运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消失模法铸造干式缸套机体的方法及其模型
CN205254034U (zh) * 2016-01-06 2016-05-25 淄博柴油机总公司 消失模铸造装置
CN105618670A (zh) * 2016-03-17 2016-06-01 湖北金阳石新型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液体浇注消失模铸造用白模组件
CN106001421A (zh) * 2016-05-09 2016-10-12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空芯消失模铸造方法及其下管装置
CN207308885U (zh) * 2017-08-22 2018-05-04 金华万里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铸件模型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百明等: "铸造工艺及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ages: 207 - 209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0565A (zh) * 2018-01-30 2018-05-29 宁夏苏宁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三轴雕刻机雕刻挡板槽帮消失模模型拆分系统
CN108080565B (zh) * 2018-01-30 2023-10-17 宁夏苏宁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三轴雕刻机雕刻挡板槽帮消失模模型拆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6392B (zh) 球墨铸铁转向节的铸造方法
CN206882704U (zh) 一种连杆的热芯盒模具
CN105478667B (zh) 一种水套式排气歧管铸造砂型的制作方法
CN109277530A (zh) 一种3d打印光敏树脂模型型壳的生产加工方法
CN102125980A (zh) 利用合成树脂制作大型船用螺旋桨的铸造造型工艺
CN107282880A (zh) 铸件模型
CN101850401A (zh) 一种熔模及利用该熔模的精密铸造工艺
CN207308885U (zh) 铸件模型
CN103894549A (zh) 自动络筒机金属槽筒毛坯的整体精铸方法
CN106583646B (zh) 一种铁路机车大型电动机外壳浇注系统及其铸造工艺方法
CN206588308U (zh) 钩体铸造系统
Deore et al. A study of core and its types for casting process
CN209094466U (zh) 一种旋转座覆膜砂模具
CN209094482U (zh) 一种下支座覆膜砂模具
CN209139765U (zh) 一种车钩提杆座覆膜砂模具
CN104001870B (zh) 铝镍钴磁钢射砂造型方法
CN209094484U (zh) 一种发动机前悬置托架覆膜砂模具
JPH06213087A (ja) 吸気系部品の製造方法
CN207188742U (zh) 用于铸造的浇注模具
CN109899492A (zh) 一种传动箱箱体及其生产方法
CN207222860U (zh) 一种zm轴承座的砂座下模
CN104668469A (zh) 一种砂芯
JPS603960A (ja) 冷却水路を内蔵した鋳物の製造法
CN203091684U (zh) 缸体水套浇注排气结构
CN107971459A (zh) 一种用于制备中心滑轮结构件的内浇口及浇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4